郭象《庄子注》美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文本解读、比较研究为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庄子注》这一文本的细致分析以及与《庄子》思想的比较,重构了郭象哲学美学思想,并为之划分了边界。
     绪论部分简要介绍郭象的生平事迹和郭象注解《庄子》的基本方法,同时指出郭象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与美学的关联。
     本文的主体内容分四章。
     第一章重点分析郭象哲学思想的主题及其蕴含的主要美学思想。郭象思想的主题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道。道作为天道,在郭象那里具体化为自生、独化和玄冥之境等问题。本章第一节抓住自生这一概念所蕴含的非根据论思维倾向,深入分析了万物自生这一基本命题的意义,并揭示它以生成或生命为根本的思想实质。这一思想实质是郭象从庄子虚无之道本身出发而作出的最为彻底、最具创造性的解释和转换,它作为那个时代最富创见的思想之一,源于郭象对所处时代的虚无的经验。第二节所分析的是独化问题。独化是天道论的进一步展开。万物自生而独化,既无任何外在的根据,也无任何内在的目的,这构成独化论的基本内容。万物的独化是无根据、无目的的自身生成现象,同时也是在人的审美观照中的一种意象呈现。在此意义上,独化论也是一种审美直觉论,下启王夫之的现量说。万物自身生成并直观自身,由此而有境界的生成。玄冥之境是郭象天道论思想的一个理论的归结点,它构成本章第三节的内容。第三节着重分析玄冥之境这一哲学美学范畴的生成论意义和审美境界论意义。从生成论意义上说,玄冥不同于《周易》所讲的天地之大德亦即阴阳之道,而是有无一体这一生成本身。从审美境界论意义上看,玄冥之境是寂感成境,也就是纯粹心灵自身所构造的物我合一的生命世界。由此,第一章具体分析并阐释了“独化于玄冥之境”这一核心命题的哲学美学思想意义。
     第二章讨论郭象的本性论思想。第二章是第一章合乎逻辑的展开。这在于天道作为万物的存在和生成,它所生成的正是事物自身的本性。这即是说,天道显现为本性。而本性作为显现了的天道,又是对天道的具体规定。在此意义上,天道就是本性,本性也就是天道。但本性只是自性,亦即作为开端的自然。第一节给予此自然的自性以具体的规定,分析其本真、自足、宁静和能动的具体表现。性动而生欲,欲滥而易性。由此,第二节分析了郭象天理自然的欲道观和以真统善的名教自然观。第三节探讨了郭象的复根亦即复性思想,并阐述了郭象自正自复这一重要思想。同时,本节在自然至美这一审美传统中考察了郭象的自然审美观。
     第三章主要是在与庄子思想的比较中,揭示郭象的真知论。庄子和郭象都强调要知道并行道,从而做一个真正的人。因此,本章和第一、第二章存在内在的关联。而在什么是真知的问题上,郭象和庄子都认为日常的经验并不是真知。但二人的差异是明显的,庄子重体悟大道,郭象重探求物性。此差异的分析是第一节的主要内容。紧接此节内容,第二节展开的是真知如何可能的问题。本节抓住无心这一关键语词,在与庄子的心斋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中,阐明了郭象无心于物、无心即道的独特思想。第三节探讨的主题是圣人。道作为真知或本性,为人的存在指引真实的道路而不是错误的迷途。这即是说,真知是对人的规定。而得道之人在庄子那里是真人,在郭象那里则是圣人。真与圣在郭象那里的相互转换和提升,使得郭象的圣人观具有一种儒道为一的理想色彩。郭象圣人观的美学意义在于,它以善为灵魂,以个体性情之真为最高境界,强调真与善的审美统一。
     第四章探讨的是逍遥游问题。此问题同样是在郭象与庄子思想的比较视野中展开,并具体化为命与遇、生与死、游外冥内等三个不同的维度。这三个不同的维度,分别构成本章的三节内容。就命遇问题而言,本文认为,郭象以所遇为命的主张,把庄子的命运观彻底的自然化和现实化了。就生死问题而言,本文主要考察了郭象自生自死、无死无生的绝对心灵境界。逍遥游的问题最终落实于圣人如何在世的问题。庄子认为,逍遥是在天地自然世界中的无穷之游。而郭象认为,逍遥是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这一自然本性的自我实现。郭象的逍遥观以他的天道自然论为理论基础,其重个体、重感性的在世超越思想,凸显了生存论美学思想的内涵。
     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郭象境界论美学思想的意义,分析了郭象美学思想对后世山水自然审美观的奠基作用,特别讨论了内圣外王这一圣人审美人格建构对士大夫审美生存的影响。最后,本文也指出了郭象美学思想的限度,而此限度正是我们进一步思考它的任务。
This paper restructures and defines Guo Xiang's philosophical and aesthetic thought on the basis of text interpret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Guo Xiang's Annotation on Chuang-tzu and The Writings of Chuang Tzu.
     The introduction part presents Guo Xiang's life story and his basic method of Annotation on Chuang-tzu. Moreover, it also points out the core of Guo Xia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esthetic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Guo Xiang's philosophy and its aesthetic thoughts. The theme of Guo Xiang's philosophy is not existence or nonexistence, but "Dao". "Dao" is "Tian-dao", concretized into the issues of selfgeneration, Du-hua, and Xuan-ming by Guo Xiang. The first section grasps the groundless thinking tendency in the concept of the selfgeneration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asic proposition of the universal selfgeneration. It reveals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of generation or life being, which is the most radical and groundbreaking interpretation and conversion in the light of Chuang Tzu's nihility theory in Guo Xiang's time;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the issue of Du-hua. Du-hua is the further studies of "Tian-dao" and the aesthetic intuition theory, which holds that everything selfgenerated without any external foundation and internal objective; The third section emphatically analyses the sense of formation and aesthetic realm of Xuan-ming from the angle of Esthetic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Dao of Yin-yang in The philosophy of Zhou Yi.
     The second chapter probes into Guo Xiang's Nature Theory on the previous chapter's logical foundation. "Tian-dao" is the existence and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e, that is to say, "Tian-dao"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nature and the nature is the embodiment of "Tian-dao" in this sense. However, the nature is only the self quality as the exordium.
     The third chapter shares with previous two chapters the basic ideas and reveals Guo Xiang's Genuine Knowledge Theory in the comparison with Zhuang-tse's theory. Guo Xiang and Zhuang-tse both agree on that daily experience is not genuine knowledge and emphasize to be a true person from the way of'know how'and'Practice'. Nevertheless, there is a sharp contrast in their expressions. Zhuang-tse focuse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l Dao'while Guo Xiang on the exploration of'Thingnes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o discuss Guo Xiang's Peripateticism. It developed from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tudies of Guo Xiang's and Chuang Tzu's ideology and concretized into three dimensions:fate and encounter, life and death, dissociation and integration, which falls into three sections respectively.
     The last part draws conclusions on Guo Xiang's aesthetic thoughts and its foundation roles for later natural esthetic perspectives, especially discussing the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of the saint model of internal sacredness and external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f scholar bureaucrat's aesthetic existence.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Guo Xiang's aesthetic thoughts, which is worthy of deeply consideration.
引文
①《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文士传》,见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112页。本文所引《世说新语》,均见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
    ②《世说新语·文学》
    ③《晋书·郭象传》,见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396-1397页。
    ①王晓毅:《郭象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5页。
    ②《世说新语·文学》
    ③《晋书·郭象传》,见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397页。
    ④《晋书·向秀传》,见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374页。
    ①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39页。
    ③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53页。
    ①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224页。
    ②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210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184页。
    ④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313页。
    ⑤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47页。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198页。
    ②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③郭象:《庄子注·序》
    ①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②《周易·系辞下》,见《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97页。本文所引《周易》文本,均见《周易正义》。
    ③《周易·说卦》
    ④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⑤郭象:《庄子注·徐无鬼篇》
    ⑥郭象:《庄子注·序》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178页。
    ②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③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452页。
    ①郭象:《庄子注·胠箧篇》
    ②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③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④汤一介认为,郭象所主张的只能在“性分”之内实现能动性的观点,正是严格的门阀世族等级制度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见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319页。
    ①郭象:《庄子注·天地篇》
    ②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③《庄子·大宗师》,见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247页。本文所引《庄子》文本,均见郭庆藩《庄子集释》。
    ①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6-37页。
    ②《庄子·齐物论》
    ③《庄子·则阳》
    ④《庄子·在宥》
    ⑤《庄子·知北游》
    ⑥《庄子·人间世》
    ①《庄子·大宗师》
    ②《庄子·天地》
    ③《庄子·齐物论》
    ④《庄子·渔父》
    ①崔大华认为,“这里‘道生万物’的主宰性,并不意味‘道’是一种具有创造意志的实体或主体,而是意指‘道’是万物自然发生的源头。”见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7页。
    ②《庄子·刻意》
    ③郭象:《庄子注·天地篇》
    ④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①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篇》,见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25页。
    ②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篇》,见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69页。
    ③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经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页。
    ④王充:《论衡·自然篇》,见黄晖:《论衡校释》(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775页。
    ⑤刘安:《淮南子·天文训》,见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79页。
    ⑥《列子·天瑞篇》张湛注引何晏《道论》,见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0页。
    ①王弼:《老子注·四十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10页。
    ②王弼:《老子指略》,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5页。
    ③王弼:《老子指略》,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8页。
    ④王弼:《老子注·三十八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5页。
    ⑤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0-61页。
    ⑥郭象:《庄子注·知北游篇》
    ①郭象:《庄子注·则阳篇》
    ②郭象:《庄子注·庚桑楚篇》
    ③郭象:《庄子注·庚桑楚篇》
    ④郭象:《庄子注·天运篇》
    ①郭象:《庄子注·庚桑楚篇》
    ②郭象:《庄子注·知北游篇》
    ③郭象:《庄子注·天地篇》
    ①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49页。
    ②郭象:《庄子注·天地篇》
    ③《晋书·石崇传》,见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007页。
    ④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68-169页。
    ⑤独化概念在郭象的天道论思想体系中具有一重要的地位,汤一介认为,“如果说‘有’是郭象哲学体系中最普遍的概念,那么‘独化’则是他的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见汤一介:《魏晋玄学论稿》,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310页。)
    ①《庄子·大宗师》
    ②《庄子·在宥》
    ③《庄子·大宗师》
    ④《庄子·齐物论》
    ⑤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⑥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①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②郭象:《庄子注·寓言篇》
    ③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④郭象:《庄子注·知北游篇》
    ⑤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①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②郭象:《庄子注·秋水篇》
    ③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④郭象:《庄子注·知北游篇》
    ⑤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①郭象:《庄子注·庚桑楚篇》
    ②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3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536-537页。
    ③陈望衡:《王夫之情感诗学与近现代西方美学》,载于《船山学刊》,2003年,第3期。
    ①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4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752页。
    ②郭象:《庄子注·序》
    ③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79页。
    ④《老子·二十九章》
    ①郭象:《庄子注·庚桑楚篇》
    ②裴頠:《崇有论》,见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046页。
    ③郭象:《庄子注·庚桑楚篇》
    ④郭象:《庄子注·田子方篇》
    ⑤郭象:《庄子注·知北游篇》
    ⑥参见杨向奎:《释“不玄冥”》,载于《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
    ⑦“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冥,幽也,从日从六,宀声。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也。”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84页,141页。
    ①《老子·一章》
    ②王弼:《老子注·一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页。
    ③王弼:《老子注·四十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10页。
    ④《庄子·大宗师》
    ⑤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⑥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①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②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③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①郭象:《庄子注·知北游篇》
    ②郭象:《庄子注·徐无鬼篇》
    ③郭象:《庄子注·刻意篇》
    ④庄耀郎:《郭象玄学》,台北:里仁书局,民国八十七年,305页。
    ①《庄子·齐物论》
    ②郭象:《庄子注·则阳篇》
    ③郭象:《庄子注·天地篇》
    ④郭象:《庄子注·则阳篇》
    ⑤《周易·咸彖》
    ⑥《周易·系辞上》
    ①《周易·系辞下》
    ②郭象:《庄子注·刻意篇》
    ③郭象:《庄子注·人间世篇》
    ①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②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95页。
    ③郭象:《庄子注·马蹄篇》
    ④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⑤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⑥郭象:《庄子注·序》
    ⑦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①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73页。
    ①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②许抗生:《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探讨》,载于《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
    ③郭象:《庄子注·天下篇》
    ①《庄子·骈拇》
    ②《庄子·庚桑楚》
    ③《庄子·逍遥游》
    ④《庄子·天地》
    ①《庄子·天运》
    ②《庄子·庚桑楚》
    ③郭象:《庄子注·徐无鬼篇》
    ④郭象:《庄子注·缮性篇》
    ⑤郭象:《庄子注·田子方篇》
    ①郭象:《庄子注·达生篇》
    ②郭象:《庄子注·养生主篇》
    ③郭象:《庄子注·庚桑楚篇》
    ④郭象:《庄子注·天地篇》
    ⑤郭象:《庄子注·天下篇》
    ①郭象:《庄子注·秋水篇》
    ②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③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④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⑤郭象:《庄子注·骈拇篇》
    ⑥郭象:《庄子注·人间世篇》
    ⑦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⑧郭象:《庄子注·天下篇》
    ①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②郭象:《庄子注·列御寇篇》
    ③郭象:《庄子注·刻意篇》
    ④郭象:《庄子注·达生篇》
    ⑤郭象:《庄子注·达生篇》
    ⑥郭象:《庄子注·庚桑楚篇》
    ①郭象:《庄子注·应帝王篇》
    ②《庄子·德充符》
    ③《庄子·盗跖》
    ④《庄子·骈拇》
    ⑤《庄子·胠箧》
    ①《庄子·马蹄》
    ②郭象:《庄子注·则阳篇》
    ③郭象:《庄子注·则阳篇》
    ④《论语·学而篇》,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4-5页。
    ⑤《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6页。
    ①郭象:《庄子注·在宥篇》
    ②郭象:《庄子注·天道篇》
    ③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④郭象:《庄子注·天道篇》
    ⑤郭象:《庄子注·天运篇》
    ⑥郭象:《庄子注·序》
    ⑦郭象:《庄子注·天运篇》
    ⑧郭象:《庄子注·骈拇篇》
    ⑨郭象:《庄子注·缮性篇》
    ①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②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③郭象:《庄子注·天运篇》
    ④郭象:《庄子注·天运篇》
    ⑤郭象:《庄子注·天运篇》
    ⑥郭象:《庄子注·马蹄篇》
    ⑦郭象:《庄子注·骈拇篇》
    ①郭象:《庄子注·骈拇篇》
    ②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③郭象:《庄子注·人间世篇》
    ④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⑤郭象:《庄子注·在宥篇》
    ①郭象:《庄子注·天地篇》
    ②郭象:《庄子注·徐无鬼篇》
    ③郭象:《庄子注·缮性篇》
    ④郭象:《庄子注·田子方篇》
    ⑤郭象:《庄子注·缮性篇》
    ⑥郭象:《庄子注·则阳篇》
    ①《庄子·知北游》
    ②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③郭象:《庄子注·刻意篇》
    ①郭象:《庄子注·外物篇》
    ②《庄子·知北游》
    ①《庄子·则阳》
    ②《庄子·秋水》
    ③《庄子·则阳》
    ④《庄子·大宗师》
    ⑤《庄子·齐物论》
    ①《庄子·齐物论》
    ②《庄子·天地》
    ③《庄子·人间世》
    ④《庄子·胠箧》
    ⑤《庄子·庚桑楚》
    ⑥《庄子·齐物论》
    ①《庄子·则阳》
    ②《庄子·齐物论》
    ③《庄子·则阳》
    ④郭象:《庄子注·人间世篇》
    ①《庄子·则阳》
    ②郭象:《庄子注·则阳篇》
    ③郭象:《庄子注·秋水篇》
    ①郭象:《庄子注·则阳篇》
    ②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③郭象:《庄子注·缮性篇》
    ④郭象:《庄子注·缮性篇》
    ⑤郭象:《庄子注·德充符篇》
    ⑥郭象:《庄子注·在宥篇》
    ⑦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①郭象:《庄子注·秋水篇》
    ②《庄子·大宗师》
    ③《庄子·德充符》,此断句参见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南华真经注疏》(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29页。
    ④《庄子·齐物论》
    ①《庄子·知北游》
    ②《庄子·庚桑楚》
    ③《庄子·齐物论》
    ④《庄子·人间世》
    ①《庄子·知北游》
    ②《庄子·让王》
    ③《庄子·大宗师》
    ④《庄子·天地》
    ⑤《庄子·至乐》
    ⑥《庄子·骈拇》
    ①《庄子·人间世》
    ②《庄子·齐物论》
    ③《庄子·天道》
    ④《庄子·应帝王》
    ⑤《庄子·大宗师》
    ①郭象:《庄子注·应帝王篇》
    ②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③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①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②郭象:《庄子注·徐无鬼篇》
    ③郭象:《庄子注·达生篇》
    ④郭象:《庄子注·山木篇》
    ⑤郭象:《庄子注·庚桑楚篇》
    ⑥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⑦郭象:《庄子注·养生主篇》
    ⑧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⑨郭象:《庄子注·达生篇》
    ①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②郭象:《庄子注·天道篇》
    ③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④郭象:《庄子注·天地篇》
    ⑤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⑥郭象:《庄子注·人间世篇》
    ①郭象:《庄子注·天地篇》
    ②郭象:《庄子注·天下篇》
    ③郭象:《庄子注·德充符篇》
    ④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⑤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①王弼:《周易注·复卦》,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36-337页。
    ②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2页。
    ①《庄子·大宗师》
    ②《庄子·逍遥游》
    ③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④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①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②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③《庄子·刻意》
    ④郭象:《庄子注·天下篇》
    ⑤郭象:《庄子注·天运篇》
    ①郭象:《庄子注·天地篇》
    ②郭象:《庄子注·天下篇》
    ③郭象:《庄子注·马蹄篇》
    ④郭象:《庄子注·天运篇》
    ⑤郭象:《庄子注·让王篇》
    ⑥郭象:《庄子注·在宥篇》
    ①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9页。
    ②郭象:《庄子注·山木篇》
    ③《世说新语·文学》
    ④参见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真”》,载于《学术月刊》,1998年,第4期。
    ⑤《老子·二十一章》
    ⑥《庄子·大宗师》
    ⑦《庄子·渔父》
    ①《论语·八佾篇》,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33页。
    ②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真”》,载于《学术月刊》,1998年,第4期。
    ③《孟子·尽心章句上》,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305页。
    ④《庄子·天下》
    ⑤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⑥郭象:《庄子注·徐无鬼篇》
    ⑦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⑧郭象:《庄子注·山木篇》
    ⑨《庄子·骈拇》
    ⑩《庄子·骈拇》
    ①《庄子·秋水》
    ②《论语·述而篇》,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72页。
    ③《庄子·天道》
    ④《庄子·秋水》
    ①《庄子·达生》
    ②《庄子·德充符》
    ③《庄子·大宗师》
    ④《庄子·大宗师》
    ⑤《庄子·列御寇》
    ⑥《庄子·天地》
    ①郭象:《庄子注·渔父篇》
    ②郭象:《庄子注·寓言篇》
    ③郭象:《庄子注·德充符篇》
    ④郭象:《庄子注·德充符篇》
    ⑤郭象:《庄子注·人间世篇》
    ⑥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⑦郭象:《庄子注·秋水篇》
    ①《庄子·大宗师》
    ②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③彭富春:《无之无化——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31页。
    ①《庄子·让王》
    ②《庄子·骈拇》
    ③《庄子·让王》
    ④《庄子·让王》
    ⑤《庄子·达生》
    ①《庄子·天地》
    ②《庄子·养生主》
    ③《庄子·养生主》
    ④《庄子·养生主》
    ⑤《老子·十三章》
    ①《庄子·知北游》
    ②《庄子·德充符》
    ③《庄子·知北游》
    ④《庄子·大宗师》
    ⑤《庄子·田子方》
    ⑥《庄子·知北游》
    ①《庄子·至乐》
    ②《庄子·至乐》
    ①《庄子·大宗师》
    ②《庄子·养生主》
    ①郭象:《庄子注·至乐篇》
    ②庄耀郎:《郭象玄学》,台北:里仁书局,民国八十七年,264页。
    ③郭象:《庄子注·庚桑楚篇》
    ④郭象:《庄子注·知北游篇》
    ⑤郭象:《庄子注·知北游篇》
    ⑥郭象:《庄子注·知北游篇》
    ⑦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⑧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①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②《庄子·知北游》
    ③郭象:《庄子注·知北游篇》
    ④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⑤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⑥郭象:《庄子注·养生主篇》
    ⑦《庄子·大宗师》
    ⑧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①郭象:《庄子注·知北游篇》
    ②郭象:《庄子注·庚桑楚篇》
    ③郭象:《庄子注·田子方篇》
    ①郭象:《庄子注·德充符篇》
    ②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③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①《庄子·德充符》
    ②《庄子·山木》
    ③《庄子·天下》
    ④《庄子·外物》
    ①《庄子·逍遥游》
    ①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②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③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④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⑤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⑥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①牟宗三认为,“失芸芸众生虽不能自觉地作工夫,然以至人之去碍,而使之各适其性,天机自张,则亦即‘使不失其所待’,而同登逍遥之域矣。此即所谓‘不失,则同于大通矣’。‘同于大通’者,无论圣人之无待与芸芸众生之有待,皆混化于道术之中也。此即圣人之功化。”见牟宗三:《才性与玄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58页。
    ②郭象:《庄子注·秋水篇
    ③郭象:《庄子注·秋水篇》
    ④郭象:《庄子注·知北游篇》
    ⑤郭象:《庄子注·应帝王篇》
    ⑥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①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②《庄子·应帝王》
    ③《庄子·田子方》
    ④《庄子·德充符》
    ⑤《庄子·在宥》
    ⑥《庄子·逍遥游》
    ⑦《庄子·应帝王》
    ⑧《庄子·田子方》
    ⑨《庄子·列御寇》
    ①郭象:《庄子注·应帝王篇》
    ②郭象:《庄子注·逍遥游篇》
    ①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201页。
    ②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57页。
    ①见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8-20页。
    ②见皮朝纲、李天道、钟仕伦:《中国美学体系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6-8页。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208页。
    ①《论语·雍也篇》,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62页。
    ②《庄子·知北游》
    ③《世说新语·言语》
    ④《世说新语·言语》
    ⑤《世说新语·容止》刘孝标注引孙绰《太尉庾亮碑》
    ①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482页。
    ②宗炳:《画山水序》,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545页。
    ③宗炳:《画山水序》,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546页。
    ④陶渊明:《饮酒·其五》,见杨勇:《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44页。
    ⑤《世说新语·言语》
    ①郭象:《庄子注·人间世篇》
    ②郭象:《庄子注·天地篇》
    ③郭象:《庄子注·应帝王篇》
    ④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⑤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⑥郭象:《庄子注·序》
    ①彭富春:《道的悖论》,载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②郭象:《庄子注·则阳篇》
    ③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④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⑤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篇》
    ⑥郭象:《庄子注·骈拇篇》
    ⑦郭象:《庄子注·大宗师篇》
    ⑧郭象:《庄子注·天道篇》
    [1]郭象:《庄子注》,载于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2]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5]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6]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7]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8]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9]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0]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2]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14]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6]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7]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8]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9]杨勇:《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2]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3]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84年。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5]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6]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7]康中乾:《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9]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牟宗三:《才性与玄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钱穆:《庄老通辨》,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3]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14]苏新鋈:《郭象庄学平议》,台北:学生书局,民国六十九年。
    [15]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16]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7]王晓毅:《郭象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19]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l]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22]章启群:《论魏晋自然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3]庄耀郎:《郭象玄学》,台北:里仁书局,民国八十七年。
    [1]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陈望衡:《中国美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5]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6]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8]皮朝纲、李天道、钟仕伦:《中国美学体系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9]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汪裕雄:《意象探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11]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陈望衡:《美在境界——一种美本体论》,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真”》,载于《学术月刊》,1998年第4期。
    [3]陈望衡:《庄子审美自由论》,载于《学术月刊》,1991年12期。
    [4]程剑平:《应当重视郭象对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意义》,载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5]邓晓芒:《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载于《哲学动态》,1995年第4期
    [6]康中乾:《论郭象“独化”范畴的本体论意义》,载于《人文杂志》,2000年第2期。
    [7]李昌舒:《郭象哲学与中国美学》,载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
    [8]李耀南:《从人生论视角看郭象玄学体系》,载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9]刘笑敢:《从超越逍遥到足性逍遥之转化——兼论郭象,〈庄子注〉之诠释方法》,载于《中国哲学史》,2006年3期。
    [10]蒙培元:《论郭象的“玄冥之境”——一种心灵境界》,载于汤一介编:《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彭富春:《道的悖论》,载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2]彭富春:《论庄子的道》,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13]彭富春:《智慧与爱智慧——论思想以及中西思想的边界》,载于《开放时代》,2001年第8期。
    [14]任博克:《玄冥:王弼与郭象的理》,载于《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3期。
    [15]汤一介:《论郭象哲学的理论思维意义及其内在矛盾》,载于《哲学研究》,1983年第4期。
    [16]汤一介:《论郭象注〈庄子〉的方法》,载于《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1期。
    [17]王晓毅:《郭象“性”本体论初探》,载于《哲学研究》,2001年第9期。
    [18]王晓毅:《郭象圣人论与心性哲学》,载于《哲学研究》,2003年2期
    [19]许抗生:《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探讨》,载于《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
    [20]余敦康:《郭象的时代与玄学的主题》,载于《孔子研究》,1988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