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古代中国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历史现实为酝酿最早的民族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伴随着华夏族漫长而复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先秦时期复杂的族际关系、严峻的民族情势、多变的政治格局、动荡的社会局势、丰富的社会思想、繁荣的学术景象,无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置身于春秋战国时期严峻的夷夏情势之中,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主张,初步奠定了儒家民族观的理论基调。儒家民族观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儒家思考民族问题的结果。
     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容是由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民族思想构成的一个整体。一方面,鉴于春秋战国时期“夷”犯“夏”的严酷形势,受中国早期夷夏观“夷夏有别”思想的深刻影响,先秦儒家强烈赞成明“华夷之辨”,主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旦出现夷狄“乱华”之事,儒家则义不容辞地高举“尊王攘夷”大旗,主张严“夷夏之防”。另一方面,将“夷夏之辨”思想落实到政治操作层面,先秦儒家又主张在“以文化论民族,以礼义辨夷夏”的标准之下“用夏变夷”。在“华夏文化中心主义”意识的支配下,儒家认为,用“华夏”之先进文化改造“夷狄”之落后文化,以华夏同化夷狄,是合情合理之事。儒家虽然强调“夷变夏”,但在“以文化论民族”的标准之下,“夏变夷”的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地说,儒家强调“变夷”和“化夷”的思想,并非将夷、夏身份凝固化,而是将夷、夏置于一个可变的秩序内予以看待,显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先秦儒家看待民族问题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们在“天下”的范围内来思考民族问题,从“大一统”的角度出发来处理民族关系,并以著名的“春秋三世说”和“服事制度”为基点,萌生出儒家视阈内的民族时空观念。总的来看,当夷夏矛盾异常尖锐之时,儒家强调“攘夷”,强调“华夷有别”,这充分表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的一面;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儒家强调“礼分华夷”、向往“天下一家”,又充分体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包容性和开明性的一面。可见,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对立的统一体内,排他性和包容性、保守性和开明性、原则性和灵活性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支撑着儒家民族观朝着理论化、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方向发展。
     伴随着儒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儒家民族观亦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儒家民族观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产生于春秋战国儒家学派创立和发展时期,初步成型于两汉时期,发展、丰富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成熟、完善于宋元明清理学鼎盛时期。其中,宋代可谓儒家民族观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在理学“道统论”的影响下,传统的“华夷之辨”和“正统之争”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华”、“夷”内涵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此后,“华夷之辨”思想逐步让位于“华夷一体”思想。到清代,随着国家“大一统”格局的最终确定,“华夷一体”、“天下一家”思想也最终成为儒家民族观的主旋律。至此,一个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理论内容、完善的理论结构、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且独具自身特点的儒家民族观理论体系终于构建起来了。
     儒家民族观对中国古代民族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也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无论是古代民族政策的制定原则,还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发展方向;无论是中华民族整体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还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培育,都深受儒家民族观的重大影响。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儒家民族观也不例外。儒家民族观同样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先进性,也有落后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的理论和学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一贯主张,也是我们对待儒家民族观的基本主张和学术态度。笔者认为,只有在客观认识和科学评价儒家民族观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其合理内核,发挥其积极作用,才能真正做到“以史鉴今”。
China is a multiethnic and multicutltural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The historic realities provided important background and social foundation for the early Chinese thoughts on natioinality. The thoughts’development accompanied the process of Huaxia groupp’s forming.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the severe and fluctuate social situation and prosperous acdemic studies interweaved and influenced each other.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cius, the greate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nfucianism, interpreted their own viewpoints on nationality. and nationality problems. These thoughts and views set the early theory’s keynote of the viewpoints on nationalities of Confucianism. It’s clear that the viewpoints on nationalities of Confucianism is not only the production of the time but also the result of the Confucianism thoughts.
     The basic contents and views on nationalities of Confucianism during the period of Pre-Qin were contradicted but unified. The Confucianists strongly supported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ua people and Yi minorities. They advocated that Yi minorities mustn’t invade Hua people’s kingdom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fucianists carried their ideas out onto the actual political operations. They considered that the standard to distinguish Hua people and Yi minorites is the culture and the rite. They insisted that the culture of Hua people was advanced but the Yi minorites’was backward. In their mind, it was naturally and unavoidablely for Hua people to assimilate the Yi minorities. Although this stems from the so-called Huaxia cultural-centralism, it doesn’t solidify the group indentifications of Hua people or Yi minorities,but sets it into a changeable social order to analyze it. This is progressive.
     The viewpoints of Pre-Qin Confucianists who dealed with the problem of nationality were unique. And they came to think the problem of nationality based on the view of " Under the Heaven", handling national relationships on the view of "Grand Unification" . On the famous thoughts of“Three Stages of Social Progress”and“Being Loyal and Submitting to the Central Realm”advcocated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ntumn Period, the Confusianists spread their national space and time concept. Generrally to say, whe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a people and Yi minorities was extremely sharp, the Confucianists emphasized "Driving Yi minorites out of Hua Realm ", and stress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a people and Yi minorities", this obviously shows the conservativeness and exclusiveness of viewpoints on nationalities of Confucianism; however, under mostly situations, they stressed on“Distinguishing Hua and Yi according to the Culture and Rite”, disired for the state of "One Family", and this sufficiently embodies the tolerance and openess of viewpoints on nationalities of Confucianism;. Thus, this acdemic studies system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 and countering, it is exclusive but tolerant, conservative but open, principle but flexible.All of these are combined naturally, and sustained for the national viewpoint of Confucianism together, developing its theorization, systematiz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times changing, the Confucianism‘s national viewpoint developed forward, but it was enriched and improved. The Confucianism’s national viewpoint has been experiencing such a basically developing process: yield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It was the founding and developing period of the Confucianism, too. It was first molding in West and East Han Dynasty, and enriching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the Sui-Tang Dynasty period, It matureed , perfected in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uring which the theroy was its heyday. Among them, Song Dynasty can be termed as milestone in the advancing of national viewpoint of Confucianism. under the effect of "morality”, the standard of traditional view of“Distinghuishing Hua people and Yi minorites" and“Contesting to the Right Ruling or Ruled Position in Central Realm”had change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Hua people”and "Yi minorities" had also changed. Henceforth, the viewpoint of“Difference Between Hua people and Yi minorities " was yielded to idea of“Hua and Yi are One Body" causuall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with the pattern of country’s "Grand Unification" ultimately shaped, the thoughts of“Hua and Yi are One Body " and "One Family" ultimately became the theme of viewpoint on nationality of Confucianism. Hence, viewpoint on nationality of Confucianism theory system has finally built up which had the solid rationality, rich theory content , perfect theory structure , the way of development being a true disciple and unique of characteristic.
     Viewpoint on nationality of Confucianism played a great role on the nations and the n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ancient China. Not only the principle of formulation of ancient national policies, but the mainstream of nati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ancient China nations ;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diversity in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re influenced by views on nationalites of Confusianism. In fact, everything has dual characters, and the view on nationalities of Confusianism are also unexceptedly. The views on nationalities of Confusianism has a good aspect, and also has a bad side. The views on nationalities of Confusianism have a positive character, and also a negative character. The saying of“Absorbing good aspect, and dropping bad aspect”always is our attitude to treat traditional culture heritage, and it is our basic attitude to treat the views on nationalities of Confusianism. We can make good use of history to reflect present, only by objectively thinking and scientific evaluating the views on nationalities of Confusianism, and by completely digging the good aspect of the views on nationalities of Confusianism, and by developing their positive effect.
引文
①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302页。
    ②茹莹:《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世界民族》2001年6期。
    ③邸永君:《“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④在本研究中,为了便于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古代民族观(或民族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故没有严格区分“民族思想”和“民族观”的范畴,如无特殊说明,一般情况下认为这两个概念可以通用或互换。
    ①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导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②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③参见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①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绪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崔明德:《中国民族思想的概念及发展脉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
    ①罗树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简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施琳:《论美国人的民族观》,《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②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观初探》,《民族研究》1993年第5期。
    ③刘健:《岑参边塞诗中的民族观浅析》,《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④陈琳国:《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⑤史金波:《中国民族史研究四十年的重要贡献》,《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⑥李珍:《民族融合与民族史观》,《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
    ⑦杨永福:《简论古代中国史家的民族史观》,《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⑧崔明德:《关于建立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学科体系的构想》,《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
    ⑨张德寿:《高闾民族观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2期。
    ①罗福惠:《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性格特征及其近现代转变》,《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①樊文礼,史秀莲:《先秦儒家的民族观》,《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②陈琳国:《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③[韩]李浩栽,梁景之:《明末清初民间宗教的民族观析论——以<冬明历>为例》,《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④彭建英:《论我国古代民族观的演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⑤樊文礼,史秀莲:《先秦儒家的民族观》,《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⑥王俊拴:《中国古代夷夏观的价值取向分析》,《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2期。
    ⑦王俊拴:《古代中国民族观与国家统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①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②朱大渭:《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及其历史影响》,《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③吴贤哲:《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④程举:《儒家民族观的几个范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⑤曾文芳:《先秦诸子民族观的多元与兼融》,《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⑥陈琳国:《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
    ①周庆智:《中国古代民族观念的起源演化》,《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②赵建利:《试论中国传统民族观的历史演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③彭建英:《论我国古代民族观的演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④[韩]李浩栽,梁景之:《明末清初民间宗教的民族观析论——以<冬明历>为例》,《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⑤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①参看崔明德,曹鲁超:《近十年来传统民族观及民族思想研究述评》,《齐鲁学刊》2005年第5期;樊文礼:《“华夷之辨”与唐末五代士人的华夷观》,国际儒学联合会网站;崔明德著:《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孟古托力:《金朝儒家民族观探微——金以前儒家民族观发展的历史轨迹》,《北方文物》2004年第3期。
    ③朱大渭:《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及其历史影响》,《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④杨荆楚:《浅论儒家民族观与祖国统一》,《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①王俊拴:《古代中国民族观与国家统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②刘祥学:《论明代儒学中的民族观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第1期。
    ③来仪:《略论清政府民族观及民族政策对促进各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④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绪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中和等:《民族关系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之六》,《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2期。
    ②翁独健主编:《在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摘要)》,载于翁独健主编,杜荣坤,任一飞,华祖根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上)》;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参见姚爱琴:《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社科纵横》2005年第4期。
    ①安介生:《中国古史的“万邦时代”——兼论先秦时期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渊源与地理格局》,《复旦学报》2003年第3期。
    ①金景芳:《<周礼·大司徒>、<礼记·王制>封国之制平议》,《人文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先秦史论文集》(《人文杂志》增刊),1982年版,第l00页。
    ②周苏平:《夏代族邦考》,《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4期。
    ③姚政:《试论夏代国家的形式》,《人文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先秦史论文集》(《人文杂志》增刊),1982年版,第50页。
    ④田昌五:《中国奴隶制的特点与发展阶段问题》,《人文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先秦史论文集》(《人文杂志》增刊),第30页。
    ①本文所言的“民族集团”,特指尚未最后形成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具有民族性质的人类共同体。
    ②陈玉屏:《略论中国古代的“天下”、“国家”和“中国”观》,《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③安东尼·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页。
    ①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②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马戎:《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字使用浅析》,《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2004年第35期。
    ②参见郝时远:《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③参见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4页。
    ④参见许倬云:《西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61页。
    ⑤马戎:《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字使用浅析》,《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2004年第35期。
    ①《尔雅注疏》卷9《释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38页。注:本文所引用的儒家十三部经典,凡未特别注明版本者,皆从此版本,以下均简写为《十三经注疏》。
    ②《周易正义》卷2《同人》,《十三经注疏》第29页。
    ③参见郝时远:《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④参见马戎:《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字使用浅析》,《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2004年第35期。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五帝本纪》(卷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同上书。
    ②潘光旦编著:《中国民族史料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①《礼记正义》卷12《王制》,《十三经注疏》第1338页。
    ②郝时远:《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③《国语·郑语》,来可泓撰《国语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7页。
    ①(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周世中国地》(卷5),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②王钟翰:《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96页。
    ③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119页。
    ①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问题,可参看拙文《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相关内容,该文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②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③郝时远:《重读斯大林民族定义》,《世界民族》2003年第4期。
    ④如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对匈奴所作的具体描述就基本上涵盖了地域、经济生活、语言、社会俗尚等特征。关于这个看法,请参见陈玉屏:《从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融合中引出的几个理论问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陈玉屏:《文化与民族》,《思想战线》2008年第2期等相关内容。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5页。
    ②关于恩格斯对于民族形成的描述,可参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张磊,孔庆榕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
    ②陈玉屏:《文化与民族》,《思想战线》2008年第2期。
    ①[英]E.B.泰勒著:《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参见陈玉屏:《再论华夏族的形成》,《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1期。
    ①在学界关于民族形成问题的早期研究中,持此种观点的学者非常多。参见田昌五:《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论》,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45页。
    ②陈玉屏:《再论华夏族的形成》,《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1期。
    ③参见林超民:《华夏民族形成时期的民族意识浅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陈筱芳:《春秋华夷关系以及华夏族的最终形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④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烟台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①陈玉屏:《再论华夏族的形成》,《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1期。
    ②付永聚:《华夏族形成发展新论》,《齐鲁学刊》1995年第3期。
    ③马戎:《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字使用浅析》,《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2004年总第35期。
    ④田晓岫:《中华民族发展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⑤《尔雅注疏》卷1《释诂》,《十三经注疏》第2568页。
    ⑥《尚书正义·周书·武成》,《十三经注疏》第185页。
    ⑦《尚书正义》卷11,《十三经注疏》第185页。
    ⑧《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十三经注疏》第2148页。
    ⑨参见林惠祥著:《中国民族史》(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48-49页。
    ⑩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一)》(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2页。
    ①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烟台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②(宋)李昉:《太平御览·帝王世纪》(卷1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影印本。
    ③林超民:《华夏民族形成时期的民族意识浅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①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烟台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②胡厚宜:《从甲骨文看商族鸟图腾的遗迹》,《历史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胡厚宜:《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文物》1977年第2期。
    ③田晓岫:《中华民族发展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④《论语·为政》,《十三经注疏》第2463页。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周本纪》(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论语·为政》,《十三经注疏》第2463页。
    ③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3页。
    ④《荀子·君道》,引得编篡处编篡《荀子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十三经注疏》第1861页。
    ②《礼记·明堂位》,《十三经注疏》第1488页。
    ③参见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④张立文主编,彭永捷副主编:《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⑤《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十三经注疏》第2107页。
    ⑥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烟台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①王希恩:《民族认同发生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载于《饮冰室合集》(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①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载于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①张立文主编,彭永捷副主编:《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韩]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版,第1页。
    ③张立文主编,彭永捷副主编:《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④冯友兰:《原儒墨》,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①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①(台湾)桂宏诚《中华民族的凝成:国家认同与文化一体》,载于卢晓衡主编《三教圆融两岸一体》,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②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0页。
    ③陈玉屏:《略论中国古代的“天下”、“国家”和“中国”观》,《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①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页。
    ②(台湾)桂宏诚《中华民族的凝成:国家认同与文化一体》,载于卢晓衡主编《三教圆融两岸一体》,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①《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经注疏》第2670页。
    ②《荀子·儒效》,引得编篡处编篡《荀子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③(汉)班固撰:《汉书·董仲舒传》(卷5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钟肇鹏编《春秋繁露校释》(校补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汉)何休注,《十三经注疏》第2196页。
    ③《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十三经注疏》第2353页。
    ④(汉)董仲舒撰:《春秋繁露·楚庄王》,钟肇鹏编《春秋繁露校释》(校补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十三经注疏》第2297页。
    ②《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十三经注疏》第2200页。
    ①郑任钊:《何休公羊学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②《礼记正义·礼运》,《十三经注疏》第1414页。
    ①匡亚明:《孔子评传》,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②黄玉顺:《“儒学”与“仁学”及“生活儒学”问题——与李幼蒸先生商榷》,《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③《论语·泰伯》,《十三经注疏》第2486页。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②《孟子·尽心下》,《十三经注疏》第2774页。
    ③《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第2752页。
    ④《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经注疏》第2665页。
    ⑤《荀子·议兵》,引得编篡处编篡《荀子引得》,上海:上海出版社1986年版。
    ⑥《荀子·君子》,引得编篡处编篡《荀子引得》,上海:上海出版社1986年版。
    ⑦《礼记·中庸》,《十三经注疏》第1629页。
    ⑧《论语·泰伯》,《十三经注疏》第2486页。
    
    ①《论语·学而》,《十三经注疏》第2458页。
    ②同上书,(宋)邢昺疏。
    ③《论语·颜渊》,《十三经注疏》第2502页。
    ④《论语·雍也》,《十三经注疏》第2479页。
    ⑤《论语·卫灵公》,《十三经注疏》第2518页。
    ①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论语·八佾》,《十三经注疏》第2467页。
    ③(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④《礼记·祭统》,《十三经注疏》第1602页。
    ⑤张立文主编,彭永捷副主编:《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⑥《礼记·曲礼上》,《十三经注疏》第1231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5页。
    ②《礼记·哀公问》,《十三经注疏》第1611页。
    ①《论语·为政》,《十三经注疏》第2461页。
    ②《礼记·曲礼上》,《十三经注疏》第1231页。
    ③《礼记·冠义》,《十三经注疏》第1679页。
    ④《荀子·修身》,引得编篡处编篡《荀子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春秋左传·闵公元年》,《十三经注疏》第1786页。
    ②《国语·周语中》,来可泓撰《国语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③《春秋左传·襄公四年》,《十三经注疏》第1933页。
    ④(唐)韩愈:《原道》,(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558),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①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①《礼记·王制》,《十三经注疏》第1338页。
    
    ①周庆智:《中国古代民族观念的起源演化》,《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②“宅兹中国”见于陕西宝鸡出土周成王时《何尊》;“惠此中国”出自《诗经·大雅·民劳》。
    ③杜永吉,徐长安:《“天下观”与“文化中国”的历史建构》,《河北学刊》2002年第6期。
    ④王柯:《民族与国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①《春秋左传·闵公元年》,《十三经注疏》第1786页。
    ②《春秋左传·襄公四年》,《十三经注疏》第1933页。
    ③《春秋左传·成公四年》,《十三经注疏》第1901页。
    ①樊文礼,史秀莲:《先秦儒家的民族观》,《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①《春秋左传·定公十年》,《十三经注疏》第2147-2148页。
    ②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34页。
    ③《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十三经注疏》第1811页。
    ①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7页。
    ②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
    ①《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十三经注疏》第1822页。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6页。
    ③同上书,第1136页。
    ④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6页。
    ⑤《孟子·离娄下》,《十三经注疏》第2725页。
    ⑥《孟子·尽心上》,《十三经注疏》第2765页
    ⑦《荀子·修身》,引得编篡处编篡《荀子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春秋公羊传·昭公二十三年》,《十三经注疏》第2327页。
    ①章太炎:《中华民国解》,载于章炳麟著:《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3页。
    ②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③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3页。
    ④同上,第35页。
    ⑤张磊,孔庆榕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①《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十三经注疏》第2249页。
    ①《论语·宪问》,《十三经注疏》第1512页。
    ②《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十三经注疏》第2249页。
    ①(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41页。
    ②《论语·子路》,《十三经注疏》第2507页。
    ③同上书,第2506页。
    ④张声作主编:《宗教与民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孟子·滕文公上》,《十三经注疏》第2706页。
    ②《孟子·离篓上》,《十三经注疏》第2718页。
    ③《孟子·滕文公下》。
    ④《荀子·儒效》,引得编篡处编篡《荀子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⑤《荀子·劝学》,引得编篡处编篡《荀子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荀子·正论》,引得编篡处编篡《荀子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参看王俊拴:《中国古代夷夏观的价值取向分析》,《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2期。
    ③《论语·颜渊》,《十三经注疏》第2503页。
    ①(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唐纪十三》(卷197),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②《明太祖实录》(卷126),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台湾影印本。
    ③《礼记·中庸》,《十三经注疏》第1634页。
    ④《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经注疏》第2671页。
    ⑤《荀子·王制》,引得编篡处编篡《荀子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田继周:《夏商周王朝和”诸夏”的民族政策》,田继周等著《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①《春秋公羊传·隐公二年》,(汉)何休注,《十三经注疏》第2202页。
    ②《周礼注疏·夏官·大司马》,《十三经注疏》第835页。
    ③《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十三经注疏》第1821页。
    ①《诗经·商颂·玄鸟》,武振玉注释:《诗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
    ②《诗经·商颂·殷武》,武振玉注释:《诗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③《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武振玉注释:《诗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④《诗经·大雅·民劳》,武振玉注释:《诗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169页。
    ⑤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
    ⑥参见周庆智:《中国古代民族观念的起源演化》,《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⑦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5页。
    ①张立文主编,彭永捷副主编:《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①(汉)贾谊:《新书·过秦上》,《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参见陈玉屏:《西汉前期的政坛》,成都:成都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卷13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汉)班固撰:《汉书·董仲舒传》(卷5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卷11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钟肇鹏编《春秋繁露校释》(校补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同上书。
    ④(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同上书。
    ①同上书。
    ②(汉)陆贾:《新语·无为》,国学整理社编:《诸子集成》(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汉)陆贾:《新语·辅政》,国学整理社编:《诸子集成》(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④(汉)司马迁:《史记·陆贾列传》(卷9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汉)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卷11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⑥(汉)贾谊:《新书·匈奴》,《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⑦(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卷11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汉)桓宽:《盐铁论·和亲》,国学整理社编:《诸子集成》(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汉)贾谊:《新书·解悬》,《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③(汉)桓宽:《盐铁论·诛秦》,国学整理社编:《诸子集成》(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宋)王若钦等编修:《册府元龟·外臣部·封册》(卷96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②参见樊文礼:《中国古代儒家“用夏变夷”思想与理论的变迁》,《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③(汉)班固:《汉书·循吏文翁传》(卷89),北京:中华书局1975版。
    ④(南朝宋)范晔等撰:《后汉书·循吏任延传》(卷76),北京:中华书局1965版。
    ⑤同上书。
    ⑥(南朝宋)范晔等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卷86),北京:中华书局1965版。
    ⑦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8页。
    ①(清)赵翼撰:《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上》,《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宋)王若钦等编修:《册府元龟·帝王部·智识》(卷4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②(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观初探》,《民族研究》1993年第5期。
    ④(宋)王若钦等编修:《册府元龟·将帅部·识略》(卷40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⑤(唐)房玄龄等撰:《晋书·江统传》(卷56),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南朝梁)萧子顕撰:《南齐书·高逸·顾欢传》(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同上书。
    ③同上书。
    ①同上书。
    ②吴贤哲:《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③陈玉屏:《从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融合中引出的几个理论问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①王亚南:《论中华文明历史共识的国家认同》,《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2007年第43期。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刘元海载记》(卷10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卷130),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唐)房玄龄等撰:《晋书·慕容廆载记》(卷108),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参见(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苻洪载记》(卷112),史载有息为大禹之后,大禹为黄帝之后。
    ⑤参见(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姚弋仲载记》(卷116),《国语·周语》说有虞氏是黄帝之后。
    ⑥(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石勒载记》(卷104),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 页。
    ②(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梁纪九》(卷153),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③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6-347页。
    ①孔毅:《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的历程》,《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②(隋)王通:《中说·王道篇》,《四库全书》(第69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③据考订,《元经》一书实为宋人阮逸所作。不过,本书所述内容,多与王通的著作《中说》相同,因此它同样反映了王通的思想和观点。关于此说,参见樊文礼:《中国古代儒家”用夏变夷”思想与理论的变迁》一文,《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①(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唐纪十四》(卷198),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②同上书。
    ③(唐)陈黯:《华心》,(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67),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①(唐)程晏:《内夷檄》,(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82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②樊文礼:《中国古代儒家“用夏变夷”思想与理论的变迁》,《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③参见刘健:《岑参边塞诗中的民族观浅析》,《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④参见徐兴菊:《浅论李白边塞诗中的民族观念》,《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⑤参见吴逢箴:《试论杜甫的民族观——以杜甫有关唐蕃关系的诗为例》,《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第1期。
    ①(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唐纪九》(卷193),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②(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地理志下》(卷4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忠义上·王义方传》(卷18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卷249),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⑤(唐)高骈:《回云南牒》,董诰等编:《全唐文》(卷80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①(汉)班固撰:《汉书·董仲舒传》(卷56),北京:中华书局1975版。
    ②韩愈:《原道》,(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558),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③同上书。
    ④韩愈:《原道》,(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558),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①(宋)朱熹撰:《中庸章句·序》,《四库全书》(第1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宋)石介撰:《中国论》,《徂徕集》(卷11),《四库全书》(第109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卷56),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②同上书。
    ③(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卷213),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④柴德庚:《四库提要之正统观念》,《史学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9页。
    ①(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魏纪一》(卷69),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②(金)王若虚著:《滹南遗老集·议论辨惑》(卷30),《四库全书》(第119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元)脱脱等著:《辽史·世泰·序》(卷63),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参见《辽史·后妃传·天祚文妃萧氏》(卷7)。天祚妃萧瑟瑟在《讽谏诗》中写道:“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在她的笔下,女真人成为了“夷狄”。
    ③(宋)叶隆礼撰:《契丹国志·道宗天福皇帝》(卷9),《四库全书》(第3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④张棣:《正隆事迹记》,傅朗云编:《长白丛书》(第四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⑤齐春风:《论金朝华夷观的演化》,《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6期。
    ①(金)赵秉文著:《闲闲老人滏水文集·蜀汉正名论》(卷14),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2414册),上海: 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
    ②参见齐春风:《少数民族统治者与“华夷之辨”观》,《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①(元)王恽撰:《玉堂嘉话》,《四库全书》(第86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明)权衡编:《庚申外史》,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3911册),上海: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
    ①(元)郝经:《陵川集·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卷37),《四库全书》(第11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元)郝经:《陵川集·思治论》(卷18),《四库全书》(第11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③(元)郝经:《陵川集·时务》(卷19),《四库全书》(第11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明)宋濂等:《元史·世祖本纪》(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鞑靼传》(卷327),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明太祖实录》(卷26),“吴元年冬十月丙寅”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台湾影印本(第1册)。
    ②(明)刘基:《春秋明经·公孙子王所》,四部丛刊本《诚意伯文集》,《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26年重印,1989年版。
    ③(明)刘基:《春秋明经·仲孙羯会晋》,同上书。
    ④(明)刘基:《春秋明经·楚人伐郑》,同上书。
    ⑤(明)刘基:《春秋明经·楚人伐黄》,同上书。
    ⑥(明)王廷相:《慎言·保傅篇》,侯外庐等编:《王廷相哲学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4),《重刊船山遗书》(卷104),同治四年湘乡曾氏刊于金陵节署。
    ②郑传斌:《从思想史角度论明清之际夷夏观念的嬗变》,《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③(清)顾炎武:《日知录·管子不死子纠》(卷7),《四库全书》(第8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④刘祥学:《论明代儒学中的民族观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①《明太祖实录》(卷26),“吴元年冬十月丙子”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台湾影印本(第1册)。
    ②(明)宋濂等:《元史·世祖本纪》(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③(明)宋濂等:《元史·地理志一》(卷58),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④(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卷13),《四库全书》(第8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⑤(明)王廷相:《慎言·保傅篇》,侯外庐等编:《王廷相哲学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⑥(明)王守仁撰:《王阳明全集》(上)(卷18),“案行广西提学道兴举思田学校”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①(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侯外庐等编:《王廷相哲学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③(明)王廷相:《慎言·保傅篇》,侯外庐等编:《王廷相哲学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清圣祖实录》(卷32、44),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②(清)允禄等奉敕编:《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雍正元年十月二十五日”条,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③《清太宗实录》(卷42),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④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冯铨传》(卷245),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⑤《清世祖实录》(卷40),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⑥《清世祖实录》(卷15),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⑦《清圣祖实录》(卷69),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⑧冉光荣:《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观与民族关系》,《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1期。
    ①《清世宗实录》(卷130),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②张万钧,薛予生编译:《大义觉迷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①《清世宗实录》(卷130),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②同上书。
    ③《中华民族凝聚力编写组》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627页。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②(清)王绍兰编著:《说文段注订补》,嘉业堂丛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①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①参见陈玉屏:《西汉前期的政坛》,成都:成都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①(汉)班固撰:《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卷19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35页。
    ②类似“护羌校尉”的职务还很多,如“护匈奴中郎将”、“护乌丸校尉”、“南蛮校尉”、“宁蛮校尉”等,均为监护之官,这在历代正史中的《百官制》中都有记载。
    ①参见李云泉:《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①《论语·季氏》,《十三经注疏》第2520页。
    ②《礼记·中庸》,《十三经注疏》第1634页。
    ③《礼记·中庸》,《十三经注疏》第1630页。
    ④《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十三经注疏》第1999页。
    ⑤(汉)班固撰:《汉书·息夫躬传》(卷45),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任峻华注释:《韩非子·五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39页。
    ②《竹书纪年》卷上,“帝芬”、“帝泄”,《丛书集成初编》(第3679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2、14页。
    ③《周礼注疏·大宗伯》,《十三经注疏》第761页。
    ④《竹书纪年》卷上,“帝相”、“帝少康”、“帝泄”,《丛书集成初编》(第3679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11、14页。
    ⑤任峻华注释:《韩非子·五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39页。
    ⑥《墨子·兼爱中》,《四库全书》(第8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⑦《淮南子·要略》(卷21),《四库全书》(第8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吴贤哲:《儒家思想与民族政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①(汉)班固撰:《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汉)班固撰:《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卷95),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汉)班固撰:《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西域传》(卷221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参见陈玉屏等著:《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⑥(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突厥传上》(卷215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突厥传上》(卷215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同上书。
    ③同上书。
    ④(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回鹘传上》(卷217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同上书。
    ⑥(宋)王若钦等编修:《册府元龟·外臣部·封册》(卷96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⑦(汉)班固撰:《汉书·董仲舒传》(卷5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春秋左传·成公二年》,《十三经注疏》第1894页。
    ②(南朝宋)范晔等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同上书。
    ④(南朝宋)范晔等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⑤同上书。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食货志》(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南朝梁)沈约撰:《宋书·荆雍州蛮传》(卷97),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食货志》(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唐)杜佑:《通典·食货志》,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版。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贵州土司列传》(卷316),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李云泉:《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②(汉)班固撰:《汉书·匈奴传赞》(卷94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南蛮西南蛮列传》(卷19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同上书。
    ②(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唐纪九》(卷193)“唐太宗贞观三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③(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西域列传上·高昌》(卷221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后晋)刘昫:《旧唐书·突厥传》(卷19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南蛮西南蛮列传》(卷19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⑥(后晋)刘昫:《旧唐书·北狄列传·奚》(卷199),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⑦(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沙陀传》(卷218)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⑧《明宪宗实录》(卷63)“成化五年二月甲午”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台湾影印本。
    ⑨李云泉:《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①《尚书·禹贡》,《十三经注疏》第153页。
    ②《清圣祖实录》(卷198),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③(清)昭槤撰,何英芳点校:《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清世宗实录》(卷80),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2页。
    ①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9页。
    ②《清世宗实录》(卷83),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③张万钧,薛予生编译:《大义觉迷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①杨逢泰,邵宗海,洪泉湖,谢政谕等编:《民族主义论文集》,台北:黎明文化1993年版,第76页。
    ①参见郝时远:《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互动与多元一体》,载于卢晓衡主编《三教圆融两岸一体》,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①牟钟鉴:《民族观与民族主义的反思》,《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4期。
    ②郑永年:《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2页。
    
    ①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第76-77页。
    ②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4-35页。
    ③徐迅著:《民族主义》(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④参见张磊,孔庆榕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
    ①张磊,孔庆榕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①王路平:《儒家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9年4期。
    ②张磊,孔庆榕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编写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页。
    ①李幼蒸:《请用“仁学”代替“儒学”——给儒学朋友的一封信》,《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②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一版,1972年10月四川第一次印刷。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4.(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5.(南朝宋)范晔等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版。
    6.(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7.(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8.(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9.(南朝梁)萧子顕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元)脱脱等著:《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4.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15.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6.来可泓撰:《国语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引得编篡处编篡:《荀子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8.(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9.钟肇鹏编《春秋繁露校释》(校补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0.任峻华注释:《韩非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1.武振玉注释:《诗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22.(唐)杜佑:《通典》,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版。
    2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24.(宋)王若钦等编修:《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25.(宋)李昉:《太平御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影印本。
    26.(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7.(南宋)洪迈:《容斋随笔》,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
    28.(明)刘基:《春秋明经》,四部丛刊本《诚意伯文集》,《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26年重印,1989年版。
    29.(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30.(明)王守仁撰:《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32.(清)赵翼撰:《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3.(清)王绍兰编著:《说文段注订补》,嘉业堂丛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34.(清)允禄等奉敕编:《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5.(清)昭槤撰,何英芳点校:《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36.《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台湾影印本。
    37.《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38.(清)蒋良骐著:《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
    39.(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40.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1.国学整理社编:《诸子集成》(全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2.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43.张万钧,薛予生编译:《大义觉迷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
    1.章炳麟著:《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3.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6.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7.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8.范文澜:《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0.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1.侯外庐等编:《王廷相哲学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12.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版。
    13.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翁独健主编,杜荣坤,任一飞,华祖根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论文集),1982年版。
    15.潘光旦编著:《中国民族史料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6.《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编写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7.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张磊,孔庆榕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卢晓衡主编:《三教圆融两岸一体》,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20.陈玉屏主编:《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1.陈玉屏著:《西汉前期的政坛》,成都:成都出版社1996年版。
    22.陈玉屏著:《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23.崔明德著:《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徐兴祥著:《中国古代民族思想与羁縻政策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25.田继周等著:《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6.王铭铭著:《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田晓岫著:《中华民族发展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8.林惠祥著:《中国民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29.王钟翰著:《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
    30.王柯:《民族与国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马戎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张海洋著:《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33.郑永年著:《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版。
    34.徐迅著:《民族主义》(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6.刘学铫著:《胡马度阴山》,台湾:知书房出版社2004年版。
    37.[英]冯客著:《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8.[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9.[英]E.B.泰勒著:《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杨逢泰,邵宗海,洪泉湖,谢政谕等编:《民族主义论文集》,台北:黎明文化1993年版。
    41.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张立文主编,彭永捷副主编:《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张声作主编:《宗教与民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5.余英时著:《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46.赵伯雄著:《春秋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7.李学勤主编,王美凤等著:《春秋史与春秋文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8.田昌五:《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论》,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版。
    49.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版。
    50.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1.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52.钱穆著:《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53.胡世庆编著:《中国文化通史》(上、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4.叶圣陶研究会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5.杨朝明:《儒家文化面面观》,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
    56.李宗桂主编:《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7.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版。
    58.田广清:《和谐论——儒家文明与当代社会》,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59.肖万源:《儒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思想文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60.程梅花著:《内圣外王:儒家的社会哲学》,济南: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
    61.庞朴等主编:《先秦儒家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2.[韩]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版。
    63.吴贤哲著:《儒学与传统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
    64.国际儒学联合会编:《国际儒学研究》(第一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5.吴光主编:《当代儒学的发展方向——当代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版。
    66.匡亚明:《孔子评传》,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67.李宪堂著:《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对话新儒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刘文英著:《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林存光著:《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
    70.王钧林等著:《斯文在兹——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71.姚新中著,赵艳霞译:《儒教与基督教——仁与爱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2.谢承仁著:《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渊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3.葛剑雄著:《统一和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74.葛剑雄著:《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07年版。
    75.《人文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先秦史论文集》(《人文杂志》增刊),1982年版。
    76.《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77.青觉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9.《斯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80.《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一版,1972年10月四川第一次印刷。
    81.郑任钊:《何休公羊学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1.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烟台大学学报》1991年2期。
    2.陈连开:《论华夏民族雏形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3期。
    3.朱大渭:《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及其历史影响》,《中国史研究》2004年2期。
    4.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民族研究》1995年6期。
    5.郝时远:《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民族研究》2004年2期。
    6.郝时远:《重读斯大林民族定义》,《世界民族》2003年4期。
    7.马戎:《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字使用浅析》,《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2004年总第35期。
    8.牟钟鉴:《儒学在思考》,《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1期。
    9.牟钟鉴:《民族观和民族主义的反思》,《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4期。
    10.陈玉屏:《文化与民族》,《思想战线》2008年2期。
    11.陈玉屏:《再论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1期。
    12.陈玉屏:《略论中国古代的“天下”、“国家”和“中国”观》,《民族研究》2005年1期。
    13.陈玉屏:《民族形成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2期。
    14.陈玉屏:《关于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4期。
    15.陈玉屏:《秦汉以来中国南、北方民族融合进程的特点》,《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6期。
    16.陈玉屏:《孔子何以谓“克己复礼为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10期。
    17.陈玉屏:《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精神》,《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6期。
    18.崔明德,曹鲁超:《近十年来传统民族观及民族思想研究述评》,《齐鲁学刊》2005年5期。
    19.崔明德:《中国民族思想的概念及发展脉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4期。
    20.崔明德:《关于建立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学科体系的构想》,《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
    21.张鹏:《中国古代民族观研究的回顾与思考》,《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
    22.樊文礼,史秀莲:《先秦儒家的民族观》,《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3期。
    23.樊文礼:《中国古代儒家“用夏变夷”思想与理论的变迁》,《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3期。
    24.陈琳国:《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1期。
    25.王希恩:《民族认同发生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26.颜世安:《周初“夏”观念与王族文化圈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4期。
    27.胡厚宜:《从甲骨文看商族鸟图腾的遗迹》,《历史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
    28.胡厚宜:《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文物》1977年2期。
    29.葛志毅:《论大一统与严夷夏之防》,《管子学刊》1997年1期。
    30.李宪堂:《大一统秩序下的华夷之辨、天朝想象与海禁政策》,《齐鲁学刊》2005年4期。
    31.[韩]李浩栽,梁景之:《明末清初民间宗教的民族观析论——以《冬明历》为例》,《民族研究》2006年3期。
    32.彭建英:《论我国古代民族观的演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3期。
    33.冉光荣:《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观与民族关系》,《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1期。
    34.罗志田:《华夷之辨的开放与封闭》,《中国文化》第14期。
    35.周庆智:《中国古代民族观念的起源演化》,《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6期。
    36.周庆智:《试析先秦“大一统”民族观》,《云南社会科学》1992年5期。
    37.徐兴祥:《我国早期的民族思想》,《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4期。
    38.徐兴祥:《先秦时期的民族思想》,《民族研究》1999年2期。
    39.吴贤哲:《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1期。
    40.杨荆楚:《浅论儒家民族观与祖国统一》,《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1期。
    41.王俊拴:《古代中国民族观与国家统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3期。
    42.王俊拴:《中国古代夷夏观的价值取向分析》,《黑龙江民族论丛》1999年2期
    43.李云泉:《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3期。
    44.齐春风:《少数民族统治者与“华夷之辨”观》,《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6期。
    45.齐春风:《论金朝华夷观的演化》,《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6期。
    46.林超民:《华夏民族形成时期的民族意识浅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4期。
    47.付永聚:《华夏族形成发展新论》,《齐鲁学刊》1995年第3期。
    48.王亚南:《论中华文明历史共识的国家认同》,《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2007年43期。
    49.赵建利:《试论中国传统民族观的历史演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3期。
    50.安介生:《中国古史的“万邦时代”——兼论先秦时期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渊源与地理格局》,《复旦学报》2003年3期。
    51.安介生:《“华夷”五方格局论之历史渊源与蜕变》,《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4期。
    52.杜永吉,徐长安:《“天下观”与“文化中国”的历史建构》,《河北学刊》2002年6期。
    53.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6期。
    54.罗炳良:《历史文化认同趋势中的“夷夏观”》,《学习与探索》2007年4期。
    55.孔毅:《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的历程》,《中国史研究》1998年2期。
    56.郑传斌:《从思想史角度论明清之际夷夏观念的嬗变》,《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6期。
    57.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观初探》,《民族研究》1993年5期。
    58.刘祥学:《论明代儒学中的民族观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期。
    59.刘健:《岑参边塞诗中的民族观浅析》,《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
    60.徐兴菊:《浅论李白边塞诗中的民族观念》,《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6期。
    61.吴逢箴:《试论杜甫的民族观——以杜甫有关唐蕃关系的诗为例》,《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1期。
    62.娜拉:《大一统思想在中华认同中的作用》,《民族论坛》2005年6期。
    63.许殿才:《“夷夏之辨”与大一统思想》,《河北学刊》2005年3期。
    64.毕跃光:《从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中看民族观的形成》,《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3期。
    65.来仪:《略论清政府民族观及民族政策对促进各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4期。
    66.施琳:《论美国人的民族观》,《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2期。
    67.孟古托力:《金朝儒家民族观探微——金以前儒家民族观发展的历史轨迹》,《北方文物》2004年3期。
    68.黄德昌:《儒家与夷夏之辨》,《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4期。
    69.陈筱芳:《春秋华夷关系以及华夏族的最终形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2期。
    70.郭洪纪:《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滥觞》,《河北学刊》1994年5期。
    71.郭玮:《春秋战国时期的夏、夷观》,《中州大学学报》2004年4期。
    72.吴天钧:《先秦时期夏夷观念之探析》,《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4期。
    73.周玲:《从<大义觉迷录>看雍正的民族思想》,《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1期。
    74.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讨论之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1期。
    75.李大龙:《关于藩属体制的几个理论问题——对中国古代疆域理论发展的理论阐释》,《学习与探索》2007年4期。
    76.何新华:《试析古代中国的天下观》,《东南亚研究》2006年1期。
    77.邸永君:《“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78.茹莹:《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世界民族》2001年6期。
    79.罗树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简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80.史金波:《中国民族史研究四十年的重要贡献》,《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81.李珍:《民族融合与民族史观》,《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
    82.杨永福:《简论古代中国史家的民族史观》,《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83.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兼论历史文化认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5期。
    84.侯绍庄:《论“四夷”称谓的变化》,《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3期。
    85.郭玉良:《关于“儒”的原始意义的探讨》,《复旦学报》1998年6期。
    86.中和,文燕,东方:《民族关系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之六》,《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2期。
    87.张峻:《中国传统民族观与先秦儒家学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5期。
    88.程举:《儒家民族观的几个范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6期。
    89.杨德山:《关于传统“夷夏”观的分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1期。
    90.刘永生,邓怡舟:《传统“夷夏”观断想》,《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期。
    91.黄玉顺:《“儒学”与“仁学”及“生活儒学”问题——与李幼蒸先生商榷》,《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1期。
    92.李幼蒸:《请用“仁学”代替“儒学”——给儒学朋友的一封信》,《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2期。
    93.姚爱琴:《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社科纵横》,2005年8期。
    94.杨荆楚:《浅论儒家民族观与祖国统一》,《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1期。
    95.熊义民:《略论先秦畿服制与华夷秩序的形成》,《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96.魏文哲:《华夷之分与君臣大义——中国古代民族观蠡测》,《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4期。
    97.黄朴民:《“夷夏观”与“文明圈”——秦汉民族文化问题片论》,《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1期。
    98.陶绪:《传统民族观念在近代的流变》,《益阳师专学报》1994年4期。
    99.李鸿宾:《论唐朝的民族观念》,《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5期。
    100.张德寿:《高闾民族观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2期。
    101.罗世烈:《孔子的民族观与汉族的发展》,《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1期。
    102.陈桐生:《司马迁有没有突破传统民族思想》,《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1期。
    103.汪高鑫:《司马迁与董仲舒夷夏观之比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4期。
    104.王永:《司马迁之民族观及其根源与价值》,《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2期。
    105.毛公宁:《对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几点认识》,《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2期。
    106.谷苞:《一个重大问题:正确阐明历史研究中的民族关系》,《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1期。
    107.杨绍猷:《二十一世纪中国民族关系的展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12期。
    108.林悟殊:《陈寅恪先生“胡化”、“汉化”说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1期。
    109.祁美琴:《关于十年来“汉化”及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考察》,《西域研究》2006年2期。
    110.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研究》2000年6期。
    111.罗福惠:《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性格特征及其近现代转变》《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3期。
    112.赵海:《论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5期。
    113.王路平:《儒家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9年4期。
    114.周竞红:《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管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6期。
    115.周竞红:《从汉族主义到中华民族主义——清末民初国民党及其前身组织的边疆民族观转型》,《民族研究》2006年4期。
    116.陈德光:《儒家思想的积极因素》,《江汉大学学报》1996年4期。
    117.苏承英:《略论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鸡西大学学报》2006年3期。
    118.宋月华:《试论儒家文化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1期。
    119.余治平:《儒家“和”理念的普世价值》,《江汉论坛》2007年2期。
    120.朱进有:《儒家思想的内在特质》,《孔子研究》2006年2期。
    121.王敏:《对儒家思想的价值辨析与选择》,《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3期。
    122.李德顺:《国学:“热”向何处?》,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7年12期。
    123.龚书铎:《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7年12期。
    124.陈来:《“儒”的自我理解——荀子说儒的意义》,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12期。
    125.张鸿雁,傅兆君:《论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及其对近代社会民族观的影响》,《民族研究》1993年2期。特别说明:以上参考文献中,有的未注作者或出版社者系出版物本身未注所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