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远文学创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崔致远是韩国统一新罗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韩国汉文学的鼻祖。中韩两国在崔致远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些研究重点在对崔致远作品的搜集整理、思想、谱系、金石文及作品的文献价值,而对崔致远文学创作的研究则不够全面系统。崔致远的诗歌,以其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不合理的现象,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和社会政治的黑暗,反映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了对祖国的怀念,歌颂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他善写近体诗,尤善七言绝句,善于刻画主人公形象,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语言鲜明生动,把韩国古代的汉文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崔致远的散文真实地反映了唐末社会的阶级矛盾,既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他的散文,结构完整,体裁多样,说理充分,层次分明,语言既清新明快,又有极强的抒情性,在韩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鉴于此,对崔致远的文学创作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对研究韩国古代文化、中国晚唐文学及中韩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拟从文本入手,以中韩古代文献为依据,同时参阅当今国内研究成果,运用多种方法多视角地研究崔致远的文学创作,从美学、哲学、文艺批评学等角度进行关照,以文献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兼取系统论、比较文学、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崔致远的文学创作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崔致远的生平》重点论述了崔致远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在中国的生活经历;第二章《崔致远的思想》则分别论述了崔致远思想中的儒、释、道思想及三种思想的在崔致远思想中的兼容。第三章论述了崔致远诗歌的内容和特点,特别是重点分析了“乡乐杂咏”在韩国舞蹈史上的史料价值和《纪德诗》用典;因为《双女坟》历来争议较大,所以第四章从《双女坟》的作者、故事流变及本体研究等几个角度专门对《双女坟》进行论述;第五章为《崔致远的散文》,因为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崔致远的文学时只注重研究他的诗歌,即使是对他散文进行研究,也只是从文献的角度研究它的史料价值,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崔致远的散文几乎是个空白,本文分别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对崔致远的散文进行探讨,特别是从文体角度对崔致远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论述;第六章总结了崔致远的地位和影响,分别从诗歌和散文、在韩国和在中国响及在中韩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几方面进行论述。
     本论文在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
Cui Zhiyuan, the most outstanding poet, scholar and litterateur in the Period of the Unified Xinluo,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evolutive history of Korean literature an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who is regarded as the initiator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idealist philosophy in Korea. His poems, inscriptions and funeral orations and even other works have been worth lucubrating up to the present. The thorough and systemic study on the works by Cui Zhiyuan has been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literature of late Tang Dynasty, the culture of ancient Korea an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Korean academe has been active in the study on Cui Zhiyuan and large numbers of research fruit has come into being. Comparatively, Chinese academe has been weaker in it. Since 1980's, along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their academic communication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frequent. Chinese academe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n Cui Zhiyuan. Many scholars have probed into the study and made out some valuable research.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data, there are only about 30 published theses inland, which mainly treat of observing all his life, his lost poems and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his poems. Though there were some studies on Cui Zhiyuan's literature, they didn't go deep into it and haven't given a systemic form. Study on Cui Zhiyuan, the thesis for doctor's degree by Dr. Dang Yingping in Nanjing University, mostly emphasized on Cui Zhiyuan's official career, literature activities in Tang Dynasty and association with litterateurs in late Tang Dynasty, but didn't make any systemic research on his literature.
    Consulting the documents in ancient Chinese and Korea and domestic research fruit nowdays,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the text of Cui Zhiyuan's works to carry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n Cui Zhiyuan's invention by means of traditional study and analyse methods of concrete evidence.
    This thesis can be roughly split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Cui Zhiyuan's Life Story mainly states his epoch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 in China; Chapter Two: Cui Zhiyuan's Thoughts discusses his ideologie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respectively and the all-inclusive of them three in his thoughts; Chapter Three emphasizes on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ms and mostly analyzes his folk rhymes and Odes to Eulogy; Chapter Four expounds Cui Zhiyuan's Two Women's Tomb, such a controversial novel from the view of author, spread and variation, and noumenon study. About the study on Cui Zhiyuan, most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his poems only, even there are a few articles on his prose, none of them care about the literature value of his prose. So Chapter Five just enters into the thoughts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his prose, which aims at filling a vacancy. Chapter Six summarizes Cui Zhiyuan's status and impact from the view of his poems and prose, his influence in Korea, China and even i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Based on the others' research,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points of view
引文
1.《儒学精神在韩国的弘扬》,钱桂燮,《东北亚论坛》,1997年3期
    2.《唐朝军政统治的终局与五代十国割据的开端》,(日)山根直生,《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3期
    3.《朝鲜三国和新罗时期的汉文学》,刘凤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年5期
    4.《唐代新罗“西学”风尚形成的原因及文化作用》,党银平,《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4期
    5.《新罗诗人崔致远》,何鸣雁,《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4期
    6.《诗人崔致远及其作品》,何振华,《延边大学学报》1982年1期
    7.《唐著名朝鲜诗人崔致远》,金东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5年2期
    8.《崔致远和他的诗》,马家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1期
    9.《孤云先生居唐宦途时期足迹考述》,韦旭升,《延边大学学报》1998年4期
    10.《关于孤云崔致远的儒佛道思想》,刘沛霖,《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1期
    11.《从崔致远诸文看唐末与新罗的交往关系》,党银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4期
    12.《渤海与新罗“争长”的背后》,张碧波,《北方文物》1999年3期
    13.《崔致远在中国行迹考》,祁庆富,《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3期
    14.《韩国古代石刻文化与崔致远》,(韩)金福顺,《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5期
    15.《国韩文文学的奠基作<桂苑笔耕集>》,陈蒲清,《长沙大学学报》2002年1期
    16.《道教与崔致远》,冯汉镛,《文史杂志》2002年1期
    17.《崔致远与汉文诗》,金喜成,《满族研究》1992年2期
    18.《唐代海东石刻文献的史料价值》,王匡廷,《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4期
    19.《唐五代时期道教在朝鲜的传播》,张泽洪,《宗教学研究》2004年2期
    20.《新罗文学家崔致远的汉文诗》,张天来,《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s1
    21.《追随崔致远在中国唐代的历史遗迹》,赵诚焕,《阴山学刊》2001年3期
    22.《崔致远文学观念简析》,李岩,《当代韩国》2001年2期
    23.《东方汉文学鼻祖——崔致远诗论述》,陈良运,《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2期
    24.《唐代著名朝鲜族诗人崔致远》,席永杰,《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6年3期
    25.《新罗旅唐三诗人诗辑存》,陈尚君,《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2期
    26.《<桂苑笔耕>叙录》,齐文榜,《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6期
    27.《论朝鲜汉文诗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相似性》,陈蒲清,《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1期
    28.《宾贡进士崔致远和他的<桂苑笔耕>》,贾云,《东南文化》1997年4期
    29.《崔致远(仙女红袋)》与高淳招贤馆,高国藩,《紫金岁月》1981年1期
    30.《中古朝鲜诗人崔致远汉诗艺术成就》,夏春豪,《盐城师专学报》1997年4期
    31.《崔致远登第年龄考》,诸祖煜,《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期
    32.《<仙女红袋>故事:原型与流变》,刘广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4期
    33.《如何看待韩国汉文学》,韩梅,《理论学刊》2004年9期34.《儒学思想对朝鲜文学之影响》,(韩)赵钟业,《文学遗产》1995年2期
    35.《朝鲜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任晓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4期
    36.《新罗留学生在唐的文学交流》,李岩,《当代韩国》,2002年3期
    37.《试论朝鲜的汉文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关联》,尹允镇,《延大学报》2004年1期
    38.《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中辐射方式的个案分析》,陈蜀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5期
    39.《道教的东渐与朝鲜古典文学之三种流向》,许辉勋,《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3期
    40.《朝鲜古代汉诗总说》,张伯伟,《文学评论》,1996年2期
    41.《朝鲜戏剧艺术与中国文化》,孟昭毅,《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2年2期
    42.《唐代文人所撰短篇人物传发展成因初探》,(韩)南宗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期
    43.《论<桂苑笔耕>的史料价值—兼评高骈其人》,田廷柱,《辽大学报》1996年5期
    44.《回顾与前瞻——中国学者对韩国汉文学的研究》,蔡美花,《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4期
    45.《试以唐诗概述会昌年后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关系》,黄权才,《广西师院学报》1997年2期
    46.《韩国唐诗研究的新动向》,柳晟俊,《华南师大学报》1997年2期
    47.《韩国民俗研究》,郑鹤然,《民俗研究》,1997年4期
    48.《晚唐诗与崔致远》,周旻,《中外文化交流》
    49.《新罗崔致远入唐事迹考》,冯汉镛,《中外文化交流》1998年1期
    50.《中晚唐时期的诗律特点》,徐青,《湖南师专学报》1996年3期
    51.《流浪:中晚唐诗人的共同命运》,陈桥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4期
    52.《略论晚唐清浅诗风的成因》,王春青,《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1期
    53.《论“晚唐体”与张籍诗的共同性》,张金桐,《河北经贸大学》,2004年7期
    54.《论晚唐诗人的忧郁情结》,贺利,《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年6期
    55.《论中晚唐爱情诗的兴盛》,张艳玲,《陕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5期
    56.《晚唐诗歌否定评价的当代反思》,田耕宇,《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4期
    57.《晚唐诗人的心灵感悟及审美特征探究》,贺利,《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3期
    58.《晚唐诗人内向心理探因》,袁文丽,《山西大学学报》,1997年4期
    59.《晚唐诗坛的现实主义流派》,王晓祥,《枣庄师专学报》1996年2期
    60.《吟走在夕阳秋风中的晚唐诗歌》,吴邦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期
    1.《崔致远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2。5章 党银平
    2.《朝鲜简史》,朴文一,延边大学出版社,1982年
    3.《朝鲜舞蹈史》,朴永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4.《亚洲文学史》,王晓平,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5.《韩国禅教史》,(日)忽华谷快天,朱谦之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6.《韩国实学思想史》,葛晋荣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年
    7.《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朴文一,黑龙江出版社,2004年
    8.《韩国文学论纲》,(韩)赵东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9.《文艺民族化论稿》,任范松,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朝鲜文学史》,韦旭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11.《中韩文学关系史论》,李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1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朝鲜汉文学史》,(韩)金台俊,张琏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15.《中韩关系简史》,杨昭全,韩俊光,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
    16.《古代中韩关系史略》,陈蒲清,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韩国文学史》,(韩)赵润济,张琏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18.《中国戏剧史》,徐慕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崔文昌侯全集》,成均馆大学校,1972年
    20.《六朝事迹编类》,张敦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1.《韩国研究中文文献目录》,沈善洪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22.《古代朝鲜文献解题》,李修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3.《中韩古代关系史论》,杨通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4.《东方文学史》,季羡林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25.《中外文化交流史》,周一良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26.《亚洲汉文学》,王晓平,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27.《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曹顺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8.《中韩关系史》,蒋非非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29.《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30.《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金秉珉、金宽雄,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
    31.《朝鲜古典诗话研究》,任范松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
    32.《中国散文发展史》,张梦新,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33.《新唐书》,欧阳修等,中华书局,1975年
    34.《旧唐书》,刘旬等,中华书局,1975年
    35.《中韩交流三千年》,陈尚胜,中华书局,1997年
    36.《朝鲜诗选校注》,祁庆富,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
    37.《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开明书店,1936年
    38.《文艺心理学教程》,童庆炳、程正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9.《汉字的魔方》,葛兆光,辽宁教育出版社,
    40.《韩国学论文集》,北大韩国学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41.《韩国研究论丛》,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2.《韩国学论集》,东南大学韩国研究所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43.《三国史记》,金富轼,明文堂,1998年
    44.《三国遗事》,一然,乙酉文化社,1992年
    45.《东文选》,徐居正等编民族文化刊行会,199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