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政治安全与中国政治安全维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治安全是国家维护其政治利益免受威胁的能力和状态。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政治安全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其重要性也日益凸现。本文以探讨国家政治安全的基本涵义为逻辑起点,考察了国家政治安全的理论,回顾、评述了中国政治安全观演变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全球化进程加速后的世界政治新格局以及中国政治安全环境的变化,并对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维护提出了建设性思考。
     本文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非国家行为主体的不断壮大冲击着民族国家的主权;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模糊了国际政治与国家政治的边界;诸多非传统因素加大了民族国家在政治安全维护上的难度。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得以腾飞,政治压力得以缓解,周边安全环境得以改善。同时中国政治安全也面临四大挑战:西方的软遏制、民族问题的冲击、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非传统政治安全因素的增多。面对挑战,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合作机制,维护和平与稳定;完善危机管理,应对非传统政治安全,从而有效维护中国政治安全。笔者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和领域分析法,分析中国政治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力图为中国政治安全的维护提供一条合理的路径选择。
The political security is ability and state that the country safeguards its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avoids being threatened.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the national politics security has been given the distinct era characteristic safety, its importance is shown especially day by day too. This text regards probing into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national politics security a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investigate the theory that national politics safety, review, comment Chinese political security view evolve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political new pattern of world after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is accelerated and Chinese political safety environment, and proposed constructive thinking to the maintenance with safe national politics of China.
     This text thinks,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strengthening the sovereignty of striking the nation-state constantly of non- national behavior subject; Border of the fuzz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national politics of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great deal of non-traditional factors have strengthened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that the national country maintain and get on safely in politics. In "one super state and more Powerful countries" The international to be the political to be new under pattern, China can soar economy, can alleviate politics pressure, the safe environment of perimeter can be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politics security faces four major challenges: western soft containment, spreading terroristically, Infilt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increasing of non-traditional political safety factor. Face the challenge, we must deepe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reform constantly, guarantee the national long-term stability;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actively, safeguard the peace and stability; Perfect the crisis to manage, deal with non-traditional politics security, thus safeguard Chinese politics to be safe effectively. I use the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 level analytic approach and analytic approach of the field that cross, analyzes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that Chinese politics security faces, try hard to offer a rational route choice for maintenance with Chinese politic security.
引文
1 约瑟夫·奈尔,《美国力量的“三维棋盘论”》,http://www.dqjj.com/bbs/dispbbs.asp?boardID=33&ID=625
    2 马维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3 刘跃进,《“安全”及其相关概念》,《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年3月。
    4 参见刘永涛,《批评与重建:对安全政治的新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8期,第57-58页。
    5 沈伟烈,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6 转引自Peter Mangold: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ans,1990,p.1-2。
    7 参见倪健中,《国家安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287页。
    8 刘清伟,《“全球化—多极化”下国家安全的新变量及对策分析》,马维野的《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赵楚的《21世纪中国安全战略和八大安全威胁》。
    9[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145页。
    10 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6期,第15-16页。
    11 曹展明,《试论意识形态建设的国家安全意义》,《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第63页。
    12 巴瑞.布赞、奥利.维夫、迪.怀尔德合著,朱宁译,《新安全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13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9页。
    15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2页。
    16 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页。
    17 Raymond Aron:International Relation:A Theory of Peace and War,1973,p.7,pp.64-65。
    18 康健、晓韦、石谦主编,《政治文明全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19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增补本版,第7页。
    20 《易·系辞》(下)
    21 参见《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Ely House,London W.I This Bilingual Edition First Published 1963,p978.
    22 阎学通,《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3页。
    23 李少军,《论安全理论的基本概念》,《欧洲》1997年第1期,第25页。
    24 李少军,《论安全理论的基本概念》,《欧洲》1997年第1期,第25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4 页。
    26 刘跃进,《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27 转引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页。
    28 转引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6页。
    29 转引自何兰,《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3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8页。
    31 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32 刘跃进,《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33 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34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35 马维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36 刘卫东,《论国家安全的概念及其特点》,《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第3页。
    37 John Herz,"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Word Politics,2(2)1950.
    38 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39 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山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2页。
    40 刘跃进,《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41 马维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42 刘跃进,《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43 《毛泽东在为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题词》,《人民日报》,1950年9月27日。
    44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页。
    45 徐成芳,《和平方略——中国外交策略研究》,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46 徐成芳,《和平方略——中国外交策略研究》,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4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41页。
    4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27页。
    4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59页。
    5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84页。
    5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30页。
    52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61页。
    5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5页。
    5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8页。
    5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5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5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5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0-361页。
    5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56页。
    6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28页。
    61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ibune April 19th 2000
    6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48页。
    63[美]约瑟夫.奈,《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64 Oliver Reiser and B.Davies,Planetary Democary:an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Humanism and Applied Semantics,New York:Greative Age Press,1994.
    65 转引自浦启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国家安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6期,第19页。
    66 Toumas Fridman,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Farrar Straus Giroux,1999,pp97-8.
    67[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68[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69[美]约翰.雷尼肖特,《多维全球化》,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70[英]罗宾.科恩,《全球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71 蔡拓,《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南开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51页。
    72 蔡拓,《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南开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56页。
    7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
    74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页。
    75[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76 The National Secr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September,2002,转引自张蕴 岭,《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77 《中情局世界比较:中国与美国争夺经济冠军》,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2007-05-27。
    78 参见:OECD,Main Economic Indictors,February 2003,p,247.
    79 张力平《美国真的衰落了吗?》,《世界知识》,2007年10月27日。
    80 《李肇星就中国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答中外记者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2005年3月6日。
    81 Peter Speigel,Pentagon wins cash for cutting -edgy hardware,Financial Times,Tuesday Fibruary4,2003;And PaulKennedy,"Time for an American Recessional?" Newsweek,Issues 2003.
    82 转引自张蕴岭,《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83 参见张蕴岭,《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84 参见:OECD,Main Economic Indictors,February 2003,p,247.
    85 李爱华,《走出冷战-世界大势与中国对外战略》,济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86 李慎明,《2006:全球政治与安全走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87 《温家宝接受俄记者采访: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新华网,2004年9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普京表示:俄中关系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新社,莫斯科2006年9月13日电,http://world.people.com.cn。
    88 阎学通,《美国霸权与中国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55页。
    89 Alastair Iain Johnston,"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7,No.4,Spring2003,pp.5-56.
    90 Bill Gertz,"Pentagon 'hedge' strategy targets China," The Washington Times,March 17,2006.
    91 Bill Gertz,"Pentagon 'hedge' strategy targets China," The Washington Times,March 17,2006.
    92 Bill Gertz,"Pentagon 'hedge' strategy targets China," The Washington Times,March 17,2006.
    93 但兴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评估》,《2007: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4 转引自刘建飞,《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索》,《现代国际关系》,2002 年第8期,第13页。
    95[法]克劳迪.朱里安,《美利坚帝国》,香港文教出版社,1971年版,第3页。
    96 金鑫,徐晓萍.,《中国问题报告》,上海浦东电子出版社,2002年版,第64-67页。
    97[美]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版,第303-304页。
    98[美]丹尼尔·伯斯坦、阿思·德凯基泽,《巨龙—商业、经济和全球秩序中的中国末来》,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80-381页。
    99 《参考要闻》,2003年4月15日下午版。
    100 塞·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页。
    101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0年年版,第28-29页。
    102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103 王世雄,《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的新特征及其成因》,《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9月,第33页。
    104 《世界历史辞典》编委会编,《世界历史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35页。
    105 尹筑光、茆永福,《新疆民族关系研究》,新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227页。
    106 郝时远,《20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的消长及其对新世纪的影响》,《世界民族》,2000年第1期,第8页。
    107 尹筑光、茆永福,《新疆民族关系研究》,新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227页。
    108 廖晓宴,《台独势力膨胀的相关因素剖析》,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2001年8月10日,www.china.org.cn.
    109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人民日报》,2002年1月22日。
    110 热比娅,全名热比娅·卡德尔,一九五一年出生于新疆阿尔泰山脚下的阿勒泰市。1999年8月13日,热比娅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依法刑事拘留,2000年3月10日由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8年。2005年3月17日热比娅出狱赴美保外就医后,与境外民族分裂势力频繁接触,与境外和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的头面人物,包括暴力恐怖犯罪的骨干分子一起,密谋筹划各种分裂中国的活动。资料引自《外交部谴责东突分子热比娅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中国新闻网,2006年9月13日。
    111 《外交部发言人评所谓“东突”研讨会》,《人民日报》,2001年10月20日。
    112[英]约斡·格里宾等,《历史焦点》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页。
    113 参见李瑛:《多极化时代的安全观:从国家安全到世界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5期,第44页。
    114 王宪磊,《大国兴起中的信息安全战略》,《大国兴起中的国家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
    115 王宪磊,《大国兴起中的信息安全战略》,《大国兴起中的国家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页。
    116 尚未迟,《国际黑客威胁中国安全》,《环球时报》,2007年3月22日。
    117 马维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62页。
    118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2)》,中国政府网,http://env.people.com.cn/GB/106985/6576830.html,2007年11月26日。
    119 转引自蔡拓,《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南开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56页。
    12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54页。
    12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
    12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2页。
    123 《美智库:若“台独”派继续掌权 两岸紧张将升高》,中新网,2007年07月18日。http://news.163.com/07/0718/10/3JM5SJS0000120GU.html
    124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问题》,《人民日报》,2000年2月21日。
    125 中央统战部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255页。
    126 于晶波,《十一五规划:分享改革成果 兼顾各方利益》,中新社:news.dayoo.com,2005年10月10日。
    127 于晶波,《十一五规划:分享改革成果 兼顾各方利益》,中新社:news.dayoo.com,2005年10月10日。
    128 李季平,《燕赵都市报》,2006年9月25日。
    129 Stephen D.Krasner,"Structural G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1982,P.186
    130 Jannee Nolan:"Global Engagement: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the Bookjups Institution 1994
    131 钱其琛,《世界外交大辞典》(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560页。
    132[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64页。
    133 何贻伦,《国家安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134 转引自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135[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14页。
    136 转引自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137 许文惠、张成福主编,《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57页。
    138[以]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1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
    3.陈乔之,《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陈乔之,《面向21世纪的东南亚:改革与发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5.陈传刚,谢永亮:《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
    6.陈立,《中国国家战略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蔡翠红,《信息网络与国际政治》,学术出版社,2003
    8.陈舟,《美国的安全战略与东亚——美国著名国际战略专家访谈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9.付耀祖,陈均生,《邓小平的外交艺术》,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10.何兰,《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1.江西元,《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金鑫,《中国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金铀,《国家安全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14.韩保江,《全球化时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5.何新,《全球战略问题新观察》,时事出版社,2003年
    16.胡联合,《第三只眼看恐怖主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17.胡联合,《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
    18.李大光,《中国安全抉择——构筑21世纪的国家安全体系》,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年
    19.李少军,《国际安全警示录》,北京金城出版社,1997
    20.李慎明、王逸舟,《2003: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1.李鑫炜,《大国冲突与世界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2.梁展,《全球化话语》,上海三联书店,2002
    23.刘伟胜,《文化霸权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24.马绍孟、周新城、冯特君,《坚持社会主义,反对和平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5.倪健民,《国家安全:中国的安全空间与21世纪的国略选择》,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26.倪世雄、刘永涛,《美国问题研究(第一辑)》,时事出版社,2001
    27.庞中英,《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8.阮成发,《WTO与政府改革》,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29.任晓、胡泳浩,《中美日三边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
    31.沈伟烈、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时事出版社,2001
    32.苏格,《跨世纪国际关系格局与中国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3.孙恪勤、张林宏,《挑战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台海出版社,1999
    34.孙建设,《世界格局与中国安全环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5.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重庆出版社,1993
    36.王国龙,《谁来保卫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8.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39.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0.王永县,《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与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1.吴兴南,《全球化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2.阎学通,《中国与亚太安全——冷战后亚太国家的安全战略走向》,时事出版社,1999
    43.阎学通,《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44.阎学通,《美国霸权与中国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5.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46.杨成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透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47.杨洁勉、赵念渝,《国际恐怖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9·11”事件的冲击和影响》,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48.杨雪东,《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9.郗润昌,高恒,《世界政治新格局与国际安全》,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50.夏宝成,《国家安全论》,长春出版社,1999
    51.许知远,《后9·11世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2.殷雄等译,《新干涉主义》,新华出版社,2000
    53.俞晓秋,《信息革命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2002
    54.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5.张小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56.张新华,《信息安全:威胁与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7.张文木,《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58.张幼文、周建明,《经济安全-一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9.周建明、张曙光,《美国国家安全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
    60.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2/2003)》,时事出版社,2003
    61.郑通汉,《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
    62.朱昕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2
    6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危机管理概论》,时事出版社,2003
    6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
    65.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危机管理概论》,时事出版社,2003
    66.刘凯军,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新安全观与中国国家安全》
    67.关昱,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实现国家利益中的国家安全问题》
    68.钟行前,郑州大学硕士论文,《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研究》
    69.曹展明,《试论意识形态建设的国家安全意义》,《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 第6期
    70.陈乔之、魏光明,《“入世”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当代亚太》,2001年第3期
    71.陈岳,《世纪之初的国际格局、世界主题与中美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72.程德良,《信息技术进步与国家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期
    73.陈剑峰、郭学堂,《矛盾与整合:国际格局向何处去?》,《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74.楚树龙,《冷战后我国安全战略思想的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9期。
    75.蔡拓,《全球问题与安全观的变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9期
    76.范晓军,《中国周边经略与中国的崛起》,《北方论丛》,2002年第2期
    77.范跃江,《新干涉主义与中国安全》,《太平洋学报》,2000第3期
    78.傅梦孜,《从经济安全角度谈对非传统安全的看法》,《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7期
    79.何颖,《重视和加强政府危机管理》,《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80.孔德生,《对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总体评价》,《理论学刊》,2000年第2期
    81.刘志彪、高波,《论中国政治稳定与长期经济增长》,《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7期。
    82.马维野,《全球化与我国的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83.阎学通,《历史的继续:冷战后的主要国际政治矛盾》,《现代国际关系》,2000第6期
    84.黎见春、王军,《建国初期社会的转型与党对意识形念的整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85.李清津,《冷战后时代终结了吗?——当前的国际秩序与中国的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2期
    86.李习彬,《改进和完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几条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1期
    87.李志敏、冯江源,《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安全观的整合与重构》,《学术论坛》,2001 年第5期
    88.李忠武,《试析21世纪初的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9.梁中堂,《浅论国家经济安全和保障体系问题》,《经济问题》,1998年第11期。
    90.林利民,《对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几点思考》,《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91.刘德斌,《“后冷战时代”的推测与判定》,2002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7期
    92.刘建飞,《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8期
    93.刘乐山,《外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措施及启示》,《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94.刘跃进,《“安全”及其相关概念》,《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第3期
    95.刘跃进,《试析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96.孟祥青,《“9.11”事件对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启示》,《.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97.孟祥青,《论中国的国际角色转换与对外安全战略的基本定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7期
    98.倪稼民,《美国金融外交力量及其实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99.齐兴霞,《冷战后的恐怖主义与国际社会》,《学术论坛》,2002年第2期
    100.唐国栋,《最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浅析》,《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0期
    101.唐世平,《理想安全环境与新世纪中国大战略》,《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102.唐世平,曹筱阳,《寻求中美日相互安全的基础》,《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1期
    103.陶季邑,《论江泽民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思想》,《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04.万军,《当代恐怖主义泛滥成因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3期
    105.万本根、蔡方鹿,《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2000年,《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第6期,第88页
    106.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07.王世雄,《冷战后的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4期
    108.王逸舟,《论综合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4期
    109.王逸舟,《国际利益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10.王逸舟,《如何界定恐怖主义》,《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0期
    111.王勇,《论我国的新安全观》,《国际政治》,1999年第1期
    112.汪育俊,《全面理解“国家安全”概念》,《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13.吴剑平,《全球化与中国新的发展模式》,《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4期
    114.夏宁,《后冷战时代的新型恐怖主义及其根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15.谢华,《当代世界民族主义与中国国家安全》,《理论探索》,2003年第4期
    116.谢卫东、王亚丽,《“东突”的恐怖主义实质》,《困际论坛》,2002年第5期
    117.熊卫、孙立真,《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必然选择》,《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
    118.徐开金,《经济安全:基于经济主权角度的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
    119.许开轶、周婕,《世纪之初的中国国家政治安全问题》,《中南民族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20.杨鲁慧,《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与地缘政治战略》,《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
    121.杨明杰,《恐怖主义根源探析》,《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期
    122.叶国文,《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
    123.游光荣、赵林榜,《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和我国的对策》,《科学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24.虞子,《分裂新疆的“东突独”揭秘》,《凤凰周刊》,2001年第36期
    125.张从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2期
    126.张强,《SARS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警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127.张学明,《冷战后国家安全观念的三大变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28.张蕴岭,《综合安全观及对我国安全的思考》,《当代亚太》,2000年第1期
    129.甄炳禧,《论中美经贸关系》,《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4期
    130.周桂明,《新世纪的国际安全与安全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1期
    131.[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32.[美]爱德华·伯恩斯,《美国的使命观:国家目的与命运的概念》,拉特格斯大学出版社,1957
    133.[美]艾什顿·卡特、威廉姆·佩里,《预防性防御:一项美国新安全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34.[意]安东尼·葛兰西,《狱中札记选》,伦敦,1971
    135.[英]巴瑞·布赞、奥利·维夫、迪·怀尔德,《新安全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36.[英]保罗·赫斯特,《质疑全球化——国际经济与治理的可能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7.[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译本,求实出版社,1988
    138.[美]保罗·皮拉尔,《恐怖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
    139.[美]伯姆斯塔德,《克林顿的内政、外交政策》,《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3年第2期
    140.[美]丹尼·罗德瑞克,《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北京出版社,2000
    141.[美]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开拓过程》,中译本,美国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1987
    142.[美]丹尼尔·伯斯坦,阿恩·德凯基泽,《巨龙——商业、经济和全球秩序中的中国未来》,东方出版社,1998
    143.[美]丹尼·罗德瑞克,《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北京出版社,2000
    144.[以]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145.[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83
    146.[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等,《全球化的十大谎言》,新华出版社,2000
    147.[德]哈罗德·詹姆斯,《经济全球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
    148.[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版社,1997
    149.[日]金子胜,《经济全球化与市场战略——市场原理主义的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0.[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51.[美]迈克尔·皮尔斯伯里,《美国学者解读中国安全》,新华出版社,2001
    152.[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新华出版社,2001
    15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
    154.[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55.[美]托马斯·弗里德曼,《直面全球化——“凌志汽车”与“橄榄树”》,国际文艺出版公司,2003
    156.[德]乌·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157.[法]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58.[英]约斡·格里宾,《历史焦点》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59.[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60.[美]约翰·耐斯比特,《大趋势》,经济日报出版,2000
    161.[美]约翰·斯坦布鲁纳,《全球安全原则》,新华出版社,2001年
    162.[前苏]扎戈里亚,《克林顿的亚洲政策》,《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11期
    163.[美]兹·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64.[美]兹·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65.Arnold Wolfers,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Baltimore:Johns Hopkins Ulniversity Press,1962
    166.Andrew.J.Nathan,"China:Getting Human Rights Right",The Washington Quarterly,Spring,1997
    167.Barry Buzan.People.Staces and Fear: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y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M].Boulder CO, 1991
    
    168. Charles Krauthammer, "The Unipolar Moment",Foreign Affairs, 1990
    
    169. Christopher Tayne,"From Preponderance to Offshore Balancing: America's;Future Grand Strategy",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2, No. l,Summer, 1997
    
    170. David Baldwin, "Concepts of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ecuricy[M].1997
    
    171. FrankN.Frager and Philip S-Kronenberged, National Security and American Society; theory, process and policy .Lawrence, 1973
    
    172. Fiona Hill and Clifford Gaddy,The Siberrian Curse:How Communist Planners Left Russia Out In the Cold,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3
    
    173. Glenn H. Snyder, "The Security Dnemma in Alliance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1984
    
    174. Glenn H.Snyder and Paul Diesing, Conflicts among N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175. Ian James Storey,"Indonesia's;China Policy in the New Order and Beyond: Problems and Prospects".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2, No. l,April 2000
    
    176. Internationl Herald Tribune, April 19th, 2000
    
    177. John Gaddis, Strategy of Containment; Acritical Appraisal of Postwa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N. Y, 1982
    
    178. Kenneth Waltz, "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8, No. 2, Fall 1993
    
    179. K.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 .A Addision Wesley, 1979)
    
    180. Londergan, John and Keith Poole. 1990."Poverty, the Coup Trap, and the Seizure of Executive Power."World Politics 42( January)
    
    181. Matcus G·Kaskin, The Politics of Mational Security, Transaction Books, N. J, 1979
    
    182. Olaf Palmeetal. Common Security:A Blueprint for Survival. New York:Simonand Schuster, 1982
    
    183. 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C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ew York, N. Y: Random House, 1987
    
    184. Paul M. Evans, Studying Asia Pacific Security, 1994, P .38
    
    185. Paul M.Evans,"Reinventing East Asia: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and Regional Order"Harvard lnternational Review, Vol. XVIII, No. 2,Springy .1996
    186. Robert Cilpin,War and Changes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U.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87. Robert O.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Two Aproach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988, p .380
    
    188. The Military Balance 1999/2000,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89. Thomas Christensen,"China,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uy, Vol. 23. No. 4, Spring.1999
    
    190. William C. Wohlforth, 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ity World'T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4,No.2, Summer, 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