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风险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世界各国探索民主发展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与困惑,尤其是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发展困境,各国在力求建设一种更加稳定的民主政治模式。历史实践证明,建立一种万民所向的民主成为各国的不懈追求、努力方向和共同愿望。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浪潮中,立足本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中国开始逐步探索一种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模式,而在改革与发展中,稳定逐步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于是建设当代新型民主便成为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最佳选择。
     新兴民主国家民主化发展历程中出现了种种“民主化动荡”的问题与困扰,深究其因,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宗教、西方干预等方面的原因。在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着大致相似的产生民主化动荡原因的同时,中国又有着自身的特殊原因,而这是我国民主建设区别于他国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同样也是探究中国新型民主建设的主要根据与意义所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建设与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完善,政治体制不断健全。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前途总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不断显现。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会面临许多挑战,在民主建设中有许多有待完善与发展的问题而且日益凸显。如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有所上升,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不公平,一方面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收入分配不均甚至两极化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不利于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极少数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东突恐怖势力等许多影响民主化进程的不利因素一旦处理不好轻则会影响到我国的民主发展质量,重则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对中国民主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有利于探索并建设一种更加适应当代中国发展需要的政治制度。我国民主建设中问题产生的原因,综述起来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体制不健全,民主社会基础弱,民主文化传统缺失,民族问题与民族分裂势力存在,西方全盘西化企图未取消等方面。
     我们应该吸取新兴民主国家在探索民主制度过程中所积累的有关经验,以史为鉴,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现状,走上一条在稳定中不断完善发展的新型民主道路。建设当代中国新型民主,中国需要在坚持正确的民主政治发展观,稳定经济增长,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培养健康的政治文化,建立良好和谐的公民社会,同时保持国家主权独立性,防止别国干涉中国内政等方面努力。
In the course of searching for democratic development, every countries, especiallyfor the emerging democratic countries, come across kinds of difficulties and puzzles. So theywant to build a steady democratic political model. As is proved, all countries are trying theirbest to build this democracy. Now in the circumstan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politicalmulti-polarization, China, based on the country's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practice, begins tosearch for a better social model. During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teady is the easychoice. Therefore, building a new democracy is our best choi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erging democracy, there occurs lots of problems. Andthe reasons caused them may be economy, politic, culture, society, religion, westernintervention and so on. Meanwhile, China also has his own reasons, which makes us differ fromother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se reasons, we can search for our new democracy. As the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our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systems become more andmore perfect after30years’ re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ion. However, ourdevelopment is not favorable, and we meet with plenty of challenges. Take the income gap forexamp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es, the social income gap is improved in certainfiled and degree. On the one hand the unequal and unfair income goes against the improvement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influence the social steady, which will doharm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If we can not deal with corruption behavior, east turkistan terrorist forces and some othernegative factors properly, the quality of democratic development, even for the social steadywill be influenced. So analyzing the reasons carefully is beneficial to our political system. In all,the reasons for our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are as follows,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unsound political system, weak social foundation, unsound democratic culture tradition,national problems and regional separatists, wholesale westernizat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find our own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way, we should absorb the experiencefrom emerging democratic countries and consider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status in the future. To build the new democracy, China should insist the correct democraticpolitical development, maintain the steady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system of nationalpolitics, cultivate the healthy political culture, establish the harmonious civil society andmaintain national sovereignty independence. Only through the above ways can we preventother countries from interfering our internal affairs.
引文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②江泽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页。
    ③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①胡锦涛:《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②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①约瑟夫·熊彼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9页。
    ②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②大卫·波特等著,《最新民主化的历程》(王谦等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78页。
    ①查尔斯蒂利:《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陈周旺、李辉、熊易寒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页.
    ③《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5日,第九版。
    ①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3页。
    ①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刘为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①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①张宇炎:《泰国政局变动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北京.亚非纵横杂志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杨民:《厄瓜多尔军人干政的根源和趋势》,北京.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版,第16页。
    ②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②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①张千帆等:《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张凡.:《拉丁美洲民主化与可治理性问题分析》,北京.拉丁美洲研究,2008年版,第33页。
    ②龙异.:《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民主转型原因之异同》,北京.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28页。.
    ③张凡.:《拉丁美洲民主化与可治理性问题分析》,北京.拉丁美洲研究,2008年版,第33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③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special/huijia/detail_2011_01/02/3897622_2.shtml
    ④侯冬梅:《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武汉.清江论坛,2008年版,第16-17页。
    ①侯冬梅:《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武汉.清江论坛,2008年版第15-16页。
    ①王邦佐等:《政治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②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版。.
    ①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
    ②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版。.
    ①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版。
    ①王邦佐等:《政治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①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4页。
    ②王邦佐等:《政治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①王邦佐等:《政治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①丛亚平、李长久:《收入分配四大失衡带来经济社会风险》,北京,经济参考报,2010年5月版。
    ①张春生:《我国选举制度的五大基本原则》,海南,海南人大,2006年9月。
    ①陈浩:《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北京,经济论坛,2000年版第15页。
    ①霍华德·维亚尔达:《民主与民主比较化研究》(榕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65页。
    ②郭定平:《制度积累与渐进替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机制解析》,北京,学习与实践,2008年版,第19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2页。
    ①Richard Rose,Doh Chull Shin:《反向的民主化:第三波民主的问题》,开放时代,2007年版,第96页。
    ②Richard Rose,Doh Chull Shin:《反向的民主化:第三波民主的问题》,开放时代,2007年版,第100页。
    ③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7版。
    ④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中国的困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⑤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盛葵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6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6页。
    ②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5页。
    ①王邦佐等:《政治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②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版。
    ①王琳雯.:《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思考》,福建,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版,第24页。
    ②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2008年版,第45页。
    ③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2008年版,第45页。
    ①Inglehart,Ronald:《The Renaissance of Political Cultur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8年版,第1203-1230页。
    ②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8-155页。
    ③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8页。
    ①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页。
    ②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7页。
    ②科恩:《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6页。
    ③科恩:《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8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共产党宣言》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5]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7]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8]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
    [10]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1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8.
    [1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93.
    [1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9.
    [1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1.
    [1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7.
    [1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1.
    [19]《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2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M].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
    [2]王敬尧著.《参与式治理:对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何包钢著.《民主理论:困境和出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李景鹏著.《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M].黑龙江:黑龙江出版社,2000.
    [5]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7]萧超然著.《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8]李良栋著.《当代中国民主问题研究》[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9]王绍光著.《民主四讲》[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8.
    [10]周建胜著.《党的三代领导人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11]张旭昆著.《制度演化分析导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2]蔡定剑著.《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3]孙立平著.《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4]俞可平著.《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5]俞可平著.《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6]谈远平著.《中国政治思想----儒家与民主化》[M].北京: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17]陈尧著.《新权威主义政权与民主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8]马俊著.《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9]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著.《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0]何增科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1]徐育苗著.《中外代议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2]蔡定剑著.《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23]张辰龙著.《在自由与民主之间保持张力》,《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4]聂运麟著.《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5]蔡定剑著.《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6]周琳、郑英、童荣等著.《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史纲》[M].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
    [27]丛日云著.《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28]薛晓源、陈家刚著.《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9]王乐理著.《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0]邹谠著.《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看》[M].香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3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2][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4]拉里·戴尔蒙德著.《第三波过去了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5]尼基佛罗斯·戴蒙都罗斯著.《南欧民主化的成功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6]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7][美]阿伦·李普哈特著.《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8][美]巴林顿·摩尔著.《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张东东等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9][英]戴维·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0]弗兰西斯·福山著,李宛蓉译:《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1998.
    [41][美]霍华德·维尔亚达著.《民主与民主比较化研究》(榕远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2][美]罗伯特·帕特南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烈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3]阿尔蒙德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44]道格拉斯·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5][美]熊彼特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6]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7]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8]W·阿瑟·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49]布坎南著,平新乔、莫扶民译.《自由、市场与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50]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
    [51]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2]巴林顿摩尔著.《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3]帕森斯著.《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54]杰克·普拉诺著.《政治学分析词典》(胡杰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5]鲁恂·W·派伊著.《政治发展面面观》(任晓,王元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56][美]亚当·普沃斯基著.《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7]斯蒂芬·海哥得、罗伯·特考夫曼著.《民主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8]刘军宁等著.《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M].上海:三联书店,1997.
    [59]帕森斯著.《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60]巴林顿摩尔著.《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1]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
    [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2]丹尼斯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3]罗伯特·达尔著.《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4]刘军宁著.《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5][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6][美]胡安·J.林茨等著.《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孙龙等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67]塞缪尔·亨廷顿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68][美]罗伯特·达尔著.《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9]施雪华著.《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0][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1][美]罗伯特·达尔著.《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M].北京: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72][美]查尔斯·蒂利著.《民主》(魏洪钟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3]徐鸿武、郑曙村、宋世明著.《当代西方民主思潮评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4][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林震等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5]李安山著.《非洲民族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76]刘鸿武著.《从部族社会到民族国家—尼日利亚国家发展史纲》[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77]陆庭恩,刘静著.《非洲民族主义政党和政党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8]《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79]贺文萍著.《非洲国家民主化进程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80]《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1]张宏亮著.《多维视野中的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82]朱幸福著.《风云诡谲的菲岛政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3]杨光主著.《中东非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4]李文主著.《东亚:政党政治与参与》[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85]李路曲著.《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M].学林出版社,2005.
    [86]张锡镇著.《当代东南亚政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87][法]莫里斯·迪韦尔热著.《政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78.
    [88]袁东振,徐世澄著.《拉丁美洲国家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89]《国外社会科学前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0]骆沙洲,吴崇伯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东南亚诸国》[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91]李文著.《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2]潘一宁著.《国际因素与当地东南亚国家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3]T·E斯基得摩尔等著.《现代拉丁美洲》(中文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94]何增科著.《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5]闵琦著.《中国政治文化》[M].云南:云南出版社,1989.
    [96][法]亚力西斯·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7][美]约翰·邓恩著.《民主的历程》(何怀宏等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98][英]David Potter等著.《最新民主化的历程》(王谦等译)[M].台湾: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
    [99]阿尔贝托·迈克里尼著.《非洲的民主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刘文华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李萍.社会资本与当代公民文化的形成[J].湖南社会科学,2004(6).
    [2]史天健.中国人的民主价值观[J].凤凰周刊,2009(4).
    [3]叶国平.社会阶层分化与公民社会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3).
    [4]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5]俞可平、庄俊举.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5).
    [6]管仕廷.“第三波”民主浪潮的当代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6).
    [7]高晓红.政治文明与公民政治参与,公民社会[J].东南大学学报,2004(6).
    [8]梁丽平等.建国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5).
    [9]房宁.论民主政体的政治稳定功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1).
    [10]刘熙瑞.中国的民主模式已经确立[J].人民论坛,2007(7).
    [11]许耀桐.中国民主发展模式的“五大”特色[J].人民论坛,2007(8).
    [12]燕继荣.中国的改革:另一种民主化经验[J].人民论坛,2007(8).
    [13]燕继荣.“中国式民主”的理论构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
    [14]彭宗超等.合和式社会主义民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
    [15]施雪华.发展的“政治稳定”:涵义、分析变量和调节机制[J].社会科学战线,1993(3).
    [16]康晓光.中国改革时代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3563.html?page=1,2004-07-03.
    [17]李世敏,民主与稳定:一个尚未停摆的秋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1).
    [18]宋衍涛,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2).
    [19]佟德志.中国民主化模式的两个维度——基于政治文明理论框架的中外比较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5).
    [20]佟德志.民主化与法治化的互动关系初探[J].理论导刊,2004(7).
    [21]徐勇.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60年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8(1).
    [22]高长江.民间信仰: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本[J].世界宗教研究,2010(3).
    [23]吴光云.社会资本视角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J].理论与现代化,2009(3).
    [24]许耀桐.十七大报告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11个新论[J].中华英才,2007(21).
    [25]青理东.民主是有边界的[J].理论前沿,2008(19).
    [26]陈家刚.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J].学习时报,2004(7).
    [27]孙忠良.谈金融危机下中国模式“强政府”的政治优势[J].衡水学院学报,2010(2).
    [28]汪守军.简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经验教训[J].探索,2006(3).
    [29]马德普.渐进性、自主性与强政府——分析中国改革模式的政治视角[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30]刘少杰.现代化、后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意识形态研究[J].江海学刊,2010(4).
    [31]胡仙芝.论政治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府治理文明目标及其路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3).
    [32]胡仙芝.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01(9).
    [33]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34]杨宏山.中国政府治理变革的目标和动力[J].公共治理与制度创新,2004(4).
    [35]沙莲香.“北京市民公共行为”的理论核心和研究思路[J].北京社会科学,2010(4).
    [36]王海滨.反思与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J].理论与现代化,2010(2).
    [37]刘伟忠.公民政策参与的新视角:基于强势民主理论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9(6).
    [38]王乃圣.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保障[J].山东社会科学,2006(10).
    [39]赵春丽,李捷.发展中国家民主化和民主建设一般规律简析[J].探索,2007(3).
    [40]张成福、李丹婷、李昊城.政府架构与运行机制研究:经验与启发[J].中国行政管理,2010(4).
    [41]李朝祥.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与公民政治意识的互制性及其契合的条件性[J].理论月刊,2010(5).
    [42]袁修雨.浅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民主执政[J].江淮论坛,2010(3).
    [43]周红云.社会资本及其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2).
    [44]周红云.协商政治、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一个文献回顾[EB/OL].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Item.aspx?id=28563,2011-04-09.
    [45]张慧君,景维民.从经济转型到国家治理模式重构[J].天津社会科学,2010(2).
    [46]何历宇.当代西方民主化理论的分析路径及其走向[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2).
    [47]张丽华.转型国家民主化进程启示[J].人民论坛,2010(11).
    [48]林震.驾驭“第三波”:台湾和韩国民主化比较研究[J].二十一世纪,2008(5).
    [49]谢志岿.错误的民主观念与现实的民主路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理论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9(6).
    [50]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状况和路径[J].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
    [51]卡杰达.普瑞塞.论党内民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1).
    [52]塞缪尔·亨廷顿.再论文明的冲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
    [53]托马斯·海贝勒.中国的社会政治参与:以社区为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3).
    [54]黄朝翰.中国要良政,而非不成熟的民主[N].环球时报,2011(1).
    [55]苏舟.大半人口是穷人[N].国际金融报,2011(2).
    [56]宋鲁郑.亚洲四小龙:何以越民主,越腐败?[N].联合早报,2010(7).
    [57]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西方式“稳定民主”的崩塌[N].世界新闻报,2008(2).
    [58]郑永年.反思民主是为了中国更快、更好的民主化[N].联合早报,2008(2)
    [59]郭定平.制度积累与渐进替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机制解析[J].学习与实践2008(11).
    [60]丛亚平,李长久.收入分配四大失衡带来经济社会风险[N].经济参考报,2010(5).
    [61]葛星.战后泰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湘潮(下半月),2008(11).
    [62]曾强.非洲民主化的发展历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9).
    [63]贺文萍.非洲民主化制约因素[J].透视西亚非洲,2005(3).
    [64]徐晓天.吉尔吉斯坦政局动荡原因分析[J].和平与发展,2010(4).
    [65]徐敏.当代东南亚国家政治民主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6]张军.透过菲律宾政坛看民主制度[J].社科纵横,2007(6).
    [67]赵慧杰.毛里塔尼亚政变透析[J].西亚非洲,2009(2).
    [68]高秋福.津巴布韦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剖析[J].西亚非洲,2007(12).
    [69]查莱恩,哈恩特--高尔特非洲在民主的道路上蹒跚学步[J].西亚非洲,2009(12).
    [70]艾博.非洲民主化:外因与内因[J].西亚非洲,2000(4).
    [71]江学时.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后拉美政治发展进程的特点[J].国际政治研究,2009(1).
    [72]贺圣达.再论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化与政治发展:若干重要因素分析[J].东南亚,2000(2).
    [73]张锡镇.印尼民主转型与民主化软着陆[J].东南亚研究,2004(5).
    [74]赵海立.民主的倒退与民主的尴尬:泰国政变的合法性分析[J].南洋问题研究,2007(1).
    [75]周方冶.泰国民主政治:现状与问题[J].当代亚太,2003(1).
    [76]曹云华.转型期的阵痛:论印尼的政治民主化进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
    [77]魏彬彬.菲律宾的民主化回归[J].东南亚,2005(1).
    [78]杨民.厄瓜多尔军人干政的根源和趋势[J].国际资料信息,2010(1).
    [79]王林聪.论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及其前景[J].西亚非洲,2004(2).
    [80]虞卫东.中东民主化的可能性和艰巨性[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3).
    [81]孙溯源.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改革压力、困境与选择[J].西亚非洲,2007(4).
    [82]周术情.试论军人政治与民主化进程[J].西亚非洲,2008(8).
    [83]张宇言.泰国政局变动的深层次原因分析[J].亚非纵横,2009(3).
    [84]贺圣达.东南业国家的民主化与政治发展:现状与趋势[J].东南亚,1999(3).
    [85]丛日云.当代发展中国家民主化提提的再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8(6).
    [86]王洪一.解析非洲“政变年”[J].国际问题研究,2004(3).
    [87]宋英俊.发展中国家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实践启示[J].重庆行政,2005(5).
    [88]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治理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香港),1999(27).
    [89]洪耀星.简析印尼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J].东南亚研究,1999(3).
    [90]杨建民.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关于当前拉美国家政局经常出现局部动荡的一种解释[J].拉丁美洲研究,2006(12).
    [1]Anthony D. Smith,The Ethnic Sources ofNationalism, Ethnic Conflict andInter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2]D.M.Green,TheLingering Liberal Moment:An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Global
    [3]John Joseph Wallis,“The Concept of Sys t emat icCorrupt ion in theAmeric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Hist ory”, Working Paper10952. ht tp://w ww. nber. org/papers/w10952/.
    [4]M.Heper,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Reconsid-ered,in D.A.Rustow andK.P.Erikson eds.Compara-tive Political Dynamics,London:Harper Collins,1991,Durability of Democ-racy After1989,Democratization,1999(6-2)
    [5]R.Pinkney,Democracy in the Third World,Colorado:Lynne RiennerPublishers,2003.
    [6]Samule P. Hunt ingt on, The Third Wave, Democr at iz ation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U niversity of OklahomaPress,1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