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的演进,人类面临的风险骤然增多,且被全球性的交往网络所放大,这是全球风险社会的现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我国也深深地卷入到全球风险社会之中。面对风险社会带来的种种公共危机,各国政府责无旁贷。然而,传统官僚制的局限使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幸运的是,20世纪80—90年代,伴随全球风险社会而来的是全球公民社会,它赋予每个人都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全球公民社会的兴起使人类公共事务的管理从以政府为单一中心的管理走向政府与公民参与的合作治理提供了基础与可能。
     如果我们站在政府与公民互动关系的视角,特别以治理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工具来审视我国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的治理问题,就会发现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不但造就一个公民参与意愿越来越强烈的公民社会,而且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也在走向民主化、分权化,也在鼓励基层自治和社会参与。针对变化了的中国实际,能否把治理理论引入到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不但是一个重要的学理问题,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实践问题。作为特殊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共危机治理虽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但是,它同时也具有公共事务管理根本的公共性。任何公共事务都应是公民可以参与的事业。再者,随着公共危机常态化、频繁化的发展趋势,公民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所以,本文分别从政治,管理和法治的途径论述了公民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价值。然而,由于我国公民社会起步较晚、发展步履蹒跚,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治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在当前我国公民社会发育不足的环境中,我国政府与公民互动存在着互动频度不高、效度不好、渠道狭窄、深度不够等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公民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公民参与的理性化和法治化程度较低、公民参与的技能亟待提高、公民参与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公民参与蕴含的公共性不足、公民参与的后继性乏力、政府与公民互动不够。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有政府层面的原因,也有公民自身的原因;既有经济体制层面的原因,也有传统政治文化层面的深层次原因。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对我国来说,我们能否以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和5月的汶川大地震中体现的公民参与的公共性为契机,化“危”为“机”,通过制度建构,使我国公民参与重大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的行为理性化、秩序化和机制化?这就是我国公民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的可行性问题。我们对该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制度建构主义的理路下,论文首先论析公民参与重大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的制度性环境,即塑造公民有序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和公民参与精神;最后提出一些具体的路径:组建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核心机构;公民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范围的制度性拓展;公民参与组织化的制度性跃升:从弱组织化参与到高组织化参与;公民参与重大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有序性的制度性推动:实行重大灾害性公共危机公民参与责任制、完善重大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教育机制、推进重大灾害性公共危机动员机制科学化、推动重大灾害性公共危机沟通机制法定化、构建志愿者及其公民组织制度化参与的机制。特别是建议组建“国家公共安全部”和“国家公共危机治理委员会”,提出了志愿者及其公民组织有序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组织框架。总之,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公民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必然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是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更快走向成熟的关键一环。
With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y from industrial society to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risks being faced by human beings are suddenly increaseing and enlarging by a glob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This is the reality of the global risk society.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 is also being deeply involved in the global risk society. Facing the various public crises, government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m. However, it i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bureaucratic system that stretch the government's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powerless. Fortunately, in the 20th 80-90s, accompanied with global risk society, the global civil society was coming; the idea of which is not only a liberating thought, but is a democratic concept that everyone has right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transaction management. The rise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provides the basis and possibility which makes human’s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from a single center's government management to cooperation governanc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participation.
     If standing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particularly examine Chines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with the governance theory as the main theoretical tool, we will find that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a, not only is creating a more and more stronger civil society with citizens participate, but also the trend of the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of government toward democrat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also encouraging grassroots autonomy and participation. For the changed realities in China, whether introducing the governance theory into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of our government not only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 but an unavoidable practice problem. As a special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with the nature of sudden, urgency, uncertainty, and harm. However, it also has the fundamentally public nature. Public affairs should be the caus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Furthermor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ormalization and frequence of public crisis,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herefore, from the ways of the politics, management and the rule of law,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important values of citizens participate in public crisis governance of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However, faced the situation of a late start, hobbled civic participation development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he paper mainly uses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point out major problem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crisis governance at this stage: Compar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current under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has such problems as follows: frequency of interaction is not high, validity is not good, channels is narrow, depth is not enough , and other prominent issues. In particular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 of the initiative and consciousness less , rational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level of rule of law are low , must enhance the skills of civic participation, civic participation lower the degree of organiza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herent lack of public natur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follow-up of fatigue, not enough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both have the government level, but also citizens of their own reasons; both the existing economic system-level factors, but also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traditional deep-seated reasons.
     Ask questions, analyze problems i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For China, can we through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take public nature as an opportunity germinated in snow disaster in early 2008 and May's Wenchuan earthquake, change the "crises" into a "chance", so that the behavior of our citizens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public crisis governance may becom rational, order and mechanismic? In fact, this is the possibility issue for citizen participate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Our answer is yes.Therefore, this article first proposes methodology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n analyses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spirit of civic engagement forma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paths: Citizen participation to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institutional landscape; to reshape th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by a large sector reform as an opportunity; the main institutional jump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organization: from weak to strong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the institutional promotion of orderly citizen participating in a major disaster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mplementating accountability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major disaster, improvong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promoting the mobilization mechanism scientific, 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statutory, and constructing the stitutionalized participation mechanisms of volunteers and civic organizations. In shor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s bound to have another process from quantitative to qualitative change. In this process, it is a key ring that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re actively promo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China public crisis governance of major natural disastersin to mature faster.
引文
①《刘婧:现代社会风险解析》,《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②《乌尔里希·贝克等著:自由与资本主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页。
    ②肖巍:《“全球化风险”与中国的长期应对》,《学术月刊》2010年第1期。
    ③Mary Kaldor. The Idea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79, Num.3, May, 2003。
    ④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
    ①Lester Salamon,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 York, 1994, 7-8.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③赫尔穆特·安海尔等编,《全球公民社会年鉴2001》,第6页。
    ④Mary Kaldor: The Idea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79, Num.3, May, 2003.
    ⑤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
    ②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③[美]马丁·休伊森,蒂莫西·辛克莱:《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第46页。
    ①蔡志强:《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页。
    ②侯保龙:《和谐社会视野下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探讨》,《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
    ①[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孙柏英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第10页。
    ②胡锦涛会见蒙古社民党代表团时的谈话(节录)(1997年11月)。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④恩格斯:《论权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页。
    ②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③赵黎青,帕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④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页。
    ⑤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②Day, Dian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An 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11(3)1997:P421-434.
    ③威廉.L.沃,格利高里·斯特雷布:《有效应急管理的合作与领导》,王宏伟,李莹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55,59页。
    ①转引自陈岳芬,《风险社会危机传播困境之分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
    ②[德]卢曼著,瞿铁鹏、李强译:《信任:一个社会复杂的简化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赵成根:《打造全政府、全社会的城市危机管理体系》,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xueshuredian/fengxianshehuiyuyingjiguanli/2008-05-27/5463.html
    ④唐均:《公共危机管理:国际动态与建设经验》,《新视野》2003年第6期。
    ①[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19页。
    ②同上书,第10页。
    ③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④托夫勒:《大趋势——2020年的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和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Frederickson.H.Geroge: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7.
    ②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2页。
    ③魏一鸣:《自然灾害复杂性研究》,《地理科学》1998年第1期,第30-36页。
    ④孙多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⑤蔡放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2期。
    ①曹现强、赵宁:《危机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机制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
    ②肖金明:《反思SARS危机:政府再造、法制建设与道德重建》,《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③张成福:《公共危机治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④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①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②何志武,贾蓉治:《政府危机管理述评》,《理论月刊》2004年第1期。
    ③王乐夫,马骏,郭正林:《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④李泽洲:《建构危机时期的政府治理机制——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及其危机》,《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
    ⑤肖金明:《反思SARS危机:政府再造、法制建设和道德重建》,《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⑥高世屹:《危机管理,媒体无法缺席》,《时代潮》2003年第11期。
    
    ①张成福:《公共危机治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②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①刘霞,向良云:《公共危机治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①[德]阿·迈纳:《方法论导论》,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③[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谭力文、张东卫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④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4页。
    ②林义:《制度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经济学家》2001年第4期。
    ①张乃平,夏东海:《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参见6-7页。
    ①闻道:《“危机管理:全球的经验和启示”研讨会综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124页。
    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治理概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③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④C.F.Herman, Internal Crisis: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1972, p.13.
    ⑤Uriel Rosenthal, etc, coping With Crisi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 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 Illinois: Charles L. Thomas Publisher ltd. 1989, p.10.
    ⑥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⑦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2页。
    ①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②Michael K. Lindell, Carla S. Prater, Ronald W. Perry, 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John Wiley, Sons, Inc., 2007, p.2.
    ③一般灾害性公共危机的特征是:突发性、紧迫性、扩散性、多发性、公共性。见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5-38页。
    ①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②(英)托尼?鲍法德,爱尔克?劳夫勒:《对公共管理和治理的了解与认识》,载托尼?鲍法德,爱尔克?劳夫勒主编,孙迎春译:《公共管理与治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6、170页。
    ③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6—106页。
    ④Gerry Stoker. From Government to Governance,Bernard E. Brown.Comparative Politics ,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p.41
    ①[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转引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②同上。
    ③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④[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⑤Gerry Stoker. From Government to Governance, Bernard E. Brown.Comparative Politics,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p.42.
    ①杨雪冬:《“治理”的九种用法》,见中国政府创新网。
    ②范黎波:《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③Politt, Christopher. Managerialism and the Public Services: TheAnglo-Amierican Experience. Oxford:Basil Blackwell.p138
    ④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①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载《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②玛丽—克劳德?斯莫茨:《治理在国际关系中的正确运用》,《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③Stephen Goldsmith and William D. Eggers, Governing by Network,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 Washington, DC, U.S.A. 2004.
    ①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②何志武、贾蓉治:《政府危机管理述评》,《理论月刊》2004年第1期。
    ③张小明:《从SARS事件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机制设计》《,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④王强:《公共危机应急反应管理体系:反思与重建》,《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①竺乾威:《危机管理理论简述》;李瑞昌主编,《危机、安全与公共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 26页。
    ②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③高恩新,余朝阳:《试论危机管理的常态化趋势》,《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刘晓亮,孔凡河:《中国公共危机常态管理的多理论视角解析》,《兰州学刊》2009年第1期。
    ①秦德君:《公共生活的地平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翟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9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6页。
    ④谢庆奎:《政府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⑤参见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⑥朱光磊:《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①[英]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②“核心政府”概念来源于2000-200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共治理委员会从政府治理的角度对两种治理体系的划分,即“核心政府治理”和“分散化的治理”。核心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议会,而分散化治理的主体包括在核心政府组织外大量设立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公共组织。
    ③Copper, Terry. L. An Ethics of Citizenship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En2glewood Cliff s, New Jersey: Prentice - Hall1991.
    ①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②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页。
    ③施雪华:《西方“公民政治”论析》,《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④转引自邓正来:《公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3期。
    ⑤S.P. Huntington. Will More Country Become Democratic?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99, No.2,p.204.
    ⑥Gordon White. Civil Society, Democratization and Development, Democratization, No.3, Autumn 1994,p.375-390.
    ①贾西津:《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国际比较》,载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
    ②谢庆奎:《政府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页。
    ③孔繁斌:《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页。
    ④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39--640页。
    ⑤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页。
    ⑥邓秀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①吴英明:《公私部门协力关系之研究:兼论公私部门联合开发与都市发展》,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6年版,第75页。
    ②Amstein, Sherry.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Vol.35,1969.
    ③Garson, GD.and J.D.Williams. Public Administration:Concept, Reading, Skill, Bost Publon,Massachusetts:Allyn&Bacn Inc,1982.
    ④陈桂香:《公共政策与民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估过程中民众参与制度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
    ⑤蔡志强:《社会参与:危机治理范式的一种解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12期。
    ①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②韦朋余:《政府危机管理中公民有序参与的路径选择》,《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4期。
    ③Arnstein, Sherry R.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AIP, Vol. 35, No. 4, July 1969. p. 216-224.
    ①张立荣,何水:《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理论分析与中国关怀——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2期。
    ②左小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③这三个阶段可以用三个“R”来概括,即:强化(Reinforce):事先通过良好的部署、交流和管理来强化缓解和适应;救援(Rescue):在危机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救援;恢复(Recovery):支持一个长期的地区恢复来消除分裂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落实:即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
    ①王妮丽:《从建立公共服务新秩序看NPO与政府的合作》,《长江论坛》2005年第2期。
    ②谢春艳:《浅论社会公众与公共危机管理》,《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③[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④郑安云,戴雅玲,苗丹民:《试论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导刊》2008年第2期。
    ①前三个因素是蔡志强在《社会危机治理的主体分析及系统建构》(《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提出来的,本文又增加一个“政府对公民参与的态度”。
    ②杨扬:《公共危机治理主体间逻辑关系》,《党政论坛》2009年5月号。
    
    ①Ulrich Beck.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alden, MA: Blackwell, 1999.
    ②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③[德]乌尔里希·贝克,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①Ulrich Beck. World Risk Society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alden, MA: Blackwell, 1999.
    ②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③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④[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①[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98页。
    ②具体可参见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5页。
    ③[美]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页。
    ④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⑤Gerry Stoker .From Government to Governance, Bernard E. Brown. Comparative Politics: Notes andReadings.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①Kooiman J. and Vliet. Gover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London: Sage1995. p.109.
    ②Jon Pierre&Guy Peter. What is Governance·Macmillan Press Ltd, 2000.p. 68.
    ③周俊:《治理结构中的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公共行政》(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02期。
    ④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⑤任维德:《公共治理:内涵、基础、途径》,《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①[荷兰]瓦尔特·基克特,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荷兰的行政改革与公共部门管理,《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页。
    ②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0-411页。
    ①陆学艺等:《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②张康之,张乾友甚至声称要终结精英治理,主张合作治理。这种合作治理意味着“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界线走向消融,普遍的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一体化让治理活动成为一种:既不是参与精英所组织的治理活动,也不是排斥他人治理的自治。合作治理可以被看作为所有社会成员共同的治理,它既是‘他治的’也是‘自治的’,是他治与自治的统一。”(张康之,张乾友:《论精英治理及其终结》,《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③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④胡象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行政管理面临的十大挑战》,《探索》2006年第1期。
    ⑤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100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5页。
    ②胡伟:《推荐序言》,载于[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③[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页。
    ①Cited in Franck Cunningham. Theories of Democrac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2, p123.
    ②[美]卡罗尔·普特慢:《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l页。
    ③[美]卡罗尔·普特慢:《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④[美]卡罗尔·普特慢:《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
    ⑤[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①[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②[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③于海青:《当代西方参与民主理论评析》,《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④Waldo, Dwight: The Enterpris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y: Chandler and Sharp Publisher, inc.1984.
    ①[美]康特妮,马克?霍哲,[中]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第44页。
    ②Ostron, Vincent: 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2nd ed.) Tuscaloosa, Al: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89.
    ③D.H...Rosenbloom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N.Y.Mcgrae-Hill, 1993:445.
    ④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9页。
    ⑤[美]珍妮特·V·等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⑥理查德?C?勃克斯:《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⑦陶一瑾: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三版),《公共管理评论》(第三卷)2005年第1期。
    ①[美]珍妮特·V·等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译者前言第10页。
    ②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200页。
    ③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0-411页。
    ①see Carsten Greve , Peter Kragh Jespersen :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its critics : alternative roads to flexible service delivery to citizens·In Luc Rouban1 Citizen and The New Governance: Beyond New Public Management, Amsterdam: IOS Press, 1999edt, pp153.
    ②本部分主要参考了下列文献:章伟:《解构与重构:后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考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张康之:《公共行政的民主化——读,<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井敏:《公共行政的新思维——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贡献》,《行政论坛》(哈尔滨)2006年第3期。
    ③[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④当然,有些学者不这么认为。他们秉承哈巴马斯的历时态思维认为,中国未曾经历过现代性的洗礼,因而不可能产生后现代意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应是现代化(现代性),所以,后现代公共行政显得远不可及。利奥塔认为除了这种理解方式外,还存在另外一种界分后现代主义的标准,即共时态标准,根据这一理解,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其完全可能与其它精神和价值模式共时并存。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不是后现代社会,但却很难断言它到底是哪种社会形态——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还是后现代社会·因为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多元社会,但是它与西方社会的平面多元化不同,它是一个断裂的、分层的纵向多元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其不同的部分可能处于几乎完全不同时代的发展水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发展,有一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即中国社会里的前现代成分会逐渐萎缩直至消失,而现代和后现代成分和特征会逐渐扩展和鲜明。
    ⑤梁莹:《现代公共治理中的话语民主——以后现代语境中的公共行政理论为研究范式》,《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能量场描述一个由人的意向性控制的现象学的在场或目前。所谓现象学的在场/目前,并非指钟表或日历上的某个特殊时刻或时段。目前作为一种扩展的在场是在此情景中谋划未来的积淀性行为的集合。能量场是由人在不断变化的当下谋划时的意图、情感、目的和动机构成的”。([美]查尔斯?福克斯,休?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②T. McCarthy. Translator’s Preface In J. Habermas: Legitimation Crisis . Boston: Beacon Press, 1975, xvii.
    ③[美]查尔斯?福克斯,休?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①[美]查尔斯·福克斯,休·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②[美]查尔斯·福克斯,休·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3页。
    ④徐平,张文喜:《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思想述评》,《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
    
    ①李远行:《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政治思想述评》,《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②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200页。
    ③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
    ①[日]池田大作,[意]奥锐里欧·贝恰:《二十一世纪的警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1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2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6-92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①Robert Audi .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Philosophy.New 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9: 855.
    ②HAYEKFA:Studies in Philosophy,Politics and Economic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82-95.
    ③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4,67页。
    ④[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页。
    ⑤Douglass C1 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131.
    ⑥NORTHD. Toward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BARNETTW. Political Economy Competition and Represen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62.
    ⑦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改革》1995第3期。
    ⑧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①NORTHD. Institutions,transaction costs and economic growth,Economic Inquiry,1987,25:422.
    ②道格拉斯?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邢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修订版,第180-181页。
    ④[美]H.A.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⑤[美]C.E.林德布罗姆:《决策过程》,竺乾威、胡君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⑥[美]C.E.林德布罗姆:《决策过程》,竺乾威、胡君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页。
    ①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页。
    ②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①沈荣华,钟伟军:《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269页。
    ②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119页。
    ①[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五版序言,第16页。
    ②党秀云:《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0期,第32-34页。
    ③Day, Dian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An 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1997, 11(3):P421.
    ④Box, Richard C.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21st Centur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98.
    ⑤King, Cheryl Simrell, & Camilla Stivers, Government 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世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88.
    ⑥Beierle, Thomas C. Using Social Goals to Evalu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s. Policy Studies Review, 1999, 16(3/4), P75-103.
    ①[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②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4.
    ③曹任何:《合法性危机: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6年第10期。
    ④王惠岩先生语,转引自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73页。
    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6页。
    ①《外媒热评中国抗震救灾人道主义光芒获世界尊敬》,中国新闻网,2008-5-26 22:38:58)
    ③Gardner, John. Building Community. Washington: Independent Sector, 1991.
    ④戴维·米勒:《市场、国家与社群: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9,p.227-251.
    ⑤陈振明:《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①党秀云:《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0期。
    ②Hindy. L.SchacheL :Reinventing Government or Reinventing ourselves,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
    ②胡象明,唐波勇:《危机状态中的公共参与和公共精神——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厦门PX事件透视》,《管理科学》2009年第9期,第31页。
    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⑤李萍:《论公共精神的培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①芮国强,乔耀章:《行政哲学基本问题:探索与对话》,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②阿伦特:《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8页。
    ③[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51-654页。
    ④蔡拓:《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视角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谭建光,凌冲:《中国深圳义务工作发展报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74页。
    ②转引自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③中华慈善捐助中心:《“5·12”抗震救灾各类捐赠创造纪录》,《中华慈善大会特刊》2008-12-02,第24页。
    ①刘鑫淼:《公共精神:现代公民的核心品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6期。
    ②俞可平:《权益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意见调查部:《关于“5?12大地震”的民意调查:灾难唤醒民众,团结凝聚力量》,《中国改革》2008-6-6。
    ④卡罗尔?普特慢:《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①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Woodrow Wilson,“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56 (December 1941),P481(最早发表于1887年)。
    ①胡杨:《危机管理的理论困境与范式转换—兼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转自党政库www.gov.cnki.net。
    ②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③麦克尔?李杰斯特著,陈向阳等译:《危机公关》,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④安建增,何晔:《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作用的探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①徐家良:《美日政府危机管理体制比较及启示》,《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6期。
    ②任景明:《建立政策评价制度确保科学发展》,《政策前沿》2005年第6期。
    ①Bolin, R. and L. Standford.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Community-based approaches to unmet recovery needs. Disasters 1998, 22(1):21-38.
    ①关于接收“8.30”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的情况通(截止2008年9月8日12时时) http://www.panzhihua.gov.cn/pzhdzztbd/jzqktb/200723.shtml.
    ②Neal D. and Philips, B. Effective emergence Management: Reconsidering the Bureaucratic approach. Disaster 1995,19(4):327-37.
    ③Maskrey, P. Disaster Mitigation: A Community-based Approach. Oxford: Oxfam1989.
    ④[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⑤Sherraden,M. S. and Fox, E. The great flood of 1993: Response and recovery in five communities. 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 1997, Vol.4 (3): 23-45.
    ⑥OECD Publication, Open Government: Fostering Dialogue with Civil Society, France, 2003:13-14.
    
    ①霍海燕:《优化公共政策执行体制的设想》,《理论探讨》2002年第3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页。
    ③《多层次监督将善款损耗降至最低》,2008年06月02日08:18新华网。法制日报2008-6-3。
    ④《中国首次全方位动员监督力量确保“廉洁救灾”》,2008年05月30日20:09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
    ①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③[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卡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7页。
    ④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①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87页。
    ②[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③托马斯?雅诺斯基、布雷恩?格兰:《政治公民权:权利的根基》,[英]恩斯?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利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④同上,第18页。
    ⑤同上,第22页。
    ⑥[美]奥斯丁?萨拉特:《上法院:自由主义法治关于获得正义的途径、自治及其矛盾》,戴维·凯瑞斯:《法律中的政治——个进步性批评》,信春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 87页。
    ⑦[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①同上,第36页。
    ②董和平、韩大元、李树忠:《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309页。
    ③程波,胡野萍:《论法治精神与“公民参与”的法律意义》,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①Adrian. Citizenship: An Unnatural Practice, Political Quarterly, 1990(61): 184.
    ②季卫东:程序比较论,《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③陈光中等:《程序正义论纲》,《诉讼法论丛》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④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97页。
    ⑤方洁:《参与行政的意义──对行政程序内核的法理解析》,《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⑥沈荣华:《现代法治政府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①沈荣华:《论服务行政的法治架构》,《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期。
    ②[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0页。
    ③Robert S. Summers: Evaluation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 A Plea for‘Process Values’. Cornell Law Review1974, Vol.60.1.
    ④[美]伯纳德?施瓦茨,徐炳译:《行政法》,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页。
    ①Day, Dian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An 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11(3), 1997:421-434.
    ②王巍,牛美丽编译:《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②Thomas, John Clayt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1995:113.
    ③S. R. 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9, (35): 216 -
    ①John Clayton Thoma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s: New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Public Managers. San Francisco: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5.
    ①摘自《中外典型震例》
    ②消防团是由公民自愿参加的组织,成员通过政府审查后,定期会被组织到消防学校接受培训,格者被颁发资质证,并获得必要的设施和装备。消防团成员平时依然有正常的工作,属于应急救援自愿者,虽然不是专职的救援人员,但
    ③凤凰资讯,地震后遍地财物无人拾取亦无警察维持秩序,2008年05月16日。
    ①志愿者成为日本抗震救灾重要力量,新华网北京5月14日。
    ①张强,陆奇斌,张欢等:《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②刘超,胡伟:《从卡特里娜飓风事件看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国经济建设》2006年第1期。
    ①崔秋文:《1999年9月21日台湾7.6级地震及台湾的地震研究工作》,《华南地震》2000年第1期。
    ①闻道:《“危机管理:全球的经验和启示”研讨会综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②《传媒批评“台湾政府救灾落后民间”》,台湾《联合报》1999-09-28。
    ③台湾“九二一”大地震灾民组成的全省“受灾联盟”,10月5日晚抵达云林县,与斗六市灾区自救会接触,双方商定10月9日万人夜宿台北“总统府”,要求台湾当局给予灾民赔偿,并追究建筑商责任。“受灾联盟”强调,他们已决定10月9日发动夜宿台北“总统府”前广场行动。《北京青年报》1999-10-10.
    ①徐聪:《全民参与重建,杜绝黑道介入——台湾地震系列之二》,《海外房地产导报》,2000(1)。
    ②李旭:《台湾媒体支招四川:理性救灾民间团体大有可为》,四川日报, 2008年05月19日第12版。
    ①官有垣:《非营利组织在台湾的发展:兼论政府对财团法人基金会的法令规范》,《中国行政评论》(中国台北)10卷第1期,2000年第12期。
    ②王茹:《台湾的非营利组织与公民社会建构》,《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4期。
    ③1988年台湾对民间组织的限制刚解除时,台湾地区全地区性的社会团体总数为821个,到2000年总数已经达到3729个。(同上)
    ①转引自沈荣华、钟伟军:《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②根据新华社报道综合整理。
    ③李维维:《从汶川地震救灾谈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年第5期。
    ①邓海潮,王文利:《中国灾害的军事救援及其机制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3年第1期,第84-90页。
    ②施雪华,邓集文:《目前中国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汶川地震为个案所作的一项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③沈荣华、钟伟军:《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①林宇:《美国的灾害紧急救援管理》,《安全与健康》2003第17期。
    ①张强,陆奇斌,张欢等:《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9-60页。
    
    ①吴超,吴宗之:《公共安全知识读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①赵成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②王镇海,陈洪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①转引自邵景均:《从抗震救灾看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②叶笃初:《生命第一与举国体制》,《理论导报》2008年第6期。
    ③罗鸿亮:《震不垮的堡垒》,《中国青年报》,2008-07-01.
    ④《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他们身上闪闪发光》,《中国青年报》, 2008-07-01.
    ①《中国国防报》2008 - 05 - 27。
    ①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②王德迅:《国外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纵横谈》,《求是杂志》2005年第20期,第60页。
    ③例如在阪神大地震中诞生的协调型NGO“自然之友”(Whole Earth)、救助人命型NGO“亚洲医生联络协议会”(AMDA)、“社会福利法人大阪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本部”、“和平船志愿者组织”、“NPO支援中心”,等等。
    ④赵成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史云贵:《中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论析——以汶川大地震为研究背景》,《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第21-22页。
    
    ①转引自韩俊魁:《NGO参与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①孙柏瑛:《我国公民有序参与语境分歧与共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②评论:《志愿者不仅需要火热的心》,《北京晚报》,2008年05月18日。
    ③黄建钢:《群体心态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①邓国胜等:《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1页。
    ②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5·12赈灾调研小组王凤仙等:《汇集志愿的力量——5·12赈灾社会资本管理调研报告》,2008年12月1日,第25页。
    ①中国社工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对四川灾区参加救灾服务的志愿者进行的抽样调查,2008年5月23--7月22日。
    ②俞可平:《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义》,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序言。
    ①石路,蒋云根:《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改革研究》,2007年第1期。
    ②玄奘之路志愿救援队是中国第一支由工商管理界人士自发成立的民间志愿救援组织,与国家救援队、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及各民间救援机构保有密切的合作。2010年2月,两名国家救援队退役队员的加盟,正式启动了他们建设专业救援后备队伍,加强民间救援力量的工作。当得知玉树发生强烈地震之后,救援队第一时间决定由秘书长程雯带领一支5人小分队即刻前往玉树参与救援。到达灾区之后他们将迅速和中国国家救援队会合,一是为了实践中探索志愿救援队能在哪些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和国家救援队的合作实现民间救援组织与专业救援组织在实战中的对接。(《专业民间志愿救援队迅速反应前往玉树灾区》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5日14:29中国网)
    ③李斌:《政治发展的新动力:试论中国民间组织兴起的政治发展意义》,《理论与改革》, 2005年第2期。
    ④秦德君:《公共生活的地平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①皮埃尔·勒鲁,王允道译:《论平等》,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7页。
    ②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页
    
    ①刘晓亮,孔凡河:《中国公共危机常态管理的多理论视角解析》,《兰州学刊》2009年第1期。
    ①李文良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会2003年版。
    ②邓国胜等:《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3页。
    ①颜桂华:《公共决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刘松阳,刘锋:《政治心理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145页。
    ③转引自彭林:《对口支持、动员政治与国家调试能力——以邢台、唐山和汶川三次抗震救灾实践为例》,载《灾害应对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动员论文集》,第四届两岸三地人文社科论坛·灾害与公共管理(2009.11.6-9南京),第90页。
    ①黄章晋:《蹒跚中,民间组织走向台前》,中国青年报,2008年06月13日。
    ②村民文化的基本特征:政治专业化程度非常低、对政治系统和中央政府普遍缺少认同、政治规范没有内在化等;参与者文化的特征:对自我政治角色的高度认同,无论在输入还是输出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参与程度。介于村民文化与参与文化之间的则是臣民文化。(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
    ③陶东明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④[美]阿尔蒙德:《公民文化》,张明澍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6页。
    ①邓国胜等:《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②侯保龙:《我国民间志愿性慈善组织的困境与政府管理创新——一种善治的话语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③[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④[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159页。
    ①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
    ①贾西津:《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国际比较》,载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①万俊人:《再说“道德冷漠”》,载万俊人:《我们都住在神的近处》,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6- 87页。
    ①[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②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171页。
    ③[美]G·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6-60页。
    ①韦朋余:《政府危机管理中公民有序参与的路径选择》,《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4期。
    ②梁雁:《“5·12”赈灾志愿者的表现、问题及对策》,http://www.512ngo.org.cn/news-detail.asp?=1831。
    ③转引自韩俊魁:《NGO参与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245页。
    ④[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40页。
    ⑤[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18页。
    ①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11页。
    ②游斐:《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京)2006年第6期。
    ①George Armstrong Kelly, Who Needs a Theory of Citizenship? In Ronald Beiner, ed.Theorizing Citizenship,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pp.88-9.
    ②卡斯·R·森斯坦:《宪法与民主:跋》,载[美]埃尔斯特、[挪]斯莱格斯塔德编《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潘勤、谢鹏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75页。
    ③哈贝马斯:《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载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④J.G.A.Pocock. The Ideal of Citizenship since Classical Time, in Ronald Beiner,ed.Theorizing Citizenship,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p.32.
    ⑤王波:《两种公民认同观的比较与反思》,2004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政治文明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⑥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①《春秋繁露?考功名》
    ②《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③《墨子?尚同上》
    ④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7页。
    ⑤《老子》1章,从冯友兰断注,见《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版,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
    ①[法]Claude Didry:《当代制度研究:关于现代社会的制度框架》,《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①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经济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06页。
    ①LucianW. Pye, The Mandarin and the Cadre: China’s Political Cultur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0.
    ②刘世定等.《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冬季卷;翟学伟:《“土政策”的功能分析》,《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①王光星、许尧、刘亚丽:《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完善——以2009年部分城市应对暴风雪灾害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7期,第69页。
    ②Robert A. Dahl. Procedural Democracy. Peter Laslett and James Fishk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Society (5th s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③李图强:《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④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9期,第42-46页。
    ⑤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载邓正来,亚历山大,张小劲、常欣欣译:《国家与市民社会》。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
    ①党秀云:《公民社会的精神与时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①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5页。
    ①何水:《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论中国危机管理范式革新》,《领导科学》(郑州)2008年12期,第46--47页。
    ②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课题组:《职能整合与机构重组:关于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①刘霞,向良云:《公共危机治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页。
    ①《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2日电。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③陈佳贵:《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①《浙江建山洪灾害预警责任体系预警触角延伸到基层》,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9-08-16。
    
    ①[美]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②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③转引自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④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①华建敏:《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日报》2007-12-27。
    ②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8页。
    ③佘廉、马超、王超:《我国政府重大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现状与完善研究》,载《管理评论》2005(11),第39页。
    ④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tstnote, May 2005, Number 239, p.3.
    ⑤Zhang G. Delica, Community Mobilization for Early Warning in the Philippines, from 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Jochen Zschau and Andreas K. Kuppers, 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3, p.39.
    ⑥李宗勋:《风险、安全与灾害防救安全管理非政府化的观点与个案探讨》,载台湾《研习论坛》月刊,第77期。
    ⑦Monica Omulo, Natur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The Role of NGOs, from 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Jochen Zschau and Andreas K. Kuppers, 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3, p.34.
    ①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②温家宝:《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中国应急管理》2007年1月创刊号。
    ③李维维:从汶川地震救灾谈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年第5期。
    ①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2页。
    ①Sarah Norman. New Zealand’s Holistic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ecovery,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Vol.21, No. 4, November 2006, p.16.
    ②东征:《漫长的重建要鼓励民间力量参与》,中国网,2008年05月26日07:55。
    ③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6日07:15大洋网-广州日报。
    ①刘祖云,曲福田:《由“碎片化”走向“组织化”: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54– 63页。
    ②辛本禄:组织人:《现代人生存的一种诠释》,《理论探讨》2005年第5期,第46– 48页。
    ③王光星、许尧、刘亚丽:《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完善——以2009年部分城市应对暴风雪灾害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7期,第68页。
    ④万玲:《政府与公民组织生存博弈的正确选择》,《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⑤邓国胜等:《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168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38页。
    ②莱斯特·萨拉蒙:《非盈利部门的兴起》,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④徐湘林:《政治特性、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公民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载谢庆奎,佟福玲主编:《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285页。
    ⑤黎军:《论通过行业协会实现公众参与》,《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4期。
    ①具体参见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7页。
    ②孙婷:《志愿失灵及其校正中的政府责任》,《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7期,第99-100页。
    ③[美]萨拉蒙等著,贾西津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花宇南:《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筹资的困境及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①刘厚金:《我国政府转型中的公共服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②张翔:《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博士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9。
    ③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页。
    ①陈佳贵:《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②韦朋余:《政府危机管理中公民有序参与的路径选择》,《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4期。
    ③秦德君:《公共生活的地平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7页。
    ①石路,蒋云根:《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理论导刊》2007年第1期。
    ③徐家良:《危机动员与中国社会团体的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期。
    ①Overman, E.S., and A.G. Cahill (1994). Information, Market Government, and Health Policy: A Study of Health Data Organizations in the State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13:p435.
    ②《马克斯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卷第302页。
    ①胡宁生主编:《中国政府形象战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8页。
    ②邓国胜等:《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①萧延中,谈火生,唐海华,杨占国:《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168页。
    ③萧延中,谈火生,唐海华,杨占国:《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①邓国胜等:《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7页。
    ①孙婷:《志愿失灵及其校正中的政府责任》,《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7期,第101页。
    ①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②William L. Waugh, Jr., Terrorism Security and the 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Network, 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A Global Journal, 2003(3), p.376.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①何水:《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论中国危机管理范式革新》,《领导科学》(郑州)2008年12期,第46--4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卷,第4卷,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沈荣华:《现代法治政府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3、黄建钢:《群体心态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黄健荣等:《公共管理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陈桂香:《公共政策与民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估过程中民众参与制度之研究》,台湾: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
    17、竺乾威:《危机管理理论简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8、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2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23、萧延中,谈火生,唐海华,杨占国:《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6、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7、唐娟:《政府治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商红日:《政府基础论》,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0、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孙多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2、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治理概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34、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6、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俞可平:《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孙柏英:《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刘祖云:《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伦理审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4、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5、赵成根:《新公共管理改革:不断塑造新的平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李学举:《灾害应急管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47、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张强,陆奇斌,张欢等:《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王敬波:《公共危机管理案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典型分析》,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50、王镇海,陈洪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陈振明:《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颜如春:《现代政府形象管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萧延中,谈火生,唐海华,杨占国:《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4、谭建光,凌冲:《中国深圳义务工作发展报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57、王巍,牛美丽:《公民参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8、韩俊魁:《NGO参与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9、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0、邓国胜等:《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陶东明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3、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4、秦德君:《公共生活的地平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薛冰:《历史与逻辑:公共性视域中的公共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李松玉:《制度权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7、李文良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会2003年版。
    68、王镇海,陈洪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孔繁斌:《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0、苗兴壮:《超越无常——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1、陈佳贵:《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2、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3、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6年版。
    74、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应对危机:美国国家安全决策机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75、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6、刘厚金:《我国政府转型中的公共服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77、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78、沈荣华,钟伟军:《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9、谢庆奎:《政府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0、张乃平,夏东海:《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81、李伟权:《政府回应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刘霞,向良云:《公共危机治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3、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4、[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赫尔穆特·安海尔等:《全球公民社会年鉴2001》,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版。
    86、[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孙柏英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7、[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88、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89、[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和新策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0、[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1、[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戴维·米勒:《市场、国家与社群: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9年版。
    9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版。
    94、[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5、[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6、[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7、[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98、[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99、[美]查尔斯?福克斯,休?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0、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1、[美]赫伯特·金迪斯,萨缪·鲍尔斯等著,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主编:《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102、滕五晓,加藤孝明,小出治:《日本灾害对策体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0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4、阿伦特:《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5、[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06、[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7、[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徐湘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09、[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0、[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112、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邓正来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13、[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14、[美]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5、Barbara Adam,Ulrich Beck and Joist Van Loon .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0.
    116、Deborah Lupton (ed). Risk and Social Culture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17、Ulrich Beck.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alden,MA: Blackwell,1999.
    118、C.F.Herman,Internal Crisis: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New York Free Press,1972.
    119、Uriel Rosenthal,etc. Coping With Crisi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Riots,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Illinois: Charles L. Thomas Publisher ltd. 1989.
    120、Michael K. Lindell,Carla S. Prater,Ronald W. Perry,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John Wiley,Sons,Inc.,2007.
    121、Macintyre Alasdair. After Virtue.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4.
    122、Sandel Michael.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23、Kooiman J. and Vliet (1995).Gover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London: Sage.
    124、Jon Pierre ,Guy Peter. What is Governance? Macmillan Press Ltd,2000.
    125、Turner,B. S. And Hamilton,Citizenship: Critical Concepts. London: Rutledge.
    126、Maskrey,P. (1989) Disaster Mitigation: A Community-based Approach. Oxford: Oxfam.
    127、George Armstrong Kelly,Who Needs a Theory of Citizenship?In Ronald Beiner,ed.Theorizing Citizenship,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128、J.G.A.Pocock,The Ideal of Citizenship since Classical Time,in Ronald Beiner,ed.Theorizing Citizenship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129、Monica Omulo. Natur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The Role of NGOs,from 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Jochen Zschau and Andreas K. Kuppers,Pringer- VerlagBerlin Heidelberg,2003.
    130、Stephen Goldsmith and William D. Eggers,Governing by Network,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Washington,DC,U.S.A. 2004.
    1、乔耀章:《论作为非国家机构的政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乔耀章:《再论作为非国家机构的政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乔耀章:《从治民到官民互治——行政现代化历程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沈荣华:《论服务行政的法治架构》,《中国行政管理》2004第1期。
    5、蔡志强:《社会参与:危机治理范式的一种解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12期。
    6、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7、刘祖云:《政府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建构》,《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
    8、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
    9、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0、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11、刘婧:《现代社会风险解析》,《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2、蔡志强:《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13、张康之,熊炎:《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治理原理》,《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4、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7期
    15、张康之:《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中降低行政成本》,《行政论坛》2007年第1期。
    16、王乐夫,马骏,郭正林:《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17、张成福:《公共危机治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18、张小明:《从SARS事件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机制设计》,《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19、刘霞,向良云:《公共危机治理:一种不同的概念框架》,《新视野》2007年第5期。
    20、郁建兴,吴国骅:《超越新公共管理——基于政治层面的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21、孙柏瑛:《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2、孙柏瑛:《我国公民有序参与语境分歧与共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3、唐均:《公共危机管理:国际动态与建设经验》,《新视野》2003年第6期。
    24、曹现强,赵宁:《危机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机制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
    25、肖金明:《反思SARS危机:政府再造、法制建设与道德重建》,《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26、李泽洲:《建构危机时期的政府治理机制——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及其危机》,《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
    27、王锡锌:《救灾中的中国危机管理:从国家动员到共同参与》,《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20期。
    28、闻道:《“危机管理,全球的经验和启示”研讨会综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9、侯保龙:《和谐社会视野下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探讨》,《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0、侯保龙:《转化型领导:一种新型领导观》,《领导科学》2009年第11期。
    31、侯保龙:《我国民间志愿性慈善组织的困境与政府管理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32、杜宝贵,张韬:《正确认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几个关系》,《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
    33、王强:《公共危机应急反应管理体系:反思与重建》,《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34、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及其特点》,《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5、高恩新,余朝阳:《试论危机管理的常态化趋势》,《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36、刘晓亮,孔凡河:《中国公共危机常态管理的多理论视角解析》,《兰州学刊》2009年第1期。
    37、韦朋余:《政府危机管理中公民有序参与的路径选择》,《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4期。
    38、吴春华,温志强:《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职能完善》,《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9、张立荣,何水:《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理论分析与中国关怀——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2期。
    40、左小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41、郑安云,戴雅玲,苗丹民:《试论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导刊》2008年第2期。
    42、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的主体分析及系统建构》,《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3、杨扬:《公共危机治理主体间逻辑关系》,《党政论坛》2009年第5期。
    44、欧阳景根:《国家能力理论视野下的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
    1期。
    45、魏娜:《公民参与下的民主行政》,《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6、赵蕾,谷松:《博弈与融合:西方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演化》,《学术论坛》2006年第11期。
    47、梁莹:《现代公共治理中的话语民主——以后现代语境中的公共行政理论为研究范式》,《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48、周俊:《治理结构中的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公共行政》(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第2期。
    49、任维德:《公共治理:内涵、基础、途径》,《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0、张康之,张乾友:《论精英治理及其终结》,《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1、何水:《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论中国危机管理范式革新》,《领导科学》2008年12期。
    52、刘超,胡伟:《从卡特里娜飓风事件看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国经济建设》,2006年第1期。
    53、施雪华,邓集文:《目前中国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汶川地震为个案所作的一项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9第3期。
    54、赵成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5、王德迅:《国外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纵横谈》,《求是杂志》2005年第20期。
    56、史云贵:《中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论析——以汶川大地震为研究背景》,《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
    57、曹任何:《合法性危机: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公共行政》2006年第10期。
    58、党秀云:《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0期。
    59、胡象明,唐波勇:《危机状态中的公共参与和公共精神——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厦门PX事件透视》,《管理科学》2009第9期。
    60、蔡拓:《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视角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61、徐家良:《美日政府危机管理体制比较及启示》,《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6期。
    62、徐家良:《危机动员与中国社会团体的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期。
    63、王乐夫,马骏,郭正林:《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64、《灾害应对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动员论文集》,第四届两岸三地人文社科论坛·灾害与公共管理(2009.11.6-9南京)
    65、李斌:《政治发展的新动力:试论中国民间组织兴起的政治发展意义》,《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2期。
    66、韦朋余:《政府危机管理中公民有序参与的路径选择》,《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4期。
    67、肖士英:《道德冷漠感与制度性道德关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68、褚松燕:《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69、王锡锌:《救灾中的中国危机管理:从国家动员到共同参与》,《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20期。
    70、唐治国:《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变迁及其原因》,《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71、施雪华,邓集文:《目前中国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汶川地震为个案所作的一项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
    72、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9期
    73、党秀云:《公民社会的精神与时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74、李宗勋:《风险、安全与灾害防救安全管理非政府化的观点与个案探讨》,载台湾《研习论坛》月刊,第77期。
    75、马奔:《从悲伤到复原——“汶川大地震”后心理重建的重要性与政策建议》,《中国应急管理》,2008年第7期。
    76、张翔:《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博士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9。
    77、石路,蒋云根:《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理论导刊》2007年第1期。
    78、周明,席恒:《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基于合作收益的分析框架》,《理论学刊》2010年第2期。
    79、马长山:《非政府组织中的公民参与》,《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
    80、李承、王运生:《当代公共行政的民主范式》,《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81、朱正威,张莹:《发达国家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82、许继芳、周义程:《“新公共管理”范式批判研究综述》,成都行政学院学学报2002年第5期。
    83、金小川:《公共产品生产的国际比较》,《学术研究》1997年第1期。
    84、刘鑫淼:《公共精神:现代公民的核心品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6期。
    85、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
    86、张春莉:《公民行政参与研究状况回顾与展望》,《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87、黄顺康:《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88、肖红缨,刘建平:《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瓶颈问题与对策》,《求索》2004年第6期。
    89、周义程:《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贫困》,《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2期。
    90、胡虹霞:《抗震救灾精神的伦理意蕴》,《理论探索》2009年第1期。
    91、孙奥,魏明禄:《论政府与民众联动的危机参与模式——贵州省修文县的个案研究》,《兰州学刊》2009年第1期。
    92、张晓:《美国的公共危机管理——访美国公共管理学会主席怀特博士》,《国际人才交流》,2008年第3期。
    93、杨学文:《从汶川大地震看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六大特点》,《长江论坛》2008年第3期。
    94、史云贵:《中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论析:以汶川大地震为研究背景》,《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
    95、王志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分析》,《理论学刊》2006年第5期。
    96、徐春:《可持续发展: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97、肖巍:《关于“人类中心”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辨正》,《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98、理查德?C?勃克斯:《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99、[美]马丁·休伊森,蒂莫西·辛克莱:《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100、威廉.L.沃,格利高里·斯特雷布,王宏伟,李莹译:《有效应急管理的合作与领导》,《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01、[美]康特妮,马克?霍哲,[中]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
    102、[英]肯尼斯·纽顿:《社会资本与民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2期。
    103、[日]小川内良人:《阪神淡路大地震的概要》,《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5第6期。
    104、[美]斯蒂格利茨,宋华琳:《自由、知情权与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第3期。
    105、[法] Claude Didry:《当代制度研究:关于现代社会的制度框架》,《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06、刘婧:《风险社会与责任伦理》,《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12期。
    107、Sarah Norman. New Zealand’s holistic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ecovery,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Vol.21,No. 4,November 2006.
    108、William L. Waugh,Jr:Terrorism Security and the 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Network,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A Global Journal,2003(3).
    109、Mary Kaldor. The idea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79,Num.3,May,2003.
    110、Lester Salamon.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Foreign Affairs,York,1994,7-8.
    111、Emergency Management , Independent Study IS230 , Principles of EmergencyManagement,March,2003.
    112、Arnstein,Sherry R.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AIP,Vol. 35,No. 4,July 1969.
    113、Etzioni,A. Communitarian Solutions: What Communitarians Think? The Journal of State Government,1992Vol.65,No.1.
    114、Gardner,John.. Building Community. Washington: Independent Sector,1991.
    115、Ostrom,E..A Communitarian Approach to Local Governance. National Civic Review (1993 summer).
    116、Adrian. Citizenship: An Unnatural Practice,Political Quarterly,1990(61).
    117、Beierle,Thomas C. Using Social Goals to Evalu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s. Policy Studies Review 16,1999 (3/4).
    118、Bolin,R. and L. Standford.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Community-based approaches to unmet recovery needs. Disasters 1998,22(1).
    119、Neal D. and Philips,B. Effective emergence Management: Reconsidering the Bureaucratic approach. Disaster 1995,19(4).
    120、Sherraden,M. S. and Fox,E. The great flood of 1993: Response and recovery in five communities. 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1997,Vol.4 (3).
    121、Day,Dian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An 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11(3),1997.
    122、S. R. 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35).
    123、Juan Carlos Villagran de Leon and Janos Bogardi. Early Warning Systems in the Context of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entwicklung and landlicher raum,2006(2).
    124、Hou Baolong,Chen Bing. On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the Risk Society Perspective,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CPEM2009).
    125、Hou Baolong.Network-politics-particip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ge: Backgrounds,Values and Impacts,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E-Government (ICEE 2011). ISBN 978-1-4244-8692-2, Volume 7, 2011, 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