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从高校到社会都对如何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进行了探讨,并在教育内容、方法、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索,然而取得的成效并不如意。
     本文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为视角,沿着问题提出——经验总结——模式构建——实践应用的逻辑线路展开。主要运用了科学交叉、矛盾分析、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在理论研究路径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思维的起点,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内容的指导地位,探索思维模式中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尝试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从而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文包括七章与结语共八个单元。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选题研究的缘由、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本研究的思路、方法、内容、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核心概念概述。主要阐述与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相关的两个系列的核心概念:一是思维系列的核心概念;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系列的核心概念。
     第三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现状探析。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认真总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
     第四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思维模式。在阐述情感思维模式的内涵、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动作思维模式、意象思维模式和形象思维模式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第五,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思维模式。在阐述理性思维模式的内涵、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抽象思维模式、辩证思维模式和立体思维模式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并尝试构建相应的思维模式图。
     第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维模式。在阐述创新思维模式的内涵、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论述了创新思维模式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并尝试构建相应的思维模式图。
     第七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总模式。在阐述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总模式的模块、原则、流程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总模式并做出说明,最后运用该模式进行实证分析。
     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成果的应用价值,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有待改进的方向。
     本文有以下创新:一是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本身就是创新,因为目前关于这项研究,完全是空白;二是关于思维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明确的思维理论及思维艺术的支持,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思维操作流程,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论,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适合自己特点的思维模式与思维方法;三是从情感思维、理性思维、创新思维的诸多模式与方法中获得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感与有效手段,并且将情感思维的模式、理性思维的模式和创新思维的模式综合成一个思维过程的有机整体,它们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又互相渗透、互相独立又互相补充;四是深化了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
With the target of nurturing the all-round developed successor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PW) has become an urgent and strategic task which strives for improving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He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under present circumstance has gained the attention of CPC which promotes the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effic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ncluding its content, methodology and management. However, the researches are far from being satisfied.
     Starting from the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dissertation develops its research with the logical line of—raising research questions—constructing research model—application in practice with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contradiction analysis, research overview, comparative study and case study. B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ideological work as the guideline, it intend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y by investigating the thinking methods which combines both form and content in thought pattern, aiming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y.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which describes its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research overview, its research methodology, main content, key points and new findings.
     Chapter two is an overview of the key terms in this dissertation which expounds on the following two serial key terms related to the descrip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y:one is the series of thinking, the other is the ser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hapter three is an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 in present situation based on its historical survey, which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y and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in its thought pattern and causes.
     Chapter four treats with the affective thinking patter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 which begins with the conte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is thought pattern, then elabo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 thought pattern of action, the thought pattern of association and the thought pattern of imag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Chapter five deals with the rational thinking patter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 which begins with the conte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is thought pattern, then elabo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 abstract thought pattern, the dialectical thought pattern and the cubic thought patter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and finally tries to construct a figure for related thought patterns.
     Chapter six treats with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patter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 which begins with the conte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is thought pattern, then elabo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and finally tries to construct a figure for this thought pattern.
     Chapter seven deals with the overall thinking patter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 which tries to construct an overall thought patter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module, principle and process, and adopts this pattern i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the new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then discusses its causes, possibilities and practical values,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The research innovations are the following:First,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hought patt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y itself is an innovation as few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have been conducted. Second, in terms of the thought pattern and methodolog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explicit theoretical supports for thinking theories and thinking arts, and forms a comparatively stable model for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operation aiming to find a unique methodolog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y as well as a unique thinking mod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y. Third, by integrating various models and methods of affective thinking, rational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it has found effective method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formed an organic system of thinking process by combining affective thinking, rational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s a whole, which makes clear that they are different form each other but mutually dependant, complementary and inclusive.(?)ourth, the dissertation also signifies the researches into questions on inter-subjectivity.
引文
①黑格尔:《小逻辑》,商等印书馆1980版,第47页。
    ②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①参见杨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附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
    ②参见孙兰芝、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热点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②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71-72页。
    ②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58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版,第125页。
    ①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①参看徐建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序》。
    ②参看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湖南人论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72页。
    ①参看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参看《国外社会科学》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向国家、教育部等的报告,2002年第4期。
    ②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①参看《参考消息》2012年1月29日的报道。
    ②参看林春逸等:《从权利公民到责任公民—当代西方公民教育理念的嬗变》,《杨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第6期。
    ③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④杜威:《人的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①参看《光明日报》的《文摘版》2012年2月6日柴野文。
    ②参看《参考消息》2012年1月31日《韩国民众兴起“马克思热”》一文。
    ①苏越:《思路·逻辑·创造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苏越:《思路·逻辑·创造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①参看《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645-6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5页。
    ③参看陈传才,王抓民等:《文艺创作七十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139页。
    ①参看苏越:《思维发展层次初探》,《思维科学》]987年第3期。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7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1990年第二版,第166页。
    ④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俞可平:《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91页。
    ②田运:《思维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③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④田运:《思维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96页。
    ⑤问道,王菲:《思维影响人生》,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①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列宁:《哲学笔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04页。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7页。
    ③参看苏越:《思路·逻辑·创造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172-196页
    ④参看苏越:《立体思维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8--88页。
    ⑤参看张光鉴:《相似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79页。
    ⑥参看郎加明:《创新的奥妙》,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431页
    ①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4页。
    ①参见高岖:2011年8月17日《人民日报》文。
    ①参看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①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②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①参看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134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页。
    ④《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⑤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1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①白峰:《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②参看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林慕禅,马骏:《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特点和形式》,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①http://www.stuln.com/fdylwj/no3/2009-11-05/Article_44763.shtml。
    ①参看王小锡、王建华编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68页。
    ②郑少南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方法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59、61页。
    ①邓卓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5页。
    ①参看帅瑞芳:《从思维方式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困境与转向》,《理论导刊》2008年第四期。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页。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201页。
    ①林樟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认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①谈松华主编:《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①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6年版,第2-5页。
    ①参看陈杰:《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卷第3期。
    ②参看陈杰:《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卷第3期。
    ①参看陈杰:《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卷第3期。
    ①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②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页。
    ②张耀灿:《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二期,第73页。
    ①张耀灿:《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二期,第73-74页。
    ②张楚廷:《中国教育的沉思》,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帅的一百个建议》,中国教育出版社1984版,第208页。
    ①侯素芳:《个体教育的新诠释》,《教育探索》2008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5页
    ②王明彦:《思想政治工作者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研》,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③唐继东,韩秋红:《党的思想攻治工作思维方式的当代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0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①参盾阮爱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创新精神的影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618页。
    ②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灭。
    ③参看王明彦:《思想政治工作者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①邓灿辉:《试论思想政治工作者现代化思维方式的确立》,《学理论》2010年第4期。
    ①参看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至66页、第92至126页、第199至222页。
    ①参看李红革:《现代思维模式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②参看李红革:《现代思维模式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③参看李红革:《现代思维模式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④王通讯等:《科学家语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①参看海云明:《情感智商》,中国城市出版1997年版,第5-23页。
    ②参看海云明:《情感智商》,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版,第24-87页。
    ①参看吴思:《我想重新解释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王通讯:《科学家名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②王通讯:《科学家名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③王通讯:《科学家名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④王通讯:《科学家名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⑤王通讯:《科学家名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6页。
    ⑥王通讯:《科学家名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84页。
    ⑦王通讯:《科学家名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页。
    ⑧王通讯:《科学家名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8页。
    ⑨王通讯:《科学家名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9页。
    ①王通讯:《科学家名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②思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0-201页。
    ①参看王方名:《说话写文章的逻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①参看苏越《逻辑是幽默的空框》,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1至7页
    ②参看艾伦·皮斯:《奥妙的人体语言》一书,汪福祥编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出版。
    ①参看李红革:《现代思维模式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9页。
    ①参看彼德·琼斯:《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①参看彼德·琼斯:《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第150--151页。
    ②参看彼德·琼斯:《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第152--156页。
    ①田运:《思维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页。
    ②参看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①参看李红革:《现代思维模式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75页。
    ①参看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第60页。
    ①参看苏越:《逻辑趣话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版,第197-198页。
    ①田运:《思维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5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262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63页。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0-201页。
    ①田运:《思维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11页。
    ②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③李红革:《现代思维模式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①参看苏越:《略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载江苏《群众论丛》1980年第4期第89页。
    ②参看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7页。
    ①高尔基:《与青年作家谈话》,《高尔基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27、313页。
    ②高尔基:《与青年作家谈话》,《高尔基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7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9页。
    ①转引自:《解放日报》,《女商贩为何大骂女顾客》,1980年3月17日。
    ①列宁:《进一步,退两步》,《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7页。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202页。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4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页。
    ②参看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273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页。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3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287页。
    ③孝敏华:《李先念:正确评价人物的“三要”原则》,北京日报,2011年12月19日。
    ①参看欧阳志远:《最后的消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7页。
    ①苏越,古中和:《立体思维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②李红革:《现代思维模式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①参看苏越,古中和:《立体思维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29页。
    ①参看李红革:《现代思维模式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154页。
    ①参看苏越,古中和:《立体思维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8-89页。
    ②参看李红革:《现代思维模式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160页。
    ①参看李红革:《现代思维模式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157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译:《科学学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15页。
    ①参看吴思:《我想重新解释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页。
    ①参看梁文道:《新世纪》2012年5月7日文章。
    ①参看《北京高等教育丛书》<学林撷新——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论学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338页。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8页。
    ①参看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2—123页。
    ②参看李建军:《创造发明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67页。
    ①转引自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①田运:《思维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页。
    ②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①玻恩:《我这一代的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3页。
    ②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7页
    ①参看朱狄:《灵感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他》,《美学》第2期。
    ①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33页。
    ②参看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①参看问道、王非:《思维影响人生》,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313页。
    ①参看学生拙作:《现代思维模式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220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645页。
    ①帅瑞芳:《理论导刊》2008年第四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辑》。
    ②姜梅,危显宝:《价值工程》2011年第19期,第228-229页。
    ①转引自曼松:《世界文豪妙语精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①转引自曼松:《世界文豪妙语精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负。
    ②转引自曼松:《世界文豪妙语精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③转引自曼松:《世界文豪妙语精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④转引自曼松:《世界文豪妙语精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⑤转引自曼松:《世界文豪妙语精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
    ⑥转引自曼松:《世界文豪妙语精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⑦转引自曼松:《世界文豪妙语精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2页。
    ①(?)充:《论衡》。
    ②张载:《横渠四句》。
    ③《新唐书.魏征传》。
    ④艾青:《我爱着这土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全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毛泽东文集》(第7-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5.《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24日。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12年11月21日。
    8.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张耀灿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4.苏越:《应用逻辑学》,山西人民出版1984版。
    15.苏越:《立体思维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苏越:《现代思维模式丛书(三本)》,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
    17.苏越:《灵魂的舞蹈—当代思想教育艺术谈》,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苏越:《逻辑应用新视野丛书(6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李红革:《现代思维模式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0.张浩:《思维发生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蒙绍荣:《直觉思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版。
    22.宋文坚:《逻辑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3.杨春鼎:《形象思维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4.王小锡等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0.仓道来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罗洪铁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2.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3.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中国人5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唐志龙:《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导论》,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
    36.秦树理,王东虎,陈垠亭:《公民意识读本》,郑洲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所:《21世纪中国公民的机遇与挑战》,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孔勤:《心理学与大学生活》,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9.刘炳仁:《心态决定你的命运》,地震出版社2007年版。
    40.(美)比尔·奥汉隆:《心理治疗的新趋势---解决导向疗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朱金香等.:《职业伦理学》,中央编辑出版社1997年版。
    43. 海云明:《情感智商》,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版。
    44.张伯原等:《变态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5.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英)米莉娅·贝里曼等:《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向道、王非:《思维影响人生》,华文出版利年2008。
    48.宿春礼,王婧婧:《好思路、好方法、好经验》,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
    49.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0.西武:《心理洞察术---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
    51.郎加明:《创新的奥秘》,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
    52.王振武:《开始和选择》,三联书店1990年版。
    49.聂暾:《两极论与中介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3.胡列清.《二重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年10月15日
    56.郑永廷:《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中国德育》2008年10期。
    57.骆郁廷:《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解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19期。
    58.沈壮海:《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标志》,《教学与研究》2008年9期。
    59.邱柏生:《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特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1期。
    60.王俊生:《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机制的创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29期。
    61.谢玉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1期。
    62.吴冬梅,袁佩球:《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求解思路》,《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2期。
    63.莫岳云,陈敏:《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8期。
    64.魏明禄,丁烈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及其规避》,《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11期。
    65.卢美华:《高校坚持发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2期。
    66.靖:《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2期。
    67.刘恒新:《大学生思想工作的困境及对策分析》,《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6期。
    68.刘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巧探究》,《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2期。
    69.赵新燕:《浅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年12期。
    70.葛晨光:《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3期。
    71.宋元林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6期。
    72.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月10期。
    73.周德新:《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体系的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0年2期。
    74.孙延洲等:《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的几点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09年8期。
    75.蒋笃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
    76.吴继锋:《以文化校园理念为先导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4期。
    77.於国波:《略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的建构》,《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09年29期。
    78.励小捷:《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8期。
    79.林春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与作用》,《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9期。
    80.王燕芳:《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中山大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做法与经验》,《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9期。
    81.苏越.:《研究立体思维的重要意义》,《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6期。
    82.苏越:《立体思维的界定及其空间特性》,《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月4期。
    83.苏越等:《心灵深处的谐音—论人类和谐的普世价值》,《河池学院学报》2001年1期。
    84.苏越:《立体思维是现时代的特征在思维模式中的反映》,《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月4期。
    85.朱高健,苏越:《立体思维是辩证思维的现代发展》,《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年12期。
    86.杨胜东:《创新思维培养三要素》,《山西教育》2002年21期。
    87.陈付龙,陈富国:《创新思维培养: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成人教育》2002年21期。
    88.刘志光:《试论创造性思维》,《天府新论》1988年5期。
    89.何放:《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江淮论坛》1988年4期。
    90.李敏,石景华:《试论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3期。
    91.郭少凡:《创造性思维的实质与基本过程》,《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9年4期。
    92.周德新:《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93.魏建武:《创新思维中的“求异”、“求同”、互动》,《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4期。
    94.王先锋:《创新思维是力量之源》,《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9期。
    95.郑孟煊:《关于创新思维研究的几个问题》,《岭南学刊》1997年6期。
    96.卞继伟:《创新思维贵在实践》,《求是》2002年21期。
    97.段国平:《创新思维及其培养》,《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2期。
    98.郭晓东:《创新思维的思维障碍》,《北京教育》(高教版)2001年10期。
    99.张焕岚:《论创新思维的静动结合》,《桂海论丛》2005年1期。
    100.甘敬东,龚葆青:《辩证思维的创新本性》,《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期。
    101. Nicholas Emler:How Can We Decide Whether Moral Education Works?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No.1,1996。
    102. DavidC:Paris Ideology & Education Rcofnn, Westview Press.1995。
    103. EdwardJ:Pow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rinec-Hall Inc.1982。
    104. JhonL:Elias, Moral Education:Seuclar and Religoius, R. E. Krieger Pub. Co.1989。
    105. Jhon Wilson:A New Introduction to Moral Education,1990。
    106. Ohlberg: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Harper&Rown,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