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变迁及路径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将以和谐社会的视角为出发点,研究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创新。
     除了引言,本文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首先,本文具体阐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即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内涵,并且尝试探讨了和谐社会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关系,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和谐社会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第二部分,本文具体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迁与当前存在的问题,其中环境变迁从社会环境、科学发展观和高等教育体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最后,从和谐社会视角出发,以二者的互动关系为启发,研究了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的创新,即从工作理念、师资队伍和网络媒体方式三个方面来创新。其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即“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服务意识。其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水平,即建立学习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立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其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敏锐度及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建立专业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中心,创建有效地网络信息监督与引导机制。
From the poi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thesis will research on how to achieve path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y.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the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Firs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dea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harmonious society idea and its basic meaning. The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y. In the second part, this article analyzes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mainly include social, political ideas and the high education system's changes. Finally, from the poi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it researches on how to achieve path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y, mainly focusing on work ideas, education workers and the modern network media. Precise speaking,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y, we need to establish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basic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and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network platform.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邓卓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构建和谐校园为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傅统先等:《教育哲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高清海:《哲学的憧憬》,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乐后圣:《和谐社会构建论》,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版。
    [14]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5]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靳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8]秦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谭敏:《什么是中国的和谐:探索建立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0]谈松华:《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谢海光:《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创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年版。
    [25]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6]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7]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郑永廷等:《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9]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高新民:《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理论视野》,2004年第6期。
    [2]郭海龙:《思想社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建构》,《学术论坛》,2009年第8期。
    [3]郭运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3期。
    [4]纪明:《论高校新闻传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新闻知识》,2009年第8期。
    [5]蒋笃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6]金明华:《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与人的全面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7]李俊彪:《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和谐机制》,《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2期。
    [8]李晓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科教学状况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1期。
    [9]刘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三角形模型解析》,《学术论坛》,2004年第6期。
    [10]刘烨:《试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矛盾》,《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
    [11]陆凤贤、曾锦标:《论高校思政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0期。
    [12]陆建华:《现代德育理论新发展窥探》,《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4期。
    [13]鲁燕:《浅议如何发挥网络传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新闻知识》,2009年第10期。
    [14]马小惠等:《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0期。
    [15]孙宝云:《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高教探索》,2005年第6期。
    [16]王军:《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17]王三可:《孔子和谐社会再解读》,《唐都学刊》,2006年第5期。
    [18]王涛:《加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35期。
    [19]魏明禄,丁烈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及其规避》,《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1期。
    [20]吴琼:《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
    [21]吴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9期。
    [22]吴振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凸显人文意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1期。
    [23]肖景华、洪向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25个理论热点》,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24]熊惠、林红先:《谈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2期。
    [25]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建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2期。
    [26]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9期。
    [27]杨东平:《和谐社会的教育发展观鱼价值观》,《人民教育》,2008年第7期。
    [28]杨金廷:《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构架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9]杨宏健:《近1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进展及书评》,《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30]张耀灿、曹清燕:《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8期。
    [31]张玉荣:《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5期。
    [32]赵保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避免“合法性危机”》,《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3]朱其训:《略论和谐社会与教育的关系》,《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1期。
    朱西周:《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北方经济》,2005年第4期。
    [l]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中国近现代教育宗旨的话语分析》,华中师范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2]刘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3]马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4]钱海东:《当代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内容、方法与目标》,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5]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6]熊海燕:《和谐社会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探讨》,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1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张耀灿、曹清燕:《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8期,第70-76页。
    2李晓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科教学状况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1期,第49、50页。
    3王军:《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第61-63页。
    4赵保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避免“合法性危机”》,《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64、65、77页;马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魏明禄,丁烈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及其规避》,《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1期,第38-41页;蒋笃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64-66页:郭海龙:《思想社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建构》,《学术论坛》,2009年第8期,第166-170页;马小惠等:《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0期,第66、67页;郭运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3期,第60、61页王涛:《加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35期,第62、63页等,
    5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谢海光:《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创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纪明:《论高校新闻传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新闻知识》,2009年第8期,第22、108、209页;鲁燕:《浅议如何发挥网络传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新闻知识》,2009年第10期,第109、110页等。
    2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邓卓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1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熊海燕:《和谐社会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探讨》,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第5页。
    2肖景华、洪向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25个理论热点》,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2朱西周:《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北方经济》,2005年第4期,第15页。
    1 朱西周:《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北方经济》,2005年第4期,第15页。
    1 《中国共产党党务工作大辞典》,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792页。
    2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
    1魏明禄,丁烈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及其规避》,《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1期,第38-41页。
    1马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页。
    1 高奇、刘昌明:《服务性学生工作:背景、观点与构建》,《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28-130页。
    2马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1余源培:《开放条件下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第5-14页。
    1邓卓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构建和谐校园为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110页。
    2魏明禄,丁烈云:《新时期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及其规避》,第38-41页。
    1鲁燕:《浅议如何发挥网络传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新闻知识》,2009年第10期,第110页。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