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绍兴府余姚县科第蔚盛与地域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科举制度始终是明清史研究的热门,而进士与区域社会的关系研究,又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新潮。本文将绍兴府余姚县作为研究视角,从整体社会与文化、科第与地理分布、明代中期鼎力的三大家族、科第蔚盛的地域因素等方面,探析明代这一地区进士蔚盛的现象及地域因素。以此微观区域的考察,分析当时绍兴府及浙东进士的地域文化现象,为浙江文化史研究提供参考。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s always the Ming and Qing study of popular. Recen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lars and regional social studies is a new hot topic. The paper is in order to study the perspective of Yuyao County,.there ar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composition of it, such as society and cultur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three famous family, geographical factors and so on, attempt to find out phenomeon and reason of numerous scholars in this region, refracting Shaoxing and the e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giving reference of cultural history of Zhejiang Province.
引文
1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国民政府考试院1936年刊行)、陈东原《中国科举时代之教育》(商务印书馆1934年)。近年来,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新华出版社1993年)、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有关成果,详参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李小林等主编《明史研究备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第127-129页。
    3商衍鎏《清代科举制度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该书征引史籍88种,参考各类杂志与私家记录数十种,并融入个人的应试经历,史料翔实,考订周密,可信度极高。问世40余年来,至今仍为国内外研究明清科举制学者所广泛称引。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对明代科举制度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其中科举考试官、试卷分析、科举制度特点探讨和明代科举制度的国际影响等章节,具有新的开拓性成果。
    4王德昭《清代科举考试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该书对考试方法和过程论述虽较简略,但对明清科举
    之异同及晚清废止经纬,却研究颇详。
    5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与潘光旦合撰《科举与社会流动》,《清华社会科学》,第4卷]期,]947。20世纪60年代,何炳棣《中华帝国成功的阶梯:明清社会史》,哥伦比亚大学,1962年。
    6吴建华《科举制下的进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科举制下的社会功能》(分别见《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995年第1期),这两篇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进士群体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政治功能与文化教育功能,建立在社会学定量分析基础上。
    7何炳棣《明清进士与东南文化》,《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会议论文集》,1993年。赵子富《明代学校、科举制度与学术文化的发展》,《清华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8艾尔曼《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00年。
    1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考论》,沈阳出版社,2005年。
    3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陈宝良《明代地方学校生员录取制度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从县试、府试、提学院道考试、保结等四个方面,对明代地方学校生员的录取制度进行初步的探讨。结论是,科举在初级录取阶段就出现不公平现象。
    4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图书馆出版,2004年。
    5林丽月《科场竞争与天下之“公”:明代科举区域配置问题的一些考察》,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2年,第20期。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6刘海峰《科举取士中的南北区域之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
    7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王美英《简论清代黄州府的进士》,《江汉论坛》,2002年6月。朱开宇《科举社会、地域秩序与宗族发展——宋明间的徽州,1100-1644》,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多洛肯《明代浙江进士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王美英《简论清代黄州府的进士》,《江汉论坛》,2002年6月。朱开宇《科举社会、地域秩序与宗族发展——宋明间的徽州,1100-1644》,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2004年。
    1(明)叶向高:《苍霞草》卷五《三校录序》,明万历刻本,第82页。
    1(日)森正夫《日本八十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新潮流》,《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4期。
    1 (光绪)《余姚县志》卷6《物产》,第289页。
    2(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蚕桑广类》,明崇祯平露堂本,第345页。
    3(明)张元忭:(万历)《绍兴府志》卷11《物产志》,明万历刻本,第274页。
    1(光绪)《余姚县志》卷3《城池引明人蒋平阶余姚县城十四韵》,第220页。
    2(光绪)《余姚县志》卷5《风俗》转引《元一统志》,第254页。
    1(乾隆)《浙江通志》卷99《风俗》引《嘉靖余姚县志》,第1661页。
    2(万历)《新修余姚县志》卷5《舆地志风俗》,第117页。
    1(明)张元忭:(万历)《绍兴府志》卷12《风俗》,明万历刻本,第281页。
    2(明)王士性:《广志绎》卷1《方舆崖略》,清康熙十五年刻本,第3页。
    1(万历)《新修余姚县志》卷14《选举志下进士》,第291页。
    2光绪《余姚县志》卷5《风俗》引《乾隆府志引万历志》,第115页。
    3(明)李光元:《市南子》制诰卷1《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知县钱应华》,明崇祯刻本,第327页。
    1(万历)《新修余姚县志》卷14《选举志下进士》,第291页。
    2图三,据“近世浙江籍进士数据库”统计,明代15朝科第共开榜84次,平均每榜进士数即每朝进士数与每朝开磅数之商。
    1(万历)《新修余姚县志》卷四《舆地志》,第117-121页。
    1 (明)嚴嵩:《钤山堂集》卷40墓志铭《封夫人杨氏墓志铭》,明嘉靖二十四年刻增修本,第298页。
    2(明)陆深:《俨山集》卷77《东石毛府君墓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1页。
    3(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忠烈公传》,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4孙梁盛等纂修《馀姚孙境宗谱》卷一《纂修宗谱源流》,民国21年(1932),木活字本,第29页。
    1(清)李慈铭撰(乾隆)《绍兴府志校记》,民国十八年铅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第987页。
    2(清)李慈铭撰(乾隆)《绍兴府志校记》,民国十八年铅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第975页。
    3(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忠烈公又传》,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1(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忠烈公又传》,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2孙梁盛等纂修《馀姚孙境宗谱》卷一《宗支谱引》,民国21年(1932),木活字本,第18,19页。
    3孙梁盛等纂修《馀姚孙境宗谱》卷一《史记录应时公》,民国21年(1932),木活字本。
    4孙梁盛等纂修《馀姚孙境宗谱》卷四《宗事记》,民国21年(1932),木活字本,第20页。
    5孙梁盛等纂修《馀姚孙境宗谱》卷四《宗事记》,民国21年(1932),木活字本,第28页。
    1孙梁盛等纂修《馀姚孙境宗谱》卷四《宗事记》,民国21年(1932),木活字本,第27页。
    2孙梁盛等纂修《馀姚孙境宗谱》卷三《祠墓志会城忠烈祠碑记》,民国21年(1932),木活字本,第65页。
    3(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中《正峯公墓志铭》,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4(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中《鹤举公传》,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5(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中《正峯公墓志铭》,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6(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中《月峯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7(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俟居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8(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俟居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9(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俟居公传》,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10(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中《钱太夫人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11孙梁盛等纂修《馀姚孙境宗谱》卷四《叢谈录》,民国21年(1932),木活字本,第8页。
    1(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俟居公传》,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2(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光绪)《余姚县志》卷25《列女传一 孙陞继妻杨氏》,光绪二十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中华民国七十二年,第705页。
    3孙梁盛等纂修《馀姚孙境宗谱》卷二《传赞类先嫂陈孺人行状》,民国21年(1932),木活字本。
    4(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中《钱太夫人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5(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卷23《孙堪传》,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578页。
    6(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剑峰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1(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伯泉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2(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文恪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3(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木山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4(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仲泉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5(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仲泉公传》,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6(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伯泉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7(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卷23《孙陞传》,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578页。
    8(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剑峰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9(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中《清简公墓志铭》,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10(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中《正峯公墓志铭》,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11(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中《鹤峯公传》,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12(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卷23《孙如泟》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628。
    13(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仁宅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14(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念劬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1(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2(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剑峰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3(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仁宅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4(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卿膚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5(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念劬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6(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文恪公传》,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7(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中《清简公墓志铭》,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8(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俟矣居公传》,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9(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卿膚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10(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木山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1孙梁盛等纂修《馀姚孙境宗谱》卷二《传赞类木山公行状》,民国21年(1932),木活字本。
    2(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仁宅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3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三十九世祖原广东山志列传神道碑》,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64页。
    4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5《艺文 曾祖考妣行实》,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85b页。
    5(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
    1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一世祖恩墓志铭》,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80页。
    2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三世祖丕行状》,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35页。
    1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六世祖志望邑志列传》,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44页。
    2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一世祖恩墓志铭》,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80页。
    3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二世祖迁墓志铭》,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
    4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二世祖迁神道碑》,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06页。
    5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二世祖迁墓志铭》,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
    6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二世祖迁明史列传》,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7(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卷23《谢迁传》,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571页。
    8(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卷23《谢迁传》,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571页。
    9(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卷23《谢迁传》,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571页。
    1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二世祖迁 墓志铭》,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
    2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二世祖迁神道碑》,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18页。
    3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潜》卷2《诰敕 又初丧七七下葬谕祭文九道》,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27页。
    4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三世祖亘东山志列传》,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39页。
    5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四世祖用模东山志列传》,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40页。
    6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四世祖用枢东山志列传》,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40页。
    7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五世祖焕行东山志列传》,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 142页。
    1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5《艺文四十世祖莹家训二十四条》,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39a页。
    2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5《艺文曾祖考妣行实》,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85b页。
    3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二世祖妣徐氏邑志列女传》,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24b页。
    4(清)谢克爱纂修:《四门谢氏续谱》卷1《谢文正墓志铭》,清光绪6年(1880),木活字本,第13页。
    5(清)谢克爱纂修:《四门谢氏续谱》卷1《谢文正墓志铭》,清光绪6年(1880),木活字本,第13页。
    6(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 自成化壬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征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20页。
    1 (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 (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8《世德纪》魏瀚《竹轩先生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84页。
    2(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8《世德纪》杨一清《海日先生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86-1390页。
    3(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8《世德纪》魏瀚《竹轩先生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84页。
    4(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8《世德纪》杨一清《海日先生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86-1390页。
    5(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 自成化壬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征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21页。
    1(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8《世德纪》湛若水《阳明先生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52页。
    2(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3《阳明年谱一 弘治五年王子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28页。
    3(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8《黄绾 阳明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00页。
    4(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 自成化壬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征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21页。
    5(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续编一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89-993页。
    1《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3页。
    2(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续编一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89-993页。
    3(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续编一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89-993页。
    1(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40《传记》张廷玉《明史王守仁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43页。
    2(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8《世德纪》张壹民《王性常先生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80页。
    3(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8《世德纪》胡俨《遁石先生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81页。
    4(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 自成化壬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征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25页。
    1(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卷23《王綱传》,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560页。
    2(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8《世德纪》胡俨《遁石先生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81页。
    3(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卷23《王綱传》,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560页。
    4(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8《世德纪》胡俨《遁石先生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81页。
    5(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 自成化壬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征赣》,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2年,第1220页。
    6(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 自成化王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征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21页。
    7(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8《世德纪》张壹民《王性常先生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80页。
    1孙梁盛等纂修《馀姚孙境宗谱》卷二《传赞类孙氏世传》,民国21年(1932),木活字本。
    2(清)唐若瀛修,邵晋涵等纂:(乾隆)《余姚志》卷14《祠祀》,乾隆46年(1781)刻本,第8页。
    3(清)唐若瀛修,邵晋涵等纂:(乾隆)《余姚志》卷14《祠祀》,乾隆46年(1781)刻本,第8页。
    1王钦安等纂修:《馀姚上塘王氏宗谱》卷首《余姚上塘王氏谱序》,民国23年(1934),木活字本,第1页。
    2(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伯泉公传》,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3谢迁:《祭王阳明文》,《四十二世祖迁归田稿八卷》卷3《祭文》,载于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5《艺文》,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09页。
    4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六世祖志望邑志列传》,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44b页。
    5(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文恪公行状》,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6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二世祖迁神道碑》,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06页。
    7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二世祖妣徐氏邑志列女传》,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23b页。
    8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三世祖正东山志列传》,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32b页。
    9(清)唐若瀛修,邵晋涵等纂:(乾隆)《余姚志》,乾隆46年(1781)刻本。
    1(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卷23《谢丕传》,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592页。
    2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6《四十三世祖丕行状》,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135b页。
    3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卷7《遗迹谢氏义学》,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第62b页。
    4(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仲泉公传》,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5(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下《念劬公墓志铭》,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12页。
    2(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卷上《忠烈公墓志铭》,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3(明)王士性:《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周振鹤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关于明朝灶户,日本研究有藤井宏《明代の盐场の研究》,载《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1、3、1952年,(台湾)徐泓《明代前期的食盐生产组织》,刊《台湾文史哲学报》24期,1975年;《明代后期盐业生产组织与生产形态变迁》,刊《沈刚伯先生八扶荣庆论文集》1976年,台湾。陈诗启(明代的灶户和盐的生产》,载《厦门大学学报》1957年1期;薛宗《明代灶户在盐业生产中的地位》,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年5期。
    2韦庆元《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96页。
    3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7页。
    4据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表6-3明朝灶籍进士统计。
    1(光绪)余姚县志卷6《物产》,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2(光绪)《余姚县志》卷6《物产引嘉靖余姚县志》,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影印。
    3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蚕桑广类》,明崇祯广露堂本,第354页。
    4(清)屈复:《弱水集》卷8《余姚诗》,清乾隆七年贺克章刻本,第107页。
    1(光绪)余姚县志》卷6《物产》,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影印。
    2(明)谢肇淛《五杂俎》卷14《事部二》,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第234页。
    3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7页。
    4转载于《明代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卷1《太傅吕文安公传》,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第398页。
    2(明)王士性:《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清康熙十五年刻本,第45页。
    1 (明)楊循吉:《燈窗末藝》《送贾君还治余姚序》,明钞本,第6页。
    2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89文部《故文林郎知長汀縣事東涯金公墓誌銘》,明万历刻本,第972页。
    3 (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卷1《太傅吕文安公传》,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第398页。
    4 (明)佚名:《嘉靖倭乱备钞》,清钞本,第43页。
    5 (明)李化龙:《平播全书》卷4《奏议》,清畿輔叢書本,第154页.
    6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4《顺天解元》,清道光七年姚氏刻同治八年补修本,第278页。
    7 (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卷10《科举考下》,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第109页。同载于(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44礼部3,民国哈佛燕京学社印本。
    1(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 自成化壬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征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21页。
    2(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续编一 家书墨迹四首与徐仲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84页。
    3 (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续编一 赣州书示四姪正思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87页。
    1(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续编一 又与克彰太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88页。
    2(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6《续编一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89-993页。
    3(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7《文录四 别三子序丁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27页。
    1(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4《外集六示徐曰仁应试丁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11页。
    2(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5《年谱三自嘉靖壬午在越至嘉靖乙丑丧归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90页。
    1(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5《年谱三自嘉靖壬午在越至嘉靖乙丑丧归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94页。
    2(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5《年谱三自嘉靖壬午在越至嘉靖乙丑丧归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21页。
    3(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5《年谱三自嘉靖王午在越至嘉靖乙丑丧归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23页。
    1(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6《年谱附录一 自嘉靖庚寅建精舍于天真山至隆庆丁卯复伯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30页。
    2(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 自成化壬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征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36页。
    3(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4《年谱二 自正德乙卯在江西至正德辛已归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82页。
    4(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5《年谱三 自嘉靖壬午在越至嘉靖乙丑丧归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93页。
    1(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34《年谱二自正德乙卯在江西至正德辛已归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82页。
    2(清)周炳麟,邵友濂,孙祖德纂修(光绪)《余姚县志》卷23《列传》,《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36,光绪二十五年刊本,上海书店出版,1993年,第818-858页。(清)唐若瀛修,邵晋涵等纂:(乾隆)《余姚志》卷23《列传六》,乾隆46年(1781)刻本。
    1(清)周炳麟,邵友濂,孙祖德纂修(光绪)《余姚县志》卷23《列传九闻人诠》,《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36,光绪二十五年刊本,上海书店出版,1993年,第818页.
    2(清)周炳麟,邵友濂,孙祖德纂修(光绪)《余姚县志》卷23《列传十一赵锦》,《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36,光绪二十五年刊本,上海书店出版,1993年,第840页。
    3(清)周炳麟,邵友濂,孙祖德纂修(光绪)《余姚县志》卷23《列传九胡瀚》,《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36,光绪二十五年刊本,上海书店出版,1993年,第819页。
    4(清)周炳麟,邵友濂,孙祖德纂修(光绪)《余姚县志》卷23《列传十 徐天泽》,《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36,光绪二十五年刊本,上海书店出版,1993年,第821页。
    5(清)周炳麟,邵友濂,孙祖德纂修(光绪)《余姚县志》卷23《列传九胡铎》,《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36,光绪二十五年刊本,上海书店出版,1993年,第824页。
    1(清)唐若瀛修,邵晋涵等纂:(乾隆)《余姚志》卷16《名宦》,乾隆46年(1781)刻本。
    1(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9《吏部八》,明万历内府刻本,第79页。
    2林熑:《林学士集》卷2,《送水阳先生督学河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朱之瑜:《朱舜水全集》卷16《学校议》。
    4(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78礼部36《学校风宪官提督》,明万历内府刻本,第79页。
    5沈翼机等撰:乾隆《浙江通志》卷27《学校》,乾隆元年重修。
    1(明)邱濬:《琼台会稿》卷17《余姚县学进士题名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274-275页。
    2邵廷采:《思复堂文集重修舜江楼记》卷4,第236,237页。
    3周光培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明代笔记小说》,王世贞撰:《皇明奇事迹》,第506-507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6-17页。
    2谢迁:《归田稿》卷2,《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24。
    3(清)黄政懋等辑:《馀姚竹桥黄氏宗谱》卷11《人物列传黎洲先生神道碑文》,清光绪5年(1879),木活字本,第24页。
    4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12册黄炳垕:《黄黎洲先生年谱》卷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5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12册黄炳厘:《黄黎洲先生年谱》卷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6(清)黄政懋等辑:《馀姚竹桥黄氏宗谱》卷11《人物列传黎洲先生神道碑文》,清光绪5年(1879),木活字本,第37页。
    1(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卷4《经籍会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42页。
    2光绪《余姚县志》《名宦传》。
    1(明)邱濬:《琼台会稿》卷17《余姚县学进士题名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274-275页。
    (明)张元忭撰:(万历)《绍兴府志》[M],明万历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
    (万历)《新修余姚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
    (光绪)《余姚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
    (乾隆)《浙江通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
    (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M],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
    (清)李亨特等纂(乾隆)《绍兴府志》[M],乾隆五十七年刻本,上海书店竖版。
    (清)李慈铭撰(乾隆)《绍兴府志校记》[M],民国十八年铅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出版。
    (清)唐若瀛修,邵晋涵等纂:(乾隆)《余姚志》[M],乾隆46年(1781)刻本。
    沈翼机等撰:乾隆《浙江通志》[M],乾隆元年重修。
    (清)孙兆熙等纂修《孙氏万乘》[M],清乾隆20年(1755)刻本。
    孙梁盛等纂修《馀姚孙境宗谱》[M],民国21年(1932),木活字本。
    谢嗣庚等纂修《四门谢氏二房谱》[M],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
    (清)谢克爱纂修:《四门谢氏续谱》[M],清光绪6年(1880),木活字本。
    王钦安等纂修:《馀姚上塘王氏宗谱》[M],民国23年(1934),木活字本。
    (清)黄政懋等辑:《馀姚竹桥黄氏宗谱》[M],清光绪5年(1879),木活字本。
    (明)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士性:《广志绎》,周振鹤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谢肇淛《五杂俎》[M],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清道光七年姚氏刻同治八年补修本。
    (明)申时行:《大明会典》[M],明万历内府刻本。
    (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明)陈有年:《陈恭介公文集》.[M],明万历陈启孙刻本。
    (明)陈子龙:《安雅堂稿》[M],明末刻本。
    (明)范钦:《天一阁集》[M],明万历刻本。
    (明)归有光:《震川集》[M],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明)黄甫绿:《明纪略》[M],民国景元明善本丛书十种历代小史本。
    (明)李东阳《怀麓堂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李光元:《市南子》[M],明崇祯刻本。
    (明)李化龙:《平播全书》[M],清畿辅丛书本。
    (明)陆深:《俨山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
    (明)罗玘:《圭峰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
    (明)倪宗正:《倪小野先生全集》[M],清康熙四十九年倪继宗清晖楼刻本。
    (明)邱浚:《琼台会稿》[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明)佚名:《嘉靖倭乱备钞》[M],清钞本。
    (明)严嵩:《钤山堂集》[M],明嘉靖二十四年刻增修本。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M],明万历刻本。
    张岱:《夜航船》[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王世贞:《弇州史料》[M],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
    林丽月:《科场竞争与天下之“公”:明代科举区域配置问题的一些考察》[J],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2年,第20期。
    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刘海峰:《科举取士中的南北区域之争》[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王美英:《简论清代黄州府的进士》[J],《江汉论坛》,2002年6月。
    钱明:《明代风气的转向与王阳明家族的过早衰微》[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 报》,2008年第6期。
    朱晓鹏:《王阳明家族中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及其成因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1月。
    邓洪波:《王阳明的书院实践与书院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
    邱海松:《宋代闽北地区进士的兴盛及其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于静:《宋代徽州科举研究》[J],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叶伟华:《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姚娟:《安徽历史人才地理分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M],北京图书馆出版,2004年。
    多洛肯:《明代浙江进士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陈长文:《明代科举文献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季学原主编《姚江文化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
    龚笃清撰《明代科举图鉴》[M],岳麓书社,2007年。
    王日根:《中国科举考试与社会影响》[M],岳麓书社,2007年。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朱开宇:《科举社会、地域秩序与宗族发展:宋明间的徽州:1100-1644》[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民国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