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陳朝禪宗三書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禪宗語錄是越南漢籍中较為特殊的一類,它一方面繼承了中土禪宗語錄的語言風格,記錄的大都是禪师日常的言語行事,含有大量口語成分;另一方面又混有越南京族的捂言成分,因而是研究漢語詞彙史和越南語詞彙史的重要材料。此外,越南禪宗語錄中選使用了大量俗字,研究越南禪宗語錄中的俗字,不僅可以豐富漢字字庫,為大型字典的编纂提供例證,退可為漢語俗字研究提供资料,推造“漢字文化圈”的深入研究。本文以越南陳朝《禪苑集英》、《聖燈語錄》、《慧忠上士語錄》三部禪宗語錄為研究對象,輔以越南现存其他漢籍語料,结合中土内外典,主要從版本學、校勘學、俗文字學、詞彙學的視角對三本書進行综合研究。
     本文共分6章:
     第1章绪論。内容包括本文的選题缘起、三本書的研究现状、研究意義、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越南陳朝禪宗三書版本研究。我們儘量全面地搜集各書的刻本、抄本,依據序文、版心等内容進行断代,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對各書的版本源流作出梳理,選出其中刊刻或抄寫较為精良、訛誤较少的本子作為底本,以其它版本作為参校本。
     第3章越南陳朝禪宗三書校勘。確定三書的版本優劣,以其中最可靠的版本為底本,其它版本及相關書籍作為参校本,将所存在的訛誤按“形近訛誤”、“音近訛誤”、“倒文訛誤”、“脱文訛誤”、“衍文訛誤”等五種分類释例,並在論文後加上該三書的校勘表。可以說,版本、校勘研究是深入研究書中語言现象的基礎。
     第4章越南陳朝禪宗三書俗字研究。本章以俗字為中心對該三書進行文字學研究,主要包括七方面内容:一是界定俗字的定義,俗字和正字的關係;二是說明域外漢籍俗字研究的现狀;三是描述三書中存在的俗字狀況;四是對三書中出现的俗字進行歸納、總结,並按照其耩形将書中俗字分為“簡省”、“增繁”、“改换意符”、“改换聲符”、“燮換结構”、“俗寫燮易”六種類型;五是總结越南新造俗字的特點;六是概述三書中俗字產生的原因;七是探讨三害俗字研究的功用。
     第5章越南隙朝禪宗三書詞彙研究。本章的内容有三方面:第一,描述三書中的詞彙面貌,探讨三書中詞彙的特點和横成。第二,考察三害中的“聪明”、“出家”、“悟道”、“博學”、“参學”、“死亡”等六组同羲詞群。第三,考释了三害中出现的一些疑難詞和新詞新羲,约有30餘條。論文中考释的詞語並不多,但從這些分析中,我们多少能認識到隙朝禪籍以及越南漢籍中的一些詞彙特點,如隙朝禪籍中出现的新詞新羲大多為複音詞,同羲連文是主要的構詞方式等。
     第6章结語。總结論文的研究内容,說明越南漢籍中文字、詞彙等語言现象的特點。明確本文的研究局限和将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Zen Quotations is a special type of Vietnamese Chinese Classics. It has a style inherited Chinese Zen Quotations, take notes of masters' daily words and acts, and includes plenty of oral phenomena. Among the Zen Quotations there is a particular linguistic phenomenon called the blending of language elements, which is important material of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Vietnamese vocabulary, as it contains both Chinese elements and traces of the Kinh language in Vietnam. Moreover, there is a great quantity of folk characters in the Vietnamese Zen Quotations. Studying them could enrich the Chinese character library, provide cases for the compilation of large dictionary and material for the studying of Chinese folk characters, and carry forward the intensive study of the Chinese-character cultural circle. This thesis take three books of Zen Quotations written in Chen Dynasty in Vietnam, Chanyuanjiying, Shengdeng Yulu, Huizhongshangshi Yulu as study objects, along with other linguistic data from existing Vietnamese Chinese Classics and Chinese Buddhist sutras and other books. This thesis undert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three books from views of editions, textual criticism, folk philology, and exegesis.
     This thesis contains6chapters.
     Chapter1. Introduction. It includes the origin of choosing this topic, the situation and sense of studying the three books, and the study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Chapter2. Edition study of the three books. We tried to collect the block-printed and hand-copied editions as many as possible, and presen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ditions of each book by dating them by preface and type area and so on, and using others'study achievements for reference. At last we took those printed or copied nicer and with less mistakes as master copies, and others as proofreading copies.
     Chapter3. Textual criticizing of the three books. After ensuring the master copies and proofreading copies, we classified the errors in the books as five kinds:similar pronunciations, reverse words, lost words, extra words. A criticizing table is attached after this thesis. The study of editions and textual criticizing is the basis of intensive study of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a book.
     Chapter4. The study of folk characters in the three books. This chapter is a philology study of the three books centered on folk characters, including seven aspects:the definition of folk character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olk characters and normal characters, the situation of foreign fold characters study, the states of folk characters in the three books, summary and conclusion of the folk characters and dividing them by structures into six types:simplifying element, multiplying element, changing ideographic element, changing phonetic element, and changing folk-written element, summarizing the features of newly-made Vietnamese folk characters, and discussion of the effect of studying folk characters in the three books.
     Chapter5. Vocabulary study of the three books. This chapter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description of the vocabulary situation of the three books and discussion of their features and constitution, investigation of six synonym groups:congming, chujia, lingwu, wudao, boxue, canxue, and qushi, and annotation of more than30obscure and new words. There are not too many annotation of obscure words in this thesis, but among them, we could get a general impression of the vocabulary features of Zen books in Chen Dynasty and Vietnamese Chinese Classics. For example, the new words and new meanings in Zen books in Chen Dynasty are mostly disyllabic and polysyllabic words, and the main word-building law is synonym using together.
     Chapter6. Conclusion. This chapter concludes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explain the features of the linguistic phenomena such as Chinese characters and words in Vietnamese Chinese Classics. It also clarifies the limitation of this thesis and the direction of intensive study.
引文
② 文新《中越辭典》序言,轉引自馬達《從越南使用漢字的屋史看漢文化封越南的影響》,《中州學刊》,2004年第5期。
    ① 關於草堂禪師的年代未明。據《安南志元》草堂禪師被李聖王皇帝(1054-1072)立為國師。
    ② 其中包括漢字文献舆漢喃文獻。
    ① 参陳保亚《論語言接髑與語言聯盟:漢越(侗臺)語源關保的解释》,語文出版社,1996年,第8頁。
    ② 参薛才德主编《語言接觸舆語言比较》,學林出版社,2007年,第4页。③ “在殖民地實行語言强迫同化政策,在公共場合、教育系统強迫使用殖民當局的語言,而禁止使用殖民地原住民的語言,因此雨種語言完全處於不平等地位……,但是由於雙方力量的懸殊,在殖民當局先造嚴密的统治體制和政權力壓迫下,處於絕封弱势的原住民捂言被消滅了,殖民當局的語言戟勝並替代了當地原住民的語言。”(参胡明揚《語言接觸和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載薛才德主编《語言接觸舆語言比较》,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④ [日]太田辰夫著,蔣绍愚、徐昌華譯《中國捂屋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80頁。
    ① 参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5頁。
    ② 参颜洽茂《佛教語言闡释——中古佛经詞彙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7頁。
    ③ 《大越史記全書》一書由陳朝黎文休、後黎朝潘孚先、吴士連、武瓊、范公著、黎僖编纂,由红錄、柳幢等社人奉旨刊刻,正和十八年(1697年)刊刻完成並颁怖於天下。該書記载自鸿鹿氏(西元前256)至黎皇朝(1675年)近雨千年的越南歷史。全書共24卷,分為卷首、外纪和本纪三部分。卷首有吴士連、范公著、黎僖的序言,吴士連《擬進大越史記全書表》,黎忠的《纂修大越史記全書凡例》、《大越史記纪年目錄》和《越鑒通考總論》;外纪共五卷,記载自鸿鹿氏纪至吴纪的屋史;本纪共十九卷,記载自丁纪至黎皇朝纪的歷史。本纪十九卷又分成本纪全書(從第一卷到第十卷)、本纪實錄(從第十一卷到第十五卷)、本纪續编(從第十六卷到第十九卷)。
    ① 《芸臺類語》一書為黎朝景具癸己(1773)孟春既望延河黎黄惇所编叛書,該害摘錄舊文加上作者的評語而成,分為理氣、形象、區宇、典匯、文藝、音字、書籍、士规、品物九卷。黎贵惇(1726-1784),字允厚,號桂堂,祖籍古林州(或稱古法、天德,今越南北寧省慈山縣),但黎氏生於延河縣(今越南太平省興河縣)。
    ② 《裸虚錄》是一本關於佛教的講稿,先列人之四山(即生、老、病、死)的偈文,次勸人持誦懺悔及修德行善等。該書祖本亦己亡佚,现所用為阮朝明命二十年(1840)由巡撫護理甯太總督阮慎轩(法名大方)题序,安寧法場遵探刊刻的本子。
    ③ 書中“赢”字共有“(?)”、“(?)”、“(?)”三種不同的寫法,皆為“贏”的誤寫。
    ① 《聖》的陳仁宗部份李氏附於《陳仁宗全集》之後.并在該書(p361)将其譯成越南語。
    ① 参黎朝正和四年(1683)《慧忠上士語錄》第6b頁。
    ① 参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37頁。
    ② 《禪苑集英》的版本共四種:一為黎朝永盛年(1715)本(以下筒稱“甲本”);二為黎朝永盛年(1750)本(以下筒稱“乙本”);三為阮朝嗣德十二年(1858)本;四為遠東博古學院抄本。
    ① 徐時儀《漢語白話發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37頁。
    ① 参蒋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頁。
    ① 看《聖燈語錄》第2a页。
    ② 参黎孟挞《<禪苑集英)研究》,胡志明市出版社,1999年,第41頁。
    ③ 参黎孟挞《(禪苑集英)研究》,胡志明市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① 林艾園《應用校勘學》,華東师範大晕出版社,1997年,第208頁。
    ③ 在此本文以黎朝乙本《禪》為底本,於是僅據該版本的訛誤來分析。另外三種版本的訛誤請参看論文后的校勘表(附1))。
    ④ 此“序”阮朝本與A.2767本未收入。
    ①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6頁。
    ②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③ 此段阮朝本和A.2767原缺(参看附錄1,第349页)。
    ① 参看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88頁。
    ① 参看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害馆,2010年,第125頁。
    ① 参看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害馆,2010年,第145頁。
    ①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定稿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 詹绪左《<祖堂集)詞語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第26頁。
    ① 参看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167頁。
    ② 参看冷玉龍等《中華字海》,中華害局,1994年,第1082頁。
    ② Honolulu,1997.
    ① 参看曾良《敦煌文默叢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46页。
    ① 孫遜、鄭克孟等《越南漢文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② 参看林艾園《應用校勘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5页。
    ① 《大越通史》,黎朝景興十年(1749)己巳秋仲延河黎贵惇撰,該書記载自大祖高皇帝(即黎利(1428-1433))至黎恭皇帝(即黎春(1522-1527))之史。
    ② 崇文書局,2010年,第1版。
    ② 参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3頁。
    ① “(?)”即“衛”的俗髓,参看本文第三章“(?)”字條。
    ① 清李元度者,易孟醇點校《國朝先正事略》,嶽麓書社,1991年,第982頁。
    ② 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③ 曾良、林鷺兵《略談明清古籍俗字的释讀》,《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舍科學版),2009年4月,第8卷第2期。
    ④ 颜元孫《干祿字書》,商務印書馆,1936年,第3页。
    ① 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1頁。
    ② 張涌泉《試論漢語俗字研究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
    ③ 劉中富《<干椽字書>字類研究》,齊魯書社,2004年,第27頁。
    ④ 劉中富《(干祿字書)字類研究》,膺鲁書社,2004年,第22页。
    ⑤ 唐荫在《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8页。
    ⑥ 郭在贻《郭在贻語言文學論叢》,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65页。
    ⑦ 蔣冀聘、吴福祥著《近代漢語綱要》第1版,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⑧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頁。
    ① 孔仲温《(玉篇>俗字研究》,臺灣學生害局,2000年,第27页。
    ② 歐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巴蜀害社,2004年,第3頁。
    ③ 隙五雲《俗文字學刍議》,《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
    ① 劉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献學研究》,中華害局,2007年,第139頁。
    ② 割中富《(干祿字書)字類研究》,齊魯書社,2004年,第28頁。
    ③ 顏元孫《干祿字書》,商務印書馆,1936年,第5页。
    ① 参看《為禮鸿集》第三卷《中國俗文字學研究導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5頁。
    ②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中國大百科全言出版社,1988年,第516页。
    ③ 参看《现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馆,2008年,第1741页,“正字”像。
    ④ 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4頁。
    ⑤ 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巴蜀書社,2004年,第5页。
    ① 金榮華《韓國俗字譜》,韓國漢城:亚细亚文化社,1986年。
    ② 井米蘭《(韓國俗字谱>人部俗字之類型特徽-基於舆敦煌俗字的比较》,《潍坊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③ 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37頁。
    ④ 《藝術百家》,2010年第1期。
    ⑤ 《潍坊教育學院學報》,2010,第6期。
    ⑥ 河永三《斡國朝鲜後期坊刻本俗字研究——以(論捂集注)、(孟子集注)爲例》,《殷都學刊》,2010年第2期,第79頁。
    ① 隙莉和编校《大越史記全書》,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叢刊,昭和59年,第42辑。
    ② 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43页。
    ① 劉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第139頁。
    ① 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149頁。
    ① 载歐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巴蜀書社,2004年,第10頁。
    ② 王力《漢捂史稿》,中華害局,2009年,第53页。
    ③ 榻五銘《文字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66頁。
    ④ 张書岩《筒化字溯源》,語文出版社,1997年,第5頁。
    ① 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3頁。
    ① 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巴蜀書社,2004年.第63頁。
    ② 参看洪钧陶《草字编》,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2124頁。
    ① 《禪宗課虚語錄》一害由法號惠靜、字無逸(?-1385)喃文释義,释解了陳太宗(1218-1277)所编纂的《虚語錄》(参看下面相關的介紹)。
    ② 参洪鈞陶《草字编》,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2837页。
    ③ 载於曾良《敦煌文獻叢割》,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
    ① 《禪》:“任運盛衰無怖畏,盛衰如(?)頭铺草。”(p52b)
    ② 参看梅祖麟《敦煌燮文裏的“熠没”和“(?)(皋)”字》,《中國語文》,1983年第3期。
    ④ “關”,《字海·門部》同“閛”(p1559),陳朝卻用為“關”的俗字。又如《禪》“不数年間,牢關打透”(p57a)、《聖》“莫謂熏心雲是道,無心猫隔一重開”(p6b)等。
    ① 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84页。
    ① 《三祖實錄》一書由廣信禅師和吴時任(1746-1803)编纂,記载安子山竹林第一祖調御覺皇陳仁宗、第二祖法螺尊者、第三祖玄光尊者的語錄及行戕。今存版本為四種:一為景興二十六年(1765)安子山嶙洞寺刻本;二為成泰九年(1897)版;三為成泰十五年(1903)版;四為1897年版(现藏於巴黎)。其中成泰九年版乃本文所攘的版本。
    ② 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85页。
    ① 《字海·(?)部》“(?)”同“(?)”,即“匕”同“(?)”。(p154)故“顷”俗作“(?)”,奥“仰”、“迎”俗作“仰”、“迎”相似,皆受“卯”字形的影響而誤增一擞,如《北周董道生造像記》“(?)願皇祚永隆”、《北魏元弼墓誌》“而竹焉相迎”。参歐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巴蜀書社,2004年,第64-65页。
    ① 《字海·又部》則認為:“‘(?)’,‘叔’的訛字,字見《龍龕》。”(p208)今存此說以質高明。
    ② 参看王力《王力文集》第九卷《漢越語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③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定稿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8頁。
    ④ 《越史地輿》一書由潘廷逢、蔡克绥於建福元年(1883)编撰,考證了越南自雄王至阮朝的歷史地理。
    ① 张涌泉《漢語俗字叢考》,中華書局,2000年,第959页。
    ① 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101頁。
    ① 参看《字海》。此三字也屡見於三書中。如:“默”俗字作“然”,《禪》:“語底是文殊,默底是維摩。”(p26b)“點”俗作“點”,《慧》:“畏空縱使雙飛轂,巨海何妨一點漚。”(p6b)“黝”俗作“憅”,《慧》:“國家多難,两却撻兵;憅業既成,托(?)禪趣。”(p43a)
    ① 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73頁。
    ① 参看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22頁。
    ② 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133頁。
    ① 因為作者在書中沒有将其封應原文漢字寫出来,因此本文祗能大致相封來翻譯,有可能古籍中不合這樣用。
    ① 陳五霎《從新视角看漢字:俗文字學》,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5頁。
    ② 劉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第20頁。
    ③ 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193頁。
    ① 参看劉複、李家瑞编《宋元以来俗字譜》,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14頁。
    ① 张涌泉《漢語俗字叢考》,中華書局,2000年,第23頁。
    ① 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168頁。
    ① 洪鈞陶《草字编》,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865頁、第3785页。
    ② 洪鈞陶《草字编》,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98頁。
    ① 《欽定越史通鑒綱目》一書由阮朝國史馆於嗣德九年(1856)编纂。全書共53卷,分為前编和正编。前编記载自雄王至十二史君歷史;正编記载自丁先皇指黎湣帝。
    ① 张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商務印書馆,2010年,第168頁。
    ② 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4頁
    ③ 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頁。
    ① 《金雲翘新傳》,先由阮攸於嘉隆年間(1802-1809)所编,題名作《金雲翘》,漢喃六八體詩。記载王翠翘與金重的爱情故事。保大壬申年(1932)僊田禮参阮侯重新撰寫,河内福文堂藏板。
    ① 慈怡《佛光大辭典》,臺灣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
    ① 袁賓《<五燈會元)口語詞探義》,《天津師大學報》,1987年第5期。
    ② 徐時儀《漢語白語發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9頁。
    ① 参《三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载《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② 袁賓《中國禪宗語錄大觀》,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第4頁。
    ③ 同上
    ④ (陳)陳仁宗《慧忠上士語錄》,黎朝正和四年(1683)刊刻本,第2a-b頁。
    ⑤ 江蓝生《近代漢語研究新論》,商務印書馆,2008年,第297頁
    ⑥ 徐時儀《漢語白語發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8页。
    ① 参蔣绍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的口語詞》收於蔣紹愚《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商務印書馆,2000年,第54頁。
    ② 祝建軍《“打V”之“打”的語法化探析》,《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3期。
    ① 参魏耕原、魏景波《敦煌<云謠集)詞語考释》,《中國語文》,2004年第2期。
    ② 参颜洽茂《佛教語言闡释——中古佛經詞彙研究》,杭州大擎出版社,1997年,第232頁。
    ③ 江藍生《近代漢語研究新論》,商務印書馆,2008年,第297页。
    ④ 顏洽茂《佛教語言闡释——中古佛經詞彙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24頁。
    ① 江藍生《近代漢語研究新論》,商務印書馆,2008年,第297頁
    ② 徐峙儀《漢語白語發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6頁。
    ① 参董志翅《<入唐求法巡檀行記)詞彙研究·蔣绍愚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頁。
    ② 顏洽茂《佛教語言闡释——中古佛经詞彙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45頁。
    ③ 中土漢語借詞是針封越南禪籍或越南漢籍而言。
    ④ 朱慶之《佛教混合漢語初箫》,收于遇笑容、曹廣顺、祖生利《漢語史中的語言接觸問題研究》,語文出版社,2010年,第239頁。
    ⑤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第111页。
    ① 和尚,梵文Upadhyaya的不確切的音譯,亦舞“和社”,“和阇”,“岛社”,“和上”等,確切的音譯為“扁波馱耶”;意譯“親教師”,“近捅”,“力主”,“依學”佛教稱謂。参任繼愈《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76页。
    ① 参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第2779页。
    ② 同上,第2781頁。
    ③ 同上,第2780页。
    ④ 参《佛光大辭典》,第6480页。
    ① 参袁賓《禪宗大詞典》,崇文書局,2010年,第400頁。
    ②《禪》:“齋庭幽鳥空啼月,墓塔誰人為作铭。”(p18b)按:“墓塔”,有“塔”義。“墓塔”一詞乃同義連文,“墓”指埋人羲,《尚書》卷7《武成》:“释箕子囚,封比干墓。”(p94)“塔”即指藏舍利,塟僧尼義,清黄宗義《南雷文定前後三四集》卷4《張仁庵墓誌銘》:“甲辰七月三日,卒於慶霎,年六十五。是年十一月,塔全身於皋亭之盆月坞。”“墓塔”一詞中土明代文獻亦見,如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一:“凡法王、國師死中國者,例該營造墓塔。”(p402)
    ③ 参看本文第5章第3節“梵語”條。
    ④ 《禪》:“由是該览竺填、探幁(赜)禪要。”(p8a)按:“竺填”,有佛經義。唐宋佛書亦見,如唐宗密述《大方质圆覺修多羅了羲經略疏》卷1:“宗密(?)專魯詁,冠討竺墳。”(T39/524/b)宋宗曉编《四明尊者教行錄》卷1:“又每歲以佛生之旦,眾大和會,浮泛綵鹢,演惕竺墳,寤流水之腾緣,識街珠之善報。”(T46/864/c)
    ⑤ 阴於上古漢語和中古漢捂的時期棵準,本文主要参照王雲路、方一新的觀點。参王霎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8頁。
    ① 徐通鏘《歷史上漢語和其他語言的融合問题就略》收於遇笑容、曹廣顺、祖生利《漢語史中的語言接髑問题研究》,語文出版社,2010年,第49頁。
    ② [宋]范咩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卷86《南蜜傅》,中華書局,1965年,第2836頁。
    ③ 徐通鏘《歷史上漢語和其他語言的融合問题說略》收於遇笑容、曹廣顺、祖生利《漢語史中的語言接髑問题研究》,語文出版社,2010年,第52页。
    ① 劉叔新、周薦《同義詞語和反羲詞語》,商務印害馆,1992年,第15頁。
    ① 黄金贵《古代文化詞羲集類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页。
    ② 参王政白《古漢語同羲詞辨析》,黄山書社,1992年,第17頁。
    ③ 由於同羲詞群中,雙音節詞在数量上估據绝大優势,故這裡主要針對三書中豐富多彩的雙音同羲詞群。
    ④ 《祖堂集》一書,本文以孫昌武點校的中華書局2007年本子為研究材料;《景德傅燈錄》、《新脩科分六學僧傅》、《大明高僧傳》三書则以電子版《大正藏》為研究材料。
    ① 参浙江師範學院中文系组编《同義詞例解》,出版社不詳,1976年,第111頁。
    ① 楊林青《(左傅)勤詞同羲詞研究》,《韶關學院學報》(社會學科),2008年第4期。
    ② 戴於越南網頁http://www.baomoi.com.
    ③ 载於越南網頁http://tintuc.xalo.vn.
    ② Honolulu,1997.
    ① 吴澤顺《聯綿詞的耩詞特點及音轉规律》,《湖南社舍科學》,2004年第2期。
    ② 符定一《聯綿字典》,中華書局出版,1954年。
    ① 《貞觀政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463页。
    ② 《貞觀政要全譯》,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01頁。
    ③ 《貞觀政要》,哈甭演出版社,2007年,第281頁。
    ① 吉家友《校勘舆校封之異同》,《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舍科學版)》,2001年第21期。
    ① “民間刻”是相對官刻而言,包括私宅刻、坊刻等。参劉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献學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第108頁。
    ① 洪鈞陶《草字编》,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714頁、第566頁。
    ① 朱度之《佛教混合漢語初論》,收于遇笑容、曹廣顺、祖生利《漢語史中的語言接觸問题研究》,語文出版社,2010年,第239頁。
    ② 《中國大百科全害·語言文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第111頁。
    ① 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2004年,第694頁。
    ① “灌注得義”就是利用漢語固有的詞或短語灌注佛教詞語的意義,使之成為“佛教名詞衍語”的现象。参看顏洽茂《試論佛經語詞的“灌注得義”》,《漢語史研究集刊》,巴蜀書社,1998年第一辑(上),第160-165頁。
    阿部肇—1988 中國禪宗史》,臺北:東大公司出版社。
    薛才德2007《語言接髑舆語言比较》,上海:學林出版社。
    曹之 1992 《中國古籍版本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曹小霎 2005 《中古近代漢語辭集語法叢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曾良 2006 《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09 《明清通俗小就語彙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隙枫 2006 《漢字羲符研究》,北京:中國社舍科學出版社。
    陳辉 2007 《論早期東亚舆欧洲的語言接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隙保亚 1996 《論語言接觸舆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保的解释》,北京:語文出版社。
    隙榴 2007 《東去的語胍——韓國漢字詞語研究》,大連:速事師範大學出版社。
    隙煒湛,唐鈺明 1988 《古文字學綱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隙五雲 2000 《從新視角看漢字:俗文字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程湘清 1990 《隋唐五代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1992 《宋元明漢語研究》,济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8 《漢語史尊書複音詞研究》,北京:商務印害馆。
    池昌海 2002 《<史記)同羲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现代語言學尊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戴南海 1986 《校勘學概論》,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董為光 2004 《漢語詞義發展基本類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董秀芳 2002 《辭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董志翘 2000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北京:中國社舍科學出版社。
    方廣錩 2006 《中國寫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方立天 2002 《中國佛教哲學要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方詩銘 2007 《中國歷史記年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方欣欣 2008《語言接髑三段雨合論》,武漢:華中師範的學出版社。
    方一新 1997《東漢魏晋南北朝史書詞語笺释》,合肥:黄山書社。
    ——— 2008 《訓詁學概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馮蒸 1995《(就文)同羲詞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符定一 1954 《聯绵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符淮青 1996 《漢語詞彙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2006 《詞羲的分析和描寫》,北京:外語教學舆研究出版社。
    高名凯,石安 1963 《語言學概論》,北京:中華言局。
    顧雪枫2005《校编本<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
    管锡華1991 《校勘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郭在贻1992《郭在贻語言文學論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 《訓詁學》,北京:中華書局。
    何九盈2000 《漢字文化學》沈陽:遼事人民出版社。
    何華珍2004《日本漢字和漢字詞研究》,北京:中國社舍科學出版社。
    胡兆霎2003 《語言接髑舆英漢借詞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許理和著,李四能、裴勇等挥2005《佛教征服了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許威漢 2000 《二十世纪的漢語詞彙學》,太原:書海出版社。
    胡裕树1995 《现代漢語》(重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征、张涌泉 1997 《敦煌燮文校注》,北京:中華害局。
    黄德宽、常森 1995《漢字闡释舆文化傅统》,合肥:中國科學技衍大學出版社。
    黄德宽、陳秉新2006 《漢語文字學史》(增钉本),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黄金貴 1995 《古代文化詞羲集類辨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古代文化詞語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黄笑山1995《(切韻)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黄永年2005 《古籍版本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贾彦德1986《漢語學尊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漢語語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江蓝生2000《近代漢語探源》,北京:商務印害馆。
    ———2008 《近代漢語研究新論》,北京:商務印害馆。
    蒋伯潛 1990 《校讎目錄學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年。
    蒋冀骋、吴福祥著1997《近代漢語綱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蒋禮鸿 1988 《敦煌燮文字羲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1 《蒋檀鸿集》《中國俗文字學研究尊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蒋绍愚 1994 《蒋绍愚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社。
    ——— 2000 《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害馆。
    ——— 2005 《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商務印害馆。
    ——— 2005 《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金荣華 1986《韓國俗字譜》,韓國漢城:亚细亚文化社。
    孔仲温 2000 《<玉篇>俗字研究》,薹北:臺彎學生書局。
    蓝吉富 1994 《中華佛教百科全害》,台北:中華佛教百科文献基金舍。1997 《佛教史料學》,臺北:東大圖害有限公司。
    雷漢卿 2010 《禪籍方俗詞研究》,成都:巴濁害社。
    李更 2006 《宋代馆閣校勘研究》,江蘇:凰凰出版社。
    李葆嘉 2007 《語羲語法學尊論:基於漢捂個性和語言共性的建横》,北京:中革害局。
    李維琦 1993 《佛經释詞》,畏沙:嶽麓害社。
    ——— 1999 《佛經绩释詞》,畏沙:嶽麓害社。
    ———2004 《佛經詞語匯释》,畏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學勤 2003 《古文字學初陪》,北京:中革書局。
    李宗江 1999《漢語常用詞演燮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梁啟超 2009《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梁曉虹 1994《佛教辭彙的構造與漢語辭彙的發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 2008 《佛教舆漢捂史研究——以日本资料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時俄、陳五霎2005 《佛經音義舆漢捂詞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馆。
    林艾圜2008 《應用校勘學》,上海:華東师範大學出版社。
    劉垦 1983 《近代漢語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蒋紹愚1990《近代漢語語法资料彙编》,北京:商務印害馆出版。
    劉叔新1990 《漢語描窝詞彙學》,北京:商務印害馆。
    劉玉珺 2007 《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劉中富2004 《<干祿字書)字频研究》,山柬:齊鲁書社。
    劉文典撰,馮逸、裔華點校1989《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盧植 2006 《認知舆語言》,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陸宗達 2004 《剖詁筒論》,北京:北京出版社。
    羅世方、巫白慧 2001 《梵語詩文圖解》,北京:商務印害馆。
    羅振鋆、羅振玉1957 《增钉碑别字》,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呂澂 1979《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
    ——— 1980 《新编漢文大藏經目錄》,濟南:膺鲁害社。
    吕叔湘 1980《现在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害馆。
    馬清華 2000 《文化語羲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孟蓬生 2001 《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保研究》,北京:北京师範大學出版社。
    欧昌俊、李海霞2004《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成都:巴渴害社
    齊佩瑢 2004 《訓詁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
    錢玄 1988 《校勘學》,江袜:江袜古籍出版社。
    秦公辑 1985 《被别字新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裘锡圭 1988 《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害馆。
    任繼愈 1985 《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舍科學出版社。
    ——— 2002《任繼愈自選集》,新世界出版社。
    束定芳2000《隐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宋子然 2000 《古漢語詞羲叢考》,成都:巴蜀書社。
    蘇傑 2009 《西方校勘學翰著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袜寶荣 2000 《詞義研究與辭書释羲》,北京:商務印害馆。
    [日]太田辰夫 2003 《中國語歷史文法》,蒋绍愚等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譚偉 2005 《<祖堂集>文献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湯用彤 1994 《漢文佛經中的印度哲學史料》,北京:商務印書馆。
    ——— 2009 《儒學·佛學·玄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唐蘭 2001 《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萬國鼎 1918 《中國屋史記年表》,北京:中華害局。
    汪维辉 2000 《東漢——隋常用詞演燮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王力 1985 《漢捂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1990 《王力文集》第9卷《漢越語研究》,清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1993 《漢語辭彙史》,北京:商務印害馆。
    ——— 2004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寧 1996 《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王平 2008 《中國異體字大系·楷書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王彤偉 2010 《(三國志>同羲詞及其歷時演變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王艾錄、司富珍 2002 《語言理據研究》,北京:中國社舍科學出版社。
    王霎海、裴汝成 1988 《校勘述略》,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王霎路、方一新 1992 《中古漢語語詞例释》,畏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2002 《詞彙訓詁論稿》,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 2004 《中古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馆。
    王政白 1992 《古漢語同羲詞辨析》,合肥:黄山害社。
    魏達纯 2004 《近代漢語筒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鋼、吴大敏 2004 《唐碑俗字錄》,西安:三秦出版社。
    吴金華 2001 《古文现整理與古漢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吴辛 2004 《先秦雨漢語言學史略》,庚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伍謙光 1998 《語羲學尊論》,畏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徐朝華 2003 《上古漢語詞彙史》,北京:商務印害館。
    徐時儀 2000 《古白話詞彙研究論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7 《漢語白話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害馆。
    颜洽茂 1997 《佛教語言闡释——中古佛經辭彙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嚴佐之 2008《古籍版本學概論》,上海:華東师筑大學出版社年。
    楊吉春 2007 《漢語反羲複詞研究》,北京:中華害局。
    楊海清 1995《版本學研究論文選集》,北京:害目文献出版社。
    楊曾文 2001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譚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1996 《神會和尚話錄》,北京:中華書局。
    ———、方廣锠编 2001 《佛教舆屋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楊五铭 1986 《文字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楊锡彭 2007 《漢語外來詞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同罩 2011 《語言接觸和文化互勤:漢譯佛經詞彙的生成舆演燮研究—以支谦譯經複音詞為中心》,北京:中華害局。
    姚伯岳 1993 《版本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姚永銘 2003 《慧琳<一切經音羲>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印顺 1992 《中國禪宗史》,上海:上海害店。
    于穀 1995 《禪宗語言和文献》,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俞理明 1993 《佛教文献語言》,成都:巴蜀害社。
    遇笑容、曹廣顺、祖生利主编2010《漢語史中的捂言接髑問题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袁賓 1990 《禪宗著作詞語匯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 1992 《近代漢語概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1994 《中國禪宗語錄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 1996 《禪宗語言和文獻》,江西:江西人名出版社。
    ——— 1999 《禪語譯注》,北京:語文出版社。
    章瓊 2004 《现代漢語通用字封應異體字整理》,成都:巴渴害社。
    章炳麟 1999 《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伯偉 1992 《禪舆詩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张岱年、方立克 2004 《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桂光 2004 《漢字學筒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聯荣 2000 《古漢捂詞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张美蘭 2009 《(祖堂集)校注》,北京:商務印害馆。
    張害巖 1997 《筒化字溯源》,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4《異體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馆。
    张舜徽 1963 《廣校雠略》,北京:中華書局。
    張素鳳 2008 《古漢字结構燮化研究》,北京:中華害局。
    张永言 1982 《詞彙學筒論》,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 1999 《語文學論集》(增補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张涌泉 1994 《敦煌俗字研究尊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 《漢語俗字叢考》,北京:中華害局。2007 《校勘學概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漢語俗字研究》,北京:商務印害馆。黄征 1997 《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张玉金 2000 《當代中國文字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张志毅、张慶雲 2005 《詞彙語義學》(修订本),北京:商務印害馆。
    趟學清 2004 《<韓非子>同羲詞研究》,北京:中國社舍科學出版社。
    鄭慧生 2007 《校勘雜誌》,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鄭张尚芳 2003 《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國光 2004 《现代漢語祠彙學尊論》,廣州:廣束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荐 1991 《同羲詞語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周志锋 2006 《明清小就俗字俗語研究》,北京:中國社舍科學出版社。
    周祖謨 2006 《漢語詞彙講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朱度之 1992 《佛典舆中古漢語詞彙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 2005 《中古漢語研究》(二),北京:商務印書馆。
    ——— 2009 《佛教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害馆。
    鲍金華 2004 《(高僧傅>詞語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
    曹廣顺 1986 《(祖堂集>中舆語氣助詞“呢”有關的幾個助詞》,《語言研究》第2期。
    ———,遇笑容 2000 《從語言的角度看某些早期譯經的翻譯年代問题——以<舊雜譬喻經>爲例》,载《漢語史研究辑刊》第三辑,成都:巴蜀害社。
    曾良 2010 《明清小就詞語俗寫考》,《合肥师範學院學報》第2期。
    ———,林鷺兵 2009 《略談明清古籍俗字的释讀》,《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舍科學版)第2期。
    曾昭骢、曹小霎 2008 《“死亡”義場同羲詞的同舆異》,《漢語學報》第4期。
    隙五霎 1990 《俗文字學努議》,《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
    褚群武、余累2010《现代俗字的来源》,《文學語言學研究》第22期。
    鄧海荣 2004 《禪宗語錄詞語劄記二则》,《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3期。
    董志翘 2006 《梁<高僧傅>“疆場”例質疑》,《中國語文》第6期。
    ——— 2005 《訓詁學與漢語史研究》,《語言研究》第2期。
    寶懷永 2009《唐代俗字避諱試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舍科學版)第3期。
    段觀宋 2001 《禪宗語錄疑難詞語考释》,《東莞理土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
    范红麗 2011 《<左傅>中“跪拜”羲同羲詞群考察》,《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舍科學版)》,第5期。
    方廣錩 2007 《<祖堂集)中的“西來意”》,《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
    方一新 1996 《東漢語料舆詞彙史研究芻議》,《中國語文》第2期。
    ——— 1996 《敦煌寫本(生經·佛說舅甥经>捂詞琐記》,《浙江社舍科學》第2期。
    ——— 2009 《普通鑒别詞的提取及原则——以早期漢譯佛經鑒别爲中心》,《語文研究》第2期。
    ———、王霎路1994 《讀<佛典舆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古漢語研究》第1期。
    馮國棟2006《<景德傅燈錄>宋元刊本叙錄》,《文献季刊》第1期。
    馮麗 2011《同羲詞辨析研究方法新探》,《藩陽师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符渝 2002 《<斡祿字害)的正字觀及现實意羲》,《北京师範大學學報》(人文社舍科學版)第4期。
    徐時儀 2010 《敦煌寫卷佛經音羲俗字考探》,《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第6期。
    [荷]許理和著,蒋绍愚、吴娟譯2009《最早的佛经譯文中的束漢口語成份》,载朱度之编《佛教漢語研究》,商務印害馆。
    黄征 2005《敦煌俗字要論》,《敦煌研究》第1期。
    黄文傑 2002《戟國峙期形聲字聲符换用现象考察》,载《古文字舆漢藉史論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黄笑山 2006 《徙泰漢關保看中古漢語三四等韻的差異》,《南阴語言學刊》第2期。
    ——— 2006 《中古詩文用韻考研究方法的造展》,《語言研究》第3期。
    黄新强 2011《(祖堂集>舆<景德傅燈錄)選择连詞比较》,《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舍科學版)第1期。
    吉家友 2001《校勘與校封之異同》,《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舍科學版)第3期。
    季琴 2007 《(高僧傅>詞語拾零》,《古漢語研究》第4期。
    季羡林 1990 《再談“浮屠”與“佛”》,《屋史研究》第2期。
    江蓝生 2009 《何爲文言,何爲白話》,《中國社會科學報》第7期。
    蒋绍愚 1985 《<祖堂集>詞語試释》,《中國語文》第2期。
    ——— 1989 《關於漢捂辭彙系统及其發展燮化的幾點想法》,《中國語文》第1期。
    ——— 1989 《論詞的“相因生義”》,载《語言文字學衍論文集》,上海知識出版社。
    ——— 2001 《<世說新捂>、<齊民要衍)、<洛陽伽蓝記>、<賢愚經>、(百喻經)中的“己”、“竟”、“讫”、“晕”》,《語言研究》第1期。
    —— 2006 《漢語詞羲和詞彙系统的屋史演燮初探——以“投”爲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舍科學版)第4期。
    焦毓梅、于鹏 2006 《禪宗公案話語的修辭分析》,《求索》第12期。
    金軍鑫 2002 《禪宗捂言的幾個特點》,《修辭學習》第4期。
    荊亚玲 2008 《試論漢譯佛典四字格文體的形成及影響》,《浙江大单學報》(人文社舍科學版)第5期。
    井米蘭 2011 《韓國漢字及俗字研究综述》,《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井學法 2010 《漢碑俗字的類型及其成因探析》,《文化學刊》第2期。
    鞠彩萍 2010 《禪宗語錄中的同羲成語》,《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4期。
    康茫 2010 《論禅宗副語言及其交際功能》,《文學研究》第3期。
    康振棟 2004 漢譯佛經中“臭穢”的特殊意羲探源》,《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
    孔度友 2009 《禪宗語言的語羲三角理論闡释》,《語言應用研究》第12期。
    雷漢卿 2006 《禪籍詞語選释》,《語言科學》第4期。
    雷華 2007 《古漢語同羲詞形成原因和途径》,《霎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
    李洪武 2003 《禪宗中的以牛說法》,《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
    李腾文 2002 《古籍版本舆校勘》,《菏泽師專學報》第1期。
    李思明 1991 《<祖堂集>中“得”字的考察》,《古漢語研究》第3期。
    李姝 2007 《徙幾组同羲詞的辨析看现代漢語構詞理據》,《邊疆經清舆文化》第4期。
    李萬福 2001 《論漢字的造字方法》,《古漢語研究》第2期。
    李維琦 1992 《隋以前佛經释詞》,《古漢語研究》第2期。
    ——— 2003 《考释佛經中疑難詞語例說》,《湖南师筑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
    李壮魔 1998 《談談禪宗語錄》,《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舍科學版)第1期。
    梁曉虹 1987 《漢魏六朝佛經意譯詞初探》,《語言研究》第1期。
    ——— 1992 《筒論佛教封漢語的影響》,《漢語學習》第6期。
    ——— 1998 《禪宗典籍中“子”的用法》,《古漢語研究》第2期。
    到丹青 2003 《語言颊型學舆漢語研究》,《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盧烈红 2005 《禪宗語錄詞義札記》,《中國典籍舆文化》第1期。
    盧巧琴,颜洽茂 2010 《中古譯經年代舆“感染生羲”的判别》,《中國語文》第1期。
    隆永峰 2001 《禪宗語言觀及其實践》,《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
    呂幼夫 1992 《(祖堂集>詞語選释》,《遼事大學學報》第2期。
    馬達 2004 《從越南使用漢字的歷史看漢文化封越南的影響》,《中州學刊》第5期。
    聶志軍、贺衛國 2010 《唐代景教寫經中疑難俗字例释》,《事夏大學學報》(人文社舍科學版)第4期。
    牛太清 2004 《<漢語大詞典)害證遲後例補》,《中國語文》第2期。
    —— 2005 《<洛陽伽蓝記>雙音詞概貌》,《江西行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阮氏玉華2002《越南語里漢源外來詞(借詞)的使用情沉》,《語言研究》特刊。
    沈家煊2004《规範工作和詞典编撰》,《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
    ——— 2005《詞典编纂“规範化”的更新》,《語言教學舆研究》第3期。
    石霎孫 2000《論俗字》,《安度師範學院學報》(社舍科學版),第1期。
    疏志强 2002《浅析禪宗罵詈語》,《修辭學習》第1期。
    帥志嵩 2009 《浅談(绩高僧傅)在漢語史研究中的價值》,《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
    譯偉 2003 《(祖堂集)字詞考释》,《南京师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期。
    譚志詞 1998《漢語漢字封越南語言文字影響至深的原因初探》,《民族與文化》第2期。
    汪平 2005 《漢語方言的焦點特徵》,《語文研究》第3期。
    汪泛舟 2006《敦煌俗别字新考》(上)《敦煌研究》第1期。
    汪维辉 1995 《關於漢語詞彙史研究的一點思考》,《中國語文》第6期。
    ——— 2009《域外借詞舆漢語詞彙史研究》,《江蘇大學學報》(社舍科學版)第1期。
    王東 2007《<高僧傅>詞語札記》,《語言學研究》第2期。
    —— 2009 《<高僧傳>六個詞語的訓释》,《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期。
    王鳄 1995《鄭玄<儀禮註>版本考辨》,《圖害與情報》第3期。
    王锋 2009《方瑰白文舆漢字俗字》,《大理學院學報》第9期。
    王永 2010《(滹南遗老集>版本源流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
    王景丹2008《禪宗文本的語言學闡释》,《霎南社會科學》第4期。
    王曉平2010《日本漢籍古寫本俗字研究舆敦煌俗字研究的一致性—以日本國寶<毛詩鄭笺残卷)為中心》,全國中心核心期刊藝衍百家,第1期。
    王曉平 2010《俗字通例研究在日本寫本考释中的運用——以<萬葉集>漢詩文為例》,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舍科學版)第6期。
    王遠明 2010 《<五燈會元>量詞的語義特徵》,《語言應用研究》第6期。
    王雲路 2004 《試論外族文化對中古漢語詞彙的影響》,《語言研究》第1期。
    —— 2006 《試論翻譯佛經新詞新義的產生理據》,《語言研究》第2期。
    —— 2008 《释“踊躍”及其他——兼談詞義演變的相關問题》,《中國語文》第3期。
    魏達纯 1996 《<颜氏家訓>中的並列式同義(近義、類義)詞語研究》,《古漢語研究》第3期。
    吴傳飛 1999 《論漢語外來詞分類的層级性》,《語文建設》第4期。
    伍華 1987 《<祖堂集>中以“不、否、無、摩”收尾的問句》,《中山大學學報》第4期。
    谢鶯興 2002 《古籍版本考辨——以排記著錄為例》,《東海中文學報》第14期。
    [日]辛嶋静志 2002《<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中的難詞》,载《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集,巴蜀書社。
    [日]辛嶋静志,裘雲青譯2009《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载朱慶之编《佛教漢語研究》,商務印書馆。
    颜洽茂 1998 《試論佛經語詞的“灌注得義”》(《漢語史研究集刊》,成都:巴蜀書社。
    —— 2003 《說“逸義”》,《古漢語研究》第4期。
    ———,康振棟2009《“惱害”“觸惱”等佛源詞释義——兼談佛源詞研究價值》,《古漢語研究》第4期。
    ——,张建勇 2008 《古漢語反義詞研究的回顾與展望》,《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
    ———、荊亚玲2008《試論漢譯佛典四言格文體的形成及影響》,《浙江大學學報》(認識)第5期。
    楊繼光 2009《元明古籍訛誤的類型》,《嘉興學院學報》第2期。
    楊林青 2008 《<左傳>動詞同義詞研究》,《韶關學院學報》(社會學科)第4期。
    楊正業 2004 《<龍龕手鑒>古俗字考辨》,《西華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
    姚永銘 2000 《俗字考释中的音韻問题——(漢捂俗字叢考)讀後》,《語言研究》第4期。
    —— 2003 《俗字研究的幾個問题》,《古漢語研究》第3期。
    葉纪勇、董西國1999《(高僧傅)詞語札記》,《台州师專學報》第4期。
    于淑健 2008 《敦煌佛經俗字誤讀释正》,《文献季刊》第2期。
    余迺永 1999 《泽存堂本<廣韻)之版本問题》,《語言研究》第2期。
    袁賓 1987 《(五燈會元)口語詞探羲》,《天津師大學報》第5期。
    —— 2005 《禪錄詞語“專甲”舆“某專甲”源流考释》,《中國捂文》第6期。
    ———、张秀清2005 《禪宗詞語“專甲”與“某專甲”源流考释》,《中國語文》第6期。
    袁津琥 1999 《(祖堂集)中的俗語源》,《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
    詹绪左 2008 《(祖堂集>詞語札記》,《安徽师範大學學報》(人文社舍科學版)第1期。
    张標 2001 《俗字考辨》,《古漢語研究》,第3期。
    张磊2010 《(新撰字镜>舆漢語俗字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舍科學版)第4期。
    张美蘭 1996 《禪宗語錄中的數字語》,《文教自科》第6期。
    ——— 1997 《禪宗語言的非語言表達手法》,《中國典籍舆文化》第4期。
    ——— 2001 《高麓海印寺海東新開印版<祖堂集)校讀札記》,《古漢語研究》第3期。
    张鹏麓2009 《唐宋禅宗語錄特殊選擇疑問句考察》,《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
    张涌泉 1994 《試論審辨敦煌寫本俗字的方法》,《敦煌研究》第4期。
    ——— 1995 《敦煌文害類化研究》,《敦煌研究》第4期。
    ——— 1995 《研究敦煌俗字应注意的幾個問题》,《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
    ——— 1996 《拭論漢語俗字研究的意羲》,《中国社會科學》第2期。
    ——— 2001 《從語言文字學的角度看敦煌文獻的價值》,《中國社舍科學》第2期。
    ——— 2003 《試論敦煌寫本频書的校勘價值—以<勵忠節抄>為列》,《敦煌研究》第2期。
    ———2005 《漢語俗字新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舍科學版),第1期。
    张幼军 2006 《論佛經訓詁方法》,《古漢語研究》第2期。
    张玉金2005 《詞典编纂“规範觀”的更新》,《捂言教學舆研究》第3期。
    张育英 1995 《談禪宗語言的模糊性》,《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舍科學版)第3期。
    張子開、张琦 2008 《禪宗語言的種類》,《佛教研究》第4期。
    趟紅 2008 《敦煌寫本<甘棠集)俗字辑考》,《敦煌研究》第4期。
    趟春蘭 2006 《<應縣木塔遼代迷藏·妙法莲華經>俗字考辨》,《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
    ———、张浴秋 2007 《(應縣木塔速代迷藏>舆(能鑫手镜)俗字比较研究》,《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
    鄭賢章 2002 《<龍龕手鏡>未識俗字考辨》,《語言研究》第2期。
    ——— 2003 《<中華字海>未識俗字考》,《古漢語研究》第2期。
    ——— 2003 《敦煌音羲寫卷若干俗字重考》,《敦煌研究》第1期。
    ——— 2006 《(可洪音羲>舆现代大型字典俗字考》,《漢捂學報》第2期。
    祝建軍 2004 《“打V”之“打”的語法化探析》,《古漢語研究》第3期。
    周阿根 2010 《五代墓志俗字考辨》,《古文字研究》第9期。
    周生傑 2008 《<太平御览)歷代校勘考》,《淮北煤炭师範學院學報》(哲學社舍科學版)第1期。
    周志锋 2000 《俗字俗捂舆明清白語著作校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
    朱慶之 2001 《佛教混合漢語初論》,《語言學論叢》第24辑。
    仲崇山 2010 《同一語素在同羲詞里的表羲作用》,《漢字文化》第1期。
    祖生利 1996 《(景德傅燈錄>的三種複音詞研究》,《古漢語研究》第4期。
    ——— 2001 《(景德傅燈錄>中的偏正式複音詞》,《古漢語研究》第4期。
    ——— 2002 《(景德傅燈錄>中的聯合式複音詞》,《古漢語研究》第3期。
    隗文杰 2000 《早期漢铎佛典語言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箫文。
    陳敏 2007 《宋人筆記舆漢語詞彙學》,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程水龍 2006 《<近思錄>版本舆傅播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馮國棟 2004 《(景德傅燈錄>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郭瑞 2008 《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的傅承舆燮異》,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箫文。
    韓天雍 2007 《中日禅宗墨蹟研究——及其相關文化之考察》,首都师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闞绪良 2003 《<五燈會元)虚詞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何繼军 2004 《唐代“三書”俗字研究》,安徽師範大學硕士學位論文。
    胡曉華2005 《郭璞註释語言詞彙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呼叙利 2006 《<魏書>複音同羲詞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華玉山 2005 《漢越音舆字喃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化振紅 2001 《<洛陽伽蓝記)詞彙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箫文。
    黄俊銓 2007 《禪宗典籍(五燈會元)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纪簧 2006 《慧皎<高僧傅)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焦毓梅2007 《<十誦律>常用勤作語羲場詞彙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景盛轩 2004 《敦煌本<大般涅槃經)研究——以版本、異文及訓詁為中心》,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康振棟 2011 《竺法護翻譯佛經詞彙研究——以<正法華经>詞彙為中心》,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李海燕 2009 《隋唐五代石刻楷字的傅承舆燮異——基於“魏晉南北朝石刻楷字”的比较調查》,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李文珠 2007 《慧琳(一切經音羲)俗字研究》,河南大學硕士學位論文。
    林新年2004 《<祖堂集)勤憋助詞研究》,厦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劉康平 2008 《越南漢文寫卷俗字研究——以<安南—统志>、<山里古跡>、(黎朝史記)和<史南志異)為中心》西南交通大學硕士學位論文。
    劉元春2009 《唐代字樣學研究—以社舍實物字為参照》,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劉仲富 2004 《<干祿字書)字颊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能丹 2008 《魏晋核心詞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箫文。
    焉新欽 2005 《(焦氏易林>作者版本考》,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苗昱 2005 《<華嚴音羲)研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錢群英 2003 《佛教戒律詞彙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阮氏玉華 2011 《越南藉佛教詞語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史光辉 2001 《東漢佛經祠彙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田春來 2007 《(祖堂集>介詞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學位箫文。
    王閏吉 2010 《(祖堂集>語言問题研究》,上海师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温振興 2006 《(祖堂集>助詞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吴欣 2008 《高誘(吕氏春秋注>詞彙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吴文文 2009 《漢碑文字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武士 2007 《敦煌<壇经)寫本俗字研究》,安徽师範大學硕士學位論文。
    楊舍永 2005 《(佛本行集经>詞彙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葉建军 2008 《(祖堂集>疑問句研究》,上海師範大擎博士學位論文。
    詹绪左 2006 《(祖堂集)詞語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张雁 2004 《近代漢語複合勤詞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鄭賢章 2002 《(能龕手镜)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漢語大詞典》编辑委員會 1986-1993 《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史,漢捂大祠典出版社。
    《漢捂大字典》编辑委员舍會 1995 《漢語大字典》,成都:四川辭害出版社,武漢:湖北辭害出版社。
    慈怡 1989 《佛光大醉典》,臺北:臺湾佛光山出版社。
    丁度1985《集韻: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丁福保1992《佛學大辭典》,上海:上海害店出版社。
    高亨,董治安1989 《古字通假舍典》,濟南:齊魯害社。
    古文字詁林编纂委员會1999《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郭锡良2010《漢字古音手册》,北京:商務印害馆。
    洪钧陶1983《草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黄征2005《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江蓝生、曹廣顺《唐五代語言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冷玉龍等1994中華字海》,北京:中華害局。
    劉复、李家瑞编《宋元以来俗字谱》,文字改革出版社
    任繼愈2002《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王力1999《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害馆。
    余迺永2008《新校互注宋本廣韻定稿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袁賓1994《禪宗詞典》,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