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抵押不动产的转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罗马法以来直至近现代,抵押权始终是各国民法中最为重要的担保物权制度。抵押权制度极为繁杂,本文主题为抵押不动产的转让制度,这是抵押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研究抵押不动产的转让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物权法的基本范畴和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可归纳为“静态秩序、动态安全”,而抵押不动产的转让制度涉及到抵押权的基本原理和制度价值、不动产的权利变动规则、抵押权的追及力、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涤除权以及第三人保护制度等诸多理论问题,把物权法“动态安全”的核心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在司法实践领域,因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而转让抵押不动产所导致的诉讼案件大量存在,尤其是房地产按揭中因购房者自行转让已抵押房屋所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故而研究抵押不动产的转让制度对于司法实践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对于抵押不动产转让制度的相关规定很不完整,而且刚刚颁布的《物权法》对此问题的规定也是不够完善的。有鉴于此,笔者比较和借鉴了大陆法系各主要国家的立法例,从理论分析、实践经验以及中国正在进行的物权立法等多个角度,对该项制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重点论证两个方面:第一,不动产抵押设定之后,抵押人是否有权利自由转让抵押不动产?第二,若允许抵押人自由转让抵押不动产,那么我们应设计出怎样一种制度体系来平衡抵押权人、抵押人以及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具体而言,正文共分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抵押不动产转让制度之概述。本部分首先对于抵押不动产的转让问题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其次,从比较法的角度,考察了大陆法系各主要国家(包括德国、法国、日本、瑞士等)的相关民法学说及立法例,通过比较分析可知,大多数国家均允许抵押不动产的自由转让,但是对于转让过程中如何平衡抵押权人、抵押人、受让人三方当事人的利益,各国规定则不尽相同。
     第二部分,抵押不动产转让的理论基础。从三个角度对于应当允许抵押不动产自由转让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重点论证了抵押权的追及力与抵押不动产转让价金的物上代位性。
     第三部分,抵押不动产转让中三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与平衡。在肯定了应当允许抵押不动产自由转让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了抵押不动产转让中如何保护抵押权人、抵押人以及受让人之权益并进行利益平衡的法律制度,共列举了目前各国存在的五种主要学说和立法例,并逐一加以评析。
     第四部分,中国物权立法中抵押不动产转让制度之评析。本部分首先对于中国现行不同位阶的民事立法中关于抵押不动产转让制度的法律规定进行了梳理,并逐一加以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具体建议。
From Roman law to modern law, mortgage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real right guaranteed in the civil law of all countries.The issue of this paper is the system of th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item in mortgage system.
     There is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system of th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The basic category and the essential issue needed to resolve in real right law can be concluded as“to maintain the static and to secure the dynamic”. While the system of th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deals with many theoretical issues, such a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systematical value of mortgage, the rule of right variation of real property, pursuance force of mortgage, subrogation of mortgage, the purging right and protection on the third party, all of which embody the core value of real right law’s“to secure the dynamic”. So it has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Moreover,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re are plenty of suits resulted from the mortgagor transferring the mortgaged property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mortgagee, especially in the situation of the mortgage system in real estate in which the buyer making bold to transferring the mortgaged hous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to have a deep research into the system of th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for the judicial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point out that the concerning legislation on the system of th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in our civil law is not integrated; the same is the newly adopted Real Right Law. Whereas, through the comparing with and referring to the various legislations of the main civil law countries, the author makes a systematical research on the system from the angle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practice and the processing real right legislation. There are two emphases. One is whether the mortgagor is entitled to freely transfer the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after the mortgage is established, the other is how to design a system to balance the interested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ortgagee, the mortgagor and the transferee if the mortgagor is allowed to freely transfer the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There are four sections in the paper. The content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section is a summarization of th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At first it ha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Then, in the view of comparative law, it illustrates the concerning civil law theories and legislations of some civil law countries (including Germany, French, Japan and Swiss etc.).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e know that most countries allow the fre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but they have different provisions on how to balance the interests of mortgagee, mortgagor and transferee.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There is an analysis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whether allowing th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or not on the basis of legal theorie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are pursuance force of mortgage and the subrogation of mortgage sale cash.
     The third section is the protection and balance of the three parties in th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On the premise of allowing the fre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it further analyzes how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mortgagee, mortgagor and transferee and how to balance the interests. In this section it illustrates and comments on several categories of theories and legislations.
     The forth section is the comment on th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in China’s real right legislation. At first it summarizes and comments on the provisions on the transfer of mortgaged real property in the civil legislation of different levels. Then it makes a comment on Article 191 of Real Right Law and gives specific suggestions on its further perfection.
引文
3 当然,本文所指的“相对弱势一方的受让人”是指善意的受让人,恶意受让人自然不在此限。
    4 参见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70 页。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德国民法典》中的“土地”就是指不动产的意思。
    5 郑冲、贾红梅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62 页。
    6 参见陈华彬:《物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88 页。
    7 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54 页。
    8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下册),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34 页。
    9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下册),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63-1564 页。
    10 王泽鉴:《民法物权——通则·所有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3 页。
    11 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下册),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66-1573 页。
    12 费安玲主编:《比较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91 页。
    13 参见殷生根、王燕译:《瑞士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35-236 页。
    14 参见陈华彬:《物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89 页。
    15 参见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58 页。
    16 王书江译:《日本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4 页。该条是关于先取特权的规定,抵押权相关制度亦适用该条。
    17 参见张巍:“日本担保物权法修改之初步研究”,载《北大法律评论》第 5 卷第 2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77 页。
    18 参见费安玲主编:《比较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89 页。
    19 参见许明月:《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64 页。
    20 针对《担保法》中关于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未告知受让人时抵押物转让行为即为无效的规定,在法学界已经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可参见朱庆育:“抵押物转让效力之比较研究——兼评我国担保法第49 条”,《政法论坛》2000 年第 2 期;许明月:《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19 页;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46-551 页;程啸:《中国抵押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48-358 页;等等。
    21 在此突然提出本文观点,未免略显突兀,实为不得已而为之,主要目的在于方便读者阅读,以免读到此处感觉一头雾水、话题不清。关于具体理论依据及论证,请参见本文的以下部分。
    22 参见邹海林:“抵押物的转让与抵押权的效力”,《法学研究》1999 年第 4 期;邹海林、常敏:《债权担保的理论与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60-162 页。
    23 参见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2 页。
    24 孙宪忠:《物权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93 页。
    25 刘清波:《民法概论》,台湾开明书店 1979 年版,第 498 页。
    26 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下册),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34 页。
    27 参见殷生根、王燕译:《瑞士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35-236 页。
    28 刘得宽:“论抵押权之物上代位性”,载郑玉波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湾汉林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03 页。
    29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8 页。转引自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74 页。
    30 参见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09 页。
     31 参见梁上上、贝金欣:“抵押物转让中的利益衡量与制度设计”,《法学研究》2005 年第 4 期;朱庆育:“抵押物转让效力之比较研究”,《政法论坛》2000 年第 2 期。
    32 参见许明月:“抵押物转让的立法模式选择与制度安排——兼论我国担保物权立法对抵押权涤除制度的取舍”,《现代法学》2006 年第三期。
    34 梅瑞琦,罗思荣:“抵押权追及效力理论之重构”,载北大法律信息网,网址为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 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36988(阅读时间:2007 年 6 月 16 日)
    35 参见许明月:《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15-416 页。
    36 关于法国、瑞士、日本等国关于涤除权制度的具体规定,请参见本文的第一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37 参见许明月:“抵押物转让的立法模式选择与制度安排——兼论我国担保物权立法对抵押权涤除制度的取舍”,《现代法学》2006 年第 3 期。
    38 有关涤除制度之弊端的详细论述以及相关理论学说,可参见张巍:“日本的抵押权涤除制度”,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24 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02 年版,第 528-532 页。
    39 有关日本学界对该制度之废存的讨论以及担保物权法修改的情况,可参见渠涛:“日本担保法物权制度改革的新动向”,载邹海林主编:《金融担保法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34-338页。
    40 参见郑冲、贾红梅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5 页。需要说明的是,该书中将上述条款列为第 434 条,而根据最新修订的《德国民法典》,该条款应为第 435 条。
    41 德国民法对于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完备而复杂,若想深入了解德国民法的这一制度,可参考王洪亮:“物上瑕疵担保责任、履行障碍与缔约过失责任”,《法律科学》2005 年第 4 期。
    42 参见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58 页。
     43 参见朱庆育:“抵押物转让效力之比较研究——兼评我国担保法第 49 条”,《政法论坛》2000 年第 2 期。
    
    44 参见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07-610 页。
    45 徐洁:《抵押权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2 页。
    46 参见梁上上、贝金欣:“抵押物转让中的利益衡量与制度设计”,《法学研究》2005 年第 4 期。
     48 参见孙宪忠编著:《物权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92-293 页。
    49 参见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版,第 645 页。
    50 关于《担保法》及“担保法司法解释”适用之矛盾的分析,可参见覃宇翔:“略论登记抵押物在抵押期间转让的效力”,载江平主编:《中美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98-599 页;梁上上、贝金欣:“抵押物转让中的利益衡量与制度设计”,《法学研究》2005 年第 4 期;魏葳:“论动产抵押物的转让与抵押权的效力——兼论我国动产抵押制度的完善”,中国政法大学 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51 此处指 1988 年《民通意见》第 115 条的相关规定,即债权人同意主义。
    52 如前所述,我国立法机关不公布立法理由书,对于立法者的本意,我们无法求证。
     53 关于抵押动产的转让制度,因其超出了本文的主题范围,故在此不作探讨。
    [1] 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
    [2] 孙宪忠,《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
    [3] 孙宪忠,《中国物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4] 孙宪忠,《物权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
    [5] 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上、下册),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
    [6] 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7] 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
    [8] 中国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物权编)》,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9] 邹海林主编,《金融担保法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10] 邹海林、常敏,《债权担保的理论与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
    [11] 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年版。
    [12] 陈华彬,《外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13] 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4] 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5] 肖厚国、孙鹏,《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
    [16] 许明月,《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
    [17] 徐洁,《抵押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18] 程啸,《中国抵押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19] 陈本寒,《担保物权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0] 费安玲主编,《比较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1] 沈达明,《法国/德国担保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
    [22] 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3]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24][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 ,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25] 德]沃尔夫,《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1] 邹海林,“抵押物的转让与抵押权的效力” ,《法学研究》,1999 年第 4 期。第 7 页
    [2] 朱庆育,“抵押物转让效力之比较研究——兼评我国担保法第 49 条” ,《政法论坛》,2000 年第 2 期第 17 页。
    [3] 许明月,“抵押物转让的立法模式选择与制度安排——兼论我国担保物权立法对抵押权涤除制度的取舍” ,《现代法学》,第 28 卷第 2 期第 9 页,2006 年 3月。
    [4] 温世扬、廖焕国,“论抵押权物上代位性与物上追及力之共容” ,《法学》,2001 年第 6 期第 19 页。
    [5] 梁上上、贝金欣,“抵押物转让中的利益衡量与制度设计”,《法学研究》,2005年第 4 期第 23 页。
    [6] 孙鹏、杨会,“论动产抵押物的转让——兼析动产物权公示方式之调整”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第 21 页。
    [7] 王利明,“抵押权若干问题的探讨” ,《法学》,2000 年第 11 期第 8 页。
    [8] 周林彬、胡珀,“我国担保物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法学家》,2000 年第4 期第 31 页。
    [9] 覃宇翔,“略论已登记抵押物在抵押期间转让的效力” ,载于江平主编:《中美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 页。
    [10] 张巍,“日本的抵押权涤除制度” ,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24卷,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 页。
    [11] 谭启平、刘维旭,“论对抵押物第三取得人的法律保护”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 年第 16 卷第 4 期(总第 71 期)第 6 页。
    [12] 梁新奕,“抵押物转让价金物上代位性研究” ,载《现代法学》第 25 卷第6 期,2003 年 12 月第 20 页。
    [13] 刘琳娜,“论抵押物转让中当事人利益的保护” ,吉林大学 2004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126 页。
    [14] 李蓉,“论我国动产抵押制度与让与担保制度的取舍——兼及动产抵押制度的完善” ,中国政法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217 页。
    [15] 魏葳,“论动产抵押物的转让与抵押权的效力——兼论我国动产抵押制度的完善” ,中国政法大学 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131 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