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春秋时期朝聘礼中的等级制度及其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春秋时期的朝聘礼,是由西周时期最重要的五礼之一的宾礼发展而来的。作为政治外交方面的一项重要礼仪,朝聘礼在西周时期发展成熟,经春秋时期逐步走向衰落,至战国时期最终消亡。在发展过程中,朝聘礼已不仅仅是一种礼仪,而是作为一种礼制为维护周代统治秩序不断发挥作用。正是由于礼以明尊卑的内涵和维护等级制度的功用,促使朝聘礼中形成一种当时特有的“宗法血缘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体现在朝聘礼的各个方面,为维护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范,朝聘礼逐渐步入衰变期。诸侯对周王行礼僭越不断,霸主国开始挑战周天子权威,小国纷纷沦为大国的附属国,朝聘礼中一些礼仪的内涵和作用都开始发生变化,其中的等级制度必然受到影响。随着原有的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血缘等级制度”崩溃,以国家实力为主要衡量依据的新等级制度在朝聘礼中萌生,逐渐取代原有的等级制度。到了战国时期宗法制和井田制衰亡,朝聘礼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新等级制度未待发展成熟也随着朝聘礼一同消失。
     学界对于春秋时期朝聘礼的研究,多集中在礼制内容和衰变等方面,对于其内部等级差异性的研究较少,或是没有系统总结。围绕春秋时期朝聘礼中等级制度内容和性质,以及随着朝聘礼变迁等级制度发生的变化进行选题和研究,希望能对春秋时期的朝聘礼研究工作做一些补充。
The rites of pilgrimage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have originated from one of the five most important ceremonies of Western Zhou Dynasty--the rite of reception to guest. As a kind of significant etiquette of politics and diplomacy, the rites of pilgrimage became maturity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gradually declined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otally withered away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the rites of pilgrimage are more than a kind of etiquette, but a type of ritual system which plays a continuing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rule of Zhou Dynasty. It is because of the rites can help to distinguish social status and maintain social hierarchy that promotes the rites of pilgrimage to produce a proper "patriarchy and consanguinity system". This system is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the rites of pilgrimage and makes a certain contribution to maintain the social order in Western Dynasty and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ecause of the feudal ethical code suffering extremely damage and the society losing its specification, the rites of pilgrimage gradually step into the decay period. Dukes arrogated in saluting to Zhou King. Hegemonies began to challenge the authority of Zhou King. Ministates became the dependencies of great powers. Because of the connotations and functions of some etiquettes began to change, the rites of pilgrimage hierarchy were inevitably affected. With the collapse of original patriarchy and consanguinity system which takes Zhou King as a core, a new hierarchy which takes the national power as the main measure basis was produced in the rites of pilgrimage and gradually took the place of the original hierarchy. Due to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and the square-fields system decayed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rites of pilgrimage eventually withdrew from the historical stage, as well the new immature hierarchy.
     Most studies on the rites of pilgrimage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focus on its content and decay, etc. Few of them concern its internal differences and has not made a systematic conclusion.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content and nature of the rites of pilgrimage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stud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ites of pilgrimage because of the changes of the hierarchy. It can do some supplements for the study of the rites of pilgrimage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引文
1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
    2桑胜剑:《宗法制与中国古代社会关系探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景红艳:《西周赏赐制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
    4黎虎:《周代交聘中的“礼尚往来”原则》,《文史哲》,2009年第3期。
    5徐令杰:《春秋邦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6谢乃和:《<仪礼>所见周代等级臣僚形态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李无未:《周代朝聘制度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马卫东:《春秋时代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坏》,《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
    3治丹丹:《管窥孔子等级观》,《科教导刊》,2010年第13期。
    4马菊霞:《论春秋时代的礼治思潮》,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5李无未:《周代朝聘制度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6张亮:《略论春秋列国聘问施报之不平衡与聘礼的衰亡》,《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任晓锋:《春秋时期僭礼现象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8唐明亮:《“礼崩乐坏”与春秋社会变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魏衍华:《春秋时期社会“失范”原因探析》,《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王朕思:《未出宗周而“礼崩乐坏”的原因析论》,《首都教育学报》,2010年第3期。
    1李文娟:《<仪礼>伦理思想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2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荀况:《荀子》,卷8,《儒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3郑玄注:《礼记》,卷12,《内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韦昭:《国语》,卷1,《周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郑玄注:《礼记》,卷31,《中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张璐:《论“礼”的起源和发展》,《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荀况:《荀子》,卷19,《礼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3勾承益:《先秦礼学》,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4晏婴:《晏子春秋》,卷7,《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1郑玄注:《礼记》,卷12,《内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赵晓斌:《春秋官制研究——以宗法礼治社会为背景》,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3吕不韦编:《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郑玄注:《礼记》,卷30,《坊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6郑玄注:《礼记》,卷26,《经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徐杰令:《朝觐礼考》,《求是学刊》,2002年第3期。
    2徐进:《礼治的精义及其影响》,收入陈其泰等编《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
    3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4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5,《秋官·司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5廖平注:《毅梁古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1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4,《秋官,大行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郑玄注:《周礼注疏》,卷20,《春官·大宗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郑玄注:《周礼注疏》,卷20,《春官·小宗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5郑玄注:《周礼注疏》,卷20,《春官·大宗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6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5,《秋官·司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7郑玄注:《周礼注疏》,卷36,《夏官·司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刘向:《战国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1张培国:《孔子与西周宗法制度》,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2郑玄注:《礼记》,卷5,《王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5,《秋官·掌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4,《秋官·大行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5,《秋官·司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郑玄注:《周礼注疏》,卷36,《夏官·司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5,《秋官·司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5,《秋官·司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4,《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4,《秋官·大行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郑玄注:《周礼注疏》,卷33,《夏官·大司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5荀况:《荀子》,卷18,《正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6左丘明撰,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胡培晕注:《仪礼正义》,卷20,《觐礼》,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3郑玄注:《周礼注疏》,卷36,《夏官·司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郑玄注:《礼记》,卷48,《聘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郑玄注:《仪礼注疏》,卷19,《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3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5,《秋官·司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5韦昭:《国语》,卷2,《周语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韦昭:《国语》,卷4,《鲁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7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6(下),《觐礼第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4,《秋官·大行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7,《觐礼第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左丘明撰,杜预注:《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21,《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郑玄注:《仪礼注疏》,卷19,《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郑玄注:《礼记》,卷48,《聘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4,《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2,《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7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4,《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管仲:《管子》,卷4,《立政》,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郑玄注:《周礼注疏》,卷20,《春官·大宗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郑玄注:《周礼注疏》,卷20,《春官·大宗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4,《秋官·大行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6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7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4,《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郑玄注:《仪礼注疏》,卷19,《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9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8,《考工记·玉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郑玄注:《周礼注疏》,卷22,《春官·典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4,《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4,《秋官·小行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郑玄注:《仪礼注疏》,卷7,《士相见礼第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7,《觐礼第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1,《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7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1,《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9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韦昭:《国语》,卷4,《鲁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郑玄注:《周礼注疏》,卷31,《春官·巾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郑玄注:《周礼注疏》,卷20,《春官·小宗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华梅,李劲松:《服饰与阶层》,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
    5郑玄注:《礼记》,卷13,《玉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7,《觐礼第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5,《秋官·司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郑玄注:《仪礼注疏》,卷19,《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19,《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1,《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郑玄注:《仪礼注疏》,卷22,《聘礼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郑玄注:《礼记》,卷11,《特郊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4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5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6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郑玄注:《周礼注疏》,卷31,《春官·巾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4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5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6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7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廖平注:《毅梁古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左丘明撰,杜预注:《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5左丘明撰,杜预注:《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6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7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8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9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廖平注:《毅梁古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4郑玄注:《周礼注疏》,卷45,《秋官·司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5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6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7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8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9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0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廖平注:《毂梁古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3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5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6左丘明撰,杜预注:《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7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3马卫东:《春秋时代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坏》,《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
    4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5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6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朱翠翠:《就<左传>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实质》,《语文知识》,2012年第1期。
    1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3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5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6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3王秀梅,王国轩编著:《诗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1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廖平注:《毅梁古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3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5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6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7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宾礼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左丘明:《春秋左传》(杨伯峻注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汪敏:《春秋时期的现实主义国家间政治思想》,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荀况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晏婴撰.晏子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管仲撰.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王秀梅,王国轩编著.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郑玄注.礼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胡培翚注.仪礼正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9.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廖平注.毅梁古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1.韦昭注.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2.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3.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6.刘向撰.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7.吕不韦编.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8.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9.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李无未.周代朝聘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华梅,李劲松.服饰与阶层[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3.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徐令杰.春秋邦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勾承益.先秦礼学[M].成都:巴蜀书社,2002.
    6.徐进.礼治的精义及其影响[G].见:陈其泰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1.李无未.春秋朝觐的衰变[J].东疆学刊,2002(2).
    2.桑胜剑.宗法制与中国古代社会关系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9(1).
    3.黎虎.周代交聘中的“礼尚往来”原则[J].文史哲,2009(3).
    4.谢乃和.《仪礼》所见周代等级臣僚形态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5.马卫东.春秋时代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坏[J].史学集刊,2006(4).
    6.治丹丹.管窥孔子等级观[J].科教导刊,2010(13).
    7.张亮.略论春秋列国聘问施报之不平衡与聘礼的衰亡[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1).
    8.唐明亮.“礼崩乐坏”与春秋社会变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9.魏衍华.春秋时期社会“失范”原因探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1(1).
    10.王朕思.未出宗周而“礼崩乐坏”的原因析论[J].首都教育学报,2010(3).
    11.朱翠翠.就《左传》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实质[J].语文知识,2012(1).
    12.张璐.论“礼”的起源和发展[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2).
    13.徐杰令.朝觐礼考[J].求是学刊,2002(3).
    14.朱翠翠.就《左传》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实质[J].语文知识,2012(1).
    1.景红艳.西周赏赐制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2.赵晓斌.春秋官制研究——以宗法礼治社会为背景[D].[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9.
    3.马菊霞.论春秋时代的礼治思潮[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4.
    4.任晓锋.春秋时期僭礼现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5.汪敏.春秋时期的现实主义国家间政治思想[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6.李文娟.《仪礼》伦理思想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7.张培国.孔子与西周宗法制度[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