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法律关系属性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医患法律关系属性问题的探讨缘于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以及现行法律对医患纠纷解决无力的现实。医患法律关系的属性直接决定了医疗纠纷的处理模式、风险的承担模式和医患之间权利义务的分配模式,因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评析了关于医患法律关系属性的几种代表性观点,指出它们论争的前提即部门法划分的理论有着缺陷。本文认为,我国法律体系应该按照其内在逻辑结构分为私法、公法和社会法三大法域,而每个法域下又都涵盖着一些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内在联系的法律部门。按照这种新的法律体系结构,我们所讨论的医患法律关系应该属于医事法调整的范畴,而医事法应该有其独立品格,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属于社会法法域之下。
     这种定位有着政治、经济、法律和伦理上的基础,并且为制定独立的医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建立解决医患纠纷的多元化机制提供了理论支点,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In this thesis, I focus on the character of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he reason for my research is two-fold. First, the real problem facing us is the fact that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and that the related conflict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cond,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generating a lot of discussions among intellectuals, which fall under two main areas: the doctor-patient conflicts occurred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change; the possibility of legal application in doctor-patient conflicts. Scholars have to think about problems such as the complexity of legal settlements and the invalidity of legal assistance.
     The current law system is somewhat impotent to solve the increasing conflict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something needs to be chang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law. Undoubtedly, the premise of legal application is a definite character of legal relationship, because the principle of the attached obligation and compensation and the dealing mode of solving the doctor-patient conflicts are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 of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its legal application. We can even say that the problem of legal application is that of the character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which in essence is the problem that how to attribute the obligation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and to afford the ventures. Therefore, the character of legal relationship of doctors and patients is significant for resolving the doctor-patients conflict, and it also an unavoidable problem in law which aims at social justice. In this paper, I focus on the character of legal relationship of doctors and patients, discussing it deeply, so as to reach a new level in legal research on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a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background,basis and premise of this article,which defines the matters the text wants to discuss.The centual concepts in the article include as follows: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he medical side; the suffering side.
     In the second chapter , this article wants to comment the five different viewpoints on the character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which the people hold in China’s academic circle. And then,the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theory on the the classification on department law. The most popular viewpoint is that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a kind of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 The second viewpoint is that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a kind of economic (viz. consumptive) legal relationship. The third one is that it is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legal relationship. The forth one is that it is a social legal relationship. While the last one is that it is neither a transverse civil relationship, nor a vertical administrative relationship, but a sidelong one.
     In my opinion, the aforementioned viewpoints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in tenets, principles and ideas, except that of administrative one. The reason for several different viewpoints being proposed is that the department laws they rely on are deficient. It will be easier to solve the problem if we can understand the premise of it, which is the theory of department law.
     I propose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classify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with the theory of unity of subjection and objection. As to the subjective aspect, it is the domain in which social environment has caused some specially social and legal relationship. While for the objective aspect, it is the explanation that the scholars make on some legal artic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social basis. In my idea, the subjective aspect is dominant, in which the decisive element is the value aim of law. Therefore, comparing with the adjusting object, the value judgment is more essential. I then conclude that the inner spirit of law entail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department law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riterion, I divide China’s current legal system into three parts, which are private law, public law and social law. Following to the inherent logic of the legal system, I also insist that different legal domains interrelate, though each of them has separate legal departments.China’s legal system is as follows.
     Based on such a legal system,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doctors and patients are category of legal adjustment of medical issues, which needs to show its own character, and to be an independent legal department, belonging to the domain of social law. In the new legal system, the most extraordinary one is social law, which has originated with the new social problem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re has no consensus being reached since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law was proposed. In a word,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law in this paper is that it is the law which can ensure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 of citizens and can guarantee the oblig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and should separate from private law and public law.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rticle discuss the social law and medical law. I think that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belongs to the domain of social law.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wo-fold. From a subjective point of view, medical law has a specific value of goal,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medical law has its own unique regulated objects.
     In the fourth chapter,the article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from four aspects.In the political aspect, what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concerns is the right of citizens’health, which is actually an ethical issue, because the right of health belongs to social right, while social right as one of the basic human right should be protected independently. In the economic aspect, public sanitation and basic medical service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social affairs, which are semi-public products. Usually, we can take both public (marketing) mode and mixed mode for semi-public products. In practice, the affording mode for semi-public products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exterior effect. When it is in a large degree, it can be regarded as pure public products and public affording mode is taken.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afford the payout, which is obviously positive in exterior effect. In the legal aspect, the thought of social implication is the basis for our demonstration on the problem that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elongs to social law, because there must be difference between powerful part and weak part in society, which are changeable in different time. There is no reason for the society to discard the weak-power group. Moreover, the whole society also has some reliance on the weak group, because any group exists only when it comes up dependence with other groups mutually. Only when different groups cooperate in an efficient way, can the value of each group be achieved and the compositions of all social powers be created. If there is too much conflict and attrition among different social group, the potency of social system will be consumed insignificantly. Hence, all the social groups should unite together by cooperating for the sake of common winning. In this sense, the last mode of obligation attribution in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attained. In the ethical dimensions, the change from procedure justice to actual justice is a necessary step for legal development and the final requirement of society.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article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in practice .Firstly, it supplies an independent medical law with a theoretical basis. Secondly, it is a theoretical pivot for solving medical conflict with multi-mechanism, because the compulsion on the unfolding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social interference in solving the conflicts are both the inner meaning of social law. Thirdly, it gives us a new viewpoint on achiev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because the old dualistic viewpoint is abandoned. Things will get easier, if we changed the idea, there are four subjects in the relationship, which are the nation, the doctors, the patients and the society. On the one hand, the nation assures that the citizens are the subjects of obligation for their subsistence and health. On the other hand, when the conflict happens, the character of medical affairs needs to be considered, the social venture constitution should be used, and then the current condition will be improved.
引文
①参见尹健、姜希连:“医患关系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医药产业资讯》2006年第13期。
    ②徐昕、卢荣荣:“暴力与不信任——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2005-2006”,《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期,第85页。
    ③参见刘杰:《大型国有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④参见徐蓉策划,王锦主笔:“医患关系恶化媒体、患者、医务工作者各有说法”,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8/29/content_5020250.htm,2007年5月20日登陆。
    ①参见丁帮宁:“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有利于解决医疗纠纷”,《保险研究》2005年第4期。
    ②参见“化解‘医闹’需要建设性思考”, http://www.law729.com/article/2008/0717/article_16652.html,2009年1月15日登陆。
    ③“所谓‘医闹’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穿梭于各大医院之间,努力寻找商机。不同于以往的医托,他们往往和医疗纠纷中的患方形成统一战线,受雇于患方上医院闹事,获赔后提成。他们或在医院门口静坐,或者拉起条幅向医院施压,或将死者或伤者抬到门诊大厅,甚至聚众打砸医院设备,扰乱医疗秩序。”参见徐昕、卢荣荣:“暴力与不信任——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2005-2006”,《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期,第85页。
    ④参见王淑军:“中国医师协会调查显示:三年来‘医闹’越演愈烈”,《人民日报》2007年1月10日。
    ①转引自杨桂华:“和谐医患关系的宏观分析”, http://www.tj.xinjuanet.com/2007-03/16/content_9533662.htm,2007年5月20日登陆。
    ②杨桂华:“和谐医患关系的宏观分析”,http://www.tj.xinjuanet.com/2007-03/16/content_9533662.htm,2007年5月20日登陆。
    ③记者王俊秀:“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工作基本不成功”,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7/29/content_3281414.htm,2007年6月28日登陆。
    ①侯杨方:“筚路蓝褛:民国时期的医疗卫生建设”,《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9月10日。
    ①参见杨桂华:“和谐医患关系的宏观分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7-03/16/content_9533662.htm,2007年5月20日登陆。
    ②参见杨桂华:“和谐医患关系的宏观分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7-03/16/content_9533662.htm,2007年5月20日登陆;李大平:“医患关系的利益冲突与平衡”,《医学与哲学》2005年第4期,第42页;张波、王汝艳、韩芳芳、张震宇:“医患关系的特征及现状分析”,《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7期,第32页。
    ③此案案情如下:原告刘颖因患不孕症,从1976年结婚后一直没有怀孕,经熟人介绍,于1989年9月就医于被告乌鲁木齐市贸易商行中医门诊部。该门诊部对刘颖进行诊查,并经过几天治疗后,由郭姓医生为其做了输卵管通水术,1989年11月13日下午,郭医生又一次为刘颖做了输卵管通水术,刘颖于当日下
    ①杨立新:《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②杨立新:《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孔繁军:“医患法律关系属性论纲”,《中国卫生法制》2005年第6期,第12页。
    ①转引自孔繁军:“医患法律关系属性论纲”,《中国卫生法制》2005年第6期,第12页。“Who consents? Who Decides? Reality of Patient Autonomy– A Study of the American Informed Consent Law”,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5/08/29/71/17/42.htm。2009年8月登陆。
    ①转引自杨同卫、路文涛:“国内外医患冲突研究综述”,《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年第1期,第46—48页。
    ②主动—被动型:这种医患关系的模式是最传统的,建构在医生父权思想和患者信赖依存思想上,其特点是医生对患者单向发生作用。在这种模式中,医生犹如父母,患者如同被保护的孩子,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生具有绝对权威,患者面对医生的知识和道德方面的双重权威,只有处于服从的被动地位。指导—合作型:这种模式在医患关系中较为常见。医患双方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都具有主动的地位,医生有权威性,充当的是指导者,患者接受指导并密切配合,对治疗过程和效果提供信息,提出意见与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医生告诉病人做什么,医患之间是双向的活动,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平。共同参与型:在这种模式中,医生与患者具有类似同等的权利,共同参与医疗决定与实施,这种关系就像成年人之间彼此的关系,认为患者的意见与认识不仅重要,而且很有价值。患者不仅能配合治疗,而且能参与意见,协助医生做出最正确的治疗。这种模式中的患者多是有相当知识水准的慢性病人。参见黄丁全:《医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页。
    ③Hayes-bautista,‘David E Termination of the patient-practitioner relationship: Divorce,patient styl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76(17):12-21.
    ④Allman,Richard M William C,‘Yoels Reconciling the agendas of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Sociommedical Perspectives on Patient Care ,J. Clair and R.Allman(eds) Lexington, K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pp 29-48.
    ⑤参见舍曼·富兰德、艾伦·C·古德曼、迈伦·斯坦诺:《卫生经济学》,王健、孟庆跃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Akira Kurimoto:‘How Social Economy Can Improve User Access and the Capability of Health Services:The Case of Health’,Co-ops Consumer Co-operative Institute of Japan,December 2004.
    ②参见顾昕:“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121—128页。
    ③杨同卫、路文涛:“国内外医患冲突研究综述”,《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年第1期,第47页。
    ①责任编辑廖恒:“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新医改方案”,http://news.sohu.com/20090121/n261889075.shtml。2009年1月25日登陆。
    ②张文显:“部门法哲学引论——属性和方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5页。
    ①蔡磊:《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柳经纬李茂年:《医患关系法论》,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转引自H·P恰范特、蔡勇美、刘宗秀、阮芳赋:《医学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①转引自邱仁宗:“医师的义务与病人的权利”,《医学与哲学》1987年第7期,第27页。
    ②黄丁全:《医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①黄丁全:《医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①柳经纬李茂年:《医患关系法论》,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柳经纬李茂年:《医患关系法论》,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参见王召忠、柏岩:“医用缺陷产品致损的法律探析”,中国法院网2003年9月。
    ②参见邱聪智:《医疗过失与侵权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①参见《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第16、17条的规定,http://www.yn.gov.cn/yunnan,china/72908616037826560/20051125/1025766.html,2009年8月12日登陆。
    ②张赞宁:“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240页。
    ③参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38、39、44等条的规定,http://www.jl.gov.cn/zwxx/zczx/sars/200508/t20050804_26200.htm,2009年8月12日登陆。
    ①参见顾昕:“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128页。
    ②参见王学峰:“医患法律关系的定位”,《河南医学研究》2005年第4期;陈祥健、詹云燕:“医患关系应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董文军,“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当代法学》2006年第2期;林秀芹、刘淑芬:“也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医患关系”,《福建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黄军辉:“医患关系的法律规制”,《法学与医学杂志》2002年第1期等等。
    ①参见黄军辉:“医患关系的法律规制”,《法律与医学杂志》2002年第1期,第18页。
     ①参见李君:《医疗纠纷疑难案例评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234页。
    ①《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条规定医疗机构的设立宗旨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1997年1月5日发布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公益性。
    ②参见孔繁军:“医患法律关系属性论纲”,《中国卫生法制》2005年第6期,第17页。
    ①参见肖复兴、胡晓翔:“论国家主体医疗卫生事业中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析‘传统观点’的逻辑错误”,《泸州医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胡晓翔:“二论国家主体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驳‘医患关系是合同契约关系’的观点”,《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6年第11期;胡晓翔:“三论国家主体医疗卫生事业中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析医患关系为行政合同关系”《,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7年第2期;胡晓翔:“对‘医患关系为普通民事法律关系’传统观点危害性的分析”,《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胡晓翔:“六论国家主体医疗卫生事业中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论医患关系为行政合同关系”,《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7年第2期;胡晓翔:《冷眼观潮——卫生法学争鸣问题探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
    ②参见胡晓翔:“对‘医患关系为普通民事法律关系’传统观点危害性的分析”,《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③胡晓翔:“三论国家主体医疗卫生事业中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析医患关系为行政合同关系”,《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7年第2期,第106页。
    ①参见胡晓翔:“论国家主体医疗卫生事业中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中国医院管理》1996年第4期,第14页。
    ②参见胡晓翔“:三论国家主体医疗卫生事业中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析医患关系为行政合同关系”《,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7年第2期,第107页。
    ③胡晓翔:“三论国家主体医疗卫生事业中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析医患关系为行政合同关系”,《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7年第2期,第107页。
    
    
    ①参见欧运祥:《医患关系法律属性研究》,东南大学硕士论文第二章,2005年。
    ②参见欧运祥:《医患关系法律属性研究》,东南大学硕士论文第二章,2005年。
    33
    ①参见欧运祥:《医患关系法律属性研究》,东南大学硕士论文第二章,2005年。
    ②参见张树义、方彦:《中国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7页;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张尚鹜:《走出低谷的中国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0页。
    ③参见薛刚凌:“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检讨——兼论全面研究行政组织法的必要性”,《政法论坛》1998年第6期;陈明:“行政主体理论的现状、缺陷及重构”,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04/12/ma49911717141412140025168.html,2009年9月3日登陆。
    
    
    ①参见张赞宁:“论医患法律关系的属性”,《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第12期。
    ②参见张赞宁:“论医患法律关系的属性”,《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第12期。
    
    ①孔繁军:“医患法律关系属性论纲”,《中国卫生法制》2005年第6期,第15页。
    ②孔繁军:“医患法律关系属性论纲”,《中国卫生法制》2005年第6期,第15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②转引自曹平、高桂林:《中国经济法基础理论新探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①转引自曹平、高桂林:《中国经济法基础理论新探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②参见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朱景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8—109页。
    ③参见巴伊津·彼得罗夫:“法的体系:讨论的继续”,季长龙译、孙国华校,《国家与法》2003年第1期,第107—113页。
    ④曹平、高桂林:《中国经济法基础理论新探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①张志铭:“转型中国的法律体系建构”,《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第142—143页。
    ①张莉莉:“法律部门划分标准的新认识”,《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第71页。
    ②刘海年、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法律体系的建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②参见刘诚:“部门法理论批判”,《河北法学》,2003年第5期,第10—22页。
    ③何文杰:“部门法理论革新论”,《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01页。
    ①何文杰:“部门法理论革新论”,《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01页。
    ②参见何文杰:“部门法理论革新论”,《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01—102页。
    
    ①孙国华、杨思斌:“公私法的划分与法的内在结构”,《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4期,第103页。
    ②郭道晖:《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46页。
    ①转引自孙国华、杨思斌:“公私法的划分与法的内在结构”,《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4期,第103页。
    ②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③参见孙国华、杨思斌:“公私法的划分与法的内在结构”,《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4期,第103页。
    ①潘萍、徐强胜:“公私法关系论纲”,《河北法学》2003年第4期,第157页。
    ②孙记撰稿:“国家级精品课程吉林大学法理学课程教学参考资料:第八章法律体系”, http://www.legaltheory.com.cn/asp/info.asp?id=11066,2009年1月20日登陆。
    ③张莉莉:“法律部门划分标准的新认识”,《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8月,第71页。
    ④付子堂:《法律功能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①吕世伦、任岳鹏:“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社会与国家视野中的法体系初探”,《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第69页。
    ②参见竺效:“祖国大陆学者关于‘社会法‘语词之使用考”,《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第171-175页;竺效:“关于‘社会法’概念探讨之探讨”,《浙江学刊》2004年第1期,第38—43页。
    ①日本对社会法的认识分为三个时期,但因并非本文主旨,此不赘述。
    ②英美国家并没有社会法(social law)的概念,通常只有社会立法(social legislation)或者社会保障法(social security law)的概念。
    ③2009年5月11日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社会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所得结果。
    ④参见张守文:“社会法论略”,《中外法学》1996年第6期,第10页。
    ⑤汉斯·F·察哈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社会法”,李殷等译,《国外法学》1982年第1期,第1页。
    ⑥李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1年3月20日,第1—2版。这种官方意见应该也能被看作是法学界的主流认识,因为官方划分法律的理论根据来源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专题研究小组”的意见,这一小组成员包括:顾昂然、甘子玉、于友民、王利民、王叔文、王家福、厉以宁、乔晓阳、刘政、刘海年、吴志攀、应松年、张晋藩、杨景宇、姜云宝、胡康生、高铭暄、程湘清;转引自甘强:“经济法与社会法的法本质定位——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之研究”,《经济法论坛》第2卷,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①参见谢鹏程“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单飞跃、阳永恒:“社会法:一种经济法研究进路的反思”,《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5期;单飞跃、甘强:“社会法基本范畴问题辨析”,《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竺效:“祖国大陆学者关于‘社会法’语词之使用考”,《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
    ②董保华、郑少华:“社会法——对第三法域的探索”,《华东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30页。
    ③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④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262页。
    ⑤王为农、吴谦:“社会法的基本问题:概念与特征”,《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1期,第91页。
    ⑥郑尚元:“社会法的特有属性与范畴”,《法学》2004年第5期,第16页。
    ⑦郑尚元:“社会法的特有属性与范畴”,《法学》2004年第5期,第16页。
    ①有学者对社会法的特征做出如下基本概括,我们认为对今后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社会法的基本特征至少应该包括:其一,社会法的本位——社会整体利益;其二,社会法的基本原则——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其三,社会法的主体——特殊性、具体性和集团性的社会人;其四,社会法的调整手段和方式——行政、民事和刑事等诸种规制手段结合、并用;其五,社会法的法律规范——公法和私法的混合。参见竺效:“‘社会法’意义辨析”,《法商研究》2004年第2期,第63页。
    ②谢增毅:“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第95页。
    ③吕世伦、任岳鹏:“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第69页。
    ①参见吕世伦、任岳鹏:“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第69页。
    ②谢增毅:“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第95页。
    ③2001年3月,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根据立法工作的需要,初步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即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同时将社会法界定为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2003年4月,吴邦国委员长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由宪法和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组成。
    ④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有关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包括《劳动法》、《工会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劳动保护监察条例》;制定了有关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法律法规和决定,包括《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有关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
    ⑤吕世伦、任岳鹏:“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第69页。
     ①谢增毅:“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第96页。
    ①转引自谢增毅:“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第95页。
    ②例如,《德国宪法》第20条规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民主的、社会福利的联邦制国家。”对此,联邦宪法法院一贯的司法解释为,福利国家即国家负有提供社会福利的义务。”参见谢增毅:“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第95页。
    ③谢增毅:“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第95页。
    ④竺效:“‘社会法’意义辨析”,《法商研究》2004年第2期,第64页。
    ①参见谢增毅:“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第97页。
    ②吕世伦、任岳鹏:“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第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7、第413页。
    ④参见吕世伦、任岳鹏:“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第70页。
    ⑤吕世伦、任岳鹏:“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第70页。
    
    ①参见黄丁全:《医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参见吴崇其达庆东:《卫生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①比如,在医学不发达的过去,患者如果患有上肢的细菌感染,而又没有杀灭该种细菌的药物,医生作出截止的决定就是正确的,而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医学已经发达到研制出杀菌药物的时候就会被判定为不正当。
    ②安迪·卡恩:“英国法院审理医疗过失事件的某些新近的趋向”,莱夫译,《法学译丛》1987年第2期;转引自柳经纬、李茂年:《医患关系法论》,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①参见柳经纬、李茂年:《医患关系法论》,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8页。
    ①参见《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04/15/content_358058.htm,2006年8月20日登陆。
    ②参见邹爱军:《医疗风险的识别与责任分担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参见古津贤主编:《医疗侵权法》,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①岳远雷:“论公民健康权的国家基本责任”,《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年第3期,第102页。
    ①郑尚元:“社会法的存在与社会法理论探索”,《法律科学》2003年第3期,第45页。
    ②经济法近20年来的努力探索成就是显著的,为其赢得了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但“经济法研究对调整方法的忽视,用传统法的调整方法,如民事、行政、刑事的调整方法调整经济法律关系,只有综合的共性,而没有自身作为独立部门法调整方法的特性实为遗憾。”参见郑尚元:“社会法的存在与社会法理论探索”,《法律科学》2003年第3期,第45—46页。
     ①可资借鉴的是,英国于1973年制定的《公平交易法》。其中,公平交易委员会受理消费者投诉后,可以与经营者交涉,如果经营者拒绝承担责任,公平交易委员会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②参见孔繁军,“医患关系——一种新型的社会法律关系”,《医学与哲学》2002年第11期,第16页。
     ①蒋月、林志强:“健康权观源流考”,《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第144页。
    
    ①参见蔡卫生:“论健康权”,《人权研究》第5卷,第233页。
    ②参见蒋月、林志强:“健康权观源流考”,《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第146页。
    ③参见蒋月、林志强:“健康权观源流考”,《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第146页。
    ④参见蒋月、林志强:“健康权观源流考”,《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第145页。
    ①参见蒋月、林志强:“健康权观源流考”,《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第145页。
    ②《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这样规定:“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母亲和儿童有权享受特别照顾和协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称“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该公约第12条要求缔约国采取步骤实现健康权。除了上述两个国际条约对健康权有具体规定外,《消除各种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第5(e)条强调了健康权背景下的平等和非歧视权利。
    ③参见龚向和:《作为人权的社会权——社会权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①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11页。
    ②See Vierdag,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Rights Gran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Rights,1978NYIL 103;Stark,Europe’s Furope’s Fundamental Rights in the Newest Grab,1982 Human Rights LJ 116.
    ①参见曲相霏:“论人的尊严权”,《人权研究》第3卷,第163—173页。
    ①参见刘海年:“关于经社文权利的可诉性问题”,柳华文主编:《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可诉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9页。
    ②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③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465页。
    ①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①参见高芳英:《美国医疗保险体系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江海学刊》2006年第4期,219—220页。
    ②参看李晓林:《我国医疗服务领域公平性分析》,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董溯战:“论作为社会保障法基础的社会连带”,《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76页。
    ②参见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1、70、32、73页。
    ①莱昂·狄骥:《宪法学教程》,王文利等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②参见赵迅严颂:“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哲学诠释——以社会连带为视角”,《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第128页。
    ①参见赵迅严颂:“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哲学诠释——以社会连带为视角”,《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第128—129页。
    ②参见赵迅严颂:“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哲学诠释——以社会连带为视角”,《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第129页。
    ③参见杨斌:“浅析《劳动合同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总第379期,第122页。
    ①参见孙笑侠:“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第7页。
    ②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83—584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④参见杨斌:“浅析《劳动合同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总第379期,第122页。
    ①杨斌:“浅析《劳动合同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总第379期,第122页。
    ②孙笑侠:“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29卷第5期,第11页。
    ③必须指出的是,正义理论是迄今为止最为繁复、宏大的理论之一,对正义理论本身的详尽探讨既非论者力所能及之事也非本文之主旨,因此本题可留待将来做继续深入的探讨研究。
     ①杨桂华:“和谐医患关系的宏观分析”, http://www.tj.xinhuanet.com/2007-03/16/content_9533662_4.htm,2007年5月20日登陆。
     ①陈化:“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审视知情同意”,《医学与哲学》2009年第7期,第18页。
    ①参见戴庆康:“浅析知情同意权在我国立法中的不足”,《医学与哲学》2002年第7期,第22页。
    ①可参看日本最高裁判所通过“耶和华证人”拒绝输血案的判例,参见夏芸:《医疗事故赔偿法——来自日本法的启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16—537页。
    ②参见满洪杰:“作为知情同意原则之例外的紧急专断治疗——‘孕妇死亡’事件舆论降温后的思考”,《法学》2008年第5期,第129—135页。
    ③张赞宁:“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及处理医事纠纷的特有原则”,《中国司法鉴定》2001年第2期,第38页。
    
    
    ①参见张赞宁:“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241页。
    ②张赞宁:“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241页。
    ③张赞宁:“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242页
     ①参见杨立新:《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7页。
    
    ①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②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①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重新发现了法律规范的价值,并和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运动相结合,形成了现在的法律竞争的观念。他认为,司法的成本是昂贵的,也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可以通过理性形成共同生存和相互交往的规则并自觉遵守;如果采取强制手段逼迫人们遵守,就会出现“集体性违法”,更多的则是纠纷解决的黑市,私人谈判、私人解决,甚至出现黑社会的替代纠纷解决,事实上,法律也不可能消除这些与自己相竞争的纠纷解决机制。
    ②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③范愉:《非诉讼程序(ADR)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①参见邹爱军:《医疗风险识别与责任分担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参见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111页.
    ①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页。
    ②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③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④参见陈美雅:“医疗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比较研究”,《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3期。
    ⑤廉颖婷、魏霄:“解决医患纠纷还须制度突破——专家呼吁推行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制度”,http://www.legaldaily.com.cn/bm/2008-01/20/content_784542.htm,2009年9月登陆。
    ①景汉朝:“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有利于更好化解矛盾”,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83875,2009年9月登陆。
    ②龚向和:《作为人权的社会权——社会权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①龚向和:《作为人权的社会权——社会权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②龚向和:“社会权的概念”,《河北法学》2007年第9期,第52页。
    ③龚向和:《作为人权的社会权——社会权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①参见“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第二十二届会议(2000年)第14号一般性意见”,http://www1.umn.edu/humanrts/chinese/CHgencomm/CHgencomment14.htm,2009年6月登陆。
    
    ①参见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②参见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①参见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②参见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1] [美]杰拉尔德·德沃金、R.G.弗雷、西塞拉·博克.安乐死和医生协助自杀——赞成和反对的论证[M].邱仁宗、翟晓梅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 [美]威廉·科克汉姆.医学社会学[M].杨辉、张拓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 [英]布伦丹·格瑞尼.医疗法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 [美]舍曼·富兰德,艾伦·C·古德曼,迈伦·斯坦诺.卫生经济学[M].王健、孟庆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美]肯尼斯·W·古德曼,科林·L·索斯科尔恩,斯蒂文·S·库格林.公共健康伦理学案例研究[M].肖巍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 [美]H·P恰范特著:《医学社会学》,蔡勇美、刘宗秀、阮芳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 [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M].肖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9] [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余晖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 [美]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苑容译,上海:远方出版社,1998.
    [11] [日]高见泽磨.现代中国的纠纷与法[M].何勤华,李秀清,曲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2] [美]戈尔丁.法律哲学[M].齐海滨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13]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4] [美]博登海墨.法理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5] [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M].朱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6] [德]H·科殷.法哲学[M].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7] [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8] [美]约翰·菲尼斯.自然法与自然权利[M].董娇娇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9] [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0] [意]D·奈尔肯.比较法律文化论[M].高鸿钧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1] [日]大木雅夫.东西方的法观念比较[M].华夏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2]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申政武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3] [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M].张文显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24] [英]莫里森.法理学[M].李桂林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5] [苏]彼·斯·罗马什金等主编.国家和法的理论[M].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63.
    [26] [法]莱昂·狄骥.宪法学教程[M].王文利等译,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27] [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8]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29] [美]艾德勒.六大观念[M].郗庆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30]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3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2]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3]龚向和.作为人权的社会权——社会权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4]黄丁全.医事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5]柳经纬,李茂年.医患关系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36]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7]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8]张赞宁编著.医事法学研究及典型案例评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9]陈平安.中国典型医疗纠纷法律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0]何登极.医疗伦理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41]何颂跃.医疗纠纷与损害赔偿新释解[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42]唐德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3]卞晶晶.最新医疗事故纠纷的鉴定程序、举证规则和损害赔偿全书[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2.
    [44]胡晓翔.冷眼观潮——卫生法学争鸣问题探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5]林文学.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6]杨立新.杨立新品百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47]杨立新.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8]蔡磊.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49]夏芸.医疗事故赔偿法——来自日本法的启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0]邱聪智.医疗过失与侵权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1]李君.医疗纠纷疑难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52]赵巨西.医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3]付子堂.法律功能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4]王兴全.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2.
    [55]吴崇其,达庆东.卫生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6]史际春.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7]范愉.非诉讼程序(ADR)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8]施卫星,何伦.生物医学伦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9]王龙兴.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60]古津贤.医疗侵权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61]杜乐勋等主编.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第2、3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2]周永坤主编.东吴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63]柳华文主编.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可诉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4]乔世明.医疗纠纷与法律责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65]王东红等.医患关系与权利维护[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66]申建林.自然法理论的演进——西方主流人权观探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7] Jonathan Montgomery.Health Care Law[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68] Edward Shorter.Doctors and Their Patients[M].NewBrunswick,N.J.Transaction, 1991.
    [69] Edmund D.Pellegrino,MD and David C.Thonasma.For The Patient’s Own Good-The Restoration of Beneficence in Health Care[M].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70] George J.Annas.The Rights of Patients:The Basic ACLU Guide To Patient Rights[M].New Jersey:The Humana Press,1992.
    [71] Jessica W. Berg, Paul S. Appelbaum, Lisa S. Parker, Charles W. Lidz. Informed Consent: Legal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陈正华.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及医疗过错构成分析[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2]张姝.社会保障权论[D].长春:吉林大学,2005.
    [3]周向明.医疗保障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4]殷骥锋.病患知情同意权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徐董兵.论公民基本医疗权及其保障[D].苏州:苏州大学,2007.
    [6]张杰.论医疗纠纷的调解机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7]邵长辉.医疗过失认定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8]胡玲.论健康权[D].长春:吉林大学,2006.
    [9]邱欢.医患关系的法律调整[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
    [10]顾帮朝.医患关系的法律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4.
    [11]欧运祥.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12]李英.医患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04.
    [13]高玉玲.医患关系论——解决医患纠纷的法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1]梁慧星等.关于公益诉讼[M].//吴汉东主编.私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61-367.
    [2]黄金荣.权利理论中的经济和社会权利[M].//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1-259.
    [3]杨鸿台.论社会程序公正与社会实体公正[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2007:266-270.
    [1]杨同卫,路文涛.国内外医患冲突研究综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46-48.
    [2]顾昕.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大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5(6)121-128.
    [3]徐昕,卢荣荣.暴力与不信任——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2005-2006[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1)82-101.
    [4]景录先.古今“医患关系”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法制,2004(1)7-9.
    [5]马晓,郭照江.现代医疗保健制度背景下的中英医患关系比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4)23-25.
    [6]孙丽娜.中外医患关系法律调解之比较与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4)90-91.
    [7]顾涛,刘莉,程建鹏.美国非营利性医院相关问题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05(11)82-84.
    [8]杜治政.医患关系面临的课题:利益的冲突[J].医学与哲学,2002(11)4-8,12.
    [9]马力.试论医患关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4)229-230.
    [10]江涌,江波.医患关系的法律思考[J].法律与医学,2004(11)36-38.
    [11]朱锡光,孙梯业,颜伟,李力.医患关系现状的多维视角思考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5(2)16-18.
    [12]李大平.医患关系的利益冲突与平衡[J].医学与哲学,2005(4)41-42.
    [13]黄涛.医患关系调整研究现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4(2)57-59.
    [14]孔繁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医患纠纷:背景、现状与对策[J].中国卫生法制,2004(3)14-16,21.
    [15]孔繁军.医患法律关系属性论纲[J].中国卫生法制,2005(6)12-20.
    [16]孔繁军.医患关系——一种新型的社会法律关系[J].医学与哲学,2002(11)16-18.
    [17]张赞宁.试论医务人员的刑事豁免[J].中国医院管理,1996(4)15-18.
    [18]张赞宁.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J].医学与哲学,2001(4) 238-242.
    [19]杨平.医患关系种类研究[J].中国卫生法制, 2002(3)13-14,23.
    [20]王学峰.医患法律关系的定位[J].河南医学研究,2005(4)369-371.
    [21]欧运祥.关于医患关系的法律制度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0)603-604.
    [22]欧运祥.我国医疗诉讼模式的法律与道德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6下)60-61.
    [23]李运华.论医患关系的经济本质与法律性质[J].医学与社会,2002(4)42-44.
    [24]吴蕾.医患关系法律性质之我见[J].求实,2004(11)75-77.
    [25]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政治与法律,2002(2)3-12.
    [26]陈祥健,詹云燕.医患关系应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8.
    [27]宋晓婷.论医患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合同关系[J].法律与医学,2001(2)21-25.
    [28]林秀芹,刘淑芬.也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医患关系[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3-5.
    [29]戴继舫,李双一,卢祖洵.医患法律属性对医疗归责分析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4(3)48-50.
    [30]王平荣.当前医患关系的定位[J].法律与医学,2002(3)133-135.
    [31]吴晓萍,周俊亮.医患关系的合同性质及其特殊性[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27-29.
    [32]郭雪涛.医患关系的定性分析[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28-30.
    [33]高玉玲.医患法律关系的性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0)615-617.
    [34]张迎春,王自力.医患关系处理的法律定位与现实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5(2)35-37,40.
    [35]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0(4)40-47.
    [36]白雁.对当前医疗机构民事法律地位的困惑[J].法律与医学,2003(2)97-98.
    [37]王婕,胡晓翔.公立医疗机构的医事侵权损害应适用国家赔偿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5(3)32-35.
    [38]肖复兴,胡晓翔.论国家主体医疗卫生事业中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析“传统观点”的逻辑错误[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8(4)351-352.
    [39]胡晓翔.二论国家主体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驳“医患关系是合同契约关系”的观点[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6(11)590-592.
    [40]胡晓翔.三论国家主体医疗卫生事业中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析医患关系为行政合同关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7(2)105-108.
    [41]胡晓翔.对“医患关系为普通民事法律关系”传统观点危害性的分析[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4-5.
    [42]胡晓翔.六论国家主体医疗卫生事业中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论医患关系为行政合同关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7(2).
    [43]张文显.部门法哲学引论——属性和方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5-12.
    [44]孙国华,杨思斌.公私法的划分与法的内在结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4)100-109.
    [45]刘诚.部门法理论批判[J].河北法学,2003(3)10-22.
    [46]何文杰.部门法理论革新论[J].兰州大学学报,2007(7)99-106.
    [47]沈宗灵.再论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J].法学研究,1994(1)12-18.
    [48]吕世伦,任岳鹏.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J].求是学刊,2005(5)65-70.
    [49]汪习根,林海,王利民.论法治社会私法的非优位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3)41-46.
    [50]曹治国.公法与私法划分否认说及其评价[J].法治研究,2007(4)74-80.
    [51]徐孟洲,徐阳光.论公法私法融合与公私融合法——兼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公私法融合现象[J].法学杂志,2007(1)52-56.
    [52]陆德山,孙育伟.关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J].求是学刊,1984(6)53-60.
    [53]龚刚强.法体系基本结构的理性基础[J].法学家,2005(3)40-46.
    [54]张莉莉.法律部门划分标准的新认识[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8)70-71,61.
    [55]厐正.法律体系基本理论问题的再澄清[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3)39-44.
    [56]叶必丰.论部门法的划分[J].法学评论,1996(3)38-44.
    [57]潘萍,徐强胜.公私法关系论纲[J].河北法学,2003(4)157-160.
    [58]李茂管.法学界关于公法与私法划分问题的争论[J].求是,1995(22)44-47.
    [59]韩清怀.私法与公法:体系的对立与规范的混合[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5)73-76,88.
    [60]易军.论公法与私法划分在中国的局限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4)141-144,161.
    [61]钱大军,马新福.法律体系的重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75-80.
    [62]张永志.公法私法划分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关系[J].法学杂志,1997(9)11-13.
    [63]竺效.祖国大陆学者关于“社会法”语词之使用考[J].现代法学,2004(4)171-175.
    [64]竺效.关于“社会法”概念探讨之探讨[J].浙江学刊,2004(1)38-43.
    [65]郑尚元.社会法的存在与社会法理论探索[J].法律科学,2003(3)40-48
    [66]郑尚元.社会法的定位与未来[J].中国法学,2003(5)124-135.
    [67]王为农,吴谦.社会法的基本问题:概念与特征[J].财经问题研究,2002(11)90-93.
    [68]王广彬.社会法上的社会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1)64-73.
    [69]李蕊.论社会法的渊源与范畴[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5)58-61.
    [70]刘俊海.社会法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完善[J].学习与探索,2006(5)88-91.
    [71]谢增毅.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J].学习与探索,2006(5)92-97.
    [72]董保华.试论社会法的调整模式[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2)34-37.
    [73]张鹏菲.社会法性质的法理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12)24,78.
    [74]林嘉.社会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J].法学家,2007(2)1-6.
    [75]齐加将.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探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2)53-58.
    [76]王全兴.以“三农”问题为例看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J].法学,2004(5)3-6.
    [77]朱晓喆.社会法中的人[J].法学,2002(8)62-66,71.
    [78]谢鹏程.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J].法学研究,1994(4)50-57.
    [79]单飞跃,阳永恒.社会法:一种经济法研究进路的反思[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120-124.
    [80]单飞跃,甘强.社会法基本范畴问题析辨[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1-6.
    [81]谢志红.侵权行为法的变革与社会保障法之肇始——兼论弱势群体的保护[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68-72.
    [82]蒋月,林志强.健康权观源流考[J].学术论坛,2007(4)144-148.
    [83]岳远雷.论公民健康权的国家基本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3)99-102,114.
    [84]杜承铭,谢敏贤.论健康权的宪法权利属性及实现[J].河北法学,2007(1)64-67.
    [85]孙笑侠.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J].浙江大学学报,1999(5)7-12.
    [86]杨斌.浅析《劳动合同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0上)122-124.
    [87]连铮.透过形式正义追求实质正义的司法哲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3)67-68.
    [88]董溯战.论作为社会保障法基础的社会连带[J].现代法学,2007(1)76-83.
    [89]赵迅,严颂.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哲学诠释——以社会连带为视角[J].法学杂志,2006(5)127-129.
    [90]张文显.法律责任论纲[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1)1-8,21.
    [91]孙笑侠.公、私法责任分析[J].法学研究,1994(6)28-35.
    [92]叶传星.论设定法律责任的一般原则[J].法律科学,1999(2)11-16,117.
    [93]叶传星.法律责任的哲学根据[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6)1-8.
    [94]刘作翔,龚向和.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J].法学,1997(10)7-10. 115
    [95]王朋.法理学视野中的公平责任[J].南京社会科学,1998(1)45-48,62.
    [96]翁文刚.公平责任歧见剖析[J].现代法学,2000(2)39-42.
    [97]满洪杰.作为知情同意原则之例外的紧急专断治疗——“孕妇死亡”事件舆论降温后的思考[J].法学,2008(5)127-135.
    [98]聂文军.论知情同意的道德性质及其限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6)37-40,109.
    [99]任丽明,刘俊荣.试论患者紧急救治权与知情同意权的冲突于化解[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0)58-60.
    [100]朱景文.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10-17.
    [101]潘剑锋.论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与民事纠纷的适应性[J].现代法学,2000(6)59-62.
    [102]戴庆康.浅析知情同意权在我国立法中的不足[J].医学与哲学,2002(7)21-23.
    [103]陈美雅.医疗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比较研究[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3)181-190.
    [104]王野林.新医改与责任政府[J].消费导刊,2007(12)238.
    [105]傅申.政府当前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7(6)286-288.
    [106]樊启荣.社会保障立法观念的演进及其取向[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3)13-16,26.
    [107]黎建飞.论社会法责任与裁判的特殊性[J].法学家,2007(2)6-9.
    [108]戴剑波,余宏杰.医事法论纲[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1(3)125-128.
    [109]陈绍辉.卫生法地位研究[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2)114-11.
    [110]邓烈林.试论医患法律关系的社会法属性[J].卫生经济研究,2005(8)16-17.
    [111] Thomas Douglas.Medical injury compenstion:Beyond“no-fault”[J].Medical Law Review,17,Spring 2009:30-51.
    [112] William C.Cockerham.Problem of justice and distribution of health care in U.S.A. [J].Medicine and Philosophy,2002,23(5):9-11.
    [113] Szasz, Thomas, and Marc Hollender. A contribu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he basic models of the doctor -patient relationship [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56:585-588.
    [114] Hayes-bautista, David E. Termination of the patient-practitioner relationship: Divorce, patient style[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76(17): 233-238.
    [115] Simon Chesterman. Last Rights: Euthanasia, the Sanctity of Life, and the Law in the Netherlands and Northern Territory of Australia [ J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1998, 47 (2):362-393.
    [116] Steven R.Hahn.Physical Symptoms and Physician-Experienced Difficulty in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 J ].Medical Law Review,2001,134(9):897-904.
    [117] Susan R Martyn. Physical- Assisted Suicide: The Lethal Flaws of the Ninth and Second Circuit Decisions[ J ] .California Law Review, 1997, 85(2): 371-426.
    [118] Druml C. Informed consent of incapable (ICU) patients in Europe: existing laws and the EU Directive[ J ].Curr Opin Crit Care.2004,10(6):570-573.
    [119] Holmes-Rovner M. Improving informed consent: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decision research[ J ].Med Care.2002,40(9 Suppl):30-38.
    [120] Fisher, JA. Procedural Misconceptions and Informed Consent: Insights from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linical Trials Industry[ J ].Kennedy Institute of Ethics Journal.2006,16(3):251-268.
    [1]廉颖婷,魏霄.解决医患纠纷还须制度突破[N].法制日报,2008-1-20-(001).
    [2]姬忠彪,郑小洁.景汉朝强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有利于更好化解矛盾[N].人民法院报,2008-1-19(001).
    [3]谢增毅.加大“社会法”制度创新用法律推进社会建设[N].法制日报,2007-10-21(001).
    [4]赵西巨.“知情同意”法律制度值得反思[N].健康报,2007-12-18(006)
    [1]徐蓉策划,王锦主笔.医患关系恶化媒体、患者、医务工作者各有说法. (2006-08-29)[2007-05-20].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8/29/content_5020250.htm
    [2] [作者不详].化解“医闹”需要建设性思考.(2008-07-17)[2009-01-15]. http://www.law729.com/article/2008/0717/article_16652.html
    [3]杨桂华.和谐医患关系的宏观分析.(2007-03-16) [2007-5-20]. http://www.tj.xinjuanet.com/2007-03/16/content_9533662.htm1
    [4]王俊秀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工作基本不成功.(2005-07-29) [2007-6-28].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7/29/content_3281414.htm
    [5]男子拒签字致产妇死亡(专题).[2008-1-20].[2009-5-2]. http://news.sina.com.cn/z/zfjqzzcfsw/index.shtml
    [6]廖恒编辑.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新医改方案.(2009-01-21) [2009-1-25].http://news.sohu.com/20090121/n261889075.shtml
    [7]王召忠,柏岩.医用缺陷产品致损的法律探析.(2003-07-10) [2006-1-20].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307/10/67699.shtml
    [8]孙记撰稿.国家级精品课程吉林大学法理学课程教学参考资料:第八章法律体系. [2009-1-20].http://www.legaltheory.com.cn/asp/info.asp?id=11066
    [9]梁慧星.形式正义只是手段,实质正义才是目的. [2009-7-20]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ld=36433
    [10]邓峰.“维齐非齐”:多元和竞争的纠纷解决机制. [2008-2-12] http://wodelawmeng.blog.sohu.com/76684894.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