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地理志·两浙路》考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无论是作为北宋的江南富庶之地,抑或是南宋的都城所在,两浙路在宋代都占据着特殊的一席之地。《宋史·地理志·两浙路》作为正史对两浙路相关地理情况的记载,也具备着其他地理志书、史书所不可比拟的价值。然因编写仓促等原因,两浙路部分的地理志存在着缺、漏、简、错等纰漏之处,影响对其的深入研究。
     本文将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宋史·地理志·两浙路》为基础,结合宋代多种舆地书、史书、方志以及世人的笔记、读史札记中对宋代两浙路地理情况之相关记载,对其进行正误、补足等多方面考述,从而厘清宋代两浙路政区路、府、州、县之建置沿革。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入手,分析宋代不同时期两浙路行政建置沿革的演变过程、规律及原因,为今后深入研究两浙路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一定文献参考。
Whether as one of the most affluent area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r to become the Capital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angzhelu has occupied a special place in the Song Dynasty. As the recodes of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geographical situation of Liangzhelu, Songshi·Monograph on geography·Liangzhelu also has unparalleled value. But because of hasty compiling and other reasons, Songshi·Monograph on geography·Liangzhelu has some careless mistakes such as shortage, leakage, simple, wrong and so on which are not conducive to make a deep study of it.
     This paper will base on Songshi·monograph on Geography·Liangzhelu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Song Dynasty's Liangzhelu district geography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study ways and consulting with other geography books, history books, the reading notes and so on. And then, the author will represent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Song Dynasty by the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ways, which will be a reference document for the future in-depth study about Liangzhelu.
引文
1 周振鹤编,《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 二十四史中共有15部史书编修地理志,具体如下:《汉书·地理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新五代史·职方考》、《旧五代史·郡县志》、《宋史·地理志》、《辽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
    3 《〈汉书·地理志〉选释》,收入谭氏《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八》。
    5 姚士鳌,《历代地理志评议》,载《地学杂志》1921年第十二期1-3期。
    6 《元史》卷一五六《董文炳传》。
    7 据裴汝诚先生在《〈宋史〉说略》一文中考证,灭宋后,元朝廷内部对于修三史的义例主张主要有两派:一派要“以宋为世纪,辽、金为载记”,即以宋为主,辽、金附于宋,另一派则主张“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双方各执一说,不能统一,故长期未能成说。
    8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三《宋辽金史》(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9 陈高华、陈智超等著,《中国古代史史料》(修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0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三《宋辽金史》(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 据《宋元方志丛刊》载录,宋代编修并现存刊行的两浙路地方志有:朱长文撰修《吴郡图经续记》、周淙纂修《乾道临安志》、张津等纂修《乾道四明图经》、陈公亮修,刘文富纂《淳熙严州图经》、范成大纂修、汪泰亨等增补《吴郡志》、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卢镇续修《琴川志》、沈作宾修,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谈钥纂修《嘉泰吴兴志》、史弥坚修,卢宪纂《嘉定镇江志》、史安之修,高似孙纂《剡录》、黄(?)、齐硕修,陈耆卿纂《嘉定赤城志》、张淏纂修《宝庆会稽续志》、胡(?)修,方万里、罗濬纂《宝庆四明志》、罗叔韶修,常棠纂《澉水志》、项公泽修,凌万顷、边宝纂《淳祐玉峰志》、施谔纂修《淳祐 临安志》、吴潜修,梅应发、刘锡纂《开庆四明续志》、钱可则修,郑瑶、方仁荣纂《景定严州续志》、史能之纂修《咸淳毗陵志》、潜说友纂修《咸淳临安志》、谢公应修,边宝纂《咸淳玉峰续志》。此外,另有7部元代编修并现存刊行的两浙路地方志:佚名纂修《无锡志》、冯福京修,郭荐纂,《大德昌国州图志》、马泽修,袁桷纂《延祐四明志》、脱因修,俞希鲁纂《至顺镇江志》、杨譓纂修《至正昆山郡志》、王元恭修,王厚孙、徐亮纂《至正四明续志》、单庆修,徐硕纂《至元嘉禾志》。
    12 连载于《禹贡》半月刊第1卷第6期至第3卷第5期,后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又收入聂氏《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
    13 载《历史地理》第14辑,后收入徐氏《仰素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 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后收入施氏《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 合肥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6 载《燕京学报》第29期,后收入聂氏《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
    17 载《禹贡》半月刊第4卷第1期,后收入《学思集》(严耀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8 载《文史》第28辑,后收入王氏《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中华书局1996年版)。
    19 载《历史地理》第17辑。
    20 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3期。
    21 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2期。
    22 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
    23 载《文史》,2004年第1期。
    24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5 载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历史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后收入谭氏《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6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7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 《太平寰宇记·自序》。
    29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0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3 杭州出版社2003年版。
    3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五。
    35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6 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卷下·拜下》。
    37 据《宋史》等书可知,太平兴国五年(980),衣锦军废入杭州。
    38 戴扬本,《北宋转运使考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9 《文献通考》卷六一引东莱吕祖谦语。戴扬本《北宋转运使考述》一书中,就吕祖谦的这段话有一点疑义,认为吕氏将问题简单化了,事实上,北宋初的转运使有四种,并非皆由随军转运使转来。笔者对此表示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随军转运使仍是其中主要的一种。因本文重在讨论太平兴国年间转运使之职能,故对此不做深入探讨。
    40 《文献通考》卷六一引东莱吕祖谦语。
    41 《宋代分路考》,原载《禹贡》半月刊第4卷第1期,后收入《学思集》,(严耀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
    43 《宋代分路考》,原载《禹贡》半月刊第4卷第1期,后收入《学思集》,(严耀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44 《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曰京东东、西,曰京西南、北,曰河北东、 西,曰永兴,曰秦风,曰河东,曰淮南东、西,曰两浙,曰江南东、西,曰荆湖南、北,曰成都,曰梓、利、夔,曰福建,曰广南东、西。”两浙路为十五道之一,至此始为定名。
    4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六。
    4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五。
    47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五。
    48 《文献通考》卷六一。
    49 《全唐文》卷五五五韩愈《送陆歙州诗序》
    50 见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版)。
    51 《吴郡图经续记》卷上《城邑》。
    52 《宋会要辑稿》食货十六之九。
    53 《吴郡志》卷五十《杂志》。
    54 《武夷新集》卷十五《奏雨状》。
    55 《鸡肋编》卷上。
    56 《东坡全集》卷六十五《论浙西闭籴状》。
    57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二。
    58 《东坡全集》卷五十九《乞相度开石门河状》。
    59 以上数字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五至十七《商税杂录》计算所得。
    60 《方舆胜览》卷九《浙东路·瑞安府》。
    61 《舆地纪胜》卷二《临安府·两浙路转运司》。
    62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 《玉海》卷十八《淳化十道 至道十五路》。
    6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六。
    6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六。
    66 《宝庆四明志》卷一《叙郡》。
    67 《嘉泰会稽志》卷三《安抚使》,《宝庆四明志》卷一《叙郡》。
    68 《嘉泰会稽志》卷三《安抚使》原载为“宣和二年”,但考《宋史》等书可知,宋廷擒获方腊为“宣和三年”事。另《文献通考》卷六一、《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三等,亦皆记载此事为“宣和三年”,《会稽志》疑误。今从“宣和三年”。
    69 《宋史》卷一六七《职官二》。
    70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
    71 施和金,《〈宋史·地理志〉补校考》,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后收入施氏《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72 《吴越备史》卷二、《十国春秋》卷十八作“吴昌”。
    73 《玉海》卷十八《淳化十道 至道十五路》。
    74 《宝庆四明志》卷一《叙郡》。
    75 《嘉泰会稽志》卷三《安抚使》,《宝庆四明志》卷一《叙郡》。
    7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九。
    77 《会稽志》卷三《安抚使》原载为“宣和二年”,但考《宋史》等书可知,宋廷擒获方腊是“宣和三年”的事情。另《文献通考》卷六一、《群书考索》后集卷十三等,均记载此事为“宣和三年”,疑《会稽志》误。今以“宣和三年”为准。
    78 《宋史》卷一六七《职官二》。
    79 《资治通鉴》卷二三一。
    80 陆游,嘉泰《会稽志·序》。
    81 “绍兴”这一年号,长期以来被解释为“绍祚中兴”,但陈桥驿先生在《绍兴简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一书中,根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一所载改元诏书:“绍兴元年正月一日己亥,大赦改元。敕曰: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爰因正岁,肇易嘉名,发涣号于治朝,霈鸿恩于寰宇,其建炎五年,可改绍兴元年。”认为“绍兴”,从年号到地名,虽确实具有中兴之意,但却出从“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一语而来,而非长久流传的“绍柞中兴”。
    82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
    83 李昌宪,《宋代安抚使考》。
    84 《十国春秋》卷七九。
    8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
    86 《宋史》卷一九五《兵志九》。
    87 《玉海》卷十九。
    88 《重修琴川志》卷七。
    89 《重修琴川志》卷五。
    90 《玉海》卷十九。
    91 《吴都文粹》卷九《嘉定十年置补注省扎》。
    92 《廿二史考异》卷六九。
    93 《玉海》卷十八《淳化十道 至道十五路》。
    94 《玉海》卷十九。
    95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六。
    96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七。
    97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七。
    98 《延祐四明志》卷一王应麟《辨证》。
    99 载《历史地理》第14辑,后收入徐氏《仰素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0 《玉海》卷十八《淳化十道 至道十五路》。
    101 《攻媿集》卷五八。
    102 原作“祖”,然考新旧《唐书》可知,当为避曾祖茂琳讳,据改。
    103 《金史》卷七七《刘豫传》。
    104 《宋史》卷四七五《刘豫传》。
    105 聂崇岐《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
    106 《宋会要辑稿》防御六之二二。
    107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
    108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六。
    109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九。
    110 《宋会要辑稿》方域六之二二。
    111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七。
    112 《续资治通鉴》卷一三三。
    113 《续资治通鉴》卷一三五。
    114 三说,即“王子晋吹萧”说、“乐正造士”说、“云门奏乐”说。持“王子晋吹箫”说者,有宋僧信 南等。信南于景祐三年(1036)诣京,仁宗访以乡里,对曰:“臣僧乃王子晋吹箫之地,张文君人竹之乡。”仁宗曰:“是必温之乐成僧也。”宋人王十朋说:“乐清为子晋之江山”,又说:“子晋遗迹在乐清有二,乐成是其一。”宋人赵崇晖也说:“王子晋之吹箫,张文君之炼丹,皆此地也。”明隆庆间候一元修纂的《乐清县志》也说:“乐清,盖以王子晋吹箫名也。”此后林允楫纂的清康熙《乐清县志》和林启亨的《新志后议》皆循其说。持“乐正造士”说者为清道光《乐清县志》的纂修人鲍作雨,他说:“邑取古者大乐正造士,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故谓之司成,乐成之义,殆取诸此欤?”这既是后起之说,又是孤证。持“云门奏乐”说者,乃宋人刘黻,其在《云门福地记》中推想“福地以云门名,乐成之得名仿此欤?”三种说法各有优劣,但皆为“乐成”,而非“乐城”。
    115 《赤城集》卷四,方可行《迁居县令厅壁记》。
    116 《寰宇通志》卷二十六。
    117 原作“宣和九年”,然宣和无九年,疑“九年”为“元年”之误,今改。
    118 《宋史·地理志·两浙路》。
    119 叶适《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中》。
    120 《资治通鉴》卷二六七。
    121 《宋史》卷三○四《范正辞传》。
    122 《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与省界、地区界的形成》,《历史地理研究》1986年第1辑。
    123 对于南宋的分期,多以端平年间(1234-1236)为界限划分为南宋前期和南宋后期,但就两浙路而言,端平后除两次二级政区的升格(温州升瑞安府、严州升建德府),二政区一次更名(湖州改为安吉州),三级政区复更名各一次(处州之白龙复旧名松阳、衙州之常山县改为信安县),等少数几次外,很少有政区设置的大变动。不若宋金和议前后,两浙路政区由战略防御性设置转为经济发展性设置这一政区沿革变化明显,故有此分期。
    124 《欧阳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卷四十《有美堂记》。
    125 《全唐文》卷五五五韩愈《送陆歙州诗序》。
    126《续资治通鉴》卷九。
    127润、常二州之更改在开宝八年(975)平江南后,此时吴越国尚未纳土,但由于润、常二州已属赵宋,加之其后属两浙路,为使政区改革脉络清晰,故依旧列入。又明、苏二州之更改虽在吴越纳土之前,但自赵宋建隆元年(960)建国后,吴越国一直俯首称臣,此更改亦属赵宋对其政区的改革,亦列入。
    128南新县设置时间不长,但更改废置较多,为了述述条理清晰,便于理解,将三次变化分别归入各类之中。
    129《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
    130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治水》。
    131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之六八计算所得.
    13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五,《宋会要辑稿》食贷七之二六。
    13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
    13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一。
    135《东坡全集》卷六二《再论积欠六事四事箚子》。
    13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一。
    137《东坡全集》卷五八《缴进应诏所论四事》。
    138《玉海》卷十八《淳化十道 至道十五路》。
    139《宋史》卷一九五《兵志九》。
    14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七。
    141曹勋:《松隐集》卷三一《仙林寺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三。
    142范成大:《吴郡志》卷一《户口租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一。
    14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六。
    144司徒尚纪,《广东政区体系》(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西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后晋]刘昀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欧阳修等编撰;徐无党注,《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四库全书》本/光绪八年金陵书局本。
    [宋]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欧阳态撰;李勇先、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本。
    [宋]祝穆撰,祝沫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
    [宋]司马光编幕,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年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李焘撰;[清]黄以周等辑补,《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宋]李攸,《宋朝事实》,中华书局1955年版。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宋]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71册,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影印本
    [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宋]曾巩,《隆平集》,《四库全书》本。
    [宋]楼钥,《攻媿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沈括,《梦溪笔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宋]范成大,《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宋]周淙撰;钱保塘校,《乾道临安志·附札记》,中华书局1985版。
    [宋]朱长文撰修,《吴郡图经续记》;
    [宋]张津等纂修,《乾道四明图经》;
    [宋]陈公亮修,刘文富纂,《淳熙严州图经》;
    [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
    [宋]沈作宾修,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
    [宋]谈钥纂修,《嘉泰吴兴志》;
    [宋]史弥坚修,卢宪纂,《嘉定镇江志》;
    [宋]史安之修,高似孙纂,《剡录》;
    [宋]黄(?)、齐硕修,陈耆卿纂,《嘉定赤城志》;
    [宋]张溟纂修,《宝庆会稽续志》;
    [宋]胡絮修,方万里、罗溶纂,《宝庆四明志》:
    [宋]罗叔韶修,常棠纂,《澉水志》;
    [宋]项公泽修,凌万顷、边宝纂,《淳祜玉峰志》;
    [宋]施谔纂修,《淳祐临安志》;
    [宋]吴潜修,梅应发、刘锡纂,《开庆四明续志》;
    [宋]钱可则修,郑瑶、方仁荣纂,《景定严州续志》;
    [宋]史能之纂修,《咸淳毗陵志》;
    [宋]潜说友纂修,《咸淳临安志》;
    [宋]谢公应修,边宝纂,《咸淳玉峰续志》;
    [元]佚名纂修,《无锡志》;
    [元]冯福京修,郭荐纂,《大德昌国州图志》;
    [元]马泽修,袁桷纂,《延祜四明志》;
    [元]杨譓纂修,《至正昆山郡志》;
    [元]王元恭修,王厚孙、徐亮纂,《至正四明续志》;
    [元]单庆修,徐硕纂,《至元嘉禾志》;以上皆为《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
    [元]脱因修,俞希鲁纂,《至顺镇江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李兰脸等撰,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上海中华书局1966年版。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明]王鳌,《姑苏志》,《四库全书》本。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一六六册:地理 类,齐鲁书社1996年版。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佚名,《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
    聂崇岐,《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
    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西泠印社1986年版。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出版社1987年版。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倪士毅,《浙江古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顾吉辰,《<宋史>考证》,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政治·军事·文化》,杭州大学1999年版。
    李昌宪,《宋代安抚使考》,齐鲁书社1997年版。
    周振鹤,《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李之亮,《宋两浙路郡守年表》,巴蜀书社2001年版。
    [日]斯波义信著,方键、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李德清,《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顾宏义,《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国灿、奚建华,《浙江古代城镇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郭黎安编,《宋史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包伟民,《浙江区域史研究》,杭州出版社2003年版。
    李之亮,《宋代路分长官通考》,巴蜀书社2003年版。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高华、陈智超等,《中国古代史史料》(修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戴扬本,《北宋转运使考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何忠礼,《宋代政治史》,浙江大学2007年版。
    周振鹤主编,李昌宪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罗文,《宋代中央对地方施政之路的区划》,原载《大陆杂志》1974年49卷5期,后收入《宋史研究集》第9辑。
    宋晞,《北宋商业中心的考察》,收入《宋史研究论丛》(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79年版)。
    聂崇岐,《宋史地理志考异》,连载于《禹贡》半月刊第1卷第6期至第3卷第5期,后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又收入聂氏《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
    聂崇歧,《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载《燕京学报》第29期,后收入聂氏《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
    张德昌,《北宋路制简论》,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科版)1985年第3期。
    谭其骧,《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与省界、地区界的形成》,载《历史地理研究》1986年第1辑。
    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释》,收入谭氏《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载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历史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后收入谭氏《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方如金,《宋代两浙路的粮食生产及流通》,载《历史研究》1988年8月。
    方如金,《宋代浙江经济大发展的原因探析》,载《浙江学刊》1988年第3期。
    姜汉椿,《北宋转运使路略论》,载《华东师范大学报》(哲社版)1992年2期。
    曹尔琴,《宋代行政区划的设置与分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3期。
    王文楚,《北宋诸路转运司的治所》,载《文史》第28辑,后收入王氏《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中华书局1996年版。
    郁越祖,《关于宋代建制镇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载《历史地理》第6辑。
    徐规,《<宋史·地理志)补正》,原载《历史地理》第14辑,后收入《仰素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吴松弟,《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4辑。
    李昌宪,《宋代诸路的辖区与治所沿革研究》,载《历史地理》第17辑。
    余蔚,《宋代的县级政区和县以下政区》,载《历史地理》第21辑。
    施和金,《<宋史·地理志>补校考》,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后收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文楚,《北宋诸路提点刑狱司的治所》,载《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2辑。
    李裕民,《唐代州制是如何演变为明代府制的——宋代地方行政建置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2期。
    王丽,《北宋转运使的设置问题探讨》,载《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6期。
    张家驹,《宋代分路考》,原载《禹贡》半月刊第4卷第1期,后收入《学思集》,(严耀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吴铮强,《唐时期浙江省境州县沿革简析》,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
    裴汝诚,《(宋史)说略》,收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程民生,《简论宋代两浙人口数量》,载《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李中锋著,郭声波指导,《宋代政区地理研究及其信息系统处理——以川峡地区为例》,四川大学2003级硕士论文。
    李昌宪,《宋代转运司治所考述》,载《文史》2004年第1期。
    李之亮,《宋代转运使司置司考述》,载《文史》2004年第1期。
    马玉臣,《试论宋神宗时期的州县省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0卷第4辑2005年10月。
    鲁延召著,郭声波指导,《宋代广南东路政区地理及其信息系统处理》,暨南大学2005级硕士学位论文。
    顾宏义,《南宋两浙沿海的水军》,收入《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四川出版集团2006年版)。
    熊燕军,《南宋沿海制置司考》,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7月第37卷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