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元朝是我国第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幅员广阔,民族融合,文化多元,时代特色鲜明。元代也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发展、形成期和转型期。元杂剧是戏剧发展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王国维更称元杂剧为“真戏曲”。民俗文化对元杂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元杂剧中也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各族民俗文化,元杂剧演出活动本身也构成了元代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从民俗的视野研究元杂剧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往研究者多重视对元杂剧中的民俗事象的研究,本选题从广义的民俗文化角度把元杂剧中的民间文学也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展现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并运用戏剧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文艺学等理论,从文学、戏曲、民族等角度予以整体观照元杂剧。
     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大多是元代前就已存在的民俗,尤以唐宋民俗居多,这应该与元杂剧故事时代多以唐宋为时代背景和民俗的传承性有关。元代民俗在继承前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也有新发展。本文通过管窥口头文学和信仰民俗的历史变迁,揭示了民俗变迁对元杂剧创作的影响。
     元杂剧承载着女真、蒙古、回回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在文学史和戏剧史中都显得独树一帜。这些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有表现民族融合的,也有折射民族冲突的,其背后潜隐着民族心灵的秘密。
     元代城乡都有元杂剧演出活动。从演出的角度讲,元杂剧是元代“当代”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杂剧文本对元杂剧演剧行业习俗、化妆、脚色、砌末与戏剧表演的相关记录,不仅让今人对元杂剧演出习俗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可以看到元杂剧部分演出习俗是明清戏曲演出模式的先导。
     元杂剧中的各族民俗事象具有趋同性特点,这种趋同性与剧中人所处的民俗文化圈有关。蒙古、回回、女真等少数民族民俗表现了北方狩猎游牧文化的共性特点,而中原汉族民俗具有农耕礼乐文化的特点。另外长期的民族融合,也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相似性。元杂剧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民俗,往往是各个民族趋同的民俗事象,这类民俗文化易于被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观众群所接受。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民俗、民族、国家认同与元杂剧的互动关系。
     元杂剧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这些民俗文化直接影响了元杂剧的情理表达,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情结构安排以及曲文、科介、宾白、曲牌也都起着重要作用。元杂剧顺应了俗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体现了大元一统的时代性,或隐或显地传达了底层民众话语,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民间性。
     总之,民俗文化是孕育元杂剧的文化生态之一,元杂剧也深刻地打上了民俗文化的烙印,折射出中下层民众的审美心理和各民族隐秘的民族心理。
The Yuan Dynasty is China’s first united country established by northern minorities. Ithas a vast expanse of land, national fusio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a clear characteristic of thetimes.The Yuan Dynasty is also an important period of development, that is, forming periodand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hina’s folklore culture. The Yuan Zaju is an important stage whichserves as a link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n the history of drama development. AndWang Guowei viewsYuan Zaju as“true drama”. Folklore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the formation of Yuan Zaju. Yuan Zaju performance forms a beatiful folklore sight in the YuanDynasty.There is much point in studying Yuan Zaj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lore.
     The former resear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studying folklore items in Yuan Zaju. Thethesis also regards folklore literature in Yuan Zaj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wideperspective of folklore cultu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from former experts, the thesistries to check what is weak at, as much as possible give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representation of folklore culture in Yuan Zaju. By using the theory of drama、folklore、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terature and art, the research makes a holistic study of Yuan Zaju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drama and nation.
     Folklore culture in Yuan Zaju is colorful and diverse. Most of it existed before YuanDynasty, especially there is lots of Tang and Song folklore. This should be related to timesbackground set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folklore inheritance In Yuan Zaju stories.Basedon the former folklore culture, folklore In Yuan Dynasty also develops a lot.In view ofhistorical changes of oral literature and belief Folklore, the thesis shows the influence offolklore changes on Yuan Zaju creation.
     YuanZaju bears the weight of folklore culture of Nuzhen tribes, Mongolian Minority and Hui Minority and has a unique style in th e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drama. Folkloreculture of these minorities either represents national fusion or reflects national conflict. Andthe secrecy of national mind is hidden behind it.
     There were some performance activities in Yuan towns. From the angle of performance,Yuan Zaju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contemporary”folklore culture at that time in YuanDynasty. Yuan Zaju texts keep a record of the customs、make-up、roles and stage props inYuan Zaju show business, which makes the present people not only know about the customsof Yuan Zaju show business, and but also learn that some of the show customs in Yuan Zajuare the pioneer of drama show pattern.
     Folklore items of diffent minorities in Yuan Zaju have the charcteristic of convergence.This kind of convergence bears some relation to folklore cultural circle of dramatis personae.Folklore of Nuzhen tribes, Mongolian Minority and Hui Minority shows commoncharacteristic of northern hunting and nomadic culture, while folklore of the Han natioanality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lture of farming and ritual and music. In addition, long-termnational fusion makes the folklore cultur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minorities similar.Convergent folklore items of different nations appear frequently in Yuan Zaju, which is easilyaccepted by the crowd of spectators from different na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Based on this,the thesis further explor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Yuan Zaju and folklore、nation and country identification.
     Yuan Zaju bears the weight of rich information of folklore culture. The folklore culture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s of Yuan Zaju,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molding figures, arranging the structure of scenario of drama and singing words of drama、Kejie(actions and expressions)、monologue and Qupai. Yuan Zaju can comply with thedevelopment trend of folklore culture, give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times of Yuan unity, andovertly or covertly convey the ideas of low-class people, and has strong nationalities and andfolk nature.
     In conclusion, folklore conceived of Yuan Zaju is one of cultural ecology. In turn, YuanZaju also bears the deep cachet of folklore culture , reflects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middle and low class people and covert national mind of different nations.
引文
①[日]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6-187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叶长海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1页。
    ③[日]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第175页。
    ④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商务印书馆1949年,第一○二页。
    ⑤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二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页⑥刘荫柏《元代杂剧史·绪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页。
    ①朱光荣《论中国戏曲里俗文学的艺术魅力》,《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第27页。
    ②郑传寅《民俗与戏曲的俗文化品格》,《戏曲研究》第62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第5页③廖奔《中国戏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④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
    ①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第413-414页②谭达先《民间文学与元杂剧》,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
    ①叶蓓《浅析蒙古族文化对元杂剧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②刘祯《戏曲与民俗文化论》,《戏曲研究》第70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③戴峰《戏曲与民俗的互动研究》,《文艺报》2005年9月8日第007版“理论建设”栏目
    ①王政《元明戏曲中的墓祭古俗考》,《民族艺术》2009年第3期。
    ②王政《元明戏曲中的“抛绣球”事象略考》,《名作欣赏》2011年第17期。
    ③黄竹三延保全《中国戏曲文物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
    ④翁敏华《〈秋胡戏妻〉杂剧与“桑林淫奔”古俗》,《中华戏曲》第26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①周玲《元杂剧民俗文化遗存研究》,2005年中山大学古代文学专业中国戏曲史博士论文②王燕《元杂剧与元代时尚风俗研究》,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③张晓兰《宋代伎艺及其对元杂剧的影响》,2006年兰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④林家如《元杂剧中的民俗与民俗活动》,2009年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⑤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①康保成《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②郎樱、扎拉嘎主编《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③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④张维娟《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中华书局2007年。
    ⑤卢世华《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中华书局2009年。
    ⑥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⑦徐雪辉《元杂剧文化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
    ①苗怀明《从文学的、平面的到文化的、立体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研究方法变革之探讨》,《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5期。
    ②杨荫深《细说万物由来》,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410页。
    ③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2-3页。
    ①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第32-33页。
    ②田同旭《元杂剧通论》上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70页。
    ③田同旭《元杂剧通论》上册,第172页。
    ④田同旭《元杂剧通论》上册,第171页。
    ⑤徐沁君《元人杂剧的珍本——谈〈元刊杂剧三十种〉》,北大中文论坛,古代文学戏曲,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48788作者:如舸斋发布时间:2003-5-23 12:12:00
    ①[荷兰]伊维德宋耕译《我们读到的是“元”杂剧吗——杂剧在明代宫廷的嬗变》,《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②明·臧晋叔撰《元曲选·序》,中华书局1958年,第3页。
    ③明·臧晋叔撰《元曲选·序二》,中华书局1958年,第4页。
    ④参看附录C:元杂剧中的神话传说一览表2。
    ⑤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叶长海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73-74页。
    ⑥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3-114页。
    ①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自序》,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3页。
    ②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75页③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④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第169页。
    ⑤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⑥乌丙安《民俗学原理》,第15页。
    ①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页。
    ②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2页。
    ③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3页。
    ④方纪生编著《民俗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资料室1980年。
    ⑤[英]查·索·博尔尼《民俗学手册》程德祺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11页⑥[日]关敬吾编著《民俗学》王汝澜龚益善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4页。
    ⑦[日]关敬吾编著《民俗学》王汝澜龚益善译,第27页。
    ①顾颉刚《〈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第31页②潜明兹《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90页。
    ③干春松《神仙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20页。
    ④汉·东方朔撰王根林校点《海内十洲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5页。
    ⑤干春松《神仙传》,第120-122页。
    ⑥陈刚《唐前蓬莱神话流变考》,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论文。
    ⑦清·郝玉麟等监修鲁曾煜等编篆《广东通志》(一)卷十三,《四库全书》第5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91页。
    ①李炳海《原始宗教灵物崇拜的载体——洋洋大观而又井然有序的昆仑》,《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第124页。
    ①李金明《我国史籍中有关南海疆域的记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3期,第31页。
    ②葛兆光《从“西域”到“东海”——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文史哲》2010年第1期,第21页③张如安《元代浙东海洋文学初窥——以宁波、舟山地区为中心》,《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④郭璞注毕沅校《山海经》第十一卷“海内西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九三页。
    ①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道虚篇》,中华书局1979年,第413页。
    ②乌丙安《中国民俗学》,第283页。
    ③先巴《昆仑文化与道教神仙信仰略论》,《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46页④王德有陈战国主编《中国文化百科》,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第496页。
    ⑤郭璞注毕沅校《山海经》第十六卷“大荒西经”,第一一二页。
    ⑥鲁迅《鲁迅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①段宝林主编《民间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②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中国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5页
    ①对于钟馗传说起于何时,主要是基于对《太上洞渊神咒经》的断代:吉冈义丰后在《六朝道教的种民思想》一文认为出于梁末以前;卿希泰教授在《中国道教思想史纲》里说出现于晋代。明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认为“必汉、魏以来有之”。转引自刘锡诚《钟馗传说和信仰的滥觞》,《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总第21期),第
    51-52页。
    ②刘锡诚《钟馗传说和信仰的滥觞》,《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总第21期),第54页。
    ③刘锡诚《钟馗传说和信仰的滥觞》,《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总第21期),第55页。
    ④转引自刘锡诚《钟馗传说和信仰的滥觞》,《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总第21期),第53页。
    ⑤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5页。
    ⑥胡适《三侠五义序》,海南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①杨绪容《包拯断案本事考》,《复旦学报》2001年第2期,第481页。
    ②杨绪容《包拯断案本事考》,《复旦学报》2001年第2期,第500页。
    ③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93页。
    ④宋·沈括张富祥译注《梦溪笔谈》卷二十二“包孝肃为吏所卖”,中华书局2009年,第249页⑤杨绪容《包拯断案本事考》,《复旦学报》2001年第2期,第136页。①王立《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0页。②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前集卷四,《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90页。③明·王圻篆集《稗史汇编》(上),北京出版社1993年,第二五三-二五四页。④王其格《浅论北方草原民族的图腾信仰》,《论草原文化》第七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90页。⑤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李梦生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146页。⑥佚名撰路芜南孚尹陈珊点校《元朝秘史》卷一,《二十五别史·大金国志元朝秘史》,齐鲁书社1999年,第1页。
    ①马亚川遗稿黄任远王盖章整理《女真萨满神话》,黑龙江人们出版社2006年,第13页②《金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二五,中华书局1997年,第19页。
    ③徐征等主编《全元曲》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125页。
    ①明·臧晋叔编《元曲选》第一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62页。本文《元曲选》杂剧都为此版本②谭达先《民间文学与元杂剧》,第180页。
    ③谭达先《民间文学与元杂剧》,第174页。
    ①谭达先《民间文学与元杂剧》,第179页。
    ②于秀芳主编《山西民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5页。
    ③上述《北史》、《南唐书》和敦煌曲子词民歌转引自李连生《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第135页。
    ④程杰范晓婧编著《宋辽金歌谣辑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页。
    ⑤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时令类第8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三八五页⑥杨公骥《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年。
    ①程杰范晓婧编著《宋辽金歌谣辑录》,第53页。
    ②杨淑玲李文治《回族的习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98页
    ①宋·曾敏行著朱杰人标校《独醒杂志》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四五页。
    ②金建民《宋元时期的民歌和词曲》,《艺术苑》音乐版(季刊)1993年第4期,第32页③杨晓霭《竹枝歌唱在宋代的变化与竹枝歌体》,《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叶长海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②郑振铎撰《郑振铎说俗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75页。
    ③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远方出版社2001年,第56页。
    ④周贻白《元代壁画中的元剧演出形式》原载《文物》1959年第1期,转引自车文明、王福才、延保全编《平阳宋金元戏曲文物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⑤欧阳友徽《佛教与〈目连救母〉杂剧的诞生》,《戏剧》1996年第2期,第53页。
    ①刘全芬《南宋金元新道教孝道伦理研究》,2009年山东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第88页。
    ②明·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第1650页。
    ①袁世硕《元曲百科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第365页②杨惠玲《“货郎儿”推考》,《艺术百家》2003年第3期,第48页③安葵《戏曲拉奥孔》,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第61页。
    ①张庚《戏曲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该书第二章《戏曲剧本——剧诗》中认为“诗的发展可以说有三种形态。一种形态叫抒情诗,一种形态叫叙事诗,第三种形态就叫剧诗。”见第40页。又说剧诗是动作中写人物是舞台上的剧本,是口头唱出来的诗;注重结构。见第44页-49页。
    ②[荷兰]伊维德宋耕译《我们读的是“元”杂剧吗?——杂剧在明代宫廷的嬗变》,《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5页。
    ①胥洪泉《元杂剧中带“驴”字的詈辞》,《四川戏剧》2008年第3期,第64页。
    ②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李梦生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317页③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续考(连载)》,《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第154页。
    ④鲁迅《鲁迅杂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①朱大可《色语、酷语和秽语:流氓叙事的三大元素》《南方文坛》2004年第1期,第51页。
    ②[美]时钟雯著萧善因王红箫译《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元杂剧》,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0页③朱大可《色语、酷语和秽语:流氓叙事的三大元素》,《南方文坛》2004年第1期,第52页。
    ①[荷兰]伊维德宋耕译《我们读的是“元”杂剧吗?》,《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3页
    ①王可宾《女真国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97页。“景祖乌古乃,绰号‘活罗’或曰‘胡来’。……‘活罗’即鸦鶻,是鹰的一种。”
    ②[美]时钟雯著萧善因王虹箫译《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元杂剧》,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4页。
    ①李润生《正体·表德·美称》,华文出版社1997年,第68页
    ①清·梁廷枏《曲话》卷二,上海:有正书局,民国五年(排印本),第十一页②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第178页。
    ①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21页②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154页。
    ①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53页。
    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12页。
    ③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三政宣上帙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一七页④赵永春《〈茅斋自叙〉记载的女真生活与宋金关系》,《北方文物》2005年3期,第58页。
    ①元·脱因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二,《宋元方志丛刊》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二六二二页。
    ②周玲《元杂剧中的冠衣文化研究》,《求索》2005年第5期,第147-148页。
    ③宋·王栐撰孔一校点《燕翼诒谋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618页④宋·王栐撰孔一校点《燕翼诒谋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第4617页。
    ①清·徐坷《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第348页。
    ②那木吉拉著《中国元代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 -15页。
    ③徐征等主编《全元曲》第十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483页。
    ④黄时鉴《元代缠足问题新探》,《东方博物》第十八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⑤黄时鉴《元代缠足问题新探》,《东方博物》第十八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页⑥张继红校注《吴昌龄刘唐卿于伯渊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二一三页。
    ①陈高华《元代妇女服饰简论(下)》,《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52页。
    ②陈旭霞《元曲中的茶文化映像》,《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第124页
    ③康保成《酒令与元曲的传播》,《文艺研究》2005年第8期,第70页。
    ④周玲《元杂剧中的面食风俗》,《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102页。旋饼“也称春饼、薄饼、胡饼汉民族岁时传统食品,流行于全国各地。”
    ①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续考》,《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第147-149页。
    ②但元杂剧中也有“五魂”说法,如《窦娥冤》、《误入桃园》、《还牢末》、《任风子》、《单刀会》、《襄阳会》、《老君堂》、《野猿听经》。
    ③[英]弗雷泽著刘魁立编《〈金枝精要〉——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④[英]查·索·博尔尼著《民俗学手册》程德祺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①林嵒《论鬼魂与梦兆情节在关汉卿戏剧创作中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57页②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9页。
    ③张继红校注《吴昌龄刘唐卿于伯渊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二一三页。
    ④明·冯梦龙编许政扬校注《喻世明言》(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03页。
    ①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76页。
    ②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远方出版社2001年,第161页
    ①宋·四水潜夫辑《武林旧事》,西湖书社1981年,第47页。
    ①傅勤家《中国道教史》,许地山傅勤家著《道教史;外一种:中国道教史》,岳麓书社2010年,第279页②陈耀庭等编《道家养生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
    ③王汉民《道教神仙戏曲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④龙潜庵编著《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
    ①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三卷六编神仙谱系·瘟神),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第132页。
    ②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82页。
    ③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三卷六编神仙谱系·瘟神),第134页。
    ④郝青云王清学《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4期⑤《黑鞑事略笺证》,王国维《王国维遗书》(八),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217页。
    ①傅勤家《中国道教史》《道教史外一种:中国道教史》,岳麓书社2010年,第245页②无名氏《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后集),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第231-232页。
    ③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风俗”条,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2页。
    ①唐·皇甫枚撰穆公校点《三水小牍》卷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第1194页。
    ②拙言士心真人文源编著《三命通会选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③元·忽思慧撰刘玉书点校《饮膳正要》卷第一“养生避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第六页④吴裕成《中国生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①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56-257页。《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应知鞑靼人用十二生肖纪年:第一年为狮儿年,次年为牛儿年,三年为龙儿年,四年为狗儿年,其数止于十二。”据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来看,未见“狮儿年”,马可波罗所言,不仅生肖不尽全对,而且生肖排年的顺序也不准确,难怪很多学者对其游记的真实性提出异议。
    ②《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中)典章二十八,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影印元刊本),第1090页。
    ①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梦书·梦书概说(代序)》,中华书局1990年,第14页。
    ②转引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梦书》,中华书局1990年,第30页。
    ①元·陶宗仪李梦生校点《南村辍耕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6416页
    ①宋·陆游撰高克勤校点《老学庵笔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第3540页②宋·庄绰撰李保民校点《鸡肋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第3994页。
    ③宋·洪皓撰阳羡生校点《松漠纪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第2797页。
    ①元·陈澔注《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24页。
    ②《金史》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七·食货一”,一○三一,中华书局1997年,第272页
    ①《黑鞑事略笺证》,王国维《王国维遗书》(八),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254页②[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4页。
    ③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58页。
    ④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
    ①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②罗斯宁《元杂剧的爱情剧和元代的节日择偶习俗》,《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1期③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3页。
    ④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第124页。
    ①方燕《鞭春、改火、驱傩、巫术与宋代宫廷节俗简论》,《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期。
    ②元·脱因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三,《宋元方志丛刊》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二六四二页③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2页。
    ①曲彦斌《典当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0页。
    ②曲彦斌《典当史》,第51页。
    ③毛宏跃《金代纸币流通探析》,《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5期
    ①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时令类第8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一八九页②徐征等主编《全元曲》第十一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360页。
    ③元·孔齐撰庄葳郭群一校点《至正直记》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6576-6577页。
    ④张家国《神秘的占候:古代物候学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51页。
    ⑤张家国《神秘的占候:古代物候学研究》,第52页。
    ⑥《北齐书》卷十七“列传第九·斛律金”,二一九,中华书局1997年,第60页。
    ①林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7页。
    ①宋·张师正撰李裕民辑校《倦游杂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一),第755页②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50页。
    ③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第251页。
    ①李艳琴《从〈祖堂集〉看“叉手”一词的确义及其他》,《宁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11页。
    ②宋·陈元靓《新编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丁集卷三,[日]长泽规矩也编《和刻本类书集成》(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53页。
    ③陈高华《元代女性的交游和迁徙》,《浙江学刊》2010年1期,第81页。
    ①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12-113页。
    ②申士垚傅美琳编著《中华风俗大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第482页③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①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第182页。
    ②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第199页。
    ③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第198页。
    ④徐征等主编《全元曲》第十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253页。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页。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社会划分概念。
    ①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9页②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页。
    ③《毛诗正义》卷十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461页。①贺学君《中国四大传说》,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0页②罗永麟《试论〈牛郎织女〉》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94页。③罗永麟《试论〈牛郎织女〉》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95页。④天人主编《唐宋诗词名篇鉴赏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96页。⑤汉·刘向撰《古列女传》卷四“齐杞梁妻”,七-八,《四库全书》第4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39页。
    ①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集》,商务印书馆出版1956年修订2版,第59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篆《全唐诗》卷二十六“杂曲歌辞”,中华书局1999年,第三六○页。
    ③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篆《全唐诗》卷六百二,第六九五五页。
    ④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卷四十一,中华书局1979年,第694页。
    ⑤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3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九○六九页。
    ⑥宋·郑樵撰《通志》(一),卷四十九“乐略第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六三一页⑦转引自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⑧贺学君《中国四大传说》,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3页。
    ⑨贺学君《中国四大传说》,第65-66页。
    ①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第189页②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第257页。
    ①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9-40页。
    ②参见本论文“元杂剧中的精神民俗”部分。
    ①季学源《文化视野中的梁祝故事》,《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52-53页。
    ②转引季学源《文化视野中的梁祝故事》,《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3页
    ③宋·张津等撰《(乾道)四明图经》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7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五二八页。
    ④钱南扬《祝英台故事叙论》,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6页。
    ⑤钱南扬《祝英台故事叙论》,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第48页。
    ①纪永贵《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②《宋书》卷二十二“志第十二·乐四”,六二七,中华书局1997年,第166页。
    ③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一四页。
    ④纪永贵《董永遇仙传说戏曲作品考述》《戏曲研究》第66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第90页。
    ⑤纪永贵《董永遇仙传说戏曲作品考述》《戏曲研究》第66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第91页。①朱恒夫《望夫石传说考论》,《江海学刊》1995年4期。②李道和《试论作为望夫石传说原型的涂山氏传说》,《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2期。③张芸《望夫石传说古今流传考》,《民俗研究》2007年4期,第164页。④南朝宋·刘义庆撰王根林校点《幽明录》《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93页。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81页⑥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四六“地部一一”,中华书局1960年,第二二一页。⑦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下,卷三十三“剑南道下·剑州”,中华书局1983年,第八四六页。⑧宋·罗叔绍修常堂篆《澉水志》上,《宋元方志丛刊》第五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四六六六页。⑨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第一○一○页。⑩宋·王象之编纂《舆地纪胜》江南西路卷二十八《续修四库全书》五八四·史部·地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三一八页。
    ①张芸《望夫石传说古今流传考》,《民俗研究》2007年4期,第166页②张芸《望夫石传说古今流传考》,《民俗研究》2007年4期,第167页①郭俊叶《托塔天王与哪吒——兼谈敦煌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敦煌研究》2008年3期,第32页。②唐·郑綮《开天传信记》,五代·王仁裕等撰《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丁如明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五七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第六册,卷六二○,中华书局影印版1983年,第六二六二页到六二六三页。
    ②宋·道原顾宏义译注《景德传灯录译注》,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1月,第二册第939页、第三册第1070页第四册第1943页。
    ③宋·李昉等《太平广记》(1)卷九十二“异僧六·无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489页。
    ④宋·赞宁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上册),卷第十四“明律篇第四之一”,中华书局1987年,第329页。
    ⑤无名氏《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后集),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第326页。
    ⑥郭俊叶《托塔天王与哪吒——兼谈敦煌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敦煌研究》2008年3期,第32页。
    ①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961、962页。
    ②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三册,第964页。
    ③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三册,第969页。
    ①刘文刚《那吒神形象演化考论》,《宗教学研究》2009年3期,第179页②邓卫中《哪吒与水崇拜》,《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4期,第94-96页③刘文刚《那吒神形象演化考论》,《宗教学研究》2009年3期,第179页
    ①刘文刚《那吒神形象演化考论》,《宗教学研究》2009年3期,第180页。
    ②宋·高承撰李果订《事物纪原》(三)卷八“赛神”条,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六月版,第310页③宋·庄绰李保民校点《鸡肋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第3991页。
    ①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802-805页。
    ①李小荣《那吒故事起源补考》,《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3期,第143页。
    ②宋·文素编《如净和尚语录》,海峡佛教网,http://www.hxfjw.com/book/story.php?id=1664
    ③[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④宋万忠武建华标注《解梁关帝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六六页。
    ①三国时一尺合今约24.2cm,宋元一尺合今约31.7cm,即使按三国时的尺寸算,髯长“一尺八”也约有50cm。
    ②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国书店2001年,第39页。
    ③赵山林《南北融合与关羽形象的演变》,《文学遗产》2000年4期,第113页。
    ④许地山《道教史》第七章《巫觋道与杂术》“中国底武神,如秦汉祀蚩尤,六朝祀项羽、刘章,宋以后祀关羽……《道教史外一种:中国道教史》,岳麓书社2010年,第125页。
    ①赵山林《南北融合与关羽形象的演变》,《文学遗产》2000年4期,第113页。
    ②赵山林《南北融合与关羽形象的演变》,《文学遗产》2000年4期,第114页。
    ③[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02页。
    ④刘海燕《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⑤刘海燕《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第51-52页。
    ⑥清·吴辅宏篆辑《大同府志》,大同市地方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大同市杨树丰产林印刷厂2007年内部资料,第311页。
    ⑦王汉民《八仙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⑧王汉民《八仙与中国文化》,第37页。
    ①宋·曾敏行著朱杰人标校《独醒杂志》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三六页。“何仙姑”条:“何仙姑永州民女子也。因放牧野中,遇人啗以枣,因遂绝粒,而能前知人事。”
    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辑録)》,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论著集成》(明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9年,第六三七页。
    ③李祥林《元杂剧舞台上的“八仙”》,《戏剧之家》2002年6期,第55页。
    ④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辑録)》,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论著集成》(明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9年,第六三八页。
    ⑤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96年,第一一页。
    ⑥李祥林《元杂剧舞台上的“八仙”》,《戏剧之家》2002年6期,第56页。
    ①余象斗等著《四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新1版,第一页。
    ②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风俗”条,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2页
    ①郑土有《晓望洞天福地——中国的神仙与神仙信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尹蓉《元杂剧中的八仙》,《艺术百家》2003年3期,第37页。
    ③元·孛兰肹等撰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上册,中华书局1966年,第32页。
    ④[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张绪山译《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闻见录》,中华书局2008年,第127-128页。
    ⑤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下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五五三页。
    ⑥孟嗣徽《元代晋南寺观壁画群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①华方田《辽金元佛教》,《佛教文化》2004年第2期,第34页。
    ②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4页③刑莉《观音信仰》,汉扬出版社1995年,第31页。
    ①转引吴康主编《中华神秘文化辞典》,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60-61页。
    ①元·脱因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三,《宋元方志丛刊》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二六四八到二六四九页②宋·孟珙清·曹元忠校注《孟鞑备录校注》,《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五一四页。《蒙鞑备录·立国》:达达之名,是“盖其人居,近达达河而得名也。”
    ③方龄贵校注《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七八到七九页。
    ④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提出石君宝为辽东女真人,田同旭《元杂剧通论》赞同孙说。黄竹三先生《戏曲文物研究散论·石君宝研究三题》存疑。
    ⑤[俄]别林斯基著;满涛,辛未艾译《别林斯基文学论文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⑥[俄]别林斯基著;满涛,辛未艾译《别林斯基文学论文选》,第25页。
    ⑦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3页。①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41页。②林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页。③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三“政宣上帙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一六页。④明·叶子奇撰吴东昆校点《草木子》卷三“杂制篇”,《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61页。
    ①元·佚名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十卷》庚集饮食类“女直食品”,《续修四库全书》一一八四·子部·杂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五八○页到第五八一页。
    ②宋德金史金波著《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300页。
    ③《金史》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舆服下”九八五,中华书局1997年,第260页。
    ④傅乐淑《元宫词百章笺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69页。转引自陈高华《元代妇女服饰简论(下)》,《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4期。
    ①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国书店2001年1月,第40页。
    ②《金史》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舆服下”九八四,中华书局1997年,第260页③《金史》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舆服下”九八五,第260页。
    ④《金史》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舆服下”九八五,第260页。
    ⑤《金史》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舆服下”九八三,第260页。
    ①宋德金史金波《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96页。
    ②金·宇文懋昭撰李西宁点校《大金国志》卷之三十九,《二十五别史·大金国志元朝秘史》,齐鲁书社1999年,第286页。
    ③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上册卷三“政宣上帙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一八页。
    ④康保成《酒令与元曲的传播》,《文艺研究》2005年第8期,第70页
    ①转引自宋德金史金波著《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410页②常任侠《中国舞蹈史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34页。
    ③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三“政宣上帙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一八页。
    ④宋德金史金波著《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山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405-406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八册,中华书局1957年,第七七一一页。
    ⑥宋·洪皓撰阳羡生校点《松漠纪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第2797页。
    ①孙伯君《辽金官制与契丹语》,《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73页。
    ②孙伯君《辽金官制与契丹语》,《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73页。
    ③孙伯君《辽金官制与契丹语》,《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74页。
    ④龙潜庵编著《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第992页,解释撒敦为“亲戚,亲属。蒙古语”。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断为是蒙古语。
    ⑤孙伯君《元明戏曲中的女真语》,《民族语文》2003年第3期。
    ⑥康迈千《释元杂剧中的“兔胡”》,《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以河北安国县的活态方言“兔胡”只是记音,认为元杂剧中也应意为“腰带”。
    ⑦王季思等《元杂剧选注下·货郎旦》和温公诩《元人杂剧词语释义》都解释为“玉带”。
    ①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前言》,中华书局1979年,第一页。
    ②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223页。
    ③宋·洪皓撰阳羡生校点《松漠纪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第2800页④李修生主编《全元文》(一)卷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7-108页。
    ①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卷十一“帝王部一·黄帝轩辕氏”,中华书局1965年,第209页。
    ②吴康主编《中华神秘文化辞典》,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127页。
    ③谷长春主编马亚川口述王宏刚程迅整理《女真谱评》(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王可宾著《女真国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98页。
    ⑤王可宾著《女真国俗》,第299页。
    ⑥金·张暐辑《大金集礼》卷四十“朝会下·朔望常朝仪”,清光绪二十一年广雅书局刊本。
    ⑦金·宇文懋昭撰李西宁点校《大金国志》卷之三十九“初兴风土”,《二十五别史·大金国志元朝秘史》,第287页。
    ⑧[瑞典]多桑,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第174页。
    ①元·陶宗仪著李梦生校点《南村缀耕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6141页。
    ②刘美云《论入居中原的女真人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发布者:ygwhyjzx发布时间:2012-2-28http://www.sxdtdx.edu.cn/ygwh/onews.asp?/500.html
    ③明·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第412页。
    ④王可宾《女真国俗》,第196页。
    ①元·陶宗仪著李梦生校点《南村缀耕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6142页
    ②元·无名氏《朴通事谚解》,《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第三八页③宋德金《金代女真族俗述论》,《历史研究》1982年3期,第158页
    ①陶晋生《女真史论》,台湾:食货出版社,1981年,第111页。
    ②宋德金《元杂剧中的金朝和女真人》,《文史知识》2010年第9期,第29页。
    ③《金史》卷八十“列传第十八·磬阿离补”,一八一二,第468页。
    ④《宋史》卷四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一二九三二,中华书局1997年,第3291页⑤《金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完颜仲德”二六○八,第668页。
    ⑥《金史》卷四十四“志第二十五·兵”九九一,第262页。
    ⑦李成《金代女真文化对元杂剧繁荣的影响》,《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1期,第177页。
    ①宋·孟珙清·曹元忠校注《孟鞑备录校注》,《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23册)杂史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五一四页。
    ②明·王圻篆集《稗史汇编》(上册),北京出版社1993年,第二五○页。
    ①宋·孟珙清曹元忠校注《孟鞑备录校注》,《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23册)杂史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五三一页。
    ②宋·孟珙清曹元忠校注《孟鞑备录校注》,《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23册)杂史类,第五一五页。
    ③[意]约翰·普兰诺·加宾尼著《蒙古史》,[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3页。
    ④[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张绪山译《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闻见录》,中华书局2008年,第225页。文中的契丹人指蒙古人,契丹国指蒙古国。
    ①《黑鞑事略笺证》,王国维《王国维遗书》(八),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206-207页。
    ②《黑鞑事略笺证》,王国维《王国维遗书》(八),第206页。
    ③[意]约翰·普兰诺·加宾尼著《蒙古史》,见[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6页。
    ④王迅苏赫巴鲁编著《蒙古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⑤赵丰《蒙元胸背及其源流》《“丝绸之路与元代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东方博物》第十八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⑥赵旭东《侈糜、奢华与支配——围绕十三世纪蒙古游牧帝国服饰偏好与政治风俗的札记》,《民俗研究》2010年第2期。
    ①(亚美尼亚)乞拉可思·刚扎克赛、(意)鄂多立克、(波斯)火者·盖耶速丁著何高济译《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华书局1981年,第76页。
    ②(亚美尼亚)乞拉可思·刚扎克赛、(意)鄂多立克、(波斯)火者·盖耶速丁著何高济译《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第78页。
    ③郎樱《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第90页。
    ①韩登庸《元代杂剧肇论》,远方出版社1996年,第65页
    ②韩登庸《元代杂剧肇论》,第65页。
    ③韩登庸《元代杂剧肇论》,第63页。(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和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中都认为是“不知”或“不管”)
    ④韩登庸《元代杂剧肇论》,第65页。
    ⑤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续考》,《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第277页。
    ⑥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续考(连载)》,《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1期,第64页。
    ⑦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续考》,《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92页。
    ⑧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续考》,《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第275-277页。《延安府》:“(达达官人云)庞衙内也,结斯陀罗昆,你恰走将来,把俺筵席都搅了。”方龄贵考证“‘结斯陀罗昆’当是蒙古语,乃‘结斯’与‘陀罗昆’的复合词”“‘结斯’当就是蒙古语语根ges-的对音,有熔化,融解,纠正,改变,修正,取消,放弃诸义。”‘陀罗昆’是是torqu的对音,有“阻碍,欺骗,蒙骗,制造混乱,强加罪名于人等义”,因此结斯陀罗昆”意思是“达达官人规劝庞衙内纠正其自欺欺人之谈,休再进行蒙骗”。
    ①那木吉拉《元代汉人蒙古姓名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第13页。
    ②李治安《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第31页。
    ③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二”,中华书局1957年,第六○页。
    ④钟敬文主编游彪等著《中国民俗史》(宋辽金元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39页
    ①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二一页。
    ②宋·洪皓撰阳羡生校点《松漠纪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第2791页。
    ③李树江《回族民间文学史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9页。
    ④元·夏庭芝撰《青楼志》,崔令钦等撰《教坊记北里志青楼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五九页载:“米里哈,回回旦色,歌喉清宛,妙入神品。貌虽不扬,而专工花旦杂剧。余曾识之,名不虚得也。”
    ⑤收录于赵景深辑《元人杂剧钩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⑥[俄]别林斯基著;满涛,辛未艾译《别林斯基文学论文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①元·陶宗仪著李梦生校点《南村缀耕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6495页。
    ②金·刘祁撰黄益元校点《归潜志》卷十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6033、6034页③宋·洪皓撰阳羡生校点《松漠纪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第2791页。
    ④《元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世祖八”,二三一,中华书局1997年,第79页
    ①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921页。
    ②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0页
    ①元·佚名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十卷》庚集饮食类“回回食品”《续修四库全书》一一八四·子部·杂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五七九页。
    ②元·佚名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十卷》庚集饮食类“回回食品”《续修四库全书》第1184册,第五八○页。
    ③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920页。
    ④元·忽思慧撰刘玉书点校《饮膳正要》卷第一“聚珍异馔”,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第三二页。
    ⑤元·佚名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十卷》庚集饮食类“回回食品”,《续修四库全书》第1184册,第五七九页
    ①元·佚名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十卷》庚集饮食类“回回食品”,《续修四库全书》第1184册,第五七九页②赵景深辑《元人杂剧钩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168页。
    ③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李梦生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6495页。
    ④《回族服饰发展史》2011-09-10 12:59来源:中阿经贸论坛官网http://www.cnr.cn/2011zthd/jingmaoluntan/ningxia/huizuwenhua/201109/t20110910_508488341.shtml
    ⑤宋·洪皓撰阳羡生校点《松漠纪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第2791页。
    ①郭英德《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4页②徐俊元张占军石玉新《贵姓何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①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925-926页。
    ②《元史》卷八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三”,二一九一到二一九二,中华书局1997年,第572页③盛奇秀《元代宰相制度研究》,《文史哲》1994年第2期,第45页。
    ④《元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世祖十三”三三九,第107页。
    ⑤马娟《元代回回法与汉法的冲突与调适》,《回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5页。
    ①马娟《元代回回法与汉法的冲突与调适》,《回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8页。
    ②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5785页。
    ③《元史》卷一百三“志第五十一·刑法二”二六三九,第685页。
    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叶长海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1-132页。
    ⑤叶蓓《浅析蒙古族文化对元杂剧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4期,第73页
    ①[日]青木正儿隋树森译《元人杂剧概说》,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第6页。
    ②田俊迁《蒙元时期蒙古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73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八册,中华书局1957年,第七七一九页②李树江《回族民间文学史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3页。
    ③林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①韩登庸《元代杂剧肇论》,远方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②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57页
    ①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971-972页。
    ②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李梦生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6438页。
    ③冯沅君《古剧四考》《燕京学报》第二○期单行本,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第八八页。
    ④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22页。
    ①李啸仓《宋元伎艺杂考》,上杂出版社1953年,第三六-三七页。
    ②冯沅君《古剧四考》,《燕京学报》第二○期单行本,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八七页③陈万鼎《元佚名〈蓝采和〉杂剧的著作年代及其传本考》,《国家图书馆馆刊》2005年第1期,第167页。
    ④元·夏庭芝《青楼集志》,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论著集成》(唐宋元编),黄山书社2006年,第四六九页。
    ①[美]时钟雯著萧善因王虹箫译《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元杂剧》,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9页②徐征等主编《全元曲》第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14-7115页。①麻国钧《元明杂剧中的队舞与队戏》,《中华戏曲》第4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143页。②车文明《中国古代戏台规制与传统戏曲演出规模》,《戏剧艺术》2011年第1期,第6页③涂秀虹《论元明八仙戏》,《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86页。④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论著集成》,(清代编第三集),黄山书社2008年,第七三二页。
    ①王德有陈战国主编《中国文化百科》,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第161页。
    ②[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68页。
    ③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版,第332页。
    ④[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70页。
    ⑤陈瑞凤《元杂剧战争场面表演形态研究》,《文化遗产》2010年第2期,第82页⑥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13页。
    ①陈瑞凤《元杂剧战争场面表演形态研究》,《文化遗产》2010年第2期,第83、84页。
    ②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商务印书馆1949年,第九七页。
    ③明·臧晋叔撰《元曲选·序》,中华书局1958年,第3页。“一时名士,虽马致远乔梦符辈,至第四折往往强弩之末矣。”指出元杂剧第四折的结构问题。尽管个别元剧结构不够严谨,但元杂剧毕竟是演剧艺术,娱乐为目的也少不了民间参与创作,结构不严谨也在所难免。瑕不掩瑜,何况有时这种弊端恰是为了迎合民众民俗心理。如《对玉梳》、《青衫泪》第三折已经团圆,第四折又写团圆,站在中国团圆文化和重情的礼俗文化的角度也可以理解。
    ④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第一○二页。
    ⑤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中华书局校点本1982年,第194页。转引自康保成《元杂剧的“宾白”与“表白”》《学术研究》2002年第11期,第106页。①康保成《元杂剧的“宾白”与“表白”》,《学术研究》2002年第11期,第111页。②明·臧晋叔撰《元曲选·序》,中华书局1958年,第3页。③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之三“词曲部·宾白第四”,《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五一页。
    ①黄竹三延保全著《中国戏曲文物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15页。
    ②黄竹三延保全著《中国戏曲文物通论》,第320页。
    ③周德清《中原音韵》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论著集成》(唐宋元编),黄山书社2006年,第二三一页。
    ④[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22、226、224页。
    ⑤修海林《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09页。
    ①黄竹三延保全《中国戏曲文物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6、32、36页。
    ②元·夏庭芝《青楼集》崔令钦等著《教坊记北里志青楼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六三页③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04页。
    ④延保全《宋金元戏曲化妆考略》,《戏剧艺术》2011年1期,第25页。
    ⑤黄竹三延保全《中国戏曲文物通论》,第296页
    ⑥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二七页。
    ⑦明·臧晋叔撰《元曲选·序》,中华书局1958年,第4页。
    ⑧明·臧晋叔《元曲选》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1288页。
    ①廖奔著《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02页
    ②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6-48页
    ①朱东根《杂剧中的孤指称什么人物》,《文史知识》2002年第11期。
    ②[荷兰]伊维德宋耕译《我们读的是“元”杂剧吗?——杂剧在明代宫廷的嬗变》,《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第103页:“元代的剧本里没有丑角。但是,这个角色在万历本的元杂剧中却突然出现了。”
    ①廖奔刘彦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三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
    ②[英]马丁·艾思林著罗婉华译《戏剧剖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28页
    ①元·夏庭芝《青楼集志》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论著集成》(唐宋元编),黄山书社2006年,第四六九页。
    ②曾永义统计“现存元剧,末本占多数,约合总数五分之四弱,旦本只合五分之一强。”洛地统计“据现存162部元曲杂剧中有106部是末本”。
    ③廖奔《宋金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290-291页。
    ④钟涛《元杂剧艺术生产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5-46页。
    ①张蓓蓓《宋代戏剧服饰艺术特征探析》,《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3期,第44页。
    ②吴晟《宋元戏曲的娱乐趣尚》,《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③钟敬文《文学狂欢化思想与狂欢》(董晓萍整理)《光明日报》1999年1月28日七版http://www.gmw.cn/01gmrb/1999-01/28/GB/17951%5eGM7-2805.HTM
    ④王寿之《元杂剧喜剧艺术》,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9页。
    ①田同旭《元杂剧通论》上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71页。
    ②明初北曲大家朱有燉(存杂剧31种,多以妓女生活为题材,代表作《香囊怨》)。他对北杂剧的贡献表现在:改杂剧四折一楔子的模式,并且打破了一人主唱模式,尝试对唱、轮唱或多人合唱,曲调上也突破了仅唱北曲的限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不是偶然,正是在元杂剧出现剧中人物与演出主唱人物出现新变的基础上,调整的。同时也意味着明代杂剧演出逐渐出现对元代一人主唱的“曲”传统的拨乱反正,在“唱”上做出灵活的微调,减少对明星的依赖,试图增强杂剧的现实生存能力。
    ③范丽敏《互通因袭衍化——宋元小说、讲唱与戏曲关系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第306页,提出一人主唱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
    ④袁世硕《元曲百科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90页。
    ⑤宋·吴自牧《梦粱录·诸库迎煮》《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124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叶长海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②张斯直《元杂剧中心说之质疑》见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eed400100cfdg.html
    (2009-03-02 22:28:58)
    ③张正学《平阳真定、东平为早期元杂剧中心地说质疑》,《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①徐朔方《徐朔方集》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95页。又在该文第115页中认为“元杂剧正名为金(宋元杂剧”。
    ②元鹏飞任莹《元杂剧中的中州情结》,《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132页。
    ③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第250页。
    ④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第251页。
    ⑤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第255页。①元·夏庭芝《青楼集志》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论著集成》(唐宋元编),第四六九页。
    ①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06页。
    ①明·臧晋叔编《元曲选》第二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657-658页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叶长海导读,第96-97页。
    ①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上杂出版社1953年,第三八三页。
    ②王光汉《合肥方言单音动词考释一》,《合肥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38页③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上杂出版社1953年,第三八三页。
    ①元·卓从之撰张汉重校《中州音韵》,民国版北京大学石印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
    ②宋·四水潜夫辑《武林旧事》,西湖书社出版1981年版,第33-34页。
    ③黎国韬詹双晖《竹马戏形成年代论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59页。
    ④《旧唐书》卷二十八“志第八·音乐一”一○五一,《二十四史》(10),中华书局1997年,第284页。“日旰,即内闲厩引蹀马三十匹。为《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
    ⑤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五“乐五”,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第759页。“今翔翎凤苑厩,有蹀马俯仰腾跃,皆合曲节,朝会用乐则兼奏之。”
    ⑥常任侠《中国舞蹈史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71页。
    ⑦刘永连《舞马和马舞》,《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秋之卷,第32页。
    ①李晖《唐代“竹马”风俗考略》,《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37页。
    ②朱大渭等著《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
    ③《朴通事谚解》(奎章阁丛书第八)《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第三八页④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3页。
    ①孟昭毅《东方戏剧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171页。
    ②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229页。
    ③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卷第一,中华书局1996年(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④《南齐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十七·刘祥”六三九,《二十四史(5)》,中华书局1997年,第165页。
    ⑤陈季君《中国扇文化嬗变的轨迹》,《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12页。
    ⑥延保全《山西蒲县宋杂剧石刻的新发现与河东地区宋杂剧的流行》,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文学前沿》第2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
    ①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第312-313页。
    ①刘念兹《戏曲文物丛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第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3页。
    ②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3)卷一百七十八,岳麓书社1992年,第482页③《元史》卷六“本纪第六·世祖三”,一○六,第48页。
    ④《元史》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文宗一”,七一二,第200页。
    ①《元史》卷十“本纪第七·世祖七”二一七到二一八,第76页。
    ②清·王士祯撰《池北偶谈》上册(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2年,第165页。
    ③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之二,《四部备要》集部,陆费逵总勘高时显吴汝霖辑校丁辅之监造,上海中华书局据明刻本校刊1924年,第三三页。
    ①刘迎胜《社会底层的汉-伊斯兰文明对话——对回族语言演进史的简要回顾》,《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②秦新林《元代蒙古族的婚姻习俗及其变化》,《殷都学刊》1998年第4期,第37页。
    ③任崇岳《元代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第170页。
    ④谢祥皓刘宗贤著《中国儒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648-649页。
    ⑤《元史》卷一百八十九“列传七十六·儒学一”四三一三,第1106页。
    ⑥谢祥皓刘宗贤著《中国儒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646页。
    ⑦唐朝晖《元代理学与元遗民文人群心态》,《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第177、178页。
    ①元·夏庭芝《青楼集志》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论著集成》(唐宋元编),第四六九页。
    ②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著《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8页。
    ③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89、591、603页。
    ④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著《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6页。
    ⑤任崇岳《元代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第172页
    ①刘祯《元代审美风尚特征论》,《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夏之卷,第80页。
    ②孙小梅《宋元戏曲艺术思想概述》,《戏曲艺术》2011年3期,第33页
    ③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前集卷四“境异”,《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91页。
    ④唐·张鷟撰恒鹤校点《朝野佥载》卷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页⑤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18页
    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21页。
    ①范立舟《论宋元时期的外来宗教》,《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0-101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叶长海导读,第1页。
    ③云峰《俗文学成为元代文坛主流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130页。
    ④杨义汤晓青《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第87、88页
    ①[日]青木正儿隋树森译《元人杂剧概说》,第6-7页。
    ②修海林《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92页。
    ③金丹元《元明艺术思维中的民间色素对‘理’与‘情’的重注》《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118页④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0页。
    ⑤扎拉嘎《游牧文化影响下中国文学在元代的历史变迁》,《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第60页。
    ⑥幺书仪《元杂剧与正统文学》,《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第104、100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83页。
    ②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③秦新林《元代蒙古族的婚姻习俗及其变化》,《殷都学刊》1998年第4期,第35页。
    ④扎拉嘎《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第94页
    ①《元史》卷一百三“志第五十一·刑法二”二六四四,中华书局1997年,第686页。
    ②《元史》卷一百三“志第五十一·刑法二”二六四二,第686页。
    ③《元史》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二六五五,第689页。
    ④《元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三·刑法四”二六七六,第694页。
    ⑤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2页。
    ⑥潘清《元代东南沿海外来人口的形成与分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54页
    ①[德]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6页。
    ②干春松《神仙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91页。
    ③干春松《神仙传》,第398页。
    ④[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编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7页
    ①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第101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叶长海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③苏平《元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元杂剧的繁荣》,《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3期,第109页④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07页。
    ①张大新《论元代前期历史剧的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第49页。
    ②幺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③[美]时钟雯著萧善因王虹箫译《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元杂剧》,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0页。
    ④贺昌群《元曲概论》中八种包公戏和赵景深《包公传说》一文中十二种包公戏,都包括了《抱妆盒》,有误。现传十一种,另外不传的有江泽民《糊突包待制》、萧德祥《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张鸣善《包待制判断烟花鬼》,无名氏《风雪包待制》和《包待制双勘丁》。
    ⑤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中国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2页。
    ⑥程杰范晓婧编著《宋辽金歌谣辑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页。
    ⑦程杰范晓婧编著《宋辽金歌谣辑录》,第6页。
    ①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53页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22页。①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之三“词曲部·语求肖似”,《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第54页。②元·孔齐撰庄葳郭群一校点《至正直记》卷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592页。
    ①张廷兴李敏《论元曲的俗艳特征》,《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
    ①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3页。
    ②赵沛霖《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山海经〉的文献价值》,《文艺研究》1997年第1期,第101页。
    ③刘毓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话与中国文学中之狼意象》,《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第13页。
    ④佚名撰路芜南孚尹陈珊点校《元朝秘史》《二十五别史·大金国志元朝秘史》,齐鲁书社1999年,第1页
    ①[瑞典]多桑,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第232页。
    ②《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回鹘上”六一一五,中华书局1997年,第1561页。
    ③那木吉拉《古代突厥语族诸民族乌鸦崇拜习俗与神话传说》,《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77页④那木吉拉《古代突厥语族诸民族乌鸦崇拜习俗与神话传说》,《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78页
    ①王其格《浅论北方草原民族的图腾信仰》,《论草原文化》第七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1页。
    ②关长龙《中国日月神话的象征原型考述》,《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99页。
    ③元·杨瑀《山居新语》李梦生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066页。
    ④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李梦生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446页
    ①《三五历纪》,袁珂周明编《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6页。
    ①[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王燕生周祖生译刘魁立审校,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8页。第57类“混
    沌(卵形世界)”情节:“世界初始像个大鸡蛋,创世神从这个蛋里降生。”
    ②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③王青《中国神话在人文神话和自然神话间变迁》发布时间:2009-09-17 12:42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务院参事室网站转载:http://www.counsellor.gov.cn/content/2009-09/17/content_6885.htm
    ①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②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50、54页
    ①刘晓峰《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46页。
    ②何星亮《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以端午礼俗为例》《民族研究》2008年3期,第46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1页④元·费著撰《岁华纪丽谱》,《四库全书》第5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33-437页。
    ⑤柯大课《中国全史·宋辽金夏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1页。
    ⑥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97页。
    ①元·费著撰《岁华纪丽谱》,《四库全书》第5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36页。
    ②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16页。
    ③杨荫深《细说万物由来》,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23、25页。
    ④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5页。
    ⑤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时令类第8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①梁·宗懔撰隋杜公赡注黄益元校点《荆楚岁时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57页。
    ②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133页。
    ③梁·宗懔撰隋·杜公赡注黄益元校点《荆楚岁时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58页。
    ④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29-230页。
    ⑤宋·王栐撰孔一校点《燕翼诒谋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第4608页。
    ①五代·王仁裕撰丁如明校点《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30页。
    ②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35页。
    ③梁·宗懔撰隋杜公赡注黄益元校点《荆楚岁时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59页。
    ④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82页。
    ⑤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19页。
    ①钟敬文《文学狂欢化思想与狂欢》(董晓萍整理)《光明日报》1999年1月28日七版http://www.gmw.cn/01gmrb/1999-01/28/GB/17951%5eGM7-2805.HTM
    ②[法]卢梭《论戏剧》王子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24页。
    ③洛地《元本中的“咱”、了及其所谓“本”》中华戏曲第5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5页。洛地认为“当时正色使用、传艺的关目掌记本”。另外车文明、李昌集基本赞同这一观点,见车文明《中国古代戏台规制与传统戏曲演出规模》《戏剧艺术》2011年1期;李昌集《王国维对元杂剧三点批评的当代解读——一个世纪学案的重新讨论》《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④参见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教授小松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金文京撰、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教授黄仕忠译《试论〈刊杂剧三十种〉版本性质》《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确系正末、正旦用的演出本”。
    ⑤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上杂出版社1953年,第三七三页。
    ①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213页
    ①马成俊《论民俗文化圈及其本位偏见》,《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第90页。
    ②陈华文《论民俗文化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40页。
    ③转引自彭会资《论岭南民俗文化的古代文艺学》,《学术论坛》1997年第3期,第94页,参见光明日报1992年
    8月22日第6版。
    ④宋德金《金代女真族俗述论》,《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第149页。
    ⑤陈华文《论民俗文化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43页。
    ①扎拉嘎《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第93、94页②何高济译《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华书局1981年,第79页。
    ③宋·洪皓撰阳羡生校点《松漠纪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第2798页。
    ④宋德金《金代女真族俗述论》,《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第148页。
    ⑤宋·洪皓撰阳羡生校点《松漠纪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第2791页。
    ⑥宋·洪皓撰阳羡生校点《松漠纪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第2798页。
    ①宋德金《金代女真族俗述论》,《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第149页。
    ②顾韵芬张姝《金代女真服饰文化的涵化》,《纺织学报》2009年第1期,第104页。
    ③《金史》卷三十五“志第十六·礼八”八二五,中华书局1997年,第220页。
    ④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155-156页,参看该书《中国各族射日神话》表。
    ⑤宋·张师正撰李裕民辑校《倦游杂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47页。
    ①宋·庄绰李保民校点《鸡肋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第4003页。
    ②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09页③方龄贵校注《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八○页。
    ④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93页。
    ⑤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8页
    ①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232-233页②姚大力《北方民族史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71页。
    ③栗志刚《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世界民族》2010年第2期,第4页。
    ④王希恩《“现代民族”的特征及形成的一般途径》,《世界民族》2007年第2期,第4页。
    ①栗志刚《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世界民族》2010年第2期,第3页。
    ②栗志刚《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世界民族》2010年第2期,第5页。
    ③何叔涛《论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特点及互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30页
    ①何叔涛《论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特点及互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29页②姚大力《北方民族史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8页。
    ③姚大力《北方民族史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9页。
    ①包鹏程孔正毅著《艺术传播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1版,第153页
    【1】汉·刘向撰《古列女传》,《四库全书》第4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汉·东方朔撰王根林校点《海内十洲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东汉·王充撰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
    【4】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5】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
    【6】晋·郭璞注清·毕沅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7】南朝宋·刘义庆撰王根林校点《幽明录》,《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8】梁·宗懔撰隋·杜公赡注黄益元校点《荆楚岁时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9】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97年。
    【10】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97年。
    【1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
    【12】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中华书局1965年。
    【13】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
    【14】唐·郑綮《开天传信记》,五代·王仁裕等撰《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丁如明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5】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97年。
    【16】唐·杜佑撰《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版。
    【17】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8】唐·张鷟撰恒鹤校点《朝野佥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9】唐·皇甫枚撰穆公校点《三水小牍》,《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0】五代·王仁裕撰丁如明校点《开元天宝遗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97年。
    【22】宋·高承撰李果订《事物纪原》(三),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版。
    【23】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57年。
    【24】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
    【25】宋·四水潜夫辑《武林旧事》,西湖书社1981年。
    【26】宋·彭大雅撰王国维笺《黑鞑事略笺证》,王国维《王国维遗书》(八),上海书店出版1983年。
    【27】宋·曾敏行著朱杰人标校《独醒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8】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9】宋·赞宁《宋高僧传》(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
    【30】宋·郑樵撰《通志》(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31】宋·李昉等《太平广记》(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2】宋·罗叔绍修常堂篆《澉水志》,《宋元方志丛刊》第五册,中华书局1990年。
    【33】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96年。
    【34】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97年。
    【35】宋·陈元靓《新编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中华书局影印本1999年。
    【36】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远方出版社2001年。
    【37】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远方出版社2001年。
    【38】宋·孟珙清·曹元忠校注《孟鞑备录校注》,《续修四库全书》第4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9】宋·王象之编纂《舆地纪胜》,《续修四库全书》第5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0】宋·张津等撰《(乾道)四明图经》,《续修四库全书》第704册史部地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1】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2】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
    【43】宋·张师正撰李裕民辑校《倦游杂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4】宋·洪皓撰阳羡生校点《松漠纪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5】宋·陆游撰高克勤校点《老学庵笔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6】宋·庄绰撰李保民校点《鸡肋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7】宋·王栐撰孔一校点《燕翼诒谋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8】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9】宋·道原顾宏义译注《景德传灯录译注》,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50】金·张暐辑《大金集礼》,清光绪二十一年广雅书局刊本。
    【51】金·宇文懋昭撰李西宁点校《大金国志》,《二十五别史·大金国志元朝秘史》,齐鲁书社1999年。
    【52】金·刘祁撰黄益元校点《归潜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3】元·夏庭芝《青楼志》,崔令钦等撰《教坊记北里志青楼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54】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55】元·孛兰肹等撰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中华书局1966年。
    【56】元·佚名撰《朴通事谚解》,《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
    【57】元·王实甫《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58】元·忽思慧撰刘玉书点校《饮膳正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
    【59】元·费著撰《岁华纪丽谱》,《四库全书》第5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0】元·陈澔注《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61】元·脱因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宋元方志丛刊》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
    【62】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
    【63】元·吴昌龄、刘唐卿、于伯渊著张继红校注《吴昌龄刘唐卿于伯渊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64】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97年。
    【65】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97年。
    【66】元·阙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影印元刊本)。
    【67】元·佚名撰路芜南孚尹陈珊点校《元朝秘史》,《二十五别史·大金国志元朝秘史》齐鲁书社1999年。
    【68】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69】元·完颜纳丹等撰方龄贵校注《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
    【70】元·佚名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十卷》,《续修四库全书》第11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1】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论著集成》(唐宋元编),黄山书社2006年。
    【72】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李梦生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3】元·孔齐撰庄葳郭群一校点《至正直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4】元·杨瑀《山居新语》李梦生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5】元·卓从之撰张汉重校《中州音韵》,民国版北京大学石印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
    【76】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四部备要》集部,陆费逵总勘高时显吴汝霖辑校丁辅之监造,上海中华书局据明刻本校刊1924年。
    【77】明·臧晋叔撰《元曲选·序》,中华书局1958年。
    【78】明·臧晋叔撰《元曲选·序二》,中华书局1958年。
    【79】明·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
    【80】明·冯梦龙编许政扬校注《喻世明言》(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8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82】明·吴元泰《东游记》,余象斗等著《四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新1版。
    【83】明·王圻篆集《稗史汇编》,北京出版社1993年。
    【84】明·万民英撰拙言士心真人文源编著《三命通会选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85】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97年。
    【86】明·无名氏《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后集),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
    【87】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辑録)》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论著集成》(明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9年。
    【88】明·叶子奇撰吴东昆校点《草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89】清·梁廷枏《曲话》,上海:有正书局,民国五年(排印本)。
    【90】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
    【91】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92】清·王士祯撰《池北偶谈》上册(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2年。
    【93】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第六册,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
    【94】清·徐坷《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
    【95】清·郝玉麟等监修鲁曾煜等编篆《广东通志》(一),《四库全书》第5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6】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3),岳麓书社1992年。
    【97】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篆《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
    【98】清·吴辅宏篆辑《大同府志》,大同市地方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大同市杨树丰产林印刷厂2007年(内部资料)。
    【99】清·王懋昭《演剧庆寿说》,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论著集成》,(清代编第三集),黄山书社2008年。
    【100】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商务印书馆1944年。
    【101】李啸仓《宋元伎艺杂考》,上杂出版社1953年。
    【102】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上杂出版社1953年。
    【103】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科学出版社1955年。
    【104】赵景深辑《元人杂剧钩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105】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
    【106】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
    【107】杨公骥《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年。
    【108】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前言》,中华书局1979年。
    【109】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
    【110】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年。
    【111】方纪生编著《民俗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资料室1980年版。
    【112】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113】陶晋生《女真史论》,台湾:食货出版社,1981年初版。
    【114】常任侠《中国舞蹈史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115】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
    【116】顾颉刚编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17】袁珂周明编《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118】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119】龙潜庵编著《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120】徐俊元、张占军、石玉新《贵姓何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121】刘念兹《戏曲文物丛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122】张庚《戏曲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123】王寿之《元杂剧喜剧艺术》,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
    【124】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25】王可宾《女真国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
    【126】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
    【127】袁世硕《元曲百科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
    【128】李树江《回族民间文学史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9】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梦书》,中华书局1990年。
    【130】刘荫柏《元代杂剧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
    【131】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自序》,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
    【132】王迅苏赫巴鲁编著《蒙古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
    【133】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1年。
    【134】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版。
    【135】申士垚傅美琳编著《中华风俗大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
    【136】王德有陈战国主编《中国文化百科》,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
    【137】郑土有《晓望洞天福地——中国的神仙与神仙信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38】于秀芳主编《山西民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39】胡适《三侠五义序》,《三侠五义》,海南出版社1992年。
    【140】陈耀庭等编《道家养生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
    【141】宋万忠武建华标注《解梁关帝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142】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43】徐朔方《徐朔方集》第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144】安葵《戏曲拉奥孔》,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
    【145】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14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
    【147】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
    【148】那木吉拉《中国元代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9】柯大课《中国全史·宋辽金夏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0】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51】谭达先《民间文学与元杂剧》,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
    【152】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153】贺学君《中国四大传说》,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版。
    【154】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155】刑莉《观音信仰》,汉扬出版社1995年。
    【156】曲彦斌《典当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157】郭英德《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58】韩登庸《元代杂剧肇论》,远方出版社1996年。
    【159】潜明兹《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商务印书馆1996年。
    【160】幺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1】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162】孟昭毅《东方戏剧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163】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商务印书馆1997年。
    【164】李润生《正体·表德·美称》,华文出版社1997年。
    【165】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6】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67】修海林《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
    【168】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16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0】徐征等主编《全元曲》第十一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1】李修生主编《全元文》(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72】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3】谢祥皓刘宗贤《中国儒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
    【174】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175】茅盾撰《茅盾说神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76】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177】鲁迅《鲁迅杂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178】郑振铎撰《郑振铎说俗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79】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80】天人主编《唐宋诗词名篇鉴赏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181】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中国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2】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183】王汉民《八仙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84】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国书店2001年。
    【185】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186】干春松《神仙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87】王立《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8】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189】杨淑玲、李文治《回族的习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190】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91】吴康主编《中华神秘文化辞典》,海南出版社2002年。
    【192】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
    【193】包鹏程、孔正毅《艺术传播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4】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195】钟涛《元杂剧艺术生产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196】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97】廖奔《中国戏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8】康保成《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199】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0】吴裕成《中国生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20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202】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03】车文明、王福才、延保全编《平阳宋金元戏曲文物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4】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5年。
    【205】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06】朱大渭等著《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07】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8】杨荫深《细说万物由来》,九州出版社2005年。
    【209】郎樱、扎拉嘎主编《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210】刘海燕《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
    【211】鲁迅《鲁迅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12】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3】马亚川遗稿黄任远、王盖章整理《女真萨满神话》,黑龙江人们出版社2006年。
    【214】宋德金史金波著《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215】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16】田同旭《元杂剧通论》上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217】王汉民《道教神仙戏曲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218】张维娟《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中华书局2007年版。
    【219】张家国《神秘的占候:古代物候学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版。
    【220】林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221】刘晓峰《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222】姚大力《北方民族史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23】钟敬文主编游彪等著《中国民俗史(宋辽金元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24】段宝林主编《民间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2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叶长海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26】卢世华《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中华书局2009年。
    【227】范丽敏《互通因袭衍化——宋元小说、讲唱与戏曲关系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
    【228】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29】谷长春主编马亚川口述王宏刚、程迅整理《女真谱评》(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230】黄竹三、延保全《中国戏曲文物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
    【231】傅勤家《中国道教史》《道教史外一种:中国道教史》,岳麓书社2010年。
    【232】许地山《道教史》《道教史外一种:中国道教史》,岳麓书社2010年。
    【233】程杰、范晓婧编著《宋辽金歌谣辑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34】孟嗣徽《元代晋南寺观壁画群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235】(日)青木正儿隋树森译《元人杂剧概说》,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
    【236】(日)关敬吾编著王汝澜龚益善译《民俗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237】(日)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38】(英)马丁·艾思林著罗婉华译《戏剧剖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
    【239】(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240】(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编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241】(英)查·索·博尔尼著《民俗学手册》程德祺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242】(英)弗雷泽著刘魁立编《<金枝精要>——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43】(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张绪山译《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闻见录》,中华书局2008年。
    【244】(法)卢梭王子野译《论戏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245】中共中央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46】(德)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247】(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
    【248】(德)艾伯华著王燕生周祖生译刘魁立审校《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1999年。
    【249】(意)约翰·普兰诺·加宾尼著《蒙古史》,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250】(俄)别林斯基著满涛、辛未艾译《别林斯基文学论文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251】(美)时钟雯著萧善因、王红箫译《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元杂剧》,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52】(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53】(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
    【254】(亚美尼亚)乞拉可思·刚扎克赛、(意)鄂多立克、(波斯)火者·盖耶速丁著,何高济译《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华书局1981年。期刊论文
    【255】冯沅君《古剧四考》《燕京学报》第二○期单行本,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民国二十五年。
    【256】周贻白《元代壁画中的元剧演出形式》,《文物》1959年第1期。
    【257】顾颉刚《<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
    【258】宋德金《金代女真族俗述论》,《历史研究》1982年3期。
    【259】苏平《元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元杂剧的繁荣》,《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3期。
    【260】洛地《元本中的“咱”、了及其所谓“本”》,《中华戏曲》第5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261】那木吉拉《元代汉人蒙古姓名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262】彭会资《论岭南民俗文化的古代文艺学》,《学术论坛》1997年第3期。(参见《光明日报》1992年8月22日第6版)
    【263】金建民在《宋元时期的民歌和词曲》,《艺术苑》音乐版(季刊)1993年第4期。
    【264】盛奇秀《元代宰相制度研究》,《文史哲》1994年第2期。
    【265】朱恒夫《望夫石传说考论》,《江海学刊》1995年4期。
    【266】朱光荣《论中国戏曲里俗文学的艺术魅力》,《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267】欧阳友徽《佛教与<目连救母>杂剧的诞生》,《戏剧》1996年第2期。
    【268】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续考》,《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269】李金明《我国史籍中有关南海疆域的记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3期。
    【270】赵沛霖《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山海经>的文献价值》,《文艺研究》1997年第1期。
    【271】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续考》,《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272】叶蓓《浅析蒙古族文化对元杂剧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4期。
    【273】秦新林《元代蒙古族的婚姻习俗及其变化》,《殷都学刊》1998年第4期。
    【274】刘锡诚《钟馗传说和信仰的滥觞》,《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总第21期)。
    【275】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续考(连载)》,《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276】吴晟《宋元戏曲的娱乐趣尚》,《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277】季学源《文化视野中的梁祝故事》,《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78】李晖《唐代“竹马”风俗考略》,《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79】陈季君《中国扇文化嬗变的轨迹》,《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80】马成俊《论民俗文化圈及其本位偏见》,《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281】赵山林《南北融合与关羽形象的演变》,《文学遗产》2000年4期。
    【282】张廷兴李敏《论元曲的俗艳特征》,《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
    【283】延保全《山西蒲县宋杂剧石刻的新发现与河东地区宋杂剧的流行》,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文学前沿》第2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284】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续考(连载)》,《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1期。
    【285】杨绪容《包拯断案本事考》,《复旦学报》2001年第2期。
    【286】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续考》,《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287】(荷兰)伊维德宋耕译《我们读到的是“元”杂剧吗——杂剧在明代宫廷的嬗变》,《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
    【288】田俊迁《蒙元时期蒙古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89】陈华文《论民俗文化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290】刘祯《元代审美风尚特征论》,《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夏之卷。
    【291】翁敏华《<秋胡戏妻>杂剧与“桑林淫奔”古俗》,《中华戏曲》第26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292】范立舟《论宋元时期的外来宗教》,《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
    【293】李小荣《那吒故事起源补考》,《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3期。
    【294】邓卫中《哪吒与水崇拜》,《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4期。
    【295】扎拉嘎《游牧文化影响下中国文学在元代的历史变迁》,《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
    【296】李祥林《元杂剧舞台上的“八仙”》,《戏剧之家》2002年6期。
    【297】朱东根《杂剧中的孤指称什么人物》,《文史知识》2002年第11期。
    【298】康保成《元杂剧的“宾白”与“表白”》《学术研究》2002年第11期。
    【299】郑传寅《民俗与戏曲的俗文化品格》,《戏曲研究》第62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300】刘毓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话与中国文学中之狼意象》,《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301】李道和《试论作为望夫石传说原型的涂山氏传说》,《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2期。
    【302】杨惠玲《“货郎儿”推考》,《艺术百家》2003年第3期。
    【303】尹蓉《元杂剧中的八仙》,《艺术百家》2003年3期。
    【304】孙伯君《元明戏曲中的女真语》,《民族语文》2003年第3期。
    【305】郎樱《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306】那木吉拉《古代突厥语族诸民族乌鸦崇拜习俗与神话传说》,《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307】关长龙《中国日月神话的象征原型考述》,《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08】扎拉嘎《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309】杨义汤晓青《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310】苗怀明《从文学的、平面的到文化的、立体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研究方法变革之探讨》,《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5期。
    【311】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12】孙伯君《辽金官制与契丹语》,《民族研究》2004年1期。
    【313】朱大可《色语、酷语和秽语:流氓叙事的三大元素》《南方文坛》2004年第1期。
    【314】刘迎胜《社会底层的汉-伊斯兰文明对话——对回族语言演进史的简要回顾》,《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15】华方田《辽金元佛教》,《佛教文化》2004年第2期。
    【316】马娟《元代回回法与汉法的冲突与调适》,《回族研究》2004年第3期。
    【317】林嵒《论鬼魂与梦兆情节在关汉卿戏剧创作中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18】涂秀虹《论元明八仙戏》,《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19】纪永贵《董永遇仙传说戏曲作品考述》,《戏曲研究》第66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11月。
    【320】李炳海《原始宗教灵物崇拜的载体——洋洋大观而又井然有序的昆仑》,《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
    【321】金丹元《元明艺术思维中的民间色素对‘理’与‘情’的重注》,《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322】周玲《元杂剧中的面食风俗》,《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23】赵永春《<茅斋自叙>记载的女真生活与宋金关系》,《北方文物》2005年3期。
    【324】杨万里《宋辽金俗文学交流若干事实的文学史意义》,《殷都学刊》2005年第4期。
    【325】潘清《元代东南沿海外来人口的形成与分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326】张正学《平阳真定、东平为早期元杂剧中心地说质疑》,《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27】周玲《元杂剧中的冠衣文化研究》,《求索》2005年第5期。
    【328】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29】任崇岳《元代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
    【330】陈旭霞《元曲中的茶文化映像》,《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
    【331】康保成《酒令与元曲的传播》,《文艺研究》2005年第8期。
    【332】刘永连《舞马和马舞》,《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秋之卷。
    【333】陈万鼎《元佚名<蓝采和>杂剧的著作年代及其传本考》,《国家图书馆馆刊》2005年第一期。
    【334】罗斯宁《元杂剧的爱情剧和元代的节日择偶习俗》《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1期。
    【335】王光汉《合肥方言单音动词考释一》,《合肥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36】刘祯《戏曲与民俗文化论》,《戏曲研究》第70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337】杨晓霭《竹枝歌唱在宋代的变化与竹枝歌体》,《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
    【338】张如安《元代浙东海洋文学初窥——以宁波、舟山地区为中心》,《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39】先巴《昆仑文化与道教神仙信仰略论》,《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40】黄时鉴《元代缠足问题新探》,《东方博物》第十八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341】赵丰《蒙元胸背及其源流》《“丝绸之路与元代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东方博物》第十八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342】李成《金代女真文化对元杂剧繁荣的影响》,《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1期。
    【343】王希恩《“现代民族”的特征及形成的一般途径》,《世界民族》2007年第2期。
    【344】张芸《望夫石传说古今流传考》,《民俗研究》2007年4期。
    【345】李连生《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346】(日)小松谦、金文京撰,黄仕忠译《试论<刊杂剧三十种>版本性质》,《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
    【347】胥洪泉《元杂剧中带“驴”字的詈辞》,《四川戏剧》2008年第3期。
    【348】郭俊叶《托塔天王与哪吒——兼谈敦煌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敦煌研究》2008年3期。
    【349】何星亮《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以端午礼俗为例》,《民族研究》2008年3期。
    【350】郝青云王清学《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51】陈高华《元代妇女服饰简论(下)》,《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352】方燕《鞭春、改火、驱傩、巫术与宋代宫廷节俗简论》,《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期。
    【353】李治安《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
    【354】顾韵芬张姝《金代女真服饰文化的涵化》,《纺织学报》2009年第1期。
    【355】王政《元明戏曲中的墓祭古俗考》,《民族艺术》2009年第3期。
    【356】刘文刚《那吒神形象演化考论》,《宗教学研究》2009年3期。
    【357】葛兆光《从“西域”到“东海”——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文史哲》2010年第1期。
    【358】陈高华《元代女性的交游和迁徙》,《浙江学刊》2010年1期。
    【359】季学源《文化视野中的梁祝故事》,《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
    【360】赵旭东《侈糜、奢华与支配——围绕十三世纪蒙古游牧帝国服饰偏好与政治风俗的札记》,《民俗研究》2010年第2期。
    【361】陈瑞凤《元杂剧战争场面表演形态研究》,《文化遗产》2010年第2期。
    【362】栗志刚《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世界民族》2010年第2期。
    【363】唐朝晖《元代理学与元遗民文人群心态》,《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364】李昌集《王国维对元杂剧三点批评的当代解读——一个世纪学案的重新讨论》《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365】张大新《论元代前期历史剧的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366】毛宏跃《金代纸币流通探析》,《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5期。
    【367】麻国钧《元明杂剧中的队舞与队戏》,《中华戏曲》第4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368】王其格《浅论北方草原民族的图腾信仰》《论草原文化》第七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
    【369】延保全《宋金元戏曲化妆考略》,《戏剧艺术》2011年第1期。
    【370】车文明《中国古代戏台规制与传统戏曲演出规模》,《戏剧艺术》2011年第1期。
    【371】云峰《俗文学成为元代文坛主流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372】黎国韬詹双晖《竹马戏形成年代论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73】元鹏飞任莹《元杂剧中的中州情结》,《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74】张蓓蓓《宋代戏剧服饰艺术特征探析》,《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3期。
    【375】孙小梅《宋元戏曲艺术思想概述》,《戏曲艺术》2011年3期。
    【376】王政《元明戏曲中的“抛绣球”事象略考》,《名作欣赏》2011年第17期。
    【377】李艳琴《从<祖堂集>看“叉手”一词的确义及其他》,《宁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378】何叔涛《论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特点及互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379】纪永贵《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指导教师:程杰,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
    【380】周玲《元杂剧民俗文化遗存研究》指导教师:吴国钦,2005年中山大学古代文学专业中国戏曲史博士论文。
    【381】张晓兰《宋代伎艺及其对元杂剧的影响》,指导教师:赵建新,2006年兰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382】王燕《元杂剧与元代时尚风俗研究》指导教师:阙真,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383】刘全芬《南宋金元新道教孝道伦理研究》,指导教师:姜生,2009年山东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
    【384】林家如《元杂剧中的民俗与民俗活动》,指导教师:罗丽容,2009年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385】徐雪辉《元杂剧文化研究》,指导教师:徐振贵,2009年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
    【386】陈刚《唐前蓬莱神话流变考》,指导教师:陈建宪,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论文。
    【387】钟敬文《文学狂欢化思想与狂欢》(董晓萍整理),《光明日报》1999年1月28日第七版http://www.gmw.cn/01gmrb/1999-01/28/GB/17951%5eGM7-2805.HTM
    【388】徐沁君《元人杂剧的珍本——谈<元刊杂剧三十种>》,北大中文论坛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48788发布时间:2003-5-23 12:12:00
    【389】戴峰《戏曲与民俗的互动研究》,《文艺报》2005年9月8日第007版“理论建设”栏目。
    【390】张斯直《元杂剧中心说之质疑》见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eed400100cfdg.html(2009-03-02 22:28:58)
    【391】王青《中国神话在人文神话和自然神话间变迁》发布时间:2009-09-17 12:42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务院参事室网站转载:http://www.counsellor.gov.cn/content/2009-09/17/content_6885.htm
    【392】《回族服饰发展史》2011-09-10 12:59来源:中阿经贸论坛官网http://www.cnr.cn/2011zthd/jingmaoluntan/ningxia/huizuwenhua/201109/t20110910_508488341.shtml
    【393】宋·文素编《如净和尚语录》,海峡佛教网http://www.hxfjw.com/book/story.php?id=1664
    【394】刘美云《论入居中原的女真人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发布者:ygwhyjzx发布时间:2012-2-28http://www.sxdtdx.edu.cn/ygwh/onews.asp?/500.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