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师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教师,而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因此,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师范教育涉及方方面面,而师范教育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师范教育最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是道德修养的指南,师范教育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合格的教师。那么,师范教育究竟应该如何设置课程,为什么要设置这些课程,设置的课程如何教授给学生,又如何评判课程教授和学生掌握的程度,这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对于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并进而提高整个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始于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的创立;而系统的师范教育课程,则始自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近五十年岁月中,师范教育课程伴随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以及民主和科学观念的引入,完成了从萌芽到成型的演变过程。其间虽历经波折,但总体上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教师,为近代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这段历史,探寻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发展的特点、规律、经验教训以及对当代师范教育的启示,成为本文立足与研究的焦点。
     本文以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相关历史文献,包括法律法规、课程标准、师范教材、近代学者教育专著和文章等为研究基础,以现代教育学课程论视角,深入分析、挖掘这些历史资料的教育学内涵和意义,并从课程的五个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对近代师范教育进行分门别类地分析归纳,最后得出对当代师范教育有益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按照这个思路,全文分为八章展开,每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论部分。在阐述本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之后,对本文研究的范围和关键词做出了界定。借鉴前人在该论题研究上已取得的成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设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基于师范学制和课程,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分为萌芽、初步发展、曲折发展和复兴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师范教育制度、高等师范和中等师范课程进行了梳理。
     第三章探讨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和制定流程。师范教育课程的目标,自然以培养教师,满足国家社会师资需求为首要任务。但是否能兼顾到其他方面,则经历了一个从“国家中心”到“兼顾国家社会个人”的演进过程。通过对各时期课程目标制定流程的研究,本文发现并揭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包括制定者的选择从专制走向民主;制定目的同时满足质和量的需求;目标来源和资料收集从“拿来主义”到“审视社会需求”;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到“兼顾社会知识人”;形式取向偏向于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目标的具体要求重视认知领域等发展规律。
     第四章关注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都源于甚至直接抄袭日本。随着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师范教育被削弱,课程结构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师范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在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中,课程结构具有如下特点,政治性随国家政治思想变化而改变;既依照国家统一的要求,又考虑各地不同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而留有一定弹性空间;课时总量一直较为繁重;从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上看,选修课程从无到有,逐渐完善;公共基础课程一贯被高度重视;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则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日益完善。
     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研究。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内容被高度概括在各个时期的课程标准中,同时更详细地体现在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师范教材中。因此本文不仅分析了各个时期的师范课程标准,还对近代师范教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发现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深刻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国家政治思想、爱国主义思潮、思想解放进程和民生主义气息。另一方面,近代师范教材也具有显著的学术特点,包括重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向世界各国学习,对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留有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六章聚焦于近代师范教育课程实施。萌芽时期的师范教育课程实施侧重学术知识,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开始重视师范专业技能训练,最终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前提下将教育专业精神的培养也作为师范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从追求快速培养师资力量,到逐渐重视师资质量,最终在数量质量之外还对专业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实施具有重视教育实习课程,注重教学法和各学科的协调,教具日益丰富以及重视音体美等素质类课程的特点。
     第七章探讨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评价的规律和特点。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师范教育课程评价视角日趋多样化,评价取向兼顾到了效率和过程,具有评价时间延长化,评价内容扩大化和评价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可见,近代师范教育课程评价走过了一条由“片面单一”到“丰富多样”的发展之路。
     第八章,也是本文的最后一章,基于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演进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结合我国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前师范教育课程诸要素现状的评析,提出了近代师范教育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结构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确立、课程实施的促进和课程评价的规范等方面对当今师范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启示。
Teacher education aims to train teachers,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whole nation. Therefore, teacher education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Teacher education involves many aspects and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because teacher education is ultimately achieved through it. Curriculum is the carrier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also a guide to morality. Teacher education trains qualified teacher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However, how should the curriculum be set? Why should these curriculums be set? How can it be taught? How can students'performance be evaluated? The answers to these specific questions have essential meanings to improv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u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nation.
     Teacher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began in Nanyang Public Normal College created in1897, while systematic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can date back to "the School Charter Proved by Emperor" in1904by the Qing Dynasty. By1949, when New China was founded, during the nearly five decades,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long with the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of modern China as well a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 completed the evolution from embryo to the forming. Despite the twists and turn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in the mass,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cultivating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which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science and cul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eople. In retrospect,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rules, lessons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teac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hesis.
     In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related to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Modern China, includ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curriculum standards, teacher textbooks, education monographs and articles of modern scholars, and so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pedagogy curriculum, the writer excavates the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these historical data, categorizes modern teache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five elements of curriculum, namely,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structure, 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Draw useful lessons and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teacher educ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elaborat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of the research, defines 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and some key word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 on this topic, this chapter sets up a guideline of the whole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Two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o four stages based on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curriculum, that is, embryonic stage, preliminary stage, tortuous stage and resuscitation stage. Further, it sorts out the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curriculum of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Secondary Teacher School in each period.
     Chapter Three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and making process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 Modern China. The primary task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is training teachers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and social demands. However, it experienced evolution from the "nation-centered" to "nation-society-person" when it comes to taking other aspects into account. After studying the making process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 each period, it discovers and reveals the following rules in this chapter:the selection of makers from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 making purposes satisfy quality and quantity, target sources and data collection from Copinism to "examining social demand", value orientation from "social standard" to "society-knowledge-person", form orientation leans to both general objective and behavioral objective,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emphasize cognitive domain.
     Chapter Four concerns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was even directly copied from Japan. With the "Renxu Educational System" was promulgated in1922, teacher education was weakened, curriculum structure also changed a lo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state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laws, regulations,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related to teacher education, thus curriculum structure was adjusted several times and improved. During this evolution process, the course structure ha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the political changes follow the country'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hanges. It was not on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unity, but also left some space to different places with different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levels. The total number of classes was more onerou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ratio between the various courses, elective courses from scratch, and improved gradually; public basic courses were valued highly consistently;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and academic curriculum was in constant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peci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special subject courses increasingly in progress.
     Chapter Five researches on the curriculum cont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Because it has been summarized in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each period and also reflected in normal textbooks written in reference to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more detail, this chapter not only analyzes the normal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each period, but also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rmal textbook in Modern China. Consequently, it has found that curriculum cont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evolution of Modertn Chinese Thought has intimate relationship, which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country's political ideology, patriotic ideas, the process of emancipation and Livelihood atmosphere in different periods. On the other hand, normal textbooks in Modern China have outstanding academic features, including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noting to learning from the world, and allowing sufficient spac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lay freely.
     Chapter Six focuses 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At embryonic stage, it puts particular stress on academic knowledge, and gradually begins to pay attention to teacher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in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takes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spirit of education as one of core of it on the premise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at last. Moreover, from the pursuit of training teacher rapidly to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he teacher quality and, ultimately, putting forward specific demands to the specialty besides quantity and quality. Nearly half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gets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emphasis on education internship programs, focusing on pedagogy and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disciplines, increasingly diverse teaching aids and emphasis on such qualities as music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
     Chapter Seven discusses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During the nearly five decades of development, curriculum evaluation perspective of teacher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diverse, to evaluate both the efficiency and the process, with the extension of evaluation time, the expansion of evaluation contents and diversification of evaluation forms. It is obvious that 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gone through a development route from "single-sided" to "rich and varied".
     The la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is Chapter Eight bases on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above rule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China's development status of teacher education, with comments on current status of various elements of curriculum for contemporary teacher education, it proposes that the curriculum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has many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today's teacher education at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mculum objectives, the determination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the established of curriculum content, the promotion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he norm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引文
① 周宁之.关于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01):189-192.
    ②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③ 周宁之.新时期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的丰硕成果——评许云昭《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2.
    ①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② 维基百科网站.中国近代史[E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8%BF%91%E4%BB%A3%E5%8 F%B2.
    ①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Teacher Education[EB/OL].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585167/teacher-education.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③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④ 周宁之.对近代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问题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57-161.
    ⑤ 黄依林,何凡.试论“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9):50-54.
    ⑥ 王克勤,马建峰,盖立春等.师范教育的转型与教师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6,(04):76-79..
    ① 周宁之.对近代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问题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57-161.
    ②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02.
    ③ 周宁之.对近代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问题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57-161.
    ④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038.
    ① 丛小平.师范院校与中国的现代化:1897-1937[J].开放时代,2010,(01):64-81.
    ②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③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二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④ B. Othanel Smith. Fundamental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 Yonkers-on-Hudson:World Book Co.,1957.
    ① Westbury. Ian & Steimer. William. Curriculum:A Discipline in Search of Its Problems [J]. School Review,1971,79(2):243-267.
    ② Harold Ordway Rugg. Foundations for American education [M]. Yonkers-on-Hudson:World Book Co.,1947.
    ③ Carter Victor Good & Phi Delta Kappa.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M]. New York:McGraw-Hill, 1973.
    ④ Hilda Taba. 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 [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 World,1962.
    ① 丛小平.师范院校与中国的现代化:1897-1937[J].开放时代,2010:64-81.
    ① Chai-hsuan Chuang. Tendencies toward a Democratic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M]. Shanghai:Commercial Press,1922.
    ② 五十岚正一.清末教育制度萌芽期にぢける教师养成机关的设定[J].近代アジア教育史研究,1975,1:61-114.
    ③ 余家菊.师范教育[M].上海:中华书局,1926.
    ④ 庄泽宣.二十年来关于师范教育言论之分析[J].东方杂志,1933,30(20):6-9.
    ① 林励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J].勷勤大学季刊,1936,1(2):22-42.
    ② 方东澄.教育改制声中之师范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39,29(4):19-28.
    ③ 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
    ④ 王秀南.师范学校教育课程的批评与建议[J].教育杂志,1948,33(5):47-54.
    ⑤ 张达善.调整现制师范学校教育课程之商榷[J].教与学,1939,4(4):16-22.
    ① 肖朗,项建英.近代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以北高师和南高师为中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69-75.
    ② 朱闵.近代师范教育的萌芽、开始及其发展对当代教育的影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7):56+286.
    ③ 张英花.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师范性特征的发展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90-93+123-124.
    ④ 李建军.百年师范课程的文化传统与特色[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19-23.
    ⑤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师范[J].时务报,1896,(6).
    ① 林本.世界各国师范教育制度—我国师范教育制度之研究[M].台湾:台湾开明书店,1963.
    ② 林本.世界各国师范教育课程—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之研究[M].台湾:台湾开明书局,1963.
    ③ 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④ 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⑤ 解中荪.新学制师范学校课程的研究[J].教育杂志,1922,(1922年学制课程研究号).
    ⑥ 张绳祖.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标准研究[J].中华教育界,1930,18(7):101-114.
    ⑦ 李之鸥.各国师范教育概观[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⑧ 祝其乐.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之检讨[J].中华教育界,1935,23(3):101-107.
    ⑨ 祝其乐.师范学校课程应如何简化与改进[J].教育杂志,1948,33(9):27-32.
    ⑩ 王镜清.论师范课程新标准[J].时代公论,1933,2(87):26-32.
    ① 方惇颐.编制师范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通讯周刊,1940,3(5):2-7.
    ② 方惇颐.战后中国的师范教育[J].教育杂志,1947,32(1):55-63.
    ③ 江学乾.关于师范教育的几点改进意见[J].教育杂志,1939,29(4):15-17.
    ① 邹有华.国民师范学校的课程问题[J].福建教育,1940,1(1):25-41.
    ② 朱文叔.读修正师范学校国文课程标准[J].国文月刊,1945,(41):22-25+31.
    ③ 汤马伟.关于师范学校课程之意见[J].东南评论,1947,1(8):383-386.
    ④ 程合印.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及其社会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6):98-105.
    ⑤ 郑登云.中国近代中师课程的沿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3):40-46.
    ⑥ 王建军.论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J].教育研究,1998,(12):46-51.
    ⑦ 聂美玲.中国高等师范课程设置的沿革和特点[J].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01):91-99.
    ① 夏金元.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沿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03):97-100.
    ② 胡艳.民国时期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特点[J].教育学报,2006,(06):72-78.
    ③ 季银泉.百年回眸:初等教育师资职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改革[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80-84.
    ④ 陆道坤.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省思——20世纪前半叶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4):40-43.
    ⑤ 崔万秋,田宝军.从“三个学制”看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09-113.
    ⑥ 曲晓明.近代我国高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特征初探[J].管理观察,2009,(34):2.
    ① 吴云鹏,皮修平.中国百年高师课程体系变迁的回顾与反思[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6):117-120.
    ② 常道直.师范学院教育学系课程问题[J].教育通讯周刊,1941,4(19).
    ③ 张敷荣.教育社会学与师资训练[J].国立四川大学师范学院院刊,1945,(1):17-27.
    ④ 曹刍.对于厘定中学师范训育标准内容方面之整理意见[J].江苏教育,1935,4(8):38-45.
    ⑤ 阮真.对于中学师范国文课程标准之意见[J].中华教育界,1935,23(3):21-36.
    ⑥ 向颉垣.对于部颁师范学校地理课程标准刍议[J].江苏教育,1935,4(8):129-130.
    ⑦ 陈义.改进师范学院博物学系及其课程刍议[J].高等教育季刊,1942,1(4):162-166.
    ⑧ 谢澄平.师范学院史地系史学课程问题[J].高等教育季刊,1942,1(4):158-162.
    ① 李思纯.部颁师范学院史地学系课程的一个修正意见[J].国立四川大学师范学院院刊,1945,(1):2-4.
    ② 艾伟.测验与统计在师范学院各系课程中应列为共同必修科的建议[J].高等教育季刊,1942,1(4):174-178.
    ③ 汪奠基.从师范教育论到公训学系课程改订之意见[J].国立四川大学师范学院院刊,1945,(1):5-6.
    ④ 王宗虞.改进师范学校音乐课程的我见[J].乐风,1941,1(1):18-20.
    ⑤ 唐一帆.现行师范劳作课程的问题及解决[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2,1(12):19-21.
    ⑥ 余介石.师范及简师数学课程标准草案之管见[J].科学教学季刊,1942,2(1):1-3.
    ⑦ 袁敦礼.现行师范学院体育系课程的检讨[J].高等教育季刊,1942,1(4):169-174.
    ⑧ 王健,邓宗琦.中国近代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3):29-33.
    ⑨ 郭鸣鹤.师范教育[M].北平:百城书局,1932.
    ⑩ 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
    ① 翁礼瑛.国民师范学校实习制度的商榷[J].福建教育,1940,1(1):60-64.
    ② 赵延为.师范学院课程中“实习’——学程之检讨[J].高等教育季刊,1942,1(4):178-180.
    ③ 王士略.师范生教育实践之改进[J].行仁,1943,(1):23-28.
    ④ 李之朴.师范生实习的改造—实习原则的确定与单元实习的提出[J].中华教育界,1947,1(10复刊):18-21.
    ⑤ 李永贤.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及其意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79-85.
    ⑥ 魏红专.20世纪30年代河南师范教育发展状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9):32+35.
    ⑦ 刘先强.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述论[J].西藏研究,2007,(01):90-95.
    ⑧ 黄善强.浅谈民国时期的海南师范教育[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63-166.
    ⑨ 熊贤君.民国时期宝安县的教师教育[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63-68.
    ⑩ 张建军.抗战初期国立绥远蒙旗师范学校始末[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5-7.
    ① 王全乐,马立志.清末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办学概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2):62-64.
    ② 许椿生.师范学校课程中的各科小学教学问题[J].中等教育季刊,1942,2(3):24-28.
    ③ 阮真.目前高中师范课程之严重问题[J].中华教育界,1937,25(2):11-15.
    ④ 常乃德.师范教育改造问题[J].教育杂志,1922,14(号外):1-30.
    ⑤ 张绳祖.高级中学师范科实习课程暂行标准之商榷[J].中华教育界,1931,19(6):7-17.
    ⑥ 黄明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早期师范教育变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97-102.
    ⑦ 安心,张建锋.近代中国高师教育理念论争的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92-97.
    ① 刘捷.“高师改大运动”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3):31-35.
    ② 汪兆悌,蔡振生.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独立体制的历史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04):8-19.
    ③ 彭时代.唇枪舌剑——中国近代对师范大学存废的两次大论争[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77-79.
    ④ 梁尔铭.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与壬戌学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9):39-43.
    ⑤ 孙传钊.清末师范教育中来自日本的影响[J].教育评论,1989,(03):66-69+79.
    ⑥ 施克灿,马忠虎.日本教习与清末师范教育的创始[J].教师教育研究,2004,(03):61-67.
    ⑦ 周芳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教育对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61-62.
    ⑧ 王桂.中日教育关系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⑨ 董守义,袁闾琨.日本与中国近代教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① 罗延光.师范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正中书局,1933.
    ② 罗延光.师范教育[M].上海:正中书局,1947.
    ③ 庄泽宣.我的教育思想[M].上海:中华书局,1934.
    ④ 解惠婷.台湾“国小”师资培育制度与其课程演变之研究[D].台东:“国立”台东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
    ⑤ 王向文.民国时期湖南师范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① 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
    ①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① 威廉.维尔斯马,斯蒂芬.G.于尔斯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9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② 林聚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l.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③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Case Study[EB/OL].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case%20study.
    ① 吴定初.中国师范教育简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
    ①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A].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09.
    ② 斌椿.乘槎笔记:附录职方外纪[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③ 何如璋.使东述略[A].钟叔河.日本日记·甲午以前日本游记五种·扶桑日记·日本杂事诗(广注)(走向世界丛书)[C].长沙:岳麓书社,1985:85-108.
    ④ 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余记[A].钟叔河.日本日记·甲午以前日本游记五种·扶桑日记·日本杂事诗(广注)(走向世界丛书)[C].长沙:岳麓书社,1985:187-296.
    ⑤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A].钟叔河.日本日记·甲午以前日本游记五种·扶桑日记·日本杂事诗(广注)(走向世界丛书)[C].长沙:岳麓书社,1985:561-794.
    ① 梁启超.论师范[A].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4.
    ② 李红.癸卯学制之前的中国师范教育[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54-57.
    ③ 周宁之.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06):29-35.
    ④ 盛宣怀.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附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51-154.
    ①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② 钦定高等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54.
    ③ 钦定·中等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92-495.
    ④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51-554.
    ① 钦定中等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92495.
    ② 游小培.奏定学堂章程颁行百年祭[J].浙江·社会科学,2004,(06):114-117.
    ③ 王炽昌.新师范教科书教育史(第十版)[M].上海:中华书局,1926:125.
    ④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82.
    ①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65-674.
    ① 孙中山.令教育部通告各省优初级师范开学文(1912年3月19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3.
    ① 中华民国教育部.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令[J].教育杂志,1912,4(7):5.
    ② 学校系统令[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23-225.
    ③ 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四册)[Z].内部资料,19831538.
    ④ 王炳照.中国师资培养与师范教育—纪念中国师范教育100周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6):3-9.
    ① 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41-742.
    ② 师范教育令[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56-157.
    ① 刘问岫.中国师范教育简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3-34.
    ② 高等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88-189.
    ① 详见本文第三章《从“单一中心”到“多中心”——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目标演进》第一节《课程目标的演变概述》二、强调素质培养的课程目标。资料来源:师范学校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76-677.
    ② 修正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24-225.
    ③ 修正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25-233.
    ④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96-201.
    ⑤ 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64.
    ① 中华民国教育部.教育部咨各省区中学校应斟酌地方情形酌量增减科目及时间文[z].政府公报,1919,4月28日第1160号.
    ① 学校系统改革令[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64-268.
    ② 第三章《从“单一中心”到“多中心”——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目标演进》第一节《课程目标的演变概述》二、强调素质培养的课程目标。
    ③ 刘问岫.中国师范教育简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4.
    ④ 胡适1922年10月15日日记,记述在济南参加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讨论新学制的见闻。资料来源: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3(1919-1922)[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838.
    ① 郑登云.中国近代中师课程的沿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3):40-46.
    ① 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100-103.课程的详细分类见本文第四章《从“拿来主义”到“适合国情”——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演进》第一节《课程结构的演变概述》表4-2.
    ② 梁尔铭,吴安农.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考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87-91.
    ① 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Z].行政院公报,1929年,第43号.
    ① 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五七次常务会议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J].法令周刊,1931,第67期.
    ② 三全大会通过之改革教育制度案[J].安徽教育行政旬刊,1933,1(1):1-2.
    ③ 刘问岫.中国师范教育简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3.
    ① 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89.
    ② 陈立夫.战时教育方针[M].重庆:正中书局,1939:77.
    ③ 教育部.师范学院规程[J].教育部公报,1938,(8):10-17.
    ④ 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91.
    ① 修正师范学院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547-548.
    ② 张绳祖.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标准研究[J].中华教育界,1930,18(7):101-114.
    ③ 1927年6月,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并入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以及四所公立专门学校,在首都南京改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5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① 张绳祖.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标准研究[J].中华教育界,1930,18(7):101-114.
    ① 中华民国教育部.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暂行标准[M].上海:世界书局,1931.
    ② 师范学校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24-325.
    ③ 详见本文第三章《从“单一中心”到“多中心”——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目标演进.》第一节《课程目标的演变概述》三、培养三民主义健全师资的课程目标。
    ④ 修正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586,591.
    ① 韩和鸣.课程目标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1):62-64.
    ① 盛宣怀.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附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51-154.
    ② 张岱年.现代中国文化的体与用[J].社会科学家,1987,(01):1-3.
    ① 张謇.通州师范学校议[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974-979.
    ② 钦定高等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34.
    ③ 钦定中等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92-495.
    ④ 王炽昌.新师范教科书教育史(第十版)[M].上海:中华书局,1926:125.
    ⑤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65.
    ⑥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82.
    ⑦ 详见本文第二章《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演变》第一节《萌芽时期(1897年-1911年)》三、抽芽:本土师范教育体系成型。
    ① 师范教育令[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56.
    ② 师范学校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76-677.
    ① 师范学校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76-677.
    ② 资料来源:师范学校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78-683.
    ① 修正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24-226.
    ② 学校系统改革令[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804-805.
    ① 郑登云.中国近代中师课程的沿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3):40-46.
    ② 详见本文第二章《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演变》第三节《曲折发展时期(1922年-1927年)》。
    ① 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Z].行政院公报,1929年,第43号.
    ② 详见本文第二章《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演变》第四节《复兴时期(1927年-1949年)》。
    ③ 教育部.师范学院规程[J].教育部公报,1938,(8):10-17.
    ④ 师范教育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24.
    ⑤ 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26-327.
    ⑥ 由于该课程标准是从1928年开始编订的,当时师范还并未独立,所以是“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标准。
    ⑦ 中华民国教育部.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暂行标准[M].上海:世界书局,1931.
    ① 资料来源:中华民国教育部.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暂行标准[M].上海:世界书局,1931.
    ① 教育部师范课程标准编订委员会.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上海:中华书局,1934.
    ①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一编)[M1.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0.
    ① 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88.
    ②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一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0.
    ③ 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南京:正中书局,1946.
    ④ 资料来源: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南京:正中书局,1946.
    ① 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97.
    ② 梁尔铭,吴安农.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考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87-91.
    ③ 国民党大学院于1928年10月改组为教育部。
    ④ 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南京:正中书局,1946.
    ⑤ 游小培.奏定学堂章程颁行百年祭[J].浙江社会科学,2004,(06):114-117.
    ⑥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是“各省区教育会的联合体。由各省教育会及特别行政区域教育会组织而成。”教联会只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对各省区教育会仅是一种指导关系,并无领导关系。它定位于研究教育,“以体察国内教育状况,并应世界趋势,讨论全阁教育事宜,共同进行为宗旨”。
    ① 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南京:正中书局,1946.
    ②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107.
    ③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29.
    ④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14.
    ① 孙中山.令教育部通告各省优初级师范开学文(1912年3月19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3.
    ② 八条原则:(一)须适应抗战建国之需要;(二)须符合国民教育之意义与目标,使师范生具有完成国民教育任务之充分智能;(三)须适应管教养卫合一之要旨,使师范生能以教育力量为中心,推动地方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建设,完成地方自治;(四)须表现师范学校之特殊性能,顾及师范生之专业需要;(五)须使师范生具有兼教儿童及成人之能力;(六)各科教材须切合实际需要,并须顾及中心国民学校各科应用教材及教学方法;(七)各科教材应避免不必要之重复,并须顾及各科相互之间联系;(八)各科教材可采取其他方法,另行组织,以求完善。
    ③ 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南京:正中书局,1946.
    ⑥ Ralph W. Tyler.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④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116.
    ⑤ 张之洞.致上海罗叔芸(振玉)[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16-117.
    ①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务纲要[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116:120.
    ②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89,.
    ③ 朱叔源.改良现行学制之意见[J].中华教育界1920,10(3):78-81.
    ④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A].高平书.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6.
    ① 常乃德.师范教育改造问题[J].教育杂志,1922,14(号外):1-30.
    ② 云六.现行师范学制的流弊及其改革法[J].教育杂志,1920,12(9):1-9.
    ③ 张雷亮.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对1915-1927年教育变革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④ 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南京:正中书局,1946.
    ⑤ 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南京:正中书局,1946.
    ① 刘志军.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0):46-49.
    ②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389.
    ③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65-675.
    ①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82.
    ② 师范教育令[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56.
    ③ 蒋维乔.民元以来学制之改革[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63.
    ④ 详见本章第一节《课程目标的演变概述》二、强调素质培养的课程目标。
    ① 详见本章第一节《课程目标的演变概述》三:培养健全师资的课程目标。
    ② William H. Schubert.Curriculum: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M].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97.
    ③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6.
    ① 中华民国教育部.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暂行标准[M].上海:世界书局,1931.
    ② D.R.克拉斯沃尔,B.S.布卢姆著,施良方、张云高译.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③ B.S.布卢姆著,罗黎辉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8.
    ④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1-354.
    ⑤ 王建军.中国师范教育百年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4):5-12.
    ⑥ 鲁迅.热风-随惑录二十五[A].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11.
    ① D.R.克拉斯沃尔,B.S.布卢姆著,施良方、张云高译.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② 师范学校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78.
    ③ D.R.克拉斯沃尔,B.S.布卢姆著,施良方,张云高译.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① 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4.
    ②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二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35.
    ③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
    ④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3.
    ⑤ 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⑥ 石鸥.选择—种课程就是选择一种未来——关于高中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几点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3,(02):4-8.
    ①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0-231.
    ② 拉夫尔·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8-79.
    ③ 杨亮功.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教育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134-135.
    ① 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36-248.
    ②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3-235.
    ③ 郁中秀,严军.我国高师院校课程的现状和改革[J].上海高教研究,1989,(03):60-63.
    ④ 齐凤伟,彭万英,唐卫民,赵凤民.高师课程体系改革探论[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03):49-51.
    ⑤ 郭朝红.高师课程设置:前人研究了什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2):36-41.
    ① 李臣之.中师课程结构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1992,(4):48-49.
    ② 王炽昌.新师范教育史[M].上海:中华书局,1932:125.
    ③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A].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分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99.
    ①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15-16.
    ②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30-32.
    ①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83-685.
    ② 刘问岫.中国师范教育简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
    ③ 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90.
    ④ 学校系统令[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23-225.
    ⑤ 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四册)[Z].内部资料,1983:1538.
    ⑥ 王炳照.中国师资培养与师范教育—纪念中国师范教育100周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6):3-9.
    ⑦ 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90.
    ⑧ 师范教育令[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56.
    ① 师范学校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77-683.
    ② 修正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25.
    ③ 高等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88-189.
    ④ 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02-214.
    ① 学校系统改革令[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66-267.
    ② 郑登云.中国近代中师课程的沿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3):40-46.
    ③ 梁尔铭,吴安农.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考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87-91.
    ④ 资料来源:新学制师范科课程标准纲要[A].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97-99.
    ① 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100-103.
    ② 资料来源:新学制师范科课程标准纲要[A].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100-103.
    ① 《百年南大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上卷)——中央大学史料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2-193.
    ② 资料来源:《百年南大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上卷)——中央大学史料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2-193.
    ③ 胡艳.民国时期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特点[J].教育学报,2006,(06):72-78.
    ① 教育系课程指导书(十五年至十六年度)[N].北京大学日刊,1926年11月25日,1989期.
    ② 资料来源:教育系课程指导书(十五年至十六年度)[N].北京大学日刊,1926年11月25日,1989期.
    ① 师范学校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24-325.
    ② 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27.
    ① 资料来源:1930年课程: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暂行标准[A].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104-107.1933年课程: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30-331.1934年课程:教育部师范课程标准编订委员会.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上海:中华书局,1934.1944年课程: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南京:正中书局,1946.
    ① 大学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93.
    ② 教育部.师范学院规程[J].教育部公报,1938,(8):10-17.
    ① 大学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93.
    ② 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各科系课程标准(民国二十二年六月制定)[J].国立中央大学教育丛刊,1933,1(1):289-301.
    ① 资料来源: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各科系课程标准(民国二十二年六月制定)[J].国立中央大学教育丛刊,1933,1(1):289-301.
    ① 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课程一览(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度)[Z].1935:27-70.
    ② 资料来源:同上.
    ① 《百年南大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上卷)——中央大学史料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98,409.
    ② 资料来源:普通基本课程、教育基本课程:教育部.师范学院规程[J].教育部公报,1938,(8):10-17.修正师范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410.分系专门课程(以国文系为例)、专业训练课程: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96-397.
    ①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网站.学院概况-历史回顾[EB/O L].http://web5.pku.edu.cn/jyxy/xygk/lshg/.
    ②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七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915.
    ① 教育部.师范学院规程[J].教育部公报,1938,(8):10-17.
    ② 高平书.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0.
    ①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务纲要[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535.
    ② 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19.
    ③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A].高平书.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6.
    ① 国民政府大学院.各级学校增加党义课程暂行通则[J].大学院公报,1928,1(9):16-18.
    ② 王聿均,孙斌.朱家骅先生言论集[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121-122.
    ① 王聿均,孙斌.朱家骅先生言论集[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145.
    ②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08.
    ③ 师范学校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76-677.
    ① 新学制师范科课程标准纲要[A].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101-103.
    ② 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暂行标准[A].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107.
    ③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A].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112.
    ① 修正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29-231.
    ② 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02-214.
    ③ 朱元善.整理师范课程[J].教育杂志,1915,7(3):3-6.
    ④ 云六.现行师范学制的流弊及其改革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694-695.
    ⑤ 新学制师范科课程标准纲要[A].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97-104.
    ⑥ 学校系统改革令[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65.
    ① 祝其乐.师范学校课程应如何简化与改进[J].教育杂志,1948,33(9):27-32.
    ②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6.
    ③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30.
    ④ 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37.
    ① 资料来源:新学制师范科课程标准纲要[A].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101-103.
    ① 王聿均,孙斌.朱家骅先生言论集[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127-128.
    ①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24-25.
    ① 学务纲要[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536.
    ②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务纲要[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538.
    ①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15.
    ① 彭小虎.高等师范课程比较研究与我国师范课程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2(5):62-70.
    ①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98--414.
    ②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20.
    ③ 教育部通行师范教育注重实习训令[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796-797.
    ① 教育部通行师范教育注重实习训令[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796-797.
    ② 高等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89.
    ① 师范学校(科)学生实习办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441-445.
    ② 师范学院学生实习及服务办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469-473.
    ① 乔治·J·波斯纳.课程分析(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1-82.
    ②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84-285.
    ③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二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556-557.
    ④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6.
    ⑤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996:107-109.
    ① 吴康宁.“课程内容”的社会学释义[J].教育评论,2000,(5):20-22.
    ①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29-44.
    ② 师范学校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78-683.
    ①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96-201.
    ② 学校系统改革令[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65.
    ③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29-44.
    ④ 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02-214.
    ①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第五册高级中学师范科之部)[M].上海:中华书局,1930.
    ① 教育部师范课程标准编订委员会.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上海:中华书局,1934.
    ② 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南京:正中书局,1946.
    ①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0.
    ① 百度百科网站.五种遗规[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88177.htm
    ② 百度百科网站.御选古文渊鉴[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979341.htm
    ③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01-403.
    ④ 百度百科网站.圣谕广训[EB/OL].http://baike.baidu.cn/view/1253576.htm
    ①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16-423.
    ② 奏定学务纲要[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02.
    ① 奏定学务纲要[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02.
    ① 奏定学务纲要[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02.
    ② 毕苑.汉译日本教科书与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建立(1890-1915)[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03):92-105.
    ① 电各省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97
    ② 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19.
    ③ 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19.
    ④ 师范学校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83.
    ⑤ 修正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32-233.
    ① 钱体纯.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授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封底广告页.
    ② 张毓骢.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封底广告页.
    ③ 金承望.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学校管理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封底广告页.
    ① 姜丹书.师范学校新教科书美术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封底广告页.
    ② 庄泽定.中华中学法制教科书(第四版)[M].上海:中华书局,1916:封二广告页.
    ③ 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第一册(第五版)[M].上海:中华书局,1913:封二广告页.
    ④ 刘以钟.新制教育学(第五版)[M].上海:中华书局,1914:封底广告页.
    ① 庄泽定.中华中学法制教科书(第四版)[M].上海:中华书局,1916:封二广告页.
    ② 谢蒙.新制哲学大要(第二版)[M].上海:中华书局,1915:封底广告页.
    ① 范寿康.现代师范教科书学校管理法(第五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封底广告页.
    ② 蔡元培.现代师范教科书简易哲学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凡例页.
    ① 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060-1061.
    ②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上卷)[M].北京:北京师大心理室,1926:1.
    ① 薛鸿志.教育统计学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编辑部,1922:Ⅳ-Ⅴ.
    ② 陈宝泉.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M].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序1.
    ① 国民政府时期的“黄金十年”是指1927年一1937年这段时期。“在此期间,中华民国在政治、经济、基建、文化、教育、社会政策、边疆民族政策、外交、军事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整体环境为1840年以来中国最高水平。”引自:百度百科网站.黄金十年[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9694.htm.
    ② 教育部.教科图书审查规范[J].北平大学区教育旬刊,1929,(6):33-37.
    ③ 教育部.审查教科图书共同标准[J].教育周刊,1931,(56):2.
    ④ 师范学校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25.
    ① 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31.
    ① 中华书局图书目录(重编第一号)[M].上海:中华书局,1935:22-23.
    ② 中华书局图书目录(重编第六号)[M].上海:中华书局,1937:16-17.
    ① 正中书局图书目录(第一次)[M].南京:正中书局,1935:教6-教7.
    ② 商务印书馆印行大学丛书条例[A].大学丛书目录(二十四年二月重订)[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47.
    ③ 汪家熔.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的文化贡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323.
    ④ 杨琳,肖东发.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的出版及历史意义[J].出版科学,2012,(02):22-25.
    ① 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目录(二十四年二月重订)[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65-72.
    ② 王云五.岫庐八十自述[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84.
    ① 大学丛书目录(二十四年二月重订).(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149.
    ② 范军.20世纪30年代商务版“大学丛书”的策划与运作[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7-13+91.
    ① 刘立德.中国教育史学科教材沿革及改革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97,(9):55-58.
    ② 丹尼斯·莱.课程的两大类理论[J].外国教育资料,1982,(4):23.
    ① 学部奏陈教育宗旨折[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35.
    ② 陈榕门.从政遗规[M].桂林:时代书局,1941.
    ① 赵玉森.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历史(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1-2.
    ② 赵玉森.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历史(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109.
    ③ 治永清.(北京师范大学丛书)游戏专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15-17.
    ① 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一册)[M].上海:中华书局,1935:26-37.
    ② 王炽昌.新师范教科书教育学(第卅五版)[M].上海:中华书局,1933:增4-增10.
    ① 斋藤秀三郎.正则英文教科书(第二编) (第二版)[M].上海:昌明公司,1904:63.
    ② 屠寄.(中学堂师范学堂用)中国地理教科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19-20.
    ③ 屠寄.(中学堂师范学堂用)中国地理教科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19-20
    ④ 赵玉森.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历史(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3-4.
    ① 陈怀书.新师范算术[M].上海:中华书局,1925:73.
    ② 治永清.(北京师范大学丛书)游戏专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导言页.
    ③ 斋藤秀三郎.正则英文教科书(第二编) (第二版)[M].上海:昌明公司,1904:70.
    ④ 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四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⑤ 何炳松,孙很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三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① 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② 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三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③ 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④ 屠寄.(中学堂师范学堂用)中国地理教科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21.
    ⑤ 孙贵定.现代师范教科书伦理学(第五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14-15.
    ① 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5-11.
    ② 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50-154.
    ① 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50-154.
    ② 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15.
    ③ 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六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① 赵玉森.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历史(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110,114.
    ② 谢扶雅.高中师范教本伦理学[M].上海:世界书局,1932:147-148.
    ③ 侯书勋.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哲学发凡[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27.
    ④ 宋文翰.新课程标准师范适用国文读本(第一册)[M].上海:中华书局,1935:78-84.
    ① 孙贵定.现代师范教科书伦理学(第五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11-12,18.
    ① 宋文翰.新课程标准师范适用国文读本(第二册)[M].上海:中华书局,1936:70-78.
    ② 谢扶雅.高中师范教本伦理学[M].上海:世界书局,1932:147,151.
    ③ 百度百科网站.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690053.htm
    ④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A].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① 徐念慈.初级师范学校教科书近世算术[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209-224.
    ② 王兼善.(中学校师范学校用)民国新教科书生理及卫生学(第四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
    ③ 王兼善.(中学校师范学校用)民国新教科书物理学(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224.
    ① 斋藤秀三郎.正则英文教科书(第二编)(第二版)[M].上海:昌明公司,1904:62,70.
    ② 赵玉森.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历史(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113-116.
    ③ 陈怀书.新师范算术[M].上海:中华书局,1925:37-38,45-46.
    ①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初级师范学校教科书各科教授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
    ② 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心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5.(因版权页缺失,故作者、出版年份不详。根据该套“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其他册的出版时间推测,该书出版时间应在1914-1917年间。)
    ① 张毓骢.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编辑要旨页码,42.
    ② 钱体纯.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授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目录页.
    ③ 吴致觉.现代师范教科书教育心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32,34.
    ④ 范寿康.现代师范教科书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1-2.
    ① 华超.现代师范教科书教育测验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自序页.
    ② 王炽昌.新师范教育学[M].上海:中华书局,1926:53-56.
    ③ 沈子善,周之淦,卢殿宜.新师范教育入门[M].上海:中华书局,1926:编辑大意.
    ④ 陈献可.新师范教科书教学法[M].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大意.(原书未标明出版时间)
    ⑤ 饶上达.新师范小学组织及行政[M].上海:中华书局,1925:编辑大意.
    ① 杜定友,王引民.新师范心理学[M].上海:中华书局,1924:编辑大意,30-31.
    ② 康绍言,薛鸿志.(北京师范大学丛书)设计教学法辑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③ 赵廷为.师范学校教科书小学教材及教学法(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编辑大意.
    ④ 杜佐周.师范学校教科书小学行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编辑大意.
    ① 赵廷为.高级中学师范科教科书小学教学法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编辑大意.
    ② 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心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大意.(因版权页缺失,故作者、出版年份不详。根据该套“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其他册的出版时间推测,该书出版时间应在1914-1917年间。)
    ③ 张毓骢.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编辑大意.
    ④ 杨游.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编辑要旨.
    ① 王炽昌.新师范教育学[M].上海:中华书局,1926:编辑大意.
    ② 王炽昌.新师范教科书教育史(第十版)[M].上海:中华书局,1926:编辑大意.
    ③ 沈子善,周之淦,卢殿宜.新师范教育入门[M].上海:中华书局,1926:编辑大意.
    ④ 饶上达.新师范小学组织及行政[M].上海:中华书局,1925:编辑大意.
    ⑤ 康绍言,薛鸿志.(北京师范大学丛书)设计教学法辑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例言.
    ⑥ 华超.现代师范教科书教育测验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自序.
    ⑦ 姜琦.师范学校教科书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编辑大意.
    ① 赵延为.高级中学师范科教科书小学教学法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自序.
    ②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初级师范学校教科书教育史(第三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
    ③ 杨游.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48-78.
    ④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⑤ 福禄培尔.百度百科网站,http://baike.baidu.com/view/97658.htm
    ⑥ 维基百科网站英文版.William Torrev Harris[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Torrey_Harris
    ① 孙贵定.现代师范教科书教育学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② 杜定友,王引民.新师范心理学[M].上海:中华书局,1924.
    ③ 赵延为.师范学校教科书小学教材及教学法(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④ 罗廷光.高中师范教本教育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33:4-5.
    ⑤ 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心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3.(因版权页缺失,故作者、出版年份不详.。根据该套“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其他册的出版时间推测,该书出版时间应在1914-1917年间。)
    ① 张毓骢.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编辑要旨,15-17,21-24.
    ② 孙贵定.现代师范教科书教育学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③ 范寿康.现代师范教科书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4.
    ④ 饶上达.新师范小学组织及行政[M].上海:中华书局,1925:9-14.
    ① 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心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大意.(因版权页缺失,故作者、出版年份不详。根据该套“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其他册的出版时间推测,该书出版时间应在1914-1917年间。)
    ② 张毓骢.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编辑大意、
    ③ 饶上达.新师范小学组织及行政[M].上海:中华书局,1925:编辑大意.
    ④ 姜琦.师范学校教科书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编辑大意.
    ⑤ 王炽昌.新师范教育学[M].上海:中华书局,1926:编辑大意.
    ① 饶上达.新师范小学组织及行政[M].上海:中华书局,1925:编辑大意.
    ② 赵廷为.师范学校教科书小学教材及教学法(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编辑大意.
    ③ 杜定友,王引民.新师范心理学[M].上海:中华书局,1924:编辑大意.
    ④ 姜琦.师范学校教科书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编辑大意.
    ① 孙贵定.现代师范教科书教育学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10.
    ② 华超.现代师范教科书教育测验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③ 饶上达.新师范小学组织及行政[M].上海:中华书局,1925.
    ④ 赵廷为.师范学校教科书小学教材及教学法(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编辑大意.
    ⑤ 杜佐周.师范学校教科书小学行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编辑大意.
    ① 赵廷为.高级中学师范科教科书小学教学法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编辑大意.
    ② 罗延光.高中师范教本教育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33:编辑大意.
    ① 张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28-33.
    ② 叶丽新.“课程实施”的三维理解[J].现代教育论丛,2000,(6):9-13.
    ③ 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18-23.
    ① 靳玉乐.课程实施:现状、问题与展望[J].山东教育研究,2001,(11):3-7.
    ② 张敷荣.教育社会学与师资训练[J].国立四川大学师范学院院刊,1945,(1):17-27.
    ① 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11.
    ① 王士略.师范生教育实践之改进[J].行仁,1943,(1):23-28.
    ② 常乃德.师范教育改造问题[J].教育杂志,1922,14(号外):1-30.
    ① 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Z].行政院公报,1929年,第43号.
    ② 许恪士.现在中学教师之缺点及其补救之方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755.
    ③ 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决议案:改良初级师范教育方案[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78.
    ④ 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41.
    ① 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267.
    ② 直隶总督袁世凯奏办直隶师范学堂暨小学堂折[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628-629.
    ① 李悦民.晚清学堂洋教习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24.
    ② 李梅庵.观察上周制军禀[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781.
    ① 学部奏检定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教员及优待教员章程折并单[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90.
    ① 陈元晖.中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4.
    ① 小学教员检定暂行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76-379.
    ② 中学及师范学校教员检定暂行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71-374.
    ① 大学毕业论文量的最低标准[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17.
    ① 李之朴.师范生实习的改造—实习原则的确定与单元实习的提出[J].中华教育界,1947,1(10复刊):18-21.
    ① 注重师范教育实习之训令[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796-797.
    ② 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决议案:改良初级师范教育方案[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78.
    ① 贾丰臻.今之师范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6,8(1):15-22.
    ② 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决议案:改良初级师范教育方案[A].朱有璩.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78.
    ① 师.范学校(科)学生实习办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441-445.
    ② 师范学院学生实习及服务办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469-473.
    ① 师范学校(科)学生实习办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441-445.
    ② 师范学院学生实习及服务办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469-473.
    ③ 方惇颐.战后中国的师范教育[J].教育杂志,1947,32(1):55-63.
    ④ 江学乾.关于师范教育的几点改进意见[J].教育杂志,1939,29(4):15-17.
    ⑤ 祝其乐.师范学校课程应如何简化和改进[J].教育杂志,1948(9):27-32.
    ⑥ 翁礼瑛.国民师范学校实习制度的商榷[J].福建教育,1940(1):60-64.
    ① 王士畧.师范生教育实践之改进[J].行仁,1943(11):23-28.
    ②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师范[M].北京:中华书局,1989:37.
    ① 赵延为.师范学院课程中“实习”—学程之检讨[J].高等教育季刊,1942(4):178-203.
    ② 王士畧.师范生教育实践之改进[J].行仁,1943(11):23-28.
    ③ 李之朴.师范生实习的改造[J].中华教育界(副刊),1947(10):18-21.
    ① 翁礼瑛.国民师范学校实习制度的商榷[J].福建教育,1940(1):60-64.
    ① 俞子夷.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A].董远骞,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78—479.
    ② 盛郎西.重估赫尔巴特派五段教学法之价值[J].教育杂志,1924(11).
    ① 吴洪成,彭泽平.设计教学法在近代中国的实验[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6):68-75.
    ① 瞿葆奎,丁证霖.“道尔顿制”在中国[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5,(2):77-90.
    ② 郑国民.道尔顿制教育在中国实验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8-55.
    ③ 第九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决议案:新制中学及师范学校宜研究试行道尔顿制案[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849.
    ④ 吴洪成,彭泽平.自学辅导法在近代中国的实验(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8,(4):54-57.
    ① 周剑凡.周南女子师范学校经营状况[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78.
    ② 南通师范学校最近之现状[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66.
    ③ 在这股教法改革的浪潮中,陶行知将惯常被译为“评价”的appreciation创译为“欣赏”,将惯用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① 方惇颐.编制师范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通讯,1940(5):2-7.
    ② 汤马伟.关于师范学校课程之意见[J].东南评论,1947(8):383-386.
    ③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3-13.
    ④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和《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还都对教师言语表率及学生言语训练做了要求,前者指出“教师善于语言者,则其讲解学理醒豁确实、启悟必多:故当教授之际,宜时使学生演述所学以练习言语”,后者指出“言语明了正确,为教习者最宜加意,凡当教授之际,宜时使学生演述所学以练习言语。”
    ⑤ 学部奏详议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折[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65-66.
    ① 教育部采录全国师范校长会议案[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826-835.
    ② 师范学校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77.
    ③ 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周年概况报告书(1916年8月起1917年7月止)[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35.
    ④ 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36.
    ① 陈宝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报告[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91.
    ② 余介石.师范及简师数学课程标准草案之管见[J].科学教学季刊,1942(1):1-3.
    ①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② 详见本文第五章《从“单调”到“繁荣”——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内容演进》。
    ③ 刘济昌.教具的历史与启示[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1(1):5-8.
    ④ 教育部采录全国师范校长会议案[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833.
    ⑤ 确定教育实施趋向办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05.
    ①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95.
    ② 陈义.改进师范学院博物学系及其课程商议[J].高等教育季刊,1942(4):162—166.
    ③ 李清悚.战后中国之电化教育[J].教育杂志,1941(1):85-91.
    ① 袁敦礼.现行师范学院体育系课程的检讨——和我们提倡教育,振兴科学的愿望[J].高等教育季刊,1942(4):169-174.
    ② 陆鋆.北京师范学校本学年校务进行计画书[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25.
    ①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89.
    ①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9.
    ① 霍有光.举办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盛宣怀[J].高等理科教育,2011,(1):112-118.
    ① 母小勇,薛箐.课程评价:从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业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4649.
    ② 江苏师范学堂现行章程[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654.
    ① 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61-164.
    ② 修正师范学院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547-551.
    ③ 吴永军.当前我国课程评价误区的社会学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1995,(8):21-23.
    ① 林励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J].勒勤大学季刊,1936,1(2):22-42.
    ② 直隶总督袁世凯.奏办直隶师范学堂暨小学堂折[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8.
    ① 钦定考选入学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55.
    ② 修正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33-234.
    ③ 张謇.通州师范学校开办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44.
    ④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26-27.
    ⑤ 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庶务长王泽澄该堂情形禀[A].璩鑫圭,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38—739.
    ① 愚斋存稿[A].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三辑(第2卷)[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29.
    ② 直隶总督袁世凯奏办直隶师范学堂暨小学堂折[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630.
    ③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54.
    ④ 直隶音乐体操传习所.直隶提学司附设音乐、体操传习所试办章程[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777.
    ⑤ 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61-162.
    ①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沿革概况[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46.
    ②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98-414.
    ③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生实习规程[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55-958.
    ④ 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31.
    ① 师范学院学生实习及服务办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470.
    ② 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61-162.
    ③ 第一层之格曰:学有门径,材堪造就,质成敦实,趣绝卑陋,志慕远大,性近如平;第二层之格日:勤学诲劳,抚字耐烦,猝就范围,通商量,先公后私;第三层之格曰:善诱掖,密稽察,有条理,能操纵,能应变;第四层之格曰:无畛域计较,无争无忌,无骄矜,无吝啬,无客气,无火气;第五层之格日:性厚才精,学广识通,行正度大,心虚气静。师范生合第五层格,准充教习。(参见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之盛宣怀《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附南洋公学章程》。)
    ① 奏定各学堂奖励章程[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67-568.
    ② 学部奏定师范奖励义务章程折[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82-583.
    ③ 师范学校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85.
    ④ 修正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34.
    ⑤ 大学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95-296.
    ⑥ 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335-337.
    ① 修正师范学院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551-552.
    ② 学部奏定师范奖励义务章程折[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84.
    ③ 学部奏酌拟出洋学习完全师范毕业奖励折[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85-586.
    ④ 学部奏检定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教员及优待教员章程折并单[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90-596.
    ①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86-288.
    ① 署江督刘创建三江师范学堂延致教员示文[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714-715.
    ② 江苏师范学堂现行章程[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652.
    ③ 江苏师范学堂现行章程[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656.
    ① 学生操行成绩考查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64-165.
    ② 修正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38.
    ③ 罗振玉.江苏师范学堂记[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46.
    ① 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52-254.
    ② 中等学校各科教学研究会组织通则[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426-428.
    ① 周剑凡.周南女子师范学校经营状况[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78.
    ② 廖哲勋.论中小学课程结构的改革[J].教育研究,1999,(07):59-65.
    ① 陈锦.奏请设法整顿同文馆[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85.
    ①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41.
    ② 四川通省师范学堂的诞生[A].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678.
    ③ 全国师范学校校长会议议决案:筹拟师范教育进行方法案[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613-614.
    ④ 教育部.二十七年度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J].教育部公报,1938,10(4-6):12-13.
    ⑤ 修正师范学院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551.
    ① 郑若玲,吕建强.民国高校学业竞试的实施及启示[J].教育与考试,2011,(06):49-53.
    ② 师范院校(或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为:教育心理,中等教育;公民训育学系为:教育心理,政治学:国文学系为:教育心理,国文作文;英语学系为:教育心理,英文作文;数学系为:教育心理,微分方程;理化系为:物理学,化学;史地学系为:史学经论,自然地理;博物学系为:生物学,化学;体育学系为:教育心理,教育原理;家事学系为:家事化学,营养学;社会教育学系为:教育心理,社会教育概论;职业教育学系为:教育心理,职业教育概论;农业教育学系为:植物学,生物学。
    ③ 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竞试办法[A].教育部参事处.教育法令汇编(第六辑)[M].重庆:正中书局,1941:146-147.
    ④ 钟健.学业竞试的意义及其实施经过[J].高等教育季刊1942,1(4):202-217.
    ① 大学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96.
    ② 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竞试办法[A].教育部参事处.教育法令汇编(第六辑)[M].重庆:正中书局,1941:146.
    ③ 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竞试奖励办法[A].教育部参事处.教育法令汇编(第六辑)[M].重庆:正中书局,1941:148.
    ④ 修正师范学院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552.
    ⑤ 南洋公学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102.
    ⑥ 奏定各学堂考试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10.
    ① 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61-162.
    ② 孙邦正.计分制度的研究[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1(12):21-24.
    ①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热烈祝贺《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正式颁布[EB/OL]. http://www.kcs.ecnu.edu.cn/news.asp?id=1322,2011-11-21.
    ① 钟启泉,胡惠闵.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5,(01):36-39.
    ②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热烈祝贺《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正式颁布[EB/OL]. http://www.kcs.ecnu.edu.cn/news.asp?id=1322,2011-11-21.
    ③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9):25-36.
    ① 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Z].2011-10-8.
    ① 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 (Draft) [Z].12 February 2010.
    ② 周宁之.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51-55.
    ③ 周宁之.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39-144.
    ① 林杰,赵武.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制度的建构与变迁[J].高校教育管理,2013,7(2):8-19.
    ①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17.
    ② 师范学校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25.
    ① 师范学校(科)学生实习办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441-442.
    ② 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Z].2011-10-8.
    ① 数据来源:周钧,唐义燕,龚爱芋.我国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04):44-50.
    ① 鲍同梅.从课程实施的视角看教师课程自主权[J].课程教材改革,2004(1):18-20.
    ② 谢翌,马云鹏.关于课程实施几个问题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4):32-36.
    ③ 尹弘飚.课程改革中教师关注阶段理论的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08):38-43.
    ④ 夏雪梅.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评估:一种整合架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9,(22):19-24.
    ①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松江县志,第三十二卷第三章第一节[EB/OL].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50/songjiang/node47105/node47151/node47153/us erobjectlai33427.html.
    ② “教育学研究所”定位于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之研究、各级学校各科教材教法之研究、教育学术及学科专业人才之培养,“是师范研究所”则致力于探讨师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③ 林砺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J].勷勤大学季刊,1936,1(2):22-42.
    ① 张增杰.我对于师范学校课程中改教育为教育通论的意见[J].国立四川大学师范学院院刊,1945(1):77-80.
    ① 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61.
    ② 教育部.指令一千五百三十九号:请解释修正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范各条疑义由[J].教育公报,1920,(10):28-30.
    ③ 师范学校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34-335.
    ① 教育部.师范学院规程[J].教育部公报,1938,(8):10-17.
    ② 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63.
    ③ 教育部.指令一千五百三十九号:请解释修正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范各条疑义由[J].教育公报,1920,(10):28-30.
    ④ 教育部.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会考规程[J].法令周报,1935,(22):184-186.
    ① 教育部.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J].英大周刊,1940,(13):11-12.
    ② 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164-165.
    ③ 房列曙.民国时期高校考试制度的历史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3):363-368.
    ① 专科以上学校学业成绩考覆办法[A].杨学为.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7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81.
    ② 大学规程[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295.
    ③ 教育部.师范学校学生毕业考试监考办法[J].四川省政府公报,1944,(486):11-12.
    ④ 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办法[A].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410-412.
    [1][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美]阿普尔,等.教科书政治学[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3][英]麦克·扬.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4][美]乔治J.波斯纳.课程分析(第三版)[M].钟启泉,赵中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澳]科林·马什.理解课程的关键概念[M].徐佳,吴刚平,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7]Wideen M., Grimmett P.P. Changing Times in Teacher Education:Restructuring or Reconceptualization[M]. Falmer Press,1995.
    [8]Cong X. Teachers'School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State,1897-1937[M].UBC Press,2011.
    [9]Beyer L.E., Liston D.P. Curriculum in Conflict:Social Visions, Educational Agendas, and Progressive School Reform[M].Teachers College Pres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1996.
    [10]Hartley D., Whitehead M. Teacher Education:Curriculum and Change[M]. Routledge,2006.
    [11]Kitchen J.,Parker D.C.,Pushor D. Narrative Inquiries Into Curriculum-Making in Teacher Education[M].Emerald,2011.
    [12]Larkin J.M.,Sleeter C.E. Developing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a[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13]Othanel Smith B. Fundamental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 Yonkers-on-Hudson:World Book Co.,1957.
    [14]Carter Victor Good & Phi Delta Kappa.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M]. New York:McGraw-Hill,1973.
    [15]Chai-hsuan Chuang. Tendencies toward a Democratic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M]. Shanghai:Commercial Press,1922.
    [16]Hilda Taba. 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 [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 World,1962.
    [17]Poetter T.S.,Goodney T.L.,Bird J.L.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Curriculum of Teacher Education[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2004.
    [18]Young M.F.D. Knowledge and control: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 Collier-Macmillan,1971..
    [19]William H. Schubert. Curriculum: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M].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97.
    [20]Ralph W. Tyler.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21]Postiglione G.A.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Inequality in a Market Economy [M]. M.E. Sharpe,2006.
    [22]Borthwick S.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the Beginnings of the Modern Era[M].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Stanford University,1983.
    [23]Yeh W.H. The Alienated Academy: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1919-1937[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4]Hayhoe R. China's Universities,1895-1995: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M]. Taylor & Francis,1995.
    [25]Pepper S. Radicalism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20th-Century China:The Search for an Ideal Development Model[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6]Apple M.W. Teachers and Texts:A Political Economy of Clas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Education[M].Routledge,1988.
    [27]Schubert W. H. Curriculum: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M].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
    [28]Kridel C.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Studies[M]. SAGE Publications,2010.
    [29]Schubert W.H. Curriculum Books:the First Hundred Years[M]. P. Lang,2002.
    [30]Bloom B.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M]. D. McKay Company,1972.
    [31]Guskey T.R. Benjamin S. Bloom:Portraits of an Educator[M].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2012.
    [32]Cohen L., Manion L., Morrison K. A Guide to Teaching Practice[M].Taylor & Francis,2012.
    [33]Walker D.F., Soltis J.F. Curriculum and Aims[M].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4.
    [34]Liston D.P., Zeichner K.M.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Schooling[M]. Routledge,1991.
    [35]Pinar W.F.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urriculum Research[M]. Taylor & Francis,2003.
    [36]McKeman J.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M].Kogan Page,1996.
    [37]King A.R., Brownell J.A. The Curriculum and the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A Theory of Curriculum Practice[M]. R. E. Krieger,1976.
    [1]石鸥.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石鸥.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石鸥.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石鸥.教育别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石鸥.教学病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6]石鸥.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7]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0]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1]张传燧.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5
    [1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3]刘要悟.教育评价导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14]辛继湘.解读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15]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6]靳玉乐,易连云.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专题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18]《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二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19]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0]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中华书局编辑部.回忆中华书局[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3]中华书局编辑部.我与中华书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4]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5]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76.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7]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8]久宣.商务印书馆一求新应变的轨迹[M].台北:利丰出版社,1999.
    [29]余家菊.师范教育[M].上海:中华书局,1926.
    [30]俞筱尧,刘彦捷.陆费逵与中华书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1]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2]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周南照,赵丽,任友群.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4]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5]刘问岫.中国师范教育简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6]叶宋曼英.从翰林到出版家一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M].张人凤,邹振环译.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
    [37]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8]吴定初.中国师范教育简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9]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0]吴洪成.中国学校教材史[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8.
    [41]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42]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3]商务印书馆.1897—1987商务印书馆九十年——我和商务印书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4]商务印书馆.1897—-1992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和商务印书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5]商务印书馆.1897—-1997年商务印书馆一百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6]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7]威廉.维尔斯马,斯蒂芬.G.于尔斯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9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8]庄泽宣.我的教育思想[M].上海:中华书局,1934.
    [49]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0]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2]张达善.师范教育的理论与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53]徐雉.中国学校课程沿革史[M].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
    [54]斌椿.乘槎笔记:附录职方外纪[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5]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8]李之鸥.各国师范教育概观[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59]李兴华.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60]李超英.中国师范教育论[M].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
    [61]杨亮功.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教育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
    [62]杨学为.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7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3]杨游.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64]林本.世界各国师范教育课程一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之研究[M].台湾:台湾开明书局,1964.
    [65]林聚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66]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7]汪家熔.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的文化贡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68]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三辑(第2卷)[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69]洪成文.现代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70]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1]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72]牟安世.鸦片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73]王云五.岫庐八十自述[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
    [74]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75]王桂.中日教育关系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76]王聿均,孙斌.朱家骅先生言论集[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
    [77]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8]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9]罗廷光.师范教育[M].上海:正中书局,1947.
    [80]罗廷光.师范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正中书局,1933.
    [81]罗廷光.高中师范教本教育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33.
    [82]胡森.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江山野、等.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8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4]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3(1919-1922)[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85]董守义,袁闾琨.日本与中国近代教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86]董远骞,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论著选[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7]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89]郑鹤声.中国近世史[M].重庆:重庆南方印书馆,1944.
    [90]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1]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
    [92]郭强.现代知识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9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9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6]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97]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98]陈元晖.中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9]陈榕门.从政遗规[M].桂林:时代书局,1941.
    [100]陈立夫.战时教育方针[M].重庆:正中书局,1939.
    [101]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上卷)[M].北京:北京师大心理室,1926.
    [102]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0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04]高平书.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石鸥.教育创新呼唤什么[J].教师教育研究,2004,(02):1-5.
    [2]石鸥,段发明.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契机[J].中国教育学刊,2004,(08):36-40.
    [3]石鸥,彭慧芳.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4,(03):3-7.
    [4]石鸥,张文学.课程改革预设目标对目标实现的限定[J].教育研究,2009,(06):48-53.
    [5]石鸥.选择一种课程就是选择一种未来——关于高中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几点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3,(02):4-8.
    [6]张传燧.教师的类型及其素质培养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6):58-63.
    [7]张传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计与实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3):23-28+45.
    [8]刘要悟,朱丹.教育相关群体的教师角色期望之社会调适和教师自我调适[J].教师教育研究,2010,(02):35-39.
    [9]刘要悟,程天君.校本教师培训的合理性追究[J].教育研究,2004,(06):77-83.
    [10]周庆元,李霞.体悟教育:回归人的本真存在[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18-22.
    [11]周庆元,黄耀红.走向课堂的生态和谐[J].高等教育研究,2008,(03):73-77.
    [12]辛继湘.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文化冲突[J].教育评论,2008,(04):54-58.
    [13]辛继湘.杜威真理观与教学变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9,(04):81-85.
    [14]靳玉乐,王洪席.基于过程哲学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2):40-43.
    [15]靳玉乐,罗生全.课程论研究三十年:成就、问题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9,(01):3-15.
    [16]周钧,唐义燕,龚爱芋.我国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04):44-50.
    [17]《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9):25-36.
    [18]Westbury. Ian & Steimer. William. Curriculum:A Discipline in Search of Its Problems [J]. School Review,1971,79(2):243-267.
    [19]三全大会通过之改革教育制度案[J].安徽教育行政旬刊,1933,1(1):1-2.
    [20]周宁之.新时期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的丰硕成果——评许云昭《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2.
    [21]丛小平.师范院校与中国的现代化:1897-1937[J].开放时代,2010:64-81.
    [22]丹尼斯·莱.课程的两大类理论[J].外国教育资料,1982,(4):23.
    [23]云六.现行师范学制的流弊及其改革法[J].教育杂志,1920,12(9):1-9.
    [24]周宁之.近代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06):29-35.
    [26]余介石.师范及简师数学课程标准草案之管见[J].科学教学季刊,1942,2(1):1-3.
    [27]刘先强.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述论[J].西藏研究,2007,(01):90-95.
    [28]刘志军.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0):46..49.
    [29]刘捷.“高师改大运动”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3):31-35.
    [30]刘济昌.教具的历史与启示[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1(1):5-8.
    [31]刘立德.中国教育史学科教材沿革及改革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97,(9):55-58.
    [32]叶丽新.“课程实施”的三维理解[J].现代教育论丛,2000,(6):9-13.
    [33]向颉垣.对于部颁师范学校地理课程标准刍议[J].江苏教育,1935,4(8):129-130.
    [34]吴云鹏,皮修平.中国百年高师课程体系变迁的回顾与反思[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6):117-120.
    [35]吴康宁.“课程内容”的社会学释义[J].教育评论,2000,(5):20-22.
    [36]吴永军.当前我国课程评价误区的社会学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1995,(8):21-23.
    [37]吴洪成,彭泽平.自学辅导法在近代中国的实验(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8,(4):54-57.
    [38]吴洪成,彭泽平.设计教学法在近代中国的实验[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6):68-75.
    [39]周宁之.对近代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问题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57-161.
    [40]周芳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教育对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61-62.
    [41]周钧,唐义燕,龚爱芋.我国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04):44-50.
    [42]唐一帆.现行师范劳作课程的问题及解决[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2,1(12):19-21.
    [43]夏金元.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沿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03):97-100.
    [44]夏雪梅.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评估:一种整合架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9,(22):19-24.
    [45]孙传钊.清末师范教育中来自日本的影响[J].教育评论,1989,(03):66-69+79.
    [46]孙邦正.计分制度的研究[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1(12):21-24.
    [47]季银泉.百年回眸:初等教育师资职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改革[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80-84.
    [48]安心,张建锋.近代中国高师教育理念论争的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92-97.
    [49]尹弘飚.课程改革中教师关注阶段理论的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08):38-43.
    [50]崔万秋,田宝军.从“三个学制”看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09-113.
    [51]常乃德.师范教育改造问题[J].教育杂志,1922,14(号外):1-30.
    [52]常道直.师范学院教育学系课程问题[J].教育通讯周刊,1941,4(19):
    [53]庄泽宣.二十年来关于师范教育言论之分析[J].东方杂志,1933,30(20):6-9.
    [54]廖哲勋.论中小学课程结构的改革[J].教育研究,1999,(07):59-65.
    [55]张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28-33.
    [56]张增杰.我对于师范学校课程中改教育概论为教育通论的意见[J].国立四川大学师范学院院刊,1945,(1):77-80.
    [57]张岱年.现代中国文化的体与用[J].社会科学家,1987,(01):1-3.
    [58]张建军.抗战初期国立绥远蒙旗师范学校始末[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5-7.
    [59]张敷荣.教育社会学与师资训练[J].国立四川大学师范学院院刊,1945,(1):17-27.
    [60]张绳祖.高级中学师范科实习课程暂行标准之商榷[J].中华教育界,1931,19(6):7-17.
    [61]张绳祖.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标准研究[J].中华教育界,1930,18(7):101-114.
    [62]张英花.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师范性特征的发展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90-93+123-124.
    [63]张达善.调整现制师范学校教育课程之商榷[J].教与学,1939,4(4):16-22.
    [64]彭小虎.高等师范课程比较研究与我国师范课程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2(5):62-70.
    [65]彭时代.唇枪舌剑-—中国近代对师范大学存废的两次大论争[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77-79.
    [66]房列曙.民国时期高校考试制度的历史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3):363-368.
    [67]方东澄.教育改制声中之师范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39,29(4):19-28.
    [68]方惇颐.战后中国的师范教育[J].教育杂志,1947,32(1):55-63.
    [69]方惇颐.编制师范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通讯周刊,1940,3(5):2-7.
    [70]施克灿,马忠虎.日本教习与清末师范教育的创始[J].教师教育研究,2004,(03):61-67.
    [71]曲晓明.近代我国高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特征初探[J].管理观察,2009,(34):2.
    [72]曹刍.对于厘定中学师范训育标准内容方面之整理意见[J].江苏教育,1935,4(8):38-45.
    [73]朱元善.整理师范课程[J].教育杂志,1915,7(3):3-6.
    [74]朱叔源.改良现行学制之意见[J].中华教育界1920,10(3):78-81.
    [75]朱文叔.读修正师范学校国文课程标准[J].国文月刊,1945,(41):22-25+31.
    [76]朱浩文.师范课程增设生产教育设施法学程之建议[J].中华教育界,1933,20(7):15-19.
    [77]朱闵.近代师范教育的萌芽、开始及其发展对当代教育的影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7):56+286.
    [78]李之朴.师范生实习的改造[J].中华教育界(副刊),1947(10):18-21.
    [79]李之朴.师范生实习的改造一实习原则的确定与单元实习的提出[J].中华教育界,1947,1(10复刊):18-21.
    [80]李建军.百年师范课程的文化传统与特色[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19-23.
    [81]李思纯.部颁师范学院史地学系课程的一个修正意见[J].国立四川大学师范学院院刊,1945,(1):2-4.
    [82]李永贤.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及其意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79-85.
    [83]李清悚.战后中国之电化教育[J].教育杂志,1941(1):85-91.
    [84]李红.癸卯学制之前的中国师范教育[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54-57.
    [85]李臣之.中师课程结构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1992,(4):48-49.
    [86]杨琳,肖东发.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的出版及历史意义[J].出版科学,2012,(02):22-25.
    [87]林励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J].勷勤大学季刊,1936,1(2):22-42.
    [88]林杰,赵武.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制度的建构与变迁[J].高校教育管理,2013,7(2):8-19.
    [89]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师范[J].时务报,1896,(6).
    [90]梁尔铭,吴安农.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考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87-91.
    [91]梁尔铭.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与壬戍学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9):39-43.
    [92]母小勇,薛箐.课程评价:从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业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46-49.
    [93]毕苑.汉译日本教科书与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建立(1890-1915)[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03):92-105.
    [94]江学乾.关于师范教育的几点改进意见[J].教育杂志,1939,29(4):15-17.
    [95]汤马伟.关于师范学校课程之意见[J].东南评论,1947,1(8):383-386.
    [96]汪兆悌,蔡振生.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独立体制的历史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04):8-19.
    [97]汪奠基.从师范教育论到公训学系课程改订之意见[J].国立四川大学师范学院院刊,1945,(1):5-6.
    [98]游小培.奏定学堂章程颁行百年祭[J].浙江社会科学,2004,(06):114-117.
    [99]熊贤君.民国时期宝安县的教师教育[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63-68.
    [100]王健,邓宗琦.中国近代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3):29-33.
    [101]王克勤,马建峰,盖立春等.师范教育的转型与教师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6,(04):76-79..
    [102]王全乐,马立志.清末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办学概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2):62-64.
    [103]王士略.师范生教育实践之改进[J].行仁,1943,(1):23-28.
    [104]王宗虞.改进师范学校音乐课程的我见[J].乐风,1941,1(1):18-20.
    [105]周宁之.关于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01):189-192.
    [106]王建军.中国师范教育百年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4):5-12.
    [107]王建军.论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J].教育研究,1998,(12):46-51.
    [108]王炳照.中国师资培养与师范教育—纪念中国师范教育100周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6):3-9.
    [109]王秀南.师范学校教育课程的批评与建议[J].教育杂志,1948,33(5):47-54.
    [110]王镜清.论师范课程新标准[J].时代公论,1933,2(87):26-32.
    [111]盛郎西.重估赫尔巴特派五段教学法之价值[J].教育杂志,1924(11).
    [112]瞿葆奎,丁证霖.“道尔顿制”在中国[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5,(2):77-90.
    [113]祝其乐.师范学校课程应如何简化与改进[J].教育杂志,1948,33(9):27-32.
    [114]祝其乐.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之检讨[J].中华教育界,1935,23(3):101-107.
    [115]程合印.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及其社会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6):98-105.
    [116]翁礼瑛.国民师范学校实习制度的商榷[J].福建教育,1940,1(1):60-64.
    [117]聂美玲.中国高等师范课程设置的沿革和特点[J].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01):91-99.
    [118]肖朗,项建英.近代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以北高师和南高师为中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69-75.
    [119]胡艳.民国时期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特点[J].教育学报,2006,(06):72-78.
    [120]艾伟.测验与统计在师范学院各系课程中应列为共同必修科的建议[J].高等教育季刊,1942,1(4):174-178.
    [121]范军.20世纪30年代商务版“大学丛书”的策划与运作[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7-13+91.
    [122]蒋维乔.致袁次长观澜论修改女子师范学校课程书[J].教育杂志,1917,9(7):47-48.
    [123]薛秀霞.师范院校培养艺术师资的百年历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1):88-91.
    [124]袁敦礼.现行师范学院体育系课程的检讨[J].高等教育季刊,1942,1(4):169-174.
    [125]解中荪.新学制师范学校课程的研究[J].教育杂志,1922,(1922年学制课程研究号).
    [126]许椿生.师范学校课程中的各科小学教学问题[J].中等教育季刊,1942,2(3):24-28.
    [127]谢澄平.师范学院史地系史学课程问题[J].高等教育季刊,1942,1(4):158-162.
    [128]谢翌,马云鹏.关于课程实施几个问题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4):32-36.
    [129]贾丰臻.今之师范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6,8(1):15-22.
    [130]赵廷为.师范学院课程中“实习”学程之检讨[J].高等教育季刊,1942,1(4):178-180.
    [131]邹有华.国民师范学校的课程问题[J].福建教育,1940,1(1):25-41.
    [132]郁中秀,严军.我国高师院校课程的现状和改革[J].上海高教研究,1989,(03):60-63.
    [133]郑国民.道尔顿制教育在中国实验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8-55.
    [134]郑登云.中国近代中师课程的沿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3):40-46.
    [135]郑若玲,吕建强.民国高校学业竞试的实施及启示[J].教育与考试,2011,(06):49-53.
    [136]郭朝红.高师课程设置:前人研究了什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2):36-41.
    [137]钟健.学业竞试的意义及其实施经过[J].高等教育季刊1942,1(4):202-217.
    [138]钟启泉,胡惠闵.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5,(01):36-39.
    [139]阮真.对于中学师范国文课程标准之意见[J].中华教育界,1935,23(3):21-36.
    [140]阮真.目前高中师范课程之严重问题[J].中华教育界,1937,25(2):11-15.
    [141]陆道坤.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省思——20世纪前半叶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4):40-43.
    [142]陈义.改进师范学院博物学系及其课程刍议[J].高等教育季刊,1942,1(4):162-166.
    [143]霍有光.举办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盛宣怀[J].高等理科教育,2011,(1):112-118.
    [144]韩和鸣.课程目标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1):62-64.
    [145]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18-23.
    [146]魏红专.20世纪30年代河南师范教育发展状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9):32+35.
    [147]鲍同梅.从课程实施的视角看教师课程自主权[J].课程教材改革,2004(1):18-20.
    [148]黄依林,何凡.试论“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9):50-54.
    [149]黄善强.浅谈民国时期的海南师范教育[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63-166.
    [150]周宁之.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39-144.
    [151]黄明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早期师范教育变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97-102.
    [152]齐风伟,彭万英,唐卫民,赵凤民.高师课程体系改革探论[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03):49-51.
    [153]周宁之.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51-55.
    [1]张雷亮.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对1915-1927年教育变革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李悦民.晚清学堂洋教习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24.
    [3]王向文.民国时期湖南师范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解惠婷.台湾“国小”师资培育制度与其课程演变之研究[D].台东:“国立”台东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
    [1]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一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2]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二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3]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七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5]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一册)[Z].内部资料,1983.
    [6]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Z].内部资料,1983.
    [7]朱有璩.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朱有璩.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9]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0]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2]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
    [1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4]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5]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3.
    [16]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
    [17]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补编)[M].上海:中华书局,1957.
    [18]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9]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0]陈学恂,陈景磐.清代后期教育论著选(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1]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2]中华民国教育部.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令[J].教育杂志,1912,4(7):5.
    [23]中华民国教育部.教育部咨各省区中学校应斟酌地方情形酌量增减科目及时间文[Z].政府公报,1919,4月28日第1160号.
    [24]中华民国教育部.指令一千五百三十九号:请解释修正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范各条疑义由[J].教育公报,1920,(10):28-30.
    [25]国民政府大学院.各级学校增加党义课程暂行通则[J].大学院公报,1928,1(9):16-18.
    [26]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Z].行政院公报,1929年,第43号.
    [27]中华民国教育部.教科图书审查规范[J].北平大学区教育旬刊,1929,(6):33-37.
    [28]中华民国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第五册高级中学师范科之部)[M].上海:中华书局,1930.
    [29]中华民国教育部.审查教科图书共同标准[J].教育周刊,1931,(56):2.
    [30]中华民国教育部.高级中学师范科课程暂行标准[M].上海:世界书局,1931.
    [31]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五七次常务会议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J].法令周刊,1931,第67期.
    [32]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课程标准编订委员会.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上海:中华书局,1934.
    [33]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会考规程[J].法令周报,1935,(22):184-186.
    [34]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院规程[J].教育部公报,1938,(8):10-17.
    [35]中华民国教育部.二十七年度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J].教育部公报,1938,10(4-6):12-13.
    [36]中华民国教育部.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J].英大周刊,1940,(13):11-12.
    [37]中华民国教育部参事处.教育法令汇编(第六辑)[M].重庆:正中书局,1941.
    [38]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学生毕业考试监考办法[J].四川省政府公报,1944,(486):11-12.
    [39]中华民国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M].南京:正中书局,1946.
    [4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02-2-6.
    [41]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Z].2011-10-8.
    [42]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目录(二十四年二月重订)[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3]大学丛书目录(二十四年二月重订)[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4]中华书局图书目录(重编第一号)[M].上海:中华书局,1935.
    [45]中华书局图书目录(重编第六号)[M].上海:中华书局,1937.
    [46]正中书局图书目录(第一次)[M].南京:正中书局,1935.
    [47]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各科系课程标准(民国二十二年六月制定)[J].国立中央大学教育丛刊,1933,1(1):289-301.
    [48]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课程一览(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度)[Z].1935.
    [49]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50]《百年南大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上卷)——中央大学史料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1]Australian 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 (Draft) [Z].12 February 2010.
    [52]钟叔河.日本日记·甲午以前日本游记五种·扶桑日记·日本杂事诗(广注)(走向世界丛书)[C].长沙:岳麓书社,1985.
    [1]斋藤秀三郎.正则英文教科书(第二编)(第二版)[M].上海:昌明公司,1904.
    [2]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初级师范学校教科书教育史(第三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
    [3]屠寄.(中学堂师范学堂用)中国地理教科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
    [4]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初级师范学校教科书各科教授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
    [5]徐念慈.初级师范学校教科书近世算术[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
    [6]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第一册(第五版)[M].上海:中华书局,1913.
    [7]王兼善.(中学校师范学校用)民国新教科书物理学(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
    [8]张毓骢.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9]刘以钟.新制教育学(第五版)[M].上海:中华书局,1914.
    [10]金承望.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学校管理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11]侯书勋.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哲学发凡[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12]赵玉森.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历史(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13]赵玉森.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历史(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14]谢蒙.新制哲学大要(第二版)[M].上海:中华书局,1915.
    [15]钱体纯.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授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
    [16]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心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因版权页缺失,故作者、出版年份不详。根据该套“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其他册的出版时间推测,该书出版时间应在1914-1917年间。)
    [17]庄泽定.中华中学法制教科书(第四版)[M].上海:中华书局,1916.
    [18]王兼善.(中学校师范学校用)民国新教科书生理及卫生学(第四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
    [19]姜丹书.师范学校新教科书美术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20]薛鸿志.教育统计学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编辑部,1922.
    [21]吴致觉.现代师范教科书教育心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22]孙贵定.现代师范教科书教育学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23]康绍言,薛鸿志.(北京师范大学丛书)设计教学法辑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24]范寿康.现代师范教科书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25]蔡元培.现代师范教科书简易哲学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26]杜定友,王引民.新师范心理学[M].上海:中华书局,1924.
    [27]范寿康.现代师范教科书学校管理法(第五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28]治永清.(北京师范大学丛书)游戏专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29]华超.现代师范教科书教育测验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30]饶上达.新师范小学组织及行政[M].上海:中华书局,1925.
    [31]陈怀书.新师范算术[M].上海:中华书局,1925.
    [32]沈子善,周之淦,卢殿宜.新师范教育入门[M].上海:中华书局,1926.
    [33]王炽昌.新师范教科书教育史(第十版)[M].上海:中华书局,1926.
    [34]王炽昌.新师范教育学[M].上海:中华书局,1926.
    [35]孙贵定.现代师范教科书伦理学(第五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36]陈宝泉.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M].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
    [37]杜佐周.师范学校教科书小学行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38]姜琦.师范学校教科书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39]谢扶雅.高中师范教本伦理学[M].上海:世界书局,1932.
    [40]赵廷为.高级中学师范科教科书小学教学法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41]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一册)[M].上海:中华书局,1935.
    [42]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3]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三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4]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四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5]何炳松,孙俍工.师范学校教科书甲种国文(第六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6]宋文翰.新课程标准师范适用国文读本(第一册)[M].上海:中华书局,1935.
    [47]郭鸣鹤.师范教育[M].北平:百城书局,1932.
    [48]王炽昌.新师范教育史[M].上海:中华书局,1932.
    [49]王炽昌.新师范教科书教育学(第卅五版)[M].上海:中华书局,1933.
    [50]赵廷为.师范学校教科书小学教材及教学法(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51]宋文翰.新课程标准师范适用国文读本(第二册)[M].上海:中华书局,1936.
    [52]陈献可.新师范教科书教学法[M].上海:中华书局.(原书未标明出版时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