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区设计中的建筑容积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住区中,建筑容积率作为衡量居住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之一,也是影响开发商经济利益的重要技术参数。随着市场经济下住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如何协调处理住区建设中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贯彻土地的可持续使用,同时恰当的提高容积率显得日益迫切。
     本文对城市住居的容积率研究通过两个层面加以研究:一是从住宅单体设计上为提高容积率涉及到的平面形式、住宅类型等因素加以分析;二是以住区层面提高容积率的整体规划理念及设计布局相关因素加以研究,同时对不恰当的容积率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实例分析对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中多种制约因素下,如何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确定合理的容积率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本论文遵循一个从理论认识到实践分析的过程。
     第一章引言部分对研究的缘起、背景、意义、内容、方法作了简要介绍,主要是分析问题存在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所在。
     第二章在理论上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入手,分析研究了容积率相关制约元素;同时从住宅建筑单体层面上,就设计上为增加土地利用强度、提高容积率,所采用的各种手法加以分析与归纳。
     第三章是本文中心论述,从容积率角度对城市多种住区类型的建设与改造中的规划理念与设计手法加以分析研究,并就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方案及国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区等代表性实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深入分析论证。
     第四章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两者相互辩证关系出发,从设计角度通过实例分析,探讨容积率与环境品质之间的平衡点及存在的误区。
     第五章为全文结论,对前文提出的观点进行回顾和总结
FAR (Floor area ratio)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reflect the quality of urban inhabitancy and the intensity of land use. It also signify the economic profit of land ag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mass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FAR and enabl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scarce land, as well as to balance the advantages of economical benefit against the environment benefit.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FAR of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from two aspects. In the first, It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plan and types in the design of residence, which influence the enhance FAR. Secondly, it study the factor of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which influence enhancement of FAR, and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irrational FAR in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thoroughly. Accordingly, it makes inquiries the rational FAR through the analysis example of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引文
[1].《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 2002版
    [2].《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吕俊华,彼得。罗,张杰主编.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朱家瑾 编著.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朱霭敏 编著、赵冠谦主审.跨世纪的住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6].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3
    [7].王受之.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新都市主义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建设部住宅产业中心编.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方案精选(第一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国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区实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0].刘延枫、肖敦余.低层居住区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11].《中国“八五”新住宅设计方案选》编委会编.中国“八五”新住宅设计方案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2].《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13].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关柯、芦金锋、曾赛星.现代住宅经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厉以宁 主编.中国住宅市场的发展与政策分析.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
    [16].(日)森保洋之 著,覃力、马景忠 译.高层、超高层集合住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7].(德)彼得·法勒著.王瑾译.住宅平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18].(瑞)斯文·蒂伯尔伊 主编.张珑 译.瑞典住宅研究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9].(美)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20].(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21].韩贵红.居住区环境质量和建筑容积率[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1995
    [22].关力群.有限的用地无限的创造-居住用地与居住环境关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999
    [23].张泉.第五代住宅—中国城市住宅形态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1997
    
    
    [1].吴良镛.北京旧城居住区的整治途径(之二)—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建筑学报,1991、2
    [2].陈一峰.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探讨. 建筑学报,2003、9
    [3].叶刚、陶冶.与城市环境良性互动的高层商品住宅开发—对城市高层商品房开发策略的探索.建筑学报,2001、1
    [4].夏南.把握市场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万科地产开发城市近郊大型社区的几点思考.建筑学报,1999、2
    [5].许安之.后小康居住模式展望.建筑学报,2000、4
    [6].邹颖、卞洪滨.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思考.世界建筑,2000(05)
    [7].周俭.住宅区户外环境指标的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99、2
    [8].李岚.浅谈居住小区住宅楼层的合理规划.《住宅科技》1998.8
    [9].查勇、刘彦随、蒋建军.城市容积率确定的技术要点透视.人文地理、1998、3
    [10].聂兰生、舒平.低密度住宅的规划设计与新技术的应用.世界建筑、2003(07)
    [11].施梁.从土地资源约束看未来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面积水平定位.建筑学报,2002、8
    [12].赵海天、陈邦贤、向东.论住宅环境及其异化.建筑学报,2002、12
    [13].崔克摄.住宅尺度与用地的关系.建筑学报,1992、8
    [14].张守仪.石家庄联盟小区节地住宅规划设计及其日照环境.建筑学报,1994、11
    [15].刘振亚.住房改革与规划没计.建筑学报,1990、5
    [16].白德懋、刘静存.人与环境—探索居住区创造的途径.建筑学报,1991、4
    [17].吕振瀛.探索.思考.创新—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方案评述.建筑学报,1995、9
    [18].张水根. 从建筑容积率看居住环境的创造.建筑学报,1995、10
    [19].王路.论居住.建筑学报,2001、12
    [20].刘德明、梅季魁.开发地下空间、提高综合效益.建筑学报,1993、3
    [21].白德懋.关于小区规模和结构的探讨.建筑学报,1999、6
    [22].周俭、蒋丹鸿、刘煜.住宅区用地规模及规划设计问题探讨.城市规划,1999、1
    [23].鲍家声.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的规划设计—“上海市复兴城”高强度高容量开发中规划设计对策.城市规划汇刊,1997、5
    [24].邹德慈.容积率研究.城市规划,1994、1
    [25].梁鹤年.合理确定容积率的依据.建筑学报,1992、2
    
    
    [26].姚黛丽.住宅建设节地途径.住宅科技,1993、4
    [27].袁镔.商品化后的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建筑师(98期)
    [28].谢远骥.同应改革旋律营造温馨家园一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修改的几点建议.建筑学报,2000、6
    [29].陈维红.从建筑容积率看居住环境的创造.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1期
    [30].何川、陈方.后小康住宅的实践与探索—深圳振业翠海花园规划设计.建筑学报,2001、4
    [31].潘海霞.容积率超标建设现象及应对策略探讨.规划管理.2003、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