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我国国际商事仲裁中证据规则的构建和完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问题不仅关系到仲裁庭对案件事实的准确判断,进而影响到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与义务,而且相关的证据规则还将最终影响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是国际商事仲裁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重大问题之一。就国际商事仲裁而言,证据制度作为仲裁活动的核心和基础,始终贯穿整个庭审过程,并且涉及证据的种类、效力、收集、审查和评价等一系列证明活动等问题,而且涉及法院对仲裁庭的各种支持和监督活动,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体系。全文共分为四章,讨论了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相对于国际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特色,意思自治原则以及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的价值取向,重点分析和论述了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中法院对仲裁庭的支持和协助作用,并针对我国仲裁法的修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第一章将剖析研究对象,对国际商事仲裁中证据制度做整体介绍,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不同于国际民商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特质,并从法理角度探讨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的意思自治原则以及其价值取向问题。第二章将讨论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的取证、举证、质证和认证四个环节的证据规则。通过对IBA证据规则的解读,并结合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中相应的规定,重点分析国际商事仲裁过程中证据的获取和认定,以及证据的审查判断问题。第三章将专门讨论法院在有关国际商事仲裁证据问题中的作用,研究法院对仲裁庭在取证过程中的支持与协助,具体包括证据保全、协助采取其他的强制措施、以及证据相关的临时措施在域外的承认与执行、撤销与不予执行裁决阶段法院对证据问题的司法审查等问题。第四章将考察我国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中有关证据规则的立法现状以及仲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涉及《仲裁法》,《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及意见,并提出对《仲裁法》有关证据规则的完善意见。
     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够在对我国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做较全面深入的评估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实践经验,提出改革和完善我国相关国际商事仲裁证据规则的基本思路。
Evidence plays a fairly important par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by helping the arbitrators in the tribunals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facts of the cases, thereby affecting the substantiv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parties, and the related rules of evidence shall ultimately affect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the award rende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tribunals during the judicial review by the court.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s the core and basis of the whole arbitration process, the evidence system is a fairly large and comprehensive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varieties and effects of evidences, and a series of evidential activities such as collection,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and the judicial support and supervision from the courts. This thesis is to be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o discuss the evidence system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les of evidence, the party autonomy principle and basic values, analyze court support and assista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evidence issues, and try to bring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modifying the arbitration law in China.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shall introduce the subject of this thesis, the evidence system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ubject by comparing the rul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to international civil and commercial litigation, and discuss the party autonomy principle and basic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shall focus on the rules of evidence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from taking, producing, examining and certifying the evidences. The IBA Rules shall be interpreted and discussed, and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systems shall be investigated as well as various cases in this part to thoroughly analyze how to obtain and determine the eviden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both 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way.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will devote to research of court role in supporting and assis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tribunals with regard to evidence issues, including the preservation of evidence, taking other coercive measures, recognition and execution of provisional measures in the extraterritorial areas, as well as judicial review of evidence issues in revoking or not enforcing the award rendered by the commercial arbitration tribunals.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author shall investigate the national legislative status of evidence system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n China and also try to identify the problems in arbitration practice, covering "Arbitration Law", "Civil Law"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in order to propose some sound advices to modification of "Arbitration Law" regarding the rules of evidence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 thorough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evidence system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China, to bring forward some basic ideas to reform and improve the rules of evidence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by taking some international and foreign experiences.
引文
1国际律师协会成立于1947年,总部设在伦敦。现有来自183个国家的一万八千名个人会员,以及代表二百五十万律师的173个国家和地区的律师组织的团体会员。国际律协是一个非政治性、非盈利性的组织,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国际性律师组织。它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法的改革进程,并且对全球法律职业的发展与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http://www.ibanet.org/About the_IBA/About_the_IBA.aspx,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3月10日。
    http://www.ibanet.org/Publications/publications_IBA_guides_and_free_materials.aspx,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1月10日。
    3樊崇义:《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第4页。
    4房沫,“从一项仲裁裁决的承认与之执行看仲裁证据制度”,《北京仲裁》第51辑
    5刘晓红,“从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的一般特质看我国涉外仲裁证据制度的完善”,《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五期。
    Alan R. Gilbert, "Refusal of arbitrators to receive evidence, or to permit briefs or arguments, on particular issues as grounds for relief from award", American Law Reports,75 A.L.R.3d 132
    7顾益民:《浅析国际商事仲裁的证据标准》,《特区经济》2007年3月。
    8杨良宜、杨大明:《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美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27页。
    9毕玉谦,“证据规则在仲裁实践中的运用(上)”,《北京仲裁》第52辑
    10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法原理与案例教程》,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55页。
    11刘晓红,“从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的一般特质看我国涉外仲裁证据制度的完善”,《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5期。
    See Coe, Jack J.,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America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 Global Context New York,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1997, p.245.
    13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
    14杨良宜、杨大明,“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问题领域及最新发展”,《中国海商法年刊》2002年1期,第13卷。
    15 See Bruce A. McA llister., The Use of Evidence in Admiralty Proceedings, Journal of Maritime Law and Commerce,January,2003,p.36转引自顾益民:《浅析国际商事仲裁的证据标准》,《特区经济》2007年3月。
    16杨良宜、杨大明著:《英美证据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17高加伟等著:《证据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18赵相林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7页。
    See Riehard M. Mosk and Tom Ginsburg, Evidentiary Privilege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C.L.Q.Vol.50(2), p345.
    20参见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8-80页。
    21江平、张礼洪,“市场经济与意思自治”,《法学研究》1993年第6期。
    22鲍薇,“国际商事仲裁价值取向与意思白治”,《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划。
    23参见赵健:《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24陈忠谦,“试论民商事仲裁中的证据制度”,《仲裁研究》第16辑。
    25刘晓红,“从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的一般特质看我国涉外仲裁证据制度的完善”,《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5期。
    26帅颖,“证据规则与国际商事仲裁”,《求索》2009年第10期。
    27[美]博登海默著,米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 138页。
    28张斌生:《仲裁法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29[美]戈尔丁著,齐海滨译,《法律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32页。
    30杨建国:“论仲裁裁决的证据效力”http://rmfyb.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19023,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月3日。
    杨良宜著:《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美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21页。
    32[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49页。
    33杨树明、冯佳,“市民社会视野下的仲裁制度(下)”,《仲裁研究》第7辑。
    34[美]波斯纳,徐昕,徐昀译:《证据法的经济分析》,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35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36刘晓红,“确定仲裁员责任制度的理性思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7王宝闽,“国际商事仲裁价值取向新论”,《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10卷第2期。
    38 http://www.ccarb.org/news detail.php?VID=188,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1月4日。
    39 Black's Law Dictionary (eigh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2004),595.
    40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41参见江祖兴:《仲裁证据规则研究——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二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为参照》,载韩健主编:《涉外仲裁司法审查》,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第316页。
    42赵纲:《略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之应然体系》,载《民事诉讼法学专题研究(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第196页。
    43何家弘、张卫平主编:《简明证据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44唐德华、孙秀君主编:《仲裁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12页。
    45 Julian D M Lew & Loukas A Mistelis & Stefan M Kroll,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P564.
    46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颁布的《电子商务法》第2条对数据电文下的定义是:“经由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类似手段生成、储存或传递的信息,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报、电传或传真。”
    47 The Award of the Swiss Arbitrator in Dalmia Dairy Industries Ltd.v.National Bank of Pakistan [1978]2 Lloyd's Rep.269.
    48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页。
    49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法原理和案例教程》,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53页。
    50陈治东:《国际商事仲裁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页。
    51《IBA证据规则》第4.5条
    52陈治东:《国际商事仲裁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页。
    53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6页。
    54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55参见赵秀文主编:《国际商事仲裁案例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56杨建国:“试论仲裁证据规则——从仲裁裁决的证据效力谈起”http://www.evidencelaw.net/new/Article/paper/200801/927.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3月16日。
    57参见张斌生主编:《仲裁法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269页。
    58与专家证人相对应的是事实证人(Witness of fact),事实证人是对亲身感知的事实凭借自己的记忆作出描述和说明,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证明,也就是说,如果事实证人记忆准确的话,他所描述的事实应该和客观事实是吻合的:而专家证人则是对事实之外的需要专门知识才能作出的判断,是一种相对主观的推测与判断,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即,两位专家依据相同的事实资料,而得出完全不同的判断结果。See IFreekelton & H Selby, Expert Evidence (Update 29, Dec.2003) P.1-32
    59参见杨良宜、杨大明著:《英美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60页。
    60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4页。
    61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法原理与案例教程》,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54页。
    62《德国仲裁法(2001)》第1049条第3款:“第1036条和第1037条第1、2款类推适用于仲裁庭聘任的专家。”第1036条是对“仲裁员的回避”的规定。第1037条为“回避程序”的规定
    63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4页。
    64杨良宜、莫世杰、杨大明著:《仲裁法——从英国仲裁法到国际商务仲裁》,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03页。
    65杨良宜、杨大明著:《国际商务游戏规则》,法律出版社2002年半,第671页。
    66陈忠谦:“试析民商事仲裁中的证据制度”,《仲裁研究》第十六辑,第5页。
    67 ICC case No.6497 (1994);转引自裴洋、郭玉军,“国际商事仲裁中涉及贿赂的合同的仲裁”《法学评论》2005年第2期。
    68赵秀文著:《国际商事仲裁法原理与案例教程》,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58页。
    69 See Parsons & Whitemore Overseas Co., Inc. V Societe Generable de L'Industrie du Papier (RAKTA),508 F.2d 969,975 (2d Cir.1974).
    70张冬主编:《仲裁法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71 Javier H. Rubinstein, "Perspectives: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Reflections at the Crossroads of the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Traditions" 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summer,2004,5 Chi. J. Int'l L.303.
    72杨良宜著:《英美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73陈桂明、纪格菲,“美国证据法中的保密特权原则及其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
    See Richard M. Mosk and Tom Ginsburg, Evidentiary Privilege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C.L.Q. Vol.50(2), p345.
    74陈桂明、纪格菲:“美国证据法中的保密特权原则及其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
    76 Javier H. Rubinstein and Britton B. Guerrina, "The Attorney-Client Privilege and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8 J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2001) p587.
    77 Javier H. Rubinstein, "Perspectives: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Reflections at the Crossroads of the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Traditions",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summer,2004,5 Chi. J. Int'l L. p303.
    78吴丹红:《特免权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79王亚新,“民事诉讼中质证的几个问题”,《法律适用》2004年第3期。
    80赵秀文著:《国际商事仲裁法原理与案例教程》,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
    81《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24条第1款、《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第15条第3 款、第24、25条、《美国联邦仲裁法》第7条等。
    82汤维建等译:《麦考密论证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83 See Charles N. Brower, Evidence before International Tribunals:The Need for Some Standard Rules,28 International Law (1994) p58.
    84吴焕宁、李敏,“国际商事仲裁中证据的获取和法院的协助”,《仲裁与法律通讯》1997年第6期。
    85汪祖兴:“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与仲裁证据规则的差异性解读”,《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86 Graham C. Lill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Evidence (1978) P17.
    87俞兆平、杨秀清、刘金华著:《民事证据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88在伊朗—美国索赔法庭审理的两个案件中,管辖权问题上的事实认定,完全基于证明文件,包括官方文件、通常商业过程中的公司文件、法庭注意到的一些出版物、独立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证明及公司管理人员的宣誓书等。见Holtzmann, Fact-finding, op. cit, Sec. II-B, para.6-10。转引自黄璨,“论国际商事仲裁程序中的证据规则”,《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5期。
    89杨良宜、杨大明,“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中国海商法年刊》,2002年第12期。
    90李双元,欧福永等著:《中国国际私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二班,第568页。
    91刘晓红主编:国际商事仲裁专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92乔雄兵著:《域外取证的国际合作研究—以<海牙取证公约>为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
    93 See the Permanent Bureau,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dopted by the Special Commission on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the Hague Apostille, Evidence and Service Conventions,2003,转引自乔雄兵著:《域外取证的国际合作研究—以<海牙取证公约>为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94宋连斌、林一飞编译:《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399页。
    95 See Reinmar Wolff, Judicial Assistance by German Courts in Aid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vailable at http://papers.ssrn.com/so13/papers.cfm?abstract_id=1461380, visited on March 10, 2011.
    96杨良宜、莫世杰、杨大明著:《仲裁法——从英国仲裁法到国际商务仲裁》,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25页。
    97 Response Untied States of America to 2008 Evidence Questionaire,转引白乔雄兵:《域外取证的国际合作研究—以<海牙取证公约>为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98469 F. Supp.2d 1221 (N. D. Ga.2006)
    99 In re Roz Trading,469 F. Supp.2d at 1227.
    100赵秀文编著:《国际商事仲裁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101任明艳著:《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性保全措施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102杜开林:“对一起仲裁证据保全案的评析”,《法律适用》,2003年第5期。
    103第九条:“仲裁协议和法院的临时措施在仲裁进行过程前或进行期间,当事一方请求法院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和法院准予采取这种措施,均与仲裁协议不相抵触。”
    14张东主编:《仲裁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15张东主编:《仲裁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106 D. Alan Redfern, Arbitration and the Courts:Interim Measures of Protection-Is the Tide About to Turn?,30 Tex. International Law. J.71,1995, p.74转引自任明艳著:《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性保全措施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页。
    17赵秀文著:《国际商事仲裁法原理与案例教程》,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05页。
    18杨月萍、梁伟,“内地与香港地区临时措施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2005年中国国际司法年会论文集》,第112页。
    109 Ali Yesilirmak,Provisional Measure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5,p350.
    110 See tijana Kojovic,Court Ecforcement of Arbitration Decisions on Provisional Relief-How Final is Provisio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8(5),2001.
    111[法]福盖德等《国际商事仲裁(影印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页。
    112 Ali Yesilirmak, Provisional Measures in Intem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5, p350.
    113 Resort Condominiums International Inc. v. Ray Bolwell. and Resort Condominiums (Australasia) Pty Ltd. the Supreme Court of Queensland, (1993) 118 ALR 655-657.
    114 Sperry International Trade, Inc. v. Government of lsrael,689 F.2d 301(2 Cir.1982)
    115杨弘磊:《中国内地司法实践视角下的〈纽约公约〉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1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不予承认和执行国际商会仲裁院仲裁裁决的请示的复函》([2008]民四他字第11号)。
    117赵秀文:“从永宁公司案看公共政策作为我国法院拒绝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理由”,《法学家》,2009年第4期。
    1182000年3月举行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与调解工作组第32届会议文件A/CN.9/WG.II/WR.108,第83段。
    119任明艳著:《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性保全措施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页。
    120胡科、金贝贝:“境外仲裁中的临时措施在中国的可执行性”http://www.kingandwood.com/publications.aspx,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3月16日。
    1212001年6月举行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34届大会会议文件A/CN.9/487,第77-79段。
    1222003年6月举行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36届大会会议文件A/CN.9/592,附件一,脚注十。
    123乔欣著:《仲裁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24姜霞著:《仲裁司法审查程序要论》,湘潭人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125撤销主要针对本国境内作出的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大多数国际商事仲裁公约和许多国家的商事仲裁立法都有关于撤销仲裁裁决的规定。《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第34条“中请撤销作为对仲裁裁决唯一的追诉”第二款b)项规定:提出中请的当事一方未接获有关委任仲裁员或仲裁程序之适当通知,或因他故致其不能陈述案件。
    126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包括不予执行本国仲裁庭做出的仲裁裁决,以及拒绝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庭做出的仲裁裁决。这是已过法院对仲裁进行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的认可和实施。一般在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不予执行一般针对外国仲裁庭做出的仲裁裁决。《纽约公约》第五条即详细规定了拒绝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
    17两者的理由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关于两者之间的联系的区别笔者在此不做进-步探讨。
    18李虎著:《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特别述及仲裁裁决在中国的强制执行》,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19丁颖著:《美国商事仲裁制度研究——以仲裁协议和仲裁裁决为中心》,武汉大学出版2007年版,第311页。
    130杨良宜著:《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美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30页。
    131Margulead Ltd. v. Exide Technologies(2004)EWHC 1019(Comm.).
    132(1996)深中法经二初字第078号民事裁定书。
    133姜霞,“论仲裁证据的独立性”,《湘潭大学学报》第31卷第5期。
    134汪祖新著:《中国仲裁证据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88页。
    135颜湘蓉:我国仲裁证据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仲裁研究》第2辑,第92页。
    136杜开林:“对一起仲裁证据保全案的评析”,《法律适用》,2003年第5期,第138页。
    137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十五日内不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138江祖兴:《中国仲裁制度的境遇及改革要略》,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页。
    [1][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等著,林一飞、宋连斌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4.
    [2]杨良宜、莫世杰、杨大明.《仲裁法:从1996年英国仲裁法到国际商务仲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652。
    [3]陈治东.《国际商事仲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7.
    [4]张斌生.《仲裁法新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39.
    [5]谭兵、黄胜春.《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7.
    [6]宋朝武.《中国仲裁制度问题和对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26.
    [7]宋连斌、林一飞.《国际商事仲裁资料精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173.
    [8]杨良宜、杨大明.《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美证据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62.
    [9]高忠智.《美国证据法新解:相关性证据以其排除规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1.
    [10]何家弘.《证据法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2.
    [11]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1.
    [12]丁颖.《美国商事仲裁制度研究——以仲裁协议和仲裁裁决为中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7:311.
    [13]任明艳.《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性保全措施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71.
    [14]陈界融.《<美国联邦证据规则(2004)>译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81.
    [15]赵秀文、谢菁菁.《国际商事仲裁法参考资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
    [16]尹伟民.《国际民事诉讼中证据能力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44.
    [17]乔雄兵.《域外取证的国际合作研究—以<海牙取证公约>为视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93.
    [18]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41.
    [19]何家弘、张卫平主编.《简明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2.
    [20]邓杰.《商事仲裁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6.
    [21]石育斌著.《国际商事仲裁研究-总论篇》【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12.
    [22]李虎著.《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特别述及仲裁裁决在中国的强制执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69.
    [23]杨弘磊.《中国内地司法实践视角下的(纽约公约)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2.
    [24]林一飞.《最新国际商事仲裁与司法实务专题案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120.
    [25]廖永安著.《民事证据法学的认识论与价值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4.
    [26]沈德咏、万鄂湘主编.《最高人民法院仲裁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95.
    [27]季美君.《专家证据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52.
    [28]李双元.《国际私法教学参考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8.
    [29]白绿铱,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261.
    [30]韩德培.《国际私法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349.
    [31]Julian D M Lew&Loukas A Mistelis & Stefan M Kroll.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 美国: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3.413.
    [32]W. Michael Reisma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Cases, Materials, and Notes on the Resolution 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isputes [M].美国: Foundation Press,1997.231.
    [33]D.V. Sandifer. Evidence before International Tribunals 【M】.美国: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7.21.
    [34]Andreas F. Lowenfeld. International Litigation and Arbitration Selected Treaties, Statutes and Rules, second edition 【M】.美国:West Group,2001.124.
    [35]Redfern and Hunter. International Commereial Arbitration. 【M】.英国:Sweet &Maxwell,2000.542
    [36]裴洋、郭玉军.国际商事仲裁中涉及贿赂的合同的仲裁[J].法学评论,2005,1:49.
    [37]陈桂明、纪格菲.美国证据法中的保密特权原则及其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J】.法学评论2002,2:71.
    [38]王亚新.民事诉讼中质证的几个问题【J】.法律适用,2004,3:36.
    [39]吴焕宁、李敏.国际商事仲裁中证据的获取和法院的协助【J】.仲裁与法律通讯,1997,6:43.
    [40]汪祖兴.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与仲裁证据规则的差异性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5,4:65.
    [41]黄璨.论国际商事仲裁程序中的证据规则【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26.
    [42]杜开林.对一起仲裁证据保全案的评析【J】.法律适用,2003,5:17.
    [43]谢菁菁.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J】.国际法与比较法论,2005,14:58.
    [44]齐树洁、程翔.仲裁程序中的专家证人制度述评》【J】.仲裁研究,2007,12:36.
    [45]赵宗钰.论国际商事仲裁证据披露中的特权问题载【J】.南方论刊,2007,4:108.
    [46]周国杰.论承认与执行己撤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J】.法制与社会,2007,1:150.
    [47]姜霞、廖永安.重构我国仲裁证据制度之探析【J】.求索,2008,5:126.
    [48]马占军.论我国仲裁裁决的撤销与不予执行制度的修改与完善——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J】.法学杂志,2007,2:108.
    [49]李早.论英美对抗制诉讼模式的证据制度及启示【J】.理论学刊,2008,5(5): 97.
    [50]叶永禄.以《仲裁法》完善为视角-论司法与仲裁的关系[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2:44.
    [51]李晓蕾.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反诉禁令问题研究[J].2010,27(3):81.
    [52]齐玎.我国仲裁证据保全的缺陷及其完善[J].仲裁研究,2008,2:37,
    [53]石现明.我国涉外商事仲裁错误裁决司法审查救济制度之缺陷及其重构[J].仲裁研究,2010,2:14.
    [54]毕玉谦.证据规则在仲裁实践中的运用[J].北京仲裁,2005,52:23.
    [55]杨良宜、杨大明.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问题领域及最新发展[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2,13:61.
    [56]顾益民.浅析国际商事仲裁的证据标准【J】.特区经济2007,3:92.
    [57]江平、张礼洪.市场经济与意思自治【J】.法学研究,1993,6:42.
    [58]鲍薇.国际商事仲裁价值取向与意思自治[J].法制与社会,2010,3:120.
    [59]陈忠谦.试论民商事仲裁中的证据制度【J】.仲裁研究,2008,16:28.
    [60]宋连斌.理念走向规则:仲裁法修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北京仲裁》,第52辑。
    [61]陈弘毅.调解、诉讼与公正—对现代自由社会和儒家传统的反思【J】.现代法学,2001,3:49.
    [62]齐树洁、黄斌.英国证据法中的律师特权规则及其借鉴意义[J].法学论坛,2002,5:152.
    [63]王红松.中国仲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仲裁,第六十四辑。
    [64]姜霞.论仲裁证据的独立性【J】.湘潭大学学报,2008,31:24.
    [65]刘晓红.从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的一般特质看我国涉外仲裁证据制度的完善[J].政治与法律,2009,5:54.
    [66]帅颖.证据规则与国际商事仲裁[J].求索2009,10:46.
    [67]杨树明、冯佳.市民社会视野下的仲裁制度(下)【J】.仲裁研究,2006,7:127.
    [68]赵秀文.从永宁公司案看公共政策作为我国法院拒绝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理由[J].法学家,2009,4:112.
    [69]Javier H. Rubinstein, "Perspectives: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Reflections at the Crossroads of the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Traditions", [Jl. 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summer,2004,5 Chi. J. Int'l L p303.
    [70]Richard M. Mosk and Tom Ginsburg, Evidentiary Privilege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J】. I.C.L.Q. Vol.50(2), p345.
    [71]Coe, Jack J.,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America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 Global Context New York, 【J】.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1997, 245.
    [72]Javier H. Rubinstein and Britton B. Guerrina, "The Attorney-Client Privilege and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J】.18 J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2001) p587.
    [73]Tijana Kojovic, Court Enforcement of Arbitration Decisions on Provisional Relief-How Final is Provisional【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8(5), 2001.
    [74]D. Alan Redfern, Arbitration and the Courts:Interim Measures of Protection-Is the Tide About to Turn 【J】. Tex. International Law. J.71,1995, p.74.
    [75]Alan R. Gilbert, "Refusal of arbitrators to receive evidence, or to permit briefs or arguments, on particular issues as grounds for relief from award", [J]. American Law Reports,75 A.L.R.3d 132.
    [76]李红海.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
    [77]韩爱芹.完善证据认证制度[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78]王佳.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规则与事实[D].山东:山东大学,2006.
    [79]许振东.论国际商事仲裁证据规则的运用及完善[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80]王菁.国际商事仲裁证据规则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09.
    [81]赵健、白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撤销深圳市海中宝水产贸易有限公司诉通恒(亚洲)有限公司仲裁裁决书案例简析[A].见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国国际私与比较法年刊刊[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51-458.
    [82]赵健.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法》2006年修订条款评述—兼论对我国仲裁立法和实践的影响[A].见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国国际私与比较法年刊[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0-110.
    [83]深圳市海中宝水产贸易有限公司诉通恒(亚洲)有限公司一案,[1996]深中法经二初字第078号。
    [84]塞尔维亚共和国Hemofarm, DD and MAG国际贸易公司及列支敦士登苏拉么媒体有限公司申请承认及执行国际商会仲裁院仲裁裁决一案,[2007]鲁民四他字第12号。
    [85]Graham C. Lill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Evidence (1978) P17.
    [86]Laminoirs-Trefilerie-Cableries de Lens, S.A. (LTCL) v. Southwire Co.
    [87]Sperry International Trade, Inc. v. Government of Israel,689 F. 2d 301 (2 Cir. 1982)
    [88]Stanton v. Caliaghan, (2000) 1 Q.B.75,396 F.3d 1369
    [89]Resort Condominiums International Inc. v. Ray Bolwell. and Resort Condominiums (Australasia) Pty Ltd. the Supreme Court of Queensland, (1993) 118 ALR 655-657.
    [90]Margulead Ltd. v. Exide Technologies, (2004)EWHC 1019(Comm.).
    [91]Parsons & Whitemore Overseas Co., Inc. v Societe Generable de L'Industrie duPapier (RAKTA),508 F.2d 969,975 (2d Cir.19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