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两周金文作为语料的价值被认识并且自觉运用到古汉语研究中是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的。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有学者利用金文材料进行《尚书》的语言研究,此后亦不断有学者进行类似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也多集中在虚词方面,但到目前为止,全面而系统的两周金文虚词研究尚付阙如。而随着《殷周金文集成》及其《引得》的编撰,对两周金文中的所有虚词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调查研究已成为可能,并且应是上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当务之急。有鉴于此,本文选取两周金文中的虚词进行专门研究。研究范围包括两周金文中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语气词,共六类。其中对代词的词类归属考虑到了传统的看法及本文的体例。研究方法上则采用汉语史研究中常用的穷尽性数量统计、历时分析、共时比较的方法,以期全面揭示两周金文的虚词系统。
This thesis is a thorough study about the Pronouns, Adverbs, Adjectives, Conjunctions and Interjections in Jin Wen of Zhou Dynasties, which adopted methods like periodical analysis and synchronized comparison. There are 7 sections in this thesi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contains 4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ntroduces the textual value of Jin Wen, the second makes a brief retrospection about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of Jin Wen, the third discusses the methods of study, the last describes the objects and concerned subjects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onouns in Jin Wen of Zhou Dynasties including Personal Pronouns,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terrogative Pronouns and Non-referring Pronouns. The Personal Pronouns include the first, the second, the third and the self person pronouns. The first person includes“我、朕、余、、辝”,among which“我、朕and余”are the primary ones, who differ in the functions of sentences (“我”mainly works as attribute and Subject,“朕”only as attribute and“余”only as Subject), the time of appearance (“朕”mainly appeared in middle and late west Zhou Dynasty,“我”and“余”mainly in late west Zhou and Spring and Autumn), the color of language body (“朕”mainly appeared in solemn conditions of language). The second person has“乃、汝、爾(尔)、而、若”, among which“乃”and“汝”are the primary ones who mainly differ in the functions of sentences (“乃”almost only as attribute while“汝”almost never as attribute) and time of appearance (“乃”mainly in middle and late west Zhou Dynasty, and the frequency of appearance in early west Zhou Dynasty was pretty high, while“汝”mainly in late west Zhou).The third person has“厥、其、之”, among which“厥”is the primary one, who differ mainly in the grammar functions, i.e.,“厥”and“其”mainly as attribute while“之”only as object;“厥”and“其”’s difference lies in time of appearance,“厥”mainly in early and middle west Zhou,“其”mainly in late west Zhou and Spring and Autumn. Self person only includes one“自”, which was rarely used. Demonstrative Pronouns mainly has“兹、之、是、此、若、斯、厥、其、乃、皮(彼)、它、者(诸)、者”, among which“之、其、厥”were the primary ones, who differ in grammar functions and time of appearance. Interrogative Pronouns only has“隹(谁)、害(曷)、叚(胡)”, who appeared very rarely and very late. Compared with Jia Gu Wen, they resemble each
引文
敖镜浩:《略论先秦时期“O 是 V”句式的演变》,《中国语文》1983 年 5 期 355-359页。
    蔡庆良:《师同鼎》,载《吉金铸国史》290-294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年。
    蔡运章:《哀成叔鼎铭考释》,《中原文物》1985 年 4 期 56-62 页。
    蔡运章、张应桥:《季姬方尊铭文及其重要价值》,《文物》2003 年 9 期 87——90 转93 页。
    曹锦炎:《吴越青铜器铭文述编》,《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 67-119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
    曹锦炎:《 编钟铭文释议》,《文物》1989 年 4 期 57-59 页。
    曹锦炎:《鸟虫书研究(三篇)》,载《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90-94 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年。
    曹锦炎:《鸟虫书通考》,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年。
    曹炜:《九年卫鼎》,载《吉金铸国史》237-241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年。
    柴斯木:《王力汉语语气词“春秋发生说”疑议》,《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1988年 3 期 47-50 页;又见《语言文字学》1988 年 9 期 67-70 页。
    陈邦怀:《永盂考略》,《文物》1972 年 11 期 57-59 页。
    陈邦怀:《周金文句读举隅》,《中国语文》1979 年 1 期 60-61 转 80 页。
    陈邦怀:《两周金文韵读辑遗》,《古文字研究》第九辑 445-462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陈秉新:《墙盘铭文集释》,《文物研究》第 8 辑 157-167 页,1993 年。
    陈秉新:《金文考释四则》,载《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455-467 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
    陈秉新:《铜器铭文考释六题》,《文物研究》总第 12 辑 205-210 页,1999 年。
    陈秉新:《晋侯苏编钟铭文考释》,《文物研究》总第 13 辑 259-263 页,2001 年。
    陈初生编撰、曾宪通审校:《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
    陈初生:《早期处置式略论》,《中国语文》1983 年 3 期 201-206 页。
    陈福林、任桂芝:《何尊铭考释补订》,《考古与文物》1992 年 6 期 72-76 页。
    陈公柔:《西周金文中的法制文书述例》,载《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307-313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
    陈公柔:《康侯簋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 167-169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陈宏天、吕岚:《诗经索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年。
    陈剑:《柞伯簋铭补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 年 1 期 50-53 页。
    陈连庆:《兮甲盘考释》,《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78 年 4 期 24-27 页。
    陈连庆:《敔簋铭文浅释》,《古文字研究》第九辑 305-320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陈连庆:《晋姜鼎铭新释》,《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 189-201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陈连庆:《试论曶鼎铭文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 85-97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陈梦家:《寿县蔡侯墓铜器》,《考古学报》1956 年 2 期 108-112 页。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 年。
    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陈平:《克罍、克盉铭文及其有关问题》,《考古》1991 年 9 期 843-854 页。
    陈平:《再论克罍、克盉铭文及其有关问题——兼答张亚初同志》,《考古与文物》1997年 4 期 49-64 页。
    陈平:《邢侯簋再研究》,载《三代文明研究》105-113 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陈世辉:《墙盘铭文解说》,《考古》1980 年 5 期 433-435 页。
    陈世辉:《师同鼎铭文考释》,《史学集刊》1984 年 1 期 1-5 页。
    陈世辉:《金文韵读续辑(一)》,《古文字研究》第五辑 169-190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陈世辉、汤馀惠:《古文字学概要》,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年。
    陈双新:《乐器铭文考释(五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 120-124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陈双新:《 钟铭文补议》,《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 258-262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陈双新:《金文新释三则》,《古汉语研究》2002 年 2 期 47-48 页。
    陈双新:《子范编钟铭文补议》,《考古与文物》2003 年 1 期 85-88 页。
    陈松长:《“舆”字索源》,载《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62-265 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年。
    陈伟武:《出土文献之于古汉语研究十年回眸》,《古汉语研究》1998 年 4 期 28-36页。
    陈伟武:《旧释“折”及从“折”之字平议――兼论“慎德”和“ 终”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 251-256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陈炜湛:《甲骨文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陈永正:《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语气词》,《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 565-579 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
    陈永正:《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联结词》,《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 303-329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陈昭容:《先秦古文字材料中所见的第一人称代词》,《中国文字》新十六期 181-218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92 年。
    陈直:《读金日札》,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年。
    程湘清、何乐士等:《实用古代汉语》,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年。
    程燕:《兽叔盨新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 199-201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崔永东:《两周金文虚词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
    大西克也:《论古文字资料中的“害”字及其读音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303--306 页,2002 年。
    大克西也:《谈谈“我”字在列国金文中的一个特殊用法》,《庆祝唐作藩教授七十寿辰学术论文集·语苑撷英》,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年。
    戴家祥:《墙盘铭文通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79 年 2 期;又收入刘士莪、尹盛平编《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318-353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年。
    丁声树:《否定词“弗”、“不”》,载《历史语言所集刊·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研院史语所集刊外编第一种 967-996 页,1935 年。
    丁声树:《论诗经中的“何”、“曷”、“胡”》,《史语所集刊》第十本 349-370 页,1948年。
    丁贞藻:《论前置宾语后“是”、“之”的词性》,《中国语文》1983 年 2 期 120-125页。
    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
    董珊:《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国历史文物》2003 年 4 期 40-50页。
    董珊:《谈士山盘铭文的“服”字义》,《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 年 1 期 78-85 页。
    董珊:《任鼎新探——兼说亢鼎》,载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编《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163-172 页,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年。
    杜迺松:《克罍克盉铭文新释》,《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 年 1 期 61-64 页。
    段绍嘉:《师克盨盖考释》,《人文杂志》1957 年 3 期 70-71 页。
    方辉:《邿公典盘铭考释》,《文物》1998 年 9 期 62-63 页。
    方濬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民国二十四年乙卯(1935 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方述鑫等:《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书社,1993 年。
    方述鑫:《太保罍、盉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1992 年 6 期 51-54 页。
    冯胜君:《 钟铭文解释》,载《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40-45 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年。
    冯胜君:《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2002 年博士论文。
    冯时:《晋侯龢钟与西周历法》,《考古学报》1997 年 4 期 407-440 页。
    冯时:《春秋齐侯盂与素鎛铭文对读》,载《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33-136页,成都:巴蜀书社,1998 年。
    冯时:《 巢钟铭文考释》,《考古》2000 年 6 期 73-78 页。
    冯时:《柞伯簋铭文剩义》,《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 225-228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冯卓慧、胡留元:《西周军法判例――师旂鼎述评》,《人文杂志》1986 年 5 期 97-100 页。
    高岛谦一:《甲骨文中的并联名词仂语》,《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 338-356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
    高岛谦一:《中山王陵三器铭文中“隹”与“也”的比较》,载《第二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选集》144-149 页,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年。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年。
    高名凯:《汉语的人称代名词》,《燕京学报》第三十期 1-26 页,1946 年。
    宫长为、刘健:《小盂鼎铭文与西周门朝制度》,载《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
    十五周年纪念文集》217-224 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年。
    谷建祥、魏宜辉:《邳州九女墩所出编镈铭文考辨》,《考古》1999 年 11 期 71-73页。
    管燮初:《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北京:中国科学院,1953 年。
    管燮初:《甲骨文金文中“唯”字用法的分析》,《中国语文》1962 年 6 期 243-250页。
    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四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五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六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
    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一)》,《古汉语研究》1988 年 1 期 50-55 页。
    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二)》,《古汉语研究》1988 年 2 期 74-82 页。
    郭锡良:《远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古汉语研究》1994 年增刊 13-21 页。
    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1997 年 2 期 131-138 页。
    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第 6 辑,1980 年;又收入《汉语史论集》1-25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
    郭锡良:《试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体系》,《汉语史论集》75-95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古汉语研究》1998 年 1 期 1-5 页。
    郭锡良:《远古汉语的词类系统》,《汉语史论集》192-216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
    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年。
    韩耀隆:《金文中称代词用法之研究》,《中国文字》第 22、23 册,1967 年。
    韩耀隆:《甲骨卜辞中“叀”、“隹”用法探究》,《中国文字》第 43 册 4697-4739页,1972 年。
    何定生:《汉以前的文法研究》,《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周刊》第 3 集第 31、32、33 期,1928 年。
    何定生:《尚书的文法及其年代》,《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周刊》第 5 集第 49、50、51 期合刊,1928 年。
    何琳仪:《楚鄂陵君三器考辨》,《江汉考古》1984 年 1 期 103-104 页。
    何琳仪:《中山王器考释拾遗》,《史学集刊》1984 年 3 期 5-10 页。
    何琳仪:《者刀钟铭校注》,《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 147-155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
    何琳仪:《逨盘古辞探微》,载《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9-18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年。
    何琳仪:《吴越徐舒金文选译》,《中国文字》新十九期 137-152 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94 年。
    何琳仪:《徐沈尹钲新释》,《文物研究》总第 13 辑 255-258 页,2001 年。
    何琳仪、黄锡全:《胡簋考释六则》,《古文字研究》第七辑 109-122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洪波:《兼指代词语源考》,《古汉语研究》1994 年 2 期 33-39 转 90 页。
    洪波:《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语言研究》1996年 1 期 80-87 页。
    洪诚:《王力<汉语史稿>语法部分商榷》,《中国语文》1964 年 3 期 173-202 页。
    洪诚:《关于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形态问题的讨论》,《南京大学学报》1962 年 4 期;
    又收入《洪诚文集·雒诵庐论文集》151-164 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洪家义:《墙盘铭文考释》,《南京大学学报》1978 年 1 期;又收入刘士莪、尹盛平《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354-361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年。
    洪家义:《金文选注绎》,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年。
    侯镜昶:《论甲骨刻辞语法研究的方向-评<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增刊·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上)》49-67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胡光炜《金文释例》,《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2 集 18 期,1928年。
    胡顺利:《对<宜侯夨簋考释>一文的看法》,《江汉考古》1982 年 2 期 100-102 页。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年。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金文引得》(春秋战国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金文今译类检》(殷商西周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
    黄德宽:《甲骨文“(S)惠 OV”句式探踪》,《语言研究》1988 年 1 期 42-50 页。
    黄德宽:《淮夷文化研究的重要发现――驹父盨盖铭文及其史实》,《东南文化》1991年 2 期 145-147 页。
    黄德宽:《说“也”》,《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823-832 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7 年。
    黄德宽:《曾姬无恤壶铭文新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辑 102-105 页,中华书局,2002 年。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年。
    黄景欣:《秦汉以前古汉语中的否定词“弗”、“不”研究》,《语言研究》1958 年 3期 1-23 页。
    黄盛璋:《保卣铭的时代与史实》,《考古学报》1957 年 3 期 51-59 页。
    黄盛璋:《古汉语的人身代词研究》,《中国语文》1963 年 6 期 443-473 页。
    黄盛璋:《中山国铭刻在古文字语言上若干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七辑 76-86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黄盛璋:《多友鼎的历史与地理问题》,《古文字论集(一)》12-20 页,《考古与文物丛刊》第 2 号,1983 年。
    黄盛璋:《先秦古汉语指示词研究》,《语言研究》1983 年 2 期 136-157 页。
    黄盛璋:《铜器铭文宜、虞、夨的地望及其与吴国的关系》,《考古学报》1983 年 3期 296-305 页。
    黄盛璋:《驹父盨盖铭文研究》,《考古与文物》1983 年 4 期 52-55 页。
    黄盛璋:《录伯 铜器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3 年 5 期 43-45 页。
    黄盛璋:《晋侯苏钟重大价值与难拔丁子指迷与解难》,《文博》1998 年 4 期 38-43页。
    黄盛璋:《邿国墓地与邿国铜器辨正》,《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04 年 11 辑 1-9页。
    黄天树:《鬲比盨铭文补释》,载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编《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183-188 页,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年。
    黄伟嘉:《甲金文中“在、于、自、从”四字介词用法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 年 1 期 66-75 页;又见《语言文字学》1987 年 5 期 81-94 页。
    黄锡全:《楚公逆鎛铭文新释》,《武汉大学学报》1991 年 4 期;又收入《古文字论丛》217-225 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 年。
    黄锡全:《新出晋“搏伐楚荆”编钟铭文述考》,《古文字论丛》131-146 页,艺文印书馆,1999 年。
    黄锡全:《士山盘铭文别议》,《中国历史文物》2003 年 2 期 60-64 页。
    黄锡全、李祖才:《郑臧公之孙鼎铭文考释》,《考古》1991 年 9 期 855-858 页。
    姜宝昌:《卜辞虚词试析》,载程湘清主编《先秦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年。
    贾则夫:《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上)》,《陕西师大学报》1981年 1 期 101-108 页;又见《语言文字学》1981 年 8 期 36-57 页。
    柯昌济:《韡华阁集古录跋尾甲编》,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 年)胶西柯氏排印本。
    李伯谦:《叔夨方鼎铭文考释》,《文物》2001 年 8 期 39-42 页。
    李家浩:《关于鹅陵君铜器铭文的几点意见》,《江汉考古》1986 年 4 期 83-86 页。
    李家浩:《庚壶铭文及其年代》,《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 89-100 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
    李家浩:《 钟铭文考释》,载《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64-81 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李家浩:《(?)钟铭文考释》,载《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64-81 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李家浩:《季姬方尊铭文补释》,载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编《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139-145 页,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年。
    李瑾:《汉语殷周语法问题检讨――王力<汉语史稿>中册先秦语法分析的商榷》,载《<中华文史论丛>增刊·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上)》68-90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又收入曾宪通主编《古文字与汉语史论集》63-74 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年。
    李杰群:《连词“则”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2001 年 6 期 525-530 页。
    李立芳:《孟簋浅释》,《文物研究》总第 13 辑 264-265 页,2001 年。
    李零:《春秋秦器试探――新出秦公钟、镈铭与过去著录秦公钟、簋铭的对读》,《考古》1979 年 6 期 515-519 页。
    李零:《战国鸟书箴铭带钩考释》,《古文字研究》第八辑 59-62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李零:《为<说“引”字>释疑》,《古文字论集(一)》116-117 页,《考古与文物丛刊》第 2 号,1983 年。
    李零:《楚国铜器铭文汇释》,《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李零:《论东周时期的楚国典型铜器群》,《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 136-177 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
    李零:《重读史墙盘》,载《吉金铸国史》45-57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年。
    李零:《论豳公盨发现的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 年 6 期 35-45 页。
    李零:《读杨家村出土的虞逑诸器》,《中国历史文物》2003 年 3 期 16-27 页。
    李零、刘雨:《楚鹅陵君三器》,《文物》1980 年 8 期 29-34 页。
    李民:《何尊铭文补释——兼论何尊与“洛诰”》,《中州学刊》1982 年 1 期 116-121页;又见《语言文字学》1982 年 2 期 53-58 页。
    李平心:《甲骨文金石文剳记(一)》,载《李平心文史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
    李曦:《殷墟卜辞语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李先登:《禹鼎集释》,载《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6 期,1984 年;又收入《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206-218 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年。
    李先登:《邢国青铜器的初步分析》,载《三代文明研究》114-117 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年。
    李学勤:《郿县李家村铜器考》,《文物》1957 年 7 期。
    李学勤:《大盂鼎新论》,《郑州大学学报》1985 年 3 期 51-55 页。
    李学勤:《宜侯夨簋与吴国》,《文物》1985 年 7 期 13-16 转 25 页。
    李学勤:《晋公 的几个问题》,《出土文献研究》134-137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年。
    李学勤:《班簋续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 181-187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李学勤:《令方尊、方彝新释》,《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 218-224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
    李学勤:《北京琉璃河出土西周有铭铜器座谈纪要》,《考古》1989 年 10 期。
    李学勤:《小盂鼎与西周制度》,载《李学勤集》165-179 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年。
    李学勤:《鲁方彝与西周商贾》,载《李学勤集》193-199 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年。
    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
    李学勤:《克罍克盉的几个问题》,《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205-208 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年。
    李学勤:《晋侯苏编钟的时,地,人》,载《缀古集》101-105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李学勤:《鲁器帅隹》,载《缀古集》88-92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李学勤:《吴虎鼎考释-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学笔记》,《考古与文物》1998 年 3 期29-31 页。
    李学勤:《柞伯簋铭考释》,《文物》1998 年 11 期 67-70 页。
    李学勤:《膳夫山鼎年世的确定》,《文物》1999 年 6 期 54-56 页。
    李学勤:《邿子姜首盘和“及”字的一种用法》,李圃主编《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268-272 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
    李学勤:《由蔡侯墓青铜器看初吉和吉日》,《夏商周年代学札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年。
    李学勤:《细说师兑簋》,载《夏商周年代学札记》171-180 页。
    李学勤:《论克器的区分》,载《夏商周年代学札记》151-155 页。
    李学勤:《戎生编钟论释》,《文物》1999 年 9 期 75-82 页。
    李学勤:《<师询簋>与<祭公>》,《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 70-72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李学勤:《叔多父盘与<洪范>》,《华学》第五辑 108-111 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年。
    李学勤:《谈叔夨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 年 10 期 67-70 页。
    李学勤:《论豳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 年 6 期 5-12 页。
    李学勤:《说“兹”与“才”》,《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 170-171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李学勤:《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2003 年 6 期 66-73 页。
    李雪山:《师旂鼎铭与西周法制》,《殷都学刊》1997 年 1 期 23-17 页。
    李仲操:《史墙盘铭文试释》,《文物》1978 年 3 期 33-34 页。
    李仲操:《也释多友鼎铭文》,《人文杂志》1982 年 6 期 95-99 页。
    李仲操:《何尊铭文释补》,《考古与文物》1987 年 4 期 70-73 转 85 页。
    李仲操:《燕侯克罍盉铭文简释》,《考古与文物》1997 年 1 期 70-72 页。
    李仲操:《驹父盨盖铭文释读试探》,载《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49-51 页。
    李仲操:《平阳秦公钟铭文考释》,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编《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283-290,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年。
    连劭名:《史墙盘铭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八辑 31-38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连劭名:《倗生簋铭文新释》,《人文杂志》1986 年 3 期 79-81 转 78 页。
    连邵名:《兮甲盘铭文新考》,《江汉考古》1986 年 4 期 87-91 页。
    连劭名:《汝丁尊铭文补释》,《考古与文物》1987 年 7 期 65-66 页。
    连劭名:《周生簋铭文所见史实考述》,《考古与文物》2000 年 6 期 42-45 页。
    连邵名:《豳公盨铭文考述》,《中国历史文物》2003 年 4 期 51-56 页。
    连邵名:《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中原文物》2004 年 6 期 42-46 页。
    林海权:《否定词“莫”字的词性研究》,《福建师大学报》1983 年 1 期(下)166-177 页;又见《语言文字学》1983 年 11 期 31-42 页。
    林甘泉:《对西周土地关系的几点新认识-读岐山董家村出土铜器铭文》,《文物》1976年 5 期 45-49 页。
    林圣杰:《公典盘铭文浅释》,《中国文字》新廿七期 91-102 页,台北:艺文印书馆,2001 年。
    林沄:《琱生簋新释》,《古文字研究》第三辑 120-135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林沄:《释史墙盘铭中的“逖虘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 1 辑 22-30 页,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年。
    林沄:《评<金文形义通解>》,《社会科学战线》1997 年 1 期 272-274 页。
    刘彬徽:《楚国有铭铜器编年概述》,《古文字研究》第九辑 331-372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刘楚堂:《墙盘新释》,《殷都学刊》1985 年 2 期;又见《语言文字学》1985 年 6 期56-59 页。
    刘桓:《古代文字研究(续篇)》,《内蒙古大学学报》1980 年 4 期;又见《语言文字学》1981 年 3 期。
    刘桓:《鬲攸比鼎铭新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 年 4 期 14-16 页。
    刘桓:《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铭文补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 年 3 期 48-52 页。
    刘怀君、辛怡华、刘栋:《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逨鼎铭文试释》,《文物》2003 年 6期 85-89 页。
    刘怀君、辛怡华、刘栋:《逨盘铭文试释》,《文物》2003 年 6 期 90-95 页。
    刘军社:《逑盘的发现及其史学意义》,载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编《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103-113 页,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年。
    刘淇:《助字辨略》,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刘启益:《西周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第七辑 139-173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刘启益:《西周武成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 207-256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刘启益:《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 326-389 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
    刘启益:《西周纪年》,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刘青:《甲骨文“朕”字的用法》,《重庆师专学报》1998 年 1 期。
    刘士莪、尹盛平:《墙盘铭文考释》,载《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41-58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年。
    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1935 年。
    刘先枚:《湖北金石志周楚重器铭文拾考》,《江汉考古》1991 年 3 期 65-71 页。
    刘先枚:《父已甗考释》,《江汉考古》1993 年 3 期 77-83 页。
    刘翔、陈抗、陈初生、董琨:《读本》,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年。
    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 年 3 期 74-81 页。
    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 年)石印本。
    刘雨:《多友鼎铭的时代与地名考订》,《考古》1983 年 2 期 152-157 页。
    刘雨:《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礼》,《考古学报》1989 年 4 期 495-521 页。
    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大封小封和赐田里》,《中国考古学论丛》315-322 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年。
    刘雨:《金文 祭的断代意义》,载《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5-17 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7 年。
    刘雨:《燕侯克罍克盉铭考》,载《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远望集》303-308 页,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年。
    刘雨:《近出殷周金文综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 152-160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刘钊:《叔夭方鼎铭文管见》,载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编《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158-162 页,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年。
    刘昭瑞:《宋代著录商周青铜器铭文笺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年。
    刘子瑜:《汉语反复问句的历史发展》,载《第二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选集》566-581 页,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年。
    吕叔湘:《论“毋”与“勿》,《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73-102 页,商务印书馆 1984 年。
    罗福颐:《中山王墓鼎壶铭文小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 年 2 期 81-86 页。
    罗卫东:《子范编钟补释》,《古汉语研究》2000 年 2 期 7-9 页。
    罗西章、吴镇烽、雒忠如:《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 诸器》,《文物》1976 年 6 期 51-54 页。
    马承源:《德方鼎铭文管见》,《文物》1963 年 11 期 56-57 页。
    马承源:《记上海博物馆新收集的青铜器》,《文物》1964 年 7 期 10-19 页。
    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年。
    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
    马承源:《晋侯 编钟》,《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七辑 1-17 页,1996 年。
    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代词初探》,《中国语文研究》(三)67-74 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81 年。
    穆晓军:《陕西长安县出土西周吴虎鼎》,《考古与文物》1998 年 3 期 69-71 页。
    
    潘玉坤:《金文“严在上,异在下”与“敬乃夙夜”试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 5 期 70-75 页。
    潘玉坤:《西周金文中的宾语前置句和主谓倒装句》,《中国文字研究》第四辑 116-120 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
    潘玉坤:《西周金文语序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潘玉坤:《西周铜器铭文中连接分句的连词》,《汉字研究》第一辑 429-433 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年。
    潘玉坤:《西周金文中的同位语结构及其语序》,《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 年 2 期63—68 页。
    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年。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彭邦炯:《竝器、竝氏与并州》,《考古与文物》1981 年 2 期 50-52 页。
    彭裕商:《嘉鼎铭文考释》,《古文字论集(一)》36-39 页,《考古与文物丛刊》第 2号,1983 年。
    彭裕商:《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 年 1 期 96-103页;又见《语言文字学》1993 年 5 期 136-143 页。
    彭裕商:《沫司徒 考释及相关问题》,载《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80-84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年。
    彭裕商:《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 年 4 期 68-73 页。
    彭裕商:《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载《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47-150 页,成都:巴蜀书社,1998 年。
    彭裕商:《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 83-87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戚桂宴:《董家村西周卫器断代》,《山西大学学报》1980 年 3 期 61-63 页。
    戚桂宴:《永盂铭残字考释》,《考古》1981 年 5 期。
    钱宗武:《尚书自称代词及其特点》,《古汉语研究》1994 年 4 期 61-65 页。
    钱宗武:《今文尚书语言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 年。
    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
    裘锡圭:《“赐朕文考臣自厥工”解》,《考古》1963 年 5 期。
    裘锡圭:《史墙盘铭解释》,《文物》1978 年 3 期 25-32 页;又收入刘士莪、尹盛平编《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264-283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年。
    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语文》1979 年 6 期 437-442 页;又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年。
    裘锡圭:《说“弜”》,《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121-125 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又收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裘锡圭卷》65-72 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年。
    裘锡圭:《卜辞“異”字和诗、书里的“式”字》,《中国语文学报》1983 年 1 期;又收入《古文字论集》122-140 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
    裘锡圭:《说金文“引”字的虚词用法》,《古汉语研究》1988 年创刊号 1-4 页。
    裘锡圭:《四十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语文建设》1989 年 3 期 2-10 页;又见《语言文字学》1989 年 8 期 136-144 页。
    裘锡圭:《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履》,载《古文字论集》364-370 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 8 月。
    裘锡圭:《豳公盨铭文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 年 6 期 13-27 页。
    裘锡圭:《读逨器铭文札记三则》,《文物》2003 年 6 期 74-77 页。
    裘燮君:《先秦文献中“唯”作助词的用法》,载《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193-201 页,长沙:岳麓书社,1994 年。
    屈万里:《曾伯 簠考释》,《史语所集刊》第三十三本 331-349 页。
    秦永龙:《西周金文选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
    饶宗颐:《豳公盨与夏书佚篇<禹之总德>》,《华学》第六辑 1-6 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年。
    容庚:《周金文中所见代名词释例》,《燕京学报》第六期,1929 年;又收入曾宪通主编《古文字与汉语史论集》1-5 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年。
    沙孟海:《配儿钩鑃考释》,《考古》1983 年 4 期 340-342 页。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 年 9期 18-30 页之 21 页。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杨家村联合考古队眉县文化馆:《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2003 年 6 期 4-42 页。
    商承祚:《姑发囗反剑补说》,《中山大学学报》1964 年 1 期 93-94 页。
    商承祚:《中山王 鼎、壶铭文刍议》,《古文字研究》第七辑 43-70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商志 、唐钰明:《江苏丹徒背山顶春秋墓出土钟鼎铭文新证》,《文物》1989 年 4期 51-56 页。
    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年。
    沈培:《西周金文中的“繇”和<尚书>中的“迪”》,《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 218-224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沈培:《周原甲骨文里的“囟”和楚墓竹简里的“囟”或“思”》,《汉字研究》第一辑 345-366 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年。
    盛张:《岐山新出 匜若干问题探索》,《文物》1976 年 6 期 40-45 页。
    施谢捷编著:《吴越文字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年。
    史存直:《汉语语法史纲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年。
    史树青、石志廉、张容、杨文和:《 尊、彝及骡驹罍释文》,《文物》1957 期 6 期69 页。
    宋学农、东炎、饶星主编:《古代汉语》,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年。
    孙百朋:《蔡侯墓出土的三件铜器铭文考释》,《文物》1956 年 12 期 33 页。
    孙斌来:《何尊铭文补释》,《松辽学刊》1984 年 2 期 45-49 页。
    孙斌来:《保卣铭文释疑》,《松辽学刊》1984 年 9 期 65-69 页。
    孙启康:《楚王孙遗者钟考辨》,《江汉考古》1983 年 4 期 41-46 页。
    孙稚雏:《淮南蔡器释文的商榷》,《考古》1965 年 9 期 467-468 页。
    孙稚雏:《中山王 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273-29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
    孙稚雏:《天亡簋铭文汇释》,《古文字研究》第三辑 169-180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
    孙稚雏:《保卣铭文汇释》,《古文字研究》第五辑 191-210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孙稚雏:《金文释读中一些问题的探讨》,《古文字研究》第九辑 407-419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孙稚雏:《驫羌钟铭文汇释》,《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 102-114 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
    孙稚雏:《盂鼎铭文今译》,载《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研讨会论文集》898-902 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7 年。
    孙稚雏:《班簋铭文释读的一些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 98-105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孙稚雏:《墙盘铭文今译》,《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 217—219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孙作云:《说<天亡簋>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文物》1958 年 1 期 29-31 页。
    孙作云:《再论大丰簋二三事》,《文物》1960 年 5 期 50-53 页。
    谭戒甫:《西周晚季盠器铭文的研究》,《人文杂志》1958 年 2 期 97-107 页。
    汤馀惠:《战国铭文选》,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年。
    汤馀惠:《金文中的“敢”和“毋敢”》,《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54-57 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年。
    汤馀惠:《郘钟铭文补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 130-136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唐兰:《晋公 盦考释》,《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四卷一期,1934 年;又收入《唐兰先生金文论集》15-16 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年。
    唐兰:《永盂铭文解释》,《文物》1972 年 1 期 58-61 页。
    唐兰:《史 簋铭考释》,《考古》1972 年 5 期 46-48 页。
    唐兰:《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铜器铭辞的译文和注释》,《文物》1976年 5 期 55-59 转 63 页。
    唐兰:《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综论宝鸡市近年发现的一批青铜器的重要历史价值》,《文物》1976 年 6 期 31-39 页。
    唐兰:《略论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铜器群的重要意义――陕西扶风新出墙盘铭文解释》,《文物》1978 年 3 期 19-24 页转 42 页。
    唐兰:《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唐兰:《五省出土重要文物展览图录序言》,载《唐兰先生金文论集》72-85 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年。
    唐兰:《 羌钟考释》,载《唐兰先生金文论集》1-5 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唐兰:《作册令尊及作册令彝铭文考释》,载《唐兰先生金文论集》6-14 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年。
    唐钰明:《论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学术研究》1985 年 5 期;又收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251-255 页。
    唐钰明:《卜辞“我其巳宾乍帝降若”解》,《中山大学学报》1986 年 1 期;又收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77-81 页。
    唐钰明:《古汉语被动式变换举例》,《古汉语研究》1988 年 1 期 66-69 转 44 页。
    唐钰明:《据甲、金文资料考索上古词义二则》,《语言研究》1988 年 2 期 146-148页。
    唐钰明:《古文字资料的语法研究述评》,《中山大学学报》1988 年 4 期 57-64 页;又见《语言文字学》1989 年 2 期 143-150 页;又收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8-22 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唐钰明:《甲骨文“唯宾动”式及其蜕变》,《中山大学学报》1990 年 3 期;又收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207-218 页。
    唐钰明:《其、厥考辨》,《中国语文》1990 年 4 期;又收入曾宪通主编《古文字与汉语史论集》151-155 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年。
    唐钰明:《定量方法与古文字资料的词汇语法研究》,《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 年 4期;又收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23-31 页。
    唐钰明:《四十年来的古汉语语法研究》,载《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年。又收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1-7 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唐钰明:《异文在释读铜器铭文中的作用》,《中山大学学报》1996 年 3 期;又收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82-92 页。
    田醒农、洛忠如:《多友鼎的发现及其铭文试释》,《人文杂志》1981 年 4 期 115-118页。
    涂白奎:《邿公典盘及相关问题》,《文物》2003 年 5 期 42—43 页。
    王德培:《曶鼎铭文再推敲》,《天津社会科学》1984 年 6 期 71-72 页转 37 页。
    王冠英:《作册封鬲铭文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 年 2 期 4-6 页。
    王国维:《观堂古金文考释五种》,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 年)石印本。
    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王海棻、赵长才、黄珊、吴可颖:《古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王海棠:《<西周金文语法研究>读后》,《中国语文》1982 年 6 期 469-471 页。
    王辉:《驹父盨盖铭文试释》,《考古与文物》1982 年 5 期 56-59 页。
    王辉:《 畀鼎通读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3 年 6 期 64-68 页。
    王辉:《逑盘铭文笺释》,《考古与文物》2003 年 3 期 81-91 页。
    王辉:《四十二年逑鼎铭文笺释》,《陕西历史博物馆院刊》第 10 辑 45-53 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年。
    王晖:《古文字中记数使用“又”字的演变及其断代作用考》,《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1 年 2 期 112-119 页;又见《语言文字学》1991 年 7 期 79-86 页。
    王雷生:《也谈师同鼎断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90 年 2 期 26-31 页。
    王力:《汉语史稿》(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
    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校订重排本。
    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年。
    王力之:《 匜》,载《吉金铸国史》254-257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年。
    王龙正、姜涛、袁俊杰:《新发现的柞伯簋及其铭文考释》,《文物》1998 年 9 期 53-58 页。
    王宁:《者旨於赐钟铭释读》,《文物研究》第 12 辑 216-217 页,1999 年。
    王人聪:《何尊铭文解释与成王迁都问题》,《考古与文物》1990 年 3 期 47-51 页。
    王人聪、杜迺松:《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兮甲盘>及相关问题研究》,《故宫博物馆馆刊》1992 年 2 期 66-79 页。
    王人聪:《令彝铭文释读与王城问题》,《文物》1997 年 6 期 39-42 页。
    王人聪:《郑大子之孙与兵壶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 233-239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王慎行:《师 鼎铭文通释译论》,《求是学刊》1982 年 4 期;又收入《古文字与殷周文明》215-223 页,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1992 年。
    王文耀:《简明金文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年。
    王引之:《经传释词》,长沙:岳麓书社,1984 年。
    王永波:《宜侯夨簋及其相关的历史问题》,《中原文物》1999 年 4 期 45-53 页。
    文术发:《淮伯鼎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 229-232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吴大澂:《愙斋集古录附释文?濉罚窆四昙何矗?919 年)涵芬楼影印本。
    吴闿生:《吉金文录》,南宫邢氏刻本,1933 年。
    吴其昌:《矢彝考醳》,《燕京学报》第九期 1661-1732 页,1931 年。
    吴世昌:《释书诗之“诞”》,《燕京学报》第九期 1563-1576 页,1931 年。
    吴世昌:《“即、则、祗、只、且、就”古训今义通转考》,《燕京学报》第十四期 103-159 页,1933 年。
    吴式棻:《攈古录金文》,1895 年。
    吴镇烽 洛忠如:《陕西省扶风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5 年 8 期 57-62页。
    吴镇烽:《新出秦公钟铭考释与有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0 年 1 期 88-91 页。
    吴振武:《辅师釐簋补释》,《<中华文史论丛>增刊·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下)》217-218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吴振武:《释三方收藏在日本的中国古代官印》,《中国文字》新廿四期 83-93 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98 年。
    吴振武:《“ ”字的形音义》,载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编《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87-300 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年。
    吴振武:《试说平山战国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中的“ ”字》,单周尧、陆镜光主编《语言文字学研究》44-46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
    吴振武:《新见西周爯簋铭文释读》,《史学集刊》2006 年第 2 期,84-88 页。
    伍仕谦:《秦公钟考释》,《四川大学学报》1980 年第 2 期。
    伍仕谦:《微氏家族青铜器群年代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五辑 97-138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伍仕谦:《王子午鼎,王孙 钟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九辑 275-294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美)夏含夷:《从驹父盨盖铭文谈商王朝与南淮夷的关系》,《考古与文物》1988年 1 期 95-98 页。
    向熹:《简明汉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
    向熹:《诗经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年。
    谢质彬:《论古代汉语否定性的范围副词》,《社会科学战线》1982 年 3 期 338-342页;又见《语言文字学》1982 年 9 期 34-38 页。
    徐锡台:《应申邓柞等国铜器铭文考释》,载《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355-358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徐中舒主编:《殷周金文集录》,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 年。
    徐中舒:《囗敦考释》,《史语所集刊》第三本二分;又收入《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182-204 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
    徐中舒:《 氏编钟考释》,《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205-224 页。
    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 年 3 期;又收入《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994-1020 页。
    徐中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考古学报》1978 年 2 期 139-148 页。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 年。
    徐中舒:《中山三器释文及宫室图说明》,《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1329-1348 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
    许嘉璐:《关于“唯……是……”式句》,《中国语文》1983 年 2 期 126-130 页。
    许伟建:《上古汉语词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年。
    杨伯峻:《上古无指代词“亡”、“罔”、“莫”》,《中国语文》1963 年 6 期 473-474页。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年。
    杨筠如:《读何定生君〈尚书的文法及其年代〉》,《语历所周刊》第 6 集 72 期 1-11页,1929 年。
    杨五铭:《西周金文被动句式简论》,《古文字研究》第七辑 309-316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
    杨五铭:《西周金文联结词“以”、“用”、“于”释例》,《古文字研究》第十辑 367-377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年。
    杨逢彬:《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中国语文》2003 年 3 期 248-252 页。
    杨静刚:《琉璃河出土太保罍、太保盉考释》,载《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
    论文集》383-387 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7 年。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年。
    杨树达:《词诠》,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
    杨文山:《青铜器<麦尊>与邢国始封――两周邢国历史综合研究之一》,《文物春秋》2001 年 3 期 1-9 页。
    杨文山《西周青铜器<邢侯簋>通释》,《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2 年 1 期 23-28 页。
    杨向奎:《宜侯夨簋释文商榷》,《文史哲》1987 年 6 期 1-6 页。
    姚炳祺:《“其”字的早期用法》,《学术研究》1983 年 6 期 105-111 页;又见《语言文字学》1984 年 1 期 67-72 页。
    (日)伊藤道治:《有关语词“惠”的用法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五辑 251-26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
    (日)伊藤道治:《卜辞中虚词之性格——以惠与隹之用例为中心》,《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 153-165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殷国光:《先秦汉语带语法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初探》,《语言研究》1985 年 2 期 162-171 页。
    殷玮璋:《新出土的太保铜器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0 年 1 期 66-68 页。
    于豪亮:《说“引”字》,《考古》1977 年 5 期 339-340 页。
    于豪亮:《中山三器铭文考释》,《考古学报》1979 年 2 期 171-183 页。
    于豪亮:《墙盘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七辑 87-102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又收入刘士莪、尹盛平编《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302-317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年。
    于豪亮:《陕西扶风县强家村出土虢季家族铜器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九辑251-273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于省吾:《双剑 吉金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
    于省吾:《关于天亡簋铭文的几点论证》,《考古》1960 年 8 期 34-36 页转 41 页。
    于省吾:《师克盨铭考释书后》,《文物》1962 年 11 期 56-58 页。
    于省吾:《鄂君启节考释》,《考古》1963 年 8 期 442-447 页。
    于省吾:《“王若曰”释义》,《中国语文》1966 年 2 期 147-149 转 136 页。
    于省吾:《读金文札记五则》,《考古》1966 年 2 期 100-104 页。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40-54 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
    于省吾:《墙盘铭文十二解》,《古文字研究》第五辑 1-16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又收入《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284-301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年。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
    俞静安:《大克鼎铭文之研究》,《山西师院学报》1957 年 1 期 18-29 页。
    俞敏:《大盂鼎铭文诂训》,载《俞敏语言学论文集》420-431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
    喻遂生:《甲金语法札记三则》,《古汉语研究》1995 年 2 期 78-81 页;又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2 年。
    喻遂生:《甲骨文“我”有单数说》,《古汉语研究》1996 年 2 期 21-25 页。
    喻遂生:《甲骨语言的性质及其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价值》,载《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1-22 页,成都:巴蜀书社,2002 年。
    臧克和:《读<殷周金文集成>杂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 294-296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臧克和:《金文杂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 119-123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曾宪通:《说繇》,《古文字研究》第十辑 23-36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曾宪通:《建国以来古文字研究概况及展望》,《中国语文》1988 年 1 期 21-35 页。
    曾宪通:《四十年来古文字学的新发现与新学问》,《学术研究》1990 年 2 期 38-42页;又见《语言文字学》1990 年 6 期 133-137 页。
    曾宪通:《吴王光编钟铭文的再探讨》,《华学》第五辑 112-116 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年。
    曾宪通:《宋代著录楚公逆钟铭文补释》,载《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08-111 页,成都:巴蜀书社,1998 年。
    詹 鑫:《释卜辞中的范围副词“率”》,《华东师大学报》1995 年 6 期 174-180 页。
    张东寅:《宾语前置溯源》,《烟台大学学报》1994 年 2 期 86-91 页。
    张光裕:《新见<发孙虏鼎>及< 凡伯怡父鼎>小记》,载《徐中舒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22-127 页,成都:巴蜀书社,1998 年。
    张光裕:《思源堂新藏西周害簋铭文识小》,载《王叔珉先生学术成就与薪传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中文系,2001 年。
    张桂光:《沫司徒 簋及其相关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 65-69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张国光:《两周金文被动句于字式质疑》,《贵州文史丛刊》1997 年 6 期 40-44 页。
    张颔、张万钟:《庚儿鼎解》,《考古》1963 年 5 期 270-272 页。
    张华文:《早期处置式略论质疑》,《广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4 年 3-4 期 43-49 页。
    张经:《曶鼎新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 年 4 期 49-57 页。
    张懋镕:《对“肇諆”解释的再商榷》,《考古》1985 年 6 期 557-558 页;又收入《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11-12 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
    张懋镕:《金文所见西周召赐制度考》,载《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184-191 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
    张青松:《试评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 年 1 期 79-83 页;又见《语言文字学》2002 年 8 期 65-69 页。
    张世超:《论“是”、“之”复指的宾语前置句》,《古汉语研究》1994 年 3 期 16-19页。
    张世超、孙凌安、金国泰、马如森:《金文形义通解》,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 年。
    张亚初:《周厉王所作祭器胡簋考――兼论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五辑 151-163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 230-267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
    张亚初:《太保罍、盉铭文的再探讨》,《考古》1993 年 1 期 60-67 页。
    张亚初:《金文新释》,载《第二届国际古文字研讨会论文集》293-309 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3 年。
    张亚初编:《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
    张玉金:《卜辞中“暨”的用法》,《中国语文》1990 年 1 期 49-53 页。
    张玉金:《卜辞中表示两事时间关系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上)》,《文物研究》总第 7辑 356-380 页,1991 年 12 月。
    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
    张玉金:《诗经、尚书中“诞”字的研究》,《古汉语研究》1994 年 3 期 34-37 页。
    张玉金:《殷墟甲骨文代词系统研究》,《文史》第 42 辑 195-208 页,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
    张玉金:《甲骨卜辞中“惠”和“唯”的研究》,《古汉语研究》1998 年 1 期 4-9 页。
    张玉金:《论甲骨文中表示两事先后关系的虚词》,《古汉语研究》1998 年 3 期 32-37 页。
    张玉金:《周原甲骨文“囟”字释义》,《殷都学刊》2000 年 1 期 1-3 页。
    张玉金:《甲骨金文中“其”字意义的研究》,《殷都学刊》2001 年 1 期 12-20 页。
    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年。
    张玉金:《二十世纪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暨展望》,《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 年 1期 43-50 页。
    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暨展望》,《语言研究》2003 年 3 期 15-20 页。
    张玉金:《也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殷都学刊》2004 年 2 期 1-5 页。
    张玉金:《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地域性和时间性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 2 期 42-50 页。
    张玉金:《德方鼎铭文续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 年 5 期 43-47 页。
    张玉金:《西周金文中“氒”字用法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 106-224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
    张玉金:《论西周汉语代词“厥”的性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 年 2 期 57-62 页。
    张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古文字研究》第七辑 289-307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张振林:《毛公旅鼎考释》,载《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93-302 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张振林:《师旂鼎铭文讲疏》,载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编《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146-157 页,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年。
    张政烺:《何尊铭文解释补遗》,《文物》1976 年 1 期;又收入《张政烺先生文史论集》456-457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张政烺:《中山王 壶及鼎铭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208-232 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
    张政烺:《周厉王胡簋释文》,《古文字研究》第三辑 104-119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又收入《张政烺先生文史论集》531-544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张政烺:《哀成叔鼎释文》,《古文字研究》第五辑 27-33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张政烺:《庚壶释文》,《出土文献研究》126-133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年。
    张政烺:《夨王簋盖跋》,《张政烺先生文史论集》706-713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章也:《汉语处置式探源》,《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年 4 期 85-91 页。
    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247-272 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
    赵诚:《金文的“又”》,《中国语言学报》第 8 期 173-178 页。
    赵诚:《墙盘铭文补释》,《古文字研究》第五辑 17-26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 277-302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又收入《古代文字音韵论文集》151-177 页,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11 月。
    赵诚:《甲骨文至战国金文“用”的演化》,《语言研究》1993 年 2 期 144-154 页。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
    赵诚:《金文的“于”》,《语言研究》1996 年 2 期 105-110 页。
    赵诚:《金文词义探索(一)》,载《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439-448 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7 年。
    赵诚:《金文的隹、唯(虽、谁)》,载《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417-437 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
    赵诚:《二十世纪金文研究述要》,太原:书海出版社,2003 年。
    赵光贤:《从裘卫诸器看西周的土地交易》,《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 年 6 期。
    赵吕甫:《金文识小录》,载《<中华文史论丛>增刊·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下)》206-207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赵世纲、刘笑春:《王子午鼎铭文试释》,《文物》1980 年 10 期 27-30 页。
    赵世纲:《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铜器铭文考索》,《淅川下寺春秋楚墓》350-378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年。
    赵世举:《尚书和甲骨金文中人称代词的“格”问题》,《古汉语研究》1990 年 1 期87-90 页。
    赵振华:《哀成叔鼎的铭文与年代》,《文物》1981 年 7 期 68-69 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5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1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
    周宝宏:《商周金文词义误释举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 292-297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周宝宏:《西周金文词义研究(六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 110-114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
    周萼生:《郿县铜器铭文初释》,《文物》1957 年 8 期 52 页。
    周法高:《金文零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三十四,1951 年。
    周法高:《中国古代汉语·造句编》,台北,史语所,1959 年。
    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
    周法高编撰:《金文诂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75 年。
    周法高编撰:《金文诂林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2 年。
    周凤五:《遂公盨铭初探》,《华学》六辑 7-14 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年。
    周光庆、杨合鸣主编:《古代汉语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周民编:《尚书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年。
    周清海:《两周金文里的被动式和使动式》,《中国语文》1992 年 6 期 418-422 页。
    周生亚:《“莫”字词性质疑》,《中国语文》1964 年 4 期 301-303 转 294 页。
    周生亚:《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中国语文》1980 年 2 期 127-136 转139 页。
    周守晋:《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周晓陆、穆晓军:《吴虎鼎铭录》,《考古与文物》1998 年 3 期 71 页。
    周永珍:《释康侯簋》,《古文字研究》第九辑295-302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周玉秀:《逸周书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
    周有斌:《甲骨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简要考察》,《古籍研究》2004 年卷上 93-95 页。
    周瑗:《矩伯,裘卫两家族的消长与周礼的崩坏-试论董家青铜器群》,《文物》1976年 6 期 45-50 页。
    朱德熙:《关于 羌钟铭文的断句问题》,《中国语言学报》2 期 55-58 页,1984 年。
    朱德熙、裘锡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 年 1 期 42-52 页。
    朱凤瀚:《论周金文中“肇”字的字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 2 期 18-25页;又见《语言文字学》2000 年 6 期 130-136 页。
    朱凤瀚:《士山盘铭文》,《中国历史文物》2002 年 1 期 4-7 页。
    朱凤瀚:《豳公盨铭文初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 年 6 期 28-34 页。
    朱凤瀚:《房山琉璃河出土之克器与西周早期的召公家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远望集》303-308 页,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年。
    朱国藩:《从词汇运用角度探讨毛公鼎铭文的真伪问题》,《史语所集刊》第七十一本第二分 459-492 页。
    朱歧祥:《殷虚卜辞句法论稿》,台北:台湾学术书局印行,1990 年。
    朱其智:《西周金文“其”的格位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 479-483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祝中熹:《先秦第一人称代词初探》,《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 年 2 期 110-116 页。
    庄惠茹:《两周金文“克 V”词组研究》,《中国文字》新廿八期 85-112 页,台北:艺文印书馆,2002 年。
    宗福邦、陈世鐃、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