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会与中国佛教近代化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佛教近代化的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中国佛教的近代化是传统佛教面对“天崩地解”的近代社会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调适。就它的思想资源而言,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佛教内部存在的能与近代社会相沟通的思想资源得到发扬和凸显;二是外在资源,这在近代社会主要是指西学,西方比中国更早进入近代社会,它的近代化历程从总体上说应该是走的比中国快的,在宗教界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中国传统佛教向西方和日本宗教界学习的种种方面也是中国传统佛教走向近代化的努力。
     杨文会居士是近代中国伟大的佛教活动家和佛学家。他在推动中国传统佛教近代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总结而言,杨文会居士在这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杨文会居士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所以他在对传统佛教的批判上,体现出新的时代特点。第二,由于杨文会居士生活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岌岌可危的历史时期,所以居士的佛学思想体现出鲜明的“救世”特征。第三,针对中国传统佛教面临的新的历史社会环境,为振兴佛教,培养弘法人才,杨文会居士提出了新型的佛教教育思想并予以了实践。第四,西学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回应西学的冲击,杨文会居士积极发扬和凸显中国传统佛教中能与西学相会通的思想资源,其中杨文会佛学思想中对主观能动性的强调、杨文会佛学思想中的圆融和平等意识和杨文会佛学思想中的理性因素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第五,为了更好的应对中国传统佛教面临的危机,杨文会从各个方面阐发了自己的佛学思想,其佛学思想带有明显的体系化特征。第六,杨文会居士在一生的护法、弘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的佛教人才,他们跟随杨文会并在杨文会往生后继续推动中国传统佛教的近代化历程。其中,欧阳渐居士和太虚法师是杨文会门下弟子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从不同方面将杨文会的中国佛教近代化事业推进了一大步。
     杨文会居士的这些贡献表明居士是开中国传统佛教近代化风气之先的伟大佛教徒。同时,从杨文会的这些努力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中国传统佛教近代化的基本内涵,深化学术界对杨文会居士的历史地位和佛教近代化的理性认识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is a long and difficult historical process.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uddhism runs into the turbulent period. Modern society is making efforts to adapt to that time. Its ideological resources can be included two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he traditional Buddhist intern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thinking of modern society to promote and highlight resources. The Second is external resources. It mainly refers to modern Western society. Western early goes into modern society than China. In general,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should be soon than China. The religious is also like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Buddhism learns religious from West and Japan in various aspects is the efforts to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Yang is a great scholar of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and Buddhist activist. He has given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Yang’s contributions can be conclud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Yang lives in the times that change from a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o a modern society. Yang’s critique of traditional Buddhism demon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new era. Second, Yang lives in the calamity-ridden and precarious period. There is a distinctive Buddhist thinking of the "save" feature. Third, to adapt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in the new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Buddhism to cultivate talents of Law, Yang present and practice a scholar of Buddhist education. Four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has a tremendous impact o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To response to the impact of Western, Yang actively promotes and highlights the resources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Buddhist scholar links with Western, such as Yang’s emphasis of the initiative, the concept of harmony and equality awareness and rational thinking. All of them results of such efforts. Fifth,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cri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uddhism, Yang attends the exposition from all aspects of their Buddhist thinking. The Buddhism’s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 has obviously comes out. Sixth, Yang threw his life to protect the law of Buddhism. He has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Buddhist personnel. They will follow Yang and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Among them, Ouyang is a lay Buddhist Master Yang universe and will serve a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disciples. They have advanced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in different aspects.
     Yang’s contribution shows to us that scholar is the first great modern trend of Buddhists. Meanwhile, we can sum up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uddhism’s radical connotation from Yang’s efforts. It will also deepen the academic scholar on 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the verities of modern Buddhism.
引文
1 D·C·阿赫尔主编《印度佛教复兴的开拓者》第 20 页,转引自黄夏年:《杨文会与达磨波罗复兴佛教观比较》,《中国文化研究》,1998 年第 3 期
    
    2 陈训正、马瀛等:《定海县志·第二册》第 429—431 页,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年第 1 版
    3 杨曾文:《杨文会的日本真宗观—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 130 周年》,《世界宗教研究》1997 年第 4 期
     4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第 100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8 月第 1 版
    5 上海《时报》,宣统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6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第 5926 页,中华书局 1987 年 11 月第 1 版
    7 欧阳渐:《杨仁山全集·附录·杨仁山居士事略》第 58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8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阐教编·阐教刍言》第 521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9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阐教编·评真宗教旨》第 52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0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鸦片说》第 329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1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佛法大旨》第 325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2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佚文·舆图尺说》第 56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3 谭嗣同:《杨仁山全集·附录·上欧阳中鹄书》第 61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4 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第 89 页,岳麓书社 1987 年 8 月第 1 版
    15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支那佛教振兴策一》第 33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6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观未来》第 330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7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6)·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第 109 页,中华书局 1989 年 3 月第 1 版
    18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第 246 页,中华书局 1981 年 1 月第 1 版
    19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8)·清代学术概论》第 66 页,中华书局 1989 年 3 月第 1 版
    20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8)·清代学术概论》第 73 页,中华书局 1989 年 3 月第 1 版
    21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第 256 页,中华书局 1981 年 1 月第 1 版
    22 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第 43 页,岳麓书社 1987 年 8 月第 1 版
    23 陈继东:《杨仁山全集·附录·清末日本传来佛教典籍考》第 67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24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九》第 499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25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日本藏经书院书二》第 508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26 中野达慧《大日本续藏经编纂印行缘起》,转引自刘成有:《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第 57 页注释 1,巴蜀书社 2002 年 9 月第 1 版
    27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阐教编·阐教刍言》第 521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28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第 477、478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29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六》第 485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30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三》第 490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31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李小芸书二》第 440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32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释式海书》第 430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33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代余同伯答日本末底书一》第 51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1 版
    34 欧阳渐:《杨仁山全集·附录·杨仁山居士传》第 58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35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释氏学堂内班课程刍议》第 33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36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一》第 340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37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阐教编·阐教刍言》第 52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38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支那佛教振兴策二》第 33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39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阐教编·阐教刍言》第 52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40 相关详细论述可参见 Max Weber《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 1999 年 4 月第 1 版
    41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佛学研究会小引》第 33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42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贤首法集叙》第 376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43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贤首法集叙》第 37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44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阐教篇·评真宗教旨》第 52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45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0)·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 10 页,中华书局 1989 年 3 月第 1 版
    
    46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李小芸国治书二》第 440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47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支那佛教振兴策一》第 33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48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支那佛教振兴策一》第 33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49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释氏学堂内班课程刍议》第 33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50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释氏学堂内班课程刍议》第 33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51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释氏学堂内班课程》第 33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52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评〈楞严指掌疏〉》第 396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53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十宗略说》第 149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54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释氏学堂内班课程》第 33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55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学佛浅说》第 326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56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释氏学堂内班课程》第 33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57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三》第 491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58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三》第 48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59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四》第 48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60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支那佛教振兴策一、二》第 33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61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阐教编·阐教刍言》第 52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62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祗洹精舍开学记》第 338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63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李小芸书二》第 440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64 欧阳渐:《悲愤而后有学——欧阳渐文选》第 434 页,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年 5 月第 1 版
    65 释太虚:《太虚大师全书第九编·制议·议佛教办学法》第 17 册,第 466 页,台北善导寺 1980 年流通版
    66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桂伯华书一》第 449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67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支那佛教振兴策二》第 33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68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支那佛教振兴策二》第 33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69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南洋劝业会演说》第 34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70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般若波罗蜜多会演说一》第 340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71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支那佛教振兴策一》第 33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72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南洋劝业会演说》第 34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73 恶人正机:正机即正因。恶人不可能靠自力修行为善达到解脱,他们只要以“信心为本”,一切犯恶逆大罪的人,包括善性灭绝的恶人,都可往生成佛。
    74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评日本僧一柳纯他力教》第 40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版
    75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评真宗教旨》第 52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76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评真宗教旨》第 52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77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论语发隐》第 19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78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道德经发隐》第 235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79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孟子发隐》第 20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80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黎端甫书》第 460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81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评方植之向果微言》第 400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82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评方植之向果微言》第 400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83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冲虚经发隐》第 241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84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阴符经发隐》第 218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85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南华经发隐》第 29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86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第 286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 1 版
    87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十宗略说》第 149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88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评真宗教旨》第 525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89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评选择本愿念佛集》第 529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90 释太虚:《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九编·文丛·法相唯识学概论序》第 30 册,第 976 页,台北善导寺 1980年流通版
    91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成唯识论述记叙》第 38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92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十宗略说》第 15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93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桂伯华书二》第 45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94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郭月楼书》第 46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95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贤首法集叙》第 376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96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郭月楼书》第 46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97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大藏总经目录辨》第 39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98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佛学研究会小引》第 33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99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学佛浅说》第 32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00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吕勉夫书》第 46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01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黎端甫书》第 46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02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李澹缘书一》第 45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03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李澹缘书一》第 45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04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佛教初学课本注》第 12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05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重刊净土四经跋》第 388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06 原文为“故以净土为焉”,据文意及黄夏年所编《杨仁山集》,此处应为“故以净土终焉”,原文误。
    107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十宗略说》第 156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08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圆图跋》第 391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1 月第 1 版
    109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南条文雄书二》第 478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10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南条文雄书二》第 478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11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李澹缘书一》第 45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12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李澹缘书一》第 45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13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吕勉夫书》第 46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14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十宗略说》第 15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15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贤首法集叙》第 376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16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十宗略说》第 15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17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与释幻人二》第 42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18 黄夏年:《杨仁山集·杨文会先生与佛学》第 3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 12 月第 1 版
    119 高振农:《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第 23 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年 11 月第 1 版
    120 欧阳渐:《杨仁山全集·附录·杨仁山居士传》第 58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21 欧阳渐:《杨仁山全集·附录·杨仁山居士传事略》第 58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22 欧阳渐:《杨仁山全集·附录·杨仁山居士传》第 58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23 欧阳渐:《悲愤而后有学——欧阳渐文选》第 25 页,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年 5 月第 1 版
    124 欧阳渐:《悲愤而后有学——欧阳渐文选》第 114 页,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年 5 月第 1 版
    125 四依:指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和依智不依识。
     126 释太虚:《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佛法总学·新与融贯》第 1 册,第 450 页,台北善导寺 1980 年流通版
    127 释太虚:《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九编·文丛·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第 29 册,第 77 页,台北善导寺1980 年流通版
    128 释太虚:《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九编·文丛·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第 29 册,第 92 页,台北善导寺1980 年流通版
    129 学术界一般将太虚法师改革传统佛教,振兴佛教于世界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活动都汇归于“人间佛教”的倡导上。但是太虚法师没有用“人间佛教”这个名称,而是用“人生佛教”来总括他的革新佛教的思想。
    130 释印顺:《妙云集下编·太虚大师年谱》第 13 册,第 255~256 页,台北正闻出版社 2000 年新版
    131 释太虚:《太虚大师全书第二编·五乘共学·人生佛学的说明》第 3 册,第 208~209 页,台北善导寺1980 年流通版
     132 释太虚:《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九编·文丛·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第 29 册,第 45 页,台北善导寺 1980年流通版。内文说:“参预祗洹精舍诸缁素,若欧阳渐、梅光羲、释仁山、智光等,多为现今佛教中重要分子,而笔者亦其中之一人也。”
    133 张尔田:《杨仁山全集·附录·杨仁山居士别传》第 57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34 沈曾植:《杨仁山全集·附录·杨居士塔铭》第 57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35 张尔田:《杨仁山全集·附录·杨仁山居士别传》第 574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36 四土:指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余土是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无障碍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137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弥陀报土》第 321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38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佛法大旨》第 325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39 欧阳渐:《悲愤而后有学——欧阳渐文选》第 108 页,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年 5 月第 1 版
    141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南洋劝业会演说》第 34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42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观未来》第 330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43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观未来》第 331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44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观未来》第 331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45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佛学研究会小引》第 33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46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佛学研究会小引》第 33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47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佛学研究会小引》第 337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48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支那佛教振兴策二》第 333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49 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第 82 页,岳麓书社 1987 年 8 月第 1 版
    150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观未来》第 330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51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等不等观杂录·支那佛教振兴策二》第 332 页,黄山书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 1] 杨文会.杨仁山全集.合肥:黄山书社,2000
    [ 2] 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长沙:岳麓书社,1987 年
    [ 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
    [ 4] 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 5] 欧阳渐.悲愤而后有学——欧阳渐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 6] 释太虚.太虚大师全书.台北:台北善导寺,1980
    [ 7] 刘成有.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
    [ 8]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 9]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 杨曾文.杨文会的日本真宗观——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 130 周年.世界宗教研究,1997,(4)
    [11] 黄夏年.杨文会与达磨波罗复兴佛教观比较.中国文化研究,1998(3)
    [ 1]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 2]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 3]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 4]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87
    [ 5] 郭朋,廖自力,张新鹰.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成都:巴蜀书社,1989
    [ 6] 高振农.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 7] 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百年文化冲撞与交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 8] 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 9] 黄夏年.杨仁山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 南京金陵刻经处.闻思——金陵刻经处 130 周年纪念专辑.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11] 程恭让.抉择于真伪之间——欧阳竟无佛学思想探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 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3] 高振农.近现代中国佛教论——高振农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 肖平.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与日本佛教界的交往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15] 牟中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6] 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成都:巴蜀书社,2003
    [17]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8] 张华.杨文会与中国近代佛教思想的转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19] 杜继文.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 1] 西妙.杨仁山对中国近代佛教的贡献.法音,1994(10)
    [ 2] 唐文权.杨文会与清末佛教革新运动.中国文化,1995(1)
    [ 3] 杨国庆.杨仁山新思想初探.东南文化,1997(2)
    [ 4] 赵锐.杨文会与金陵刻经处.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4)
    [ 5] 向西.杨文会与今日读书人的关系.佛教文化,1997(5)
    [ 6] 邓子美.杨文会与中日净土信仰比较.浙江学刊,1998(4)
    [ 7] 何建明.从祗洹精舍到武昌佛学院.近代史研究,1998(4)
    [ 8] 胡晓.杨文会与中国近代佛学复兴.江淮论坛,2005(3)
    [ 9] 释广学.中国近代佛学居士刻经讲学考略——杨文会、欧阳渐、吕澄三居士与金陵刻经处评析.鄂州大学学报,2006(1)
    [10] 吴仰湘.论金陵刻经处对近世佛学复兴的贡献.未刊稿
    [11] 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学术研究,1995(1)
    [12] 李向平.传统佛教思想的近代性格.历史教学问题,1997(2)
    [13] 何建明.略论清末民初的中国佛教女众——兼与郑永福、吕美颐先生商榷.佛学研究,1997(6)
    [14] 肖永明.论近现代唯识学系佛学思想中的中国意蕴.宗教学研究,1998(1)
    [15] 程恭让.在佛意与自意之间──民间唯识复兴思潮中的南欧学.哲学研究,1998(2)
    [16] 刘成有.论 20 世纪中国佛学对科学主义思潮的回应.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4)
    [17] 王月清.论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南京社会科学,2000(12)
    [18] 魏义霞.我国古代佛教与近代佛教的比较研究.燕山大学学报,2004(1)
    [19] 李尚全.晚清士大夫佛教述要.甘肃社会科学,2004(2)
    [20] 杨全顺.近代中西文化撞击中的儒学、佛学与西学.理论学刊,2006(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