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落第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唐代落第诗作为研究对象。所谓落第诗,是指反映科举落第事件以及与落第相关的人们的行为活动、心理状态的诗歌。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有言:“唐人以科举为题材的诗篇,还是以写落第的作品为最好。”又云:“我们还应当看到那时举子的大部分是落第的,由于他们是科场的失败者,有些人考了十几年、几十年,可能终于无成,因此关于他们的情况,就很少记载,也就不大为人所知。如果我们要全面研究唐代的科举制,全面探讨唐代文人的生活,那么较及第者要多出好几倍的这部分士人的命运和出路,是应当加以研究的。”
     《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中约有六百多首落第诗,内涵极其丰富,堪称科举题材诗歌的精华所在。对唐代落第诗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从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这一独特视角来丰富我们对于唐代举子科举活动的认识,了解科举制度对唐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价值标准、生活道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再现唐代士人科举生活的真实情态。本文运用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诗见史,从科场失败者的角度切入,力求较全面、深入地认识唐代科举、朝廷选人的具体而真实的情况。
     论文共分五章,并以“余论”代结束语。
     第一章概述唐代科举状况。唐代开科取士,从朝廷到民间,人们对科举考试极为重视,士人以高度的热情积极应考,全社会形成科举热潮。少数科举登第者的强烈喜悦和全社会对成名者的极端宠爱,反衬出绝大多数落第者的伤骨之痛和绝望情绪。
     第二章考析了落第原因。由于唐代科举制度的不完善,一些非常因素导致许多贤良之才意外落第,引致科场取人不公,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三章分析了落第者的各色心态。落第者被科场利刃所伤后的羞惭、怨恨、愁苦、疑惑、反思以及对功名的执着追求,折射出落第者的所思所感,所怨所求,以及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第四章描述了落第者由各色心态引发的各种活动。他们因为不服录取结果而闹事;借行迷信活动而缓释心中疑惑;为准备考试及干谒行卷而居京苦读赋诗;为干谒求荐而四方漫游;带着失意的愧疚艰难地还家。
     第五章概括了落第者几种主要的归宿。一些落第者累败累举,终致及第或不第而卒;一些人落第后转而寻求其他入仕途径,或寻求别样的生存方式;一些人在失意心态的支配下走上对抗社会的路途。面对落第的困境,对不同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
     余论部分论及了唐代朝廷对科举落第者这一弱势群体所作的人文关怀。唐代统治者对落第者所显示的杯水车薪式的关怀,对于后世科举制度的完善,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Poems on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aim is to understand comprehensivel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Tang Dynasty and its culture.
     Poems on failure in imperial examinations reflect the events of the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the behavior, ac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ose who fail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order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the talents selection of Tang Dynasty, the dissertation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proving each other between the poems and the historic references.
     To reach the aim, the dissertation has done the following research of the six steps:
     Firstly, the dissertation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Secondly, we explore some unusual causes that some of the candidates fail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irdly, we describe the diverse emotions of those who fail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Fourthly, we describe the main activities and actions that those failure candidates took;
     Fifthly, we describe the diverse life directions of those failure candidates took;
     Lastly, we generalize some humanism policies by the Tang government to be concerned about those failure candidates. Although very few, they took the lead to perfec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引文
1 傅璇踪《唐代科举与文学》,页424
    2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页446
    1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页446
    2 李世愉《科举落第: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3期。
    1 雪莱《致云雀》
    2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页424
    3 张浩逊《唐诗分类研究》,页217
    1 李世愉《科举落第: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3期。
    1 左思《咏史》
    2 《论语·子张》第十九
    3 王安石《送李璋下第》
    4 据《唐摭言》卷十五《杂记》当为“白丁”之笔误
    5 《唐摭言》卷十五《杂记》
    6 《登科记考》卷一
    1 《登科记考》卷一
    2 《放榜日》,《全唐诗》卷七○五
    3 《唐会要》景龙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制
    4 《新唐书·太宗本纪》
    5 裴耀卿《请行礼乐化导三事表》,姚铉《唐文粹》卷二五
    1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2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
    3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七
    4 《全唐诗》卷二六八
    5 《全唐诗》卷五○九
    6 《全唐诗》卷三七一
    7 《全唐诗》卷六六四
    8 《全唐诗》卷七○二
    9 《全唐诗》卷四九六
    1 《大唐新语》卷八《聪敏》,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290
    2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379
    3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403
    1 俞钢《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李时人《序》
    2 《韩昌黎文集校注》,页89
    3 《全唐文》卷四百十四
    4 《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
    5 《全唐诗》卷二一一
    6 《全唐诗》卷八四七
    7 《全唐诗》卷六九二
    8 《全唐文》卷八百四
    9 《全唐文》卷六十六
    1 《全唐文》卷六十八敬宗《南郊赦文》
    2 《全唐文》卷七十八武宗《加尊号后郊天赦文》;《唐大诏令集》卷七○
    3 《全唐文》卷八十九;《唐大诏令集》卷七十二《乾符二年南郊赦》
    4 《全唐文》卷八六六
    5 《唐才子传校笺》卷二
    6 王重民辑《补全唐诗》
    7 《全唐诗》卷四九六
    8 《全唐诗》卷四九六
    1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上礼部裴侍郎书》:“蜕也不度入春明门,请与八百之列,负阶待试。呜呼!蜕也材不良,命甚奇。时来而功不成,事修而名不副,将三十年矣。”
    2 杜荀鹤《秋宿山馆》,《全唐诗》卷六九一
    3 王建《送薛蔓应举》,《全唐诗》卷二九七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884
    2 岑参《送严诜擢第归蜀》,《全唐寺》卷二○○
    3 《通典》卷一五《选举》三载沈既济《词科论》
    1 《登科记考》卷一
    2 《唐摭言》卷七《起自寒苦》
    3 《全唐诗》卷二四九
    4 《登科记考》卷九
    5 《唐才子传校笺》卷三
    6 《学易集》卷六《马氏园亭记》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815
    1 又见于[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页551。
    2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824
    3 《登科记考》卷二十
    1 《白居易集》,页924
    2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
    3 《旧唐书·白居易传》
    4 《白居易集》,页416
    5 《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
    1 《南部新书》卷丙
    2 张籍《哭胡十八遇》,《全唐诗》卷三八五
    3 《全唐诗》卷二○○
    4 《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5 据宋五百家注《韩昌黎集·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
    1 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卷四,第693页。
    2 《汉书·终军传》载:西汉终军,年十八入长安上书,经函谷关时,关吏给予出入关隘的帛制凭证绣,终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乃弃繻而去。
    3 《桂林风土记》:“张鷟字文成,深州陆浑人。弱冠应下笔成章。凡七应举,四参选,皆中甲科。”《顺宗实录》:“张荐祖文成,博学工文词,七登文学科。”
    4 《全唐文》卷八百十七
    5 《全唐诗》卷一八九
    6 《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八
    1 《太平广记》引《前定录》卷一七五《幼敏》《刘神童》条,页1304
    2 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附录一,第793页。
    3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卷一,第97页。
    4 《唐才子传校笺》卷三
    5 《登科记考补正》卷九
    1 《刘宾客嘉话录·补遗》,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820
    2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页444
    3 《旧唐书·令狐楚传》
    4 令狐绹《荐处士李群玉状》,《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5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李群玉轻薄事》
    6 《郡斋读书志》
    7 《全唐诗》卷五二三
    8 《全唐诗》卷六五二
    1 王建《送薛蔓应举》,《全唐诗》卷二九七
    2 《全唐诗》卷六五一
    3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
    4 《全唐诗》卷五八九
    1 《新唐书·贾岛传》
    2 见《登科记考》卷二十三
    3 见《登科记考》卷二十三
    4 《增订注释全唐诗》册五卷八九五,页1148
    5 《增订注释全唐诗》册五卷八九五,页1144
    1 《太平广记》卷五十三《神仙》五十三《金可记》条,页329
    2 《全唐诗》卷五○六
    3 《全唐诗》卷三八五
    4 《全唐诗》卷七○二
    5 《全唐诗》卷八三六
    6 《日中交流二千年》,页104-105
    1 《全唐诗》卷七三二
    2 《王维集校注》,页317
    3 《全唐诗》卷一二九
    4 见《登科记考》卷二七
    5 《全唐诗》卷六三八
    6 《全唐诗》卷六九一
    7 徐松《登科记考叙》
    1 《登科记考》卷二一
    2 《全唐诗》卷五三六
    3 《登科记考》卷
    4 《全唐诗》卷五○九
    1 《全唐诗》卷四九八
    2 《下第》,《全唐诗》卷五○二
    3 《登科记考》卷十八
    4 许棠《献独孤尚书》,《全唐诗》卷六○四
    5 《登科记考》卷二十三
    6 《登科记考》卷十四
    7 《孟郊诗集笺注》,页136
    8 《唐才子传校笺》卷五
    1 《唐才子传校笺》册2,页515
    2 《初及第归酬孟元翊见赠诗》,《全唐诗》卷五○六
    3 《登科记考》卷十八
    4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247
    5 《全唐诗》卷五二五
    6 《唐摭言》卷第十五《杂记》载:“进士旧例于都省考试。南院放榜(南院乃礼部主事受领方书于此,凡板样及诸色条流多于此列之),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又:关于及第放榜地点,开元二十四年以前,考功试时期,史无明文。据唐太宗曾在端门观看进士于傍下缀行而出,则似在端门附近。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改为礼部试,放榜地点固定在礼部南院东墙。在这里另筑一墙、高丈余,是为张榜墙。天欲明末明时分,即从礼部北院送榜到南院张挂。《槐花黄,举子忙》,页47。
    7 赵修《登科记序》
    1 《全唐诗》卷三五九
    2 《全唐诗》卷七○九
    3 《全唐诗》卷五八六
    4 《全唐诗》卷四九○
    5 《全唐诗》卷八○三
    6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一
    1 《全唐诗》卷五○六
    2 《全唐诗》卷六九一
    3 《乱后出山逢高员外》,《全唐诗》卷六九二
    4 《旧唐书·僖宗纪》
    5 《全唐诗》卷四九○
    6 《战国策·赵策一》
    1 《全唐诗》卷七一七
    2 《登科记考》卷二十四
    3 《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4 李肇《唐国史补》,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88
    5 《全唐诗》卷六八二
    1 李肇《国史补》云:“曲江大会比为下第举人,其筵席简率,器皿皆隔山抛之,属比之席地幕天,殆不相远。尔来渐加侈靡,皆为上列所据,向之下第举人,不复预矣。”
    2 王棨《曲江池赋》,《全唐文》卷七七○
    3 《全唐诗》卷七○九
    4 《全唐诗》卷四七一
    5 《全唐诗》卷六七○
    1 《全唐诗》卷四六六
    2 《全唐诗》卷五八六
    1 《全唐诗》卷五一九
    2 《全唐诗》卷六六九
    3 《全唐诗》卷三八五
    4 《全唐诗》卷四八○
    5 《孟郊诗集笺注》,页136
    6 《白居易集》,页250
    7 《全唐诗》卷六八二
    1 《登科记考》引宋王迈《臞轩集》《谢陈侍郎立县学续登科记并书啟》云:“翁承赞为第四人,时目以探花之使。”宋以后进士第三名称做探花
    2 《全唐诗》卷七○三
    3 《太平御览》卷一八九引《豫章记》
    4 《唐摭言》卷三《燕名》
    5 《全唐诗》卷二八一
    6 《刘宾客嘉话录·补遗》,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827
    1 《唐代科举与文学》,页317
    2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426
    3 《郑谷诗集笺注》,页89
    4 《全唐诗》卷七○九
    5 《全唐诗》卷七○六
    6 《全唐诗》卷五一五
    7 《全唐诗》卷三八六
    8 《全唐诗》卷八○四
    9 《独异志》卷上,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911
    1 《登科记考补正》,页219
    2 来陈思《宝刻从编》卷七载“自神龙以来,进士登科皆赐燕江上,题名塔下,由是遂为故事。……先是会昌中宰相李德裕自以不由科第,深贬进士,始罢宴集,向之题名,削除殆尽。
    3 王建《送薛蔓应举》,《全唐诗》卷二九七
    4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731
    5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731
    6 《全唐诗》卷七九九
    7 《史记·项羽本纪》
    8 《全唐诗》卷二四七
    9《白居易集》,页103
    1 《全唐诗》卷三八四
    2 《全唐诗》卷一九八
    3 《全唐诗》卷三八五
    4 《全唐诗》卷五一四
    5 《全唐诗》卷五○九
    6 《全唐诗》卷二三九
    7 《全唐诗》卷二○六
    8 《全唐诗》卷二三九
    1 《全唐诗》卷四九六
    2 《全唐诗》卷四九六
    3 《全唐诗》卷七○五
    4 《全唐诗》卷九○一
    5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一三,页410
    6 《刘宾客嘉话录》,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807
    7 《全唐诗》卷五五二
    1 《白居易集》,页248
    2 《全唐诗》卷七四八
    3 《李商隐诗歌集解》,页634
    4 《全唐诗》卷五五一
    5 《全唐诗》卷五五二
    6 《全唐诗》卷六六七
    7 《全唐诗》卷五○八
    8 《全唐诗》卷二八五
    1 《全唐诗》卷六○四
    2 《白居易集》,页508
    3 《全唐诗》卷七八四
    4 《全唐诗》卷六九八
    5 《全唐诗》卷五五○
    6 《全唐诗》卷五八六
    7 《全唐诗》卷七○三
    1 《唐语林校证》卷八《补遗》
    2 《容斋四笔》,页720
    3 《通典》卷一八《选举》六《杂议论》下,沈既济《选举论》
    4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889
    5 《唐国史补》卷中,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80
    6 李廓《落第》,《全唐诗》卷四七九
    7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全唐诗》卷五七八
    8 李山甫《贺友人及第》,《全唐诗》卷六四三
    9 孟郊《再下第》,《孟郊诗集笺注》,页128
    10 《登科记考》卷二十四
    1 孟郊《落第》,《孟郊诗集笺注》,页125
    2 《全唐诗》卷六○五
    3 《唐才子传》卷八
    4 《全唐诗》卷五四九
    5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页221
    6 《全唐诗》卷五一八
    7 《全唐诗》卷四九五
    8 《唐摭言》卷四《与恩地旧交》
    9 《全唐诗》卷五四五
    1 《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
    2 《全唐诗》卷七一五
    3 《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
    4 《下第诗》,《全唐诗》卷四七九
    5 《长安清明言怀》,《全唐诗》卷五○九
    6 《下第东南行》,《孟郊诗集笺注》,页131
    7 《夜感自遣(一作失志夜坐思归楚江,又作苦学吟),《孟郊诗集笺注》,页127
    8 《邵氏闻见录》卷二载:“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至失所,有赴水而死者。”
    9 《全唐诗话》卷六《僧广宣》条,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
    10 陈寅恪《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页525。
    11 《黄御史集·代陈蠲谢崔侍郎启》,又见《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四
    12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
    1 《韩昌黎文集校注》,页161
    2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
    3 《全唐文》卷八四六
    4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
    5 《全唐文》卷五百七十八
    6 《全唐诗》卷三八六
    7 《全唐诗》卷三八五
    1 《全唐诗》卷四九○
    2 《全唐诗》卷七○五
    3 《全唐诗》卷六九五
    1 《刘禹锡集》,页375
    2 《韩昌黎文集校注》,页147
    3 《册府元龟》卷六四一《贡举部·条制》三
    4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举士》条载赵匡《举选议》
    5 《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科目》条
    6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页328
    7 《槐花黄,举子忙》,页24
    8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序》
    1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七
    2 《韩子年谱》;《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二
    3 《顺宗实录》四,《全唐文》卷五百六十
    4 《韩昌黎之集校注》,页272
    1 《全唐诗》卷二九七
    2 《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上篇》
    3 杂文的定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登科记考》卷一云:“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际。”
    4 《唐代科举与文学》,页169
    5 《通典》云:“初,秀才科等最高。贞观中有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由是废绝。”。又《玉海》引《登科记》云“是年(永徽二年651)停秀才举。”
    1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页178
    2 《唐国史补》卷下,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93
    1 《全唐文》卷七二七
    2 《全唐文》卷九六六
    3 《全唐文》卷六一一杨嗣复《权德舆文集序》
    4 《槐花黄,举子忙》,页20
    5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页182
    6 《全唐文》卷八十九
    7 《全唐文》卷八六六
    8 《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1 考唐制:明经出身者,上上第,从八品下:上中第,正九品上;上下第,正九品下;中上第,从九品下。进士出身者,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故明经出身者之地位,并不低于进士,朝廷且屡次颁诏提倡经学并批评进士浮华。见《槐花黄,举子忙》,页16
    2 顾炎武论曰:“当时(唐时)以诗赋取者,谓之进士;以经义取者,谓之明经。”见《日知录》卷十六
    3 《南部新书》卷乙;大和中,上谓宰臣曰:“明经会意否?”宰臣曰:“明经只念经疏,不会经意。”帝曰:“只念经疏,何异鹦鹉能言?”
    4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784
    5 朱自清《李贺年谱》:“按元稹明经擢第,贺才四岁。事之不实,无庸详辩。抑两《唐书·稹传》仅谓其穆宗长庆初擢祠部郎中。祠部郎中虽亦属礼部,然所掌为‘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与礼部郎中掌礼乐、学校等事者异,昧者不察,遂张冠李戴。”
    1 《东观奏记》上卷《李珏生平》条
    2 《唐语林》卷八《补遗》
    3 《黄御史集·司直陈公墓志铭》
    4 《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5 《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
    6 《槐花黄,举子忙》,页22
    7 《唐代幕府与文学》,页63
    1 《登科记考补正》,页596
    2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3 《唐语林》卷一《政事上》载:侍郎李 以谘执政,右相曰:“王如泚文章堪及第否?”曰:“与亦得。”右相曰:“若尔,未可与之。明经、进士,国家取材之地。若圣恩优异,差可与官。今以及第与之,将何以观材?”即自奏闻。居二日,如泚宾朋燕贺,车骑盈门。忽中书门下牒礼部:“王如泚可依例考试。”闻之罔然自失。
    1 《策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九《贡举部·总序》
    2 《请进士覆试后再行放榜奏》,《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三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422
    2 《唐摭言校注》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3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340
    2 《旧唐书》卷一七二《令孤滈传》
    3 《全唐文》卷九百六十六《请更定礼部放榜事例奏(大和八年正月中书门下)》
    1 《韩昌黎文集校注》,页96
    2 《全唐诗》卷三二二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268
    2 《唐摭言》卷十一《反初不第》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303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435
    2 《唐才子传校笺》,页114
    3 《独异志》卷下,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940
    4 《太平广记》卷一五六《定数》十一《张正矩》条,页1119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434
    2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页6920
    1 《容斋随笔》,页351
    2 《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二
    1 《唐摭言》卷六《公荐》
    2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403
    3 《因话录》卷六《羽部》,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874
    4 《容斋随笔》,页687
    5 魏扶七言《贡院题》:“梧桐叶落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
    6 《全唐诗》卷六六四
    7 《全唐诗》卷四九四
    1 《全唐诗》卷六四七
    2 《全唐诗》卷五六三
    1 《全唐诗》卷七二○
    2 《全唐诗》卷八三○
    3 《容斋随笔》,页701
    1 《登科记考》卷二十二
    2 《读通鉴论》卷二十六《穆宗二》
    3 《宋史·选举志》
    1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页164-168
    2 《登科记考》卷一云:“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际。”
    3 《通典·选举五》
    4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271
    5 《先进五人诗赋奏》,《全唐文》卷七二五
    6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页410
    1 陈贻焮《杜甫评传》,页10
    2 《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645
    3 陈贻焮《杜甫评传》,页10
    4 杜甫《进<鵰赋>表》
    5 陈贻焮《杜甫评传》,页10
    6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一
    7 《全唐诗》卷五○二
    8 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昌君集纪》,《刘禹锡集》,页234
    9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八
    1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2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页712
    3 《全唐诗》卷三九○
    4 《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一《相一》《张谏之》条,页1699
    5 《全唐诗》卷八一九
    1 《诗话总龟·格致门》
    2 《答崔立之书》,《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二
    3 宋人李颀非唐诗人李颀,见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中卷之下
    1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六刘《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
    2 《旧唐书·刘蕡传》
    3 《容斋随笔》,页416
    4 《李商隐诗歌集解》,页768
    5 《李商隐诗歌集解》,页1048
    6 《李商隐诗歌集解》,页1055
    7 《李商隐诗歌集解》,页1058
    1 《容斋随笔》,页416
    2 《罗隐集·杂著》
    3 《罗隐集·杂著》
    4 《唐摭言》卷二《为等第后久方及第》
    1 《唐摭言》卷八《已落重收》
    2 《全唐诗》卷五四四
    3 《全唐诗》卷五五四
    4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248
    5 《鉴诫录》卷八《贾忤旨》条
    6 《论语·阳货》
    7 《赠翰林》,《全唐诗》卷五七四
    8 《唐摭言》卷十一《无官受黜》条
    1 《全唐诗》卷六三九
    2 《全唐诗》卷八二五
    3 《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容斋三笔》卷五《唐昭宗恤録儒士》条
    4 《全唐诗》卷七六八
    5 《诗话总龟·苦吟门》引《唐宋遗史》载:(贾岛)后因不第,乃为僧,……一日,宣宗微行至寺,闻钟楼上有吟声,遂登楼,于岛案上取诗卷览之。岛不识,乃攘臂睨之,遂于手内取诗卷曰:“郎君何会此耶?”宣宗下楼而去。既而,岛知之,亟谢罪,乃赐御札除遂州长江簿,后迁普州司仓卒。
    6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428
    7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835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810
    2 《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条
    3 《唐摭言》卷十一《无官受黜》条
    4 《东观奏记》下卷《温庭筠李商隐仕途蹇滞》条
    5 《唐诗纪事》卷七十《温宪》条
    6 温宪《题崇庆寺壁》,《全唐诗》卷六六七
    7 《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页428-429,中华书局,1990年。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847
    2 《出山寄苏从事》,《全唐诗》卷六五一
    3 《贻钱塘县路明府》,《全唐诗》卷六四八
    4 《唐代进士行卷》,页3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905
    2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427
    3 《唐才子传校笺》卷五《杨衡》条
    1 《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下篇》
    2 《登科记考》卷二
    3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835
    4 《云溪友议》卷下《沈母议》条载:“潞州沈尚书询,宣宗九载,主春闱。”
    1 《登科记考》卷二
    2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页78
    3 舒元舆《上论贡士书》,《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
    4 《唐国史补》卷下,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93
    5 《策府元龟卷六四一 《贡举部·条制》
    1 《登科记考》卷九
    2 舒元舆《上论贡士书》,《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
    3 《全唐诗》卷六○○
    4 《全唐诗》卷三二二
    1 《旧唐书·令狐楚传》
    2 《全唐诗》卷六五八
    3 韦庄《刘得仁墓》,《全唐诗》卷六九五
    4 《槐花黄,举子忙》,页98
    1 皇甫冉《上礼部杨侍郎》,《全唐诗》卷二四九
    2 赵嘏《下第》,《全唐诗》卷五五○
    3 《全唐诗》卷六○一
    4 《北梦琐言》卷十《李昌符咏婢仆》,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897
    5 《全唐诗》卷三四八
    1 《全唐诗》卷五三八
    2 《全唐诗》卷二○三
    3 《全唐诗》卷六九八
    4 夏承焘《韦端己年谱》,《唐宋词人年谱》,页7
    5 《列仙传》卷上载: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道士浮丘公接之上嵩山,遂成仙。乘白鹤而去。
    6 刘驾《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太原从事》,《全唐诗》卷五八五
    7 《全唐诗》卷二○○
    1 罗隐《投湖南王大夫启》,《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四
    2 《全唐诗》卷六九二
    3 《全唐诗》卷二○一
    4 《全唐诗》卷五○二
    5 姚合《寄杨茂卿校书》,《全唐诗》卷四九七
    6 《刘长卿诗编年笺注》,页7
    7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页784
    1 《全唐诗》卷五四九
    2 《全唐诗》卷二一六
    3 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此应诏退下后,将归东都时作也。”
    4 《全唐诗》卷六五八
    5 据罗隐《湘南应用集序》,《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五
    6 《汉书》卷六四
    7 《全唐诗》卷五三三
    8 《增订注释全唐诗》,罗时进注诗
    9 《史记·秦始皇纪》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1 《全唐诗》卷一五九
    2 《战国策·秦策一》
    3 《增订注释全唐诗》张祜小传
    4 《全唐诗》卷五一一
    5 《全唐诗》卷二四八
    6 《全唐诗》卷六五六
    7 罗隐《东归》,《全唐诗》卷六五八
    8 《全唐诗》卷五八○
    9 《全唐诗》卷四九七
    10 《全唐诗》卷七四○
    11 李廓《夏日途中》,《全唐诗》卷四七九
    12 郑谷《送进士赵能卿下第南归》,《郑谷诗集笺注》,页25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428
    2 《太平广记》卷一五一《定数》六《孟君》条,页1085
    3 《全唐诗》卷二一一
    4 《史记·苏秦列传》
    5 《旧唐书·高适传》
    6 杜荀鹤《书斋即事》,《全唐诗》卷六九二
    7 杜荀鹤《题仇处士郊居》,《全唐诗》卷六九二
    8 杜荀鹤《戏赠渔家》,《全唐诗》卷六九二
    9 《春日南山行》,《全唐诗》卷三四八
    10 韦庄《闻春鸟》,《全唐诗》卷六九七
    11 常建《落第长安》,《全唐诗》卷一四四
    12 《全唐诗》卷七四○
    1 王禹偁《孟水部诗序》
    2 《全唐诗》卷五五四
    3 《全唐诗》卷五四四
    4 《唐才子传》卷二《孟云卿》条
    5 《北梦琐言》卷六《罗顾升降》条,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859
    6 《送崔约下第归扬州》,《全唐诗》卷四九六
    7 方干《贻钱塘县路明府》,《全唐诗》卷六四八
    8 《全唐诗》卷五三九
    9 《异苑》载:“山鸡爱其羽毛,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1 范秦《鸾鸟诗序》载:“昔罽宾王结置峻卯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鸾睹影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绝。”
    2 《李商隐诗歌集解》,页1818
    3 《李商隐全集》,页183
    4 《全唐诗》卷六五八
    5 《罗隐集·谗书》
    6 《罗隐集·谗书序》
    7 《战国策·秦策一》
    8 《全唐诗》卷七○五
    9 《全唐诗》卷六四三
    10 《孟郊诗集笺注》,页127
    1 《唐才子传》卷七
    2 《全唐诗》卷六六四
    3 罗隐《丁亥岁作》,《全唐诗》卷六六四
    4 《诗经·周南·汝坟》载:“鲂里赪尾,王室如毁。”毛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
    5 《全唐诗》卷二三八
    6 《全唐诗》卷六七○
    7 《全唐诗》卷五一八
    1 《全唐诗》卷四六九
    2 《唐诗鼓吹评注》,页230
    3 《唐语林》卷七《补遗》
    4 《送从弟长安下第南归觐亲》,《全唐诗》卷六○五
    5 《下第有感》,《全唐诗》卷六○五
    6 《春风》,《全唐诗》卷六四五
    7 《全唐诗》卷五九二
    8 《全唐诗》卷五○九
    9 《全唐诗》卷五四四
    1 《全唐诗》卷二三八
    2 《全唐诗》卷二三八
    3 《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4 《史记·邹阳列传》裴骃《集解》引应劭说
    5 《全唐诗》卷六九六
    6 《史记·司马相如传》载:“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汉武帝)。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
    7 《孟郊诗集笺注》,页129
    8 《孟郊诗集笺注》,页82
    9 《韩非子·和氏》载,春秋楚人卞和得玉璞,先后献给厉王、武王,都被鉴定为石头,卞和连遭刖刑,失去双足,遂抱玉哭于荆山之下。文王使人问之,卞和云:“吾非悲刖也,悲失宝玉而题之以石。”
    10 《孟郊诗集笺注》,页125
    1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页486
    2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页6
    3 孟郊《落第》,《孟郊诗集笺注》,页125
    4 《唐才子传》卷八
    5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八《诂笺三》
    6 《全唐文》卷七八六《榜国子监》
    7 邵谒《下第有感》,《全唐诗》卷六○五
    8 《吴越备史》卷三
    9 《全唐诗》卷六六五
    10 见《增订注释全唐诗》册四,页944
    1 罗隐《湘南应用集序》,《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五
    2 《全唐诗》卷六六五
    3 《战国策·燕策一》载,燕昭王欲招贤,请郭隗推荐人才,郭隗说古之君主以千金求千里马,三年不能得。其臣以五百金买得千里马之骨,君大怒。臣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果然不到一年,买得三匹千里马。”
    4 《文选·鲍照<放歌行>》李善注引《上谷郡图经》
    5 罗隐《晚眺》,《全唐诗》卷六六四
    6 “奋鸡泊”疑为“高鸡泊”之误。见《唐音癸签》卷八《评汇四》校记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7 《新唐书·王铎传》载:“李山甫者,数举进士被黜,依魏幕府,内乐祸,且怨中朝大臣,导从训以诡谋,使伏兵高鸡泊劫之,铎及家属吏佐三百余人皆遇害。”
    8 《全唐诗》卷六四三
    9 《唐诗鼓吹评注》,页416
    10 《诗话总龟·讥诮门》,前集页371
    11 《唐才子传》卷八《李山甫》条
    1 《唐诗纪事》卷七十《李山甫》条载;“咸通中,数举进士,被黜。依魏博乐彦祯幕府,因乐祸,且怨中朝大臣,导彦祯子从训伏兵杀王铎,劫其家。”
    2 《全唐诗》卷六五四
    3 《全唐诗》卷六六八
    4 《诗话总龟·怨嗟门》引《诗史》
    5 《登科记考》卷二三、《唐仆尚丞郎表》卷三
    6 《贾岛集校注》,页438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248
    2 《全唐诗》卷七○五
    1 《史记·儒林传》
    2 《旧唐书·职官制二》载:“凡举试之制,每岁仲冬,率以计偕。”
    3 《感别送从叔校书简再登科东归》,《孟郊诗集笺注》,页366
    4 《全唐诗》卷六五四
    5 《全唐诗》卷六八二
    6 罗邺《仆射陂晚望》,《全唐诗》卷六五四
    7 《郑谷诗集笺注》,页399
    1 《唐文拾遗》卷三十三郑谷《云台编序》
    2 《全唐诗》卷五○九
    3 《唐五代文选编年史》中唐卷,页47
    4 《全唐诗》卷六九三
    5 《唐才子传》卷九
    6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页631
    7 《全唐诗》卷六九六
    8 《唐才子传》卷十
    9 夏承焘《韦端己年谱》,见《唐宋词人年谱》,页14
    1 罗邺《槐花》,《全唐诗》卷六五四
    2 沈亚之《曲江亭望慈恩杏花发》,《全唐诗》卷四九三
    3 曹着《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全唐诗》卷四六六
    4 姚合《杏园》,《全唐诗》卷五○二
    5 《郑谷诗集笺注》,页447
    6 《郑谷诗集笺注》,页125
    7 《全唐诗》卷七○九
    1 吴融《杏花》,《全唐诗》卷六八六
    2 卢肇《射策后作》,《全唐诗》卷五五一
    3 《全唐诗》卷五七八
    4 《全唐诗》卷七○二
    5 《全唐诗》卷六四三
    6 《全唐诗》卷六八五
    7 《全唐诗》卷六八七
    8 《唐摭言》卷五《切磋》条
    9 吴融《祝风三十二韵》,《全唐诗》卷六八五
    10 韩偓《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于“二纪计偕劳笔研”句下注云:“余与子华俱久困名场。”《全唐诗》卷六八○
    11 郑谷《同志顾云下第出京偶有寄勉》,《郑谷诗集笺注》,页359
    1 《全唐诗》卷一二二
    2 《唐会要》卷八二,页1518
    3 周一良、赵和平《唐五代书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5年,页185
    4 《全唐诗》卷六四七
    5 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页426-427
    1 《全唐诗》卷五四九
    2 《下第后上李中丞》,《全唐诗》卷五四九
    3 《全唐诗》卷三一七题作《寒食下第》,只录前四句,《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三○六据《永乐大典》卷三○○五补。
    4 《全唐诗》卷五○九
    5 《全唐诗》卷六八二
    6 《全唐诗》卷二三七
    7 《全唐诗》卷三○六
    8 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二十四礼器第十之二,页659
    1 商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2 李周翰注“素娥”云:“嫦娥窃药奔月,因以为名。月色白,故云素娥。”
    3 《李商隐诗歌集解》,页1812
    4 《汉魏六朝诗选》,页447
    5 《全唐诗》卷一六○
    6 《全唐诗》卷三○四
    7 《全唐诗》卷一九九
    8 《全唐诗》卷二三七
    9 《全唐诗》卷八三六
    10 《全唐诗》卷五八九
    11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四
    12 《全唐诗》卷六四九
    13 《鉴戒录》卷八
    1 《全唐诗》卷六七二
    2 《旧唐书·文苑下·唐彦谦传》
    3 唐彦谦《试夜题省廊桂》,《全唐诗》卷六七二
    4 曹操《短歌行》,《汉魏六朝诗选》,页126
    5 贾谊《上陈政事疏》
    6 《全唐诗》卷七二一
    7 曹松《中秋月》,《全唐诗》卷八八六
    8 徐凝《八月十五夜》,《全唐诗》卷四七四
    9 许棠《中秋夜对月》,《全唐诗》卷六○四
    10 殷文圭《八月十五夜》,《全唐诗》卷七○七
    11 许昼《中秋月》,《全唐诗》卷七一五
    12 《述怀》,《全唐诗》卷五八七
    13 《叙怀》,《全唐诗》卷七○二
    14 《夜景》,《全唐诗》卷六九六
    1 白居易《除夜》,《全唐诗》卷四四一
    2 孟浩然《除夜有怀》,《全唐诗》卷一六○
    3 《全唐诗》卷三四九
    4 韩愈《欧阳生哀辞》,《韩昌黎文集校注》,页176
    5 《全唐诗》卷七○五
    6 黄滔《成名后呈同年》,《全唐诗》卷七○六
    1 《全唐诗》卷六六八
    2 《全唐诗》卷五五九
    3 《全唐诗》卷七○九
    4 郑谷《送进士卢棨东归》,《郑谷诗集笺注》,页10
    5 杜荀鹤《下第东归别友人》,《全唐诗》卷六九一
    6 李咸用《旅馆秋夕》,《全唐诗》卷六四六
    7 韦庄《关河道中》,《全唐诗》卷六九五
    8 杜荀鹤《感春》,六九三
    9 张乔《白诮》,《全唐诗》卷六三九
    10 罗隐《钟陵见杨秀才》,《全唐诗》卷六五六
    11 罗邺《叹别》,《全唐诗》卷六五四
    12 刘得仁《赠敬咥助教二首》,《全唐诗》卷五四五
    1 许棠《东归留辞沈侍郎》,《全唐诗》卷六○三
    2 许棠《将归江南留别友人》,《全唐诗》卷六○三
    3 罗邺《巴南旅舍育怀》,《全唐诗》卷六五四
    4 张乔《将离江上作》,《全唐诗》卷六三八
    5 《全唐诗》卷六○四
    6 《全唐诗》卷六九二
    7 《全唐诗》卷五五四
    8 《唐五代之学编年史》晚唐卷,页583
    1 《全唐诗》卷六三九
    2 《全唐诗》卷五三三
    3 《庄子·人世间》
    4 《庄子·逍遥游》
    5 《全唐诗》卷二三八
    6 《全唐诗》卷二三六
    7 《全唐诗》卷二六三
    8 岑参有《送严维下第还江东》诗,见《全唐诗》卷
    9 此用宁戚事。《史记·邹阳列传》裴骃《集解》引应劭说:齐桓公夜出迎客。宁戚饭牛于车下,乃扣牛角而悲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柦公闻之,召以为大夫。
    10 《全唐诗》卷六八四
    1 《刘禹锡集》,页375
    2 《全唐诗》卷六四六
    3 《说苑·尊贤》
    4 《全唐诗》卷五九二
    5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268
    1 《全唐文》卷卷八百二十四
    2 罗隐《湘南应用集序》,《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五
    3 《全唐诗》卷六五五
    4 《全唐诗》卷六五八
    5 《左传·成公十年》载:“晋景公病重,秦伯使医缀治之,缓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6 《春秋·僖公十六年》载:“六鹢退飞过宋都。”杜预注:“鹢,水鸟,高飞遇风而退,宋人以为灾。”唐人常以退飞喻科举落第。
    7 《全唐诗》卷六九一
    8 《全唐诗》卷六九二
    9 《全唐诗》卷五一八
    1 《全唐诗》卷五四四
    2 《全唐诗》卷五四四
    3 《全唐诗》卷一三五
    4 《全唐诗》卷六七九
    5 《全唐诗》卷六○六
    6 《全唐诗》卷六○五
    7 《全唐诗》卷六四三
    8 《全唐诗》卷六○五
    9 李昌符《下第后蒙侍郎示意指于新先辈宣恩感谢》,《全唐诗》卷六○一
    1 白居易《唐赠尚书工部侍郎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并序)》,《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2 《全唐诗》卷八三三
    3 《罗隐集·谗书序》
    4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五
    5 《孟郊诗集笺注》,页127
    6 华忱之《孟郊年谱》
    7 孟郊《再下第》,《孟郊诗集笺注》,页128
    8 孟郊《落第》,《孟郊诗集笺注》,页125
    9 《全唐诗》卷五九三
    10 曹邺:《成名后献恩门》,《全唐诗》卷五九二
    1 《全唐诗》卷七○五
    2 孟郊《白惜》,《孟郊诗集笺注》,页121
    3 《全唐诗》卷五四五
    4 《全唐诗》卷五四五
    5 《全唐诗》卷二七○
    1 《全唐诗》卷二四九
    2 《全唐诗》卷四九一
    3 《诗话总龟·诗谶门》引《古今诗话》
    4 《全唐诗》卷五九六
    5 《晋书·车胤传》
    6 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附元稹谱略》,页1019
    7 卞孝萱《元稹年谱》,页63
    8 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页59
    1 《全唐诗》卷五一八
    2 《再下第将归荆楚上白舍人》,《全唐诗》卷五一八
    3 《郑谷诗集笺注》,页306
    4 郑谷《云台编自序》
    5 《全唐诗》卷六六四
    6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页663
    7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页528
    8 罗隐《长安秋夜》,《全唐诗》卷六五五
    9 《全唐诗》卷六五五
    10 《全唐诗》卷六九二
    1 《全唐诗》卷六六四
    2 《罗隐集·谗书序》
    3 《全唐诗》卷六五八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541
    2 《全唐诗》卷五四四
    3 《李商隐诗歌集解》,页949
    4 《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1 《唐摭言》卷八《放老》
    2 李观《报弟兑书》,《全唐文》卷五三三
    3 《太平广记》卷七四引《慕异记》
    4 《唐摭言》卷八《梦》
    5 《全唐文》卷卷八百二十四
    6 《全唐诗》卷五一八
    7 《全唐诗》卷六四五
    8 李咸用《投所知》,《全唐诗》卷六四六
    9 《全唐诗》卷四九七
    10《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页721
    1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页725
    2 《礼记·月令》载:“腐草化为萤。”萤火虫产卵草上,古人以为腐草所化。
    3 《全唐诗》卷六四八
    4 许棠《东归留辞沈侍郎》,《全唐诗》卷六○三
    5 《全唐诗》卷六○三
    6 《全唐诗》卷六○三
    7 《唐才子传》卷七
    8 《全唐诗》卷五四九
    9 《全唐诗》卷五八五
    10 刘驾《送友下第游雁门》,《全唐诗》卷五八五
    11 《全唐诗》卷六五四
    12 《唐诗鼓吹评注》,页269
    13 《全唐诗》卷六九一
    14 杜荀鹤《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诗云:“自从乱后别京关,一入烟萝十五年。重出故山生白发,却装新卷谒
    1 清贤。”《全唐诗》卷六九二
    2 杜荀鹤《投宣谕张侍郎乱后遇毗陵》,《全唐诗》卷六九二
    3 杜荀鹤《出山》,《全唐诗》卷六九一
    4 《全唐诗》卷六九八
    5 《全唐诗》卷六六九
    6 《全唐诗》卷八三一
    7 《全唐诗》卷七一六
    8 《全唐诗》卷五八七
    9 《孟郊诗集笺注》,页125
    10 《全唐诗》卷七○三
    11 《全唐诗》卷三七四
    1 《太平广记》卷三百一十三《神》二十三《赵瑜》条,页2477
    2 《唐才子传》卷九
    3 《全唐诗》卷七一三
    4 喻坦之《灞上逢故人》,《全唐诗》卷七一三
    5 喻坦之《春游曲江》,《全唐诗》卷七一三
    6 《全唐诗》卷五五五
    7 《唐才子传校笺》卷七,页336
    8 马戴《长安书怀》,《全唐诗》卷五五五
    1 《郑谷诗集笺注》,页209
    2 《全唐诗》卷六七五
    3 《全唐诗》卷四九六
    4 《全唐诗》卷五八八
    5 杜荀鹤《行次荥阳却寄诸弟》,
    6 转引自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页447
    7 《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1 《水经注·河水四》载:“《尔雅》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2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页466
    3 师延与纣为靡靡之乐,见《韩非子·十过》
    4 《全唐文》卷五三三
    1 《全唐文》卷五三三
    2 《国史补》卷下云:“匿名造谤,谓之无名子。”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93
    3 《唐才子传》卷九《章碣》条
    1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
    2 桓魋,春秋末宋国人。孔子经过宋国,与弟子在树下习礼,他欲杀孔子,孔子述去。《论语·述而》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3 《孟子·梁惠王下》载,鲁平公要去拜访孟子,被臧仓以孟子葬母不合礼制所阻。孟子知道此事后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311
    2 《全唐诗》卷六九○某题为《下第戏状元崔昭纬》
    1 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五
    1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
    2 王绩《自撰墓志铭》,《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二
    3 《全唐诗》卷一一四
    4 《全唐诗》卷二二六
    5 《刘长卿诗编年笺注》,页530
    1 《全唐诗》卷三一○
    2 《刘禹锡集》,页566
    3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303
    4 《太平广记》卷一五一《定数》六《孟君》条,页1085
    5 《孟水部诗集序》云:“五上登笫,故诗云;‘两京游寺曾题榜,五举逢知始看花。'”
    6 《刘禹锡集》,页375
    1 《周易·明夷》:“利艰贞。”疏:“时虽至闇,不可随世倾邪,故宜艰难坚固,守其贞正之德。”
    2 《诗经·秦风·驷驖》:“公曰左之,舍拔则获。”舍拔即放箭,此指应考。
    3 《孟郊诗集笺注》,页132
    4 孟郊《长安旅情》,《孟郊诗集笺注》,页135
    5 《全唐诗》卷六七九
    6 《全唐诗》卷六九八
    7 《全唐诗》卷二七六
    8 《新唐书·卢纶传》
    9 《全唐诗》卷五○六
    10 章孝标《初及第归酬孟元翊见赠》,《全唐诗》卷五○六
    1 胡新生等著《巫卜祈禳》,页25-29
    2 《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四《嘲诮》二《狄仁杰》条引《御史台记》,页1976
    3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955
    4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451
    5 《太平广记》卷一五四《定数》九《陆宾虞》条页1108
    1 《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二《相》二《柳芳》条,页1706
    2 《旧五代史》,页327
    3 《全唐诗》卷四九二
    4 《全唐诗》卷六○四
    1 《全唐文》卷八四六
    2 《全唐诗》卷六九二
    3 《全唐诗》卷六七二
    4 《全唐诗》卷五四五
    5 《全唐诗》卷六八二
    1 《太平广记》卷一七八《贡举》一《题名》条引《摭言》云:“神龙已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已时他有将相,则朱书之。及第后,知闻或遇未及第时题名处,则为添前字。故昔人有诗云:‘会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衣。'”《唐音癸签》卷一八《诂笺三·进士科故实》条引《摭言》云:“进士及第后,知闻或遇未及第时题名处,则为添前字。故唐人登第诗有‘名曾题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衣'之句。乞衣,亦见张籍诗。当时下第举子丐利市猥习,可悯笑者。”《全唐诗》卷七九六引《唐摭言》时也写作“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衣”。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认为当以“乞旧衣”为不误。其页29注云:“乞旧衣”的“衣”字。《雅雨常丛书》本及《学津讨原》本《唐摭言》均误作“诗”,系后人不了解唐代风俗而妄改,唯《癸签》及《全唐诗》卷七百九十六所引《唐摭言》为不误。
    2 《全唐诗》卷三八五
    3 《全唐诗》卷六五一
    4 《全唐诗》卷五八九
    5 麻衣色白,故唐代举子又有“白云公卿”、“一品白衫”之称。见《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1 钱易《南部新书》,中华书局,1985,页16
    2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398
    3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页416
    4 《全唐文》卷五九六
    5 《全唐文》卷五三三
    6 《全唐诗》卷五○二
    1 《全唐诗》卷六九二
    2 《孟郊诗集笺注》,页127
    3 《全唐诗》卷六八二
    4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李商隐诗歌集解》,页1298
    5 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潘年指三十余岁。
    6 《唐摭言》卷七《知己》
    7 孟郊《叹命》,《孟郊诗集笺注》,页132
    8 《全唐诗》卷五四八
    9 《战国策·楚策》载,苏秦至楚国,因其食贵于玉,薪贵于桂,三日便要离开,
    1 《太平广记》卷一五七《定数》十二《李敏求》条,页1126
    2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347
    3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五
    4 《罗隐集·谗书序》
    5 《全唐诗》卷四九八
    6 《全唐诗》卷四九六
    7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府卷,页725
    8 《全唐诗》卷四九一
    1 《水经注·江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杜荀鹤《长安道中有作》卷六九二
    3 《贾岛集校注》,页103
    4 《朝饥》,《贾岛集校注》,页6
    5 张籍《赠贾岛》,《全唐诗》卷三八五
    6 《伞唐诗》卷五九二
    7 曹邺《成名后献恩门》,《全唐诗》卷五九二
    8 《论语·雍也》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 《孟郊诗集笺注》,页7
    10 《汉书·王章传》载,王章在长安就学时,贫病交加,无做,卧牛衣中,对妻涕泣。
    11 《唐诗纪事》卷七十一《沈彬》条
    1 《全唐诗》卷五四
    2 《全唐诗》卷八七二
    3 《登科记考》卷记该年进士登第人数为二十五人。
    4 《全唐诗》卷五五八
    1 《全唐诗》卷四七八
    2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页184
    3 刘桢《赠五官中郎将》四首之二:“余婴沉痼疾,窜身清漳滨。”
    4 《贾岛集校注》,页396
    5 《全唐诗》卷五五九
    6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媛。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几。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文选》卷四三
    7 《全唐诗》卷六九五
    8 《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载,刘桢为曹操丞相掾属。太子曹丕设宴,酒酣,命甄夫人出拜,座中众人皆伏,而桢独平视。曹操以桢不敬,收捕下狱,罚作苦工。
    9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相魏,而结驷连骑,排藜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又见《庄子·让王》
    1 《全唐诗》卷六九一
    2 刘得仁《陈情上李景让大夫》
    3 《春日行次钱塘却寄台州姚中丞》
    4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四
    5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6 《全唐诗》卷八四三
    1 《唐才子传》卷二
    2 《王维集校注》,页210
    3 《全唐诗》卷四九六
    4 《全唐诗》卷六五四
    5 《历代诗话》,页254
    6 《贾岛集校注》,页52
    7 《全唐诗》卷六五四
    1 《全唐诗》卷一一四
    2 《全唐寺》卷七二一
    3 《全唐文》卷七六六
    1 《唐才子传》卷七
    2 《下第后上李中丞》,《全唐诗》卷五四九
    3 赵嘏《东望》,《全唐诗》卷五四九
    4 《全唐诗》卷六六五
    5 汪德振《罗昭谏年普》引《罗氏宗谱》。又沈崧《罗给事鉴志》云:“府君娶吴兴沈氏,先三年(开平元年,907)即逝。”未知孰足。
    6 《全唐诗》卷五八六
    7 《全唐诗》卷二八○
    1 《郑谷诗集笺注》,页415
    2 《郑谷诗集笺注》,页416
    3 《资治通鉴》卷二五七
    4 黄滔《贻林铎),《全唐诗》卷七○四
    5 《全唐诗》卷五八六
    6 马端临《文献通考》第一册,页370
    7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8 《全唐诗》卷六九二
    1 《全唐诗》卷六五四
    2 《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卷六六五
    3 钱起《新丰主人》,《全唐诗》卷二三八
    4 《全唐诗》卷七○四
    5 《全唐诗》卷六九一
    6 《全唐诗》卷四九六
    7 《全唐诗》卷五九六
    8 《全唐诗》卷八三○
    9 《全唐诗》卷五八五
    10 《全唐诗》卷六三八
    11 《全唐诗》卷五九三
    1 黄滔《成名后呈同年》,《全唐诗》卷七○六
    2 《全唐诗》卷五○六
    3 《旧唐书·宪宗纪》
    4 《汉书·循吏传》载,(文翁)西汉庐江人,景帝末,为蜀郡太守,仁爱好教化。选派郡县小吏到京师学习,又在成都兴修学校,由是蜀中大化。
    5 《庄子·人世间》:“事若成,必有阴阳之患。”郭象注:“人患虽去,然喜惧战于胸中,固已结冰碳于五脏矣。”
    6 《登科记考》卷十八
    1 《孟郊诗集笺注》,页340
    2 《孟郊诗集笺注》,页273
    3 《孟郊诗集笺注》,页257
    4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载,三国魏诗人王粲,少年时遭乱流离,十七岁避难往依荆州刘表。
    5 天宝元年,曾改复州为竟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复州。
    6 《孟郊诗集笺注》,页412
    7 《登科记考》卷十四
    8 《白居易集》,页358
    1 《全唐诗》卷二四三
    2 《全唐诗》卷六五六
    3 《唐方镇年表》卷一
    4 《史记·贾生列传》
    5 《史记》云: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废,贵而卖之;举,贱而卖之。
    1 《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四《征应》十《吕群》条,页1033
    2 《太平广记》卷五○《神仙》五十《装航》条,页309
    3 据《唐刺史考·鄜州》,路恕于元和三年(808)至七年(812)为鄜州刺史、鄜坊节度使。
    4 《唐才子传校笺》周祖譔、贾晋华考褚载登第年去邢群牙卒年百岁,二人不可能相接。(或为姓名张冠李戴之误。)
    1 雍陶《离家后作》
    2 姚合《送卢二弟茂才罢举游洛谒新相》
    3 姚合《送杜观罢举东游》
    4 钱起《送邬三落第还乡》
    5 《唐摭方》卷一“散序进士”,按此句,《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八、《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二十二、明陈文耀撰《天中记》卷三八等均引为《国史补》,然《国史补》现通行本无此条,恐原书佚。
    6 章孝标《初及第归酬孟无翊见赠》)
    7 伊璠《及第后寄梁烛处士》
    1 《全唐文》卷七六八
    2 《全唐诗》卷五五一
    3 《全唐文》卷七六八
    4 《唐摭高》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5 卢肇《和主司王起》,《全唐诗》卷五五一
    6 《全唐诗》卷五五一
    1 《长安清明言怀》,《全唐诗》卷五○九
    2 《唐才子传》卷七
    3 《全唐诗》卷五○九
    4 《全唐诗》卷五四四
    1 《唐方镇年表》卷六
    2 《全唐诗》卷六○四
    3 许棠《陈情献江西李常侍五首》其一,《全唐诗》卷六○三
    4 许棠《投徐端公》,《全唐诗》卷六○三
    5 《全唐诗》卷六三九
    1 《全唐诗》卷六三八
    2 《全唐诗》卷六○四
    3 《陈情献江西李常侍五首》其七,《全唐诗》卷六○三
    4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768
    5 《全唐诗》卷六三八
    1 《进海潮赋状》,《全唐文》卷七六八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424
    2 《赠蜀僧闾丘师兄》,《全唐诗》卷二一九
    3 《宗武生日》,《全唐诗》卷二三一
    4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全唐诗》卷二一六
    5 杜甫《壮游》,《全唐诗》卷二二二
    6 《资治通鉴》卷二一五
    1 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天宝十三载条,载《唐诗杂论》
    2 《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四
    3 《全唐诗》卷二二○
    4 令狐绹《荐处士李群玉状》,《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5 《北梦琐言》卷六《李群玉轻薄事》,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855
    6 《全唐诗》卷五二三
    7 《后汉·徐雉传》载,东汉徐雉,南昌人,陈蕃为南昌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陈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1 《全唐诗》卷五六八
    2 《会唐诗》卷六五二
    3 《北梦琐言》言李群玉“一上而已”,方干诗中言其“名场失手一年年“。未知孰是。
    4 《全唐诗》卷六七三
    5 《唐代诗人从考·卢纶考》
    1 《全唐诗》卷二七七
    2 唐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县尉九品。
    3 《全唐诗》卷二七六
    4 《唐才子传校笺》册四,页313
    5 《唐才子传》卷十《郑良士》条
    1 梁献《出师赋》,《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二
    2 白居易《温尧卿等授官赐绯充沧景江陵判官制》
    3 《唐代幕府与文学》,页54-65
    4 《苏东坡全庥续集》,页346
    5 《欧阳修全集》,页1192
    6 《文献通考》,页368
    7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七《谈从三》
    1 《全唐诗》卷六九二
    2 《全唐诗》卷六九二
    3 《全唐诗》卷六七○
    4 《唐会要》,页1450
    1 《全唐诗》卷七四六
    2 《史记·齐太公世家》
    3 《全唐诗》卷七四六
    4 《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门下食客三千,上客所穿之鞋缀有明珠。
    5 《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侯嬴,战国时魏隐士。被信陵君尊为上客。
    6 《全唐诗》卷七四六
    7 《全唐诗》卷七四六
    8 《全唐诗》卷七四五
    9 《唐方镇年表》卷三
    10 《全唐诗》卷六五四
    1 《唐方镇年表》卷五
    2 罗隐《湘南应用集序》,《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五
    3 《丁亥岁作》,《全唐诗》卷六六四
    4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页663
    5 《旧五代史》,页327
    6 《唐方镇年表》卷六
    7 据《唐才子传校笺》卷九周祖、吴在庆校笺《罗隐》条
    8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四
    9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五
    10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五
    1 《全唐诗》卷六五七
    1 《高士传》卷上
    2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昌黎文集校注》,页94
    3 白居易《读谢灵运诗》,页131
    4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集校注》,页1521
    5 罗时进《晚唐诗人的仕隐矛盾与许浑隐逸诗》
    1 《全唐诗》卷四九二
    2 《全唐诗》卷六○五
    3 《唐才子传》卷三《张彪》条
    4 《唐才子传》卷六《徐凝》条
    5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七
    1 《全唐诗》卷二一三
    2 《全唐诗》卷二五九
    3 《全唐诗》卷三八三
    4 方干《出山寄苏从事》,《全唐诗》卷六五一
    5 《全唐诗》卷六四八
    6 《全唐诗》卷六四八
    1 《出山寄苏从事》,《全唐诗》卷六五一
    2 《贻钱塘县路明府》,《全唐诗》卷六四八
    3 《全唐诗》卷六五一
    4 《全唐诗》卷六四八
    5 吕岩《七言》,《全唐诗》卷八五七
    6 《全唐书·隐逸传》
    7 权德舆《中岳宗元先生吴尊师集序》,《权载之集》卷三三
    8 《太平广记》卷四一三《草木》八《地下肉芝》条,页3362
    1 《桂苑从谈·张绰有道术》,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559
    2 吕岩《七言》其三十五,《全唐诗》卷八五八
    3 吕岩《七言》,《全唐诗》卷八五七
    4 吕岩《七言》,《全唐诗》卷八五六
    5 吕岩《七言》,《全唐诗》卷八五八
    6 吕岩《七言》,《全唐诗》卷八五七
    7 吕岩《七言》,《全唐诗》卷八五八
    8 吕岩《七言》,《全唐诗》卷八五七
    9 清编《全唐诗》收录四卷,《增订注释全唐诗》补一卷。
    10 《全唐诗》卷八二○
    1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页732
    2 《全唐诗》卷八一六
    3 《全唐诗》卷八一五
    4 《宋高僧传》卷二九
    5 杜甫《奉赠书左丈二十二韵》
    6 《庄子·让王》
    7 《韩昌黎文集校注》,页94
    1 《全唐诗》卷一六○
    2 《唐才子传》卷二
    3 《唐才子传》
    4 《全唐诗》卷六五三
    5 《全唐诗》卷二五九
    6 黄云鹤《唐宋落第士人研究》
    7 《槐花黄,举子忙》,页279
    8 《唐诗史》,页106
    1 《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2 《唐才子传》卷九
    3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评汇四》
    4 《诗话总龟·讥诮门》,《诗话总龟》前集,页371
    5 《唐才子传》卷八《李山甫》条
    6 《南部新书》卷丁
    7 《旧唐书·王播传》
    8 《登科记考》卷二十三
    1 《唐音癸签》卷二六《谈从二》
    2 《全唐诗》卷七三三
    1 《新唐书·黄巢传》
    2 《北梦琐言》卷九《出腹不生养卢侍郎》
    3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五
    4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五
    1 姜维公、高文辉《“白马之祸”考析》
    2 《太平广记》卷一四四《征应》十《卢献卿》条,页1033
    1 《全唐诗》卷六一三
    2 《全唐文》卷八百九
    3 李洞《出山睹春榜》
    4 《郑谷诗集笺注》,页81
    5 《唐才子传》卷九《李同》条
    6 《全唐诗》卷七二二
    1 《全唐诗》卷六九一
    2 《南部新书》丁卷
    3 《全唐诗》编者按云:咸通十一年也。
    4 《全唐诗》卷六一四
    5 《全唐诗》卷六一四
    1 《唐音癸签》卷十八《诂笺三·进士科故实》条载:“试场在都省,外称都堂,及称东堂。”
    2 《容斋随笔》,页194
    3 《因话录》卷六《羽部》,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874
    4 《太平广记》卷一五三《定数》八《崔朴》条页1097
    5 《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四《征应》十《吕群》条,页1033
    1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页1305
    2 《全唐诗》卷七二四
    1 《唐摭苦》卷一《述进十上篇》
    2 《科举学导论》,页1
    3 《科举制与科举学》,页2
    4 《唐摭言》卷十五《杂记》
    5 《唐大诏令集》卷一○六
    1 《王维集校注》,页392
    2 《登科记考》卷二十四引《昭宗实录》
    3 《全唐诗》卷一三八
    1 《全唐诗》卷一三九
    2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
    3 《容斋随笔》,页513
    4 《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
    5 《全唐诗》卷六九一
    6 《全唐诗》卷八二三
    1 《全唐诗》卷六九五
    2 《唐山寄苏从事》,《全唐诗》卷六五一
    3 《全唐诗》卷六九四
    4 《全唐诗》卷七二二
    5 《全唐诗》卷七六八
    6 《全唐诗》卷六三九
    7 《全唐诗》卷八二五
    1 《唐摭言》卷八《放老》
    2 《容斋随笔》,页514
    3 《全唐诗》卷七一七
    4 《全唐诗》卷八三九
    5 《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一《贞举部·条制第三》载:(大和)九年(835)十二月,中书门下奏:“今月九日,阁内面奉进止,令条流进士人数,及减下诸色入仕人等。进士准大和四年格,及第不得过二十五人,今请加至四十人。……又闻每年贡上,尝仅千人,据格所取,其数绝少。强学待用,常年不试,孤贞介上,老而无成,甚可惜之!臣等商量,望付所司,精求行艺,起来年添满四十人及第。”
    6 《登科记考》卷二十一
    1 见《全唐诗》卷六六七
    2 《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一《贡举部·条制第三》
    3 《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一《贡举部·条制第三》:(哀帝天祐三年)二月癸卯,礼部奏:“伏以朝廷,累年多事,道途艰辛,在远举人,并阻随计。逐年所司放榜.人数不常,量其少多,临事增减。今者干戈稍弭,水陆渐通,举人等皆负笈担簦,裂裳裹足,来求试艺,竞切观光。虽人数不广于近年,而贡籍颇甚其屈誉,至于俊造,亦有其人。臣今欲于去年数外,更放三数人,伫开劝诱之门,以赞文明之运。已选今月二十一日放榜,伏候进止者。”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唐会要》,(宋)王溥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通典》,(唐)杜佑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文献通考》,(清)马端临,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旧五代史》,薛居正等编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五代史补》,丛书集成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隋唐史》,岑仲勉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荆楚岁时记》,(梁)宗懔撰,姜彦稚辑校,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史记》,(汉)司马迁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三国志》,(魏)陈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汉书》,(汉)班固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后汉书》,(汉)范晔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庄子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周易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周礼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论语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春秋左传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礼记集解》,孙希旦,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孟子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韩非子新校注》,(战国)韩非撰,陈奇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淮南子》,(汉)刘安编著,扬州:广陵书社,2004。
    《战国策》,(西汉)刘向辑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说苑》,(汉)刘向编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册府元龟》,(宋)王若钦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唐大诏令集》,(宋)宋敏求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增订注释全唐诗》,陈贻焮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全唐文补遗》,吴钢主编,三秦出版社,1994—2000。
    《全唐文补编》,陈尚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唐文粹》,(宋)姚铉编,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影印本。
    《文选》,(梁)萧统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汉魏六朝诗选》,邬国平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全宋诗》,北京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文苑英华》,(宋)李昉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传,曹中孚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朝野佥载》,(唐)张鷟撰,恒鹤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国史补》,(唐)李肇撰,曹中孚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大唐新语》,(唐)刘肃撰,恒鹤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玄怪录》,(唐)牛僧孺撰,穆公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续玄怪录》,(唐)李复言撰,穆公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甘泽谣》,(唐)袁郊撰,李宗为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刘宾客嘉话录》,(唐)韦绚撰,阳羡生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因话录》,(唐)赵璘撰,曹中孚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大唐传载》,(唐)佚名撰,恒鹤校点,见《唐无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独异志》,(唐)李冗撰,萧逸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明皇杂录》,(唐)郑处诲撰,丁如明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宣室志》,(唐)张读撰,萧逸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尚书故实》,(唐)李绰撰,萧逸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本事诗》,(唐)孟棨撰,李学颍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云溪友议》,(唐)范摅撰,阳羡生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阙史》,(唐)高彦休撰,阳羡生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杜阳杂编》,(唐)苏鹗撰,阳羡生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北里志》,(唐)孙棨撰,曹中孚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玉泉子》,(唐)阙名撰,阳羡生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幽闲鼓吹》,(唐)张固撰,恒鹤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剧谈录》,(唐)康骈撰,萧逸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桂苑丛谈》,(五代)严子休撰,阳羡生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撰,丁如明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金华子》,(五代)刘崇远撰,阳羡生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中朝故事》,(五代)尉迟偓撰,恒鹤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北梦琐言》,(五代)孙光宪撰,林艾园校点,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摭言校注》,五代王定保撰、姜汉椿校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唐语林校证》,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南部新书》,(宋)钱易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封氏闻见记》,(唐)封演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邵氏闻见录》,邵伯温,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鉴戒录》,(五代,)何光远撰,见《四库笔记小说丛书·西京杂记》
    《演繁露》,(宋)程大昌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读通鉴论》,(清)王夫之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栾保成、吕宗力校点,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
    《宝刻丛编》,(宋)陈思编,见严耕望编《石刻史料丛书》第49函,湖南:艺文印书馆印行。
    《唐音癸签》,(明)胡震亨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类说》,(宋)曾储编,《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容斋随笔》,(宋)洪迈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金圣叹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锦绣万花谷绩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唐鉴》,(宋)范祖禹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东轩笔录》,(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陔余丛考》,(清)赵翼撰,栾保群、吕宗力校点,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东轩笔录》,(宋)魏泰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朝野类要》,(宋)赵升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十国春秋》,(清)吴任臣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吴越备史》,四部丛刊续编本,上海: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刊本,1934年。
    《世说新语校笺》,(南朝)刘义庆著,徐震堮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唐人轶事汇编》,周勋初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诗杂论》,闻一多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全唐诗话》,见《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韵语阳秋》,见《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围炉诗话》,(清)吴乔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文心雕龙注》,(梁)刘勰撰,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诗话总龟》,阮阅编、周本淳校点,人民文学出版杜,1987年。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蔡宽夫诗话》,(宋)蔡居厚撰,见《宋诗话辑佚》,郭少虞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唐诗鼓吹评注》,(清)钱牧斋 何义门评注,韩成武 贺严 孙微点校,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列仙传》,(汉)刘向撰,邱鹤亭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搜神记》,(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079年。
    《高士传》,(晋)皇甫谧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高僧传》,(宋)赞宁撰、范详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嵇康集译注》,夏明钊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岑嘉州诗笺注》,廖立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桂苑笔耕集校注》,(新罗)崔致远撰,党银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水经注》,(魏)郦道元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郑谷诗集笺注》,(唐)郑谷撰,严寿澂、黄明、赵昌平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韩昌黎文集校注》,马通伯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集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杜诗详注》,(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刘学锴、余恕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岑嘉州诗笺注》,廖立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韦庄诗笺注》,聂安福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孟郊诗集笺注》,郝世峰笺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维集校注》,陈铁民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刘长卿诗编年笺注》,储仲君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刘禹锡集》,卞孝萱校订,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皮子文薮》,(唐)皮日休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钱起诗集校注》,王定璋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杜甫评传》,陈贻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孟郊诗集笺注》,郝世峰笺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贾岛诗集笺注》,黄鹏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贾岛集校注》,齐文榜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贾岛研究》,齐文榜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楚辞补注》,(战国)屈原撰,(宋)洪兴祖补注,白化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元稹集编年笺注》,杨军笺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赵嘏诗注》,谭优学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陈子昂诗注》,彭庆生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罗隐集》,雍文华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马戴诗注》,杨军、戈春源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雍陶诗注》,周啸天、张效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卢纶诗集校注》,刘初棠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孟浩然集校注》,徐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欧阳修全集》,(宋)欧阳修撰,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苏东坡全集续集》,(宋)苏轼,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登科记考》,(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登科记考补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著,张穆校补,方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方镇年表》,(清)吴廷燮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李德裕年谱》,傅璇琮,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白居易年谱》,朱金城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元稹年谱新编》,周相录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唐代诗人丛考》,傅璇琮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唐刺史考》,郁贤皓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才子传校笺》,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傅璇琮等编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古诗考索》,程千帆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二十四史人名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唐五代五十二种笔记小说人名索引》,方积六,吴冬秀编撰,北京:中华书局 1992年。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编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全唐诗人名考证》,陶敏撰,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唐诗与科举》,陈飞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
    《唐诗史》,许总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程千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
    《唐诗与政治》,孙琴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俞钢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道教与唐代文学》,孙昌武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槐花黄,举子忙》,王炎平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唐代幕府与文学》,戴伟华撰,上海:现代出版社,1990年。
    《唐诗分类研究》,张浩逊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王炳照,徐勇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科举制与科举学》,刘海峰著,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
    《科举学导论》,刘海峰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科举史》,刘海峰著,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科举制度与唐代社会》,侯力著,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房列曙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风俗通义校释》,吴树平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唐五代书仪研究》,周一良、赵和平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5年,页185
    《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陈高华,徐古军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中国历代探花》,王鸿鹏,王凯贤,张荫堂著,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
    《唐诗情韵》,萧文苑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程蔷、董乃斌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巫卜祈禳》,胡新生等著,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
    《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王炳照,徐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日中交流二千年》,(日)藤宗礼之助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薛天纬《干谒与唐代诗人心态》,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陈尚君《<登科记考>正补》,见《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罗时进《晚唐诗人的仕隐矛盾与许浑隐逸诗》,见《文史哲》,1997年第5期。
    李世愉《科举落第: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见《探索与争鸣》 2007年第3期。
    沈文雪《唐代落第诗折射的士文化心态》,见《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韩爱平《生命的呐喊,强者的抗争—由罗隐的“十上不第”看他的落第诗》,见《焦作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卞孝萱《从“寄湖南幕中亲故”诗探索刘禹锡的母系——兼论“曲石唐志”二方的史料价值》,见《四川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王勋成《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衣》,见《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8期。
    杨波《唐进士乞旧衣略考》,见《华侨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林启兴《罗隐的“十举不第”与晚唐科举》,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4年第2期。
    房锐《从王铎死因看晚唐藩镇之祸及落第士人心态》,见《天津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姜维公、高文辉《“白马之祸”考析》,见《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吴在庆《谈唐代隐士的隐逸动机与归隐之路》,见《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陈剩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舞弊与反舞弊》,见《长白学刊》,1998年第4期。
    黄云鹤《唐宋落第士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郑晓霞《唐代科举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