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中国中心”与当代中国研究(1958-)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法国“中国中心”全称“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前身是由法国近现代中国研究先驱纪亚玛在1958年创建的“现代中国资料中心”。“现代中国资料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法国当代中国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此后,“中国中心”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单纯的资料中心演变成法国最重要的近现代中国研究机构,是法国近现代中国学家的“大本营”。
     文章以“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作为逻辑叙述和学理路径。所谓一个中心即“中国中心”;所谓两条主线即纵向主线与横向主线。“纵向主线”主要是指“中国中心”的历史发展,即对“中国中心”的创建背景、发轫时期、奠基时期(1958-1976)、繁荣时期(1976-1996)、鼎盛时期(1996至今)等几个阶段进行探讨。“横向”主线即结合各章节涉及的“中国中心”的“环境”研究,对法国乃至国际社会背景变化、各种学术思潮影响,法国当代中国学学科的先驱者、奠基者和继承者的学术经历、学术思想、主要学术成果以及近年来的科研动向进行分析,从而厘清法国当代中国学历史变迁的轨迹。
     本文以法国“中国中心”50多年的沿革历史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学术走访与相关档案文献研究,较为系统地梳理、复原法国当代中国研究的发展趋势,尝试分析与窥视法国当代中国学史的走向与特点。
     全文共七章,各章节内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主要陈述论文的选题缘由、学术准备、研究思路,并对论文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学义界定。
     第二章主要分析二战后法国当代中国研究的兴起背景。着重从社会政治背景、学术理论背景、机构与学者背景三个层面阐述,并就法国当代中国学的形成特征作分析归纳。
     第三章着重梳理“中国中心”的创建背景与初期运作,注意对法国当代中国学发轫时期的重要学者布罗代尔、谢诺以及纪亚玛进行学术挖掘。
     第四章主要追踪“中国中心”的早期沿革,突显中心在法国当代中国学发展时期的核心作用,复原法国当代中国学早期发展图景。
     第五章着重展示学术大师毕昂高领导下“中国中心”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中国跨学科研究”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专题分析几位法国当代中国学学术领军人物的研究领域与成果。
     第六章揭秘“中国中心”演变为“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的背景与争议,展现重组后“中国中心”教研与学术活动,例举法国当代中国学其它主要科研机构。
     第七章主要对本研究过程进行最后的梳理与总结。着重就法国当代中国学历史沿革中展现的学术特征进行阐述和归纳。
French "China Center", its full name i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Center"(Centre d'etudes sur la Chin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Established in1958as the "Contemporary China data Center", Jacques Guillermaz who is known as the pioneer of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in France, he is the creator of this small library.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data Center" in France stand for the symbol of a new discipline's birth: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Afterwards, in more than50years of development,"China Center" change little by little from a pure data center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agency in France. The Center becomes a real basecamp for organizing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We will write the paper in this way:China Center's history will be mainly discussed. As the principle line of the dissertation, we will follow up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Center": the background of establishment, the beginning period, the preliminary period (1958-1976), the Golden age (1976-1996) and the period of prosperity (1996-). We will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environment":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in France and in the world, the various academic trends, the roles of the pioneers, the founder and the successors in the research field, their academic carriers, theirs thoughts on scholarship..
     In the thesis, we hope to write China Center's history which is more than50years old. But we can't find the necessary documents in China. So we went to France in2010and stayed for3months in Paris to do a literature search. We have perusal into all documents and archives about "China Center". At the same time, we interviewed some important China researcher. With great effort, we hope to show our theme French "China Center" and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in France as follows:
     Chapter I Present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Why we choose the theme? What we have been preparing for the study? How we make a preliminary sketch? Etc. And in the end, we attempt to define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Chapter II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in France. We will discuss the topic from three aspects:soci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academic theories, China research agencies and researchers.
     Chapter III The main aim of this part is to show the backgroun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Center" and its early development. And we will discuss the decisive roles of three outstanding scholars (Fernand Braudel, Jean Chesneaux, Jacques Guillermaz) in the early stage of China Center's development.
     Chapter Ⅳ Tracking study of the medium term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in "China Center" and in academic fields.
     Chapter Ⅴ The Gold Age of "China Center"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rofessor Lucien Bianco. In this part, we will also give some detail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state laborator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we will talk about four French famous professors as intellectual lead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and their achievements.
     Chapter Ⅵ We will expose in this chapter the foreground and backgroun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Center", to show how they organize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as well as academic activities in the new center. And we will also talk about the principal and four other French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agencies.
     Chapter Ⅶ The final part and conclusion of the dissertation. As us, the French contemporary China research show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we want to sum up and expound the results.
引文
① 李学勤:《(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② 朱政惠:《关于史学史研究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期,第65页。
    ③ http://www.chinasareview.com/sky/index.php?modules=show&id=2788朱政惠、吴原元:《近三十年来国内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及若干思考》,2007-12-15。
    ① 耿异:《译者的话》,[法]戴仁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昇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② 耿异:《1998年版译序》,同上,第5页。
    ① 毕昂高(国内亦有译作比昂科)是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长期担任“中国中心”国家级实验室负责人及主任,是法国当代中国学的奠基学者之一
    ② 巴斯蒂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特级研究员,著名中国学家,长期任教于“中国中心”等学术单位,是法国当代中国学的奠基学者之一。
    ③ 施维叶是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曾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中国中心”主任等职。
    ④ [法]M..巴斯蒂:《法国的现代中国研究新动向》,葆真摘译自美国《太平洋事务》1980年冬季号,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第11期,第51-53页。
    ⑤ Lucien Bianco,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in France", Hsin-chi Kuan(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Tokyo:The Centerof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for Unesco,1994.
    ⑥ Lucien Bianco, "La Revolution Culturelle chinoise:Bibliographie selective", Bibliotheque nationale de France direction des collections, departement Philosophie histoire et sciences de l'homme,2008.
    ⑤ 初版:[法]戴仁编:《法国当代中国学》,耿异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再版:[法]戴仁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⑥ 耿异:《1998年版译序》,[法]戴仁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4页。
    ① 鲁林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巴黎第八大学、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法国近现代中国问题专家,著作斐然,包括1949年前的中国城市史与上海工人运动史、中共党史等诸多方面。他最新著作有2009年出版的有千余页篇幅的毛泽东传记《猴子和老虎:毛泽东,中国的命运》(Le Singe et le Tigre:Mao, un destin chinois)与2006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史》(Histoire de la Chine au XXe siecle)。老先生目前已退休,但仍是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② 魏丕信是法兰西公学中国近代史讲座教授,兼任法兰西公学汉学研究所所长、著名国际汉学期刊《通报》法方主编、《中国研究》主编、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教授等职,曾任“中国中心”主任。
    ③ 贾永吉是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教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中国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明史专家。
    ④ [法]鲁林:《法国对20世纪中国史的研究》,[法]戴仁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36-348页。
    ⑤ 叶利世夫夫人是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主任,历史学家。
    ⑥ [法]贾永吉、叶利世夫夫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汉学研究》,[法]戴仁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602-608页。
    ⑦ 马宗女士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档案馆馆长。
    ⑧ 萨班教授是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主任,长期在该院担任教职与行政职务,曾担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⑨ 她的演讲稿已经翻译发表,参见:[法]萨班/文阮洁卿/译:《用“有距离感”的目光评判中国》,《社会科学报》,第5版,2012年3月15日。
    ① 朱政惠:《法国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及其科研走向——法国、瑞典中国学研究机构学术访问记》,《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第135-142页。
    ② 阮洁卿:《纪亚玛与法国“当代中国资料和研究中心”》,《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6期,第106-110页。
    ③ 张振鸥、刘存宽的:《法国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近况》,《近代史研究》,1981年02期,第249-290页。
    ④ 张注洪、王晓秋主编:《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396页。
    ⑤ 谢诺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现代中国学先驱学者,法国近现代中国研究学科创始人之一。
    ⑥ 白吉尔是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文明名誉教授,曾任“中国中心”主任,是法国当代中国学的的奠基学者之一。
    ⑦ 吴化麟、胡健:《法国学者对现代中国的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06期,第43-48页。
    ⑧ 夏旭东、杨保筠:《法国当代的中国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11期,第49-54页。
    ① 黄庆华:《法国中国近代史研究》,《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88-332页。
    ② 梁怡:《国外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历史考察——法国部分》,《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01期,第33-41页。
    ③ 潘鸣啸是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教授,香港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CEFC)创始人。
    ④ 黄庆华:《“老马识途”:纪念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先驱谢诺》,《博览群书》2008年第04期,第97-103页。
    ⑤ 朱政惠:《塞纳河畔的一位中国通——法国学者巴斯蒂夫人印象记》,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第138-143页。
    ⑥ 朱政惠:《求真、求实、求新——巴斯蒂教授的中国学研究成就及其特点》,《学术研究》,2000年11期,第76-84页。
    ⑦ 阮洁卿:《法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先驱——雅克·纪亚玛》,《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第39-44页。
    ① 毕昂高:《法国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法]戴仁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53页。
    ② 毕昂高:《法国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法]戴仁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53页。
    ③ 贝达里达(1926-2001)是法国现代史家,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下属法国当代史研究所的创建人,并长期领导该机构。
    ④ 端木美:《法国当代史专家贝达里达谈当代史》,《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第107页。
    ① 阎纯德:《序2:汉学历史和学术形态》,许光华:《法国汉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② 傅海波:《欧洲汉学史简评》,胡志宏译,张西平:《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③ 阎纯德:《序2:汉学历史和学术形态》,许光华:《法国汉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④ 何培忠:《国外中国研究的发展及学科的称谓》,《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5期,第67页。
    ① 严绍璗:《我对国际中国学(汉学)的认识》,《国际汉学》2000年第5辑,第8页。
    ① 严绍璗:《我对国际中国学研究的再思考》,http://www.chinese.cn,2009-10-29。
    ① 韩铁:《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1950-1979年)》,《中国学术年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9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美国研究中国的主要机构和人物概述》,《外国研究中国》第1辑,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76页。
    ① 数据引自徐晓亚等著:《百年中法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② 杨元华:《中法关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③ 黄庆华:《抗日战争时期及战后初期的中法关系》,《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3期,第37页。
    ④ 陈潇、郭冬至:《法国知识界认识“文革”的历程——专访法国汉学家毕仰高先生》,《炎黄春秋》,2007年第6期,第78页。
    ⑤ 中法汉学研究所创建于1941年,国内亦有称北京汉学中心,后因机构归属部门等的变化,改称巴黎大学北平汉学研究所、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
    ① 摘自笔者担任翻译的萨班(Francoise Sabban)教授2011年11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法国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② 陈潇、郭冬至:《法国知识界认识“文革”的历程——专访法国汉学家毕仰高先生》,《炎黄春秋》,2007年第6期,第78-79页。
    ③ 纪亚玛后晋升为将军军衔。
    ④ Note pour la VIe Section des Hautes Etudes (Paris le 18 juin 1958), p.1.,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⑤ Note pour la VIe Section des Hautes Etudes (Paris le 18 juin 1958), p.1.,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⑥ [法]苏远鸣:《法国汉学五十年(1923-1973))),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昇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37页。
    ① [法]苏瓦米耶:《五十年来法国的“汉学”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7期。
    ② 英国、荷兰、俄国和德国分别在1876、1875、1851、1912年才开设汉学讲座。
    ③ [法]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法]戴仁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74页。
    ④ 桑兵:《伯希和与近代中国学术界》,《历史研究》,1997年05期,注7: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张元济诗文》,1986年版,第243—244页。
    ⑤ 理雅各(1815-1897)是来华传教士、英国汉学家、牛津大学首席汉学教授,儒家作品翻译大家,代表译著是《中国经典》系列(国内已有中译本),是19世纪西方汉学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儒学专家之一。
    ⑥ 裘克安:《牛津大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20页。
    ① 何兆武、陈啟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397页。
    ② [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世界汉学论丛》,2002年,第200页。
    ③ Marc Bloch, The Historian's Craft, Peter Putnam, trans. (New York:Vintage Books,1953), pp.68-69.
    ① 可参阅笔者文章: 《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朱政惠主编: 《海外中国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03-204页。
    ① Paul Demieville, "Organisation of Est Asian Studies in Franc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ⅩⅧ No.1,1958, p.163.
    ② Ibid.
    ① 关于巴黎东方语言学院的历史,可以参阅[法]阮桂雅:《法国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有关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617-624页;以及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名誉教授白吉尔等主编的《巴黎东方语言学院一个世纪的汉语教学(1840-1945)》[Marie-Claire Bergere et Angel Pino (Sous la direction de), Un siele d'enseignement du chinois a l'Eco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 1840-1945), L'Asiatheque, 1995.1
    ② DULCO (Diplome Universitaire de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de chinois为东方语言与文明(汉语)高等教育学位。
    ③ 钱林森:《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对话集》,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对话平台4》,第289页。
    ④ 钱林森:《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对话集》,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对话平台4》,第290页。
    ⑤ 黄庆华:《法国中国近代史研究》,《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95-296页。
    ⑥ 巴黎东方语言学院1975年创建中国研究中心。
    ⑦ 摘自http://www.inalco.fr/pub/enseignements/langues/chinois/cec/index.html。
    ⑧ 资料来源:学校网站公布的教学计划"Chine brochure_2012-13_version_23_juin 2012"。
    ⑨ 部分内容节选自笔者文章:《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朱政惠主编:《海外中国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07页。
    ⑩ 它的创建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保罗·班乐卫(Paul Painleve)部长。
    ① [法]戴仁主编,耿异译:《法国当代中国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51页。
    ② 原北京汉学研究中心(Centre d'etudes sinologiques de Pekin),成立于1941年9月1日,由著名汉学家铎尔孟(D'Hormon)担任所长,后改名为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
    ③ [法]戴仁主编,耿异译:《法国当代中国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52页。
    ④ Le decret de Victor Duruy du 31 juillet 1868.
    ⑤ Ibid.
    ① Elements de reponse aux objections presentees le 11 mars 1960 par Monsieur le controleur financier aupres du minister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 p.3., Archives de l'EHESS.
    ② 印度支那是殖民旧称,即如今的中南半岛。
    ③ [法]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07页。
    ① [法]戴路德:《法兰西远东学院的汉学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昇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634页。
    ②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是法国著名汉学家。
    ③ Michel Soymie, Cinquante ans d'orientalisme en France (1922-1972):Les etudes chinoises,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75, p.106.
    ① 除了这些学者以外,还有其它从中国返法的如翻译家邵可侣(Jacques Reclus,1894-1984)等学者亦对法国民众了解现代中国做出过贡献。邵可侣出身望族,曾在昆明蔡元培发起的中法大学教书,太太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的黄淑懿。邵可侣曾担任六系著名的《汉学要目概览》(RBS)编辑,亦在巴黎第七大学执教,著有《太平天国运动》(1972) [La Revolte des Tai-Ping (1851-1864)],并翻译了《浮生六记》、《九命奇冤》等中国文学作品。
    ② 关于北京汉学研究所的历史沿革,北京社会社科院的葛夫平先生撰有《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沿革及其学术活动》等几篇论文,余不一一。
    ③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沿革及其学术活动》,《汉学研究通讯》第24卷第4期。
    ④ 引自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沿革及其学术活动》,《汉学研究通讯》第24卷第4期,注一。
    ⑤ 李嘉乐是法国著名的中国语言学家,也是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第六系资历最长的中国学研究主任之一。
    ① [法]艾曼纽·卢瓦耶著:《水的故事》,《流亡的巴黎:二战时栖居纽约的法国知识分子,张文敬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② 二战时期,美国共接纳了约二十五万“经过挑选”的避难者。这一举措也被认为是美国希望吸收“一流人才”以提升美国文化的具体表现。只是,法国流亡者战后几乎都回到了祖国。
    ③ 吴德明(1921-1999)是法国著名汉学家,曾留学中国,后在波尔多大学、巴黎第七大学等多所高校执教,擅长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作品,撰有《李商隐研究》等著作。
    ① 会章请见法国汉学协会官方网站:http://www.afec-etudeschinoises.com/-L-AFEC-?lang=fr。
    ② 阎纯德:《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文史哲》,2004年第5期,第126页。
    ① Franciscus Verellen etc, Un siecle d'histoire:L'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et le Cambodge, Magellan et Cie,2011, p.199.
    ② [法]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06页。
    ① 1968年春,巴黎地区的部分高校学生因对大学教育与管理的现状不满,爆发了学生骚乱。事态在5月初升级,学生罢课示威,后又得到工人的支持响应,很快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社会的运动。但整个运动时间持续不长,主要集中在5-6月,政府积极介入后事态很快平息。但该事件对法国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一直延续至今,史称“五月风暴”。
    ② 巴斯蒂:《法国的现代中国研究——最近动向的考察》,《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67页。
    ① [法]贾永吉、叶利世夫夫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汉学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604页。
    ② 同上,第606页。
    ③ [法]A.德鲁阿尔:《战后三十年法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江小平摘译自《法国社会学杂志》1982年第23卷第1期,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11期,第13页。
    ④ 同上,第14页。
    ⑤ 同上。
    ⑥ 同上,第13页。
    ① 何兆武、陈放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04-405页。
    ② Elements de reponse aux objections presenties le 11 mars 1960 par Monsieur le controleur financier aupres du minister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 p.3., Archives de l'EHESS奥热1940年流亡美国,他于1941年到1944年期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但同时与纽约自由高等学院的不少学者拥有着密切的友谊。在自由高等学院任教的许多学者后来都在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第六系担任教职。
    ② 奥热1940年流亡美国,他于1941年到1944年期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但同时与纽约自由高等学院的不少学者拥有着密切的友谊。在自由高等学院任教的许多学者后来都在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第六系担任教职。
    ④ 布罗代尔(1902—1985)是公认的年鉴学派第二代史家代表。
    ⑤ 莫拉泽是法国年鉴史家与政治家。
    ⑥ [法]艾曼纽·卢瓦耶:《流亡的巴黎》,张文敬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5页。
    ① Lettre de Louis Velay a Clemens Heller exposant la situation critique de la VIe section EPHE, p.1.,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② Ibid.
    ③ Elements de reponse aux objections presentees le 11 mars 1960 par Monsieur le controleur financier aupres du ministere de I'Education nationale, p.2., Archives de 1'EHESS.
    ① 韩铁:《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1950-1979年)》,《中国学术年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9页。
    ② [法]艾曼纽·卢瓦耶:《流亡的巴黎》,张文敬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18页。
    ③ 同上,第317页。
    ④ 国内也译为人文科学之家,是一个直属法国国家教育、技术与研究部领导的基金会暨科研服务机构,目的是为了促进科研的创新发展、国际合作,兼及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类软硬件服务。
    ⑤ [墨]卡洛斯·安东尼奥·阿吉雷·罗哈斯,《布罗代尔在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不同影响》,郭健译,《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01期,第112页。
    ① [墨]卡洛斯·安东尼奥·阿吉雷·罗哈斯,《布罗代尔在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不同影响》,郭健译,《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01期,第112页,注一
    ② 雅克·勒戈夫:《新史学》,转引顾良译,《史学理论》,1987年第1期,第59页。
    ③ [墨]卡洛斯·安东尼奥·阿吉雷·罗哈斯,《布罗代尔在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不同影响》,郭健译,《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01期,第111页。
    ④ 同上,第117页。
    ⑤ Projet de creation d'une Faculte des Sciences Economiques et Sociales (juin 1958), p.1., Archives de l'EHESS.
    ① Projet de creation d'une Faculte des Sciences Economiques et Sociales (juin 1958), p.1., Archives de l'EHESS.
    ② 如巴黎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笔者按
    ③ Projet de creation d'une Faculte des Sciences Economiques et Sociales (juin 1958), p.2., Archives de l'EHESS.
    ④ 1975年,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第六系独立,改称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此时,布罗代尔已卸任第六系主任三年。
    ⑤ Note datant du 25 mai 1956 relative a la reorganisation de la VIe Section de l'EPHE, p.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① Lettre de Louis Velay a Clemens Heller exposant la situation critique de la VIe section EPHE, p.1., Fonds des gestiorm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② 即指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③ Proces-verbal de la reunion du bureau de la Section-Seance du 11 novembre 1959, p.1., Fonds de l'Assemblee (1954-1960), Archives de I'EHESS.
    ① 摘自笔者担任翻译的萨班(Francoise Sabban)教授2011年11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法国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② 同上。
    ③ 参阅[法]萨班/文 阮洁卿/译:《用“有距离感”的目光评判中国》,《社会科学报》,第5版,2012年3月15日。
    ④ 宋朝计划是由白乐日领头的一项国际科研项目,旨在编写一部“宋朝手册”,内容包含宋朝历史中传记、著书目录及论文等各方面内容。
    ⑤ 该论文在德国完成,并分三次发表在柏林大学的《德国汉学通报》上Beitrage zur Wirtschaftsgeschichte der T'ang-Zeit (618-906), Mitteilungen des Seminars fur Orientalische Sprachen, ⅩⅩⅩⅣ, pp.1-92:ⅩⅩⅩⅤ, pp.93-165; ⅩⅩⅩⅥ, pp.1-62.
    ⑥ 摘自法国中国水利问题专家蓝克利对白乐日的评述,转引自笔者担任翻译的萨班(Francoise Sabban)教授2011年11 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法国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① 崔瑞德(1925-2006),又译作杜希德。他是西方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二战以来欧洲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他因发起并担任主编《剑桥中国史》而享誉世界。
    ② Harriet T. Zurndorfer, Not bund to China:Etienne Balazs, Fernand Braudel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in post-war France, Past & Present, N° 185, novembre 2004, p.189.
    ③ 此篇论文《1963年的伦敦演讲——白乐日对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的影响》是魏斐德教授的遗作,首次公开发表在朱政惠主编:《海外中国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9-21页。
    ④ 同上,第20页。白乐日提出的“前近代”思想还大大启发、开阔了法兰西学院现任汉学教授魏丕信等一批法国较年轻一辈学者的研究视野。
    ⑤ 此处选用白乐日先生原句译文表达,引自朱政惠主编:《海外中国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21页,转引自Balazs, Political Theory and Administrative Reality in Traditional China,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1965, p.10.
    ① 白乐日所研究的“制度”,不局限于政府和行政制度,还包括了社会与经济制度的很广泛意义。
    ② 白乐日后未及完成该项目即早逝,其相关研究成果经整理,由著名汉学大师戴密微作序,在其去世后五年集中发表于《天朝的官僚主义:传统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研究》一书:La Bureaucratie celeste:recherches sur I'economie et la societe de la Chine traditionnelle, Paris, Gallimard,1968.
    ③ Brigitte Mazon, Aux origines de 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Le role du mecenat americain (1920-1960), Paris:1988, p.144.
    ④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outseachina/1/6266.shtml
    ⑤ 程抱一(1929-),原名程纪贤,是法国著名华裔作家、诗人、书法家。
    ① Lettre de Louis Velay a Clemens Heller exposant la situation critique de la VIe section EPHE, p.3.,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② 福特基金会内主管国际教育与研究项目的官员全部是杜鲁门时代的国会官员和坚定的反麦卡锡主义人士,且福特基金会内部还有很多因麦卡锡主义政治压力而从国会来到基金会的官员(《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1950-1979年)》,2004年,第60页)。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受“亲共”指责而多次遭到审查与冲击、撤出对中国研究的资助时,福特基金会抵制住了各方压力,自50年代中期起开始对西欧的非西方研究提供支持与帮助,其中就有布罗代尔的“文化圈”项目。
    ③ 韩铁:《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1950-1979年)》,《中国学术年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① Copy of a letter from M. Jean Chesneaux to M. Braudel, before his nomination (le 16 mars 1955),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② Lettre du 30 avril 1955 de M. Chesneaux a M. Heller,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③ [法]贾永吉、叶利世夫夫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汉学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603页。
    ④ 第六系的职数是很紧张的,根据档案(Proces-verbal de la reunion du Conseil du 7 mars 1954, Fonds de l'Assemblee (1954-1960), Archives de l'EHESS.),1954年上半年系内获得2个新的研究主任职位,系里于是在3月7日召开系委会投票决定。当时共有8位候选者,包括谢和耐与谢诺。谢和耐第一轮仅得1票、谢诺0票,俱遭淘汰。但他们出现在1955年的招募的教员名单上,无疑布罗代尔等人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⑤ 侯思孟是法国著名的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专家。他的女儿玛丽·侯思孟(Marie Holzman)也是一位汉学家。
    ① 资料来源: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档案馆《年鉴》(Annuaire,1955-1958)。
    ④ 《中国工人运动(1919-1927)》(Le Mouvement ouvrier chinois de 1919 a 1927, Mouton,1962, reed. Editions de l'EHESS, 1999.)
    ⑤ 法国学者十分重视教授走上讲坛的第一堂课(Lecon inaugurale)如法兰西公学教授的第一堂课讲义都会专门出版发行。
    ⑥ 亚细亚协会(Societe Asiatique)是1822年创立于巴黎的一个著名东方学学术机构,协会会刊《亚细亚学报》(Journal Asiatique)是欧洲东方学的重镇之一。Transformations sociales de la Chine au lendemain de la premiere guerre mondiale, Annales-Societe, economique, civilisations, automne 1954.
    ⑦ Transformations sociales de la Chine au lendemain de la premiere guerre mondiale, Annales-Societe, economique, civilisations, automne 1954.
    ⑧ 即原来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Annales d'histoire economique et sociale,简称Annales),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名为《经济、社会与文明年鉴》。
    ① Lettre du 11 mai 1955 de M. Chesneaux a M. Heller,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② Copy of a letter from M. Jean Chesneaux to M. Braudel, before his nomination (le 16 mars 1955),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③ Ibid.
    ④ Lettre du 11 mai 1955 de M. Chesneaux a M. Heller,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① Lettre du 27 septembre 1960 de M. Chesneaux a M. Heller,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② Ibid.
    ③ Lettre du 23 mars 1955 de M. Jean Chesneaux a M. Heller,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Copy of a letter from M. Jean Chesneaux to M. Braudel, before his nomination (le 16 mars 1955),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④ Copy of a letter from M. Jean Chesneaux to M. Braudel, before his nomination (le 16 mars 1955),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⑤ Ibid.
    ⑥ Histoire de la nation vietnamienne, Paris, Editions Sociales,1955.
    ① 引自http://www.europe-solidaire.org/spip.php?article8971,即黄庆华先生文中提到的法国越南史专家埃默里教授(Daniel Hemery)为《法国工人运动、社会运动人物辞典——1940-1968》第二卷撰写的词条“谢诺——一代史学宗师”(Jean Chesneaux, un historien en son temps)。
    ② 黄庆华:《“老马识途”:纪念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先驱谢诺》,《博览群书》2008年第04期,第100页。[法]鲁林:《法国对20世纪中国史的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40页,略作修改。
    ③ [法]鲁林:《法国对20世纪中国史的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40页,略作修改。
    ④ 同上,第336页。
    ⑤ 韩铁:《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1950-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79页。
    ⑥ 但谢诺先生仍继续有著述出版,主要撰有《中国日记:1988年2-3月——1995年9-10月—1998年4-5月》(Carnets de Chine:fevrier-mars 1988, septembre-octobre 1995, avril-mai 1998, La Quinzaine litteraire-Louis Vuitton, coll."Voyager avec",1999)、《知识分子的入世(1944-2004)——一个特立独行史学家的历程》(L'Engagement des intellectuels 1944-2004. Itineraire d'un historien franc-tireur, Privat,2004).
    ① [法]鲁林:《法国对20世纪中国史的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40页,略作修改。
    ② http://www.europe-solidaire.org/spip.php?article8971
    ③ 黄庆华:《“老马识途”:纪念法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先驱谢诺》,《博览群书》,2008年第4期,第102页。
    ④ Francois Pouillon (dir.), Dictionnaire des orientalistes de langue francaise, Paris:IISMM-Karthala,2008, p.469.
    ⑤ General (CR) Henri EYRAUD,《Le general Jacques Guillermaz (1911-1998) prionnier de la Chine contemporaine》, Revue historique des armees,2003, n°1, p.64.
    ⑥ 费正清:《一生为了中国一回忆录》(19371989),李国臣译,黄庆华校,《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22辑,第261-267页,转译自《中国研究》(Etudes Chinoises),第11卷,第1期(1990年春),第151—158页。
    ⑦ 李克曼曾化名西蒙·莱斯(Simon Leys),1971年其在巴黎出版的《毛主席的新衣》(Les habits neufs du president Mao)在法国知识分子界引起渲染大波。纪亚玛与其相识,但两人观点有分歧。
    ① [法]鲁林:《法国对20世纪中国史的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06页。
    ② Jacques Guillermaz, Une vie pour la Chine, Memoires 1937-1989, Paris:Editions Robert Laffont,1989.
    ① 费正清:《一生为了中国一回忆录》(19371989),李国臣译,黄庆华校,《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22辑,第261-267页,转译自《中国研究》(Etudes Chinoises),第11卷,第1期(1990年春),第151—158页。
    ② Jacques Guillermaz, La Chine populaire, 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59.
    ③ Roger Levy, 《Jacques Guillermaz. La Chine populaire》, Politique etrangere, vol.24, n° 5,1959, p.559.
    ④ [法]鲁林:《法国对20世纪中国史的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昇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40页。
    ⑤ Jacques Guillermaz, Une vie pour la Chine, Memoires 1937-1989, Paris, Editions Robert Laffont,1989, p.11.
    ① [法]若瑟·佛莱什:《从法国汉学到国际汉学》,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60页。
    ② 同上,第60页注一,转引自谢诺:《中国当代史的研究前景》,载《东方学报》,1963年,第31卷,第310-320页。
    ③ 费正清:《一生为了中国—回忆录》(19371989),李国臣译,黄庆华校,《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22辑,第266页,转译自《中国研究》(Etudes Chinoises),第11卷,第1期(1990年春),第151—158页。
    ④ Note pour la VIe Section des Hautes Etudes (Paris le 18juin 1958),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⑤ Courrier envoyee des Avenieres, Isere, ecrite par M. Guillermaz (sans date),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⑥ Note pour la VIe Section des Hautes Etudes (Paris le 18 juin 1958),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⑦ Courrier du Colonel Guillermaz au president de la VIe Section de l'EPHE (le 23 octobre 195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⑧ Note (?) 1 datant de l'annee 1957, p.1.,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 Carton (?) 1, Chrono du courrier,1957-1962.
    ① Note (?) 1 datant de l'annee 1957, p.l.,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I: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 Carton (?) 1, Chrono du courrier,1957-1962.
    ② Note pour la VIe Section des Hautes Etudes (Paris le 18 juin 1958), p.2.,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③ [法]贾永吉、叶利世夫夫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汉学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昇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606页。
    ① 费正清:《一生为了中国一回忆录》(19371989),李国臣译,黄庆华校,《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22辑,第267页,转译自《中国研究》(Etudes Chinoises),第11卷,第1期(1990年春),第151—-158页。
    ① 期间,纪亚玛两次因公务暂离中心。一次在1961年,他以国防部代表身份随政府代表团出席讨论老挝问题的日内瓦扩大会议:另一次在1964年中法建交后,纪亚玛出任新中国成立后法国第一任驻北京使馆武官。1966年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同年10月纪亚玛回国续任中心主任。引自[法]巴斯蒂:《法国的现代中国研究——最近动向的考察》,刘存宽、张振鹍译,《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56页,其中对涉及机构的名称翻译略作修改。
    ② 引自[法]巴斯蒂:《法国的现代中国研究——最近动向的考察》,刘存宽、张振鹍译,《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56页,其中对涉及机构的名称翻译略作修改。
    ① 四名工作人员分别是钱志豪(TSIEN Tche Hao)、德博韦(Nicole de Beauvais)、佩利西耶(Roger Pelissier)与吉德科夫(G.Jidkoff).德博韦小姐从1958年11月1日开始在中心工作,法律学士、政治自由学院(Ecole Libr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即巴黎政治学院前身)毕业生,是中心秘书兼速记打字员。中心后又新增工作人员布勒努瓦-洛雷(Lucette Boulnois-Lauret)。
    ② Note pour la VIe Section des Hautes Etudes (Paris le 18 juin 1958), p.3.,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四名工作人员分别是钱志豪(TSIEN Tche Hao)、德博韦(Nicole de Beauvais)、佩利西耶(Roger Prissier)与吉德科夫(G.Jidkoff)。德博韦小姐从1958年11月1日开始在中心工作,法律学士、政治自由学院(Ecole Libr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即巴黎政治学院前身)毕业生,是中心秘书兼速记打字员。中心后又新增工作人员布勒努瓦-洛雷(Lucette Boulnois-Lauret).
    ③ Note pour le president de la Vieme Section de l'EPHE (Paris le 22 novembre 1958),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1: 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④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l'Attache Culturel pres le Consulat General de France Hongkong (le 10 navembre 58), p.1.,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① Jacques Guillermaz, Une vie pour la Chine, Memoires 1937-1989, Paris, Editions Robert Laffont,1989, p 370.
    ② Note pour le president de la Vieme Section de l'EPHE (Paris le 22 novembre 1958),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1: 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③ Note pour la VIe Section des Hautes Etudes (Paris le 18 juin 1958), p.1.,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④ Note No 1 datant de l'annee 1957, p.1.,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① Courrier du Colonel Guillermaz au president de la VIe Section de l'EPHE (le 23 octobre 1959), pp.1-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NOTE de SERVICE INTERIEUR (le 10 fevrier 1960), N°36,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② NOTE de SERVICE INTERIEUR (le 10 fevrier 1960), N°36,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③ Brigitte Mazon, Aux origines de 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Le role du mecenat americain (1920-1960), Paris:CERF,1988, preface Ⅱ.
    ① Courrier du president de la Section des Sciences Economiques et Sociales de l'EPHE a M. Guillermaz (le 24 novembre 1959), p.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② Courrier du Colonel Guillermaz an president de la VIe Section de I'EPHE (le 5 octobre 1959), N°192, p.3.,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7:Rapports annuels d'activite, notes, etc.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① Note datant de l'annee 1962,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2:Chrono du courrier (1962-1997).
    ② Courrier du M. Braudel a M. le Ministre Directeur des Services Culturels et d'Assistance Technique (le 10 aout 1958), p.1.,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③ Ibid.
    ④ Copie de lettre de M. Fontaine a M. Braudel (le 9 sept.1958),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⑤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Hillet (le 12 mai 1959), p.1.,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⑥ Ibid.
    ⑦ 贾永吉先生,早年入著名的巴黎东方语专学习中、日语文,1959生在北京大学攻读中国史,是解放后最早来华留学的西方国家留学生之一。他后来于1985年在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前身为第六系)建立中国社会比较研究中心。
    ① 北京国际书店为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的前身,新中国负责对外书刊发行机构。
    ②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Michel CARTIER (le 24 septembre 1959), p.1.,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N°181, Archives de l'EHESS.
    ③ Ibid.
    ④ 施拉姆教授(1924-2012)多年担任该系的外聘教授,主讲毛泽东思想。施拉姆是西方学者中公认的最为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之一。1989年夏,他从英国伦敦业非学院(SOAS)荣休后来到哈佛大学承担了一个收集和翻译1949年前毛泽东作品的大型学术项目,并主持《毛泽东的权力之路》文集的出版工作。哈佛大学曾在2003年12月召开主题为“重新认识毛泽东”(Mao:Re-Evaluated)的大会,一方面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另一方面感谢施拉姆对毛泽东研究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⑤ Une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Schram (le 2 novembre 1960), p.1.,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⑤ 该委员会与国会图书馆领导并建立起一套美国东亚书刊国家编目标准:美国图书馆协会作者及书名编目规则(ALA Cataloging Rules for Author and Title Entries)及其姊妹篇国会图书馆记述编目规则(Rules for Descriptive Cataloging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后被采纳为国家标准。
    ⑦ Letter from Mr. G. Raymond Nunn to Mr. Clemens Heller (10 January 1961),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① Note 《CHINE》 du 14 mars 1974,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7:Rapport, notes, etc (1958-1976).
    ② Courier de R. Pelissier a Mr. E.D.GRINSTEAD (le 23 septembre 1959), p.1.,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N°179, Archives de l'EHESS.
    ③ Un document intitule 《Documentation》 sans date (a peu pres de 1962), p.1.,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④ 但此时,法国人还是不太习惯看微缩胶卷。毕昂高先生曾玩笑似的谈到中心的微缩胶卷阅读机主要是一些中国人在使用,“因为在机器上阅读两小时以后,西方人就精疲力竭了且视线也模糊了”。——Rapport intitule 《La Chin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en France et a l'EPHE) (Chine Bianco septembre 1969), p.6., Archives de l'EHESS.
    ① 法国文献出版社(La Documentation Francaise)是法国出版机构。1945年创建于巴黎。主要搜集文献资料,出版发行政府报告、计划、外交资料、官方报纸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城市规划、历史、教育、科技等方面书籍。下设图书馆,新闻及政治信息库,照片和幻灯片档案室(藏有关于法国现代制度、经济、社会、文化的照片八万张和一万五千张幻灯片),非洲与海外文献研究中心,苏联、东欧、中国文献研究中心等。参考信息来源:http://giant.blog.edu.cn/2010/594828.html.
    ② Note intitule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 (sans date), p.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③ 该复印方式在当时成本较低廉。晒图复印机的使用方法是把工程用的图纸(一般是硫酸纸或普通白纸)放在草绿色的晒图纸上面,再放入晒图机中,进行曝光处理,晒图纸经过显影液涂抹,发生耦合反映,晒出的纸就叫“蓝图”。——感谢法国注册建筑工程师张晶提供上述知识。
    ④ 佩利西耶1953年6月获巴黎东方语言学院中文学位。他是谢诺的学生,1969年在谢诺指导下通过题为《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图书馆》(Les bilbliotheques en Chine pendant la premiere moitie du XXe siecle)博士论文。
    ⑤ [法]苏远鸣:《法国汉学五十年(1923-1973)》),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
    ① Un document intitule 《Documentation》 sans date (a peu pres de 1962), p.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② Courrier du M. Guillermaz a M. le Directeur des Services Agronomiques (le 27 fevrier 195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N°19, Archives de l'EHESS. Un document intitule 《Documentation》 sans date (a peu pres de 1962), p.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③ Note pour la VIe Section des Hautes Etudes (Paris le 18 juin 1958), p.2.,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④ Note pour la VIe Section des Hautes Etudes (Paris le 18juin 1958), pp.3-4.,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① Jacques Guillermaz, Une vie pour la Chine, Memoires 1937-1989, Paris, Editions Robert Laffont,1989, p.271.
    ② Travaux et Materiaux pour I'etude de la Chin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Paris, Mouton,1963-.
    ③ 中心后于1971年改名为东亚语言研究所(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简称CRLAO),研究对象从单纯的中文,扩展到中、韩、日、越四国语言。李嘉乐于1971-1984年担任主任。目前该所所长是罗端(Redouane Djamouri)先生。
    ④ 在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谢诺在1955年向布罗代尔提出尽快编写一本现代汉法词典的建议。
    ⑤ 程抱一(1929-),原名程纪贤,是法国著名华裔作家、诗人、书法家。
    ① Etienne Gilbert,《Jacques Guillermaz. Une vie pour la Chine. Memoires,1937-1989》, Politique etrangere,1989, vol.54, n°4, p.802.
    ② Ibid.P.803.
    ③ Courrier de M.Guillermaz a M. Heller (le 23 juin 196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④ Un document intitule 《Documentation》 sans date (a peu pres de 1962), p.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⑤ Un document intitule 《Documentation》 sans date (a peu pres de 1962), p.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⑥ 纪亚玛还提到己逝的巴黎大学法学院教授埃斯卡拉(Jean Escarra,1885-1955)是法国迄今为止无法逾越的即熟悉中国情况,又精通法律、经济的学者。埃斯卡拉曾于1921-1930年间在华担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法律顾问,并有多次来华经历,撰有名著《中国法》(Le droit chinois )。
    ① Courrier de M. Chesneaux a M. Heller (le 22 juin 1965),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② 让泰勒,国内也有译作让代尔,他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地理学家。
    ③ 普雷萨是法国著名的人口学专家,当时是法国国立人口研究所研究员(Institut national d'6tudes demographiques, INED).
    ④ 班巴诺(1937-)是法国著名汉学家,长期担任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汉语教授(1965-1999)。
    ⑤ 龙巴尔(1938-1998)师从李嘉乐,是法国著名汉学家,曾任法国远东学院院长,北京《法国汉学》丛刊法方主编。
    ⑥ http://www.europe-solidaire.org/spip.php?article8971。
    ①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Heller (le 16 avril 195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②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Roussellier (le 25 mai 1959), p.1., N°110,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Archives de l'EHESS.
    ③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Michel CARTIER (le 24 septembre 1959), p.1.,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N°181, Archives de l'EHESS.
    ① [法]贾永吉、叶利世夫夫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汉学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昇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606页。
    ② 负责人待定,估计应是谢诺。
    ③ Dossier de demandes presentees au Comit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1968, archives Centre Chine.
    ④ 文献内容源于“中国中心”档案里一份无日期无抬头、仅标明五个研究组(Groupes de recherche)成员、家庭地址与就职单位的共计5页手打文件,文件第一页右上角用铅笔标着1973,但有误,时期应为1972年秋季左右。
    ⑤ 巴迪(Paul Bady)当时任法国国民教育部官员,毕业于巴黎高等艺术师范学院,原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著名的老舍研究专家。
    ⑥ 马丁是法国政治家、巴黎市议员,时任法国外交部官员。
    ⑦ 钱志豪是曙光大学(Universite l'Aurore)和巴黎大学(Universite de Paris)法学博士,曾为法国著名的《我知道什么?》丛书写过《中国法律》一书。他从1958年8月1日加入“中国中心”,帮助整理中文资料、跟进中文书目方面的工作、翻译中方通信以及参与中心的研究计划。他参加研究组的时候是国家科研中心副研究员。
    ⑧ 乔约(1938-)时任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助教,后在该校成功创设高等国际研究学位(diplome de hautes etudes internationales),目前是该校东亚文明荣誉教授。
    ① Note (?) 1 datant de l'annee 1957,Archives de l'EHESS,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1957-1962).
    ① [法]阮桂雅:《法国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有关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620页。
    ② Courrier de Roger Pelissier a Madame B. De Wavrin datant du ler septembre 1965,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③ Rapport Fiche N°2 joint de la lettre datant du 28 aout 1973,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7:Rapport, notes, etc (1958-1976).
    ④ Un document intitule 《Documentation》 sans date (a peu pres de 1962), p.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⑤ Note pour la VIe Section des Hautes Etudes (Paris le 18 juin 1958), p.2.,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⑥ 除巴黎地区以外,上述三个城市聚集了法国众多的著名高校,其中奥尔塞市有“巴黎硅谷”的美誉。
    ① Courrier du Colonel Guillermaz au president de la VIe Section de l'EPHE (le 5 octobre 1959), N°192, p.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7:Rapports annuels d'activite, notes, etc.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② 国内学者较熟悉的、也是国内《法国汉学》丛刊第一任联合主编之一的东方学家龙巴尔(Denys Lombard,1938-1998)先生及其夫人汉学家苏尔梦(Claudine Salmon,1938-)女士、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汉语教授白乐桑(Joel Ballassen)贾永吉、巴斯蒂、鲁林等人都是这批留学生之一。
    ③ 关于第二批留学生的部分内容参考了1973年来华留学生之一、法国中学汉语教师皮埃坎(Odile Pierquin)女士的访谈纪要(法语原文),参见http://www.consulfrance-pekin.org/Rencontre-avec-Odile-Pierquin.html。皮埃坎女士的访谈文中对来华年份有误,并非是1974年,而是1973年11月。
    ④ 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哲学家、巴黎七大教授于连(Francois Jullien)及其夫人都是这一批留学生之一。
    ① [法]M.巴斯蒂:《法国的现代中国研究新动向》,葆真摘译自美国《太平洋事务》1980年冬季号,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第11期,第51页。
    ② Le Mouvement ouvrier chinois de 1919 a 1927, Paris, Mouton,1962, reed. Editionsde l'EHESS,1999.
    ③ Histoire de la Chine contemporaine, ouvrage collectif, Hatier, coll."Histoire contemporaine",4 vol.,1970-1977.
    ④ 芮玛丽(1917-1970)是美国著名的中国近代史教授。她1945-1959年间为斯坦福大学的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 所建立了中文图书馆,从1959年直至辞世,一直担任耶鲁大学的历史教授。
    ① Mary Clabaugh Wright, On the chinese workers movement (18 p.), p.1., Archives Centre Chine, dossier Chesneaux.
    ② Lettre du 23 mars 1955 de M. Jean Chesneaux a M. Heller,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③ Histoire de la Chine contemporaine, ouvrage collectif, Hatier, coll."Histoire contemporaine",4 vol.,1970-1977.
    ④ Jean Chesneaux et Marianne Bastid, Des guerres de l'opium a la guerre franco-chinoise,1840-1885,1969.
    ⑤ Marianne Bastid, Marie-Claire Bergere, Jean Chesneaux, De la guerre franco-chinoise a la fondation du Parti communiste chinois,1885-1921,1972.
    ⑥ Jean Chesneaux et Francoise Le Barbier, La Marche de la Revolution,1921-1949,1975.
    ⑦ Joel Bellassen, Jean Chesneaux, Anne-Marie Dubois, Francoise Le Barbier, J.F. Olivier, J.P.Peemans et N.Wang, Un nouveau communisme,1949-1976,1977.
    ⑧ 如《共产主义的新中国(1949-1976)》一书第215-218页,就采用印刷体汉语拼音及对应手写中文的形式列举。
    ① 纪亚玛是从一名职业军人“转型”为大学教员,他的工作能力获得连续两任院系领导兼著名年鉴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及勒高夫(Jacques Le Goff)的支持,因此,他在担任中心主任的同时,从讲座专员晋升到研究主任。而纪亚玛在进入六系后也很快开始在各大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如1959-1960年载于高等军事学院《总体研究》期刊的《中国军队里部队与首长的忠贞表现》(Des constantes du comportement du chef et de la troupe dans l'armee chinoise, Ecole superieure de guerre, Etudes generales,73° Promotion, Annee 1959-1960, pp.1-19.)1962年刊于伦敦《中国季刊》7-9月第11期期刊的《南昌起义》(The Nachang Uprising, The China Quarterly, N°.11, Jul.-Sep.,1962, pp.160-168.)等。
    ② Jacques Guillermaz, Une vie pour la Chine, Memoires 1937-1989, Paris:Editions Robert Laffont,1989, p.11.
    ③ Jacques Guillermaz, Histoire du Parti communiste chinois:Des origins a la conquete du pouvoir 1921-1949, Paris, Payot, 1968.
    ④ 该书1972年初版时名为《中国共产党执政(1949-1972)》 (Jacques GUILLERMAZ:Le parti communiste chinois au pouvoir,. (1949-1972), Paris, Payot,1972)后于1979年在同一出版社出版修订本,2004年再版名为《中国共产党执政(1949-1979)》 (Jacques Guillermaz, Le Partie communiste chinois au pouvoir (1949-1979), Paris, Payot,2004)。
    ① Jean-Luc Domenach, Le Partie Communiste Chinois au pouvoir Jacques Guillermaz, Politique etrangere,1979, vol.44, n° 2, p.379.
    ② Jacques Guillermaz, Une vie pour la Chine, Memoires 1937-1989, Paris, Editions Robert Laffont,1989, p.11.
    ③ [法]鲁林:法国对20世纪中国史的研,究[A],戴仁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36页。
    ① Rapport sur l'ensemble de ses activites,15 avril 1959, Donald Holzman, p.5.,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② 雷威安是法国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知名学者。
    ③ Yves Hervouet, Catalogue des monographies locales chinoises dans l es bibliotheques europeennes, Coll.《Le Monde d'Outre-Mer:passe et present》, Mouton & Co.,1957.吴德明这本书出版在六系文化圈负责编辑的《海外社会:过去与现在》丛书(Le Monde d'Outre-Mer:passe et present)。
    ④ Hervouet, Lund, Pelissier, Catalogue des periodiques chinois dans les bibliotheques europeennes, Mouton & Co.,1958.
    ⑤ Le Monde chinois, Paris, A. Colin,1972. reimpr. en 1980,1990.
    ① 钱林森:《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对话集》,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对话平台4》,第17页。
    ② Chine et christianisme, action et reaction, Paris, Gallimard,1982该书已有中译本。刊物合作方东洋文库(Toyo Bunko,日本收藏东方学图书资料的图书馆)的学者还会预先完成其中涉及的日文文献。Note 《CHINE》du 14 mars 1974,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7:Rapport, notes, etc (1958-1976).
    ③ Revu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 Paris, Mouton,1958-.
    ④ Note 《CHINE》 du 14 mars 1974,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7:Rapport, notes, etc (1958-1976).此外,刊物合作方东洋文库(Toyo Bunko日本收藏东方学图书资料的图书馆)的学者还会预先完成其中涉及日文文献部分的工作。
    ① 后由于人类科学之家技术部的管理问题,造成该通讯无法正常规律性出版。
    ② 即每年出版三本:其中一个系列是“图书馆与书目”(Serie Bibliotheques et Bibliographies),一个是古典研究(Serie Etudes Classiques).
    ③ Travaux et Materiaux pour l'etude de la Chin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textes et documents, Paris, Mouton,1963-.
    ④ Mao Ze-Dong, Une etude de l'education physique. Article publie en 1917 dans la revue Xin Qing Nian. Texte et traduction, presents par S. R. Schram.
    ⑤ Jean Chesneaux, Materiaux relatifs au mouvment ouvrier chinois de 1919 a 1927.
    ⑥ M.C.Bergere, Une crise financiere a Shanghai en 1910. Choix de textes.
    ① 法国汉学协会(Association Francaise d'Etudes Chinoises,简称AFEC)成立于1980年4月,目的是增进法国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协会成员包括了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研究领域的专家。法国汉学协会于1982年创建会刊《中国研究》(Etudes chinoises),该期刊是法国惟一一本有关中国研究的高水平综合性学术刊物。
    ② Marie-Claire Bergere, Preface, Lucien Bianco, La revolution fourvoyee:Parcours dans la Chine du XXe siecle, Paris, Editions de l'Aube,2010, p.7.
    ③ Philippe-Jean Catinchi, Rencontre avec le sinologue LUCIEN BIANCO:Un demi-siecle a l'ecoute des bruits de la Chine, X/Le Monde, vendredi le 14 octobre,2005.
    ④ 陈潇、郭冬至:《法国知识界认识“文革”的历程——专访法国汉学家毕仰高先生》,《炎黄春秋》,2007年第6期,第78页。
    ① Les origines de la revolution chinoise 1915-1949, Paris:Gallimard,1967, edition remise a iour et augmentee 2007,525 d.
    ② Philippe-Jean Catinchi, Rencontre avec le sinologue LUCIEN BIANCO:Un demi-siecle a l'ecoute des bruits de la Chine, X/Le Monde, vendredi le 14 octobre,2005.
    ③ 陈潇、郭冬至:《法国知识界认识“文革”的历程——专访法国汉学家毕仰高先生》,《炎黄春秋》,2007年第6期,第80页。
    ④ 毕昂高回国后实际共撰写了六篇文章,除了《世界报》上1月21、22日各登载的两篇,还有两篇,他发表在1975年3月与4月的法国《思想》(Esprit)杂志上:Voyage en Chine, Esprit, mars 1975, pp.430-436. avril 1975, pp.595-605.
    ⑤ Philippe-Jean Catinchi, Rencontre avec le sinologue LUCIEN BIANCO:Un demi-siecle a l'ecoute des bruits de la Chine, X/Le Monde, vendredi le 14 octobre,2005.
    ① 奥伯特(1936-)是位农学家、作家,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研究员。
    ② Claude Aubert, Lucien Bianco, Claude Cadart, Jean-Luc Domenach, Regards froids sur la Chine, Editions du Seuil,1976, 317p.
    ③ Marie-Claire Bergere, Preface, Lucien Bianco, La revolution fourvoyee:Parcours dans la Chine du XXe siecle, Paris, Editions de l'Aube,2010, p.8.
    ① Rapport intitule 《 a Chin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en France et a l'EPHE) (Chine Bianco septembre 196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7:Rapports annuels d'activite, notes, etc.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② Coupon reponse de M. Lucien Bianco a la reunion de preparation de la Consultation Nationale sur les grands objectifs de la recherche francaise le mercredi 16fevrier 1994 (25 JAN.94), Archives CNRS, Centre Chine.
    ③ Ibid.
    ④ L'ETUDE DE LA CHINE MODERNE EN FRANCE ET AUX ETATS-UNIS (Lucien Bianco, le 9 octobre 1965),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7:Rapports annuels d'activite, notes, etc.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① L ETUDE DE LA CHINE MODERNE EN FRANCE ETA UX ETATS-UNIS (Lucien Bianco, le 9 octobre 1965),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7:Rapports annuels d'activite, notes, etc.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① [法]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06页。
    ② 汪德迈是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教授,法国著名汉学家。
    ① 鉴于ERA717拮据的经费,“中国中心”承担了此项研究的主要费用。
    ② 包括一份法国留法青年协济会保存的约1200多份中国勤工俭学留学生个人档案清单的编写。
    ③ Lucien Bianco, Rapport Scientifique:Equipe de recherche interdisciplinair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Session: AUTOMNE 1980, p.4.
    ④ Michel Bonnin (co-auteur),Avoir 20 ans en Chine... a la campagne, Paris:Seuil,1978,181 p.
    ⑤ 克赖斯莱当时是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后任教于巴黎东方语言学院。
    ⑥ 王诺拉女士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当时是尼斯大学助教,后获得历史学国家级博士,成为法国巴黎七大名誉教授,是法国现代中国史与中法关系专家。
    ⑦ 居里安生于1952年,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实习研究员(ingenieur de recherche au C.N.R.S.)。
    ⑧ 杜明生于1945年,当时是国家政治科学基金会助理研究员。
    ⑨ 罗兰·勒(Roland Lew)生于1944年,当时是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niversite libre de Bruxelles)助理研究员。
    ⑩ 安克强生于1955年,当时是里昂第三大学助教,白吉尔的学生。
    11 Cheng Ying是Aubert的妻子,生于1949年,博士。
    ① 资料来源: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档案馆藏“1018协作研究组”档案。以及1996年施维叶申请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与国家科研中心合作的科学报告(demande d'association au CNRS du Centre d'etudes sur la Chin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de l'EHESS. Rapport scientifique, juin 1996)。
    ① Lucien Bianco, La revolution fourvoyee:Parcours dans la Chine du XXe siecle, Paris, Editions de l'Aube,2010, p.62.
    ② Ibid.
    ③ Ibid.
    ④ Lucien Bianco, Rapport Scientifique:Equipe de recherche interdisciplinair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Session: AUTOMNE 1980,p.10.
    ⑤ Ihid.
    ⑥ La planification des naissances en Chine. Quelle confiance accorder aux donnees locales?, Population,1981, Jan.Fev., pp. 123-146.
    ⑦ Birth Control in China:Local Data and Their Reliability, The China Quarterly, mars 1981,119-137.
    ① [法]鲁林:《法国对20世纪中国史的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42页。
    ② Les origines de la revolution chinoise 1915-1949, Paris:Gallimard,1967, edition remise a jour et augmentee 2007, pp. 154.
    ② 由于该套资料仅仅简单地对原件进行胶版印刷,西方学者对手写体、草书阅读有困难,因此毕昂高除了潘鸣啸,还特别邀请多位中国学者加入资料的解读清理工作,其中包括里昂第三大学的李尘生。
    ④ Peasants Without the Party:Grass-Roots Movement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E. Sharpe,2003.
    ⑤ Jacqueries et Revolution dans la Chine du XXe siecle, Paris:La Martiniere,2005.
    ③ 华昌明女士是国民党高官后裔,其父后随蒋介石前往台湾。
    ① Philippe-Jean Catinchi, Rencontre avec le sinologue LUCIEN BIANCO:Un demi-siecle a l'ecoute des bruits de la Chine, X/Le Monde, vendredi le 14 octobre,2005.
    ②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6页。
    ③ 资料来源: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心”档案藏白吉尔简历。
    ① 参见白吉尔夫人专访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funv/907358.htm,中国网,朱自奋《从远方遥望上海——访法国汉学家白吉尔教授》,2005-07-05。
    ② Lycee mixte de Jeunes Filles de Chartres (1957-1958); Lycee mixte de Savigny sur Orge (1958-1959); Lycee de Jeunes Filles, Fenelon, Paris (1959-1960).
    ③ 文科类第三阶段博士学位(doctorat de 3e cycle)创建于1958年,是当时设置在高等研究文凭后的“新”学历,学制1-2年,介于中国的研究生与博士生学历之间。当时的第三阶段博士学位与法国现行的第三阶段博士学位(创建于1985年)不是一个概念,应低于现行的博士学历要求,因法国当时还存在国家级博士学位的说法,该学历要求远高于第三阶段博士。2004年大学改革后,法国采用358新学制,即与国际通行教育体制接轨的本科硕士博士体制(LMD),现行法国最高学历为改革后的第三阶段博士(同名不同义)。白吉尔博士就读期间师从谢诺的老师兼同事拉布鲁斯(Ernest Labrousse)教授。后白吉尔又在谢诺指导下撰写国家级博士论文《中国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La bourgeoisie chinoise et la revolution de 1911.1966年通过答辩,论文得到答辩委员会的一致称赞。
    ④ 由此我们联想到前述中心主任纪亚玛对白吉尔起了爱才之心,积极争取想为她在六系谋得一个教职。
    ⑤ La revolution de 1911 jugee par les historiens de la Re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Themes et controverses, Revue Historique, N° octobre-decembre 1963, pp.403-436.
    ⑥ Une crise financiere a Shanghai a la fin de l'Ancien Regime. Textes presentes, traduits et annotes, Paris,1964.
    ⑦ Courrier de M. Chesneaux a M. Heller (le 2 decembre 1964),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p.1.
    ⑤ 引自Courrier de M. Chesneaux a M. Heller (le 2 decembre 1964),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p.2., Archives de l'EHESS确实,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西方上海史研究鼻祖是在1953年出版《上海:进入现代中国的钥匙》一书的美国学者罗兹·墨菲(Rhoads Murphey).但此后需等到八十年代后半期乃至九十年代,才迎来西方对上海史的研究热潮。而从这个角度讲,法国学者虽然起步稍晚,但并未拾人牙慧,而是另辟蹊径,具有自己的学术特色。
    ⑨ Marie-Claire Bergere, in Rapport Scientifique:Equipe de recherche interdisciplinair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par Lucien Bianco, Session:AUTOMNE 1980, p.17.
    ① Marie-Claire Bergere, Shanghai ou 《l'autre Chine》,1919-1949, Annales. SEC,1979, vol.34, n°5, pp.1039-1068.确实,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西方上海史研究鼻祖是在1953年出版《上海:进入现代中国的钥匙》一书的美国学者罗兹·墨菲(Rhoads Murphey).
    ② 鲁林是谢诺巴黎大学的博士生。他的第三阶段博士论文题目为:《上海工人运动(1928-1930)》。他后又成为白吉尔的学生,白吉尔指导他撰写国家级博士论文。
    ③ 兰德女士是白吉尔弟子,法国建筑师、汉学家、中国城市规划问题专家,法兰西建筑学院现代中国建筑观察站(responsable de l'Observatoire de 1'architecture de la Chine contemporaine a l'Institut Francais d'Architecture)
    ④ 安克强师从白吉尔,法国里昂第二大学东亚学院创建人兼院长,历史学教授。安克强主要从事社会史和城市史的研究,是法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现已退休。在学生时期,安克强就关注上海史研究,如他曾于1981-1982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奖学金赴美搜集“1927-1937年上海华界区政府”(le gouvernement municipal des quartiers chinois de Shanghai de 1927 a 1937)的研究资料。国内学者对安克强较为熟悉,余不一一。
    ⑤ 萧小红是巴黎大学、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教授,中国政治、中共党史、中国城市问题专家。
    ⑥ 王菊是“中国中心”图书管理员、研究工程师。
    ⑦ 上面提到的鲁林国家级博士论文的主体内容在1995年同名出版,另外一些内容分别以《30年代的上海工人:苦力、流氓与工会干部》(Le Shanghai ouvrier des annees trente:coolies, gangsters et syndicalistes. Paris:L'Harmattan.1993.334p.)与《上海的罢工与政策:幻灭(1927-1932)》)(Greves et Politique a Shanghai:les desillusions (1927-1932). Paris. editions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1995.408 p. Cartes et graphiques.)出版。鲁林另与安克强合著有《30年代的上海:享乐与暴力》(Avec Christian Henriot, Shanghai annees 30:plaisirs et violences. Paris:Revue Autrement.1998.190 p)等专著。
    ⑧ Histoire de Shanghai, Paris, Fayard,2002.
    ① Histoire de Shanghai, Paris, Fayard,2002, p.8.
    ② Ibid, p.9.
    ③ [法]白吉尔著:《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王菊、赵念国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
    ④ 朱政惠教授有两篇文章对巴斯蒂其它领域的成就介绍得很全而:《塞纳河畔的一位中国通——法国学者巴斯蒂夫人印象记》,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第138-143页;《求真、求实、求新——巴斯蒂教授的中国学研究成就及其特点》,《学术研究》,2000年11期,第76-84页。
    ① 《剑桥中国晚清史》属于著名的《剑桥历史》(Cambridge histories)丛书。该丛书是英语世界中著名的多卷本历史著作重镇,曾出版过《剑桥近代史》(16卷)、《剑桥古代史》(14卷)、《剑桥中世纪史》(8卷)、《剑桥欧洲经济史》(8卷)、《新编剑桥近代史》(12卷)、《新编剑桥中世纪史》(7卷)等。《剑桥历史》丛书编辑组从1966年开始,开始筹备《剑桥中国史》出版项目,预计出版十六卷,以向西方读者提供一部较权威的基础性中国史读物。至今已陆续出版十二卷,《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两卷属于其中的第10、1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历史研究所编译室已有中译本问世。
    ② Currents of social change, in J. K. Fairbank et K. C. Liu eds., Late Ch'ing,1800-1911, Part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pp.535-602 et 662-626.
    ③ L'evolution de la societe chinoise a la fin de la dynastie des Qing,1873-1911, Paris, EHESS,1979.
    ④ Marianne Bastid-Bruguiere, in Rapport Scientifique:Equipe de recherche interdisciplinair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Session:AUTOMNE 1980, p.22.
    ⑤ Marianne Bastid-Bruguiere, in Rapport Scientifique:Equipe de recherche interdisciplinair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Session:AUTOMNE 1980, p.22.
    ⑥ 日意格在1857年作为海军军官被派往中国,1861年成为中国海关专员。他后于1966年成为福州船政局的监督与总教席。1880年,当日意格返回法国时,福州船政局当时的规模在世界排名第三。
    ⑦ 朱政惠:《求真、求实、求新——巴斯蒂教授的中国学研究成就及其特点》,《学术研究》,2000年11期,第79页。
    ⑥ 《Prosper Giquel,1835-1886》. In David Pong ed., Encyclopedia of Modern China, Detroit MI, Charles Scriner's,2009, vol.2, pp.125-126.
    ① Marianne Bastid-Bruguiere, in Rapport Scientifique:Equipe de recherche interdisciplinair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Session:AUTOMNE 1982, p.8.
    ② Shimmatsu no Yoroppa no ryugakuseitachi-Fukushu senseikyoku no kindai gijutsu o megutte, Toa (Asie orientale), n° 213, mars 1985, pp.77-92.
    ③ Marianne Bastid-Bruguiere, in Rapport Scientifique:Equipe de recherche interdisciplinair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Session:AUTOMNE 1982, p.8.
    ① 1969-1976年任助理研究员,1977-1984年任讲师助理,1985-1987年任讲师,1988-1991任研究主任(相当于教授)。
    ② 汉学家贾永吉在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上,亦是一位先驱人物,他与毕昂高是法国最早关注中国人口问题的两位学者。贾永吉早在1974-75学年就与六系其他两位教师合作开设《历史与人类学》课程,该阶段发表的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文章有《八亿七千五百万中国人:计划生育的失败?》(875millions de chinois:echec de la planification des naissances, Mondes Asiatiques, n° 9-10, printemps-ete 1977, pp.33-44.)、《中国人口情况》(Chine:situation demographique, Encyclopedia Universalis, supplement 1979.)与《中国人口研究的复兴》(La renaissance des etudes demographiques en Chine populaire, Annales. Histoire, sciences sociales,1980, vol.35, n°2, pp.444-449.)等。
    ③ http://sspress.cass.cn/news/20895.htm,《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网》,陈晓径:《历史学家必须冷静、客观——访法国著名汉学家魏丕信教授》,2011-5-12。
    ④ 同上。
    ② Pierre-Etienne Will,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10:Late Ch'ing,1800-1911 by John K. Fairbank, "Annales. Histoire, Sciences Sociales",34e Annee, No.5 (Sep.-Oct.,1979), pp.1117-1118.
    ③ Ibid, p.1117.
    ④ 同上。
    ① Pierre-Etienne Will,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10:Late Ch'ing,1800-1911 by John K Fairbank,"Annales. Histoire,Sciences Sociales",34e Annee,No.5(Sep.-Oct.,1979),p.1118.
    ② Ibid,pp.1118-1119.
    ③ Ibid,pp.1119.
    ④ 李伯重:《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和荒政》,《读书》,2002年第10期,第64页。
    ① Vandermeersch:Rapport du dossier ERA BIANCO, Session AUTOMNE 1980, SECTION:38.
    ② Yves Chevrierm demande d'association au CNRSdu Centre d'etudes sur la Chin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de l'EHESS. Rapport scientifique, juin 1996, p.2.
    ③ 如1989年,该会议负责人是(C. Aubert).
    ① [法]白诗薇、溥杰峰:《法国的汉学期刊(中国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711页。
    ① 1067合作单位是最早与中国高校(武汉大学)建立学术联系的法国高教单位之一。
    ② 在此次重建过程中,学院内还有一个由Alain Peyraube领导的东亚语言学研究中心(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 CRLAO),但因其包含的地域超越了中国的范围,未列入重组之内。
    ③ Conseil Scientifique N°17:Proces-Verbal des deliberations de la seance du 13 fevrier 1996, p.3., Fonds du Conseil Scientifique (1996), Archives de l'EHESS.
    ① Conseil Scientifique N°17:Proces-Verbal des deliberations de la seance du 13 fevrier 1996, p.2., Fonds du Conseil Scientifique (1996), Archives de l'EHESS.
    ① Yves Chevrier, Demande de renouvellement d'une Unite de recherche, Rapport de l'UMR N° 8561 pour la session automne 2001.
    ② 有部分年限缺失。
    ① Note intitule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sans date), p. l.,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① 巴斯蒂:《法国的现代中国研究——最近动向的考察》,《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68页。
    ① [美]戴德华著:《特别报告:当代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1959-1969)》,吴原元译,胡志宏校,朱政惠主编:《海外中国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322页。
    ② 此时学院汉语教授是于儒伯(Robert Ruhlmann,1921-1984)。于儒伯从事中国文学研究,是《三国演义》研究专家。他四十年代曾留学北京大学,也曾担任巴黎第二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③ 波尔多曾是英国属地,作为法国经济发达的商业港口城市,以城市命名的波尔多大学是法国最早开始汉语专业的高校之一。1959年该专业的创建需感谢前文提及的汉学家吴德明。1968年五月风暴过后,波尔多大学分裂成四所大学,原汉语专业转归于波尔多第三大学(Universite Michel de Montaigne Bordeaux Ⅲ)内,汉语教育一直延续至今,可授予汉语本科学位。
    ④ 引自2011年11月萨班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法国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⑤ 参见东亚学院官网(法语):http://iao.ish-lyon.cnrs.fr/spip.php?rubrique27&lang=fr。
    ① 参考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档案馆藏里昂东亚学院1994年秋科学报告:Dossier de l'Unite de Rercherche Associee N° 1579. Institut d'Asie Orientale (automne 1994), Archives du CNRS.
    ② 数字根据学院网站得出:http://iao.ish-lyon.cnrs.fr/spip.php?rubrique80&lang=fr。
    ① 当时,专门培养法国行政机构精英的国立行政学院(ENA),也不定期开设有关现代东亚问题的课程。
    ② 埃斯卡拉(Jean Escarra,1885-1955)也是巴黎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于1921-1930年间在华担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法律顾问,并有多次来华经历,撰有名著《中国法》(Le droit chinois)。纪亚玛称他是法国迄今为止无法逾越的既熟悉中国情况,又精通法律、经济的学者。
    ③ http://www.nytimes.com/2012/07/22/world/asia/stuart-r-schram-physicist-and-mao-scholar-dies-at-88.html
    ① 国际研究中心此前称国际关系研究中心(Centre d'etudes de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简称CERI),创建于1952年,后在上世纪70年代中叶改名。
    ⑤ Courrier de M. Bianco au President (de I'lEP?) du 12 septembre 197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⑥ 李克曼曾化名西蒙·莱斯(Simon Leys),1971年其在巴黎出版的《毛主席的新衣》(Les habits neufs du president Mao)在法国知识分子界引起渲染大波。纪亚玛与其相识,但两人观点有分歧。
    ① 郭正忠:《国际汉学领域的一支新军——访法国中朝日科技史研究组》,《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四辑,中华书局,1999年,第371-372页。
    ② http://www.cefc.com.hk/rubrique.php?id=73。
    ① 这一段创建过程参考了笔者与潘先生的访谈记录以及白婷婷小姐的《潘鸣啸教授访谈》,转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 59e48e210100cxns.html金陵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② 潘鸣啸先生的汉语口语非常流利,亦可以使用汉语书写,近2年他还在新浪网站上注册了微博,直接用汉语与国内外同仁交流,粉丝达3万人。
    ③ Michel Bonnin (co-auteur), Avoir 20 ans en Chine... a la campagne, Paris:Seuil,1978,181 p.
    ③ 此后历届中心主任是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1998-2003年)、纪野(Gilles Guiheux,2003-2006年),余曦(Jean-Francois Huchet,2006-2011年)与魏简(Sebastian Veg,2012年至今)。
    ① 摘自法国驻华大使(2006-2010年)苏和在山东大学演讲,转引自《香港文汇报》,2007年5月28日。
    ①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143124/147550/12585603.html
    ② Jacques Guillermaz, Une vie pour la Chine, Memoires 1937-1989, Paris, Editions Robert Laffont,1989, p.12.
    ③ Marie-Claire Bergere, Preface, Lucien Bianco, La revolution fourvoyee:Parcours dans la Chine du XXe siecle, Editions de l'Aube, Collection Monde en cours,2010, p.8.
    ④ Les origines de la revolution chinoise 1915-1949, Paris:Gallimard,1967, edition remise a jour et augmentee 2007, pp. 148-159.
    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48e210100cxns.html
    ⑥ Anne Cheng, Histoire de la pensee chinoise, Editions du Seuil,1997,650 p.
    ⑦ http://www.ica.org.cn/news.php?ac=view&id=123
    ⑧ 阎纯德:《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文史哲》,2004年第5期,第126页。
    ① 摘自1955年4月1日兰格送交福特基金会的有关美国和国外中国学调查报告,转引自韩铁:《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1950-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4页。
    ② 王震:《以中国学研究服务当代中国发展》,《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3日第三版。
    ③ 王论跃:《当前法国儒学研究现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2卷第4期,第29页。
    ④ http://wenku.baidu.com/view/f4c9b406e87101f69e319588.html
    ① 李明珠是哈佛大学博士,斯沃斯莫尔学院教授,著名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家。
    ② [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世界汉学论丛》,2002年,第9-10页。
    ③ 朱政惠:《求真、求实、求新——巴斯蒂教授的中国学研究成就及其特点》,《学术研究》,2000年11期,第83页。
    ① [法]巴斯蒂:《法国的现代中国研究——最近动向的考察》,刘存宽、张振鹍译,《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67页。
    ② 李伯重:《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和荒政》,《读书》,2002年第10期,第64页。
    ③ [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④ 张敏:《从文化政策看法国的‘特殊性’》,曹德明主编:《文化视角下的欧盟成员国研究:法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0页。
    ⑤ 同上。
    ⑥ 同上,第131页。
    Proces-verbal de la reunion du Conseil du 7 mars 1954, Fonds de l'Assemblee (1954-1960), Archives de l'EHESS.
    Copy of a letter from M. Jean Chesneaux to M. Braudel, before his nomination (le 16 mars 1955),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u 23 mars 1955 de M. Jean Chesneaux a M. Heller,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u 27 avril 1955 de M. Heller a M. Chesneaux,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u 30 avril 1955 de M. Chesneaux a M. Heller,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u 11 mai 1955 de M. Chesneaux a M. Heller,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Note datant du 25 mai 1956 relative a la reorganisation de la VIe Section de l'EPHE,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Proces-verbal de la reunion du Conseil du 18 novembre 1956, Fonds de l'Assemblee (1954-1960),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e Louis Velay a Clemens Heller exposant la situation critique de la VIe section EPHE (ler juillet 1957),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Note (?) 1 datant de l'annee 1957,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Courrier envoyee des Avenieres, Isere, ecrite par M. Guillermaz (sans date),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 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Proces-verbal de la reunion du Conseil du 16 fevrier 1958, Fonds de l'Assemblee (1954-1960), Archives de l'EHESS.
    Projet de creation d'une Faculte des Sciences Economiques et Sociales (juin 1958), Archives de l'EHESS.
    Note pour la VIe Section des Hautes Etudes (Paris le 18 juin 1958),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1'EHESS.
    Exercice 1958, Chapitre 31-15,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9:Budget:demande de credits, subventions, bilans (1958-1993), Archives de 1'EHESS.
    Copie de lettre de M. Fontaine a M. Braudel (le 9 sept.1958),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1'EHESS.
    Courrier du M. Braudel a M. le Ministre Directeur des Services Culturels et d"Assistance Technique (le 10 aout 1958),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1'EHESS.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l'Attache Culturel pres le Consulat General de France Hongkong (le 10 novembre 58),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ives de 1'EHESS.
    Note pour le president de la VIeme Section de l'EPHE (le 22 novembre 58),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 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ives de 1'EHESS.
    Document intitule "LE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CHINE de L'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sans date),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ives de 1'EHESS.
    Courrier de M. J. MEYRIAT a M. HELLER (le 13 fevrier 1959),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1'EHESS.
    Courrier du M. Guillermaz a M. le Directeur des Services Agronomiques (le 27 fevrier 195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N°19, Archives de 1'EHESS.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SUN TANG-YUEH (le 25 mars 195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1'EHESS.
    Rapport sur l'ensemble de ses activites,15 avril 1959, Donald Holzman,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1'EHESS.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Heller (le 16 avril 195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1'EHESS.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Hillet (le 12 mai 195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Roussellier (le 25 mai 1959), N°110,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e R. Pelissier a Mr. E.D.GRINSTEAD (le 23 septembre 195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N°179,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Michel CARTIER (le 24 septembre 195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N° 181, Archives de l'EHESS.
    Note au sujet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Chine) de l'EPHE (VIeme Section),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u Colonel Guillermaz au president de la VIe Section de l'EPHE (le 5 octobre 1959), N°19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7:Rapports annuels d'activite, notes, etc.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u Colonel Guillermaz au president de la VIe Section de l'EPHE (le 23 octobre 195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Proces-verbal de la reunion du bureau de la Section-Seance du 11 novembre 1959, Fonds de l'Assemblee (1954-1960),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u president de la Section des Sciences Economiques et Sociales de l'EPHE a M. Guillermaz (le 24 novembre 195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atant du 11 janvier 1960 de M. J. Berque,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Organisation des centres de recherches(sans date),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Note intitule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sans date),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1:Chrono du courrier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NOTE de SERVICE INTERIEUR (le 10 fevrier 1960), N°36,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Elements de reponse aux objections presentees le 11 mars 1960 par Monsieur le controleur financier aupres du minister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10 avril 1960), Archives de l'EHESS. (10 avril 1960)
    Note pour le Directeur d'Etudes, directeur des "Aires Culturelles" (le 15 juillet 1960), N°165,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7:Rapports annuels d'activite, notes, etc.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u 27 septembre 1960 de M. Chesneaux a M. Heller,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Une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Schram (le 2 novembre 1960),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Letter from Mr. G. Raymond Nunn to Mr. Clemens Heller (10 January 1961), Fonds des gestionnaires, Archives de l'EHESS.
    Un document intitule 《Documentation》sans date (a peu pres de 196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Note datant de l'annee 1962, Archives de l'EHESS, C/Carton 2:Chrono du courrier (1962-1997).
    Courrier de M.Guillermaz a M. Heller (le 23 juin 196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e M. Chesneaux a M. Heller (le 2 decembre 1964),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Courrier de M. Chesneaux a M. Heller (le 22 juin 1965),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l'EHESS.
    L'ETUDE DE LA CHINE MODERNE EN FRANCE ET AUX ETATS-UNIS (Lucien Bianco, le 9 octobre 1965),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7:Rapports annuels d'activite, notes, etc.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Rapport intitule 《La Chin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en France et a l'EPHE) (Chine Bianco septembre 196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7:Rapports annuels d'activite", notes, etc.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Note intitule 《La langue》 (L. Bianco, septembre 1969),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7:Rapports annuels d'activite, notes, etc.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Rapport pour le VI eme Plan (L. Bianco, fevrier 1970),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7:Rapports annuels d'activite, notes, etc. (1957-1962), Archives de l'EHESS.
    Accord signe (le 4 mai 1961),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1'EHESS.
    Courrier de M. Bianco au President (de l'IEP?) du 12 septembre 1972,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1'EHESS.
    Rapport intitule 《Connaissance de la Chine contemporaine:place dans l'Enseignement superieur en general, formation de specialise, recherche fondamentale》 (Guillermaz, le 28 aout 1973),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7:Rapports annuels d'activite, notes, etc. (1957-1962), Archives de 1'EHESS.
    Rapport annuel (le 27 decembre 1973),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7:Rapports annuels d'activite, notes, etc. (1957-1962), Archives de 1'EHESS.
    Note 《CHINE》du 14 mars 1974, Archives de 1'EHESS, C/Carton 7:Rapport, notes, etc (1958-1976).
    Rapport a la Commission Scientifique Provisoire sur les Centres dits d'Aires Cultrurelles (juin 1974), Fonds du Conseil Scientifique (documents), Archives de 1'EHESS.
    Courrier de M. Guillermaz a M. Michel Alliot (le 15 janvier 1975),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Archives de 1'EHESS.
    Note pour Monsieur Le Goff (14.2.1975), Fonds du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 recherche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 (1958-2003), C/Carton 9:Budget, Archives de 1'EHESS.
    Vandermeersch:Rapport du dossier ERA BIANCO, Session AUTOMNE 1980, SECTION: 38.
    Courrier de M. Lucien Bianco a M. Pierre SIGWALT (le 5 fevrier 1994), Archives CNRS, Centre Chine.
    Coupon reponse de M. Lucien Bianco a la reunion de preparation de la Consultation
    Nationale sur les grands objectifs de la recherche francaise le mercredi 16 fevrier 1994 (25 JAN.94), Archives CNRS, Centre Chine.
    Dossier de l'Unite de Rercherche Associee N° 1579. Institut d'Asie Orientale (automne 1994), Archives du CNRS.
    Conseil Scientifique N°17:Proces-Verbal des deliberations de la seance du 13 fevrier 1996, Fonds du Conseil Scientifique (1996), Archives de l'EHESS.
    Conseil Scientifique N°19:Proces-Verbal des deliberations de la seance du 14 mai 1996, Fonds du Conseil Scientifique (1996), Archives de l'EHESS.
    Conseil Scientifique N°20:Proces-Verbal des deliberations de la seance du 4 juin 1996, Fonds du Conseil Scientifique (1996), Archives de l'EHESS.
    Yves Chevrier, Demande de renouvellement d'une Unite de recherche, Rapport de l'UMR N° 8561 pour la session automne 2001.
    Rapport scientifique du Centre Chine (1977-2004), Archives du CNRS.
    杨诗浩、韩荣芳:《国外出版中国近现代史书目(1949-197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冯蒸:《近三十年国外“中国学”工具书简介》,中华书局,1981年。
    郭圣铭编著:《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
    钱林森:《中国文学在法国》,花城出版社,199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外事局合编:《世界中国学家名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
    钱林森,《法国作家与法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学勤:《国际汉学漫步》(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学勤:《国际汉学著作提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张注洪、王晓秋主编:《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许国璋著:《论语言和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刘正:《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发展的历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何寅、许光华主编,《国外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刘正:《海外汉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方汉文:《比较文化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何兆武、陈啟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思想库及其对华研究》,时事出版社,2004年。
    朱政惠:《美国中国学史研究——海外中国学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韩铁:《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1950-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张西平:《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黄长著、孙越生、王祖望编:《欧洲中国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刘正:《图说汉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黄长著等:《欧洲中国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荣华:《多元视野下的中国》,学林出版社,2006年。
    张西平:《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大象出版社,2006年。
    杨元华:《中法关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徐晓亚等著:《百年中法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何培忠:《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王荣华、黄仁伟:《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学林出版社,2007年。
    刘龙心:《学术与制度》,新星出版社,2007年。
    胡继明:《汉学与汉语言文学文献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英汉双语)》,秦海霞等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
    许光华:《法国汉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
    何兆武、柳卸林主编:《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曹德明主编:《文化视角下的欧盟成员国研究:法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
    [法]阿兰·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著,孟鞠如等译:《官僚主义的弊害》,商务印书馆,1981年。
    [英]赫德逊著:《欧洲与中国》,王遵仲等译,中华书局,《中外关系名著译丛》,1995年。
    [美]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
    [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世界汉学论丛》,2002年。
    [法]缪里尔·德特里:《法国一中国:两个世界的碰撞》,余磊、朱志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法]雅基·西蒙、热拉尔·勒萨热:《法国国民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法]白乐桑著:《再见了,中国:我的“七零”印迹》,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梅义征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
    [法]艾曼纽·卢瓦耶:《流亡的巴黎》,张文敬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法]白吉尔著:《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王菊、赵念国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
    Jacques Guillermaz, La Chine populair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Que sais-je 》,1959.
    Jacques Guillermaz, Histoire du Parti communiste chinois:Des origins a la conquete du pouvoir 1921-1949, Paris, Payot,1968.
    Jacques GERNET, Le monde chinois,4e Edition revue et corrige,ARMAND COLIN Editeur, Paris,1972.
    Michel Soymie, Cinquante ans d'orientalisme en France (1922-1972):Les etudes chinoises,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75.
    Jose Freches, La sinologi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Que sais-je》,1975.
    Claude Aubert, Lucien Bianco, Claude Cadart, Jean-Luc Domenach, Regards froids sur la Chine, Editions du Seuil,1976,317p.
    Brigitte Mazon, Aux origines de 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Le role du mecenat americain (1920-1960), Paris:1988.
    Jacques Guillermaz, Une vie pour la Chine, Memoires 1937-1989, Paris, Editions Robert Laffont,1989.
    Marie-Claire Bergere et Angel Pino (Sous la direction de), Un siele d'enseignement du chinois a l'Eco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 1840-1945), L'Asiatheque,1995.
    PHILIP A. KUHN, traduit et pr6sente" par Pierre-Etienne Will, Les origines de l'Etat chinois moderne, cahiers des annales 46, Editions de l'EHESS, Diffusion:AMAND COLIN,1999.
    Catherine Clementin-Ojha et Pierre-Yves Manguin, Un siecle pour l'Asie:l'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1898-2000, Les Editions du Pacifique 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2001.
    Marie-Claire Bergere (dir.), Aux origines de la Chine contemporaine. En hommage a Lucien Bianco, Paris, L'Harmattan,2002.
    Jacques Guillermaz, Le Partie communiste chinois au pouvoir (1949-1979), Paris, Payot, 2004.
    Jean Chesneaux, L'engagement des intellectuels 1944-2004, Itineraire d'un historien franc-tireur, Bibliotheque historique, Privat,2004.
    Anne Chen, La pensee en Chine aujourd'hui, Editions Galimard,2007.
    Anne Chen, Histoire de la pensee chinoise, Editions du Seuil,2007.
    Francois Pouillon (dir.), Dictionnaire des orientalistes de langue francaise, Paris, IISMM-Karthala,2008.
    Lucien Bianco, La revolution fourvoyee:Parcours dans la Chine du XXe siecle, Paris, Editions de l'Aube,2010.
    Franciscus Verellen etc, Un siecle d'histoire:L'ecole frangaise d'Extreme-Orient et le Cambodge, Magellan et Cie,2011.
    [法]戴仁主编:《法国当代中国学》,耿异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郭正忠:《国际汉学领域的一支新军——访法国中朝日科技史研究组》,《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四辑,中华书局,1999年,第371-389页。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25-444页。
    [美]戴德华著:《特别报告:当代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1959-1969)》,吴原元译,
    胡志宏校,朱政惠主编:《海外中国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312-351页。
    [法]戴仁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法]若瑟·佛莱什:《从法国汉学到国际汉学》,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73页。
    [法]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74-122页。
    [法]苏远鸣:《法国汉学五十年(1923-1973)》,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23-151页。
    [法]童丕、蓝克利:《法国对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史的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23-331页。
    [法]鲁林:《法国对20世纪中国史的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36-348页。
    [法]毕昂高:《法国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 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52-356页。
    [法]贾永吉、叶利世夫夫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汉学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602-608页。
    [法]阮桂雅:《法国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有关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昇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617-624页。
    [法]戴路德:《法兰西远东学院的汉学研究》,戴仁主编:《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634-639页。
    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1期。
    戴密微:《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汉学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3期。
    张振鸥、刘存宽:《法国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近况》,《近代史研究》,1981年02期,第249-290页。
    [法]M.巴斯蒂:《法国的现代中国研究新动向》,葆真摘译自美国《太平洋事务》1980年冬季号,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第11期,第51-53页。
    [法]A.德鲁阿尔:《战后三十年法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江小平摘译自《法国社会学杂志》1982年第23卷第1期,《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11期,第13-17页。
    陈三井:《巴黎汉学研究所的汉学研究》,《汉学研究通讯》,卷2期1,1983年1月。
    费正清:《一生为了中国一回忆录》(1937-1989),李国臣译,黄庆华校,《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22辑,第261-267页,转译自《中国研究》(Etudes Chinoises),第11卷,第1期(1990年春),第151-158页。
    吴化麟、胡健:《法国学者对现代中国的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06期,第43-48页。
    夏旭东、杨保筠:《法国当代的中国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11期,第49-54页。
    庄华:《法国(20世纪的中国)一书若干论点介绍》,《近代中国》(第1辑),1991年。
    黄庆华:《法国中国近代史研究》,《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88-332页。
    费正清:《一生为了中国——回忆录(1937-1989)》,《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61-267页。
    薛爱华:《汉学:历史与现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6期。
    黄庆华:《法国汉学研究》,《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1期,1993年。
    [法]白吉尔:《费正清与法国近代中国研究》,《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法]阮桂雅、王菊:《白吉尔(Bergere)夫人小传》,《近代中国》(第3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29-331页。
    千里、大同:《塞纳河畔两史家—法国当代著名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家贾永吉与魏丕信及其研究成果简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第106-113页。
    楚天舒: 《法国汉学界三部重要历史著作简介》,《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11期。
    张铠:《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2期,第7-15页。
    张国刚:《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第2-8页。
    耿异:《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上、中、下),《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4、5、9期。
    谢和耐著:《二战之后法兰西学院的汉学研究》,耿昇译,《国际汉学》第1辑,大象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95年,465-475页。
    [法]谢和耐:《二战以来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第9-10页。
    端木美:《法国当代史专家贝达里达谈当代史》,《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第106-108页。
    近代史所图书馆:《1995年国外出版中国近代史论文著作索引》,《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6期,第241-283页。
    朱政惠:《塞纳河畔的一位中国通——法国学者巴斯蒂夫人印象记》,史学理论研究,1997 年第3期,第138-143页。
    桑兵:《伯希和与近代中国学术界》,《历史研究》,1997年05期。
    [法]巴斯蒂:《法国的现代中国研究——最近动向的考察》,刘存宽、张振鹍译,《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56-368页。
    梁怡:《国外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历史考察——法国部分》,《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01期,第33-41页。
    李天纲:《中国文化的知己——谢和耐》,《书城》,1998第4期,第20-21页。
    朱政惠:《法国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及其科研走向——法国、瑞典中国学研究机构学术访问记》,《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第135-142页。
    严绍璗:《我对国际中国学(汉学)的认识》,《国际汉学》2000年第5辑。
    朱政惠:《求真、求实、求新——巴斯蒂教授的中国学研究成就及其特点》,《学术研究》,2000年11期,第76-84页。
    [法]谢和耐/钱林森:《关于中西方文化第一次实质性的接触——问谢和耐教授》,《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
    [墨]卡洛斯·安东尼奥·阿吉雷·罗哈斯,《布罗代尔在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不同影响》,郭健译,《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01期,第104-120页。
    于沛:《西方史学史研究中的问题和方法》,《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15-18,76页。
    李伯重:《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和荒政》,《读书》,2002年第10期,第64-71页。
    阎纯德:《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文史哲》,2004年第5期,第118-127页。
    周立:《农村金融市场两部门关系——访法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员裴天士》,《银行家》,2005年09期。
    齐建华:《法国学术界对当代中国政治研究评述》,《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02期,第44-51页。
    《法科研中心的人才管理机制》,《科学新闻》,2007年第2期。
    张注洪:《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概况与评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4卷第1期,第113-121页。
    朱政惠:《关于史学史研究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探索与争鸣》,2007年01期,第62-66、67。
    陈潇、郭冬至:《法国知识界认识“文革”的历程——专访法国汉学家毕仰高先生》,《炎黄春秋》,2007年第6期,第78-80页。
    黄庆华:《抗日战争时期及战后初期的中法关系》,《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3期,第37页。
    朱政惠:《中国史家对海外同行的关注和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何培忠:《国外中国研究的发展及学科的称谓》,《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5期。
    王论跃:《当前法国儒学研究现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2卷第4期,第25-32页。
    黄庆华:《“老马识途”:纪念法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先驱谢诺》,《博览群书》,2008年第4期,第97-103页。
    孙承晟:《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及其合作制度》,《科学文化评论》第5卷,第5期,2008年,第46-59页。
    谢海涛:《评《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谢海涛:《评《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阮洁卿:《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朱政惠主编:《海外中国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203-210页。
    胡明扬:《国学、汉学、中国学》,《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第2期,第143-147页。
    尚小明:《由“分期”史到“断代史”——民国时期大学“中国通史”讲授体系之演变,《史学集刊》,2011年第1期,第56-68页。
    朱政惠:《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思考——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关系的讨论》,《安徽史学》,2011年第2期,13-19页。
    阮洁卿:《纪亚玛与法国“当代中国资料和研究中心”》,《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6期,第106-110页。
    阮洁卿:《法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先驱——雅克·纪亚玛》,《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第39-44页。 乡家瑜:《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简介》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沿革及其学术活动》,《汉学研究通讯》第24卷第4期。
    Demieville Paul, LE CHINOIS a l'Ecole Natin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 Vivantes, CENT-CINQUANTENAIRE DE L'ECOLE DES LANGUES ORIENTALE, 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 de France,1948, pp.151-161.
    Jeannine Auboyer, Rene Grousset (1885-1952), B.E.F.E.O., Tome XLV, Fasc.l,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 Hanoi:EFEO,1951, pp.1-6.
    Demieville Paul, Organisation of Est Asian Studies in Franc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ⅩⅧ:No.1,1958, pp.163-181.
    Roger Levy, Jacques Guillermaz. La Chine populaire, Politique etrangere, vol.24, n° 5,1959, p.559.
    Demieville Paul, Apercu historique des etudes sinologiques en France, ACTA ASIATICA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 n°11, THE TOHO GAKKAI, TOKYO,1966, pp.74-110.
    Lucien Bianco, "Un bon exemple de journalisme hatif", Annales. Histoire, Sciences Sociales, 23e Annee, No.5 (Sep.-Oct.,1968), p.1149.
    Etienne Gilbert, Jacques Guillermaz. Le Partie communiste au pouvoir》, Tiers-Monde,1972, vol.13, n° 52, pp.892-893.
    HEXTER J. H., Fernand Braudel and the Monde Braudellien...,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1972, n 4, p.480-539.
    Rene Labat, Avant-propos, Journal Asiatique, Tome CCLXI, annee 1973, Society Asiatique & Librairie Orientaliste Paul Geuthner,1973, pp.1-2.
    Jean Filliozat, La Societe Asiatique:d'hier a demain, Journal Asiatique, Tome CCLXI, annee 1973, Societe Asiatique & Librairie Orientaliste Paul Geuthner,1973, pp.3-12.
    " Journal Asiatique", tome CCLXI, annee 1973, Paris (la Societe Asiatique) "Acta Astatica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 n° 1,1966, Tokyo (The Toho Gakkai)
    Jean-Luc Domenach, Le Partie Communiste Chinois au pouvoir Jacques Guillermaz, Politique etrangere,1979, vol.44, no 2, pp.377-379.
    Pierre-Etienne Will,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10:Late Ch'ing,1800-1911 by John K. Fairbank, Annales. Histoire, Sciences Sociales,34e Annee, No.5 (Sep.-Oct.,1979), pp.1117-1122.
    "Newsletter de 1'Association europeenne d'etudes chinoises", n°2,1983.
    "Repertoire des historiens francais pour l'e"poqu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par le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Institut d'histoir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Paris, 1983.
    Jaques GERNET,《Marcel Granet devant la Chine et la sinologie:entretien avec Jacques Gernet》,PREFACE N°7 AVRIL-MAI 1988, p.119-129.
    Etienne Gilbert, Jacques Guillermaz. Une vie pour la Chine. Memoires,1937-1989, Politique etrangere,1989, vol.54, n°4, pp.802-803.
    Lucien Bianco,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in France, Hsin-chi Kuan(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Tokyo:The Centerof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for Unesco, 1994.
    Lucien Bianco, Jacques Guillermaz,1911-1998, Perspectives chinoises,1998, n° 45, pp. 34-35.
    Chevrier, Yves, Jacques Guillermaz, Courrier d'information de l'AFEC, n° 28, juillet 1998, p. 2-4.
    Lionel Obadia, 《Les etudes chinoises en France:Entretien avec Leon Vandermeersch》, Perspectives chinoises, n°59,2000, pp.52-57.
    General (CR) Henri EYRAUD, Le general Jacques Guillermaz (1911-1998) prionnier de la Chine contemporaine, Revue historique des armies,2003, n°1, pp.63-64.
    "Deux Siecles de sinologie francais", par le Centre franco-chinois d'etudes sinologiques, Pekin,1943.
    Philippe-Jean Catinchi, Rencontre avec le sinologue LUCIEN BIANCO:Un demi-siecle a l'ecoute des bruits de la Chine, X/Le Monde, vendredi le 14 octobre,2005.
    Pascal Bourdeaux, La revue France-Asie (1946-1974), un regard postcolonial sur la "synthese culturelle", Peninsule 56, n° 2,2010, pp.163-210.
    Paul Demieville, Organisation of Est Asian Studies in Franc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ⅩⅧ No.1,1958, pp.163-181.
    Marianne Bastid, A survey of Recent Trends in French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China:the State of the Field, Pacific Affairs, Vol.53,1980-1981, P313-375.
    Lucien Bianco, French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2 (Jun., 1995), pp.509-520.
    Harriet T. Zurndorfer, Not bund to China:Etienne Balazs, Fernand Braudel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in post-war France, Past & Present, N° 185, novembre 2004, pp. 189-221.
    《国外中国研究》(北京),1977年。
    《外国研究中国》(北京),1978-1980
    《国外社会科学》(北京),1978-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北京),1980—1995。
    《中国史研究动态》(北京),1979-
    《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1994-
    《国际汉学》(北京),1995-
    《法国汉学》(北京),1996-
    《世界汉学》(北京),1998-
    《海外中国学评论》(上海),2006-
    《通报》(T'oung Pao),1890—
    《法国远东学院院刊》(B.E.F.E.O.)
    《亚细亚学报》(Journal Asiatique)
    《中国研究》(Etudes Chinoises)
    《近现代中国研究资料》,(Materiaux pour l'etude de la Chin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textes et documents, Paris, Mouton,),1963-
    汝信、赵士林主编:《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上卷、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汝信、赵士林主编:《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李弘祺:《近代欧洲汉学研究之父:白乐日的短暂人生》,《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举办之第十七次学术讲论会》纪要。
    2011年11月萨班(Francoise Sabban)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法国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费加罗报》(Le Figaro),1974—1976年。
    伍义林、严绍璗、张西平、侯且岸:《汉学400年》, 《北京日报》,2004-11-29。
    崔玉军:《汉学与中国学的源流及性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06-26。
    何培忠:《国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06-26。
    周武:《西语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0-21。
    汪荣祖:《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对法国安娜史学的回顾与反思》,《南方都市报》,2011-02-17。
    [法]萨班/文阮洁卿/译:《用“有距离感”的目光评判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3-15(5)。
    桑兵:《20世纪国际汉学的趋势与偏向》,《网络汉学》。
    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3-05/22/content_5333609.htm,张西平:《汉学研究三题》,《中华读书报》,2003-05-21。
    http://www.chinasareview.com/sky/index.php?modules=show&id=2788,《近三十年来国内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及若干思考》,2007-12-15。
    http://www.literature.net.cn/Article.aspx?id=33212,张晓薇:《谢和耐与(中国社会史>》,《文汇读书周报》,2008-06-27。
    http://www.chinese.cn,严绍璗:《我对国际中国学研究的再思考》,2009-10-29。
    http://theory.gmw.cn/2010-12/13/content_1462056.htm,《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010-12-13。
    http://www.sinology2007.com/sinology2012/sinology/4.html,《“汉学”与“中国学”20年来国内出版物览要》,2012-08-20。
    http//ds.cass.cn,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
    http://www.europe-solidaire.org/spip.php?article8971, (HEMERY Daniel, Jean Chesneaux, un historien en son temps)。
    http://unigenitus.over-blog.org/article-declaration-de-l-association-marc-bloch--40752739.ht ml
    http://www.bm-lyon.fr/trouver/Fonds_chinois/Fonds_chino is.htm,里昂图书馆。
    http://www.bm-lyon.fr/lyonetlachine/,里昂中法大学(1921-1946)回顾展。
    http://www.bm-lyon.fr/trouver/Fonds_chinois/ressources/IFCL-Theses-etudiants.pdf,里昂中法大学博士论文目录。
    http://www.zjzk.cn/kj/work/show_unit.php?unit_id_c=2654&chapter_id=872,《现代法国教育制度》。
    http://www.cssn.cn/news/566121.htm,《北美东亚图书馆的发展》。
    http://www.qnjz.com/sygl/200904/t20090402_4387234.htm,《21世纪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http://www.hprc.org.cn/gsyj/gwddzgyjjg/fag/200909/t20090911_30757.html,《法国当代中国研究》。
    http://fr.wikipedia.org/wiki/Doctorat_(France)#Doctorat_.C3. A8s_lettres,维基百科。
    http://www.inalco.fr/pub/enseignements/langues/chinois/cec/index.htm,《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2002-2004年研究项目》。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funv/907358.htm,中国网,朱自奋《从远方遥望上海——访法国汉学家白吉尔教授》,2005-07-05。
    http://www.consulfrance-pekin.org/Rencontre-avec-Odile-Pierquin.html,《皮埃坎女士采访记》(Rencontre avec Odile PierquinOdile Pierquin)。
    http://www.xdwfw.co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518,汪德迈:《汉文化圈的新聚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48e210100cxns.html,金陵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白婷婷:《潘鸣啸教授访谈》。
    http://www.gwzgx.org/content.aspx?id=538048578439,国外中国学研究网,郑天星编译:《欧洲汉学学会:历史与现状》,2009-08-14。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38903/138911/11863135.htm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梁怡王爱云:《西方学者视野中的国外中国问题研究——访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2010-06-12。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143124/147550/12585603.html,《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谈中法关系》。
    http://sspress.cass.cn/news/20895.htm,《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网》,陈晓径:《历史学家必须冷静、客观——访法国著名汉学家魏丕信教授》,2011-5-12。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17624131.html,中国新闻网,张朔:《乐玉成: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不是第二强国》,2012-04-11。
    张西平:《域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三题》,2012-07-16。
    http://www.chinathinktank.cn/ShowClass2.asp?ClassID=492
    http://cecmc.ehess.fr/,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网站。
    http://www.ehess.fr/fr/,巴黎高等研究社会科学院网站。
    www.college-de-france.fr/,法兰西公学网站。
    http://www.ens.fr/spip.php?rubrique30&lang=fr,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网站。
    http://www.afec-etudeschinoises.com/-L-AFEC-?lang=fr,法国汉学协会官方网站。
    http://iao.ish-lyon.cnrs.fr/,东亚学院网站。
    http://www.sciencespo.fr/ceri/#d,国家政治科学基金会国际关系学院网站。
    http://www.univ-paris-diderot.fr/sc/site.php?bc=LCAO&np=FORMCHIN,巴黎七大中文系网站。
    http://www.cefc.com.hk/rubrique.php?id=73,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网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