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进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进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评析了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演进过程,总结出中国环境外交发展的特殊性:国内环境治理滞后于环境外交的发展,中国环境外交与国际环境外交的发展存在“同期不同步”问题;明确了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定位,即:中国环境外交的实质性发展阶段和战略转型阶段;重点探讨了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面临的战略转型问题,包括制约因素、发展契机和战略重构等三个方面。
     本文以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进程为纵向线索、以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与国际机制、国内治理的互动关系为横向线索,将对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历史进程的分析分为回顾、反思与前瞻三个部分:回顾探究过去,即中国环境外交参与国际环境机制、建构国内环境治理体系的历史过程;反思立足当下,即中国环境外交在现存国际环境机制、中国国内环境治理体系中所处地位及存在的现实局限;前瞻指向未来,即中国环境外交在国际环境机制、国内环境治理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角色转变和重新定位,最后集中探讨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的系统构建问题。
     本文写作的基本框架如下:
     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并对环境外交、国际环境机制、国内环境治理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
     第一章主要是对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发展历史的整体回顾,探讨了中国环境外交历史阶段划分问题,提出了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的主要特点及其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总结出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已经完成了对环境外交基本框架的建构,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中国环境外交已经获得了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基本具备了实现战略转型的前提和资格。
     第二章主要是对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制约因素的集中反思,结合历史与现实,从国际环境机制、“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环境责任论”、”绿色壁垒”等问题入手,阐释其在国际环境领域中存在的局限;从国内环境治理和外交政策保障等不同角度,探讨其发展中受到的国内制约;从先天条件、能力建设等方面,归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论证了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发展形势的严峻性。
     第三章主要是对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发展契机的战略前瞻,论证系统重构中国环境外交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以内政与外交的互动关系作为分析视角、借鉴双层博弈论作为分析框架,从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两个角度,分析中国环境外交在冷战后面临的历史机遇:伴随着中国在冷战后国际环境领域的角色发生转变、环境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外交转型中战略地位的持续上升,环境外交在中国外交格局中的地位由边缘转向主流。
     第四章主要是对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发展战略转型的系统重构。在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现实局限的基础上,论证了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实现战略突破的可行性。提出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应重视和提高环境外交工作的地位,从角色定位、战略调整、政策激励、智力支持、能力建设、国内保障等方面入手,系统构建中国环境外交的发展战略,从而在环境领域实现内政与外交的良性互动,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开辟道绿色发展空间。
     结语:总结与展望,归纳出全文的基本结论:在冷战后国际环境领域利益格局重新调整、中国经济发展与外交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应及时调整关于环境问题的国家立场和对外政策,系统构建中国环境外交的发展战略,重视和提高环境外交在中国外交转型中的战略地位。最后结合中国国内环境治理和国际环境领域的现实发展,进一步引申中国环境外交实现战略突破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This thesis aims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fter the cold war. By analyzing this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such methods as historical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it summarizes two specific feature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the backwardness of domestic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with respect to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nd the asynchronism between China’s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in the same period. Therefore, it clarifies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from the end of cold war to the time being, stating that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was actually experiencing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transition during this period. Then, after exploring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th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c reconstruc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fter the cold war, all of which consist in the issue of its strategic transition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While the focal point of this thesis i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n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regime, and between that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re also important research points. In this thesi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fter the cold wa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review stage, the reflection stage, and the prospect stage. The first stage is about reviewing the past, or specifically, discuss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in which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integrat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regime and in which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e second stage is of reflection, upo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including the present position and limitation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regime and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prospect stage targets the future, which involves the role shift and repositioning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while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regime and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re changing. In the end, the thesis expounds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is as follows: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t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is topic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 methods employed in the study, and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thesis. Then, it makes definitions of several basic concepts such 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regime, and domestic management.
     In the first chapter, i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fter the cold war as a whole, divid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into several stages, and present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fter the cold war and the periodic achievements it has made. Then it is concluded that a basic framework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driving it to a substan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has obtained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world and it is completely ready to undergo strategic transiti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it intensively reflects on the factors restr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fter the cold war. By combining the history and the reality, it discusses biased theories like“China Threat to Environment”and“China Responsibility for Environment”, and the problem of green barriers, which explain the restriction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onsequently, it shows the domestic restraints from the angles of domesti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foreign policy securities and sums up the inherent problems and defect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by focusing on the congenital conditions and ability building. Then it demonstrates of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fter the cold war.
     In the third chapter, it proposes strategic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after the cold war and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systematic reconstruc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and by applying the analyticial structure of the double game theory, it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fter the cold war in view of both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domestic situation. It also elaborates that China’s role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has improved after the cold war and that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iplomatic transition, which means that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has transformed from its marginal role into a mainstream role in the diplomatic structure of China.
     In the fourth chapter, it concentrates on the systematic reconstruc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fter the cold war.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analyzing current limitations, it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trategic breakthrough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suggesting that China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enhance the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in its foreign strategies and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it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role positioning, strategic adjustment, policy stimulation, intellectual support, ability building, and domestic security, so that China can achieve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s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open up green space for its peaceful rise.
     In the conclusion part, it draws a conclusion from the entire thesis that under the complicated circumstances where the interest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has been readjusted, and where China is undergoing economic growth and diplomatic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China should immediately modify its national position and diplomatic policies concerning environment, systematically establish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nd thus value and promote the strategic role of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in China’s diplomatic transition. Finally, in accordance with China’s domesti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t further states the urgency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strategic breakthrough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引文
①引自丁金光:《国际环境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前言第3页
    ②参见Pamela S. Chasek, Earth Negotiations: Analyzing thirty years of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③参见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CED), http://www.cedsite.org/20110223
    ①参见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German Studies (AICG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Conference Repor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98
    ②参见丁金光:《国际环境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①斯蒂芬·克拉斯纳主编《国际机制/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丛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②D. Kettle,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 C. :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3,p.22
    ③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89页
    ④詹·库伊曼:《治理与治理能力:利用复杂性、动态性与多样性》,引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第231页
    ①参见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②参见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参见蔡守秋:《环境外交概论》,香港中华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
    
    ①张海滨:《中国环境外交初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②本节部分发表于笔者:《中国环境外交冷战后的发展》,《改革与开发》,2011年06期
    ①参见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②本文在本章第二节对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所取得的实质性发展进一步展开论证,在此不再重复陈述
    
    ①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225页
    ②参见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参见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中日经济专家合作编辑:《现代日本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29-230页
    ②参见【日】田中角荣:《日本列岛改造论》,商务印书馆,1972年
    ①自然之友编梁从诫主编:《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52页
    ①http://env.people.com.cn/GB/11713673.html 2010年05月27日
    ②《对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hhtp://www.huanqiu.com 2009年12月08日
    
    ①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5/content_13103677.htm
    ②本节已经发表,参见笔者:《中国环境外交冷战后的发展》,《改革与开发》,2011年06期
    ①参见国合会2010年年会11月10日下午文字实录http://www.mep.gov.cn 2011年11月11日
    ①参见《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到247页
    ①莫里斯·施特朗《建立全球环境治理的新范式》,转引自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序言
    ①参见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访李鹏同志http://www.chinaeol.net/news/view.asp?id=58413&cataid=10
    ①《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自然之友编,杨东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54页
    ②Ibid.xvi.转引自薄燕主编《环境问题与国际关系》,复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①WTO初裁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违规下一个可能锁定稀土http://ccnews.people.com.cn/GB/13981016.html 2011年2月23日
    ②同上
    ①参见http://www.fmprc.gov.cn/wjb/search.jsp 2011年2月23日
    ①参见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第九章北京海洋智慧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4月版②参见http://www.cnr.cn/jingji/yaowen/201101/t20110105_507547594.html http://www.iic.org.cn/D_newsDT/newsDT_read.php?id=50021
    
    ①参见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第九章北京海洋智慧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4月版
    ②参见http://www.cnr.cn/jingji/yaowen/201101/t20110105_507547594.html http://www.iic.org.cn/D_newsDT/newsDT_read.php?id=50021
    ①转引自丁金光《国际环境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
    
    ①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4.htm
    ②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3/content_12098887.htm
    ③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9/19/content_1090754.htm
    ①国家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6月4日
    ②国家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6月4日
    
    ①《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自然之友编,杨东平主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②参见http://world.people.com.cn/GB/13933002.html 2011年2月16日
    ①参见温家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http://house.people.com.cn/lddt/xinwen/060424/article_1839.html
    
    ①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60.htm
    ②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4.htm
    ③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5/content_13103677.htm
    ①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10117445.html
    ②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7/content_13114896.htm
    
    ①参见丁金光《国际环境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②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30309/939749.html
    ③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2688117.html
    
    ①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1-01-24/content_1641896.html
    ②参见http://www.xinhuanet.com/ 2011-03-17
    ①http://www.zhb.gov.cn/zhxx/hjyw/201103/t20110317_207005.htm
    1.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王之佳《对话与合作——全球环境问题与中国环境外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丁金光《国际环境外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蔡守秋《环境外交概论》香港中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黄全胜《环境外交综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王逸舟《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8.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曲格平《关注中国生态安全》中国环境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
    10.曲格平、尚忆出《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王曦《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2.王杰,张海滨,张自洲《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国家环境保护局《党和国家领导人谈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
    14.韩德培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5.吕志梅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6.薄燕主编《环境问题与国际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蔡守秋《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蔡拓《当代全球问题》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1.蔡拓《全球化与政治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王逸舟《国际政治理论与战略前沿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5.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阎学通《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李慎明,王逸舟《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8.倪健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梁从诫《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0.林灿铃《国际环境法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31.林灿铃《国际环境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2.林灿铃《国际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3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际合作司编《国际环境法公约选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文同爱《国家环境法制建设与中国》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5.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问题的理性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6.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7.朱明权《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8.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9.韩广,杨兴,陈维春《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0.徐淑萍《环境与贸易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蔡守秋《环境外交概论》香港中华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
    43.《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4.自然之友编杨东平主编《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国家环保局外事办公室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2.《21世纪议程》国家环境保护局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爱蒂斯?布朗?魏伊丝《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汪劲,于方,王鑫海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莱斯特?布朗《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林自新译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5.巴里?布赞《人、国家与恐惧-后冷战时代的国家安全议程研究》阎建,李剑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6.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薄智跃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罗?麦克纳马拉,詹?布莱特,《历史的教训: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建言书》张立平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8.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国际化与国内政治》(M)姜鹏,董素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克雷格?斯奈德《当代安全与战略》徐纬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詹·库伊曼:《治理与治理能力:利用复杂性、动态性与多样性》,引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1.莫里斯·斯特朗《建立全球环境治理的新范式》,引自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
    12.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芙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13.中日经济专家合作编辑《现代日本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14. (日)田中角荣著《日本列岛改造论》商务印书馆1972年
    1. Pamela S. Chasek, Earth Negotiations: Analyzing thirty years of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2.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CED) , http://www.cedsite.org/20110223
    3.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German Studies (AICG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 Conference Report )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98
    4.斯蒂芬?克拉斯纳主编《国际机制/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5. D. Kettle,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3,p.22
    6.《Environmental Diplomacy: Environmental &US Foreign Policy》www.state.gov/www/global/oes/earth.html
    1.丑则静,李晓于《试析后哥本哈根时代中国环境外交新走向》知识经济, 2010年11期
    2.王利涛《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环境外交——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为例》国际论坛, 2010年03期
    3.齐峰《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境外交的解读与思考——兼论构建环境外交新战略》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03期
    4.齐峰《科学发展观维度下的中国环境外交新战略构建》桂海论丛, 2009年03期
    5.孙凤蕾《跨国公司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社科纵横, 2009年07期
    6.陈艳平,贺新元《生态殖民主义:本质、表现及其对策》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04期
    7.马忠国《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壁垒的新形式与应对策略》现代商业, 2009年29期
    8.吴兆雪,李渊喆《呵护地球家园、构建和谐世界——简论中国新环境外交观》理论建设,2008年01期
    9.张海滨《世界环境七大国:环境外交之比较》绿叶,2008年04期
    10.王小东《在环境外交中争取最大的国家利益》绿叶, 2008年04期
    11.丁金光《中国环境外交的成就与问题》绿叶, 2008年04期
    12.张世秋《在全球化-国内关系中思考中国环境外交》绿叶,2008年04期
    13.丁金光《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新思路——<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一书评介》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年02期
    14.冯玉然《”绿色壁垒”形成机制与政府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年03期
    15.王彬《试论中印环境合作问题》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04期
    16.黄修文《浅析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年06期
    17.冯昭奎,林信太郎《让“国际维绿行动”提上日程》世界知识, 2008年14期
    18.郭秀清《新世纪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重任》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8年04期
    19.王志刚,黄莎莎,裔仕佳《反思与前瞻的经典之作——评<全球秩序:国际政治的价值观和权力>》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02期
    20.原丽红《从环境外交困境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03期
    21.张小平《论框架公约——以国际环境条约为例》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7年04期
    22.吕建华《生态环境问题:国际政治经济新焦点》新远见, 2007年09期
    23.丁金光《中国环境外交的开端:成就与问题》甘肃社会科学, 2007年05期
    24.史卉《关于中国环境安全战略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06期
    25.任国玉,徐影,《从未来气候情景看主要发达国家的气候谈判立场》中国科技论坛, 2006年02期
    26.史卉《中国处理松花江污染事件的成功实践》前沿, 2006年10期
    27.黄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政治外交效应》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年06期
    28.徐伟《析中国环境外交的特点》科学与管理, 2005年02期
    29.秦大河《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我国的对策》外交学院学报, 2004年03期
    30.唐辉宇《应对”绿色壁垒”的10大对策》轻工机械, 2004年04期
    31.李红霞《环境体制和环境保护新模式:我们所在何处?》国外社会科学, 2003年02期
    32.吕杰《中国环境外交与国内环境保护》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年05期
    33.刘乃京《环境外交:国际力量互动与较量的新界面》国际论坛, 2003年06期
    34.王茂涛《环境安全与国际关系的“绿”化》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
    35.廖华《论我国构建”绿色壁垒”的必要性及法律对策》法商研究, 2002年06期
    36.黎勇,彭立颖《从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成果看能源问题的紧迫性与艰巨性》环境保护, 2002年10期
    37.元东郁《中、日、韩三国对外环境政策与东北亚环境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03期
    38.林智理《生态环境问题对政治活动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年03期
    39.陶应发,张学才《环境问题中的民族利益》湖北社会科学, 2002年09期
    40.魏建文《美国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广西社会科学, 2002年01期
    41.关键《应对”绿色壁垒”的十大对策》中国机电工业, 2002年10期
    42.李伟《试论环境外交中的西方霸权》理论月刊, 2002年11期
    43.鲁远《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世界环境, 2002年01期
    44.陈竹华,寿小丽《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挑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年04期
    45.袁福珍,陈颂桥《发达国家环境外交战略及我国的政策》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1年02期
    46.郑捷《中国环境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福建环境, 2001年01期
    47.孙凯《从边缘到主流:环境外交发展历程》新视野, 2001年05期
    48.解振华《努力推进新时期环境外交工作》环境保护, 2000年07期
    49.王义桅《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0年04期
    50.朱素梅《全球环保领域中的跨国公司及其环境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年05期
    51.田文林《当前国际政治视野中的环境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03期
    52.那力《概念透观:环境安全与环境外交》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0年06期
    53.王毅《环境外交与中国》科技潮, 2000年01期
    54.万劲波《WTO环境外交的新领域》环境, 2000年03期
    55.蔡守秋《论环境外交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上海环境科学, 1999年06期
    56.康瑞华,曲秋红《大国的环境外交与中国的对策》现代国际关系, 1999年04期
    57.姜太平《战后日本环境政策演变初探》现代日本经济, 1999年05期
    5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关于印发《全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工作(1999-2002)纲要》的通知中国环保产业, 1999年06期
    59.林凌,黄剑雄《环境问题对当代世界政治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 1997年01期
    60.梁琦《国际贸易中的环保态势剖析》生产力研究, 1997年06期
    61.柯金良《开展环境外交扩大环保合作──1996年环保领域国际交流回顾》世界环境, 1997年02期
    62.林凌,黄剑雄《试论环保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7年03期
    63.吴玉萍《环境外交: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与斗争的重要方式》世界环境, 1996年04期
    64.赵英《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森林与人类, 1996年06期
    65.刘晓强,党晓龙,刘继光《第三世界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理论导刊, 1995年05期
    66.叶汝求《我国环境外交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科学动态, 1995年01期
    67.林晓光《为了一个常绿常青的地球》国际观察, 1994年03期
    68.罗应璇《现今国际关系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02期
    69.向跃霖《市场经济与“环保力”》中国环境管理, 1994年03期
    70.海证《联合国环发大会与国际海洋环境外交》海洋开发与管理, 1994年01期
    71.张海滨《中国环境外交初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05期
    72.黄月华《对人类生存危机与国际环境法的思考》现代法学, 1993年06期
    73.屠启宇《环境外交的主题——国际环境立法》国际展望, 1993年11期
    74.金镒明《环境保护知识讲座(二)——全球性环境保护浪潮(下)》生物学通报, 1993年06期
    75.许化,谢肇国《试论我国的环境外交政策》中国环境管理, 1992年01期
    76.孙林《活跃的“环境外交”》世界知识, 1992年09期
    77.向弘剑《开辟外交领域的新天地》中国图书评论, 1992年06期
    78.任耐安《发展环境教育事业是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的需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992年03期
    79.屠启宇《环境外交——日本实现大国梦的新手段》国际展望, 1992年22期
    80.续建宜,贾春华《关于跨国污染与国际关系问题的探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1年04期
    81.钱春元《世界环境外交活跃》瞭望, 1991年Z1期
    82.查汝强《建立国际生态新秩序》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1年05期
    83.刘大群《国际环境外交的新动向》国际问题研究, 1990年04期
    84.范亚新《中国环境外交冷战后的发展》改革与开发,2011年06期
    1.李渊喆《中国新环境外交观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葛安杰《中国环保战略及其环境外交》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复旦大学,2009年
    3.黄婉莹《21世纪中国环境外交之探析》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河南大学,2008年
    4.黄全胜《环境外交综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苟月红《21世纪中国环境外交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暨南大学,2008年
    6.王汝菲《21世纪环境挑战与中国环境外交》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外交学院,2007年
    7.宋立峰《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外交》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青岛大学,2007年
    8.袁静《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外交博弈》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姚卓《试论中国环境外交与国际环境制度的相互关系》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外交学院,2006年
    10.刘忠山《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及面临的困境》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青岛大学,2006年
    11.李玲《中国环境外交初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http://www.zhb.gov.cn/zhxx/hjyw/201010/t20101019
    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www.news.cn 2007年11月24日
    3.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www.news.cn 2010年3月15日
    4.国合会2010年年会11月10日下午文字实录http://www.mep.gov.cn 2011年11月11日
    5.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新要求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周生贤部长在2011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mep.gov.cn/ztbd/gzhy/2011gzh/
    6.国家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6月4日
    7.温家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http://house.people.com.cn/lddt/xinwen/060424/article_1839.html 2006年4月24日
    8.《对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hhtp://www.huanqiu.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