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廷式诗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们审视古代文学发展史并将目光聚焦在晚清的时候,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世变背景下学术论争、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盛况,而这一切都与当时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经世致用的学术环境、感世伤时的士人心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廷式(1856—1904)的诗词创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文廷式怀负奇伟,天才横溢,其诗词作品抑扬时局,针砭时弊,寄托了个人忧危念乱的忠愤和壮志难酬的悲慨,字里行间贯注着个体的生命跃动,展现出诗人情感、价值、思想、意欲等交织而成的多维复杂的精神世界。更值一提的是,文氏之诗词创作无论从思想艺术方面来讲,还是从兴发感动的作用来讲,都传达出一份深挚的志意和理念,给人以强大的感发力量,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转益多师、不拘一格的姿态,真可谓中国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瑰玮双璧。
     本文以文廷式的诗词为研究对象,主要由绪论、正文和附录三大部分构成。
     在对文氏诗词展开具体论述之前,文章综合文氏年谱及奏疏、笔记、日记、随笔等著作,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文氏之家世、生平、思想、著述等内容作简要的分析和介绍,为后文文氏诗词的探讨提供一种写作背景。文氏家世变迁的轨迹对我们进一步讨论文氏诗词与其家风影响之关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文氏政治主张与史学思想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其诗学理论和词学主张,因为文氏著作中所体现出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是相互贯通的。关于文氏的交游结社,文章尤其着力于交游中与其文学活动关系比较密切者,以此展示文廷式的生平行实以及与同时代文人及群体流派的文学渊源关系,由点到面,进而正确认识、全面观照清季诗坛、词坛的整体面貌和文学观念的演化。
     文氏的诗学观念和词学主张与其诗词创作是相并行的,因此,对其诗学观念和词学主张的探讨显得尤为必要。而事实上,文氏没有系统的评诗论词的著作,仅有零缣余墨散见于笔记、日记、序跋等著述中。笔者今从文氏《纯常子枝语》、《琴风余谭》、《闻尘偶记》、《伐山取材》等著作中辑出文氏论诗说词之吉光片羽,借以窥测文氏诗学观念和词学主张之全貌,并将其置于晚清诗学、词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期深入全面认识文氏在清末诗词史上的地位。
     晚期清诗,流派纷杂,各自树立。文廷式不仅与各派首领如陈三立、王闿运、黄遵宪、易顺鼎等相交非浅,在政治见解上亦同气相求。然而,在诗学主张上,文氏却兀傲不随流俗,不盲从于任何一派。他论诗强调以雅正为归,并要求转益多师、兼采唐宋以变化出之,同时也十分注重以性情为诗,并认识到吟诵对诗词创作的重要作用。这绝对不同于那些斤斤于门户之争的诗派所提出的诗学主张,在祢宋诗学影响下的晚清诗坛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这样诗学主张的指导下,文氏诗歌创作呈现出多元并蓄、异彩纷呈的局面,足可以与清末众多诗派的领军人物相比肩。虽有不足之处,但实属白璧微瑕,终难掩其作品在当时诗学环境下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可以说,文诗是合诗人之诗、学人之诗、政治家之诗为一体不可多得的佳制,其中情感表达的缠绵往复、声韵节奏的抑扬抗坠、使事用典的广博恰切、对仗的精工流畅奠定了他在晚清诗坛上的地位,这在清末诗史上是不容抹煞的。
     清季词坛,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朱祖谋四家承常州余绪,为常州词派的界内新变,固当为晚期常州词派四大词人。文廷式与四大家同时,论词却不以门户为限,要求力斥柔靡,济以豪宕,转益多师,拔帜宗外,词学宗尚与以四大家为中坚的临桂词派卓然相异。这在常州词派牢笼的晚清词坛,确实具有药救时弊的重要意义。在创作上,文氏不仅远绍花间词人、苏东坡、辛稼轩,还近承以陈澧为中心的学海堂学人词人群,并与同辈友朋如王鹏运、梁鼎芬、沈曾植、易顺鼎等切磋攻错,能经纬古今又自铸面目,形成了“气象与人不同处”的不拘一体、多元并融的风格。可以说,文廷式是清末词坛的一个另类,他的出现昭示着清末词学内部的自救、自振、自新,也暗示着词学即将要跳脱出传统的羁绊,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
     附录包括文廷式年谱、文廷式论词、《云起轩词》词评辑录、《云起轩词》补遗、文廷式诗歌补遗、文芸阁先生词话、文廷式诗词集序跋辑录、《云起轩词编年校注集评》(存目)等内容。
As we carefully examine the ancient literature history especially during the lateQing Dynasty, we can deeply feel the peak era of academic debate, literary creationand literary criticism under changing times. Thes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omesticand foreign political troubles, practical academic environment, sorrowful sentimentsof scholars towards time changes, and so on. And such is the background of poetrycreation by Wen Tingshi (1856-1904). Wen exudes greatness and is overflowing withtalent. His poetry works rise and fall reflecting the times. They point out what he seesas errors and offer salutary advice; reposing emotions of loyalty and resentment in hisworrying about the chaos, as well as his profound sadness in unreciprocated ambition.Vivacity of life entwines between his words and lines. It unfolds themulti-dimensional and complex inner world of the poet, which is interwoven by hisfeelings, values, thinking, desires, etc. It is especially noteworthy that Wen’s poetryworks, whether in the art of thinking or in the function of moving and inspiring,conveys a deep aspiration and ideology that give people a strong stimulating energy;and at the same time demonstrates the act of “learning from various masters” and of“not confining to a single standard”, which are like a rare and remarkable pair ofjewel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takes Wen Tingshi’s poetry and Ci-poetry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entire paper constitutes3major parts, namely the introduction, main text andappendix.
     Before elaborating further on the Poetry and Ci-poetry of Wen, the paperintegrates Wen’s chronological biography, his memorials to the Emperor, notes, diaryand analytical description of his works to seek other scholars and intellects’ analysisand introduction of Wen’s family background, life, thinking, writings, etc.; in soproviding the description of Wen’s writing background for the latter part of this paper.Traces of Wen’s family vicissitude bear important verification meaning towardsdiscussing the family tradition influence in Wen’s works. The examination of Wen’spolitical thinking and his thoughts on history helps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his poetry ideologies and the core thinking of his ci-poetry. This is because the manifestation ofWen’s work is that world view, human values and historical conceptions arepermeated. As for Wen’s friendship-making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ose who wererelated the most towards his literary activities, thereby demonstrates Wen Tingshi’slife and doings as well as his relationship with writers of the same era and intellectualgroups and their literature origins. In this we attemp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theevolution of literature idea and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poetic and ci-poetic world inthe Qing Dynasty.
     Wen’s idea on poetry studies and his views on ci-poetry studies were parallel tohis poetry creations. Hence the study on this aspect is critically essential. As a matterof fact, his unsystematic opinions about poetry can only be found scattered in hisnotes, diaries, foreword, etc. From Wen’s “Chun Chang Zi Zhi Yu”,“Qin Feng YuTan”,“Wen Chen Ou Ji”,“Fa Shan Qu Mu” and other works, the author discussesthe fragments of Wen’s valuable opinions on poetry and ci-poetry; and uses this toobserve the complete picture of Wen’s poetry ideas and views on ci-poetry. Thus alsolooking at Wen’s positioning in the poetry and ci-poetry development in late QingDynasty.
     Poe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divisional, diverse and developeddistinctively. Wen Tingshi not only had a close bond with leaders of the differentdivisions or schools such as Chen Sanli, Wang Kaiyun, Huang Zunxian, Yi Shundingand others; they also shared similar political views. However, Wen had his ownunique views on poetry and did not follow views of any other schools. Hisdiscussion on poetry stresses on Ya Zheng, and call for the learning from differentgreat masters and poets of the past, as well as taking from Tang-Song poetic andchanging it. He also emphasizes a lot on poetry with personality, and realizes theimportance of reciting in the creation of poetry and ci-poetry. This is absolutelydifferent from the fight among poetry schools regarding their views on poetry. Thepoetic world of late Qing Dynas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imulating Song poeticstudies is truly commendable. Beneath the guide of such poetic views, Wen’s workspresented a multi-dimensional and colourful display, which is comparable withleading poets from various poetry school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lthough not entirely perfect, it is like a valuable piece of slightly flawed white jade, where theprominent achievement of Wen’s work in this poetic environment cannot be coveredup. It can be said that Wen’s poetry constitutes the poetry of poets, scholars andpolitical figures, all combined into one rare creation.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flow of rhythm, matching of subject matter, and exquisiteness establishes hisposition in the poetic worl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an achievement that cannot beeradicated from the history of late Qing poetry.
     As for the world of ci-poetry in Qing dynasty, Wang Pengyun, Zheng Wenzhuo,Kuang Zhouyi and Zhu Zumou were the four figures inheriting the intellectuallegacy of Changzhou. They were the new revolution of the Changzhou ci-poetry, andthus were named the major four ci-poets of the late Changzhou. Wen Tingshi was atthe same era as the four ci-poets. There was no limitation by poetry schools when hetalked about ci-poetry. He opposed the soft approach and sought for a bold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stead. He encouraged learning from different great mastersof the past and out of ordinary. His ci-poetry studies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the four major ci-poets. This aspect had indeed “saved” the ci-poetry in the late Qingwhich was under the tight grasp of Changzhou ci-poetry. In his poetry creations,Wen not only inherited from great poets of older times like Su Dongpo and XinJiaxuan, he also carried the legacy of poets in Xue Hai Tang that centered on poetChen Li. Besides, Wen also learned from his peers such as Wang Pengyun, LiangDingfen, Shen Zengzhi, Yi Shunding and others. He was able to identify with poetsof olden and current times, as well as establish his own individuality, therebycreating an unrestricted and multi-dimensional style. It can be said that Wen was in adifferent league in the ci-poetry worl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His appearanceoutwardly denotes the internal self-reformation and self-revival of ci-poetry in lateQing. It also hinted that ci-poetry would be breaking free from tradition and a majorrevolution was going to happen.
引文
①蒋寅《进入“过程”的文学史研究——<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导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第1期
    ①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6页
    ②嘉庆元年,以聂人杰、刘鸣盛、张正模为首的白莲教义军在湖北枝江、宜都一带起义,起义前后长达九年多,于嘉庆十年被镇压下去,影响却遍及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河南五省。此间,又爆发了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
    ③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④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①刘福姚《庚子纪闻》,《义和团史料》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25页
    ②陈维昭《带血的挽歌——清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③张惠言《周易虞氏义序》,《茗柯文编》二编卷上,清同治八年刻本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16页
    ②龚自珍《尊隐》《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页
    ③龚自珍《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页
    ④龚自珍《夜直》,《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5页
    ①沈曾植《清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君芸阁墓表》,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3页
    ②文廷式著,叶恭绰辑《文道希先生遗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③汪叔子《文廷式集》卷九《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53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625—3626页
    ①清·张维屏辑《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五十八,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②清·张维屏辑《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五十八,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③清·史澄撰《(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十宦绩七,光绪五年刻本
    ①“文晟之子文星瑞带领壮勇,前往会剿,迭获胜仗。”见清·陈坤《粤东剿匪纪略》,同治十年刻本
    ②文廷式《旋乡日记》1886年七月初一日记载“有父执某举‘先立夏三日’句命对,廷楷即对‘既克商二年’,人以神童目之。”见《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05页
    ①“纯常子”取《庄子·外篇·山木》:“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寓感伤意也。
    ②文廷式在戊戌政变匿寓湘东时所撰《撷芳录》署名“菩提流支偶写”,后经汪叔子先生查证,“菩提流支”为梵言,秦言即“道希”。
    ③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①“再,近来朝鲜内乱,中国调兵前往。其事秘密,外人无由得知。然闻日本遣兵已将万人,且据要地。臣思日本练兵以来二十余年,从未有此大举。此其深求诡计,盖非偶然。臣恐东渡之师,或狃于议和,日本乘其不备,潜师袭我,则仓卒之际,恐有损失。应请旨饬下北洋大臣,谋所以扼要制人之术,无使失算于前,复受侮于后;疆场之事,庶有转机。”文廷式《请饬北洋大臣妥筹朝鲜兵事扼要制人片稿》,《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6页
    ②文廷式《朝鲜事机危迫条陈应办事宜摺》,《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9页
    ①文廷式《敬陈管见摺稿》,《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页
    ②文廷式《战事己开请饬在事大臣力祛雍弊摺稿》,《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页
    ①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上编卷四,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27页
    ②钱仲联《文廷式年谱》,《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4辑第294页
    ③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四,民国二年南昌退庐刻本
    ①陈澧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二八、《清史列传》卷六九、江宗衍《陈东塾先生年谱稿》(《岭南学报》第四卷第一号)。
    ②文廷式《芸阁偶记》记曰:“沈子培刑部(曾植)游粤时,曾数与师相见,师亟称之。后子培为余言,兰甫先生有所不言,无所不知,盖汇乾、嘉以来文儒之总也。”见《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56页
    ③文廷式《诗录》,《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14页
    ①文廷式《诗录》,《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64页
    ②叶衍兰生平事迹见《番禺县志·叶衍兰传》(《碑传集三编》卷三十九)
    ①文廷式《闻尘偶记》,《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47页
    ②翁同龢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六三、《常(熟)昭(文)合志·翁同龢传》(《碑传集补》卷一)、孙雄《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翁文恭别传》(《碑传集三编》卷二)
    ①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452页
    ②王鹏运事迹见况周颐《礼科掌印给事中王鹏运传》(《碑传集补》卷十)、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暨南大学文学院集刊》第一集)
    ③文廷式《闻尘偶记》,《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22页
    ④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六十四,民国退耕堂刻本
    ①张伯驹编《春游社琐谈》,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②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43页
    ③文廷式《南旋日记》后所附笔记,《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75页
    ④陈三立生平事迹见胡思敬《戊戌履霜录·陈三立传》、吴宗慈《陈三立传略》。
    ①陈寅恪《寒柳堂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3—234页
    ②王永兴主编《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7—48页
    ③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七十三,民国退耕堂刻本
    ①梁鼎芬《款红楼词》有同调《台城路》一首,其序云:“乙酉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越八日,姚柽甫丈约云阁与余,往南河泡看荷花,各得词一首。时余将出都矣。”
    ③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七十三,民国退耕堂刻本
    ①沈曾植《清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君芸阁墓表》,《广清碑传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3页
    ②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七十一,民国退耕堂刻本
    ③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卷六,民国铅印本
    ④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卷八,民国铅印本
    ①文廷式《东游日记》:“晚归得家信;又实甫弟见寄《念奴娇》词一首,笔意壮阔。”见《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64页
    ③夏敬观《忍古楼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4751页
    ④叶恭绰《<文道希先生遗诗>叙》,文廷式著,叶恭绰辑《文道希先生遗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⑤陈诗《文道希先生诗集序》,文廷式著,叶恭绰辑《文道希先生遗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①文廷式《东游日记》,《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67页
    ①文廷式《东游日记》,《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62—1174页
    ①内藤湖南著,刘美崧译,《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筑摩书房1973年版第118页
    ②文廷式《致内藤湖南书》,《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52页
    ③内藤湖南著,刘美崧译,《内藤湖南全集》第十二卷,筑摩书房1973年版第149页
    ①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第4705页
    ②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卷一,《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第4672页
    ③《张祥龄小传》,戴安常选编《近代蜀四家词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④文廷式《诗录》,汪叔子编《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1315页
    ⑤钱仲联《文云阁先生年谱》,《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一号第77页
    ①易顺鼎《吴波鸥语叙》,《近代蜀四家词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版年第4页
    ②郑文焯《郑大鹤先生论词手简》,《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第4329页
    ③王易《词曲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20页
    ④刘毓盘《词史》,民国铅印本第104页
    ⑤文廷式《文道希先生遗诗》:“甲午冬,寓宣武城内。于时海水群飞,物情惶骇。惟余寂寞闲居,虽有危苦之词,不改萧旷之度。”(《冬夜绝句》自注),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①释敬安《八指头陀诗续集》卷二,民国八年北京法源寺刻本
    ②释敬安《八指头陀诗续集》卷五,民国八年北京法源寺刻本
    ③文廷式《岁暮怀寄禅》:“云山踏破万千叠,宗说遥通上下乘。挂屩枫前感今昔,缘何得遇雁门僧。”
    ④释敬安《八指头陀诗续集》卷五,民国八年北京法源寺刻本
    ⑤陈三立《散原精舍诗》卷上,清宣统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⑥宋慈抱《陈三立传》,《国史馆馆刊》第二卷第一号
    ①陈锐《门存诗三十八首自序》,《袌碧斋集》,1929年排印本
    ②《虞初志补》卷十二,姜泣群辑《虞初志合集》之六,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页
    ①夏敬观《学山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70—71页
    ②文廷式撰,叶恭绰辑《文道希先生遗诗·序》,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③钱仲联辑《广清碑传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3页
    ①赵铁寒《文芸阁先生全集出版简介》,《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98—1399页
    ①陈衍《小草堂诗集序》,钱仲联编《陈衍诗论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4—1075页
    ②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①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②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10页
    ③邵长蘅《研堂诗稿序》,《青门剩稿》卷四,《邵子湘全集》,清康熙刻本
    ②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钱仲联编《陈衍诗论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③沈曾植《与金潜庐太守论诗书》,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第291页
    ④钱仲联《论同光体》,《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123页
    ①陈三立《振绮堂丛书序》,《散原精舍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②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③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五十五,民国退耕堂本
    ④程潜《养复原诗自序》,陈文新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晚清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2页
    ⑤郭嵩焘《谭荔仙四照堂诗序集》,《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71页
    ⑥王闿运《湘绮楼论诗文体法》,《国粹学报》1906年(23)
    ①王闿运《说诗》,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159页
    ②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③陈衍《近代诗钞述评》,钱仲联编《陈衍诗论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6页,
    ④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142页
    ⑤樊增祥《斋居遣兴》,《樊山续集》卷十六《音声树集》,清光绪二十八年西安臬署刻本
    ⑥樊增祥《雪中八首和何方伯》之八,《樊山续集》卷二四《紫薇三集》,清光绪二十八年西安臬署刻本
    ①张佩纶《樊山集序》,樊增祥《涧于集》文卷上,民国十五年涧于草堂刻本
    ②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9
    ③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④陈三立《人境庐诗草跋》,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087页
    ⑤陈宝琛《息力杂诗》,刘永翔,许全胜校点《沧趣楼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①萧华荣《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1页
    ②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③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第127页
    ①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六),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29页
    ②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③王飚《潮卷国魂怒不平》,《爱国主义与近代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
    ①严迪昌《清诗史》(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34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下),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141页
    ①沈曾植《清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君芸阁墓表》,《广清碑传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3页
    ①钱谦益《有学集》,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13页
    ②文廷式《随山馆诗序》,汪叔子编,《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9页
    ③内藤湖南《南画小论》,神田喜一郎著,刘美崧译《内藤湖南先生与文廷式》,江西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转引内藤湖南与文廷式的一段谈话)
    ①文廷式《闻尘偶记》,汪叔子编《文廷式集·笔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37页
    ②文廷式《南轺日记》,汪叔子编《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41-1142页
    ③文廷式《琴风余谭》,汪叔子编《文廷式集·笔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85页
    ④袁枚《再答李少鹤》,《袁枚文选》作家出版社1997年第175页
    ①袁枚《答蕺园论诗书》,《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清乾隆刻增修本
    ②文廷式《代徐都郙草撰<大小雅堂诗词集>序稿》,汪叔子编《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3—104页
    ③文廷式《湘行日记》,汪叔子编《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18页
    ①文廷式《琴风余谭》,汪叔子编《文廷式集·笔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88页
    ②叶恭绰《文道希先生遗诗叙》,文廷式著,叶恭绰辑《文道希先生遗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③徐乃昌《遐菴先生编刻萍乡师遗诗成感赋》,文廷式著,叶恭绰辑《文道希先生遗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①文廷式《论诗》,汪叔子编《文廷式集·诗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57页
    ②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页
    ③文廷式《临帖》,汪叔子编《文廷式集·诗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51页
    ④文廷式《浩山诗集评语》,汪叔子编《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4页
    ①文廷式著,《纯常子枝语》卷五,民国三十二年刻本
    ②王夫之等著,《清诗话》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③屈大均《送朱上舍》,《屈翁山诗集》卷二,清康熙李肇元刻本
    ①文廷式《南轺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37页
    ②狄葆贤《平等阁诗话》,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光宣朝卷》卷十九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93—13494页
    ③陈诗《尊瓠室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92页
    ④陈三立《文道希先生遗诗序》,文廷式著,叶恭绰辑《文道希先生遗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①文廷式著,《纯常子枝语》卷六,民国三十二年刻本
    ②朱庭珍《论诗》,郭绍虞、钱仲联、王遽常编《万首论词绝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9页
    ①文廷式《琴风余谭》,《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83页
    ②文廷式《随山馆诗集序》,《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9页
    ③文廷式《代徐都郙撰<大小雅堂诗词集序稿>》,《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3—104页
    ④文廷式《丙子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63页
    ①文廷式《南轺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41页
    ②文廷式《南轺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42页
    ③叶嘉莹先生在《从中国诗论之传统与诗风之转变谈<槐聚诗存>之评赏》中曾说:“我近来常想到古代文化中诗文吟诵的重要性。私意以为按现代医学而言,则人之左右脑固各有专司,左脑主智,而右脑主情,一在思辨,一在直感。诗歌中之用典使事及对偶工巧等,盖皆应属于左脑之作用,而音声与图像之直感则属于右脑之作用。如果在学诗和作诗时经常伴随着声音的吟诵,则写出来的诗就有一种声情结合的情韵生动之美。而如果不伴随吟诵,只凭思想智力为诗,就会缺少这一种情韵生动之美。”
    ④文廷式《<浩山集>题句》,《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2页
    ①夏敬观《广箧中词序》,叶恭绰编《广箧中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02页
    ①蒋兆兰《词说自序》,《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25页
    ②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驱心若游丝之罥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以无厚入有间。既习已,意感偶生,假类毕达,阅载千百,謦欬弗违,斯入矣。赋情独深,逐境必寤,酝酿日久,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缋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抑可谓能出矣。”见《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43页
    ③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43页
    ④谭献《复堂词话序》:“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见《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87页
    ⑤龚自珍《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42页
    ①张惠言《词选序》,《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17页
    ②张尔田《彊村遗书序》,《词学季刊》创刊号1933年第201页
    ③谭献《复堂日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99页
    ④经学大师俞樾、皮锡瑞、孙诒让、王先谦、王闿运、黄侃、王国维等均有词集或作品问世。
    ①陈声聪《填词要略及词评四篇》,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页
    ①陈澧《忆江南馆词》,陈乃乾《清名家词》第九卷,上海书店1982年版
    ②《陈东塾先生遗诗》,民国二十年刻本
    ③《墨庄漫录》云:“顷见一诗话,全载孟蜀主一诗:‘冰肌玉骨清无汗。’云:‘东坡少年遇美人,喜《洞仙歌》,又邂逅处景色暗相似,故檃括稍协律,以赠之也。’据此乃诗耳,而东坡自序,乃云是《洞仙歌令》,盖公以此叙自晦耳。《洞仙歌》腔出近世,五代及国初皆未之有也。”清人张德瀛《词徵》亦有转述。
    ④《词综偶评》云:“《玉楼春》(蜀主孟昶)此必檃括坡词而托名蜀主者。苕溪渔隐亦云:‘当以序为正’。”《词话丛编》本第1548页
    ⑤《乐府馀论·辨洞仙歌》云:“按(苕溪渔隐)丛话载《漫叟诗话》而辩之甚备,则元素《本事曲》,仍是东坡词。所谓‘见一士人诵全篇’云云者,乃《漫叟诗话》之言,不出元素也。元素与东坡同时,先后知杭州。东坡是追忆幼时词,当在杭足成之。元素至杭,闻歌此词,未审为东坡所足,事皆有之。东坡所见者蜀尼,故能记蜀宫词。若钱塘尼,何自得闻之也,《本事曲》已误。至所传‘冰肌玉骨清无汗’一词,不过隐括苏词,然删去数虚字,语遂平直,了无意味,盖宋自南渡,典籍散亡,小书杂出,真伪互见,丛话多有别白。而竹垞词综,顾弃此录彼,意欲变草堂之所选,然亦千虑之一失矣。”《词话丛编》本第2495—2496页
    ⑥朱彝尊《词综》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2页
    ⑦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2页
    ①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集》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五册326—327页
    ②夏承焘、张璋《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523页
    ③沈曾植《彊村校词图序》,朱祖谋辑《彊村丛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①朱彝尊《紫云词序》,《曝书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十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五,《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58页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五,《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69页
    ④钱裴仲《雨华盦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11页
    ⑤钱裴仲《雨华盦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14页
    ①吴梅《词学通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232—233页
    ②夏敬观《忍古楼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68页
    ③谢章铤《张惠言<词选>跋》,《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18页
    ④谢章铤《抱山楼词序》,《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20页
    ⑤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一,《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60页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五,《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69页
    ②谢章铤《与黄子寿论词书》,《赌棋山庄文集》卷五,光绪十年南昌陈弢盦刻本
    ③谢章铤《与黄子寿论词书》,《赌棋山庄文集》卷五,光绪十年南昌陈弢盦刻本
    ④金应珪《词选跋》曰:“近世为词,厥有三蔽。义非宋玉,而独赋蓬发,谏谢淳于,而唯陈履舄,揣摩床第,污秽中冓,是谓淫词,其蔽一也。猛起奋末,分言析字,诙嘲则俳优之末流,叫啸则市侩之盛气,此犹巴人振喉以和阳春,黾蜮怒嗌以调疏越,是谓鄙词,其蔽二也。规模物类,依托歌舞,哀乐不衷其性,虑叹无与乎情,连章累篇,义不出乎花鸟,感物指事,理不外乎应酬,虽既雅而不艳,斯有句而无章,是谓游词,其蔽三也。”
    ⑤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一,《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86页
    ⑥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一,《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86页
    ①谢章铤《张惠言<词选>跋》,《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18页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八,《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21页
    ③郑文焯《清真词校后录要》,孙克强,杨传庆辑《大鹤山人词话》,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9页
    ①郑文焯《与夏吷庵书》,《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42页
    ②郑文焯《致朱祖谋书》十二,黄墨谷辑录《<词林翰藻>残璧遗珠》,《词学》第七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页
    ③陈维崧《今词苑序》(又称《词选序》),《迦陵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④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30页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五,《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67页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29—3530页
    ①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24页
    ②谭献《复堂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13页
    ①龙榆生《彊村本事词》,《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75页
    ①况周颐《蓼园词选序》,《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17页
    ②陈声聪《填词要略及词评四篇》,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
    ①文廷式《云起轩词钞序》,《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5页
    ②《片玉集》至陈元龙详加注释,遂为文人所重。据刘肃所言,陈注周词亦为“歌之者”而作,非为一般文人词客之读本也。《草堂诗余》第一首《瑞龙吟》,亦即《片玉集》中第一首。周词在《草堂》全书367首中占58首,约为16%。其编集亦分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单题、杂赋六类。
    ③文廷式《云起轩词钞序》,《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5页
    ④文廷式《湘行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25页
    ⑤陈匪石《声执》,《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58页
    ⑥陈匪石《声执》,《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58页
    ⑦焦循《雕菰楼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94页
    ①萧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和词选通论》,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200页
    ②文廷式《云起轩词钞序》,《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5页
    ③焦循《雕菰楼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94页
    ①文廷式《云起轩词钞序》,《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5页
    ②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50页
    ③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十一,民国三十二年刻本
    ④文廷式《湘行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16页
    ⑤文廷式《琴风余谭》,《文廷式集·笔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82页
    ①文廷式《湘行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22页
    ②文廷式《东游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64页
    ③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79页
    ⑥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48页
    ⑦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80页
    ⑧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69页
    ⑨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79页
    11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82页
    ①文廷式《云起轩词钞序》,《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5页
    ②文廷式《云起轩词钞序》,《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5页
    ③文廷式《题姜白石集》,《文廷式集·诗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64页
    ①文廷式《伐山取材》,《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61页
    ②文廷式《琴风余谭》,《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81页
    ③文廷式《南轺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48页
    ④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53页
    ⑤文廷式《琴风余谭》,《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95页
    ①胡先骕《评文云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霞〈半塘定稿〉、〈剩稿〉》,《学衡》第二十七期
    ②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65页
    ③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61页
    ④文廷式《湘行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29页
    ⑤文廷式《旋乡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13页
    ⑥夏敬观《吷庵词评》,张璋等编《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604页
    ⑦朱庸斋《分春馆词话》,张璋等编《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3页
    ①陈声聪《论近代词绝句》评《云起轩词》云:“坐看云起自披襟,流水鸣琴出大音。气象与人不同处,断非无病作呻吟。”见《填词要略及词评四篇》,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
    ②蔡嵩云《柯亭词论》,《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08页
    ③夏敬观《吷庵词评》,张璋等编《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604页
    ④叶恭绰《广箧中词》卷二,《御选历代诗余》附,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42页
    ①文廷式《缪小山前辈张季直修撰郑苏龛同年招饮吴园别后却寄》,《文廷式集·诗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59页
    ②文廷式《知过轩随录》中曾征引南宋末年陆文圭的《词源跋》来证明自己对常州词派“意内言外”的认同,兹录如下:“元陆文圭《墙东类稿》卷五《玉田词源稿序》云:“词”与“辞”字通用。《说文》云,意内而言外也。意生言,言生声,声生律,律生词,故曲生焉。《花间》以前无杂谱,秦周以后无雅声,源远而派别也。西秦玉田张君,著《词源》上下卷,推五音之数,演六律之谱,按月纪节,赋情咏物。自称得声律之学于守斋杨公、南溪徐公。淳佑景定间,王侯邸馆,歌舞升平;君生处乐郊,不知老之将至。梨园白发,吴宫蛾眉,余情哀思,听者泪落;君亦因是弃家,客游无方,三十年矣。昔柳河东铭姜秘书,闵王孙之故态;铭马淑妇,感讴者之新声。言外之意,异世谁复知者?览君词卷,抚几三叹!”见《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10页
    ③文廷式《旋乡日记》记曰:“批阅张皋文《词选》一过。是第二次评本也,当时点勘语浑不记忆矣。”《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05页
    ④文廷式《云起轩词钞序》,《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5页
    ⑤张惠言《词选序》,《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07页
    ⑥谭献《复堂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4010页
    ⑦谭献编《篋中詞》今集三,光绪八年刻本
    ①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95页
    ②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六,民国三十二年刻本
    ①文廷式《琴风余谭》,《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81页
    ②戈载《词林正韵·发凡》,王鹏运编《四印斋所刻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79页
    ③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22页
    ④蒋兆兰《词说》,《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36页
    ⑤沈曾植《彊村校词图序》,朱祖谋辑《彊村丛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①夏敬观《忍古楼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68页
    ②文廷式《云起轩词钞序》,《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5页
    ③文廷式《南轺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48页
    ④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十三,民国三十二年刻本
    ⑤文廷式《知过轩随录》曰:“【上阙】读去声,世作“哨”,或作“涉”,皆非是。《苕溪渔隐丛话》载李易安论云: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今征之此注,是坡老未尝不讲音律也。”《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42页
    ①张炎《词源》,《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9页
    ②龙榆生《晚近词风之转变》:“(梦窗词)既经半塘之校勘,先生(朱祖谋)复萃精力于此,再三覆校,勒为定本,由是梦窗一集,几为词家之金科玉律,一若非浸润其中,不足与于倚声之列。”见《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81页
    ⑤陈锐《袌碧斋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98页
    ①陈锐《袌碧斋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98页
    ②钱仲联《梦苕盫诗话》,《中央时事周报》1933年第2期
    ③龙榆生辑《文芸阁先生词话》,《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92页
    ④陈铭《晚清词论转变的核心:以诗衡词》,浙江学刊1993年第3期
    ⑤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二,民国三十二年刻本
    ①曾文斌著《枉道漏天容补石,谁知沧海竟横流一文廷式近体诗中忧时伤乱诗试探·上篇》,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②文廷式著,叶恭绰辑《文道希先生遗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①文廷式《<浩山集>题句》,汪叔子编《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2页
    ②文廷式《诗录》,《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57—1258页(下引文诗均出自《诗录》,不再注明出处)
    ①文廷式《旋乡日记》,《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07页
    ②文廷式《知过轩随笔》,《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01页
    ③光绪十一年慈禧令各地筹款数百万修北海、中海、南海。光绪十二年冬又筹划移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
    ①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②陈诗《尊瓠室诗话》卷一,《民国诗话丛编》(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③陈三立《文道希先生遗诗序》,文廷式著,叶恭绰辑《文道希先生遗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①顾炎武《日知录》,《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2页
    ①文廷式《闻尘偶记》,《文廷式集·笔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35页
    ①陈三立《文道希先生遗诗序》,文廷式著,叶恭绰辑《文道希先生遗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①文廷式《南轺日记》,汪叔子编《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42页
    ②文廷式《南轺日记》,汪叔子编《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42页
    ①陈诗《尊瓠室诗话》卷三,《民国诗话丛编》(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②文廷式《南轺日记》,《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37页
    ③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①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二,《清诗话续编》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92页
    ①文廷式《芸阁偶记》,《文廷式集·笔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61页
    ①张戒《岁寒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4页
    ②文廷式《条陈养民事宜折》,《文廷式集·奏议》,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6—88页
    ①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①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72页
    ②陈诗《文道希先生诗集序》,文廷式著,叶恭绰辑《文道希先生遗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①李文泰《海山诗屋诗话》,《清诗纪事·光宣朝卷》卷十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93页
    ②文廷式《南旋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95页
    ①文廷式《罗霄山人醉语》,《文廷式集·笔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27页
    ①文廷式《文廷式集·书信》第三十三通,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08页。
    ①文廷式《东游日记》,《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53页
    ①文廷式《南轺日记》,汪叔子编《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45页
    ①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四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633页
    ①叶嘉莹《一位晚清诗人的几首落花诗》,《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②王赓《今传是楼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463页
    ①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山西古籍出版社、陕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①清·吴士鑑等《清宫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②孙雄《诗史阁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①文廷式《芸阁偶记》,《文廷式集·笔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56—757页。
    ②王赓《今传是楼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463页
    ①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②夏敬观《学山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4—55页
    ③孙雄《诗史阁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①夏敬观《学山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②孙雄《诗史阁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①孙雄《诗史阁诗话》,《民国诗话丛编》(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186页
    ①龙榆生《晚近词风之转变》,《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82页
    ②胡先骕《评朱古微彊村乐府》,《学衡》第十期
    ③徐珂《清代词学概论》,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13页
    ④徐珂《近词丛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24页
    ⑤蔡嵩云《柯亭词论》,《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01页
    ①艾略特(T.S.Eliot)《传统与个人才能》,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②朱孝臧《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彊村语业》卷三
    ③胡先骕《评文云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霞〈半塘定稿〉、〈剩稿〉》,《学衡》第二十七期,1924年第1页
    ①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4424页
    ②汪叔子编《文廷式集·词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38页
    ③文廷式《琴风余谭》,《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95页
    ④胡先骕《评文云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霞〈半塘定稿〉、〈剩稿〉》,《学衡》第二十七期,1924年第1页
    ⑤王煜《云起轩词钞小序》,《清十一家词钞》,正中书局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①王钟麒《惨离别楼词话》,《民吁报》1909年11月1日
    ②朱庸斋《分春馆词话》,《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3页
    ③叶嘉莹先生《清代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④汪辟疆《近代诗人小传稿》,《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⑤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75页
    ⑥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30页
    ①文廷式《湘行日记》,《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29页
    ②文廷式《琐窗寒》,《文廷式集·词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37页
    ③文廷式《满庭芳》,《文廷式集·词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46页
    ④文廷式《旋乡日记》,《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13页
    ⑤文廷式《南轺日记》,《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48页
    ①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五十八,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②文融谷《与刘金门宫保论诗》,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五十八,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③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五十八,道光二十二年刻本,下引文融谷诗亦出于此
    ④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五十八,民国退耕堂本,下引文星瑞诗亦出于此
    ⑤孙雄辑《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乙集卷五,清宣统二年刻本
    ⑥林昌彝《啸剑山房诗钞序》,《小石渠阁文集》卷二清光绪福州刻本
    ⑦房玄龄等《晋书·文苑传·袁宏》:“(谢尚)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
    ①文廷式《云起轩词钞序》,《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5页
    ②沈曾植《清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君芸阁墓表》,《广清碑传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3页
    ③朱孝臧《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彊村语业》卷三
    ④张尔田《吴眉孙词集序》,《遁庵文集》,民国三十七年本
    ⑤陈乃乾《陈澧小传》,陈乃乾《清名家词》,上海书店1982年版
    ⑥陈澧有《白石词评》,后人汇录其手批之《白石集》及《绝妙好词笺》中所评之二十七首姜夔词而成。此外,陈澧亦有论词绝句论及姜张:(一)自琢新调白石仙,《暗香》《疏影》写清妍。无端忽触胡沙感,争怪经师做郑笺。(二)也解雕锼也自然,灯前雨外极缠绵。何因独赏《唐多令》,只为清疏似玉田。
    ⑦潘飞声《论岭南词绝句二十首》,《说剑堂集》,光绪刻本
    ①陈澧《陈东塾先生遗诗》,民国二十年刻本
    ②文廷式《琴风余谭》,《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81页
    ①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2页
    ②王易《词曲史》记:“清末词人,聚于都下者,有宣南词社之集。名流唱和,盛极一时。而国事日非,朝政日紊,往往形诸咏叹。宛然《小雅》怨诽之音。其有集著于世者,如盛昱、文廷式、陈锐、王鹏运、郑文焯、况周仪、朱祖谋,皆社中人也。”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20页
    ③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卷三云:“由甫兄弟尝于文道希、郑叔问、蒋次湘、张子苾结词社于壶园,又于王梦湘、陈伯弢、何诗孙、程子大在长沙结湘社。”《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第4705页
    ①张伯驹编《春游社琐谈》,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②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43页
    ③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4473页
    ④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稼轩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页
    ①《羯鼓录》曾载,玄宗曾于二月初,临轩纵鼓一击,曲名《春光好》,后演为词调。
    ②《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
    ③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43—444页
    ①汪叔子编《文廷式集·词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38页
    ②叶恭绰《广箧中词》卷二,《御选历代诗余》附,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42页
    ③胡先骕《评文云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霞〈半塘定稿〉、〈剩稿〉》,《学衡》第二十七期
    ①欧阳炯《花间集序》,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②《花间集》中也有一些咏史怀古、人生感叹、羁旅边愁及风土人情之作,但从全部花间词来考察,主要还是在写艳情。
    ③彭玉平《<花间集序>与词体清艳观念之确立》,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
    ④陈善《扪虱新话》云:“唐末诗体卑陋,而小词最为奇绝,今世人尽力追之,有不能及者,予故尝以《花间集》当为长短句之宗。”
    ⑤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即誉为“近世倚声填词之祖”。
    ①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2页
    ②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23页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77页
    ④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词学与词作研究》,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3年版第64页
    ①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卷六,孙克强辑考《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②况周颐《餐樱庑词话》,《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③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卷六引,《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10页
    ④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卷六,《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⑤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23页
    ⑥胡先骕《评文云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霞〈半塘定稿〉、〈剩稿〉》,《学衡》第二十七期
    ⑦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3页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25页。
    ②刘熙载《词概》,《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10页
    ①高峰《花间词简论》,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②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下卷引,《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52页
    ③况周颐《餐樱庑词话》,《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12页
    ①文廷式《词录》,《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19—1420页(下引文词均出自《词录》,不再注出)
    ①胡先骕《评文云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霞〈半塘定稿〉、〈剩稿〉》,《学衡》第27期
    ①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66页
    ②胡先骕《评文云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霞〈半塘定稿〉、〈剩稿〉》,《学衡》第27期
    ①叶嘉莹先生《谈中国诗词文本中的多义与潜能》:“Wolfgang Iser说,在text(文本)里边有一种‘potential effect’——一种可能潜藏在里边的效果,即‘潜能’。读者可以从此引起非常丰富的,但未必合于作者原意的联想。”《迦陵说词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54页
    ②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83页
    ③赵尊岳《填词丛话》卷五,《词学》第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28页
    ①胡先骕《评文云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霞〈半塘定稿〉、〈剩稿〉》,《学衡》第27期
    ②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47页
    ③胡寅《酒边词序》:“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页
    ④叶嘉莹先生《<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总序》,《迦陵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8页
    ⑤汪辟疆《近代诗人小传稿》,《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⑥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75页
    ①朱庸斋《分春馆词话》,张璋、职承让等编纂《历代词话续编》(下),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3页
    ②夏敬观《吷庵手批东坡词》,龙榆生编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③夏敬观《吷庵手批东坡词》,龙榆生编选《唐宋名家词选》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6页
    ①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43页
    ②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42页
    ③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79页
    ①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1943年第38页
    ②夏敬观《学山诗话》:“《贺新郎》词云‘别拟西洲曲’此词自喻,亦为珍瑾二妃被谪谴作也。”朱庸斋《分春馆词话》:“廷式《贺新郎》(别拟西洲曲)一阕,则确为珍妃而作,惜未见王瀣批本《云起轩词》。叶遐庵于此词仅批为‘何减东坡乳燕飞华屋’,未及指出意义所在。”
    ③《清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八十五帝系考三:“瑾贵妃他他拉氏,工部侍郎长叙之女。光绪十五年二月封瑾嫔,二十年正月孝钦显皇后命晋瑾妃,十月降为贵人,二十一年十一月复封瑾妃,三十四年十月晋尊封皇考瑾贵妃。珍贵妃他他拉氏,工部侍郎长叙女,光绪十五年二月封珍嫔,二十年正月孝钦显皇后命晋珍妃,十月降为贵人,二十一年十一月复封珍妃,二十六年七月殉难,二十七年追晋封珍贵妃。”民国景十通本
    ④文廷式《湘行日记》:“车中得《贺新郎》词一首云云。此词拟苏,窃自谓有数分肖之也。”《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16页
    ⑤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79页
    ①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38页
    ②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③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79页
    ①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2页
    ②汪叔子编《文廷式集·词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10页
    ①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48页
    ②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③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48页
    ④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48页
    ⑤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80页
    ①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69页
    ①刘梦芙《文廷式<云起轩词>的艺术成就》,《晋阳学刊》2007年第5期
    ②刘熙载《词概》,《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93页
    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96页
    ②王国维撰,黄霖等导读《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③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④王钟麒《惨离别楼词话》,《民吁报》1909年11月1日
    ①文廷式《屈子祠怀古》,《文廷式集·诗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71页
    ②文廷式《云起轩词钞序》,《文廷式集·文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5页
    ③钱仲联《近百年词坛点将录》,《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161页
    ①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60页
    ②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81页
    ①钱仲联选注《清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2年第325页
    ②陈维崧《今词苑序》,《迦陵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①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30页
    ②李世英、陈水云《清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29页
    ①文廷式《随山馆诗序》,汪叔子编《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0页
    ②文廷式《琴风余谭》,汪叔子编《文廷式集·笔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88页
    ③文廷式《琴风余谭》,汪叔子编《文廷式集·笔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88页
    ④文廷式《湘行日记》,汪叔子编《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19页
    ⑤文廷式《知过轩随录》,汪叔子编《文廷式集·笔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10页
    ①文廷式《湘行日记》,汪叔子编《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22页
    ②文廷式《湘行日记》,汪叔子编《文廷式集·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20页
    ③金和《题瓮芳录为高君渭川死事作》,《秋蟪吟馆诗钞》卷七,《奇零集》,民国五年刻本
    ④陈作霖《高渭川死节诗》,《可园诗存》卷十二,《息影草中》,清宣统元年增修本
    ①文廷式《敬陈管见摺稿》(光绪二十年六月初),《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页
    ②文廷式《战事已开请饬在事大臣力祛壅蔽摺稿》,(光绪二十年六月下旬)《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页
    ①林玫仪《文廷式甲午后词作探微》,《词学》第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6页
    ②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81页
    ①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80页
    ①胡思敬《文廷式传》,《戊戌履霜录》卷四,民国二年南昌退庐刻本
    ①黄文焕《陶诗析义》,陶澍注《陶渊明全集》,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54页
    ②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上编卷四,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27页
    ③萧奭《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36页
    ①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81页
    ②文廷式《罗霄山人醉语》,《文廷式集》华书局1993年版第818页
    ③文廷式《罗霄山人醉语》,《文廷式集》,华书局1993年版第829页
    ④文廷式《罗霄山人醉语》,《文廷式集》,华书局1993年版第829—830页
    ①文廷式《致于式枚书》,汪叔子编《文廷式集·书简》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29页
    ②文廷式《联衔密陈敌情叵测宜出奇计以弭兵衅摺》(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初九日),汪叔子编《文廷式集·奏议》上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版25页
    ①文廷式著,龙榆生辑:《云起轩词补遗》,《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79页
    ②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2辑,文海出版社第127—128页。
    ③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216页。
    ④舒之《<闻尘偶记>小注》,近代史资料(总58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①陈诗《文道希先生遗诗序》:“戊戌政变,虑祸及,走日本,与扶桑诗人游处。庚子乃归国。”陈三立《清故苏松太道蔡君墓志铭》:“(蔡君)尤慕效传载侠烈之行,屡急人之难,倾身为尽力,多所拔济。戊戌政变,诏捕文学士廷式,文方客长沙,阴画策出之于境,游海外乃免。”陈三立《文学士遗诗序》:“及肇宫闱之隙,狙新旧之争,务归罪于君,脱身走日本乃免。钱仲联《文芸阁先生年谱》:“先生匿迹海隅,有被捕之谣。”
    ②文廷式《撷芳录》,《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53页
    ③文廷式《撷芳录》,《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33页
    ④文廷式《读<孟子赵岐注>札记序》,《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22页
    ①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山西古籍出版社、陕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②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82页
    ③朱庸斋《分春馆词话》,张璋、职承让等编纂《历代词话续编》(下),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4页
    ④南宋傅干《注坡词》标明此词结句“寂寞沙洲冷”一作“枫落吴江冷”,详见苏轼著,薛瑞生笺证《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①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山西古籍出版社,陕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①汪叔子《文廷式著作知见目录草编》,《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35页
    ①赵铁寒《文芸阁先生全集出版简介》,《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98—1399页
    ①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②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卷六,民国铅印本
    ③陈诗《尊瓠室诗话》卷三,《民国诗话丛编》(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①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②孙雄辑《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乙集卷五,清宣统二年刻本
    ③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七十七,民国退耕堂刻本
    ①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62页
    ②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36页
    ③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76页
    ①龙榆生校录《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第三卷一号,1943年第81页
    ①文廷式手稿十三种今藏于湖北图书馆,分别是:《芳荪室律赋》一卷、《纯常子文稿》不分卷、《补过轩文稿》一卷、《画墁杂录》一卷、《撷芳录》一卷、《伐山取材》一卷、《读书偶记》不分卷、《寄言》一卷、《日记》(清光绪二年)不分卷、《补晋书艺文志》四卷、《伊尹事录》一卷、《轩辕氏征文》不分卷、《黄帝政教考》一卷。
    ②万献初《毕生收藏,化私为公惠学林》,《徐行可先生捐赠古籍文物50周年纪念集》,武汉出版社2010年
    1月版
    ③汪叔子《文廷式著作知见目录草编》,《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34页
    ④吴熊和、严迪昌、林玫仪合编《清词别集知见目录汇编·见存书目》,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版第171页
    ⑤汪叔子《文廷式著作知见目录草编》,《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34—1535页
    ①吴熊和、严迪昌、林玫仪合编《清词别集知见目录汇编·见存书目》,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版第170页
    ②汪叔子编《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00页
    ③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76页
    ④赵伯陶《文廷式及其<云起轩词>刍议》,江淮论坛1989年第1期
    ⑤陈邦炎《论云起轩词》,叶嘉莹、陈邦炎《清词名家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6年版第259—260页
    ⑥林玫仪《文廷式甲午后词作探微》,《词学》第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⑦程华庚《关于文廷式词存世数量的商榷》,《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①文廷式《丙子日记》(二)光绪二年十一月初七日:“作《木兰花慢·题王楚溪湖上采菱图》一首”,《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78页
    ②甲午年《冬夜绝句》组诗其六云:“叔度汪汪干顷波。伯鸾遁迹‘五噫’歌。我今重走邯郸道,奈尔吴船听雨何!”下有自注云:“黄公度、梁星海今夏同在金陵,游宴致乐,有《吴船听雨图》记之,曾联句填《摸鱼儿》词一阕,余有句云:‘人易老。办桐帽棕鞋,不走邯郸道。’今颇自愧其言也。”《摸鱼儿》一词于集中亦未见。《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61页
    ③文廷式《旋乡日记》光绪十二年六月十九日:“与星海联句,得词三首,一寄延秋,一寄仲鲁,一寄实甫。”今集中仅见后两首联句之作,寄延秋一首未见。《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01页
    ④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五:“十余年前为友人书扇,顷复见之,乃当时所作《浣溪沙》词二首也。感其藏弆之久,姑录存之。词云:‘十里杨花接谢桥’‘银汉西流月色阴’是词癸酉秋间初过江南作。时克复未久,故有旧树新巢之感也。”;《纯常子枝语》卷二十七录有《清平乐》(江流渺瀰)一首。
    ⑤郭则澐《清词玉屑》卷六:“文道希学士为珍瑾二妃师余尝见其咏盆荷《金缕曲》云:‘生小瑶宫住’绎其辞意,盖痛潜龙之困兼哀椒掖也。”丙子冬日蛰园校勘本第6—7页
    ①沈轶刘《繁霜榭词札》,《历代词话续编》(上),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846页
    ②汪辟疆《近代诗人小传稿》,《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③钱仲联《梦苕盫诗话》,《中央时事周报》1933年第2期
    ④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75页
    ⑤胡先骕《评文云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霞〈半塘定稿〉、〈剩稿〉》,《学衡》第二十七期
    ①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二号,1943年第53页
    ②朱庸斋《分春馆词话》,《历代词话续编》(上),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3页
    [1]文廷式著,赵铁寒编.文芸阁(廷式)先生全集.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131—14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
    [2]文廷式著,汪叔子编.文廷式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3]文廷式著,叶恭绰辑.文道希先生遗诗.1929年铅印本.
    [4]文廷式等著.文廷式四种.台北:广文书局,1970年.
    [5]钱萼孙撰.文芸阁先生年谱.南京: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一号,1942年.
    [6]龙沐勋辑.文芸阁先生词话.南京: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1943年.
    [7]钱萼孙撰.文芸阁先生年谱续.南京: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1943年.
    [8]龙沐勋校辑.云起轩词补遗.南京: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1943年.
    [9]文廷式著.云起轩词钞(手稿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籍善本室.
    [10]文廷式著.云起轩词钞.南陵徐乃昌刻本,光绪三十三年.
    [11]文廷式著.纯常子文稿(手稿).湖北图书馆藏.
    [12]文廷式著.纯常子枝语.南京:民国三十二年刻本.
    [13]文廷式著.施蛰存辑.纯常子词话.见:词学(第五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14]文廷式著.龙沐勋校辑.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南京: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1943年.
    [15]文廷式等.中日甲午战争.台北:广文书局,1970年.
    [16]赵尔巽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7](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8]汤志钧著.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9]刘洪闢,李有鋆等撰.昭萍志略·人物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20]萧奭著.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1]王保平编.晚清东游日记汇编·中日诗文交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2]陈三立著.钱文忠标点.散原精舍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23]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4]梁鼎芬著.雁来红词录.上海:词学季刊第二卷第三号,1935年.
    [25]黄遵宪著.人境庐诗草.民国铅印本.
    [26]释敬安著.八指头陀诗续集.北京:法源寺刻本,民国八年.
    [27]陈澧著.陈之迈编.东塾续集.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
    [28]文廷式著.曾文斌选注.文道希遗诗选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
    [29]沈曾植著.钱仲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0]朱祖谋著.白敦仁笺注.彊村词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31]郑孝胥著.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32]李慈铭著.荀学斋日记.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33]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34]王闿运著.吴容甫点校.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35]叶昌炽著.缘督庐日记抄.上海:民国蟫隐庐石印本.
    [36]李慈铭著.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37]黄濬著.花随人圣庵摭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8]孙雄辑.道咸同光四朝诗史.清宣统二年刻本.
    [39]张维屏编著.国朝诗人征略.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40]张璋等编.历代词话.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41]张璋等编.历代词话续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42]王夫之等撰.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43]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4]陈廷焯著.屈兴国校注.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45]郑文焯著.孙克强、杨传庆辑校.大鹤山人词话.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46]况周颐著.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47]况周颐著.孙克强辑考.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48]况周颐著.俞润生笺注.蕙风词话蕙风词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49]张正吾,蓝少成,谭志峰编.王鹏运研究资料.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
    [50]夏敬观著.学山诗话.见: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51]陈锐著.袌碧斋诗话.见: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52]夏敬观著.忍古楼诗话.见: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53]陈诗著.尊瓠室诗话.见: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54]郭则澐著.十朝诗乘.见: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55]陈衍著.石遗室诗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56]郭则澐著.清词玉屑.福建闽侯郭氏蛰园刻本,1936年.
    [57]冒广生著.小三吾亭词话.见: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58]陈锐著.袌碧斋词话.见: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59]夏敬观著.忍古楼词话.见: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60]朱庸斋著.分春馆词话.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61]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民国退耕堂本.
    [62]叶恭绰辑.广箧中词.民国铅印本.
    [63]钱仲联编.陈铭点校.清八大名家词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
    [64]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65]陈乃乾辑.清名家词.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
    [66]钱仲联编.近代诗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67]严迪昌编.近代词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
    [68]况周颐辑.薇省词钞.广陵:光绪戊戌1898年.
    [69]阿英编选.庚子事变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70]龙榆生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71]张伯驹,黄君坦选.黄畲笺注.清词选.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
    [72]夏承焘,张璋选.金元明清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73]沈轶刘,富寿荪选.清词菁华.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
    [74]戴安常选编.近代蜀四家词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75]唐圭璋选.历代爱国词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76]钱仲联选.清词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
    [77]汪泰陵选.清词选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78]严迪昌选编.金元明清词精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79]陈邦炎主编.词林观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80]郑之城主编.清诗纪事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81]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
    [82]尤振中,尤以丁编著.清词纪事会评.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83]严迪昌编著.近现代词纪事会评.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84]吴熊和,严迪昌,林玫仪合编.清词别集知见目录汇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
    [85]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86]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87](日)青木正儿著.清代文学评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8]徐珂著.清代词学概论.上海: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
    [89]严迪昌著.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90]孙克强著.清代词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91]孙克强著.清代词学批评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92]张宏生著.清代词学的建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93]王兆鹏著.词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94]朱则杰著.清诗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95]严迪昌著.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96]张健著.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97]李世英,陈水云著.清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98]程亚林著.近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99]汪辟疆撰.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00]叶嘉莹,陈邦炎撰.清词名家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
    [101]叶嘉莹著.清词丛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2]叶嘉莹著.唐宋名家词论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3]叶嘉莹著.迦陵说词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4]叶嘉莹著.清代名家词选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5]叶嘉莹著.词学新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6]卓清芬著.清末四大家词学及词作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3年.
    [107]郑炜明著.况周颐先生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8]陈谊著.夏敬观年谱.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109]任访秋著.中国近代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110]郭延礼、武润婷著.中国文学的精神·近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黄霖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12]萧华荣著.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3]方智范等著.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4]王尔敏著.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15]朱惠国著.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16]叶嘉莹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17]叶嘉莹著.迦陵论词丛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18]汪辟疆著.王培军笺证.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19]马卫中著.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0]朱丽霞著.清代辛稼轩接受史.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121]刘世南著.清诗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22]巨传友著.清代临桂词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23]严明著.清代广东诗歌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124]张宏生著.清词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25]沙先一,张晖著.清词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26]吴宏一著.清代词学四论.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
    [127]叶恭绰讲.孟廉泉记.清代词学之摄影.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930年.
    [128]陈水云著.清代词学发展史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129]陈水云著.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0]皮述平著.晚清词学的思想与方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131]杨柏岭著.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2]莫立民著.晚清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33]朱德慈著.常州词派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34]吴宏一著.常州派词学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0年.
    [135]钱仲联著.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136]陈声聪著.填词要略及词评四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7](日)内藤湖南著.燕山楚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38]朱德慈著.近代词人考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39]杨柏岭著.近代上海词学系年初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0]林玫仪著.词学新诠.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141]林玫仪著.词学考诠.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142]林玫仪主编.词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
    [143]龙榆生著.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44]饶宗颐著.文辙——文学史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
    [145]蒋英豪著.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近代文学论.香港:香港文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
    [146]曾大兴著.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7]张利群著.词学渊粹:况周颐《蕙风词话》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8]邱世友著.词论史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49]沈检江著.词境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0]江润勋著.词学评论史稿.香港:龙门书店,1966年.
    [151]吴宏一主编.清诗话考述.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6年.
    [152]蒋寅撰.清诗话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53]谭新红著.清词话考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154]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暨南大学文学院集刊.1931第一集
    [155]龙榆生.晚近词风之转变.同声月刊.1941年第一卷三号
    [156]胡先骕.评文芸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遐<半塘定稿>、<剩稿>.学衡.1924(27)
    [157]钱仲联.近代诗坛鸟瞰.社会科学战线.1988(01)
    [158]魏中林.学问化视角下的古典诗学与清诗研究.苏州大学学报.2005(03)
    [159]王飚.清诗历史地位再评议.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01)
    [160]张修龄,马卫中.论文廷式诗的时代性与时代的局限性.江西社会科学1990(03)
    [161]涂小马.“同光体”研究综述.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01)
    [162]李瑞明.沈曾植诗学“三关”说.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02)
    [163]黄瑞云.说晚清诗.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164]方长安.晚清诗界革命与日本启蒙诗歌关系.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
    [165]俞国林.宫词的产生及其流变.文学遗产2009(03)
    [166]孔寿山.论中国题画诗.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06)
    [167]周裕锴.古典诗歌三种审美范型.学术月刊1989(09)
    [168]叶嘉莹.论清代词史观念的形成.河北学刊.2003(04)
    [169]叶嘉莹.从晚清两大词人的词史之作看清朝的衰亡.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
    [170]陈邦炎.论云起轩词.见:清词名家论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
    [171]林玫仪.论晚清四大家在词学上的贡献.见:词学第九辑.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
    [172]林玫仪.文廷式甲午后词作探微.见:词学第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3]马兴荣.试论文廷式及其词.见:词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6年.
    [174]吴宏一.清词与世变、寄托的关系.学术研究.2003(03)
    [175]孙克强.清代词学流派论.文艺理论研究.2002(01)
    [176]孙克强.晚清四大家词学集大成论.文艺理论研究.2006(03)
    [177]孙克强.词话考论.中山大学学报.2009(06)
    [178]陈铭.晚清词论转变的核心:以诗衡词.浙江学刊.1993(03)
    [179]陈铭.清词的中兴与衰微.浙江学刊.1992(02)
    [180]陈铭.论近代学人之词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1991(02)
    [181]彭玉平.论民国时期的清词编纂与研究——以叶恭绰为中心.南京大学学报.2009(02)
    [182]陈水云.清代的“词史”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1(05)
    [183]杨柏岭.正变说与晚清词家的词学史观念.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04)
    [184]孙维城.清季四大词人交往考述(上).古籍研究1996(03)
    [185]孙维城.清季四大词人交往考述(下).古籍研究1996(04)
    [186]史广超.<纯常子枝语>所云<知过轩随录>考.兰州学刊.2005(03)
    [187]刘方.翁(同龢)、文(廷式)交谊与其政治背景.史学月刊.1986(01)
    [188](日)神田喜一郎.内藤湖南先生和文廷式.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会).1986(04)
    [189]刘梦芙.文廷式<云起轩词>的艺术成就.晋阳学刊.1997(05)
    [190]徐志平.文廷式<云起轩词>初探.九江师专学报.1988(01)
    [191]赵伯陶.文廷式及其<云起轩词>刍议.江淮论坛.1989(01)
    [192]陈雪萍.文廷式“差能学苏”阐释.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193]朱丽霞,孟虹.晚清芸阁词对稼轩词的接受.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01)
    [194]黄敏,邱昌员,谢精兵.论文廷式的词学思想及其创作.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05)
    [195]黄敏,李萃茂.论文廷式对苏辛的接受.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05)
    [196]苏骥.文芸阁<云起轩词>浅析.安徽大学学报.1987(04)
    [197]陈雪萍.文廷式词的苏辛风格与思想底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1)
    [198]莫立民.文廷式词风论说.江西社会科学.2001(11)
    [199]曾文斌.枉道漏天容补石,谁知沧海竟横流——文廷式近体诗中忧时伤乱诗试探·上篇.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200]曾文斌.枉道漏天容补石,谁知沧海竟横流——文廷式近体诗中忧时伤乱诗试探·下篇.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201]曾文斌.庶凭弥天网,用回大海澜——从<畅志诗>看文廷式前期思想.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202]孔祥吉.文廷式的日本之行.百年潮.2004(03)
    [203]程华庚.《云起轩词》研究.苏州:苏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04]卢小燕.“有清元儒东洲先觉”.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08年硕士学位论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