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风水与美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风水对中国人并不陌生,它是我国流传数千年的古老术数,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风水的研究历史悠久,研究者众多,但少有从道教风水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者。本文通过对历代风水文献的梳理后发现,风水文献的形成与道教的推动和道教象数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道教风水”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实践。通过对风水与儒释道三家的关系辨析可以看出道教与风水的关系较儒、释两家更为密切;再进一步分析道教与风水的共同基础,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的理念,道教对风水的发展有诸多贡献,因此风水的产生虽然早于道教,但在风水的发展过程中却借道教而得以保存和宏扬,道教独特的理念也蕴含在风水理论之中,形成了道教风水理论。
     本文第二部分界定了“道教风水”的内涵与外延,梳理了道教经典与道教风水文献,从中整理出道教风水的择山之法,择水之法,择洞之法,择境之法、建造之法及起居之法,这些方面都属于道教风水的独特内涵。进而,归纳出道教风水理论的特色,如宝地神授、神真卫护、养生修炼、怡情悦志、传播过程神秘化,思维方式身体化、服务对象贵族化等特点。
     文章第三部分对道教风水美学何以进入美学领域进行了探讨,道教风水理论反映了道教对风水及环境的审美思考,体现了道教审美趣味,可以上升到美学领域。道教风水美学属于道教美学、生态美学和生命美学,道教风水美学也有三大理论构成,其内在基础是逻辑性、信仰性和方法论的结合,外在表现是化善为美、象征隐喻、术道统一、虚实结合的统一,最终体现为天人合一
     文章第四部分通过对道士风水实践和道教宫观的风水美学考察发现,道教风水美学体现在道教生活的各个方面。道教宫观的选址、布局等体现了道教风水的美学追求,道教风水美学也因此传承下来。
     文章第五部分认为道教风水美学具有当代价值,应该继续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未来应该对道教风水美学进行深入挖掘,探讨其在生态保护、休闲养生、建筑规划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价值。道教风水美学应当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Chinese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Fengshui for it has been passing dow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s an ancient Shushu. It still has profound impact on china social life and people. The study of Fengshui has a long history and many great achievements, but seldom has been done about Taoism Fengshui. Actually, we can analyze many ancient Fengshui documents and found that Fengshui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aoism. Taoism is closer to Fengshui tha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for they have common theory and mutual benefit during their development. Although Fengshui come into being earlier than Taoism but it is Taoism that preserve and promote Fengshui. Unique Taoism ideas are revealed in Fengshui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ey can be named Taoism Fengshui to some extent.
     This essay first defined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Taoism Fengshui. After an overall review of Taoism classic and Fengshui documents, we can analyze Taoism fengshui"s connotation from five way of selecting methods, including mountains, caves, water. environments, building principle of housing and lifestyle. Thus we can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 of Taoism Fengshui like diviness, leisure, mysterious, complicated, political, etc.
     Secondly, we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y of Taoism Fengshui being analyzed in philosophy perspectives for Taoism Fengshui is the aesthetics thinking of environment which showing the taste of Taoist and can be upgrade to aesthetics area. It belongs to Taoism aesthetics, Ecology aesthetics and life aesthetics and has three basic theories.The Taoism Fengshui theory is logical, spiritual and technical inside and beautiful, humanistic tactful, mysterious and eventually the harmonies between human and the universe.
     Thirdly, after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aoist Fengshui exercise and temple building examples, we found Fengshui aesthetics is involved in every part of Taoist life including the site selection and layout of Taoist temple.
     Fourthly, we also believe Fengshui has modern value that should be inherited and carry forward. More needs to be done to tap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aoism Fengshui in ecology protection, leisure and nourishing of life, architectural planning, ideology, etc. Taoism Fengshui is a meaningful aspect in the future.
引文
1 郭璞:《古本葬经》,郑同点校《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页。
    2 李娜、邓其生:《风水研究发展刍议》,《华中建筑》2005年s1期,第1页。
    3 吴彤:《中国古代正统史观中的“科技”》,《内蒙古师大学报》1990年第4期。
    1 丁文剑:《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2 洒井忠大、洒井文雅:《什么是道教》,见[日]洒井康顺,山崎宏、木村英一、洒井忠夫等监修,王元化主编,朱越利译的《道教》(三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1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绪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12页。
    2 吕锡琛:《略谈近年来道家道教研究的动向》,2003年11月26日在长沙市道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3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新版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4 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之吴炫总序《阐释、批判和创造的统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 万艳华:《风水美学初探》,《中外建筑》1997年第2期,第21页。
    1 辜鸿铭:《中国的精神》,李晨曦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0页。
    1 [日]福井康顺监修、朱越利译:《道教》(第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0-97页。
    1 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一道家、道教、仙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476贝。
    2 谢耀德:《道教堪舆学入门》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页。
    1 《夺约瑟论风水》,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1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24页。
    1 郭重威、孔新芳:《道教文化丛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1 谢路军:《中国道教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306页。
    1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新版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2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21页。
    1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绪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页。
    2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绪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页。
    3 盂浩:《辩论十三篇·地理正邪辨》,高友谦:《中国风水文化》,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1 熊琬:《宋代理学与佛学之探讨、朱子理学与佛学之探讨》,北京:文津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1 卿希泰、詹石窗:《道教文化新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51页。
    1 王重民:《敦煌变文集》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64-365页。
    2 王武烈:《建寺文化的迷失与觉醒》,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3 《首楞严义疏经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9册第925页。
    1 曾祥裕:《九华山香火旺之谜——曾祥裕安徽风水考察随笔(七)》.2009-5-29,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162089
    2 程建军:《藏风得水——风水与建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3 高有谦:《中国风水文化》,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4 杜光庭:《太上洞渊神咒经序》,《道藏》第6册第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以下出现皆为此版本。
    1 沈在红:《风水学习百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9页。
    2 陈燕珠:《佛遗教三经要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3 陈燕珠:《佛遗教三经要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1 俞孔坚:《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从理想景观模式看中国园林关之本质》.选自李嘉乐、张文德主编:《园林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出版杜1994年版.第55-69页。
    2 张功耀:《张功耀教授说风水》,长沙:湖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 葛兆光:《当理学家遭遇风水师》,2007年9月3日在广东卫视播出的“全球通名家讲谈”第6讲,视频见http://218.204.254.199/jbjt.asp?id=3
    2 汉宝德:《风水与环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10页。
    1 葛兆光:《当理学家遭遇风水师》,2007年9月3日在广东卫视播出的“全球通名家讲谈”第6讲,视频见http://218.204.254.199/jbjt.asp?id=3
    2 肖美丰:《朱熹风水堪舆说初探》,《齐鲁学刊》2010年4期,第24页。
    3 李养正:《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上),《中国道教》2004年第5期,第14-16页。
    1 张志哲:《<周易>象数与道教神秘》,《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2期,第70页。
    2 杨伯峻:《孟了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5页。
    3 [明]查志隆:《岱史》第八卷《圣贤遗迹》,《道藏》第35册第722页。
    4 吕不韦等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525页。
    1 王玉德:《神秘的风水——传统相地术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页。
    1 陈独秀:《随感录·阴阳家》初次发表于1918年7月15日《新青年》,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9-390页。
    1 陈撄宁:《道教与养生》之《论<四库提要>不识道教学术之全体》,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笫5页。
    2 何晓听:《风水探源》序.南京:东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3 钟家新:《客家人“风水信仰”的社会学分析》,《客家研究辑刊》1998年第1、2期合刊。
    4 冯建逵:王其亨:《关于风水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代前言).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5 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页。
    6 欧阳镇:《道家与道教的关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国道教》2007年5期,第38-42页。
    1 杨汝舟《道教思想与西方哲学》.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416页。
    2 鲁迅:《鲁迅书信集》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8页。《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凡例,《续道藏》第35册,第580页。
    3 何晓昕:《风水探源》引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4 何晓昕:《风水探源》引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6页。
    5 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3页。
    6 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48页。
    1 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51页。
    2 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48页。
    3 赵拔奇编译:《一美国学者的道教观》,《宗教学研究》1987年00期,第40页。
    4 卿希泰、詹石窗:《道教文化新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51页。
    5 胡孚琛、昌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65页。
    6 李孝利:《阳宅风水中有关造命开运法之初探》,《第一届国际风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际道家学术基金会2009年版,第5页。
    1 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0页。
    2 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9页。
    3 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页。
    4 王明:《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5 席文:“论引起概念混乱的‘道家’一词特别涉及传统中国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史杂志》(History of Religion)。Vol.17,1978:315-319。
    1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术数类一,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21册第1页。
    2 李养正:《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上),《中国道教》2004年第5期,第14-16页。
    3 李养正:《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中).《中国道教》2004年第6期,笕22页。
    4 宋濂:《元史》卷八七《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192页
    1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术数类一,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21册第1页。
    2 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页。
    3 陈碧:《周易》对中国“风水理论”的影响,《船山学刊》2008年第3期,第65-67页。
    4 孔令宏:《论风水与道家、道教——兼及景观案例》,《第一届国际风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际道家学术基金会2009年版,第77页。
    5 高友谦:《理气风水》,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6 刘天华:《〈周易>与风水相宅》,《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1期,第112-113页。
    1 刘天华:《<周易>与风水相宅》,《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1期,第112-113页。
    2 程建军:《藏风得水——风水与建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3 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页。
    4 《云笈七签》卷五六,太玄部,《道藏》第22册第385页。
    1 《云笈七签》卷五六,太玄部,《道藏》第22册第385页。
    2 《云笈七签》卷五六,太玄部,《道藏》第22册第385页。
    3 《云笈七签》卷五六,太玄部,《道藏》第22册第385页。
    4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正一部.《道藏》第33册第387页。
    5 《抱朴子内篇》卷五《至理》,太清部,《道藏》第28册第190页。
    6 《云笈七签》卷五七,太玄部,《道藏》第22册第392页。
    7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正一部.《道藏》第33册第394页。
    8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卷下,洞神部方法类,《道藏》第18册第579页。
    9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正一部,《道藏》第33册第394页。
    1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55页。
    2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55页。
    3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55页。
    4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56页。
    5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57页。
    6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道藏》第33册第692页。
    7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道藏》第33册第692页。
    1 郭璞:《古本葬经》,郑同点校《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从刊》(堪舆),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贞。
    2 郭璞:《古本葬经》,郑同点校《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年版,第321页。
    3 [元]陈致虚:《金丹大要》卷四,太玄部,《道藏》第24册第16页。
    4 管辂:《管氏地理指蒙》序.郑同点校《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118页。
    5 郭璞:《古本葬经》,郑同点校《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页。
    1 孔令宏:《论风水与道家、道教——兼及景观案例》,《第一届国际风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际道家学术基金会2009年版,第78-79页。
    2 管辂:《管氏地理指蒙》序,郑同点校《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118页。
    1 [宋]朱熹:《周易本义》,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
    2 [宋]朱熹:《周易本义》,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3 周国平:《哲学的魅力——<诗人哲学家>前言》,《周国平散文》(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427页。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3 盖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管子学刊》,2005年03期,第105-110页。
    1 冯广宏:《道教风水地理与真形图》,《文史杂志》2003年第5期,第43页。
    2 孔令宏、曹仁海:《道家、道教的生态美》,《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4期,第14页。
    3 《太平经》卷之四十五《起土出书诀第六十一》,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408-409页。
    1 南唐谭峭:《化书》,太玄部,《道藏》第23册第590页。
    2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4页。
    3 [唐]卜应天:《雪心赋》,詹石窗:《道教风水学》(附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202页。
    4 [唐]卜应天:《雪心赋》,詹石窗:《道教风水学》(附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202页。
    5 [宋】蔡牧堂:《发微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51册第191页。
    1 《天地宫府图序》,《道藏》第22册,第198页。
    2 《云笈七签·天地宫府图》,《道藏要籍选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册,第201页。
    3 《云笈七签·天地宫府图》,《道藏要籍选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册,第200页。
    4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道藏》第11册第57页。
    5 [明]查志隆:《岱史》卷三《形胜考》,《万历续道藏》第35册第682页。
    1 《天台山志》之《天台山赋》.洞玄部纪传类,《道藏》第11册第90-91页。
    1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1-63页。
    2 见西安啤林藏《南宋宣义大师赐紫梦英十八体书碑》。
    3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4页。
    4 《道法会元》卷,《道藏》第28册,第674页。
    1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
    2 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3 王充:《论衡》卷二五《解除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86页。
    1 《赤松子章历》卷五《言功安宅章》,《道藏》第11册第201页。
    2 张勋燎、白冰:《中国道教考古》,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版,第3册第1240-1250页。
    1 《唐叶真人传》说叶法善曾获授太上三五盟威正一之法,并有可能获授上清道法,《道藏》第18册第80、82、211页,第32册第75页。
    2 《北帝说豁落七元经》,正一部,《道藏》第43册第444页。
    3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正一部.《道藏》第33册第489页。
    1 冯广宏:《道教风水地理与真形图》,《文史杂志》2003年第5期.第43页。
    2 《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并序》,洞玄部灵图类,《道藏》第6册第735页。
    3 《洞玄灵宝五岳古本典形图并序》,洞玄部灵图类,《道藏》第6册第740页。
    1 冯广宏:《道教风水地理与真形图》,《文史杂志》2003年第5期,第43页。
    2 《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并序》,洞玄部灵图类,《道藏》第6册第738页。
    3 《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并序》,洞玄部灵图类,《道藏》第6册第740页。
    4 冯广宏:《道教风水地理与真形图》,《文史杂志》2003年第5期,第45页。
    1 《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并序》.洞玄部灵图类.《道藏》第6册第735页。
    2 《洞玄令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并序》,洞玄部灵图类.《道藏》第6册第737页。
    3 李约瑟:《中的科学与文明》,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4页。
    4 《李约瑟论风水》,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1 李零:《式与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中国文化》1991年01期,第10页。
    2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9页。
    1 史箴:《从辩方正位到指南针:古代堪舆家的伟大历史贡献》,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页。
    2 王育成:《道教与中国古代旱罗盘指南技术》,《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29页。
    3 《洞玄灵宝真人修行延年益算法》,正一部,《道藏》第32册第580页。
    1 王育成:《道教与中国古代旱罗盘指南技术》,《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29页。
    2 王育成:《道教与中国古代旱罗盘指南技术》,《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笫33页。
    3 史箴:《从辩方正位到指南针:古代堪舆家的伟大历史贡献》,王其亭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页。
    1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05页。
    1 《太上老君经律》,洞神部戒律类,《道藏》第18册第220页。
    2 《上清洞真智能观身大戒文》,正一部,《道藏》第33册第799页。
    3 《真浩》卷十二《稽神枢第二》.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62-563页。
    4 吉川忠夫、朱越利译:《真诰校注》卷11《稽神枢第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7页。
    1 《太华希夷志》卷下.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40页。
    2 连镇标:《郭璞道教思想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136-141页。连镇标: 《郭璞的殡葬观与道家道教的崇水精神》. 《福建宗教》2002年第5期.第36-37页。连镇标: 《郭璞易占与道教关系探考》,《周易研宄》2002年第6期。连镇标:《郭璞研究》(三联文博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3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下, 《四部从刊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2册第70页。
    1 《平阳府志·方技》,《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4册第2481页。
    2 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68页。
    1 卿希泰、詹石窗:《道教文化新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751页。又见于詹石窗:《道教风水学》绪言,台湾:文津出版1994年,第7页。
    2 谢耀德:《道教堪舆学入门》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页。
    3 谢耀德:《道教风水理论与实践:(黄帝宅经>探究》绪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页。
    1 《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正一部,《道藏》第34册第75页。
    1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正一部.《道藏》第33册第392-393页。
    2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四,《道藏》第14册第488页。
    3 《正一威仪经》,洞神部威仪类,《道藏》第18册第258页。
    1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九.《道藏》第5册第209页:
    2 《全唐文》卷九二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10册第9659页。
    3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九,《道藏》第5册第209页。
    1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九.《道藏》第5册第209页:
    2 李邕:《唐东京福唐观邓天师碣》,《全唐文》卷二六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3册第2694-2695贝。
    3 《云笈七签》,《道藏》第22册,第729页。
    4 《太平广记》卷一五《兰公》,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册第106-107页:
    1 《孝道吴许二真君传》,《道藏》笫6册笫842-843页。
    2 《茅山志》卷之十一《上清品》.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600页。
    3 《茅山志》卷之十一《上清品》,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602页。
    1 [元]赵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九,《道藏》第5册第210页。
    2 颜真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全唐文》卷三三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4册第3423页。
    3 [唐]颜真卿:《抚州临川县井山华姑仙坛碑铭》,《全唐文》卷三四零,北京:中华书局19783年影印版,第4册第3444页。
    4 《大华希夷志》卷下,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41页。
    5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洞府》,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150页。
    6 白玉蟾:《玉隆集》卷六,《道藏》第4册第770-771页。
    1 [元j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九,《道藏》第5册第210页。
    2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八《自知升过功德诀第三十六》,正一部.《道藏》第33页第692页。
    3 《真浩》卷十三《稽神枢第三》.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65页。
    4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洞府》,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0页。
    5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道藏》第33册第692页。
    1 孔令宏、韩松涛:《江西道教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36页。
    2 《云笈七鉴》卷三十七,太玄部,《道藏》第22册第258页。
    1 孔令宏、韩松涛:《江西道教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61页。
    1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洞神部方法类,《道藏》第18册第565-570贞。
    2 梯利:《西方哲学史》序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
    1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之二十七,洞真部方法类,《道藏》第4册第107页。
    2 《真诰》卷十《协昌期第二》.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47页。
    3 《真诰》卷十《协昌期第二》,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47页。
    4 《无上玄元三天天堂大法》卷之八,洞真部方法类,《道藏》第4册第21贞。
    1 [明]查志隆:《岱史》卷二《星野考》,《续道藏》第35册第680页。
    1 《太上飞行九晨玉经》,洞玄部玉诀类,《道藏》第6册第667页。
    2 严可均辑:《全梁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9页。
    3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运通塞》,《续道藏》第35册第582页。
    1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正一部.《道藏》第32册第557页。
    2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运通塞》,《续道藏》第35册第582页。
    1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之十,洞真部方法类,《道藏》笫4册第30页。
    2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决》,正一部,《道藏》第33册第469页。
    3 《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之三十九《安宅解犯仪》,正一部,《道藏》第31册第846页。
    4 《太清金阀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卷中《入山醮仪山主章》第四,洞神部方法类,《道藏》第18册第574页。
    5 《太平经》卷之四十五《起上出书诀》第六十一,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409页。
    6 《太上安镇九垒龙神妙经》,洞玄部本文类,《道藏》第2册第34页。
    1 《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之四十一,正一部,《道藏》第31册第850页。
    2 《太上三洞神咒经》卷五,洞真部本文类,《道藏》第2册第80页。
    3 《正一醮宅仪》.洞神部威仪类.《道藏》第18册第297页。
    4 《太上洞真安鼋(灶)经》,洞真部本文类,《道藏》第2册第34页。
    5 《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洞玄部本文类,《道藏》第6册第248页。
    1 《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卷一《主利宅舍》,正一部,《道藏》第28册第535-536页。
    2 《赤松子章历·言功安宅章》,《道藏》第11册第201页。
    3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之八《驱邪辅正品第十》.《道藏》第4册第25页。
    4 刘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历日的渗透》,《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第194-210页。
    1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之八《驱邪辅正品第十》.《道藏》第4册第24页。
    2 《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洞玄部方法类,《道藏》第10册第479页。
    3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洞玄部本文类,《道藏》第6册第185页。
    4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正一部,《道藏》第33册第500页。
    1 《三皇内文遗秘·人皇内文下》,洞神部方法类,《道藏》第18册第582页。
    2 《正一醮宅仪》,《道藏》第18册第299页。
    3 [唐]杜光庭:《道教灵验记》之《天师剑验》,《道藏》第10册第847页。
    4 《上清含象鉴剑图》,洞玄部灵图类,《道藏》第6册第685页。
    5 《上清含象鉴剑图》,洞玄部灵图类, 《道藏》第6册第683页。
    1 《太上明鉴真经》,正一部,《道藏》第28册第424页。
    2 孔令宏、韩松涛:《江西道教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38页。
    3 冯梦龙:《许真君旌阳宫斩蛟记》,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三教拈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84页。
    4 广济坛陈春来手抄本《大香供一宗》,第20页。
    1 《正一醮宅仪》,洞神部威仪类.《道藏》第18册第299页。
    2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56页。
    3 盖建民:《道教科学思想发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21页。
    1 盖建民:《道教科学思想发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21页。
    2 《茅山志》序,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48页。
    1 《岱史》第一卷《图考》.《续道藏》第35册第679页。
    2 《汉天师世家》卷二,《道藏》第34册第821页。
    3 清谢旻《(康熙) 江西通志》卷十一,《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2册第213页。
    4 《汉天师世家》卷二,《道藏》第34册第821页。
    1 《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道藏》第22册第202页。
    2 [晋]葛洪《神仙传》,宋李防《太平广记》卷八《神仙》八,《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70册第36页。
    3 [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十二,《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1册第559页。
    4 [明]左翘:《鹤鸣观记》,《大邑县志续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42页。
    1 孔令宏:《浙江道教史发凡》.连晓鸣主编《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1 罗勇:《客家与风水术》,《客家研究辑刊》1997年第2期。
    2 《西岳华山志》序,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44页。
    1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道藏》第2册第705页。
    2 孔令宏:《浙江道教史发凡》,连晓鸣主编《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8页。
    3 《云笈七笺》卷之二十六,太玄部,《道藏》第22册第197页。
    4 《元始上真众仙记》.洞真部谱录类,《道藏》第3册第269页。
    5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四,《道藏》第18册第807页。
    6 李铁华:《山岳崇拜与道教修真关系略论》,《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第173页。
    1 [后晋]刘煦:《旧唐书·隐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28页。
    2 卢国龙:《中国国重玄学》,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349页。
    3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太清部,《道藏》第28册第235页。
    1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98页。
    2 《西岳华山志》,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47页。
    3 《大涤洞天记》卷中,《道藏》第18册第152页。
    1 《仙都志》卷上,《道藏》笫11册第77页。
    2 《大涤洞天记》卷中,《道藏》第18册第152页。
    3 《洞渊集》卷六,《道藏》第23第847页。
    4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清真道院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4页。
    1 《天台山志》之《夏英公铭》,《道藏》第11册第92页。
    2 《洞渊集》卷之六《天下名山二十八治》,太玄部,《正统道藏》第23册第845-847页。
    1 《西岳华山志》序,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44页。
    2 《西岳华山志》序,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44页。
    3 《天台山志》之《郡志辨》,洞玄部纪传类,《道藏》第11册第90页。
    4 《茅山志》卷之六《括神区篇》,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1页。
    1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56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6页。
    3 《岱史》第三卷《形胜考》.《万历续道藏》第35册第682页。
    4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56页。
    5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上,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2页。
    1 [唐]卜应天:《雪心赋》,见詹石窗《道教风水学》附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202页。
    2 王卡编:《道教二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48页
    3 《洞渊集》卷之六《天下名山二十八治》,太玄部,《正统道藏》第23册第847页。
    1 《西岳华山志》序,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44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6页。
    3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98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6页。
    2 [宋]廖瑀:《龙格太阳九变》,《地理天机会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3 [宋]廖璃:《龙格金水九变》,《地理天机会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4 [宋]廖柿瑀:《龙格金水九变》,《地理天机会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5 [宋]廖瑀:《龙格金水九变》,《地理天机会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1 《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洞神部记传类,《道藏》第19册第573-574页。
    1 《茅山志》卷之六《括神区篇》,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2页。
    2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笫752页。
    3 [清]胡之玫编:《净明宗教录》卷九《选场》,陈立立、邹付水整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
    4 《茅山志》卷之六《括神区篇》,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4-585页。
    1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55页。
    2 《上清大洞真经》序,洞真部本文类,《道藏》第1册第512页。
    3 《上清大洞真经》序,洞真部本文类,《道藏》第1册第512页。
    4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卷中,洞神部方法类,《道藏》第18册第574页。
    5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7页。
    1 [韩国]尹弘基:《中国风水的性质和起源》,洛桑:Eratosthene-SPhragide,1986年版,第93-99页。
    2 姜生:《论道教的洞穴信仰》,《文史哲》2003年第5期,第54页。
    3 付其建《试论道教洞天福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07山东大学硕士论文;潘雨廷:《论洞天福地及其所在地》,《道教史发微》,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姜生:《论道教的洞穴信仰》,《文史哲》2003年05期:彭易衡:《“洞天”之民族文化因素侧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08期:李远国:《洞天福地:道教理想的人居环境及其科学价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4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卷中,洞神部方法类,《道藏》第18册第574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1页。
    2《列仙传·神仙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版,第29-30页。
    1 《茅山志》卷之六《括神区篇》.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5-586页。
    2 《茅山志》卷之六《括神区篇》,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6页。
    3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太清部,《道藏》第28册第247页。
    4 《上清北极天心正法》,洞玄部方法类,《道藏》第10册第653页。
    1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正一部.《道藏》第33册第381页。
    2 《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敦煌本)》,此文《道藏》未收。底本出自:敦煌s.425号抄本。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第4册第134-135页。
    3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洞玄部戒律类,《道藏》第6册第914页。
    1 [南宋]白玉蟾《上清集》卷三,《道藏》第4册,第780页。
    2 [明]查志隆:《岱史》卷三《形胜考》,万历续道藏,《道藏》第35册第682页。
    3 《金华赤松山志》.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71页。
    4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 册第750页。
    1 《真浩》卷十《协昌期第二》.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48页。
    2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卷中《高玄生气择洞章》笫五,洞神部方法类,《道藏》第18册第574页。
    3 司马承祯:《天隐子·养生书·安处》,太玄部,《道藏》第21册第670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白鹿山房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1页。
    2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50页。
    3 《仙都志》卷上《山川》,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77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1页。
    2 《仙都志》卷上《神仙》,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81页。
    3 《033紫文行事诀·七九真八道行事诀第七》.底本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图录篇》影印件.《中华道藏》第2册第356页。
    4 《西岳华山志》,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46页。
    5 《仙都志》卷上《山川》,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77页。
    1 《金华赤松山志》.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71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0页。
    3 《西岳华山志》,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50页。
    1 《真诰》卷十一《稽神枢第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5页。
    2 《茅山志》卷十一,《道藏》第5册第603页。
    3 《真诰》卷十一《稽神枢第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5页。
    1 《仙都志》卷上《山川》.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77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笫146-147页。
    3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50页。
    4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50页。
    5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50页。
    1 《真诰》卷十一《稽神枢第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6页。
    2 《大涤洞天记》卷中,《道藏》第18册149页。
    3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9页。
    4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0页。
    1 [宋]李思聪:《洞渊集》卷六,太玄部.《道藏》第23册第846-847页。
    1 《茅山志》卷八,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90页。
    2 《茅山志》卷八,洞典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90页。
    3 《太平经》卷四五《起土出书诀》第六十一,《道藏》第24册第409-410页。
    1 《太平经》卷四五《起土出书诀》第六十一,《道藏》第24册第410页。
    2 《茅山志》卷十一,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笫5册第603页。
    3 《茅山志》卷六,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2页。
    4 《真诰》卷一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4页。
    5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洞神部记传类.《道藏》第19册第702页。
    6 《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中,洞神部记传类,《道藏》第19册第652页:
    7 《岱史》卷三《形胜考》,《万历续道藏》,《道藏》第35册第683页。
    1 林富士:《礼俗与宗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
    2 《茅山志》卷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7页。
    3 丁煌:《道教的“沐浴”探究》,郑志明主编《道教文化的精华》.嘉义: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宄中心2000年版,第453-470页。
    4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山水》,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7页。
    5 《仙都志》卷上《山川》,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79页。
    6 《真诰》卷十一,《道藏》第20册第557页。
    7 《真诰》卷十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6页。
    1 [宋]李思聪:《洞渊集》卷六,太玄部,《道藏》第23册第845页。
    2 《茅山志》卷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7页。
    3 《茅山志》卷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7页。
    4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真上经》,洞真部方法类,《道藏》第4册第555页。
    5 《真浩》卷十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8页。
    6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洞真部方法类,《道藏》第4册第555页。
    7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洞真部方法类,《道藏》第4册第556页。
    1 《真诰》卷十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6页。
    2 《033紫文行事诀》《七、九真八道行事诀第七》,底本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图录篇》影印件,《中华道藏》第2册第356页。
    3 《道教符咒法术之太上玄妙千金录》,洞玄部众术类,《道藏》第32册第4页。
    4 [唐] 卜应天:《雪心赋》,詹石窗著《道教风水学》(附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223贞。
    1 [唐]卜应天:《雪心赋》,詹石窗著《道教风水学》(附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245页。
    2 《茅山志》卷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8页。
    3 [宋]李思聪:《洞渊集》卷六,太玄部,《道藏》第23册第845页。
    4 《茅山志》卷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6页。
    5 《真浩》卷十八,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95页。
    6 [唐]司马承祯:《修真精义杂论·符水论第四》,《道藏》第4册,第954页。
    7 [唐]司马承祯:《修真精义杂论·符水论第四》,《道藏》第4册,第954页。
    8 [宋]李思聪:《洞渊集》卷六,太玄部,《道藏》第23册第846页。
    1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51页。
    2 《天台山志》,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92页。
    3 《茅山志》卷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7页。
    4 《真诰》卷十三,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67页。
    5 《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中,洞神部记传类,《道藏》第19册第655页。
    6 《茅山志》卷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笫5册第587页。
    7 [元]曾坚:《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洞玄部记传类,《道藏》11册第101页。
    8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6页。
    9 《茅山志》卷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7页。
    1 《茅山志》卷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7页。
    2 《茅山志》卷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7页。
    3 《茅山志》卷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7页。
    4 《大涤洞天记》卷中,《道藏》第18册第151页。
    5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山水》,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8页。
    6 《茅山志》卷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7页。
    1 《真诰》卷十三,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67页。
    2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洞神部记传类.《道藏》第19册第703页。
    3 [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117页。
    4 [明]李国木:《地理大全》卷二十九,明崇祯三多斋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63》子部术数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 夏咸淳:《明代文人的生态关怀》,《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2期.第84页。
    2 俞剑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230页。
    4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卷中,《道藏》第18册第574页。
    1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卷中,《道藏》第18册第574页。
    2 《茅山志》卷六,《道藏》第5册第583页。
    3 《洞渊集》卷六,《道藏》第23册第847页。
    4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51页。
    5 《大涤洞天记》卷下,《道藏》第48册第156页。
    1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9页。
    2 《大涤洞天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4页。
    3 《南岳总胜集》,《道藏》第11册第115页。
    4 此山居十事也收入《无上秘要·山居品》中。
    5 《元始上真众仙记》,洞真部谱录类,《道藏》第3册第270页。
    6 《太上灵宝五符序》,洞玄部神符类,《道藏》第6册第317页。
    7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7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上《叙宫观》,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5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上《叙宫观》,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4页。
    3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上《叙宫观》,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4页。
    4 《大涤洞天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4页。
    5 《真诰》卷十四,《道藏》第20册卷572页。
    6 《真诰》卷十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8页。
    7 《真诰》卷十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7页。
    1 《茅山志》卷二,《道藏》第5册第558页。
    2 《茅山志叙录》.《道藏》第5册第550页。
    3 《老子说法食禁戒经》,敦煌本P.2447,见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8册第597页。
    1 [唐]司马承祯:《修真精义杂论·服药论第五》,《道藏》第4册,第956页。
    2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9页。
    3 [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中·,《道藏》第11册第14页。
    1 《金华赤松山志》.《道藏》第11册第72页。
    2 《洞渊集》卷六,太玄部,《道藏》第23册第846页:
    3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洞神部记传类,《道藏》第19册第102页。
    4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5页。
    5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6页。
    6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5页。
    7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6页。
    1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6页。
    2 《金华赤松山志》,《道藏》第11册第72页。
    3 《真浩》卷十四,《道藏》第20册第575页。
    4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道藏》第11册第103页。
    5 《金华赤松山志》,《道藏》第11册第72页。
    6 《茅山志》卷七,《道藏》第5册第587页。
    7 《茅山志》卷七,《道藏》第5册第587页。
    8 《真诰》卷十三,《道藏》第20册第568贞。
    1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7页。
    2 《茅山志》卷二《修造紫阳观敕牒》.《道藏》第5册.第558页。
    3 《大涤洞天记》卷中,《道藏》第18册第151页。
    4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51页。
    5 [明]查志隆:《岱史》卷十二《物产志》,《续道藏》第35册第748页。
    1 付沽:《道教与中国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中国海洋大学2010硕士论文.第16页。
    2 《洞渊集》卷六,《道藏》第23册第846页。
    3 《南岳总胜集》,《道藏》第11册第117页。
    1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道藏》第22册,第751页。
    2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洞仙传·郭文举》,《道藏》第22册,第753页。
    3 《洞渊集》卷六,《道藏》第23册第845页。
    1 《洞渊集》卷六,《道藏》第23册第846页。
    2 《洞渊集》卷六,《道藏》第23册第847页。
    3 《大涤洞天记》卷中,《道藏》第18册第150页。
    4 《大涤洞天记》卷中,《道藏》第18册第149页。
    5 《大涤洞天记》卷下,《道藏》第18册第161页。
    1 《仙都志》卷上,《道藏》第11册第78页。
    2 《天台山志》之《宫观》.洞玄部纪传类.《道藏》第11册第92页。
    3 《大涤洞天记》卷中,《道藏》第18册笫151页。
    4 《仙都志》卷上,《道藏》第11册第87页。
    5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7页。
    1 《三洞珠囊》卷七《二十四治品》引《玄都律》第十六,《道藏》第25册第330页。
    2 杨英:《魏晋道教“精舍”考》,《道学研究》2005年2期。
    1 《三洞珠囊》卷七《二十四治品》引《玄都律》第十六,《道藏》第25册笫331页。
    2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洞玄部戒律类,《道藏》第6册第966页。
    3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洞玄部戒律类,《道藏》第6册第967页。
    1 《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卷六,洞玄部方法类,《道藏》第10册第512页。
    2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洞神部灵图类,《道藏》第17册第223页。
    3 《茅山志》卷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7页。
    4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洞玄部戒律类,《道藏》第6册第967页。
    5 《玄坛刊误论》重论入靖品第二,《道藏》第32册第623页。
    6 (民国)《续纂龙门宗谱》卷1《徐阳明自述》。
    1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7页。
    2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之十,洞玄部戒律类,《道藏》第6册第966页。
    3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洞玄部戒律类,《道藏》第6册第967页。
    4 《陆先生道门科略》,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780页。
    5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道藏》第4册第4页。
    6 《洞神八帝元变经·神室虚所第七》,正一部,《道藏》第28册第400页。
    7 《太上明鉴真经》,正一部,《道藏》第28册第422页。
    1 《洞神八帝元变经》神室虚所笫七,正一部.《道藏》第28册第400页。
    2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洞玄部戒律类,《道藏》第6册第967页。
    3 《真诰》卷十八,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96页。
    4 《陆先生道门科略》,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780页。
    1 《洞神八帝元变经》《中华道藏》第四册第497页。)
    2 《洞神八帝元变经》神室虚所第七,正一部,《道藏》第28册第401页。
    3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造殿堂缘第二》,洞玄部戒律类,《道藏》第6册第979页。
    1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4-745页。
    2 《太上大道玉清经》卷一,正一部,《道藏》电子版不全,《中华道藏》第4册第557页。
    1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九之《大乘行业》之《第三十七原缺题》,《道藏》正一部,第33页第694页。
    2 《正一威仪经》,洞神部威仪类,《道藏》第18册第257页。
    1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755页。
    2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道藏》第4册第5页。
    3 《典诰》卷十《协昌期第二·陈安世口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3页。
    4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755页。
    1 《真诰》卷八《甄命授第四》,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33页。
    2 赵树龙:《(道士吉凶仪)所见唐代道教的丧制与服制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增刊,第47页。
    3 赵树龙:《(道士吉凶仪)所见唐代道教的丧制与服制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增刊,第46页。
    1 赵树龙:《(道士吉凶仪)所见唐代道教的丧制与服制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增刊,第47页。
    2 《茅山志》卷八,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600页。
    3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五.《道藏》第5册地301页。
    4 孔令宏、韩松涛:《江西道教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65页。
    5 《邓先生墓志铭》.《全唐文》卷七六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8册第7983页。
    6 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册第3068页。
    7 [宋]朱熹:《山陵议状》,《全宋文》卷5434,曾枣庄,刘琳主编,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册第120页。
    1 《西岳华山志》.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49页。
    2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正一部,《道藏》第32册第733-734页。
    3 陶弘景:《真诰》卷四,《道藏》第20册第514页。
    1 《全唐文》卷九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版.第10册第9659页。
    2 《真浩》卷十《协昌期第二》.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47页。
    3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版,第217页。
    4 倪润安:《秦汉之际仙人思想的整合与定位》,《中原文物》2003年6期。
    1 《真诰》卷八《甄命授第四》.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33页。
    2 傅洞真注:《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经·注解经文》卷中,洞神部玉诀类,《道藏》第17册笫74-75页。
    3 《赤松子章历》卷五《又大冢讼章》,洞玄部表奏类,《道藏》第11册第219-220页。
    4 《真诰》卷十《协昌期第二》,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48页。
    5 姜守诚:《“冢讼”考》,《东方论坛》,2010年第05期,第9-11页。
    1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之十》,洞真部方法类,《道藏》第4册第31页。
    2 《太平经》葬宅诀第七十六,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432页。
    3 姜守诚:《择墓之善恶——<太平经>卷50<葬宅诀>解读》,《弘道》2012年第2期,第40页。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二十一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页。
    2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卷二,洞神部玉诀类,《道藏》第17册第13页。
    1 《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卷一,正一部,《道藏》第28册第539页。
    2 张勋燎:《东汉墓葬出土的解注器材料和天师道的起源》,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宄》第9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
    3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卷上,洞玄部戒律类,《道藏》第6册第912页。
    1 《赤松子章历》卷五《又大冢讼章》,洞玄部表奏类,《道藏》第11册第219-220页。
    2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正一部.《道藏》第32册第733页。
    3 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第2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243页。
    1 孔令宏、韩松涛:《江西道教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37页。
    1 孔令宏、韩松涛:《江西道教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38页。
    2 王育成:《道教与中国古代旱罗盘指南技术》,《宗教学研宄》,1999年第2期.第29页。
    3 王育成:《道教与中国古代旱罗盘指南技术》,《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32页。
    4 《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卷三,正一部,《道藏》第28册第549页。
    5 《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洞玄部本文类,《道藏》第6册第146页。
    1 王育成:《道教与中国古代旱罗盘指南技术》,《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32页。
    2 《真浩》卷十,《道藏》第20册,笫550页。
    3 《赤松子章历》(卷四),洞玄部表奏类,《道藏》第11册第205页。
    4 《洞真太匕太霄琅书》卷八《自知升过功德诀第三十六》,正一部,《道藏》第33页第692页。
    1 《鬼谷子天髓灵文》卷上,《道藏》第18册第678页。
    2 王玉德《神秘的风水:传统相地术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3页:
    1 闾丘方远:《太平经钞》王部。
    2 《茅山志》叙录,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50页。
    3 《真诰》卷五《甄命授第一·道授》,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20页。
    1 《真诰》卷十一《稽神枢第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4页。
    2 《茅山志》卷五《三神纪茅君真胃》,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77页。
    3 《真诰》卷十一《稽神枢第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9页。
    4 《真诰》卷十一《稽神枢第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5页。
    1 《茅山志》卷十一《上清品》,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584页。
    2 《茅山志》卷十一《上清品》,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601页。
    3 《大涤洞天记》卷中,《道藏》第18册第149页。
    4 严可均辑《全梁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上册第149-150页。
    5 《太平山志》。
    6 《大华希夷志》卷下,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40页。
    7 《大华希夷志》卷上,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34页。
    1 宋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一,《历代宗师略传》,正一部,《道藏》第32册第7页。
    2 (民国)《续纂龙门宗谱》卷1《徐阳明自述》。
    1 《大华希夷志》卷上,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39页。
    2 《大华希夷志》卷上,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39页。
    3 《金华赤松山志》洞穴类,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71页。
    4 《金华赤松山志》.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72页。
    5 [明]查志隆:《岱史》卷三《形胜考》,《续道藏》第35册第682页。
    6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4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6页。
    2 《真诰》卷十一《稽神枢第一》,太玄部,《道藏》第20册第554页。
    3 《真诰》卷十一《稽神枢第一》,太玄部.《中华道藏》第20册第554页。
    1 李昉:《太平广记》卷二三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册第1780页。
    1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洞玄部本文类,《道藏》第6册第254页。
    2 《太平御览》卷六六六,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本,第96册,卷六六六第六叶。
    3 《真诰》卷十八《握真辅第二》,太玄部,《中华道藏》第20册第597页。
    1 《巽斋文集》卷一零《赠刘道士序》,《全宋文》卷8007.曾枣庄,刘琳主编,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册第414页。
    2 [元]账辖:《太华希夷志》卷下,洞真部记传类,《道藏》第5册第742-743页。
    1 《上清大洞真经》卷一,《道藏》第1册第516-519页。
    2 [唐]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序》,《道藏》第18册,第447页。
    1 《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卷六,洞玄部方法类,《道藏》第10册第513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之《叙宫观·洞霄宫》,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3页。
    3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之《叙宫观·洞霄宫》,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4页。
    4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古迹》,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2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上《叙宫观》,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5页。
    2 《天台山志》之《夏英公铭》,《道藏》第11册第91页。
    3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白鹿山房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1页。
    4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道藏》第11册第103页。
    5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6页。
    6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山水》,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8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山水》,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9页。
    1 胡海牙、武国忠:《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中册)》卷六《仙学杂论述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973页。
    2 《上清大洞真经》卷六,洞真部本文类,《道藏》第1册第555页。
    3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1页。“并诸口诀诀之不书者”,王明《校勘记》:4 “口诀”下“诀”字,金沟经、慎校本、宝颜堂本、《御览》六百七十及九百八十五皆无,盖衍文。
    1 [宋]张伯端:《悟真篇·自序》,《道藏》第4册,第712页。
    2 宋]张伯端:《悟典篇·自序》,《道藏》第4册,第712页。
    1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阴阳正宗》,《续道藏》第35册第581-582页。
    1 高友谦:《理气风水》,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2 [唐]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卷中《神仙可学论》,《道藏》第23册.第661页。
    3 [唐]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卷中《形神可固论·守神》,《道藏》第23册,第664页。
    4 [唐]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卷中《形神可固论·养形》,《道藏》第23册,第664页。
    1 [唐]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卷中《形神可固论·服气》,《道藏》第23册,第663-664页。
    2 [唐]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卷中《心目论》,《道藏》第23册,第661页。
    3 杨汝舟:《道教思想与西方哲学》,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339页。
    1 《太上老君内观经》,洞神部本文类,《道藏》第11册第396-397页。
    2 [清]钱泳:《履园丛话》,张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4页。
    1 陈霞:《从(内经图>看道教身体观的生态意义》,《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35-36页。
    2 陈霞:《从(内经图>看道教身体观的生态意义》,《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36页。
    1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龙》.《万历续道藏》第35册第587页。
    2 《管氏地理指蒙》,郑同点校《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页。
    3 《黄帝内经·素问》卷四《移精变化论》第13.太玄部.《道藏》第21册第59页。
    4 《黄帝内经·素问》卷四《移精变化论》第13.太玄部.《道藏》第21册第59页。
    5 [法]安娜·塞德尔:《西方道教研究史》,蒋见元、刘凌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1页。
    1 张松孙等编:《盐亭县志》卷三《东关县天禄观记》,乾隆五十一年刻本。
    1 《官员为什玄信风水》,http://www.sina.com.cn2010年11月24日09:26《小康》杂志,http://style.sina.com.cn/news/p/2010-11-24/092670302.shtml
    1 刘悦笛主编:《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9页。
    1 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曾振宇注说,开封市: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页。
    2 《庄子·山木》,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55页。
    1 刘悦笛:《关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东阳楼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8-159页。
    3 薛富兴:《山水精神》,《中国美学史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1 任重、陈仪:《古代风水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无神论》2005年第5期,第11页。
    1 陈炎:《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第86贞。
    1 施爱东:《理性策略.非理性表达——(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中的风水现象与风水功能》,《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第264页。
    2 关传友:《中国古代风水林探析》,《农业考古》2002年第3期,第239页。
    1 陈志华:《文教建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4-35页。
    1 王昕:《由器而“道”一论古代小说中妖镜的演化》,《齐鲁学刊》2010年第3期,第131页。
    2 田诚阳:《道教用品,——法剑》,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97232-1.htm
    1 薛富兴:《山水精神:中国美学史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2 王贵祥:《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面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42页。
    1 施爱东:《理性策略,非理性表达——<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中的风水现象与风水功能》,《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第264页。
    1 《太平经》葬宅诀第七十六,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432页。
    2 姜守诚:《择墓之善恶——(太平经>卷50<葬宅诀>解读》,《弘道》2012年第2期,第40页。
    1 王仲尧:《心灵舞蹈——东西方宗教美学和艺术》第七章《中国道禅美学与日本美学》,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230页。
    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第2章,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0页。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01页。
    1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3 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
    1Tuan Yi-fu,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 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1974.
    2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2-45页。
    3 李晟:《论仙境信仰产生的思想根源》,《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84页。
    4 [宋]朱熹:《周易本义·系辞》,李一忻点校,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4页。
    1 赵汀阳:《读书》,2007年第2期,第126页。
    2 《黄帝内经·素问》卷五《阴阳应象大论》,太玄部,《道藏》第21册第23页。
    1 [清]笪重光《画筌》,杜占明主编《中国古训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版,第677页。
    2 宗自华:《关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186页。
    3 陆一帆、刘伟林等著:《文艺心理探胜》,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4 宗白华:《关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5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页。
    6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191贞。
    1Allen Carlson,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the dilemma of aesthetic education, "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0(1976):69-82.
    2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
    3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
    4 若冰、张萍:《宗教、建筑、风水美学之管见》,《人文地理》1994年03期,第50页。
    5 陈霞、陈云、陈杰:《道教生态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第22页。
    6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
    1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
    2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
    3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134页。
    4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
    5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页。
    6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页。
    1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页。
    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46页。
    1 刘哓明:《风水与中国社会》“风水与自然环境”一章,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版。
    2 《管氏地理指蒙》六《迷徒寡学第五十一》,郑同点校《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页。
    3 《管氏地理指蒙》八《阴阳释微第六十五》,郑同点校《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页。
    1 《仙都志》卷上,《道藏》第11册第97页。
    2 《大涤洞天记》卷中,《道藏》第18册第153页。
    1 刘晓明:《古代风水的环境保护理论》,《广州师院学报》1995年2期,第78页。
    2 《委羽山龙门宗谱》
    3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7页。
    4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运通塞》,《续道藏》第35册第582页。
    1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运通塞》,《续道藏》第35册第583页。
    2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88页。
    3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2页。
    4 《老子河上公章句》爱己第七十二,《道藏》第12册第21页。
    5 《老子河上公章句·戒强第七十六》,《道藏》第12册第22页。
    1 《老子河上公章句·戒强第七十六》.《道藏》第12册第22页。
    2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洞玄部记传类,《道藏》第11册第55页。
    3 [明]乔项:《风水辩》。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元清宫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2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6页。
    1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9页。
    2 宗白华:《美学散步》插图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0页。
    1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第296-297页。
    2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57页。
    1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在“山顶”会合》,《文汇报》2005年5月15日版。
    2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140页
    3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140页
    1 《黄帝宅经》卷上,《道藏》第4朋第979页。
    2 陈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页。
    3 何立群、吴金平:《风水对小说(喜福会>创作的影响》,《八桂侨刊》2002年04期。
    4 慧缘:《慧缘风水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1 杜光庭:《广成集》“安宅醮词”,《道藏》第11册第282页。
    1 《风水公司年赚6000万成造富机器,已有IPO计划》,http://www.sina.com.cn2012年07月12日09:00法治周末微博,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newstock/zxdt/20120712/090012547291.shtml
    2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3 张伟:《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5期,第19-23页。
    1 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6页:
    1 杨通进:《生态二十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2 陈炎:《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第86页。
    1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阴阳正宗》,《续道藏》第35册第581页。
    2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阴阳正宗》,《续道藏》第35册第581页。
    3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阴阳正宗》,《续道藏》第35册第581页。
    4 赵汀阳:《读书》,2007年第2期,第128页。刘悦笛:《美学国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版,第70页。
    1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龙》,《续道藏》第35册第587页。
    2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砂》.《续道藏》第35册第587-588页。
    3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龙穴砂水》,《续道藏》第35册第586页。
    4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龙穴砂水》,《续道藏》第35册第586页。
    1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天地气机》,《续道藏》第35册第585-586页。
    2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色贵贱》,《续道藏》第35册第583页。
    1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运通塞》,《续道藏》第35册第582页。
    2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运通塞》,《续道藏》第35册第582页。
    3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运通塞》,《续道藏》第35册第582页。
    4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运通塞》,《续道藏》第35册第582页。
    5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九,《道藏》第5册第209页。
    1 徐铉:《洪州奉新县重建闓业观碑铭并序》,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文》卷三四,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1册第563页。
    2 刘辰翁:《须溪集》卷四《玉真观记》,李修生《全元文》,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册第683页。
    3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色贵贱》,《续道藏》第35册第583页。
    4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色贵贱》,《续道藏》第35册第583页。
    5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色真假》,《续道藏》第35册第584页。
    6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色贵贱》,《续道藏》第35册第583页。
    1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色真假》,《续道藏》第35册第584页。
    2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五气生克》.《续道藏》第35册第585页。
    3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色真假》,《续道藏》笫35册第585页。
    4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色贵贱》,《续道藏》第35册第583页。
    5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运通塞》,《续道藏》第35册第583页。
    1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气运通塞》,《续道藏》第35册第583页。
    1 [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篇》第四十二,《道藏》第23册第421页。
    2 香港《明报月刊》2007年2月号,刘悦笛:《美学国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1 陈炎:《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第86页。
    1 陈炎:《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第86页。
    2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3 易中天:《破门而入:关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4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5 陈炎:《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第86页。
    1 陈炎:《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第86页。
    2 梁可:《张惠民:中国科学风水第一人》,《中国气功》1995年08期,第9页。
    1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英汉对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3页。
    2 陈炎:《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第87页。
    3 加缪:《西西弗斯神话》,《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57页。
    4 梯利:《西方哲学史》序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
    1 杨通进:《生态二十讲》总序,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绪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本.第9页注释。
    2 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第16页。
    3 辜鸿铭:《中国的精神》,李晨曦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0页。
    1 李泽厚:《英美现代美学述略》,《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2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1页。
    3 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第19页。
    4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修订版,第2页。
    5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凡例,《续道藏》第35册第580页。
    1 《墉城集仙录·序》.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卷九三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5部.第1册.第12775页。
    2 《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九,《道藏》第28册第247页。
    1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绪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8页。
    2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6页。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1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页。
    2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76页。
    3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76页。
    4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洪钟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7页。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2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2页。
    3 缪天缓选注:《诗经·大雅·公刘》,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出版.第96-98页。
    1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3页。
    1 王俊、胡伟、张强:《风水学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科学性研究—以内江市郭北镇长坝山为例》,《内江师范院学报》2006年第S1期,第162页。
    1 梁可:《张惠民:中国科学风水第一人》,《中国气功》1995年08期,第7页。
    2 王俊、胡伟、张强:《风水学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科学性研究—以内江市郭北镇长坝山为例》,《内江师范院学报》2006年第S1期,第162页。
    1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
    2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3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在“山顶”会合》.《文汇报》2005年5月15日版。
    4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在“山顶”会合》,《文汇报》2005年5月15日版。
    5 吕鹏志:《本世纪道教哲学研究的进展》,《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43页。
    1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2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1 《解难二十四篇》载《古今图书集成》六百七十卷,堪舆部汇考。
    2 何晓昕:《风水探源》,南京:东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3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4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1 杨通进:《生态二十讲》总序.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 刘天华:《周易》与风水相宅,《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1期,第112页。
    2 任重、陈仪:《古代风水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无神论》2005年第5期,第11-12页。
    1 孔令宏:《道、学、术:道教史研究的新视角》,《文史哲》2006年第3期,第61页。
    2 《四库全书总目》卷146《子部道家类》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41页。
    1 [宋]张君房辑:《云笈七签》,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254页。
    2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页。
    1 孔令宏:《道、学、术:道教史研究的新视角》,《文史哲》2006年第3期,第65页。
    2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凡例,《续道藏》第35册,第580页。
    1 《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卷一《论阴阳正宗》,《续道藏》第35册,第581页。
    2 孔令宏:《道、学、术:道教史研究的新视角》,《文史哲》2006年第3期,第66页。
    1 何晓昕:《风水探源》,南京:东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
    2 [清]赵翼:《陔余丛考》,栾保群、吕宗力校点,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03页。
    1 [清]胡之玫:《净明宗教录·卷九·净明法藏图·选址》,陈立立、邹付水整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216页。
    1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1-242页。
    1 吉川忠夫:《真诰校注》卷11《稽神枢第一》.朱越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7贝。
    2 宋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一,《历代宗师略传》,正一部,《道藏》第32册第5页。
    3 《杭州玉皇山志》卷十八,杭州市图书馆1985年影印本。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上《叙宫观·岳祠道院》,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5页。
    2 袁志鸿、宁明伦:《葛玄——灵宝派在铅山玉虚观的传承》,《中国道教》2006年第2期。
    3 《晋书》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9页。
    4 连镇标:《郭璞道教思想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136-141页。连镇标:《郭璞的殡葬观与道家道教的崇水精神》.《福建宗教》.2002年第5期,第36-37页。连镇标:《郭璞易占与道教关系探考》.《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连镇标:《郭璞研究》(三联文博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1 《茅山志》二十一卷之《陶先生朱阳馆碑》.胡道静等编:《道藏要籍选刊》第7册,第351页。
    2 [宋]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一,《历代宗师略传》,正一部,《道藏》第32册第4页。
    清谢旻《(康熙)江西通志》卷十一,《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2册第213页。
    2 《真诰》卷十三《稽神枢第三》.《道藏》太玄部,第20册第567页。
    3 [唐]李延寿:《北史》卷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艺术上,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293页。
    4 [唐]李延寿:《北史》卷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艺术上,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293页。
    1 [唐]李延寿:《北史》卷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艺术上,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293页。
    2 [唐]李延寿:《北史》卷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艺术上,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294页。
    3 [唐]李延寿:《北史》卷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艺术上,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294页。
    4 [唐]李延寿:《南史》卷五三《昭明太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册,第1312-1313页。
    1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第三下,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淳佑本.第70页。
    2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第197页。
    3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第197页。
    4 [宋]张洞玄:《玉髓真经》卷四上,明嘉靖刻本,第152页。
    5 [宋]张洞玄:《玉髓真经》卷九,明嘉靖刻本,第341页。
    6 [宋]张洞玄:《玉髓真经》卷十二,明嘉靖刻本,第473页。
    7 [宋j张洞玄:《玉髓真经》卷十九,明嘉靖刻本,第586页。
    [宋]张洞玄:《玉髓真经》卷十九,明嘉靖刻本,第588页。
    1 杨文衡:《中国风水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209页。
    2 戴均良:《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7页。
    3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第197页。
    4 [清]谢旻:《(康熙)江西通志》卷一百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142页。
    5 [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6 姚连红:《唐国师杨均松碑记考略》,《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第85-88页。
    7 [明]董天锡:《赣州府志·人物志》,《赣州府志重印本中册》,第1693页
    1 [明]董天锡:《嘉靖赣州府志·人物志》,李定信著《四库全书堪舆类典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2 盖建民:《道教科学思想发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22页。
    3 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人物志·寓贤》.第1700页。
    4 [清]谢旻:《(康熙)江西通志》卷一百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142页。
    5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六艺文志第一百五十九,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2378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上《叙宫观·洞霄宫》,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142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洞府·三池》,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8页。
    3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洞府·玄同桥》,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9页。
    4 [宋]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一《历代宗师略传》,正一部,《道藏》第32册第6页。
    1 《茅山志》卷十一,《道藏》第5册第602页。
    2 [清]谢旻:《(康熙)江西通志》卷一百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142-3143页。
    1 [明]董天锡:《(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明嘉靖刻本,第194页。
    2 豫章书一百二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郭子章撰。是书盖江西之总志,全用史体为之。
    3 [清]谢旻:《(康熙)江西通志》卷一百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142页。
    4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台湾:中华文化基金会1984年版,第4册第996页。
    5 [明]董天锡:《(嘉靖)赣州府志》卷十二,明嘉靖刻本,第259-260页。
    6 [清]穆彰阿:《(嘉庆)大清—统志》卷三百二十六,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第6510页。
    7 [清]谢旻:《(康熙)江西通志》卷一百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142页。
    8 [清]丁芮朴:《风水祛惑》,清光绪刻月河精舍丛钞本,第9页。
    1 王玉德:《寻龙点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2 出《四库总目提要》。
    1 出《四库总目提要》。
    2 出《四库总目提要》。
    3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一百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721页。
    4 [明]董天锡:《(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明嘉靖刻本,第194页。
    1 [明]郭子章:《豫章书》一百二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是书盖江西之总志.全用史体为之。
    2 [清]谢旻:《(康熙)江西通志》卷一百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142页。
    3 [清]陆心源:《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小传补正卷四,清光绪刻本,第45页。
    4 [明]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清宋氏漫堂钞本,第203页。
    5 《四库全书书目》。
    6 [明]祁承燧:《澹生堂藏书目》,清宋氏漫堂钞本,第203页。
    7 [明]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清宋氏漫堂钞本,第203页。
    8 [明]朱睦楔(木挚):《万卷堂书目》卷三,清光绪至民国间观古堂书目丛刊本,第34页。
    9 [清]瞿铺:《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五子部三,清光绪常熟瞿氏家塾刻本,第243页。
    1 [宋]张洞玄:《玉髓真经》秘传卷二,明嘉靖刻本,第723页。
    2 [宋]张洞玄:《玉髓真经》秘传卷二,明嘉靖刻本,第723页。
    3 [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五十一子部,清光绪万卷楼藏本,第532页。
    4 [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五十一子部,清光绪万卷楼藏本,第532-533页。
    1 [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五十一子部,清光绪万卷楼藏本,第533页。
    2[宋]张洞玄:《玉髓真经》秘传卷二,明嘉靖刻本,第723页。
    3 [清j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五十一子部,清光绪万卷楼藏本,第534页。
    4 [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五十一子部,清光绪万卷楼藏本,第533页。
    5 [元]贡师泰:《玩斋集》卷八《题玉髓经后集》,明嘉靖刻本,第116页。
    6 [元]贡师泰:《玩斋集》卷八《题玉髓经后集》,明嘉靖刻本,第116页。
    7 [宋]张洞玄:《玉髓真经》秘传卷二,明嘉靖刻本,第723页。
    8 [宋]张洞玄:《玉髓真经》卷二十四,明嘉靖刻本,第630页。
    9 [元]贡师泰:《玩斋集》卷八《题玉髓经后集》,明嘉靖刻本,第116页:
    1 [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五十一子部,清光绪万卷楼藏本,第534页。
    2 [清]屈大均:《广东文选》卷九《十七论选择》,清康熙二十六年三阁书院刻本.第239页。
    3 [明]一壑居士:《八宅四书》卷三,明万历吴勉学刻本.第25页。
    4 [宋]陈均:《宋九朝编年备要》卷第二十八,宋绍定刻本;第519页。
    5 [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四山岳,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4页。
    1 [宋]刘克庄:《后村集》卷一百五,四部丛刊景旧钞本,第964页。
    2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十四,清康熙刻本,第66页。
    3 [清]江藩:《(道光)肇庆府志》卷八,清光绪重刻道光本,第444页。
    1 [清]湖国桢著,陈明、李非注译:《钦定罗经解定》,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
    1 王永成、黄剑芬:《武当建筑美学》,《第二届海峡两岸武当文化论坛论文集》,2010年版,第196-197页。
    1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二卷本)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1 [明]查志隆:《岱史》卷九《灵宇纪》,《续道藏》第35册第724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元清宫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2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清真道院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4页。
    3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上《叙宫观·龙德通仙宫》,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4页。
    4 《全唐文》卷九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10册第9659页。
    5 《全唐文》卷九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8册第7315页。
    6 张国宏:《宗教与庐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1 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洞神部记传类,《道藏》第19册第648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之《叙宫观·岳祠道院》,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5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元清宫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笫18册第162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清真道院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4页。
    2 《天台山志》之《夏英公铭》,《道藏》第11册第92页。
    3 《天台山志》之《宫观》,《道藏》第11册第92页。
    4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冲天观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3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之《叙宫观·洞霄宫》,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2页。
    2 《仙都志》卷上《祠宇》.《道藏》第11册第79页。
    3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5页。
    4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之《叙宫观·元阳观》,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5页。
    1 《仙都志》卷下《高士》,《道藏》第11册第79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5页。
    3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6页。
    4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5页。
    5 何晓昕:《风水探源》序,南京:东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1 [清]惠栋:《明堂大道录》,《清经解续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801页:
    1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5页。
    2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天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5页。
    3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天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6页。
    4 《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李养正编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741页。
    1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天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6页。
    2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天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6页。
    3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山川》,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8页。
    4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古迹》,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2页。
    5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古迹》,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2页。
    1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二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2贝。
    2 [宋j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上《叙宫观》,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3页。
    3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天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5页。
    4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9页。
    1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天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5页。
    2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天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5页。
    3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天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5页。
    4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天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5页。
    5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天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5页。
    6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天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5页。
    1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天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5-746页。
    1 周必大:《崇真宫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147册第825页。
    2 《金华赤松山志》,《道藏》第11册第72页。
    1[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吴天阁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1页。
    2 孙宗文:《南方道教建筑艺术初探(一)》,《古典园林技术》1989年1期,第23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东阳楼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8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冲天观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4页。
    3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清真道院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4页。
    1 《岱史》卷三《形胜考》,《续道藏》第35册第682页;
    1 孔令宏:《浙江道教史发凡》,连晓鸣主编《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古迹》,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笫18册第152页。
    2 白玉蟾:《玉隆集》卷六.《道藏》第4册第770-771页。
    3 白玉蟾:《玉隆集》卷六,《道藏》第4册第770-771页。
    4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9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4页。
    2 1962年5月,梁思成教授在清华大学作《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的专题报告。
    20(1986):21-27. Allen Carlso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Everyday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and Civilization, ed. M. mitias, Amsterdam:Editions Rodopi,1999, pp.107-121.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山水》,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7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山水》,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0页。
    3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中《叙山水》,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7页。
    4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上《叙宫观·洞霄宫》,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2页。
    5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重建洞霄宫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0页。
    6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重建洞霄宫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0页。
    7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上《叙宫观·洞霄宫》,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2页。
    1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上《叙宫观·至道宫》,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4页。
    2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上《叙宫观·至道宫》,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4页。
    3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上《叙宫观·至道宫》,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44页。
    4 白玉蟾:《玉隆集》卷六,《道藏》第4册第770-771页。
    1 胡孚琛:《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实际的新道学文化战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页。
    2 胡孚琛:《道学及其八大支柱》,《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3期,第30-31页。
    3 李刚:《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1页。
    1 陈霞、陈云、陈杰副主编:《道教生态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24-25页。
    2 尹志华:《道教生态智慧管窥》,《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第93-98页。
    1 杨通进:《生态二十讲》总序,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2 刘悦笛:《美学国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页。
    1 [唐]司马承祯:《坐忘论·收心》,《道藏》第22册,第893页。
    2 [唐]司马承祯:《道枢·坐忘篇上》,《道藏》第20册,第614页。
    3 [唐]司马承祯:《坐忘论·信敬一》,《道藏》第22册,第892页。
    4 [唐]司马承祯:《修真精义杂论·导引论第三》,《道藏》第4册,第953页。
    5 [唐]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序》,《道藏》第18册,第448页。
    1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六,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六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739贝。
    2 《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9页。
    3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天柱观碣》,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56页。
    4 [宋]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冲天观记》,洞神部谱录类,《道藏》第18册第163-164页。
    1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编:《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6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189页。
    1 刘悦笛:《美学国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125页。
    2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页。
    1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编:《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6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2 陈勇、陈霞、尹志华:《道教聚落生态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
    1Holmes Rolston III, "From beauty to duty:Aesthetics of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 see Allen Carlson and Seila Lintott, ed. Beauty and Duty:From Aesthetics of Nature to Environmental i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 pp.325-338.
    2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太平部,《道藏》第24册第744-745页。
    3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9页。
    1 《上清大洞真经》卷六之后序,洞真部本文类,《道藏》第1册第555页。
    2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页。
    1 梁可:《张惠民:中国科学风水第一人》,《中国气功》1995年08期,第9页。
    1 卢国龙:《司马季主的人格风范与学术传承》,《中国道教》2010年第2期,第16-24页。
    1 阎江:《黄大仙民间传说与庙宇的考察——以粤港为背景》,《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5期,第160-165页。
    1 盛珍:《黄大仙信仰的文化内涵》,《中国宗教》2005年第7期,第38-39页。
    1.《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道藏.第11册.
    2.《太上洞渊神咒经》.道藏.第6册.
    3.《洞真太上太霄琅书》.道藏.第33册.
    4.《云笈七签》.道藏.第22册.
    5.《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玉检五老宝经》.道藏.第33册.
    6.《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道藏.第18册.
    7.《抱朴子内篇》.道藏.第28册.
    8.《太平经》.道藏.第24册.
    9.《道法会元》.道藏.第28册.
    10.《赤松子章历》.道藏.第11册.
    11.《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并序》.道藏.第6册.
    12.《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道藏.第4册.
    13.《北帝说豁落七元经》.道藏.第43册.
    14.《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道藏.第33册.
    15.《洞玄灵宝真人修行延年益算法》.道藏.第32册.
    16.《太上老君经律》.道藏.第18册.
    17.《上清洞真智能观身大戒文》.道藏.第33册.
    18.《真诰》.道藏.第20册.
    19.《太华希夷志》.道藏.第5册.
    20.《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
    21.《正一威仪经》.道藏.第18册.
    22.《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道藏.第5册.
    23.《云笈七签》.道藏.第22册.
    24.《道门科范大全集》.道藏.第31册.
    25.《太上安镇九垒龙神妙经》.道藏.第2册.
    26.《道门科范大全集》.道藏.第31册.
    27.《太上三洞神咒经》.道藏.第2册.
    28.《正一醮宅仪》.道藏.第18册.
    29.《太上洞真安鼋经》.道藏.第2册.
    30.《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道藏.第6册.
    31.《道教灵验记》.道藏.第10册.
    32.《上清含象鉴剑图》.道藏.第6册.
    33.《太上明鉴真经》.道藏.第28册.
    34.《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道藏.第2册.
    35.《岱史》.万历续道藏.第35册.
    36.《茅山志》.道藏.第5册.
    37.《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道藏.第11册.
    38.《仙都志》.道藏.第11册.
    39.《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
    40.《天台山志》.道藏.第11册.
    41.《金华赤松山志》.道藏.第11册.
    42.《天坛王屋山圣迹记》.道藏.第19册.
    43.《武当福地总真集》.道藏.第19册.
    44.《南岳总胜集》.道藏.第11册.
    45.《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道藏.第4册.
    46.《道教符咒法术之太上玄妙千金录》.道藏.第32册.
    47.《上清骨髓灵文鬼律》.道藏.第6册.
    48.《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道藏.第32册.
    49.《黄帝内经》.道藏.第21册.
    50.《要修科仪戒律钞》.道藏.第6册.
    51.《修真精义杂论》.[唐]司马承祯.道藏.第4册.
    52.《上清集》.[南宋]白玉蟾.道藏.第4册.
    53.《金丹大要》.[元]陈致虚.道藏.第24册.
    54.《黄帝宅经》.道藏.第4册.
    55.《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续道藏.第35册.
    56.《老子说法食禁戒经》.敦煌本P.2447.中华道藏.第8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7.《太极真人问功德行业经》(敦煌本).此文道藏未收.底本出自.敦煌s.425号抄本。中华道藏.第4册.
    58.《033紫文行事诀》.底本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图录篇影印件.中华道藏.第2册.
    59.《诗经·大雅·公刘》.缪天绶选注.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6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术数类一.[清]永瑢.万有文库.第2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61.《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北京:中华书局,1989.
    62.《老子译注》.冯达甫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3.《周易译注》.周振甫.北京:中华书局.1991.
    64.《地理天机会元》.[宋]廖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65.《管氏地理指蒙》.郑同.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
    66.《周易本义》.[宋]朱熹.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67.《周易正义》.[唐]孔颖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68.《地理大全》.[明]李国木.明崇祯三多斋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63.子部术数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
    69.《净明宗教录》.[清]胡之玫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70.《真诰校注》.吉川忠夫.朱越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1.《皇极经世·观物篇》.[宋]邵雍.道藏.第23册.
    72.
    73.《中国建筑史》.潘谷西.杭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74.《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1989.
    75.《风水探源》.何晓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76.《神秘的风水—传统相地术研究》.王玉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77.《风水与建筑》.程建军、孔尚朴.南昌:江西科学出版社.1991.
    78.《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亨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79.《古代风水术注评》.王玉德注译.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92.
    80.《中国的风水》.杨文衡、张平.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81.《中国风水术》.妙摩、慧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
    82.《中国风水》.高友谦.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4.
    83.《道教风水学》.詹石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84.《中国堪舆辞典》.张解民.台北:捷幼出版.1994.
    85.《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刘沛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86.《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俞孔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87.《风水与建筑》.全实、程建军.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88.《天学外史》.江晓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9.《风水与城市》.亢亮、亢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90.《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庄孔韶.北京:三联书店.2000.
    91.《理想家园—风水环境观的启迪》.刘沛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92.《风水与人居环境》.王深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93.《风水与环境》.汉宝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94.《美国城市中的风水》.梁雪.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4.
    95.《“山水城市”研究》.傅礼铭.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4.
    96.《堪舆考源》.余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7.《理气风水》.高友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98.《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陈进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9.《风水与中国生态智能》.雷泽.沈阳:辽宁出版社.2005.
    100.《藏风得水—风水与建筑》.程建军.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01.《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古代风水的再认识》.[美]于涌、于希贤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2005.
    102.《寻龙点穴:中国古代堪舆术》.王玉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103.《中国风水文化源流》.王育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104.《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丁文剑.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105.《道教堪舆学入门》.谢耀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9.
    106.《道教风水理论与实践:<黄帝宅经>探究》.谢耀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9.
    107.《道教源流考》(上下).陈国符.北京:中华书局.1963.
    108.《道教与中国文化》.葛兆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09.《道教思想与西方哲学》.杨汝舟.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
    110.《道家金石略》陈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11.《道教与养生》.陈缨宁.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
    112.《道教与中国文化》.李养正.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113.《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陈垣.北京:中华书局.1989
    114. 《南宋金元的道教》.詹石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5.《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卿希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116.《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17.《道教》(三卷本).[日]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8.《道教通论一-兼论道家学说》.牟钟鉴、胡孚深、王葆珐.济南:齐鲁书社.1991.
    119.《道学精华》(上中下).汤一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120.《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21.《中国道教史》四卷本.卿希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22.《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3.《道教哲学》.卢国龙.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24.《揭开天地之谜—道与气》.悟道真子.长青文化集团.1997.
    125.《中华道家修炼学》.田诚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126.《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孔令宏.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127.《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胡孚琛、吕锡琛.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8.《中国道教史话》孔令宏.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129.《道教史探源》.柳存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0.《朱熹哲学与道家道教》.孔令宏.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31.《道教法术》.刘仲宇.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132.《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孔令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133.《从道家到道教》.孔令宏.北京:中华书局.2004
    134.《逍遥达观:仙与人生理想》.陈耀庭.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135.《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盖建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6.《道教文化十二讲》.熊铁基、刘国盛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137.《道教生态学》.乐爱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8.《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孔令宏.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9.《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美]杨庆堑著.范丽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0.《丹经之祖—张伯端传》.孔令宏、韩松涛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41.《道教宫观文化概论》.胡锐.成都:巴蜀书社.2007.
    142.《助天生物:道教生态观与现代文明》.蔡林波.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43.《道教与科学》.李崇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144.《中国道教文化》.谢路军.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145.《老子注释及评价》.陈鼓应.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6.《庄子集释》.郭庆藩.北京:中华书局.1961.
    147.《(周易探源》.李镜池.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8.《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何兆武译.科学出版社.1990
    149.《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张荣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0.《象数易学发展史》.林忠军.济南:齐鲁书社.1998.
    151.《易学哲学史》.朱伯崑.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
    152.《江西道教史》.孔令宏、韩松涛.北京:中华书局,2011.
    153.《西方美学史》(上、下卷).朱光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54.《美学》.[德]黑格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55.《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6.《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意]克罗齐.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157. 审美心理描述》.滕守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58. 山水与美学》.伍鑫甫.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59. 美学与意境》.宗白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60.《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张文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61.《道教与美学》.高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62.《华夏美学》.李泽厚.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
    163.《庄子与中国美学》.刘绍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64.《中国园林美学》金学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
    165.《建筑美学》.汪正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6.《审美体验论》.王一川.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167.《山水审美人与自然的交响曲》.谢凝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68.《现代心理学美学》.童庆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69.《中国美学体系论》.皮朝纲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0.《美学原理新编》.杨辛、甘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71.《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172.《大美不言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潘显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73.《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74.《中国审美文化》.易存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75.《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吴中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76.《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王晓华.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77.《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易中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78.《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英]w·C·丹皮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179.《西方道教研究史》.[法]安娜·塞德尔.蒋见元、刘凌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80.《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马林诺夫斯基.李安宅译.成都: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181.《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82.《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183.《心理学与民俗学》.[英]马雷特著.张颖凡、汪宁红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84.《社会中的宗教》.[美]罗纳德·约翰斯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185.《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徐剑艺.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
    186.《殡葬文化学》.王夫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187.《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谢松龄.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188.《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89.《中国古代巫术》.胡新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90.《中国丧葬史》.徐吉军: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191.《中国符咒文化》.刘晓明.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192.《道教斋蘸符咒仪式》.张泽洪.成都:巴蜀书社.1999.
    193.《中国方术考》.李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194.《中国方术续考》.李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195.《中国符咒全书》.黄意明.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01.
    196.《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增订本)》.汪宁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197.《中国风水罗盘》.程建军.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05.
    198.《金枝》.[英]弗雷泽著.徐育新、张泽石、汪培基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199.朱俊鹏:《孰煌风水类文书初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200.陈进国:《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2.
    201.李珉:《明清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3.
    202.李裴:《隋唐五代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3.
    203.申喜萍:《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3.
    204.黄仲淇:《风水场域之意象性研究:以三元理气为例》.台湾南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205.杨瑞泉:《传统勘舆空间理论中的时间向度:以玄空学理论为例》.台湾南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206.张昀浚:《台湾民间风水传说研究》.“国立”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
    207.宋世祥:《台湾当代社会阳宅风水中的‘物’与‘气’:试论汉人命运观念于物质空间之体现》.“国立”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4.
    208.王庆文:《风水形气理论在阳宅规划操作之探讨》.“国立”台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09. 许人达:《以形势理气法则应用于企业工厂选址之探讨》.“国立”台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10.曹永圣:《以环境风水与生态规划理论探讨聚落规划准则之研究:以新竹县北埔聚落为案例》.铭传大学硕士论文.2005.
    211.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5.
    212.李静静:《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风水研究》.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6.
    213.刘沛林:《风水中的“地母崇拜”和女阴象征》.《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1).
    214.詹石窗:《八卦起源新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1).
    215.陈传康:《风水现代化及其旅游开发意义》.《人文地理》.1996(1).
    216.潘显一:《“虚静”、“逍遥”、“玄德”:道教美学情趣论》.《社会科学研究》.1997(03).
    217.高兵:《论阴阳观念的起源与发展》.《管子学刊》.1997(03).
    218.孔令宏:《理论体系的比较和评价》.《云南学术探索》.1997(2).
    219.白奚:《中国古代阴阳与五行说的合流》.《中国社会科学》.199(5).
    220.孔令宏:《道家道教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研究述要》,《河北学刊》.1998(3).
    221.刘锋:《阴阳五行说对道教的影响》.《文史哲》.1998.
    222.姚国宏:《从风水看中国传统哲学的儒道互补》.《科学·经济·社会》.1999(1).
    223.王育成:《道教与中国古代旱罗盘指南技术》.《宗教学研究》,1999(2)
    224.孔令宏:《近百年来中国大陆道教思想史研究述要》.(台湾)《三清文化》2000(4/5).
    225.李小波:《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文化地理视野》.《人文地理》.2001(06).
    226.施炎平:《<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周易研究》.2001(03).
    227.潘显一:《早期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分化——《太平经》与《抱朴子》美学思想比较》.《四川大学学报》.2002(06).
    228.姜生:《论道教的洞穴信仰》.《文史哲》.2003(05).
    229.李远国:《论道教灯仪的形成与文化功用》.《中国道教》.2003(3).
    230.盖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管子学刊》.2005(03).
    231.陈居渊:《论焦循的易学与堪舆学》.《周易研究》.2006(3)
    232.萧进铭:《连接根源、重建秩序以及对土地的忏悔、祈求与感恩:台湾道教“奠土”仪式的“土地观”及其现代意涵》),《人文学报》(台北真理大学人文学院).2007(5)
    233.祁嘉华:《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人居环境观—风水之美深解》.《华夏文化论坛》.2008.
    234.谢增虎、胡政平:《伏羲画八卦:中国根文化的产生到文化形态的定型》.《甘肃社会科学》.200(3).
    235.李铁华:《山岳崇拜与道教修真关系略论》.《宗教学研究》.2010(2)
    236.
    237.《第一届国际风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际道家学术基金会编辑.2009.
    238.《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239.《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1. Skinner,Stephen,the living earth manual of feng-shui:chinese geomancy. Routledge & K. Paul,1982.
    2. Rossbach, Sarah.feng shui:the chinese art of placement.E.P. Dutton, Inc.,1983.
    3. Simons, T. Raphael.feng shui, strategies for business success:arranging your office for success and prosperity, with personalized astrolocical charts.Three Rivers Press,1998.
    4. Wydra, Nancilee.feng shui goes to the office:how to thrive from 9 to 5.Contemporary Books, 2000.
    5. Craze, Richard.the mobius guide to feng shui.Hodder & Stoughton,2003.
    6. Craze, Richard.teach yourself feng shui.McGraw-Hill.2003.
    7.席文:“论引起概念混乱的‘道家’一词特别涉及传统中国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史杂志》(History of Religion). Vol.17,1978:315-319.
    8. Jeffrey F. Meyer:"Feng-Shui" of the Chinese City. History of Religions, Vol.18, No.2 (Nov., 1978), pp.138-155 Published b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 Tuan Yi-fu,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74.
    10. Allen Carlson, "Reconsidering the 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20(1986):21-27.Allen Carlso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Everyday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and Civilization, ed.M.mitias, Amsterdam:Editions Rodopi,1999, pp.107-121.
    11. Holmes Rolston III, "From beauty to duty:Aesthetics of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see Allen Carlson and Seila Lintott, ed. Beauty and Duty:From Aesthetics of Nature to Environmentali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 pp.325-338.
    12. Michaael Loewe," The term K'an yu堪舆and the choice of the Moment". Early China.NO.9-10.1983-1985.
    13. Bernd 1-3. Schmitt.Issues of Corpordteldentity in East Asia. The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trsiness.winter 1995.PP.28-36.
    14. Arne kalland. University of Oslo. geomancy and town planning in a japanese community.ETHNOLOGY. VOL.35 no.1,winter 1996, pp.17-32. THNOLOGY,c/o deparetment of anthropology,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ittsburgh PA 15260 USA.
    15. TIMOTHY TSU.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Geomanc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premodern Taiwan, asian folklore studies, volum 56,1997:65-77.
    16. Xu, P:Feng-shui models structured traditional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Vol.15 No.4 (WIN 1998) pp.271-282.
    17. Wai-Ming Ng. The yin-yang-wu-hsing doctrine in the textual tradition of Tokugawa Japanese agriculture. Asian Philosophy 8.n2 (July 1998):p.p119(10).
    18. T.N. Jenkins*. 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a case of ethical neglect. Ecological Economics 26 (1998) 151-163. PII S0921-8009(97)00063-3
    19. Christopher Castle. Nature's Teaching:The Art and Science of Geomancy.(megalithic sites). Revision 21.4 (Spring 1999):p.39(1).
    20. Feng Shui and Its Impacts on Land and Property Developments,J. Urban Plng. and Devel. Vol.125, No.4 (December 1999), pp.152-163.
    21. Heim, M:The Feng Shui of virtual worlds. COMPUTER GRAPHICS WORLD Vol.24 No.1 (JAN 2001) pp.19-21.
    22. KE-Tsung HAN.traditional chinese site selection fengshui an evolutionary ec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ultural geography. Fall/winter 2001.19(1):75-96
    23. T.N. Jenkins*.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and practice:lessons for an ecological economics worldview. Ecological Economics 40 (2002) 39-52. PII:S0921-8009(01)00263-4.
    24. Hwangbo AB:An alternative tradition in architecture:Conceptions in feng shui and its continuous tradition.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Vol.19 No.2 (SUM 2002)pp.110-130.
    25. Mak, MY; Ng. ST:The art and science of Feng Shui-a study on architects'perception.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Vol.40, No.3, (March 2005), Pages 427-434.
    26. paton, michaeljohn; fengshui:a continuation of "art of swindler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0301-8121; Vol.34, No.3 (2007);pp.427-446.
    27. JUNG-SUP UM*. Exploring spatially prioritized parameters of Feng-Shui from tomb Footpri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Vol.23, No.4, April 2009,513-529 ISSN 1365-8816 print
    28. Ping-Teng Changa,_, Jung-Hua Lee a, Kuo-Chen Hungb, Jen-Teng Tsai a, Chyung Perng a,Applying fuzzy weighted average approach to evaluate office layouts with Feng_Shui consideration.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50 (2009) 1514_1537 doi:10.1016/j.mcm.2008.07.038
    29. Bonaiuto, Marino;Bilotta, Elena;Stolfa, Angela.FENG SHUI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A CRITIC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0738-0895; Vol.27 No.1 pp.23-34 (2010)
    30. Charlotte hines.A study of Taoism.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Dominguez hills. master of arts in philosophy. Fall 1994. UMI Number:1378315.
    31. Se Hyoung Lee. A reinterpretation of God and evil from the Taoist perspective. Drew university. Madison, new jersey. October 1996. UMI Number:9710884
    32. Broer, Andrew William. Chinese geomancy.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M.A. project report. Source:Masters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37-03, page:0776.;Adviser:Christian Jochim..December 1998.
    33. Fang, Zitao.Feng shui in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A new perspectiv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urce:Masters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39-02, page:0303.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M.E.P.2000.
    34. Xu, Jun.A framework for site analysis with emphasis on feng shui and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design principles. Ph.D.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2003 Source: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64-10, Section:A, page: 3511.;Co-Chairs:James Jones; Robert Schubert.
    35. Mak, Man-yui Michael. Application of feng shui knowledge to preliminary design evaluation using knowledge-based expert systems approach. Thesis (Ph.D.)--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2004.
    36. Mah, Yeow Beng.; Critical contextualization of Chinese folk beliefs and practices:Feng shui as a case study (Paul Hiebert). D.Min. 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2004. Sour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66-02, Section:A, page:0623.;Adviser:Eunice L. Irwin. UMI Number:3163219
    37. Su, Ramona En-Chih. Feng shui of large displays:towards guidelines for positioning large displays in interactive workspaces.Thesis (M.S.)--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04.
    38. Lee, Feng Ling.Feng Shui and the ideas of sustainable design.Thesis (MArch)--University of Auckland,2005.
    39. Carlson, Virginia Marie.The retreat:an environment for health, well-being, healing and discovery....integrating Feng Shui and the 12 step process of recovery into this drug and alcohol rehabilitation facility, Thesis (M. Arch.)--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5.
    40. Si-Pui pearl Wong. Comparative anatomy of the biomedical model and family system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its convergence to Taoism. University of Louisiana. Doctor of philosophy. May 2005. UMI Number:3171428.
    41. Westra, Kirsten,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eng shui on self-disclosure:Thesis (M.S.)--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Stanislaus,2005.
    42. Young, Gail. The redesign of an existing house, to combine a multifunctional home and work environment and include feng shui principles/Thesis (BTech. degree in Interior design)--Department of Graphic and Interior design,2005. South Africa, Pretoria:TUT. Arts, Dept. of Interior design,2005
    43. Lindvall, Erin. Mindful design of the therapeutic office using feng shui, the myth of Hestia, and symbology. Thesis (M.A.)--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2007.
    44. Yu, Zheng. The Taoist architecture:a case study of temples on Wu Dang Mountain:a case study of the Taoist architecture on Wu Dang Mountain analyzed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 of Feng-Shui and land configuration. Thesis [M.Arch.Studies).University of Sheffield, School of Architecture,2007.
    45. Heeren, David L. Re-examining feng shui in America. Thesis (M.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2010.
    46. Pugnaloni F (Pugnaloni, F.)1, Petti G (Petti, G.)1, Issini G (Issini, G.)1:Architecture in harmony:Analog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orient and West.2006 X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OCEEDINGS ARCHITECTURE IN HARMONY, SEP 23-25,2006. Hao JP; He JJ; Fan KX ed. pp.51-57.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BAIWANZHUANG XICHENGGU, BEIJING. ISBN:978-7-112-00507-9
    47. Xie, MJ; Zhang, GQ; Zhang, Q, et al.:A Cas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ite Selection on the Natural Ventilation in a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NOV 06-09,2009 Nanjing PEOPLES R CHINA\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VOL Ⅰ-Ⅲ, PROCEEDINGS PP:115-121,2009.
    48. Chen, XQ; Wu, JG:Sustainab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implications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unity of man with nature" and beyond: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cology (IALE),:JUL 08-12,2007 Wageningen NETHERLANDS:LANDSCAPE ECOLOGY Vol.24 No.8 pp:1015-1026,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