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黄大仙信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黄大仙信仰源起于晋代浙江金华,明末传入岭南后,逐渐成为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道教民间俗信之一。黄大仙信仰传入岭南后,与岭南社会和岭南文化有良好的交流互动,成功的地域化是它在岭南获得兴盛的重要原因。这同时也使岭南的黄大仙信仰与金华的传统相比较,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因此,现在学术界常用“岭南黄大仙信仰”这一名词指称黄大仙信仰在岭南发展的历史,以及所形成的地域特征等内容。
     为什么黄大仙信仰在岭南会如此兴盛?本文首先回顾岭南黄大仙信仰从初传、到发展、乃至兴盛的历史,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它获得兴盛机会的原因。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宗教,黄大仙信仰在岭南得以兴盛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它满足了岭南人信仰的需求,适应了岭南人信仰的特点。它又是如何去把握岭南人信仰的需求和特点呢?文章试图从三个“融入”去剖析,即岭南黄大仙信仰的地域化——积极融入岭南文化,成功实现信仰文化的本土化;岭南黄大仙信仰的现实色彩——积极融入岭南社会,具有敏锐的社会触角和强烈的社会关注意识;岭南黄大仙信仰的时代感——积极融入时代,把握社会转型契机推进道坛的现代化转型。
     回答了黄大仙信仰在岭南得以兴盛的原因,文章试图提升一个层次,引入民族宗教学的视角,从汉民族信仰的角度切入分析黄大仙信仰在历史上得以长久保存和多次兴盛的原因。金华与岭南都是典型的汉民族聚居地,文章同样认为,黄大仙信仰把握住了汉民族信仰的特点,满足了汉民族信仰的需求是它多次得以兴盛的原因,黄大仙信仰身上因而也带有了典型的汉民族民间信仰的特点。笔者同样通过回顾黄大仙信仰发展的历史,从中归纳它鲜明体现汉民族民间信仰特点的特征,包括融合多种文化形式与内容、带上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具备了模糊性的特点。
     笔者认为,岭南黄大仙信仰研究最具价值的内容,就是要去找寻它兴盛的原因。而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兴盛的原因追根究底要从宗教学的角度切入去分析。纵观前人研究成果,一方面是把握住“兴盛”这一关键词展开的研究较少;二是对兴盛原因的考究多追溯到成功的地域化,而未深入到宗教信仰的根本。因此,本文试在前人的基础上,把握这两个角度的内容展开研究,这也可说是论文的创新点之一。
     1、皇帝封神在传统的汉民族社会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相比官方宗教与正统佛道,皇帝敕封对于民间信仰的发展有更显著的推动作用。而从官方的角度去看,皇帝封神也是官方对汉民族庞杂的民间信仰进行宏观调控的独特方式。而这种调控方式是由汉民族传统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宗教文化背景决定了的,带有其民族独特性。
     2、港台不乏有像啬色园这样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佛道团体,考察它们成功转型的经验,慈善是实现转型的重要中介,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它们实现了道坛管理、传教模式的现代转型。从宗教团体到宗教慈善团体,慈善会否是促成传统佛道组织在新时期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一条可能路径?慈善又能否带动宗教组织实现宗教观念和信仰文化等深层次要素的现代化转型?如果可能,宗教团体自身需要作怎样的调整?社会需要提供怎样的资源和环境?港澳台的经验,我们又能借鉴多少?啬色园的成功经验,无疑可以给我们启发。
     3、慈善是一种社会资源,需要社会有意识地去培育,使之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和习惯。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并不缺乏做慈善的能力,但仍然缺乏培育慈善资源的意识和机制。历史上,宗教组织一直是社会慈善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大陆,宗教的敏感限制了宗教团体开展慈善活动的空间,这是一个遗憾。社会应该开放思想,挖掘宗教慈善资源的潜力,给予它们发挥作用的空间,这既能推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也能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Wong Tai Sin Belief originated in the Jin Dynasty in Jinhua, Zhejiang Proyince.After incoming Lingna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it gradually became one of me most influential Taoism Folk beliefs.Having full interaction with Lingnan culture and Lingnan society,it developed very fast mainly because of its successful localization.Compared to Jinhua's tradition,Wong Tai Sin Belief in Lingnan takes on a different look.Therefore,now scholars usually use the term of "tLingnan's Wong Tai Sin Belief' to describe its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in Lingnan.
     Why Wong Tai Sin Belief can be so popular in Lingnan society? Firstly,I review its history in Lingnan,and then sum up the reasons of its flourish.I think,as a belief,the reason of its flourish in essence is that it meets the belief needs of Lingnan people,and it adapts the belief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people.How to grasp the belief needs and characteristics? I try to analyze from three kinds of "integration"——its localization,integration into the Lingnan culture;its feature of realism, imegrating into the Lingnan society;its sense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integrating into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fter finding out the reasons of Wong Tai Sin's flourish in Lingnan,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its many times flourish and its long-term vitality by introducing the perspective of Ethnology of religion. Both Jinhua and Lingnan are the typical regions of Han-ethnic. I also think that its flourish in essence dues to that it meets the belief needs of Han-ethnic and adapts to the belief characteristics of Han-ethnic. Therefore, Wong Tai Sin Belief features with Han-ethnic's folk belief.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ng Tai Sin Belief in Jinhua and Lingnan, I also try to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n-ethnic's folk belief:the regions of the belief,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 forms and content, and the ambiguity of the belief.
     I think the most valuable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on Wong Tai Sin belief is to look for the reason of its flourish. As it is a kind of belief in essence, we should find the reasons of its flour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n. I try to combine these two perspectives to start my paper, and I think it is one of the innovation points of the paper.
     1.Emperors rewarding god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Han-ethnic society in ancient times. Compared with Buddhism and Taoism, folk belief is promoted greatly by the rewarding. It is also a unique approach for official to manage folk belief. And this phenomenon was decided by the political culture and religious culture of Han-ethnic.
     2. There are many religious groups like siksikyuen in HongKong and TaiWan, which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zation. Consider their experiences, charity is an intermediary. Is it possible that charity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religious groups'modern transformation? Anyway, Siksikyuen's experiences would make people think about that.
     3. Charity is a kind of social resources, which needs to be cultivat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society is not lack of the ability to help vulnerable groups, but the awareness and the system to cultivate charity resources is still need to bring up. Religious groups are always the component of charity resourc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oday. We should give them the space to play a role, which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harity, and als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and society.
引文
①参考了赵春晨先生的意见,详见赵春晨.岭南近代史事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①石夫.赤松黄大仙.广州: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
    ②兰溪市文史教体卫委员会主编.黄大仙资料选编.兰溪:内部刊物,1994年
    ③陈德松.金华道教简史.黄大仙文化,总第3期至总第7期
    ①游子安.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出版,2006年
    ②游子安.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
    ③黄兆汉.黄大仙考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第97页
    ④叶树林.骑鹤到南天.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
    ⑤陈华文.黄大仙传说研究.见:浙江省兰溪市文史教体卫委员会主编,黄大仙资料选编兰溪.兰溪:内部资料,1994.第27页
    ⑥陈华文.论典籍、诗文与传说的交错互动——以浙江金华的黄大仙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第41页——第47页
    ①钱兴地.黄大仙传说与道教神仙观念的统一与偏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99页——第101页.
    ②阎江.岭南黄大仙溯源考——从黄野人到黄大仙.岭南古史,2007年,第1期:第44页——第54页.
    ③阎江.岭南黄大仙考辨——以罗浮山野人传说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9页——第164页.
    ④阎江.黄大仙民间传说与庙宇的考察——以粤港为背景.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5期:第160页——165页
    ⑤阎江.传说、祠庙与信仰的互动——黄大仙信仰的岭南阶段及其发展.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4页——第22页.
    ⑥阎江、黄映葵.攀附与重构——东莞企石黄大仙研究.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4页——第16页.
    ⑦施丽珍.和谐化景区运营模式研究——以金华市黄大仙景区为例.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第8卷第2期:第97页——第98页.
    ①周彩屏.地方道教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实证研究——以浙江金华黄大仙道教为例.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30期:第100页——第101页.
    ②金妙珍.黄大仙信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③高致华.明代以后的黄大仙信仰.见:第11届明史国际研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年,第749页
    ④高致华.金华牧羊——黄大仙大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⑤吴丽珍.香港黄大仙信仰.香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
    ①陈慎庆.道教在现代社会的转变:以香港啬色园作为研究个案,《辅仁宗教研究》总第16期:第109——130页
    ②黄淮东.黄大仙信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山大学,2008.
    ③ Lars Ragvald.The rise of A refugee God——wong Tai Sin.Hongkong's wong tai si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④ Lars Ragvald、Graeme lang.The Return of the Refugee God:Wong Tai Sin in China.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SRCS Occasional.
    ⑤详见卢云峰.黄大仙信仰源于香港经济的成功——访香港城市大学梁景文教授.中国民族报,2008年9月19日.
    ①吕大吉.从哲学到宗教学——吕大吉学术论文选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602页.
    ②牟钟鉴.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重新认识汤用彤先生的一篇书跋.见:牟钟鉴.走进中国精神.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
    ①陶思炎、铃木岩弓.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第103页——第109页
    ②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第123页——128页
    ③这是叶涛先生的意见,详见陈建坡.“‘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编纂研讨会”综述文史哲,2006年,第1期:第163页——167页
    ①陶思炎、铃木岩弓.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第103页——第109页
    ②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21页
    ③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页
    ④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页
    ①牟钟鉴.探索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
    ②牟钟鉴.探索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96页
    ③牟钟鉴.探索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
    ④陶思炎、铃木岩弓.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第103页——第109页
    ⑤民族宗教学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详见牟钟鉴先生在《民族学与宗教学的分途与相遇》一文中的介绍,文载于《探索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另牟钟鉴先生主编的《民族宗教学导论》2009年出版,是第一本关于“民族宗教论”的著作。
    ①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②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22页
    ①[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范丽珠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①李亦园先生把杨庆堃先生所说的diffused religion译作“普化宗教”,而范丽珠先生则译作“分散性宗教”,在英文中是同一个词。
    ②李亦园先生相关论述详见李亦园.宗教与神话.(台北):立绪出版社,1998年,本文同时参考了金耀基、范丽珠对李亦园先生思想的介绍和解读,详见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载于[美]杨庆望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范丽珠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页
    ③详见朱海滨.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民间信仰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民间”何在谁之“信仰”.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页
    ④详见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⑤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周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3页
    ①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周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4页
    ②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周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①梁丽萍.中国传统社会汉民族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历史与文化的考察.中州学刊,2002年第6期:第104页——第108页
    ②牟钟鉴.探索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
    ①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页
    ②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20页
    ③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14页
    ①牟钟鉴.探索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②引自韦庆远为《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游子安著)所做的“序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页
    ①牟钟鉴.探索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234页
    ②金泽.能否和谐发展: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38页——第42页.
    ①李刚.新生态、新问题、新挑战下道教文化的角色功能.见: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15页
    ①该数据参照吕大吉教授在王屋山道学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继承和发扬传统宗教文化的意义》
    ②牟钟鉴.对中国民间宗教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中国民族报,2008年11月11日
    ①陈德松.金华道教简史(之一).道教文化(浙江省金华市道教协会会刊),2007年,第1期:第20页.
    ②转引自石夫.赤松黄大仙.广州: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第2页
    ①石夫.赤松黄大仙.广州: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第1页
    ②黄兆汉.黄大仙考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第97页
    ③黄兆汉.黄大仙考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第97页
    ①陈华文.黄大仙传说研究.见:浙江省兰溪市文史教体卫委员会主编,黄大仙资料选编兰溪.兰溪:内部资料,1994.第27页
    ②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658页
    ①本刊资料室.“江南道宫之冠——赤松宫.道教文化(金华市道教协会会刊),2006年,第1期:第11页.
    ②《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西汉名臣张良在辅助刘邦建立政权后,为保全自己,功成身退,对汉高祖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由此人们相传此赤松子就是那个早年传张良兵法的黄石公,“改名黄石公传法,以求不显。
    ③石夫.赤松黄大仙.广州: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第20页
    ①转引自石夫.赤松黄大仙.广州: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第1页。原文见光绪《金华县志》卷五《建置第二》,类似的记载还可见于明万历《金华府志》、清雍正《浙江通志》和清光绪《金华县志》等。
    ②金华道教文化研究室.“江南道宫之冠——赤松宫.道教文化(金华市道教协会会刊),2006年,第1期:第11页.
    ③石夫.赤松黄大仙.广州: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第133页
    ①资料来自“赤松黄大仙宫”网站,网址:http://www.huangdaxian.com/default.aspx?_id=26。
    ②详见陈德松.道家内丹功功能态的形象演示.黄大仙文化,2006年:第1期:
    ③邵建荪、任福民.纵论黄大仙文化开发目标与战略.黄大仙文化,2006年,第1期:第20页
    ④许光明.许光明主任在金华观修缮竣工仪式上的讲话.黄大仙文化,2006年,第1期:第2页
    ⑤徐家麟.从叶圣陶时代到黄大仙时代.黄大仙文化,2008年,第1期:第35页
    ①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15页
    ②关于二皇君在宋朝得到的敕封,以及赤松宫道人得到的召见、赏赐等的资料整理参考了金华市道协文化研究室.“江南道宫之冠——赤松宫.道教文化(金华市道教协会会刊),2006年,第1期:第11页.
    ①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朱海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第83页
    ②即《礼记》曲礼下所写的“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①关于妈祖信仰在宋朝的三个分期,详见林国平、彭又与.福建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2——154页
    ①林国平、彭又与.福建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2——154页
    ②范正义.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台社会.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①陈华文.论典籍、诗文与传说的交错互动——以浙江金华的黄大仙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第41页——第47页
    ②详见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36页
    ①据了解,梅花桥即金华城东城门外江上的一座桥,因为东城门俗称梅花门,所以当地百姓称这座桥叫梅花桥。
    ②唐朝,除了李白,金华以外的文人留下的诗文还有桂州(今桂林市)曹唐《皇初平将入金华山》、湖州皎然《赤松涧》等。
    ③南宋范浚《游赤松观》:灵祠丹井余真迹,祠下老松森百尺。仙子骑鲸去不归,痴人犹问山中石。
    ④南宋唐尧封《丹灶》:丹成灶已冷,仙去景常清。蹁跹照华发,陡觉反骨轻。
    ⑤南宋葛惟肖《丹井》:长山一丹井,地志笺其名……
    ⑥南宋于石《赤松宫》:……月涵古井一泓碧,云护空山半粒丹……
    ⑦《赤松山志》成书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南宋范俊生卒年为1102-1150年,南宋唐尧封生卒年为1106-1168年,都可确定其成诗早于《赤松山志》成书。南宋于石生卒年为1250-?,葛惟肖不详。
    ①陈华文.论典籍、诗文与传说的交错互动——以浙江金华的黄大仙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第41页——第47页
    ①牟钟鉴.宗教·文艺·民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②牟钟鉴.宗教·文艺·民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③牟钟鉴.宗教·文艺·民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④牟钟鉴.宗教·文艺·民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①王健.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新论——以两汉社会文化为例.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24页-第127页
    ②陈华文.论典籍、诗文与传说的交错互动——以浙江金华的黄大仙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第41页——第47页
    ③陈华文.论典籍、诗文与传说的交错互动——以浙江金华的黄大仙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第41页——第47页
    ④转引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7页,原文见钱穆.读诗经.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⑤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3页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3-144页
    ②陈华文.论典籍、诗文与传说的交错互动——以浙江金华的黄大仙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第41页——第47页
    ①《黄大仙文化》记者.“黄大仙传说”申遗记.黄大仙文化,2008年第1期:第1页
    ②李艳.金华与“港澳黄大仙文化”应捆绑申遗.金华日报,2007年3月9日:第8版
    ①《黄大仙文化》记者.“黄大仙传说”申遗记.黄大仙文化,2008年第1期:第1页
    ②张乐初.准确定位,前途无限——由“黄大仙传说”说开去.黄大仙文化.2007年第2期:第11页
    ①详见金华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长何美华的文章《开发黄大仙文化资源的几点思考》,刊登在《黄大仙文化》2005年第1期:第17页
    ②例如金华市副市长张民在2006年金华观修缮竣工仪式上作贺辞,同样强调弘扬黄大仙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旅游业发展和文化大市建设方面的现实意义。
    ③邵建荪、任福民.纵论黄大仙文化开发目标与战略.黄大仙文化.2006年第1期:第20页
    ①何美华.开发黄大仙文化资源的几点思考.黄大仙文化.2005年第1期:第17页
    ②邵建荪、任福民.纵论黄大仙文化开发目标与战略.黄大仙文化.2006年第1期:第20页
    ③邵建荪、任福民.纵论黄大仙文化开发目标与战略.黄大仙文化.2006年第1期:第20页
    ④邵建荪、任福民.纵论黄大仙文化开发目标与战略.黄大仙文化.2006年第1期:第20页
    ⑤邵建荪、任福民.纵论黄大仙文化开发目标与战略.黄大仙文化.2006年第1期:第20页
    ①葛树法、何倩.着力打造黄大仙文化品牌,全面推进金华旅游向更高目标迈进——专访金华市旅游局局长陈天堂.江南游报.2007年11月8日第005版
    ②邵建荪、任福民.纵论黄大仙文化开发目标与战略.黄大仙文化.2006年第1期:第20页
    ③李艳.金华昨在香港再亮“黄大仙”牌.金华日报.2005年9月26日第001版
    ④邵建荪、任福民.纵论黄大仙文化开发目标与战略.黄大仙文化.2006年第1期:第20页
    ⑤数据来源:单东主编.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2006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33页
    ⑥数据来源:詹强主编.金华统计年鉴(2003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⑦邵建荪、任福民.纵论黄大仙文化开发目标与战略.黄大仙文化.2006年第1期:第20页
    ①邵建荪、任福民.纵论黄大仙文化开发目标与战略.黄大仙文化.2006年第1期:第20页
    ①阎江.传说、祠庙与信仰的互动——黄大仙信仰的岭南阶段及其发展.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4页——第22页.
    ①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1页
    ②朱瑞玲.台湾民间善书的心理意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载于本土历史心理学研究,1992年第1期:第38页
    ③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的研究.第1页
    ④详见陈霞.道家劝善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2页
    ①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②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③陈霞.道家劝善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2页
    ④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5页
    ⑤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5页
    ①新会,旧称冈州,590年建县,现为广东省江门市的一个市辖区。
    ②转引自黄兆汉.黄大仙考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第97页,原文见清林星章主修,黄培芳、曾钊总纂《新会县志》,卷2,第18页。
    ③详见黄兆汉.黄大仙考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第97页
    ①详见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11页
    ①赵春晨、郭华清、伍玉西.宗教与近代广东社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①据统计,1923年,孙科拍卖寺产运动过后,仅广州的寺庙就减少了406所。
    ②赵春晨、郭华清、伍玉西.宗教与近代广东社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72页
    ①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5页
    ②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5页
    ③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13页
    ④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1页
    ①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5页
    ②惊迷梦·三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1页
    ③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
    ④转引自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原文见苏文擢关圣帝君明圣经诵本跋,1980年香港重印本
    ⑤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
    ⑥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
    ⑦赵春晨、郭华清、伍玉西.宗教与近代广东社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①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5页
    ②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13页
    ③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14页
    ④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10页
    ⑤惊迷梦·二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20页
    ⑥惊迷梦·三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4页
    ①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②惊迷梦·二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19页
    ③惊迷梦·三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5页
    ④惊迷梦·三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20页
    ⑤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5页
    ⑥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5页
    ⑦惊迷梦·三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4页
    ①惊迷梦·三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5页
    ②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25页
    ③惊迷梦·四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1页
    ④惊迷梦·二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2页
    ⑤详见惊迷梦·四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1页
    ①惊迷梦·三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1页
    ②惊迷梦·二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6页
    ③惊迷梦·二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20页
    ④惊迷梦·二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21页
    ①惊迷梦·三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4页
    ②陈菊宁.黄大仙及花地黄大仙祠.芳村文史,1992年,第4辑
    ③转引自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出版,2006年.第28页,原文见潘达微主编《天荒》杂志,1917年出版
    ④吴丽珍.香港黄大仙信仰.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年.第47页
    ⑤吴丽珍.香港黄大仙信仰.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年.第47页
    ①即普济坛花地黄仙祠,原文引自吴丽珍.香港黄大仙信仰.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年
    ②吴丽珍.香港黄大仙信仰.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年.第47页
    ③吴丽珍.香港黄大仙信仰.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年.第47页
    ④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40页
    ⑤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21页
    ⑥惊迷梦·初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58页
    ①转引自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23页
    ②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42页
    ①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44页
    ②吴丽珍.香港黄大仙信仰.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年.第47页
    ①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13页
    ②惊迷梦·三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16页
    ③惊迷梦·四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26页
    ④惊迷梦·三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14页
    ⑤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42页
    ⑥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41页
    ⑦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41页
    ①见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45页,图片“三宝明经”书影
    ①详见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35页图片
    ②珠江贯穿广州而过,广州人称珠江以南为河南,珠江以北为河北。这里指的仍然是广州城河南,而不是河南省,笔者注。
    ③转引自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33页,原文见梁本泽著《金华风貌》
    ①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32页
    ②转引自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33页
    ①范正义.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台社会。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②数据参考了赵春晨、郭华清、伍玉西.宗教与近代广东社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①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啬色园出版,2006年.第50页
    ②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啬色园出版,2006年.第50页
    ③鲁凡之.走向民主自治的“港人治港”.香港:北辰学社、集贤社出版,1985年.第154页
    ④刘曼容.港英政治制度与香港社会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5页
    ①材料参考了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58页
    ①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47页
    ①陆丽青.佛洛依德的宗教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①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130页
    ②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74页
    ③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73页
    ④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76页
    ①转引自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74页,原文见印光法师《复江景春居士书》
    ①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75页
    ②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86页
    ③甘长求.香港经济教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页
    ④保罗·惠廷、侯雅文等主编.香港的社会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
    ①刘祖云主编.香港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②朱峰.当代香港基督教社会福利事业述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87页
    ③周永新.社会福利的观念与制度.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第66页
    ④关信基.香港政治社会的形成.见:刘青峰主编,转化中的香港:身份与秩序的再寻求.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01页
    ⑤关信基.香港政治社会的形成.见:刘青峰主编,转化中的香港:身份与秩序的再寻求.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01页
    ①刘曼容.港英政治制度与香港社会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页
    ②杨奇主编.香港概论(下).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年.第155页
    ③渣甸洋行即东印度公司
    ①转引自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74页,原文见吴灞陵.金华分迹记黄仙.965年
    ②卢云峰.黄大仙信仰源于香港经济的成功——访香港城市大学梁景文教授.中国民族报,2008年9月19日 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75页
    ②危丁明.《华人庙宇条例》与香港庙宇管理.见:卜永坚、游子安主编,问俗观风——香港及华南历史与文化,香港:华南研究会出版,2008年.第163页
    ③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72页
    ①港英政府1928年《华人庙宇条例》第十三条第二项
    ②危丁明.《华人庙宇条例》与香港庙宇管理.见:卜永坚、游子安主编,问俗观风——香港及华南历史与文化,香港:华南研究会出版,2008年,第163页
    ③即杯笅,一阴一阳谓之“胜杯”,表示得到神佛的同意,祈求可以实现或所问之事可以实行。
    ①游子安主编.道风百年——香港道教与道观.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资料库出版,2002年.第42页
    ②游子安主编.道风百年——香港道教与道观.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资料库,2002年.第42页
    ①转引自危丁明.《华人庙宇条例》与香港庙宇管理.见:卜永坚、游子安主编,问俗观风——香港及华南历史与文化,香港:华南研究会出版,2008年.第169页
    ②危丁明.《华人庙宇条例》与香港庙宇管理.见:卜永坚、游子安主编,问俗观风——香港及华南历史与文化.香港:华南研究会出版,2008年.第170页
    ③危丁明.《华人庙宇条例》与香港庙宇管理.见:卜永坚、游子安主编,问俗观风——香港及华南历史与文化.香港:华南研究会出版,2008年.第161页
    ①啬色园把这种关系定义为“合作”,“黄允畋建议邀请东华三院合作,凡入园……”(见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第96页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132页),但根据当时港英政府法例,东华三院实际上应享有规管啬色园的权力。
    ②1956年香港人口约为260万左右。
    ①卫仲虞主乩《三教明宗》,啬色园藏书。
    ①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香港:啬色园,2006年.第106页
    ①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33页
    ②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34页
    ①刘祖云主编.香港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②《香港大瞭望》编写组.香港大瞭望.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年.第68-70页
    ③刘泽生.香港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刍议.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第66页——70页
    ①刘祖云主编.香港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②综缓的全称为“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类似于大陆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③刘祖云主编.香港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④刘祖云主编.香港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⑤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150页
    ①统计数字参考《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4月09日,第5版
    ②统计数字参考陶立群.香港老年社会福利服务及其服务理念.中国社会保障网2007年5月23日
    ③自1945年二战结束,香港因多次难民潮而人口数量激增,因为人口基数的增大,香港每年的新生人口基数也随之大增,这种现象从45年一直持续到60年代后期,人们称之为香港的“婴儿潮”。50、60年代的学位不足问题与婴儿潮有很大的关联。
    ④相关数据参考了杨奇主编.香港概论(下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年.第209页
    ①杨奇主编.香港概论(下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年.第437页
    ②杨奇主编.香港概论(下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年.第437页
    ①陈冠中先生认为这8个文化亚系统包括有:中国传统文化、广东地方传统文化、广东以外各省地方传统文化、民国新文化、中共的党国文化、英国殖民地文化、世界各地文化(以西方文化为主,向英语系国家倾斜)。
    ②陈冠中90分钟香港社会文化史见于陈冠中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646520100bsgr.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 rticle
    ③陈冠中90分钟香港社会文化史见于陈冠中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646520100bsgr.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 rticle
    ④杨奇主编.香港概论(下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年.第155页
    ①陈冠中90分钟香港社会文化史陈冠中新浪博客: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48c646520100bsgr. 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 tarticle
    ②陈冠中90分钟香港社会文化史陈冠中新浪博客: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48c646520100bsgq. 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 varticle
    ③关信基.香港政治社会的形成.见:刘青峰主编,转化中的香港:身份与秩序的再寻求.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1页
    ④数字参考卢继元、张永强.香港政制转型与香港华人的政治参与.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⑤栋慎庆.道教在现代社会的转变:以香港啬色园作为研究个案.辅仁宗教研究,总第16期:第109130页
    ①数字参考林立薇.中港整合之政治经济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2007年
    ①陈慎庆道教在现代社会的转变:以香港啬色园作为研究个案《辅仁宗教研究》总第16期:第109——130页
    ②黄允畋《啬色园园务回顾与前瞻》,详见啬色园网站。
    ①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13页
    ②卢炯年.医疗服务与时并进.见:啬色园八十五周年特刊,香港:啬色园制作,2006年
    ③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64页
    ①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66页
    ②啬色园在香港的社会服务机构都以“可”字命名,相传这是黄大仙的乩示,如啬色园可立中学、啬色园可仁幼稚园、啬色园可康耆英邻舍中心等等,无一例外。
    ①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155页
    ②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153页
    ①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153页
    ②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153页
    ③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153页
    ①详见徐守沪为庆祝啬色园85周年纪念的讲话.见:啬色园八十周年特刊.啬色园制作,2006年
    ①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231页
    ②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231页
    ①详见前文引用的黄大仙1921年乩文。
    ②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206页
    ③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206页
    ④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香港:啬色园出版,2008年.第206页
    ①啬色园双年报(03-05).啬色园制作,第18页
    ②啬色园双年报(07-09).啬色园制作,第72页
    ③啬色园双年报(07-09).啬色园制作,第72页
    ①吴丽珍.香港黄大仙信仰.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第82页
    ①吴丽珍.香港黄大仙信仰.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第91页
    ①叶树林.骑鹤到南天.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10页
    ②详见1999年1月27日《羊城晚报》。
    ①叶树林.骑鹤到南天.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10页
    ①阎江.岭南黄大仙考辨——以罗浮山野人传说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9页——第164页.
    ②详见《罗浮山志》清康熙五十年木刻本·卷三
    ③王松年.仙苑编珠·下.《道藏》第11册.第43页
    ④阎江.岭南黄大仙考辨——以罗浮山野人传说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9页——第164页.
    ①阎江.岭南黄大仙考辨——以罗浮山野人传说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9页——第164页.
    ②阎江.岭南黄大仙考辨——以罗浮山野人传说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9页——第164页.
    ③阎江.岭南黄大仙考辨——以罗浮山野人传说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9页——第164页.
    ①传说资料参考了阎江、黄映葵.攀附与重构——东莞企石黄大仙研究.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4页——第16页.
    ①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3页
    ②转引自阎江、黄映葵.攀附与重构——东莞企石黄大仙研究.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原文见(清)陈伯陶.东莞县志.卷七十四·人物二十一·仙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③黄淮东.黄大仙信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山大学,2008年
    ①阎江、黄映葵.攀附与重构——东莞企石黄大仙研究.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4页——第16页.
    ①莫尼卡(Monica Esposi to).清代全真教之重构:闵一得及其建立龙门正统的意愿.见:“探古鉴今-全真道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①黄淮东.黄大仙信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山大学,2008年
    ①阎江.传说、祠庙与信仰的互动——黄大仙信仰的岭南阶段及其发展.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资料参考了高致华.金华牧羊——黄大仙大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②资料参考了高致华.金华牧羊——黄大仙大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①资料参考乐松雪.美国的黄大仙祠.见:黄大仙文化,2007年,第2期:第46页
    ①朱海滨.民间信仰的地域性——以浙江胡则神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第140页——第146页
    ①朱海滨.民间信仰的地域性——以浙江胡则神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第140页——第146页
    ①阎江.传说、祠庙与信仰的互动——黄大仙信仰的岭南阶段及其发展.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4页——第22页.
    ①韩强.精神心理文化与岭南人的价值支柱(上、下).岭南古史,2008年,第1期:第1页——第5页;2008年,第2期:第4页——第8页
    ①王丽英.道教南传与岭南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4页
    ②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1页
    ①参考了李顺华.世俗化理论的旗手神圣化理论的鼓手——Pe t e r Be r ge r的宗教社会学理论.载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41页——第46页
    ②这是贝格尔对世俗化的简单定义。
    ③杨凤岗.宗教世俗化的中国式解读.中国民族报,2008年1月8日,第6版
    ①参考了李顺华《世俗化理论的旗手神圣化理论的鼓手——Pe t e r Be r ge r的宗教社会学理论》一文, 载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41页——第46页
    ①一愚.避世厌世,还是入世益世?.浙江学刊,1996年,第6期:第67页
    ②暮茄.沉重背着的两个字.狮子吼月刊,第1期
    ③牟钟鉴.探索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370页
    ④文见《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管窥》,《藏外道书》第10册,成都巴蜀书社,第355页
    ①盖建民.从“救世”到“医世”——略论道教治世思想的社会政治伦理价值.见:郭武主编,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②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第9页
    ③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第405页
    ④文见《藏外道书》,第26册,第209页
    ⑤部分史料参考了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七章:清代民国道教
    ①惊迷梦·二集.香港:啬色园70周年纪庆重印版,1991年,第2页
    ①刘延刚.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第89页
    ②刘延刚.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第146页
    ③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19页
    ④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19页
    ①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93页
    ②这是方立天先生的观点,详见方立天.关于人间佛教的文化思考.见:方立天、学愚主编,佛教传统与当代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页
    ③李大华.宗教革新与历史进步.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55页
    ①相关资料参考了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93页
    ②参考了妙延.星云大师对“人间佛教”的实践智慧,见:觉继、学愚主编,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书局,2007年.第3页
    ①相关论述详见张继禹.践行生活道教德臻人间仙境——关于道教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探讨.见:叶至明主编,道教与人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②牟钟鉴.关于生活的道教的思考.见:叶至明主编,道教与人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6页
    ③李养正.奏响道教对“生活”的赞歌——试说道教如何融入当代社会生活.见:叶至明主编,道教与人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④詹石窗.论生活道教.见:叶至明主编,道教与人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39页
    ①吴丽珍.香港黄大仙信仰.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第82页
    ①牟钟鉴.汉族要更好地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见: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二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①徐杰舜.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38页——第45页
    ②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18页
    ①王明珂.论攀附:近代炎黄子孙国族建构的古代基础.见:(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2年
    ①数字参考了杨团、葛道顺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②数字参考了杨团、葛道顺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①详见杨团.中国慈善事业的伟大复兴.数字参考了杨团、葛道顺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页
    ①张健.慈善运作主体.文见杨团、葛道顺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一书第五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①参考了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②参考了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6页
    [1]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杨奇主编.香港概论[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
    [4]林国平、彭又与.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5]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6]政协浙江省兰溪市文史教体文卫委员会编.黄大仙资料汇编[M].兰溪: 兰溪市政协内部发行,1994.
    [7]石夫.赤松黄大仙[M].广州:南海出版公司,1995.
    [8]吴丽珍.香港黄大仙信仰[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
    [9]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渡边欣雄(日).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周星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1]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2]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13]陈霞.道教劝善书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9.
    [14]陈撄宁.道教与养生[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15]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6]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17]叶至明主编.道教与人生[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18]郭武主编.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9]丘鹤亭.列仙传注译神仙传注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牟钟鉴.宗教·文艺·民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叶树林.骑鹤到南天[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
    [22]高致华.金华牧羊——黄大仙大传[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23]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范正义.保生大帝与闽台社会[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5]刘延刚.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26]方立天、学愚主编.佛教传统与当代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7]王丽英.道教南传与岭南文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8]游子安主编.香江显迹——啬色园历史与黄大仙信仰[M].香港:啬色园,2006.
    [29]杨庆堃(美).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范丽珠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0]觉继、学愚主编.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1]牟钟鉴.探索宗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32]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3]滨岛敦俊(日).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朱海滨译)[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34]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5]赵春晨、郭华清、伍玉西.宗教与近代广东社会[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36]卜永坚、游子安主编.问俗观风——香港及华南历史与文化[M].香港:华南研究会,2008.
    [37]游子安主编.炉峰弘善——啬色园与香港社会[M].香港:啬色园,2008.
    [38]游子安主编.道风百年——香港道教与道观[M].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资料库,2008.
    [39]牟钟鉴主编.民族宗教学导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40]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1]杨团、葛道顺.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2]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民间”何在谁之“信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3]刘曼容.港英政治制度与香港社会变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44]刘祖云主编.香港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
    [1]陶思炎、铃木岩弓.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J].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第103页——第109页
    [2]梁丽萍.中国传统社会汉民族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历史与文化的考察[J].中州学刊,2002年第6期:第104页——第108页
    [3]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学史角度的考察[J].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第123页——128页
    [4]陈建坡.“‘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编纂研讨会”综述[J].文史哲,2006年,第1期:第163页——167页
    [5]牟钟鉴.对中国民间宗教要有一个新的认识[J].2008年11月11日
    [6]吕大吉.继承和发扬传统宗教文化的意义[J].王屋山道学文化研讨会发言
    [7]陈德松.金华道教简史(连载)[J].黄大仙文化总第3期至总第7期
    [8]陈华文.论典籍、诗文与传说的交错互动——以浙江金华的黄大仙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第41页——第47页
    [9]王健.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新论——以两汉社会文化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24页-第127页
    [10]阎江.传说、祠庙与信仰的互动——黄大仙信仰的岭南阶段及其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4页——第22页.
    [11]朱峰.当代香港基督教社会福利事业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87页
    [12]卢云峰.黄大仙信仰源于香港经济的成功——访香港城市大学梁景文教授.[J].中国民族报,2008年9月19日.
    [13]刘泽生.香港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刍议[J].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 第4期:第66页——第70页.
    [14]陶立群.香港老年社会福利服务及其服务理念[J].中国社会保障网.
    [15]许桂灵、司徒尚纪.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刍议[J].地理研究,2006年,第3期:第104页-第108页.
    [16]阎江.岭南黄大仙考辨——以罗浮山野人传说为中心[J].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9页-第164页.
    [17]阎江、黄映葵.攀附与重构——东莞企石黄大仙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4页-第16页.
    [18]朱海滨.民间信仰的地域性——以浙江胡则神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第140页-第146页.
    [19]阎江.传说、祠庙与信仰的互动——黄大仙信仰的岭南阶段及其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4页-第22页.
    [20]韩强.精神心理文化与岭南人的价值支柱(上、下)[J].岭南古史,2008年,第1期:第1页——第5页,200年,第2期:第4页——第8页.
    [21]李顺华.世俗化理论的旗手神圣化理论的鼓手——Pe t e r Be r ge r的宗教社会学理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41页——第46页
    [22]杨凤岗.宗教世俗化的中国式解读[J].2008年1月8日,第6版.
    [23]李大华.宗教革新与历史进步[J].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55页.
    [24]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J].文史哲,2006,1:第7页——第9页.
    [25]金泽.能否和谐发展: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第38页——第42页.
    [26]金泽.民间信仰的性质及特点[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4月8日:第3版.
    [27]莫尼卡(Monica Esposito).清代全真教之重构:闵一得及其建立龙门正统的意愿.见:“探古鉴今-全真道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8]陈慎庆.道教在现代社会的转变:以香港啬色园作为研究个案[J].辅仁宗教研究,总第16期:第109页——第130页.
    [1]道教文化浙江省金华市道教协会会刊
    [2]黄大仙文化金华黄大仙文化研究会主办
    [3]啬色园双年报(0305、0507、0709)
    [4]啬色园园讯
    [5]啬色园八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1]惊迷梦
    [2]醒世要言
    [3]三教明宗
    [1]Lars Ragvald. The rise of A refugee God——Wong Tai Si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Lars Ragvald、Graeme lang. The Return of the Refugee God:Wong Tai Sin in China.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SRCS Occasiona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