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多样化及其影响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社会逐渐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即使是作为发展
    中国家的中国,也正加快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使国家现代化的历程与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进
    程相楔合。随着向信息社会的过渡,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逐渐从以大批量生产为主要特征
    的福特模式向以弹性多样化生产为特征的后福特模式转变。人类社会生产模式的转变必然
    会引起人们对交住的需求的变化,变化了的交往需求又必将导致新的传播模式和传播工具
    的出现,引起传播领域的变革。这种变革的内存要求必然导致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
     另外,网络媒介的综合性使传统媒介成为网络媒介的“内容”,传统的新闻机构成为
    网络新闻传播主体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媒介独特的传播拓朴结构更使那些在传统媒
    介构成的传播系统中只能充当受众角色的普通个人和机构,完全可能拥有自己的新闻传播
    媒介,从而成为新闻传播主体。由于能够及时破解自己发展中所遇到的经济、技术和其他
    媒介进入障碍,网络成了“个人”的媒介。
     在通过网络媒介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机构中,传统的新闻媒介依靠自身的优势站稳脚
    跟,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另外,网络上还出现了一种没有依托传统新闻机构,单独通过
    网络传播新闻的专门机构。除了许多传播新闻的专门网站,还有许多机构利用自己的独有
    优势,持续发布新闻报道,或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兼任新闻传播者的使命。除了各种机构外,
    个人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电子论坛、网络寻呼、个人主页或个人网站等方式,成为
    事实上的新闻传播主体。这些不同的主体在新闻传播格局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传统媒
    介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商业门户网站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绝大多数的个
    人新闻主页或网站没有实力,在网络空间里默默无闻,难得有人访问,更缺少回头客,成
    为实际上的新闻“死站”。
     网络新闻传播多样化的出现,对传统的新闻传播秩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网络媒介
    上,对新闻传播进行控制的各种传统因素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传播控制面临重大调整:
    特别是形形色色的新闻“机构”、“个体户”和“票友”的大量出现,新闻传播的内部把关
    机制面临冲击;跨境新闻传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数目众多的新闻传播主体出现在新闻传
    播舞台上。它们对传统媒介造成了相当的冲击,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调整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法规,迎接网络新闻传播主体
    多样化时代的到来。
引文
[注1]约翰·奈比斯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中根据以下事实认为美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进入了信息社会:到1956年白领工人人数在美国历史上首次超过蓝领工人人数;1967年,美国的信息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占总收入的53%。
    [注2]关于互动性的两幅示意图系参考石艳红《网络传播中的受众诠释》一文中的附图绘制。
    [注3]此材料部分来自于人民日报网络版(www.peopledaily.com.cn),部分系作者直接采访网络版编辑所获。
    [注4]该文讲到,后来有印尼读者主动指出这些照片反映的是印尼军人在东帝汶暴行,与五月暴乱无关。但此事件仍可看出网络给受众内部带来的便利。
    [注5]媒体与媒介两词的使用仅从行文方便考虑。以媒介一词称谓网络,是基于传播学的传统,如大众媒介,媒介分析等;以媒体一词称谓信息的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等),是基于对人们已经形成的习惯的尊重,如以多媒体与MiltiMedia对译。
    [注6]Page View,计算网络新闻站点访问量的单位,有人翻作“页读数”或“浏览页数”。一个Page View相当于一位网络用户浏览了一页网站内容。另外还有其他统计访问量的方式,如点击量(hits)等。
    [注7]在电子论坛中发表的东西叫文章(article),又被称为帖子(posting),将文章或帖子发送到论坛的行为叫张帖(post)。
    [注8]黑客(hacker),通常指精通电脑与网络技术,以“消解信息霸权”为旗帜的我行我索的电脑或网络用户。他们在推动电脑、网络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亦被译作骇客。
    [注9]除闵大洪先生提供的材料之外,其它都是作者上网查找网络负面影响个案时的结果。有关部门往往会及时对这些站点进行技术处理,以减少它们的反动影响,所以这些信息会随时消失或转移,难有固定的网址。
    [注10]赛柏空间(CyberSpace)一词为英国作家威廉·古布森(William Gibson)1984年在小说《Neuromancer》中所创造。讲述的是主人公的友人在死后借托地球计算机点阵以抽象符号的形式继续与主人公交往,终因其笑声虽然维妙维肖但难免流于空洞被友人识破。后来人们便借用该词来指代由电脑网络构成的“信息空间”,亦被译作电脑时空、网络时空等。
    [注11]该事件的详情请查阅《四川青年报》,《联合早报》和《星岛日报》1999年9月的有关报道。
    [注12]有关禁载的详细规定,请参阅国家新闻出版署1990年发布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务院1997年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Enet(1999):《雅虎暗暗清理门户》,www.enet.com,1999年8月13日。
    McLuhan, M.(1981):《传播工具新论》,叶德明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Scars D., Freedman J. & Peplau L. (1986):《社会心理学》,黄安邦编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Scverin W.J. & Tankard J.W.(199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孟淑华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卜卫(1998):《互联网络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3、4期。
    马克思、恩格斯(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1988):《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重新编译,见《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马腾宙(1999):《网络警察》,《科技日报》1999年1月6日。
    中央电视台(1999):《网上传谣》,《今日说法》栏目1999年9月26日播出。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198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1998):《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三联生活周刊》1998年第15期。
    中国经营报社(1999),《美调查表明搜索引擎会漏掉八成以上页面》,《中国经营报社》1999年7月27日。
    互联网周刊社(1998):《网上广告的今天与明天》,《互联网周刊》1998年12月29日。
    互联网周刊社(1999a):《网络注视着战争》,《互联网周刊》1999年1月4日。
    互联网周刊社(1999b):《网络广告:何去何从》,《互联网周刊》1999年10月4日。
    今晚报(2000):《人质网上求救 天津网民传信》,《解放日报》2000年1月18日。
    巴勒特·D(1989):《媒介社会学》,赵伯英、孟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支庭荣(1997):《误传:一个传播研究的反向视角》,《现代传播》1997年第2期。
    方明(1999):《加强第四媒体对现行舆论管理体制冲击的研究》,《新闻战线》1999年第2期。
    毛磊(1998):《网上垃圾问题不客忽视》,新华社1998年2月2日伦敦电。
    王丹、李隽琼(1999):《中国网站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中国青年报》1999年8月6日。
    王永(1998):《网络公司派员采访新闻》,《北京青年报》1998年月日11月18日。
    王淑军、陈智霞(1999):《人民日报》1999年4月16日。
    尼葛洛庞帝(1997):《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
    白而强(1999):《网络新闻对法律挑战》,《中国青年报》1999年3月1日,3月8日。
    石艳红(1999):《网络传播中的受众诠释》,《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3期。
    艾卡(1999):《网际时代的媒体战争》,《21世纪》1999年第3期。
    乔岗(1999):《网络平民化 何为敲门砖》,《光明日报》1月13日。
    传播90′研究集团(1991):《传播媒体的变貌》,东正德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分有限公司。
    关世杰(1997):《述评美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实施战略》,《新闻大学》1997年冬季号。
    
    
    刘克选、周桂如(1998):《信息高速公路与信息社会》,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刘志明(1993):《电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学红(1999):《到因特网上去冲浪——中国网上新闻媒体面面观》,《新闻记者》1999年第9期。
    孙坚华(1999a):《叩问整合》,发表于新浪网站cjr.sina.com.cn。
    孙坚华(1999b):《新浪网们赢在哪里》,发表于cjr.sina.com.cn。
    朱立(1997):《从组织角度看国际新闻信息的流动》,《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1期。
    朱葆伟、金吾伦(1997):《社会的信息化与观念变革》,《光明日报》11月12日。
    汤啸天(1999):《信息控制权——因特网的争夺焦点》,《光明日报》1999年7月28日。
    竹内郁郎(1989):《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国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约翰·奈比斯特(1984):《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严峰、卜卫(1997):《生活在网络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吴伯凡(1998):《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印平(1998):《从传播模式看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变化》,《现代传播》1998年第1期。
    张宏科(1996):《信息高速公路》,人民邮电出版社。
    张咏华(1998):《推技术及其作用》,《新闻传播》1998年第1期。
    李戎(1999):《商用四周年 网民四百万》,《南方周未》1999年7月23日。
    李河(1997):《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彬(1993):《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
    杨志弘主编(1996):《新媒体经营策略:新电台、有线电视、网路媒体》,台北三思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杨逸淇(1998):《资讯时代的英雄》,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沈(1998):《网络新闻会战胜传统媒体吗?——一切由性骚扰开始》,《南方周未》1998年3月20日。
    灿若(1997):《这儿没有权威》,《网络中国》第273—274页,兵器工业出版社。
    苏克军(1998a):《后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现代传播》1998年第3期
    苏克军(1998b):《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的冲击》,《现代传播》1998年第4期
    闵大洪(1997):《互联网络与言论自由——美国关于<传播净化法案>之争》,《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4期。
    闵大洪(1998a):《传播科技纵横》,警官教育出版社。
    闵大洪(1998b)《网络门户——网上争霸新目标》,《万科周刊》1998年10月12日第315期。
    闵大洪(1998c):《新闻媒体网站电子论坛刍议》,《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3期。
    闵大洪(1999a):《中国新闻媒体在网络传播领域的进展》,浙江在线(www.zjonline.com.cn)之“大洪视点”。原稿为作者参加中国记协举办的“99全国新闻媒体网络传播研讨会”内部研讨文稿。
    闵大洪(1999b):《浅议我国网络传播的若干问题》,时为作者未发展的论文。
    闵大洪(1999c):《网上怒吼——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设立“印尼局势读者论坛”,《中华新闻报》1998年8月17日。
    闵大洪(1999d):《科索沃战事中的网络传播》,《中华新闻报》1999年4月8日。
    闵大洪(1999e):《大地震后的台湾网络》,全文发表于http://www.zjonline.com.cn/cjr/personal/mdh/,1999年10月5日ChinaBvte精简编发。
    闵大洪(1999f):《台湾网络商进军大陆市场》,ChinaBytc 1999年6月6日
    
    
    阿芒·马特拉(1999):《世界传播的新构图——网络全球化的危险性》,陈卫星译,《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2期。
    陆群等(1998):《网络中国:网络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兵器工业出版社。
    陆黛(1999):《新浪网探秘》,《新闻记者》1999年第9期。
    陈力丹(1993):《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
    陈力丹(1998a):《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5期。
    陈力丹(1998b):《新闻史课程大纲》,教学讲义。
    陈力丹(1999):《试析因特网上的自由与民主》,《现代传播》1999年第1期%。
    陈百龄(1998):《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现代传播》第6期。
    陈学明等(1998):《哈贝马斯论交往》,云南人民出版社。
    陈维斌.李敬臣(1997):《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新华社电讯,1997年11月16日。
    明安香(1998):《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
    明安香(1999):《信息高速公司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
    易丹(1997):《我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上》,兵器工业出版社。
    林仁余(1998):《“网上的珍妮”风靡世界》,《南方周未》1998年2月13日。
    法新社(1998):《网民拥挤 先睹为快》,华盛顿9月11日电。
    经济周刊社(1998):《雅虎欲称雄因特网》,《参考消息》1998年11月30日,原载德国《经济周刊》98年11月5日。
    罗兰·巴特(1995):《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也有人将作者译为罗兰·巴尔特。
    罗洛夫,M.E.(1997):《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王江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迪灵哈斯(1999):《新媒体技术对美国华文媒介的影响》,《国际新闻界》第3期。
    郑直(1999):《我当了“恒升”的被告》,《中国青年报》1999年3月15日。
    金兼斌(1998):《电子报纸与网络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3期。
    姜一平(1999):《儿童上网亦喜亦忧》,《Internet信息世界》第8期。
    施拉姆、波特(1984):《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
    段京肃.罗锐(1996):《基础传播学》,兰州大学出版社。
    美国信息研究所(1999):《知识经济:21世纪的信息本质》,王亦楠译,江西教育出版社。
    胡泳、范海燕(1997):《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
    胡道元(1996):《计算机局域网》,清华大学出版社。
    赵民(1999):《试论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景》,《新闻大学》春季卷。
    唐绪军(1998):《美国报界在因特网上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新闻传播》1998年第2、3、4期。
    唐绪军(1999):《对网上中国报纸的调查与分析》,尚未发表。
    徐耀魁(1998):《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
    袁舟(1998):《中文报通过因特网走向世界——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个案分析》,《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3期。
    郭乐天(1999):《商业网站不应发布新闻》,《光明日报》9月15日。
    郭良(1998):《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人民大学出版社。
    钱季平(1998);《信息特权的崩溃与权威的重建——析网络时代的“把关人”》,《现代传播》1998年第1期。
    屠忠俊(1999):《网络多媒体传播——媒介进化史上新的里程碑》,《新闻大学》1999年春季号。
    黄旦(1997):《新闻传播学》(修订版),杭州大学出版社。
    
    
    程云瑞(1999):《网络——文化的双刃剑》,《电脑网络世界》5月26日。
    童晓燕,张东操(1999):《1999:网上版权保卫战》,《数字青年》1999年9月20日
    鲁品越等(1998):《中国未来之路:信息化进程在中国》,南京大学出版社。
    鲁宾斯坦(1999):《对因特网的科学报告:新机遇,新挑战》,周欣枫等译,《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3期。
    廖等(1999):《第一时间报道我驻南使馆被裘及抗议活动 本报网络版发挥重要作用》,《人民日报》5月18日。
    熊波,陈志文(1999):《中国有线电视开辟电脑网络新纪元》,《中国青年报》2月1日。
    蔡芬、梁虹(1999):《印刷媒介将会消亡吗?》,《现代传播》第1期。
    德弗勒,丹尼斯(1989):《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等译,华夏出版社。
    黎洪松(1999):《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
    薛炎华(1999):《国际网警在行动》,《中国青年报》1999年2月8日。
    戴森·E(1998):《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
    Berkofsky J.(1998): Who, and What, is Drudge?,http://home.snap.com/main/channel/item/O, 4, home-6409,00, html,January 30, 1998.
    Bush, V.(1999), As We May Think, http://ccat.sas.upenn,edu/jod/texts/vannevar.bush.html.
    Caruso,D.(1998): The Law and the Internet Bewar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May/June 1998.
    Drudge M.(1998): Address Before the National Press Club:Anyone With, A Modem Can Report On The World, Moderated by Doug Harbrecht, June 2nd. 1998.
    Drudge M.(1999): Total Number of VisitsLast 31 Days, http://www.drudgereport.com.May 20th. 1999.
    Fortner, R.S.(1995):Excommuni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ritical Studit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June, Vol 12,No 1.
    Gallivan J. (1997): Who is Matt Drudge?, The New York Post, 1997, Aug. 7th.
    Glassman J.K.(1998):Matt Drudge, E-Journalist, Washington Post,June 9, 1998.
    Piore,M. & C.Sabel.(1984):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Possibility or prospcrity,New York:Basic Books.
    Press, L.(1991):Wide Area Collaboration,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Dec. 1991.
    Ross,S.S.& Middleberg,D.(1999):The Media in Cyberspace Ⅲ, http://www.mediasource. com/cyberstudyfour.htm.
    Wiscombe J. (1998):What Hath the Web Wrought? Los Angeles Times Magazine, August 16,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