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选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魏晋六朝兴起的总集编纂氛围中,《文选》后出专精,成为后来文人学习、效仿与进行总集编纂参照的典范。《文选》收录了上自周秦下逮萧梁一百三十余家七百余篇经典作品,但是,时间的隔膜阻碍了时人对其中作品的完满接受。因此,在当时音义之学兴盛的背景之下,萧该出于家学传承的自觉,首先对《文选》进行音注而又有略及意义阐释。在《文选》成书后不久,萧该的《文选音》成为文选学的滥觞之作。其后,江都曹宪于扬州教授子弟,弟子魏模、公孙罗、许淹、李善等人,均有《文选》音义类的著作。在此基础之上,李善对《文选》注释发扬光大,善注问世。善注考索文本生成与文词背后的知识背景,本有炫博与汲汲仕禄的意图,却并未取得意料中的结果。相反,在唐朝的政治纷争中一再失意,最终泯灭了功名利禄追求,在汴、郑之间设帐,以《文选》教学,诸生来自四方,也由此宣告了文选学的正式成立。
     从发生学而言,选学内核是注释学,且唐代文选学的成就主要体现于此。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地位的渐被重视使得《文选》作为示范功能的意义更加突出。然而,由于李善注本身的注释意图,并不适合社会一般知识阶层的需求,遂有开元六年的五臣注问世且在很长的时期成为士子学习《文选》的首要选择。李善注以文本之前的文本进行阐释,以陌生释陌生,违反了诠释的根本原则。五臣则以当时的语言,对此前文本进行阐释,以熟悉释陌生,卷帙适中,广受欢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唐代的《文选》是以口耳相传的讲课方式与记录、传抄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抄写、记录则打破口耳相传中传播者与传播内容不能分离的局限,由此可以进行地域更为广泛的传布,但同时也有可能使传播的内容以借名原注者的形式不断发生变更。在晚唐时期,据说李善注至少已经有五种繁简不一的本子。因此,当雕版印刷时代对《文选》进行刊刻时首先面临着诸本不一的尴尬局面,对《文选》及其注释进行校勘与清整就成为必然。从五代孟蜀时期毋昭裔整理刊刻五臣注开始,《文选》传播就开始进入了雕版印刷的时代。整理者首先需要对众本进行比较,选取认为较好的本子,参校他本,进行编纂,以刊版印刷的方式将其定型,这对传播内容的统一规范起了很大作用,也使得可能脱离注释者原注的内容以刊本的形式获得了似乎合法的地位。五臣之后,李善注由国子监刊刻,国家对李善注的刊版并没有阻止五臣注的流行,对二家之注的不同需求以及二本的不同层面特征,促使合并本出现。元祐九年秀州州学的编纂与刊刻六家本使唐代公孙罗的努力方向真正落到了实处。秀州本以五臣注为底本,将李善注进行拆分,并入相应的正文之下,以存异为主,两家相同,则多删善注。此后的明州州学刊本,则是在秀州本系统内的局部修补,整体变化不是很大,对秀州本的编纂原则进一步贯彻,且有溢出编纂原则的倾向。南宋初年的赣州本,则是颠倒六家,强调李善注,在这一反一正的过程中二家之注的界域更加模糊。由于李善注的广博适应宋人重知识的需求,导致淳熙年间又一次出现了李善单注本。这次的单注本与宋初国子监刊刻之本之间的距离已经渐趋拉大,更具有广采博取的倾向。同时,在宋代《文选》传播之中,五臣注一直作为一种深层背景的方式的进行流布,它虽然在一些时期被凸显,但整体可以视为宋代文选传播的背景,在社会一般知识阶层中一直平稳地传承。
     对《文选》进行清整,对正文及其注释进行校勘、编纂,然后进行刊刻。宋代《文选》的刊刻成就卓著,这是《文选》版本史上的肇始与黄金时代,其刊刻的诸本成为后来众多本子的祖本。宋代《文选》的刊刻与繁荣一是由于宋代文化社会的建构与定型,二是因为国家政治系统中权益诱惑之下,科举考试中诗赋科目的地位被不断彰显。通过考究宋代《文选》刊刻,既可以发现南北不同的文化风俗的地域差异从而导致殊途同归的追求,也能发现南北士人在挤入宋代国家权力系统中的不同努力手段与方向。
     宋代《文选》的传播与科举考试的导向密切关联。通过对天水一朝科举制度的变更与《文选》传播与刊刻的详细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科举考试中诗赋与策问、经义的地位变化直接左右着《文选》的刊布。当“《文选》烂”,得不到“秀才半”的回报时,或者“《文选》烂”与“秀才半”失去必然的联系时,《文选》的传播与接受就必然衰落。这在王荆公变法的熙、丰年间表露无遗。然而,正如历史展现的那样,王安石的激进改革超越了他的时代,其对科举科目的变更随着其改革的失败戛然而止。此后的时期,文选学重获新生,尤其是在南宋初年以后的科举制度渐趋稳定以降,终宋一代,《文选》的传播也相对表现为一种非常平稳的态势。这种态势并不与后来学者所述的熙丰以后选学遂衰的结论相符。同时,对宋代不同注本的历时性考究,能够展现出时代因素、回报程度、文人领袖倡导等因素对《文选》不同版本选择的差异。
     宋代《文选》研究缺乏专书,《李善与五臣同异》作为较早的校雠著作,表现出原始的粗糙与不全面的特征。高似孙的《选诗句图》是为其子孙整理的学习材料,在摘句批评的形式中暗含了推源溯流与意象批评的意味。宋代《文选》研究缺乏专著,并不意味着对其研究的缺失,而是散入当时众多的笔记等著作中以短章的方式呈现的。通过对这些短章的搜检,然后进行宏观的审视,可以发现,宋代的研究涉及到《文选》编纂、《文选》注家优劣、《文选》注文考订、《文选》文本评论、《文选》文体考察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宋人的研究均有可圈点之处。从“长时段”而言,这个时期成为文选学从注释转向考订的萌生并初步发展的阶段,也由此发现,清代文选之学的重兴在学术理路上不是突兀而至的。宋人对《文选》接受的深度与影响可以通过宋代对《文选》的改编、续书方面进行效果史的研究。从截取《文选》部分内容,比如诗歌、双字等,以此彰显《文选》部分内容,是宋人适应时代之需,以一种简略的方式对《文选》接受的努力。而《文选》的编纂体例与编纂方式,则在深层影响了宋代及其以后的总集编纂。
     以“大文选学观”的视野,从追寻文选学的成立开始,对宋代《文选》注释编纂、刊刻、传播、研究评论、续编这样本身就是一个前后相继流程的诸多层面进行考察宋代文选学的实绩,可以确定,以往认为文选学平庸时代的宋代,确有许多不平庸的表现。
With more and more individual collections in which better and worse works coexisted coming out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the works needed choosing so that group collections came into being.In the atmosphere of compiling the collections,Wen Xuan(selections of literary works) became better and better because of its coming out later. Wen Xuan became the model that literators and scholars learned from.Xiao Tong selected more than seven hundred collections from Zhou to Liang.Because of the long time gap,persons at that time felt diffcult on understanding the works completely so that they need explanatory notes.Xiao Gai (Xiao Tong’s nephew) was the first to explain the works in Wen Xuan Yin.After Xiao Gai,Cao Xian taught students Wen Xuan in Jiang Du.Among the learners, Li Shan was the best. Li Shan surpassed his tutor and completed a new explanatory woks called Li Shan Zhu.Li attented to background knowledge by unearthing the origin of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exts.Li Shan wanted to show off his erudite knowledge in order to get an official position,but he failed.After that,he contribute himself to teaching between Bian and Zheng.Large numbers students gathered anywhere,so Wen Xuan Xue(study of literary anthology) was established formly.
     From the initial establishment,Wen Xuan Xue’s main core was on notes.Because of the Jinshi Ke’s important position and Wen Xuan’s model role,scholars payed more attention to Wen Xuan.But Li Shan Zhu was not suitable for beginners because of its own features,so that Wu Chen Zhu(five scholars interpretability on Wen Xuan)that was concise came out.Wu Chen Zhu attented to explain ancient language by vulgate words at that time,so that it became the first selection of the learners.Between Lishan Zhu and Wuchen Zhu,Gong Sunluo’s Wen Xuan Chao possessed their features,but it didn’t surpass either of the two.
     In the Tang Dynasty,Wen Xuan’s spreading by both oral and copied way.It was possible for Wen Xuan to be spreaded widely because the copied broke the gap between communicators and content,in the meanwhile,it was possible for Wen Xuan’s text to be changed.In the late Tang,it was said that there were at least five copies of Lishan Zhu. When the carved and printed times came,they felt embarrassed about different copies.It was necessary for them to select a better copy and collate it.Wuchen Zhu was the first to be carved and printed in the Five Dynasties and Lishan Zhu’s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The scholars’s different requirements made combined copies come out,such as Xiuzhou Ben,Mingzhou Ben,Ganzhou Ben,etc. In Xiuzhou Ben,Wuchen Zhu was arranged before Lishan Zhu,otherwise Ganzhou Ben was just opposite.The combined copies made Lishan Zhu and Wuchen Zhu mixed.In the Chun Xi years,Lishan Zhu was again printed.
     There were lots of different printed Wen Xuan copies in the Song Dynasty. Some of them were the origin of later copies after Song.Through the different places of carved and printed copies,we found that different custom and culture existed in north and south.
     The direc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fluenced on the Wen Xuan’s spreading.Comparing the variety of the syste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to Wen Xuan’s printing,we foud out that Jinshi Ke influenced the speading of Wen Xuan immediately.Wen Xuan’s spreading could decline when the scholars could not get the corresponding return by studying Wen Xuan.It was obvious in the Xi Ning and Yuan Feng years when Wang Anshi reformed radically,but,as the history showed us,Wang’s reform surpassed his times so that he must failed.The effect on Wang’s reform was not more profound than we image before.After Early Southern Dynasty,Wen Xuan’s spread was balanced with the system.
     The fact there were little works on Wen Xuan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not mean that the scholars didn’t pay attention to Wen Xuan.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ishan Zhu and Wuchen Zhu was the only and earlier works on collating,but it was incomplete and rough.Gao Sisun’s Xuan Shi Ju Tu was chosen from Wen Xuan for his children’s learning,and it implied tracking fountains streams down and image criticism.In fact,more critical words were spreaded around sketchbooks.The books came down to Wen Xuan’s compiling,notes’excellent or bad,textual research,correcting mistakens,seeing about style,etc.In all,the study on Wen Xuan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all-around.From them we found out that Wen Xuan’s booming in the Qing Dynasty did not stood upright.
     The depth and thickness of acceptance of Wen Xuan in the Song Dynasty could be found in their literature,but it is diffcult for me to study by this way.So we research their adapting Wen Xuan and continuation.Intercepting parts of Wen Xuan,such as songs and words.The part showed us the scholars’studying Wen Xuan by a curt way.The compiling style and mode about Wen Xuan influenced their compiling group collections deeply.
     According to“large Wen Xuan Xue”,we pursue the establishment of Wen Xuan Xue,compiling,carving and printing,spreading,criticism,continuation.In a word,Wen Xuan Xue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not mediocre at all.
引文
①钱锺书《管锥编》(四),钱锺书集,三联书社,2008年第2版,第2176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946页。
    ①骆鸿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2页。
    ①张若英编《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钱玄同《寄胡适之》,光明书局1934年版,第55页。又1917年7月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五号“通讯”栏中,钱玄同给陈独秀信中云:“惟选学妖孽所尊崇之六朝文,桐城谬种所尊崇之唐宋文,则实在不必读。”此二语遂成为时人颠覆旧文学的流行语汇,陈独秀主编《新青年》,上海群益书社印行,1917年。
    ②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自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③周贞亮、骆鸿凯二人同名著作《文选学》在文选学史上的地位,可参阅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第二章第二节《周贞亮、骆鸿凯对清代传统<文选>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第三章《周贞亮<文选学>与骆鸿凯<文选学>》。
    ④据周文海为日本学者清水凯夫《清水凯夫<诗品><文选>论文集》所作《编译后记》中说,“新文选学”的提出始于神田喜一郎《新的文选学》一文,其文见《世界文学大系月报》,1963年12月。
    ①参见许逸民《“新选学”界说》一文,载《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3页。
    ②日清水凯夫著,韩基国编译《六朝文学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89年。
    ③许逸民《再谈“选学”研究的新课题》,见《文选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8页。
    ④许逸民《“新选学”界说》,见《文选学新论》第30页。
    ⑤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3页。
    ①屈守元《“新文选学”刍议》,载《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①许逸民《“新选学”界说》,《文选学新论》第33页。
    ②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七,四部备要本。
    ③清张云璈《选学胶言》,简松草堂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第八辑第三十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
    ①屈守元《文选导读》,巴蜀书社1996年9月第二版,第89页。
    ②屈守元《文选导读·宋代以后文选学的衰落》,第89-99页。
    ③王书才《明清文选学述评》是在其博士学文论文(2003年)基础上修订的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④王书才《明清文选学述评》第3页《引言》。
    ⑤王书才《明清文选学述评》第13-23页。
    ①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302页。
    ②汪超《文选在宋代的流布与影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指导教师力之。
    ③日斯波六郎《对<文选>各种版本的研究》,戴燕译,见俞绍初、许逸民主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第中华书局1998年版,849-961页,。
    ④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②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第82页。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六集部三十九总集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85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隋书经籍志》卷四,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137页。
    ③《隋书经籍志》卷四,第137页。
    
    ①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十五选举三,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57页。
    ②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8-1579页。
    ①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79年版,第28页。
    ②在武后实际掌权之前,进士科只试策文。据《旧唐书·杨绾传》:“至高祖朝,刘思立为考工员外郎,又奏进士加杂文,明经填帖,从此积弊,浸转成俗。”进士试正式试杂文是在永隆二年(681),这与现存的敦煌抄本《西京赋》的抄写年代恰好一致,有可能仅是一种巧合,但也有可能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唐代寺院不仅仅是一宗教场所,亦是当时文化集散地,是下层士子寓寄学习的适宜场所,若属后者,则永隆本《文选》应该是士子学习的抄写本,非寺僧所为。
    ③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版,第147页。
    ④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8-139页。
    ①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1页。
    ②《旧唐书》卷一三九《儒学传》。
    ③《旧唐书》卷一九六《儒学上·曹宪传》。
    ④王书才《曹宪生平及其<文选>学考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24-126页。
    ①日藤原佐世撰《影旧钞本日本国见在书目》,《古逸丛书》之十九,光绪十年甲申遵义黎氏刊于日本东京使署。
    ②屈守元《文选导读》,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5页。
    ①唐段成式撰、方南生校点《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语资》,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6页。
    ②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补辑》,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79年版,第167页。此条资料又见《太平广记》卷四四七。
    ③《全唐文》卷五六三。
    ④除几个残片外,基本被悉数收入饶宗颐所编《敦煌吐鲁番本文选》一书中,中华书局,2000年。
    ①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全唐诗》卷一三四。
    ②《全唐诗》卷八三八。
    ③《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一。
    ④《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一。
    ⑤《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①《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五《裴潾传》。
    ②唐欧阳询《初学记》。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杜少陵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
    ①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991年版,第54页。
    ②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二卷,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95版,第103页。
    ③唐李善《上文选注表》。
    ①清人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卷二中就有《注引群书目录》部分,续修四库全书本。骆鸿凯《文选学》一书在《源流第三》中亦有对李善注引书的详细统计。这些只是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李善注阐释世界的丰富性。
    ②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216页。
    ③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①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3页。
    ②陈延嘉《论文选五臣注的重大贡献》,见《文选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
    ③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①屈守元《文选导读》,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66-74页。
    
    ①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上“非五臣”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艺传中·李邕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①饶宗颐《日本古钞<文选>五臣注残卷》,原载《东方文化》第三卷第二期,1956年7月,后收入俞绍初、许逸民主编的《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37-582页。
    ②俞绍初、许逸民主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第539页。
    
    ①详见下章。
    ②韩白承锡《韩国“文选学”概述》,《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第1174页。
    ①斯波六郎《对<文选>各种版本的研究》,见《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第899-902页,。
    ②斯波六郎《对<文选>各种版本的研究》,见《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第902-907页。
    ③关于赣州本的来源问题,可参阅王师立群的《文选李善注研究》相关章节,即出。
    ①傅刚《文选版本研究》,第171页。
    ①屈守元《绍兴建阳陈八郎本<文选五臣注>跋》,载《文选遗产》1995年第5期。
    ①王立群《尤刻本<文选>李善注二题》,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第52-56页。
    ①转引自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378页。
    ②彭元瑞《知圣道斋读书跋尾》,《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第四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554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第2232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与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浙江书局光绪九年刊本,1987年版,第1022页。
    ③宋程俱著、张富祥校正《麟台故事校正》,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2000年版,第285页。
    ④宋程俱著、张富祥校正《麟台故事校正》,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2000年版,第286页。
    
    ①奎章阁所藏六臣注本《文选》,韩国正文社1983年版,第1461页。
    ②王国维《观堂集林》卷第二十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16-517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第2232页。
    ②奎章阁本《文选》第1462页。
    ③傅刚《文选版本研究》第171-172页。
    ①杭州府改为临安府的变迁,见宋代周淙撰《乾道临安志》卷二《历代沿革》:“建炎三年翠华巡幸,十年十一月三日,升杭州为临安府,复兼浙西兵马钤辖司事,统县九:钱塘、仁和、余杭、临安、富阳、於潜、新城、盐官、昌化。”同书卷三《牧守》“康允之”条“建炎二年七月庚戌,以徽猷阁待制康允之知杭州,三年八月罢。十年十一月三日,改杭州为临安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③傅刚《文选版本研究》第172页。
    ④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⑤汪超《文选在两宋之流布与影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指导教师刘汉忠(力之)。
    ①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诗赋与经义之争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文选》刊刻的影响,将在下章中作详细论述。
    ②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二《选举》五,中华书局1986年,第299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二一,第4301页。
    ④宋李《皇宋十四朝纲要》卷十九,续修四库全书本。
    ⑤《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一七,第4299页。
    ⑥宋岳珂《愧郯录》卷九《场屋类编之书》。
    ①元潜说友《咸淳临安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吴自牧《梦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71页,。
    ④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第五册,第1470页。
    ⑤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第五册,第1469页。
    ⑥李盛铎撰,张玉范整理《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45页。
    ⑦范志新《文选版本论稿》之《明州本初刊时代考》、《文选版刻年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3页,第191页。
    ①《宋史》卷一〇八《志》第六十一《礼志十一·吉礼十一·庙讳条》,中华书局版,第2609页。
    ①范志新《文选版本论稿》,第23页。
    ②清于敏中、彭元瑞等《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2007年版,第76页
    ③《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三,第84页。
    ④日岛田翰《汉籍善本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382页。
    ①缪荃孙等编、吴格整理点校《嘉业堂藏书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6页。
    ②陈澧《东塾集》卷四《跋南宋赣州本》。
    ③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1977年版,第169页。
    ④缺笔至“慎”字。
    ⑤王肇文《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著录为13行22字,与《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不合,或《辞典》误。
    ⑥缺笔至“慎”字。
    ②范志新《文选版本论稿》,第19页。
    ①李盛铎撰、张玉范整理《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42页。
    ①朱彝尊《曝书亭集》第五十二卷,四部丛刊本。
    ②彭元瑞《知圣道斋读书跋尾》,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第四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554-557页。
    ①傅增湘撰、傅熹年整理《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73页。
    ②转引自范志新《文选版本论稿》,第11页。
    ③清于敏中、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刊本2007年版,第360页,。
    ④范志新《文选版本论稿》,第6页。
    ①清于敏中等《天禄琳琅书目》卷十,与《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2007年版,第357-358页。
    ②清于敏中等《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十,第360页。
    
    ①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②宋王尧臣《崇文总目》卷五总集类上,第325页。
    ①宋欧阳修《文忠集·年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据光绪九年浙江书局本影印,1987年版,第993页。类似记载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四、《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四。
    ③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④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3页。
    
    ①《郡斋读书志校正·前言》,第1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第729页。
    ③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①傅刚《文选版本研究》,第17页。
    ①《宋史》卷三《太祖本纪》。
    ②宋王明清《挥麈录》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蔡襄《端明集》卷二十二,又见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4页。
    ⑤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⑥傅璇琮《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序》,载祝尚书著《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2页。
    ②陈义彦《从布衣入仕论北宋布衣阶层的社会流动》,《思与言》第九卷第四号,台北,1972年。
    ③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增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4-535页。
    ④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第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⑤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①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②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③《宋史》卷四三一《儒林·邢昺传》,12798页。又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八之一邢昺曰:“国初印板止及四千,今仅至十万,经史义疏悉备。囊时儒生中能具书疏者百无一二,纵得本而力不能缮写,今士庶家藏典籍者多矣,乃儒者逢时之幸也。”第2972页。
    ①宋王得臣撰、俞宗宪点校《麈史》卷中“学术”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
    ②宋王得臣撰、俞宗宪点校《麈史》卷中“神授”条,第32页。
    ③宋张镃《仕学规范》卷二、清代倪涛《六艺之一录》续编卷十一、《宋人轶事汇编》卷七“二宋条”均引《麈史》此条。
    ④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八子部《杂家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1019页。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439页。
    ①刘师培《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据民国二十五年宁武南氏本影印,1997年版,第549页。
    ②同上第560页。
    
    ①《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
    ②《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
    ③同上条。
    ①《宋史》卷八十七《志》第四十《地理三》。
    ②宋祝穆编,祝洙补订《宋本方舆胜览》卷六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南宋本,第583页,585页。
    ③《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志四》。
    ④同上。
    
    ①《宋史》卷八十九《地理五》。
    ②《宋史》卷八十九《地理五》。
    ③《宋史》卷九十《地理志六》。
    ①宋晁补之《鸡肋集》卷五十一《上苏公书》,又见《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六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史》卷一百八十八
    ③宋刘攽《彭城集》卷三十八《著作佐郎周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卷上,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页。
    ⑤《南史》卷七十二《列传》列传第六二,中华书局校点本。
    ⑥宋顾广圻《思适斋书跋》卷四,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第五册,第338页;又见本册《思适斋集外书跋辑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471页,。
    ①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0-344页。
    ②《宋史》卷二九一《宋敏求传》。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四十一,第4311页。
    ④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奏议集》卷十七《论诸路取人札子》,国学基本文库本,上海中央书店,1936年。
    ⑤《宋朝诸臣奏议》卷八六九《上神宗乞设特举之可分路考校取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八,大中祥符元年正月癸未。中华书局,1995年。
    ⑦《宋朝诸臣奏议》卷八六八孙觉《上神宗论取士之弊宜有更变》。
    ⑧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16页。
    ⑨钱穆《国史大纲》同上。
    ⑩宋司马光《传家集》卷三十二《贡院乞逐路取人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之十七,涵芬楼景印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元本,四部丛刊三编本,1935年。
    ①清张云璈《选学胶言》,丛书集成续编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
    ②清顾广圻《思适斋书跋》卷四,国家图书馆古籍题跋丛刊第五册338页,又见本册《思适斋集外书跋辑存》第47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③唐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十五,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57页。
    ④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十四,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163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四二,第4311页。
    ②《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志一》。
    ③《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志一》。
    ④《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四,第4263-4264页。
    ⑤宋司马光《传家集》卷二十八《贡院定夺科场不用诗赋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三,第4263页。
    ⑦《宋会要辑稿·选举》十四之十七,第4491页。
    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八,大中祥符元年正月癸未。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天禧元年九月癸亥。又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十一,记载大致相同。第4267页。
    ②《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十五,第4269页。
    ③《宋史》卷三〇五《刘筠传》。
    ④宋蔡襄《端明集》卷二十三《论改科场条制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
    ⑥对范仲淹的文化教育改革,方勇《教育空间中的话语冲突与悲剧:中国十一世纪的经验》一书第二章有精彩的论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⑦参见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对嘉祐二年的贡举事件在文学史的意义,林岩主要引用王水照先生《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一文,见《王水照自选集》一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①《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二八,第4304页。
    ②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三“四科”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61页。
    ①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79年版,第100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一,中书书局1965年版,第1046页。
    ③屈守元认为陆游《老学庵笔记》中的误记,反映了陆游对《文选》不是那么熟精,见《文选导读》第91页。
    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
    ①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误认黄华作菊华”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112页。
    ②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曾慥《类说》卷五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事亦见于宋阮阅《诗话总龟》卷二十九,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等书中。
    ①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卷二,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85年版,第20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第二册卷三十四,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据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影印(文澜阁四库全书钞本为底本),1987年版,第645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崇儒》四之三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2232页。
    ②宋苏轼《东坡文集》卷九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骆鸿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5-78页。
    ②林聪明《昭明文选研究初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139页。
    ①骆鸿凯《文选学》第78页,林聪明的看法则照搬骆氏,见《昭明文选研究初稿》第134页。
    ①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第95页。
    ②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80页。
    ③宋尤袤《遂初堂书目》“文史类”,见明陶宗仪《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④盛宣怀辑《尤本文选考异》,见《常州先哲遗书》丛书,光绪二十五年武进盛氏刊本;民国24年,尤桐又据盛氏本刊入《锡山尤氏丛刊》中(甲集上册)。
    ⑤在专门考辨尤袤著述的文章中,亦有不加考辨而属之者。如吴洪泽《尤袤著述考辨》,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第65-69页。
    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第236页,解题为:锡山尤氏尚书袤延之,淳熙名臣,藏书至多,法书尤富。尝烬于火,今其存无几矣。
    ②《直斋书录解题》第237页,解题为:……今本锡山尤袤延之校订……。
    ③《直斋书录解题》第543页,解题为:礼部尚书锡山尤袤延之撰。家有遂出堂,藏书为近世冠。
    ①范志新《余萧客的生卒年(外一篇)》,晋阳学刊2005年第6期,第115,116,120页。
    ①参阅黄慧鸣《高似孙的生平及其著作》,复旦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陈尚君。
    ②《四库全书本总目》卷六十八《剡录》提要。
    ③宋楼钥《攻媿集》卷三十一《除给事中举高似孙自代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一,第1733页。
    ①唐张为《主客图》,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新编》第78册,1985年版,第295页。
    ②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分册,上海书店2003年版,第223页。
    ③参阅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35页。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二,第645-650页。
    
    ①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一百五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51-153页。
    
    ①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13页。
    ②按:此非陆机诗,乃阮籍《咏怀诗》中语。
    ①李详《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3-140页。
    ①《史通通释》卷十八。
    ②章炳麟著、庞俊、郭诚永疏证《国故论衡疏证》中卷《论式》,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04页。
    ③在《文选》成书过程研究中,王立群先生从《文选》本身列举了大量的内证,从而有效地证明了《文选》的二次成书说。《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4-49页。
    ①宋王观国撰、田瑞娟点校《学林》卷第七,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1988年版,第220-221页。
    ①傅刚《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页。
    ②晋陶潜撰、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之《陶渊明集序》,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1979年版,第10页。
    ③关于陶渊明在历代的接受状况,可以参阅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一书,本书详细探究了对陶渊明接受的发展轨迹、历程与内在原因。作者认为,齐梁时期只是对陶渊明接受的奠定期,而且这种奠定本身也是萧统来完成的。齐鲁书社2002年版。
    ④明梅鼎祚编《北齐文纪》卷三阳休之《陶集序录》云:“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其集先有两本行于世,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编比颠乱,兼复阙少。萧统所撰八卷,合序目传诔而少五孝传及四八目,然编录有体,次第可寻。余颇赏潜文,以为三本不同,恐终致忘失,今录统所阙并序目等,合为一帙十卷,以遗好事君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末定”草(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页。
    ⑥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八《与魏居士书》,中云:“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恤其后之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唐杜甫《杜甫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页。
    ②唐白居易《白居易全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7页。
    ③宋蔡宽夫《蔡宽夫诗话》,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09-610页。
    ④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生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⑤宋代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可以参阅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相关章节,齐鲁书社2002年版。
    ⑥宋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见《东坡全集》卷三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苏轼《和东方有一士》诗后自注,《东坡全集》卷三十二。
    ①鲁迅《“题未定”草(六)》,载《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2页。
    ②屈守元《文选导读》,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96页。
    ③《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传·吕南公传》。
    ④宋吕南公《灌园集》卷十二《复傅济道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刘克庄《后村集》卷四十五《戊子荅真侍郎论选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洪兴祖《楚辞补注》系二次成书,初稿当成于宣和五年(1123)年之前,见拙作《论洪兴祖对<文选>及其注释的接受:以<楚辞补注>为中心》,待刊。
    ③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1页。
    ①李中华、邹福清《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5-11页。
    ①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页。
    ①宋刘宰《漫塘集》卷三十六《丁博雅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刘克庄《后村集》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张戒撰、陈应鸾笺注《岁寒堂诗话笺注》卷上,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页。
    ①宋张戒撰、陈应鸾笺注《岁寒堂诗话笺注》卷上,第60页。
    ①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五下,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1987年。
    ①明田汝成《汉文选序》,见明贺复徵编《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九十一,又载清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二百十六,题作《重刻文选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中,文渊阁四库全书。
    ③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第五章《<文选>成书时间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0-153页。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一,第1047页。
    ⑤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唐士耻《灵岩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卷八,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79年版,第100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崇儒》四之三,中华书局1957年,第2232页。
    ②奎章阁本《文选》,韩国正文社1996年版,第1461页。
    ①宋王观国《学林》卷五“庳”条,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1988年版,第174页。
    ②《宋书》卷九十三,又见《建康实录》卷十四,《南史》卷七十五等书,《乐书》卷一百四十二。
    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第二十,第1054页。
    ②宋黄朝英撰、吴企明点校《靖康缃素杂记》卷七《乐部·寒鳖》,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本,1986年版,第63页。
    ①宋胡仔撰、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8页。
    ①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2-93页。
    ③宋姚宽撰、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卷下,与陆游《家世旧闻》合刊,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93年版,第100-101页。
    ④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第五百十《隐逸十》,中华书局用上海涵芬楼影宋本复制重印,1960年版,第2322页。
    ①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卷一“五臣注文选”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2005年版,第7页。
    ②《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①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六。
    ②宋袁文撰、李伟国点校《瓮牖闲评》卷一,与叶大庆《考古质疑》合刊,中华书局笔记丛刊本,2007年版,第6页。
    ①清沈自南《艺林汇考·栋宇篇》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困学纪闻》卷十七。
    ③《困学纪闻》卷十三。
    ①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1984年,第170页。
    ②宋王楙撰、諧鞯鹊阈!兑翱痛允椤肪硎模虾9偶霭嫔缢卧始谴允楸荆?991年版,第207页。
    ③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容斋四笔》卷十二,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2005年版,第772页。
    ①清余萧客《文选纪闻》卷二十三,台湾新文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一〇三册,1989年版,第479页。
    ②宋王得臣撰、俞宗宪点校《麈史》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本,1986年,第52页。
    ③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七《事实》“弱枝枣朱仲李”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170页。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〇《子部·杂家类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36页。
    ②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辨误》“扬雄作甘泉赋明日遂卒”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102页。
    ③清余萧客《文选纪闻》卷六,丛书集成续编第一〇三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25页。
    ④清何焯撰、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五《文选·赋》,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1987年,第867页。
    
    ①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六。
    ②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十。
    
    ①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本,1984年,第198-199页。
    ②宋程大昌《雍录》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洪迈著、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三笔卷二,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2005年版,第447-448页。
    ②宋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卷七“太史公三”条,乾隆四十一年覆明叶石君钞本,知不足斋丛书本。
    ①宋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卷七“太史公四”条,知不足斋丛书本。
    ①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知不足斋丛书本,据何义门校本刊,乾隆四十一年。
    ②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本,1984年,第217页。
    ③清余萧客《文选纪闻》卷五,丛书集成续编第一〇三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9年版,第316页。
    ④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三。
    ⑤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卷七十上,中书书局校点本。
    
    ①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七。
    ②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
    ③清余萧客《文选纪闻》卷七,第341页。
    
    ①宋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卷一,知不足斋丛书本。
    ②宋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卷八,知不足斋丛书本。
    
    ①宋王观国《学林》卷六“曲逆”条,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90-191页。
    ②宋王观国《学林》卷六“京索”条,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1988年版,第187页。
    ①宋王观国《学林》卷十“劭”条,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1988年版,第325页。
    ②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本,1984年,第129页。
    ③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三十“秀才入军”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第307-308页。
    
    ①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卷第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页。
    ②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本,1984年版,第103页。
    ③清余萧客《文选纪闻》卷十一,第384页。
    ①宋王楙撰、諧鳌⑼跻逡阈!兑翱痛允椤肪砦澹虾9偶霭嫔缢卧始谴允楸荆?991年版,第66-67页。
    ②宋姚宽撰、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卷下,与陆游《家世旧闻》合刊,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93年版,第116页。
    ③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第101页。
    ④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一。
    ⑤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三十二“牵丝”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第338页。
    ①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七。
    
    ①宋王得臣《麈史》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本,1980年版,第44页。
    ②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七。
    ③明周祈《类说》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陈耀文《正杨》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十八“琼树”条,第205页。
    ②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一,王松龄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81年版。又见《仇池笔记》卷上。
    ①宋苏轼《东坡全集》卷七十六《答刘沔都曹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一。
    ③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六《文部二·诗》颜延之《庭诰》语,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2640页。
    ④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蔡宽夫《蔡居厚诗话》,吴文治编《宋诗话全编》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07-608页。
    ②宋陈正敏《遁宅闲览》,见祝穆编《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洪迈著、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卷十四,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2005年版,第186页。
    ②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五,上?偶霭嫔缢卧始谴允楸荆?991年版,第62-63页。
    ①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九。
    ②明周婴《巵林》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清顾炎武著、秦克诚点校《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三“已祧不讳”条,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819页。
    ②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二十八“江汉”条、“讳盈”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第294-295页。
    ③清梁章钜撰、穆克宏点校《文选旁证》卷二十五,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91页。
    ④李详《媿生丛录》卷三,载李稚甫编校《李审言文集》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87页。
    ⑤章培恒、刘骏《关于李陵<与苏武书>及<答苏武书>的真伪问题》,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第71-77页。李乃龙《千古悲辛俘虏歌——论李陵<答苏武书>有关诸问题》,井冈山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第48-53页。
    ⑥王琳《李陵<答苏武书>的真伪》,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第9-13页。
    ①胡大雷《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29页。又胡大雷《诗人·文体·批评——中古文学新语》之《苏李诗出自代言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210页。
    ②陈寅恪《致沈兼士》,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2页。
    ③宋姚宽著、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卷上,与陆游《家世旧闻》合刊,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93年版,第26页。
    
    ①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正《梦溪笔谈校正》,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02页。
    ②清朱珔《文选集释》卷十五,上海受古书店、中一书店,民国十七年。
    ③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十三“神女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第129页。
    ①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三笔卷三,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2005年版,第458页。
    ②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吴船录》卷下,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2002年版,第219页。
    ③宋朱熹撰、蒋立甫校点《楚辞集注》之《楚辞后语·序》,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
    ①宋王观国撰、田瑞娟点校《学林》卷七“四愁诗序”条,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1988年版,第224-225页。
    ①宋王观国《学林》卷七“三都赋序”条,第221-223页。
    ②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一。
    ③宋吴枋《宜齐野乘》,见明陶宗仪《说郛》卷十一下。
    ④宋袁文撰、李伟国点校《瓮牖闲评》卷三,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2007年版,第26页。
    ①清余萧客《文选纪闻》卷六,第331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一〇三册,1989年。
    ②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程大昌《雍录》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黄震《黄氏日钞》卷四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黄徹《溪诗话》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本,1984年版,第141页。
    ①宋叶适《习学记言》卷二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黄震《黄氏日钞》卷四十六。
    ③宋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二。
    ④宋黄震《黄氏日钞》卷三十四。
    ⑤宋张戒撰、陈应鸾笺注《岁寒堂诗话笺注》卷上,第109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⑥宋蔡絛《西清诗话》,见胡仔纂辑、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6页。
    ①宋刘宰《漫塘录》,载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古人亦有所祖”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第188页。
    ②宋范晞文《对床夜话》卷一,《宋诗话全编》第九册,第9284页。
    ③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6页。
    ④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76页。
    ①宋范晞文《对床夜话》卷一,《宋诗话全编》第九册,第9281页。
    ②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宋诗话全编》第二册,第1023页。
    ③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宋诗话全编》第二册,第1025页。
    ④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宋诗话全编》第八册,第8356页。
    ⑤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九,第261页。
    ⑥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三,日本武山版《冷斋夜话》,见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②宋敖器之《诗评》,见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二,齐治平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本,1983年版,第21页。
    ③宋唐庚《唐庚文录》,见《说郛》七十九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诗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二版,第155页。
    ⑤宋唐庚《唐庚语录》,载《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第8页。
    
    ①宋晁补之《离骚新序上》,《鸡肋集》卷三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九,上?偶霭嫔缢卧始谴允楸荆?991年版,第420页。
    ②宋蔡宽夫《蔡宽夫诗话》,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页。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七,中书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2005年版,第90页。
    ②宋王楙《野客丛书》卷十六,上?偶霭嫔缢卧始谴允楸荆?991年版,第238页。
    ③清顾炎武著、秦克诚点校《日知录集释》卷十九“文人模仿之病”条,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85页。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宋诗话全编》第三册,第2710页。
    ①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七,上?偶霭嫔缢卧始谴允楸荆?991年版,第398-399页。
    ②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第51页。
    ③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二十九,第305页。
    ④胡大雷《文选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①宋朱鉴编《诗传遗说》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毛居正《六经正误》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李心传《丙子学易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周密撰、朱菊如等校注《齐东野语校注》卷十三“若干如干”条,唐宋小说笔记丛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7页。
    
    ①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宋诗话全编》第八册,第8357页。
    ②宋黎靖德等编《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张洪等编《朱子读书法》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451页。
    ②本文所据《三谢诗》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据涵芬楼藏宋嘉泰重修本珂罗版毛样影印,板框尺寸悉依原本。原本明清先后由著名藏书家邵弥、蒋杲、荛园、汪士钟、杨绍和等收藏,印章众多,均珍如拱璧,再归大连图书馆,最后流落国外。20世纪30年代,涵芬楼准备影印流通,但未能成行,留有珂罗版毛样一份。上海古籍即据之影印。此本所附桥川时雄对版本行款印章等都有详细记载,故文中不复赘。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第439页。
    ④宋陈骙撰、赵士炜辑录《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赵士炜序,国立北平图书馆、中华图书馆协会编出版。
    ⑤宋唐庚《眉山集·眉山文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之十三“三谢诗”条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第279页。又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三,《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
    
    ①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三。
    ②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7页。
    ①吴怿《宋本<三谢诗>考》,《文献》2006年第3期,第63-65页。
    ②宋陈骙撰,赵士炜辑录《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赵士炜序言。又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四亦有相同之记载。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六十六。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七,第1161页。
    ②宋欧阳修《集古录》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七中云:“《集古録》跋谓《乐毅论》与《文选》所载时时不同,《文章正宗》谓崔寔《政论》列于《选》,今考《文选》无此二篇,皆笔误也。”
    ①清杭世骏《道古堂集》卷二十七,《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6册,据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绪十四年汪曾唯增修本影印,第475页。
    ②宋刘攽《文选类林》卷末附《跋文选类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706页。
    ①骆鸿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8页。
    ①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附一《宋代文选的流传与文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②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卷第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0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44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六,第1691页。
    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崇儒》五之一,中华书局影印本,1965年版,第2247页。
    ④凌朝栋《文苑英华研究》第二章《文苑英华编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1页。
    ⑤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四,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1987年版,第1022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四,第1022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四,第1022页。
    ③详见第二章《文选》刊刻的相关内容及引征。
    ④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第1022页。
    ⑤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五十五《文苑英华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周必大《文苑英华序》。
    ①宋李昉等《文苑英华》之《纂修文苑英华事始·三朝国史艺文志注》,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8页。相同的说法亦见此后的《国朝会要》以及《麟台故事校正》。
    ②宋王尧臣撰、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卷五,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第325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43页,。
    ④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正·读书附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4页。
    ⑤《文苑英华》第一册胡维新《刻文苑英华序》,中华书局影印本,1966年版,第3页、第5页。
    ⑥如李致忠先生在专门探讨《文苑英华》的文章中亦云:“《文选》收文起自先秦,迄于南朝梁初。《文苑英华》收文则起自南朝梁末,迄于唐末五代。其中收梁末至隋文约占十分之一,唐文约占十。”《文献》1997年第1期第4页。杜泽逊亦认为“《昭明文选》止于梁初,此集(按:指《文苑英华》)则起于梁末,是接续《文选》之作,但唐人诗占十分之九”。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65页。洪湛侯《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云:“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止于梁初,《文苑英华》起于梁末,上续《文选》,恰好衔接。”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3页。吴小如、吴同宾《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亦作如此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①凌朝栋《文苑英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139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
    
    ①凌朝栋《文苑英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②凌朝栋《文苑英华研究》第140页。
    ③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序》,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5页,。
    ①宋姚铉编、清许增校《唐文粹》,浙江人民出版社据光绪十六年(1890)杭州许氏榆园校刻本影印,杭州古籍书店发行,1986年版。本文所引《唐文粹》部分,均出自此书。
    ②清陆以湉撰、崔凡芝点校《冷路杂识》卷一,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1984年版,第21页。
    ③如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在引用姚铉序中话语后总结说:“知亦为嗣《文选》而辑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料丛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2页。
    ①宋李昉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8-9页。
    ①宋宋敏求撰、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卷中云“《总类》成,帝日览三卷,一年而读周,赐名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80年版,第46页。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八,第1692页。
    ②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第165-206页。
    《史记》汉司马迁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后汉书》晋范晔中华书局1965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史》唐李延寿中华书局1975年版
    《旧唐书》后晋刘昫中华书局1974年版
    《新唐书》宋宋祁、欧阳修等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史》元脱脱等中华书局1977年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中华书局1995年版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宋朝事实类苑》宋江少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中华书局1956年版
    《皇宋十朝纲要》宋李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
    《儒林公议》宋田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献通考》宋马端临中华书局1986年版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中华书局用上海涵芬楼影宋本复制重印1960年版
    《史通通释》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
    《国故论衡疏证》章炳麟著庞俊、郭诚永疏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乾道临安志》宋周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咸淳临安志》元潜说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本方舆胜览》宋祝穆编祝洙补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南宋本
    《雍录》宋程大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蜀中名胜记》明曹学佺刘知渐点校重庆出版社1984年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戴均良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2005年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隋书经籍志》唐长孙无忌等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据汗筠斋丛书本印行
    《中兴馆阁书目辑考》宋陈骙撰古逸书录丛辑之四民国赵士炜辑中华图书馆协会国立北平图书馆民国21年
    《遂初堂书目》宋尤袤撰海山仙馆丛书本清番禺潘仕成辑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刊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郡斋读书志校正》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群书考索》宋章如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渊阁书目》明杨士奇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中华书局1965年
    《千顷堂书目》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述古堂藏书目》附《述古堂宋板书目》钱曾撰粤雅堂丛书本清咸丰三年南海伍氏刊行
    《读书敏求记》清钱曾撰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初版
    《也是园书目》清钱曾撰丛书集成续编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9年
    《季沧苇藏书目》清季振宜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24年
    《传是楼宋元本书目》清徐乾学撰丛书集成续编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
    《荛圃藏书题识》清黄丕烈撰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鉴止水斋藏书目》清许宗彦撰《图书馆学季刊》第五卷三、四期
    《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清汪士钟撰丛书集成新编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
    《爱日精庐藏书志》《续志》清张金吾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清瞿镛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丰顺丁氏持静斋宋元校钞名本书目》清丁日昌藏江标重编入《江刻书目三种》灵鹣阁藏板苏州振新书社经印清光绪年间刊本
    《旧山楼书目》清赵宗建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皕宋楼藏书志》《附志》清陆心源撰十万卷楼藏版续修四库全书本
    《古书经眼录》清王颂蔚撰《写礼庼遗著四种》乙卯冬鮒溪王氏栞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清于敏中、彭元瑞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2007年版,
    《知圣道斋读书跋尾》清彭元瑞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清耿文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书林清话》清叶德辉中华书局1957年
    《嘉业堂藏书志》缪荃孙等编、吴格整理点校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宝礼堂宋本书录》潘宗周撰载《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张人凤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
    《涵芬楼烬余书录》张元济撰《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
    《雁影斋题跋》清李希圣撰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自庄严堪善本书目》周叔弢撰冀淑英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
    《藏园群书经眼录》傅增湘撰、傅熹年整理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禄堂访书记》王文进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目题跋本2007年
    《西谛书目》郑振铎撰北京图书馆编文物出版社1963年
    《古书经眼录》雷梦水撰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
    《汉籍善本考》日岛田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静嘉堂文库编昭和五年东京单式印刷株式会社
    《日本访书志》附《日本访书志补》杨守敬撰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东西京诸家观书记》傅增湘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
    《静嘉堂文库观书记》傅增湘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
    《图书寮汉籍善本书目》宫内省图书寮日本昭和五年株式会社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
    《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李盛铎撰、张玉范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敦煌古籍叙录》王重民中华书局1979年版
    《敦煌古籍叙录新编》王重民原编黄永武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中国古籍版刻图录》增订本北京图书馆编文物出版社1990年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瞿冕良齐鲁书社1999年
    《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王肇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中国版刻总录》杨绳信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宋版刻工表》李国庆四川图书馆学报1990年第6期
    《古书版本学概论》李致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年版
    《宋代佚著辑考》王河、真理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文选》李善注(残)北宋天圣明道本北京图书馆藏
    《文选》李善注(残)北宋天圣明道本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文选》李善注南宋淳熙八年(1181)尤袤刻本中华书局1974年影印本
    《文选》五臣注(残)宋杭州猫儿桥河东岸开笺纸马铺锺家刻本北京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文选》五臣注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建阳崇化书坊陈八郎刻本台湾中央图书馆1981年影印本
    《文选》五臣李善注韩国正文社韩国奎章阁藏1986年版
    《文选》五臣李善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刻本日本足利学藏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
    《文选》李善五臣注(残)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赣州州学刻宋元递修本北京图书馆藏
    《文选》李善五臣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选》李善五臣注南宋建州刻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文选》李善注清嘉庆十年(1805)胡克家刻本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唐钞文选集注彚存》周勋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续修四库全书本
    《敦煌吐鲁番本文选》饶宗颐编中华书局2000年版
    《敦煌本文选注笺证》罗国威巴蜀书社2000年
    《文选诗句图》宋高似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据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影印1995年
    《选诗句图》宋高似孙宋左圭辑《百川学海》本民国十六年(1927)武进陶氏涉园影宋咸淳本
    《文选双字类要》宋苏易简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5年
    《文选类林》宋刘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5年
    《文选补遗》宋陈仁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选旁证》清梁章钜续修四库全书本福建人民出版社穆克宏点校本2000年
    《文选笺证》清胡绍煐续修四库全书本黄山书社蒋立甫校点本2007
    《文选理学权舆》清汪师韩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
    《文选理学权舆补》清孙志祖续修四库全书本
    《文选考异》清孙志祖续修四库全书本
    《文选集释》清朱珔上海受古书店、中一书店民国十七年
    《文选纪闻》清余萧客台湾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本1989年版
    《选学胶言》清张云璈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文选李注义疏》高步瀛著曹道衡、沈玉成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
    《文选平点》黄侃中华书局重辑本2006年
    《文选学》骆鸿凯中华书局1989年
    《文选导读》屈守元巴蜀书社1996年版
    《昭明文选研究初稿》林聪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文选学论集》赵福海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文选学》中国文选学会河南科技大学中文系2007年版
    《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俞绍初许逸民主编中华书局1998年版
    《现代文选学史》王立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文选成书研究》王立群商务印刷馆2005年
    《文选版本研究》傅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文选诗研究》胡大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文选版本论稿》范志新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文选之研究》日冈村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文选论丛》顾农广陵书社2007年版
    《六朝文学论文集》日清水凯夫著,韩基国编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
    《明清文选学述评》王书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隋唐文选学研究》汪习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资暇集》唐李匡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隋唐嘉话》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79年版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许德楠等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84年版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方南生校点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朝野佥载》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79年版
    《麟台故事校正》宋程俱著张富祥校正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
    《梦梁录》宋吴自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挥麈录》宋王明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容斋随笔》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唐宋文史资料丛编本2005年版
    《墨庄漫录》宋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与《过庭录》《可书》合刊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2002年
    《麈史》宋王得臣撰俞宗宪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鸡肋编》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湘山野录续录》宋文莹撰郑世刚等点校与《玉壶清话》合刊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84年版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4年
    《避暑录话》宋叶梦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撰李剑雄等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79年版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85年版
    《野客丛书》宋王楙撰郑明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本1991年版
    《野客丛书》宋王楙撰王文锦校点中华书局笔记笔记丛刊本1987年版
    《荆溪林下偶谈》宋吴子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学林》宋王观国撰田瑞娟点校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1988年
    《考古质疑校正》宋叶大庆撰陈大同校正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懒真子》宋马永卿知不足斋丛书本
    《学斋占毕》宋史绳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兰亭考》宋桑世昌知不足斋丛书本乾隆四十七年据柳大中影宋本刊
    《靖康缃素杂记》宋黄朝英撰吴企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本1986年版
    《西溪丛语》宋姚宽撰孔凡礼点校与陆游《家世旧闻》合刊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93年版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四部备要本
    《瓮牖闲评》宋袁文撰李伟国点校与叶大庆《考古质疑》合刊中华书局笔记丛刊本2007年版
    《侯鲭录》宋赵令畤著孔凡礼点校与《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合刊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2002年版
    《演繁露》宋程大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两汉刊误补遗》宋吴仁杰知不足斋丛书本乾隆四十一年覆明叶石君钞本
    《猗觉寮杂记》宋朱翌知不足斋丛书本乾隆四十一年据何义门校本刊
    《东坡志林》宋苏轼王松龄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81年版
    《梦溪笔谈校正》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正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吴船录》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2002年
    《宾退录》宋赵与时撰齐治平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本1983年版
    《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撰诚刚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80年版
    《珩黄新论》宋孔平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齐东野语校注》宋周密撰朱菊如等校注唐宋小说笔记丛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癸辛杂识后集》宋周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黄氏日钞》宋黄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玉海》王应麟纂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7年版
    《研北杂志》元陆友仁中华书局1991年
    《焦氏笔乘》明焦竑撰李剑雄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笔记丛书本1986年版
    《丹铅总录》明杨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正杨》明陈耀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枫窻小牍》明袁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冷路杂识》清陆以湉撰崔凡芝点校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1984年版
    《义门读书记》清何焯撰崔高维点校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本1987年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中华书局1984年版
    《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著秦克诚点校岳麓书社1994年版
    《主客图》唐张为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新编本1985年版
    《宋诗话全编》吴文治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版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撰、廖德明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韵语阳秋》宋葛立方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1984年
    《岁寒堂诗话笺注》宋张戒撰陈应鸾笺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
    《珊瑚钩诗话》宋张表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历代诗话》清吴景旭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楚辞集注》宋朱熹撰、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2001年
    《嵇康集校注》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陶渊明集》晋陶潜撰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1979年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生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
    《昭明太子集校注》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王右丞集》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
    《杜甫全集》唐杜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欧阳修全集》宋欧阳修国学基本文库本上海中央书店1936年
    《三谢诗》宋唐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涵芬楼藏宋嘉泰重修本1983年
    《彭城集》宋刘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鸡肋集》宋晁补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传家集》宋司马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攻瑰集》宋楼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东坡文集》苏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灵岩集》宋唐士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漫塘集》宋刘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后村集》宋刘克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晦庵集》宋朱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贵耳集》宋张端义文渊阁四库全书
    《道古堂集》清杭世骏续修四库全书本
    《曝书亭集》清朱彝尊四部丛刊本
    《唐文粹》宋姚铉编清许增校浙江人民出版社据光绪十六年(1890)杭州许氏榆园校刻
    本影印杭州古籍书店发行1986年版
    《文苑英华》宋李昉等中华书局1966年版
    《古诗纪》明冯惟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北齐文纪》明梅鼎祚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音癸签》明胡震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文海》明黄宗羲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
    《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2008年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
    《刘申叔遗书》刘师培江苏古籍出版社据民国二十五年宁武南氏本影印1997年版
    《李审言文集》清李详著李稚甫编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钱锺书集》钱锺书三联书社2008年第2版
    《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洪汉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宋代地域文化》程民生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中华书局2002年版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祝尚书大象出版社2006年
    《北宋文化史述论》陈植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宋史研究集》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
    《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林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文苑英华研究》凌朝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资本主义论丛》顾良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文选在宋代的流布与影响》汪超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Power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Imperial China:Civil and Military Power from Late Tang to Early Song Dynasties, AD875-1063. Cheng-Hua Fang. BROWN UNIVERSITY(Providence Rhode Isand)200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