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体视角:现代城市和谐建设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正在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城市化随着工业化而扩展和提速。快速城市化过程出现了许多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和现象,如何使城市和谐健康发展,使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是一个急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值得研究和探讨,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生态学整体的、系统的观点,通过追溯古代城市的产生过程和中世纪城市的特点,从工业革命中崛起的大城市和全球过程中的大城市的进程来历史地看待和分析现代城市的问题;针对我国城市目前普遍存在的空间布局畸形、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城市社会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城市生命体的视角探讨城市和谐建设。
     通过梳理城市生命体相关的理论,阐述了城市生命体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城市生命体的要素和功能。认为城市生命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包括城市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要素,具有整体、健康、宜人、活力、和谐五个特征以及吸收引进、协调整合、转化更新、交流展示、休闲娱乐五项基本功能。城市生命体的特征也是城市建设的目标。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城市生命体的内涵,为城市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在城市生命体的视角中,对关乎城市和谐的五种关系,即对城市中人与自然、人与人、政府与社会、建设与生活、历史文化与现代化这五种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进一步围绕五种和谐关系提出具体的设想。
     论文还运用了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生物学、色彩学、城市规划学、环境监测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近些年来西方国家以及我国部分城市的成功实践,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
Our country is quickening the pace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urbanization is raising speed along with industrialization, too.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a lot of important problems and phenomenon emerged. How to let city get better and let people live better, this is a very real problem which needs to be solved immediately. It worth studying and discussing and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Using the Marxist historical dialectical thinking method and ecological integrant systemic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back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medieval city, and from the rise process of cities i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advancement process of metropolis in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views and analysis modern city questions historicall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space layout deform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unbalance, urban social problems which are prevalent in our cities currently,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holds forth a new idea that we should study modern city harmonious construction in the view of urban life entity.
     By carding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urban life entity, this paper elaborates connotative meaning and characters, elements and functions. As a whole, the urban life entity should include environment,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and has absorption, coordinate integration, communication, update, entertainment basic functions with overall, healthy, comfortable vigor and harmonious character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life entity is also urban construction's goal. From these elaborations, this paper grasps the urban life entity's connotation in the whole, provides the new angle of view and the instruction for the urban construction.
     In the view of urban life entity, this paper studies relationships of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living, history and modernization, which are related to urban harmony and puts forward a concrete ideas.
     By using politics, economics, ethics, psychology, aesthetics, biology, chromatics, urban planning,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social science and natural science theory, this paper also carries on the theory discussion empirically, combin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some citi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引文
1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告之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EB/OL],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2009-09-17
    2新中国60年[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2009-09-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EB/OL],http://www.stats.gov.cn,2009
    4数字中国:未来3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迁徙高峰[EB/OL],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2008-01-03
    5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
    6[英]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8
    7芒福德对“社会城市”的解释是:一个精心组合而成的新的政治文化组织,实现了政治上的联盟和文化上的相互协作。参见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32
    8自然地区包括城市中的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卫星城市、贫民窟和移民区。参见孙逊,杨健龙,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54
    9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89
    10法文原著名为Urbanisme,1929年被译为英文The City of Tomorrow and its Planning,国内一般都将原著时间误解为1929年。参见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0(2):53
    11[美]詹姆斯·特拉菲尔著,赖慈芸译,未来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2
    12国际建筑协会,雅典宪章,1933
    13[加]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403-404
    14国际建筑协会,马丘比丘宪章,1977
    15城市规划著名理论文献介绍[EB/OL],中国建设报,http://www.chinajsb.cn,2002-04-02
    16段进,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J],2005(1):24-27
    17魏立华,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应立足国情[J],城市规划学刊,2005(6):54-58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06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6
    2同上:31-32
    3同上:53
    4同上:54
    5同上:37
    6同上:51
    7同上:181
    8同上:57
    9同上:55
    10同上:59
    11[比]亨利·皮雷纳著,陈国梁译,中世纪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史评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6
    12哥特式建筑出现于12世纪中期,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有尖顶结构、尖形拱门,大窗户和极其丰富的绘有宗教故事的花窗玻璃,是当时城市最为重要的建筑和中心,可以容纳所有居民,其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市民们朝拜提供场所,同时可以举办音乐会和集会。整个城市的居民都会参与到建筑过程中。参见[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著,陈玥蕾译,视觉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36
    13[比]亨利·皮雷纳著,陈国梁译,中世纪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史评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1
    14沈芝,从西欧中世纪城市特征看近代城市的起源[J],新视野,2006(2):75-79
    15 Joseph R. Strayer, The Mainstream of Civilization, Harcourt, Brace& World,1969:230
    16刘景华主编,走向重商时代:社会转折中的西欧商人和城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63
    17“城市宪章”是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由国王、封建领主或大主教颁发,用以确认
    所居区域内某-城市的自治特权或独立地位或经商特权,有时被称为特许状。是中世纪欧洲城市法的主要法律渊源之一。
    18[法]雅克·韦尔热著,王晓辉译,中世纪大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7
    19[美]哈斯金斯著,梅义征译,大学的兴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92
    20[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李康、渠东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
    21同上:3
    22[比]皮雷纳著,陈国梁译,中世纪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史评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4-115
    23乔尔·科特金著,王旭译,全球城市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4
    24[美]万斯著,凌霓,潘荣译,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7:134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01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46
    27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16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81
    29[美]万斯著,凌霓,潘荣译,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3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30
    31同上:331
    32同上:332
    33[美]万斯著,凌霓,潘荣译,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57
    34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74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0
    36[美]布赖恩·贝利,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4
    37陈伯海主编,上海文化通史(上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1
    38乔尔·科特金著,王旭译,全球城市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8
    39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62
    40整理自:翟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2):75-82
    41孙伟平,价值差异与社会和谐——全球化与东亚价值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140-148
    42“全球城市”首次由美国经济学家R.科恩于1981年提出。根据美国经济学家S.萨森在《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一书中的定义,全球城市是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经济控制中心,是金融和特殊服务业的主要所在地,是创新生产的主导产业场所,是产品创新的市场。
    43张季超等,广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分析[J],工程力学,2009(12):106-114
    44何世茂,走向有序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法规-规划-管理三位一体的体系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09(8):19-23
    45[美]肯特·C.布鲁斯,查尔斯·W.摩尔著,成朝晖译,身体、记忆与建筑[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12
    46 Scott Slovic and John P., Liter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A Reader on Nature and Culture,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1999:207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 [EB/OL], http://www.stats.gov.cn,2009-12-02
    48(GB3096-82)等效连续声级:是指用噪声能量按时间平均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影响,符号“Leq”,即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的大小,这种方法更能反映不连续的噪声。
    49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788
    50杨健,董珂,中国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现状综述[J],天津科学技术,2009(3):36-37
    51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达50%-60%,网易新闻中心[EB/OL],http://news.163.com, 2009-04-07
    52姜作培,农民市民化必须突破五大障碍[J],城市规划,2003(12):68-71
    53尹恩·罗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737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124
    55 Suazervilla. L. Urban growth and manufacturing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Mexico borderlandsl: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1985, (3):54-108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6
    57傅崇兰等著,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27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3[澳大利亚]安德鲁·文森特著,袁久红译,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61
    4孙逊,杨健龙,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46
    5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1-9
    6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
    7同上:16
    8同上:12
    9同上:9
    10朱勃,从城市生命特征视角认识城市及其演进规律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39
    11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64
    12同上:65
    13[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L:69
    14黄国和,防治与生态调控的初步构想[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6(3):1-10
    15王庆春,生命城市概念、模型与路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5):263-266
    16“负反馈”是指系统发展过程中能纠正认知差距和由于外部干扰所产生的偏差。参见仇保兴,复杂科学与城市的生态化、人性化改造[J],城市规划学刊,2010(1):5-13
    17 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化学需氧量——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COD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参见奚旦立,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57
    18苏美蓉,杨志峰,陈彬,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的生命力指数初探[J],生态学报,2008,28(10):5141-5148;
    19苏美蓉,杨志峰,陈彬,基于能值-生命力指数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集对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9,29(8):892-896
    20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9
    21[加]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9
    22[美]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著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33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2-423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6
    25[英]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8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1
    27[美]詹姆斯·特拉菲尔著赖慈芸译,未来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05
    28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8
    29[比]亨利·皮雷纳著,陈国梁译,中世纪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史评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4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94
    31[英]皮尔素,新牛津英语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47
    32盛兆辉,打造个性化城市关键在于唤醒城市文化[J],城市,2007(2):72-75
    33刘国光,中外城市知识辞典[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87
    34刘晌,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2:49
    35[英]皮尔素,新牛津英语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767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
    37张鸿雁,市民社会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论[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3):104-113
    38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81
    39同上:582
    1国务院秘书局,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EB/OL],国发(2005)39号,http://www.mep.gov.cn,2005-12-06
    2据说,孔子最爱观赏壮丽山河和雄伟的高山,每到名山大川,必流连忘返。有一次,他的弟子问他:“老师,你为什么总爱在大江大河前一动不动地站立半天,而毫不劳累,好像总也看不够?我们怎么看一会儿就觉得没有什么可以看的了呢?”孔子回答说:“对于我来说,这大江大河是最耐看的东西。你看这滔滔江水,日夜奔腾,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自己的神态和面容,此时之水已经不是彼时之水,从这水中我看到变动不居的遭际。这水以自己的躯体滋养两岸的植物、牲畜和人类,自己总在付出,却从不要求任何回报,所以最有德;这水,虽然不时遭遇险恶的高山和深谷,却从不畏惧,总是一路高歌,勇敢面对,所以最勇敢;这水,每当填满深谷和拽坑,就变得像一面平平的镜子,所以最公平;这水,纵然千回百折,却始终指向东方,从不三心二意,所以最忠诚;这水,总是避高就低,遇到障碍就绕行,所以最智慧。正是出于以上理由,所以君子每见大水,必流连忘返。”参见藤守尧,艺术与创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3俞吾金,人在天中,天由人成——对“天人关系”含义及其流变的新反思[J],学术月刊,2009(1),45-5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6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5
    6刘东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干旱区地理,2005(2):143-14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9
    8爱默生著,李磊等译,心灵的感悟[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8
    9“乘化委运”:庄子倡导的是一种无为之境,主张顺应自然变化的自由之境。参见贾学鸿,《庄子》物化考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9-94
    10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5
    11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8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13国际建筑协会,马丘比丘宪章,1977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126
    16同上,95
    17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57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4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3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21邹德慈,发展中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J],2010(1):24-28
    22张鸿雁,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城市社会的来临[J],中国名城,2008(1):35-37
    23阎炎,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反思——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守英[J],中国土地, 2009(11):19-21
    24[英]戴维·贾奇,格里·斯托克,[美]哈罗德·沃尔曼编,刘哗译,城市政治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2
    25生态系统由两大部分(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组成,其中生物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等其他自养生物)、大型消费者(动物)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微生物、小型动物),非生物包括土壤、水、大气和有机物等。参见金岚等主编,环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39
    26清洁生产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在1989年首先提出来的,是指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对生产过程而言,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其次,对产品而言,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理、固体废物焚烧或填埋)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参见郭怀成等主编,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
    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EB/OL],http://www.gov.cn/gongbao,2002-06-29
    28汪光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城乡规划理论转变[J],城市规划,2010(1):9-14
    29郗海飞,中国设计批评-城市的表情[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9-15
    30彭颖,刘大平,激活城市——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J],城市建筑,2009(3):14-16
    31威尼斯宪章:全称《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由从事历史文物建筑的建筑师和技术员国际会议第二次会议于1964年5月31日在威尼斯通过的决议。
    32张钦楠,阅读城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2
    33王世福,城市特色的认识与路径思考[J],规划师,2009(12):19-2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75
    2赵倧博,最便捷的肥胖[EB/OL],央视国际网,http://www.cctv.com,2007-08-14
    3谢冬兰,崇尚环保的绿色城市[J],世界环境,2010(1):54-56
    4张浪,试论城市绿地系统有机进化论[J],中国园林,2008(1):87-90
    5张浪等,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进化特征及趋势研究——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2009(3):32-49
    6何海宁,绿道规划:最大的困难是官员,最大的问题是土地[N],南方周末,2010,2(4):C16
    7郑兴灿,《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政策》要点解读[J],建设科技,2006(13):34-37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flfg,2008-08-29
    9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J],城市规划,2010(1):15-23
    10奚旦立,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99
    11沈国明,国外环保概览[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26
    12[英]威里阿姆·安达比尔,欧洲人的垃圾文化[J],世界环境,2010(1):57-58
    13荆维,电子废弃物处置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5):13-15
    14中国减排路径:如何实现单位GDP减排40%-45%[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2009-12-22
    15黄承元,周振明,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1
    16张钦楠,阅读城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90
    17同上,188
    18黄继英,等,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J],城市交通,2009(6):45-49
    19黄家祥,张晓春,城市地铁工程的地下水问题分析[J].地下工程,2007,11(1):54-56
    20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一般由SS(悬浮固体),BOD(生化需氧量)、NH4-N(氨氮)、ABS(合成洗涤剂)、P、Cl、细菌等,参见奚旦立,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5
    21杨木壮,张建峰,郑先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潜在不利影响及其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09(8):24-28
    22马璇,大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9(5)90-95
    23[美]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自然的猎人:生物学家威尔逊自传[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5
    24郭成林,赵金彦,丹麦的绿色建筑实践;建筑学报,2010(1):50-55
    25和田纯夫,王琋慧,日本零排放住宅,建筑学报,2010(1):56-60
    26朱力,中国当代城市环境的伦理批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24-26
    27沈国明,国外环保概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67
    28俞展猷,李照星,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东京五大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建设[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4(1):55-59
    29[美]肯特·C.布鲁斯,查尔斯·W.摩尔著,成朝晖译,身体、记忆和建筑[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78
    30傅崇兰等著,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818
    3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光明网,http://www.gmw.cn,2010-01-22
    3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EB/OL],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ac.cn,2009-12-03
    33 WWF中国[EB/OL],http://www.wwfchina.org,2010-03-28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35杨芷英,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3):35-39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60
    37王桂新等,上海人口少子高龄化与和谐社会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3-42
    38周海旺等,上海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1):87-94
    39李怀玉,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心理形态调查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87-91
    40苏军,焦苇,郊区新城建标志性高中[EB/OL],文汇报,http://whb.news365.com.cn,2010-02-05
    41郗海飞,城市的表情[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15
    42刘新化,张建,对上海-东京两地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9(6):109-117
    43陆学艺,社科院:我国人口23%跨入中产阶层[EB/OL],北京晚报,http://www.bjd.com.cn,2010-02-02
    44[美]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75
    45左雪松,夏道玉,从马克思建构活动方式命题论“乐活族”的兴起[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51-54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47 Louis Wirth.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 (44):1-24
    48帕克·迪克逊·戈瓦斯特,城市和“社区”:罗伯特·帕克的都市理论,参见孙逊,杨剑龙,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M],上海三联书店,2008:146
    49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99
    50同上:112
    51中办发[2000]23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 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J],中国民政,2001(1)
    52董欢,和谐社会视野中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49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0
    54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EB/OL],环保总局网站,http://www.gov.cn/jrzg,2006-02-22
    55于洋,绿色、效率、公平的城市愿景——美国西雅图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9(6):46-52
    56[美]布赖恩·贝利,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
    57中国环境NGO在线[EB/OL],http://www.greengo.cn,2010-02-03
    58鞠靖,莫学西方谈“民意”[N],南方周末,2010,1(18):C16
    59刘祯贵,德国、法国的绿色建筑及城市规划一瞥[J],城乡建设,2008(8):69-70
    60张祖刚,开罗城的历史与现代化建设[J],建筑学报,1985(12):70-79
    61祝夏旭,曾红鹰等,试论环境解说与公众参与[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6):63-64
    62郝海飞,城市的表情[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2-3
    63崔唯,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9
    64同上,157-162
    65同上:175
    66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6
    67崔唯,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3
    1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内容指南,2007
    2上海市环境保护局,2008上海环境状况公报[EB/OL],上海环境,http://www.sepb.gov.cn, 2010-01-11
    3本市将推广建设生态停车场[EB/OL],中国上海网,http://www.shanghai.gov.cn,2009-10-27
    4蒋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事记[EB/OL],上海东方网,http://sh.eastday.com/jrhy, 2009-03-26
    5海燕,上海如何借力后世博时代谋求经济转型[EB/OL],中国商报网,http://www.cb-h.com/news,2010-04-13
    6“十城千辆工程”,全称为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由我国于2009年1月启动。通过提供财政补贴,每年在十座城市,每个城市中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旨在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到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
    7 LED (Lighting Emitting Diode)即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固体发光器件,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体积小的优点,其固体冷光源,环氧树脂封装,灯体内没有松动的部分,因此寿命较长,但目前仍然存在价格昂贵、显示颜色不如白炽灯真实等缺点。
    8 BIPV技术是将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中,通过将太阳能光伏电板做成建筑材料,让建筑物的外墙、屋顶成为发电机,并将产生的电能通过并网输入城市电网。
    9世博科技展览[EB/OL],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网, http://www.acca21.org.cn,2009-02-1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谢德风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德]伊曼努尔·康德,赵鹏译,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美]阿诺德·伯林特著,陈望衡译,环境美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1.[美]阿诺德·伯林特著,陈盼译,生活在景观中[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2.[美]阿诺德·伯林特著,刘悦笛译,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3.[美]布赖恩·贝利著,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4.[美]保罗·H·瑞著,陈敬炅,赵亭姝译,文化创意者:5000万人如何改变世界[M],台湾:相映文化,2008
    15.[美]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6.[美]克里斯托弗·司徒博著,邓安庆译,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7.[美]肯特·C.布鲁斯,查尔斯·W.摩尔著,成朝晖译,身体、记忆与建筑[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18.[美]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式: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9.[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0.[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1.[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2.[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3.[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著,陈玥蕾译,视觉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4.[美]桑特洛克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
    25.[美]伊利尔·沙里宁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6.[意]G·波特若著,刘晨光译,论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7.[澳大利亚]安德鲁·文森特著,袁久红译,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8.[英]斯蒂芬.R.L.克拉克著李曦译,生物学与基督教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9.[英]戴维·贾奇,格里·斯托克,[美]哈罗德·沃尔曼编,刘晔译,城市政治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0.[比]亨利·皮雷纳著,陈国梁译,中世纪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史评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1.[日]西村寿夫著,王惠君译,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2.陈伯海主编,上海文化通史(上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3.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4.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5.崔唯,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6.龚云表主编,艺术上海:上海城市文化性格[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37.郗海飞,城市的表情[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8.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法律法规汇编编写组编,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法律法规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9.侯岩主编,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0.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41.纪晓岚,论城市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2.鲁开宏著,休闲城市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43.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4.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5.任致远,解析城市与城市科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6.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7.沈国明,国外环保概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8.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内容指南,2007
    49.孙伯鍨、张一兵,走近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0.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1.孙逊,杨健龙,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52.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4.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调控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5.王雅林,董鸿扬,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6.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57.王树义主编,循环经济立法问题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8.奚旦立,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9.熊月之、周武、尔冬强主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60.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1.叶裕民著,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2.张宝义,城市人与城市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3.张钦楠,阅读城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64.张鸿雁,胡小武主编,城市角落与记忆——社会生态学视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65.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著,繁荣与代价: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展的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6.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小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一五”(2006-2010)事业发展规划汇编(下卷),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生,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9.周秀琴,李近明,文明的辉煌: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1.董欢,和谐社会视野中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5
    2.Elisabeth Rathjen,城市——从生物有机体到生态系统[J],北京规划建设,2009(3):87-93
    3.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9(2):104-200
    4.冯宜萱,卫翠芷,香港公共房屋设计10年回顾[J],世界建筑,2007(10):58-63
    5.郭屹民,纪念黑川纪章:从城市的“共生”到社会的“和谐”[J],时代建筑,2007(6):1-3
    6.黑川纪章,共生的时代[J],城乡建设,2004(7):21-22
    7.何明俊,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8(2):71-77
    8.黄家瑾,环境伦理观与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2007(3):6-7
    9.黄继英,黄琪芸,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J],城市交通,2009(6):45-49
    10.姜煜华,甄峰,魏宗财,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9(4):99-104
    11.李春敏,城市与空间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6):19-24
    12.刘超,林亚真,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选择及其完善——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76-79
    13.刘怀玉,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J],学术研究,2007(10):16-22
    14.刘荣,国内外大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土地利用关系研究[J],2009(4):69-73
    15.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2009(12):127-129
    16.潘西华,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野中的社会建设[J],东岳论丛,2008(2):119-121
    17.彭颖,刘大平,激活城市——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J],城市建筑,2009(2):14-16
    18.彭修银,张子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美学维度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3):108-111
    19.金勇,丁良川,可达性·愉悦性·可持续性——论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设计的社会性价值[J],规划师,2005(1):17-20
    20.鄞益奋,相互依赖:解译政府-NGO合作关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9-33
    21.解韬,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09(2):20-26
    22.史舸,吴志强,孙雅楠,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1):48-83
    23.孙晓杰,王洪涛,陆文静等,上海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分选资源化模式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1):67-71
    24.孙施文,殷悦,西方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J],国际城市规划2009增刊:233-239
    25.苏智良,江文君,双城记:上海纽约城市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22-30
    26.王大伟,袁镔,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联性特征的研究[J],华中建筑,2009(3):45-47
    27.王毅捷,如何建设上海的社区文化[J],现代城市研究,2001(4):63-64
    28.魏开,许学强,城市空间生产批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研究范式述评[J],城市问题,2009(4):83-87
    29.魏立华,李志刚,从艳国,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及相关期刊述评[J],规划师,2005(12):35-38
    30.魏雁滨,张宙桥,韩晓燕等,青年的政策觉识与支持老年父母的关系:一项香港与上海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09(1):1-93
    31.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0(2):9-79
    32.伍江,马启国编译,与国外大都市的比较看上海城市发展,时代建筑,2009(6):20-25
    33.伍永忠,探究人与自然和谐之美[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6-59
    34.王中,城市规划的三位人本主义大师——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2007(4):41-44
    35.徐安琪,和谐家庭指标体系及其影响机制探讨——上海的经验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2):88-97
    36.尹培桐,黑川纪章与新陈代谢论[J],世界建筑,1984(6):114-117
    37.杨健,董珂,李国会等,中国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现状综述[J],天津科技,2009(3):36-37
    38.俞菊生,罗强,上海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7(3):46-51
    39.俞展猷,李照星,五大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建设[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4(1):55-59
    40.姚全兴,上海城市生态化的审美观照[J],社会科学,2005(7):21-26
    41.诸大建,德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及对上海的启示[J],德国研究,1998(4):11-16
    42.诸大建,易华,从学科交叉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J],城市规划学刊,2005(1):21-23
    43.周海旺,高慧,杨晓萍,上海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1):87-94
    44.周林,城市的觉醒[J],城市发展研究,2004(2):33-37
    45.张奎良,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J],哲学研究,1994(2):32-39
    46.张新端,郑泽根,环境友好型城市环境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9)53-56
    47.章晓庆,叶松青,上海老年社区规划和老年住宅建筑设计的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07(3):5-8
    1. Louis Wirth.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 (44):1-24
    2. Edward L. Glaeser. Cities and Ethics:An Essay for Jane Jacob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000(22):473-493.
    3. Andrew Light and Christopher Heath Wellman. Introduction:Urban Environmental Ethics. 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2003(1):1-5
    4. Clare Palmer, Placing Animals in Urban Environmental Ethics. 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 2003(1):66-78
    5. Kira Krenichyn, Women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an urban park:Enrichment and support through an ethic of ca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117-130
    6. Light Andrew. The Urban Blind Spot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Environmental Politics. 2001(10):7-35.
    7. Light, Andrew and Higgs. The Politic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nvironmental Ethics. 1996(3):227-47.
    8. Harries, Karsten. The Ethical Function of Architecture. Cambridge:MIT Press,1997
    9.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Global Environment Outlook, Malta:Progress Press Ltd..2007
    10. Frans H.J.M. Coene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Better Environmental Decisions. Springer Netherlands.2009
    11. Gobster, Paul and Bruce Hull, Restoring Nature:Perspectives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2000
    12. Nash, Roderick. The Rights of Nature.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U.S.A.,1985
    13. Pojmon, Louis P. Environmental Ethics: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U.S.A.,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