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战国纵横家书》中的上行文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战国纵横家书》中的上行文书,在战国文化历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本文使用历史学和文书学的方法,试对《战国纵横家书》中的上行文书进行阐述。
     文中首先对《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及成书作了交待,同时介绍了研究的概况及意义。而后对《战国纵横家书》中上行文书的来源和产生进行了考述。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战国纵横家书》中上行文书的种类及内容,并交待了《战国纵横家书》中上行文书的撰制及特点,接着对《战国纵横家书》中上行文书的功能及作用作了分析。
The up amanuenses recorded in the books written by the speakers lived in Waning States have its own pecularities in style or diction. The up amanuenses are prevalent in Warring States which quited after Zhanguo period. However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Zhanguo period.
     The excavating, research concerned, significance of the up amanuenses are introduced in the preface which is a preparation for the following study about the up amanuenses.
     The main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existence and origin of the up amanuenses are discussed. First section, it is narrating from the angle of origin. The recordation of the historians is the direct reason for origin. The speakers' pupils constantly copy or save the up amanuenses written by the speakers in order to be an official and this is the indirect reason. Secondly section, it is narrating from the angle of existence. The up amanuenses are an avenue to be an official for the speakers at in Zhanguo period. It is uneasy for the baron class to be an official through electing officials for the unreasonable mechanism of electing officials. They have to get a position through the up amanuenses. The two points are the social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up amanuenses. It is a way for the speakers to work such as carrying information, replying to the monarch's orders and promoting to hand in amanuenses. All of these activities are also the direct reason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sorts and contents of the up amanuenses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sorts and contents, it is divided into five sorts which are abdicating amanuenses, the amanuenses for applying for a position, the amanuenses for asking for help, information amanuenses, persuading amanuenses. As far as each sort is concerned, the difination is made first, the explanation of the difination with the origional literatures is made and then demonstrate some key words, the background of the up amanuenses is summrized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up amanuenses are analyzed exhaustively at last.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writ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 amanuenses are discussed. It is discussed from the angle of writing in the first paragraph. The narration of the up amanuenses' constucture is given and meanwhile sum up its four styles. We find the style is not integral which accounts for the immaturity of the system of the amanuenses. It is discussed from the angle of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The up amanuenses have five characteristics. One, there are two aims in the diction of the up amanuenses whose diction is more opaque and dainty. Two, the diction is not straightforward but tortuous and clear in arrangement. Three, the diction often shows the officials' struggle for the monarch's interest, the emotion of standing by the monarch rain or shine. The officials' confident and winning mend is exhibited spreading all over the diction. They persuade the monarch into adopting their advice with nice future and their loyalty. Namely, touching the monarch with heart. Four, the up amanuenses are high in contents, diction and conception, but not perfect in style compared to the up amanuenses of Qinhan times. Five, the up amanuenses are less colorful but more simple than saying and there are less sutras in the up amanuenses.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functions of the up amanuenses are discussed. The first function is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card for the monarch to get information. The delivering of the up amanuenses is safe, timely and cryptic. The is able to take further steps to maintain the country's rights after the monarch gets the political, military, diplomatic information. The second is to reconcile the officials to the monarch. The up amanuenses are avenues for the official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monarch. The outdoor speakers will have difficulty in communicating in the face of the monarch when they have strain relationship. So, the up amanuenses are an available agent.
引文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23页.段书安:《本世纪以来出土简帛概述》,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4月出版,第32页。
    [2]车新亭:《<战国纵横家书>与苏秦史料辩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23页。马今洪:《简帛:发现与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56页。段书安:《本世纪以来出土简帛概述》,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4月出版,第37页。
    [1]杨宽:《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文物》,1975年第2期。
    [2]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02页。
    [3]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97页。
    [4]刘向:《战国策》,齐鲁书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23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26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28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萧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63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30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90页,见表格。
    [4]青城:《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前十章结构时序考辨》,《管子学刊》,1995年第2期,见表格。
    [5]王启才:《先秦奏议探寻》,《档案学研究》,2005年第3期。
    [6]潘嘉:《中国文书工作史纲要》,档案学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
    [7]闵庚尧:《中国公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29页。
    [1]闵庚尧:《中国公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23页。
    [1]高敏:《简牍研究入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96页。
    [1]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86页。
    [2]吕不韦著,陈奇猷 校著:《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999页。
    [3]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93页。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28页。
    [1]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岳麓书社1994年5月版《日知录集释》461页。
    [2]苗润莲,曾华东:《论战国纵横家产生的历史契机》,《山西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
    [1]芦卿忠:《谋士阶层的典型代表—苏秦形象分析》,《甘肃理论学报》,1999年第2期。
    [2]王洪波,《谈谈<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和战国纵横家的人格精神》,《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5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6页。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6页.
    [5]盛庆,燕臣,亦是为苏秦传递上书于燕王的人。
    [6]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6页。
    [7]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页。
    [8]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23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25页。
    [3]薛公即孟尝君田文,齐王宗族,封地于薛,故名。
    [4]韩徐为,即徐为,又叫韩为,韩徐,此时为赵将。
    [5]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23页。
    [6]奉阳君,即李兑,此时为赵相,执赵国之政。
    [7]赵弘,燕王使者。
    [8]田贤,燕王使者。
    [9]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44页。
    [10]韩(?),《战国策》作韩珉,一作韩呡,《史记》作韩聂。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25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9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44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80页、第185页。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388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25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9页。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36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23页。
    [2]孟庆祥:《战国纵横家书论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8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25页至第26页。
    [2]孟庆祥:《战国纵横家书论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40页。
    [1]孟庆祥:《战国纵横家书论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41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5页、第6页。
    [2]孟庆祥:《战国纵横家书论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22页。
    [3]孟庆祥:《战国纵横家书论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23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8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4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雄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2页。
    [1]储道立、熊建平:《苏秦在齐》,《领导文萃》,2005年第4期。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5页至第36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7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8页。
    [4]湖南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第151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91页至第93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91页.
    [3][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1517页。
    [4][汉]刘向:《战国策》,齐鲁书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90页。
    [5]湖南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第142页。
    [6]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94页。
    [1]孟庆祥:《战国纵横家书论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09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9页、第11页。
    [1][汉]刘向:《战国策》,齐鲁书社,2000年5月第1版,第345页。
    [2]王洪波:《谈谈<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和战国纵横家的人格精神》,《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孟庆祥:《战国纵横家书论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0页。
    [2]芦卿忠:《谋士阶级的典型代表—苏秦形象评析》,《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第2期。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68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页。
    [1][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256页。
    [2][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247页。
    [3][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422页。
    [4][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389页。
    [5]孟庆祥:《战国纵横家书论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07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8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8页、第40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40页。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40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5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25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23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48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25页。
    [1][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264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6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1页。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1页。
    [5]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1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9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5页、第6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图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页。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3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44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1页。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9页。
    [5]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188页。马雍根据对《战国纵横家书》里面各篇时间的考证后,认为苏秦被赵国拘止一年之久(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86年)。
    [6]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44页。
    [1]见燕策二,[汉]刘向:《战国策》,齐鲁书社,2000年5月第1版,第340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23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第25页。
    [4]见燕策二,[汉]刘向:《战国策》,齐鲁书社,2000年5月第1版,第340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
    2.孟庆祥,《战国纵横家书论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3.郑杰文,《能言善斗—中国古代纵横家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
    4.松世勤,《文书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
    5.潘嘉,《中国文书工作史纲要》,档案出版社。1985年第1版。
    6.朱佳林、姚启和、马耀东,《机关文书学概要》,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7.梁毓阶,《文书学》,档案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8.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9.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0.湖南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1992年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11.湖南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
    12.黄富成,《中国古代间谍史》,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
    13.高敏,《简牍研究入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14.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15.林剑鸣,《简牍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16.段书安,《本世纪以来出土简帛概述》,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4月出版,第32页。
    17.马今洪,《简帛发现与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12月第1版。
    18.汪桂海,《汉代官文书制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9.闵庚尧,《中国公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20.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1.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巴蜀书社,1987年9月第1版。
    22.孟庆祥,《战国策译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23.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
    24.[明]顾炎武,《日知录》,岳麓书社 1994年5月版。
    25.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吕氏春秋译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86年4月第1版。
    26.[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27.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8.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精装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29.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1月第1版。
    30.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中华书局,1984年版。
    31.[西汉]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东方一,《论先秦文书》,《长沙大学学报》,1997年第33期。
    2.王启才,《先秦奏议探寻》,《档案学研究》,2005年第3期。
    3.傅剑平,《纵横家源起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4.申玉成,《纵横家学术研究的新作—评<纵横家书>》,《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王洪波,《谈谈<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和战国纵横家的人格精神》,《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6.张彦修,《纵横家新论》,《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
    7.储道立、熊剑平,《苏秦在齐》,《领导文萃》,2005年第4期。
    8.储道立、熊剑平,《苏秦间谍案述评》,《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9.熊宪光,《苏秦、张仪纵横说辞探研》,《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0.周苏平,《擅长外交的战国纵横家》,《历史文化》,1999年第2期。
    11.刘雯芳,《三十年来战国纵横家研究综述》,《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2.党天正,《浅论<战国策>的伦理技巧与语言艺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3.芦卿忠,《谋士阶层的典型代表—苏秦形象评析》,《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第2期。
    14.熊宪光,《论纵横之文的基本特征》,《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2期。
    15.熊宪光,《论纵横家的衰落》,《涪陵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16.苗润莲、曾华东,《论战国纵横家产生的历史契机》,《山东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
    17.向玉露,《从<史记>中苏秦、张仪形象看司马迁对<战国策>史料的运用》,《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18.青城,《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前十四章结构时序考辨》,《管子学刊》,1995年第2期。
    19.熊宪光,《“纵横”流为文士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20.秦丙坤,《<战国纵横家书>所见苏秦散文时事考辨》,《西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21.李广民,《先秦时期的间谍》,《晋阳学刊》,1994年第2期。
    22.吴如嵩,《中国古代间谍斗争掠影》,《国防》,1999年第2期。
    23.赵建琴,边晓智,《说“纵横”》,《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4.孙瑞,《<周礼>中市场行政管理文书探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3年第3期。
    25.孙瑞,《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看秦国文书上报制度》,《档案学研究》,1997年第3期。
    26.孙瑞,《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看秦国下行文书管理制度》,《档案学研究》,1998年第1期。
    27.王春芳、吴红松,《从里耶简看秦代文书和文书工作》,《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年第2期。
    28.孙瑞,《论先秦令书》,《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9.王牧,《重评苏秦》,《史学月刊》,1992年第5期。
    30.魏秀艳,《<战国策>对苏秦形象的成功描写》,《内蒙古民族师院学 报》,1999年第3期。
    31.张烈,《战国纵横家书辨—兼与徐中舒先生商榷苏秦等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
    32.周鹏飞,《“合纵、连横”辨析》,《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33.姜惠发,《战国合纵抗秦失败的原因》,《东疆学报》,1993年第4期。
    34.孙瑞,《论周代令书的特点》,《档案学研究》,2004年第4期。
    35.孙瑞,《论周代令书的性质》,《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5期。
    36.戴建忠,《纵横家的外交策略及其现代意义》,《黄淮学刊》,1998年第2期。
    37.曹家齐,《纵横家学说论谈》,《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38.熊宪光,《论<战国策>的思想倾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39.王元林,《战国纵横家的军事地理思想》,《唐都学刊》,1999年第3期。
    40.周鹏飞,《苏秦兄弟排行及事迹考》,《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41.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的诸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
    42.晁福林,《张仪史事辨》,《江海学刊》,1994年第3期。
    43.王建,《纵横战争与楚怀王擒纵张仪原因辨析》,《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44.周鹏飞,《苏秦张仪年辈问题考辨》,《人文杂志》,1985年第6期。
    45.周聘,《苏秦相六国辨》,《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46.邓廷爵,《论合纵连横与苏秦张仪的出现》,《历史教学》,1986年第2期。
    47.龚道贵,《“合纵”刍议》,《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48.刘根良,《从“合纵连横”到“远交近攻”—评战国中期秦国的军事与外交》,《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0期。
    49.邓立勋,《张仪与秦楚关系新论》,《江汉论坛》,1991年第2期。
    50.刘贵华,《试论纵横家的游说艺术》,《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