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私业主主政的村庄治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县作为考察区域、村庄作为分析单位,把个私业主主政作为嵌入村庄治理的一个重要变量因素,运用实证研究和区域调查方法,研究农村社会分化背景下,个私业主主政村庄治理的政治影响,分析个私业主主政村庄治理的深层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剖析个私业主主政村庄治理的创新价值,探究隐匿于个私业主主政村庄治理背后的理论意蕴。
     文章以浙江省永康市(县级)为例,特别是古村、花村、龙村、芝村4个村庄的治理情状为重点样本,透视了19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化背景下,个私业主这一特殊群体崛起后参与和主政村庄治理的大致过程和基本情况。指出村民自治制度的构建与个私业主主政村庄治理存在着密切的关联。1980年代初国家建构的村民自治理想制度为个私业主参与和主政村庄治理提供了制度平台,而个私业主的参与和主政对村民自治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村庄领袖在村庄治理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主导作用。实行村民自治后,村庄领袖的产生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民众认同成为了确定村庄领袖的最高标准。在民众认同的视野下,村庄领袖大致分为认同型领袖和过客型领袖两类。村庄领袖能否获得民众认同,受外在性社会因素和内在性个人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在性个人因素是具有决定性意义。内在性个人因素大致分为能力因素和品德因素,两者有机统一。因此,现阶段个私业主主政的村庄治理是一种“能贤治村”。如若从权威类型及其合法性基础看,则具体表现为“法理—魅力型”权威。
     村庄公共权力组织体系是村庄治理的重要依托。实际运作中的村庄公共权力组织体系与国家制度安排中的理想村庄公共权力组织体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在现阶段的村庄治理实际运作中,个私业主在村庄公共权力组织体系居于主导地位。
     农村社会成员分化势必对村庄公共权力结构造成影响。198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成员在分化过程中形成了若干派系,各派系在村庄治理运作过程中展开激烈的竞争。在现阶段的派系竞争环境下,派系逐渐取代家庭成为农村社会关系的核心,形成了一种以派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新格局。村庄公共权力基于新的差序格局进行分配,促成了村庄公共权力的多元格局。同时,农村社会成员在分化过程中分离成若干权力阶层,各权力阶层在村庄治理运作中展开博弈。在阶层博弈的背景下,村庄公共权力结构具体表现为公共权力在各权力阶层之间的分配关系。根据各阶层的博弈关系,村庄公共权力结构形成为管理者控制型、权势精英主导型、群众自治型等类型。目前永康市个私业主主政村庄的公共权力结构,基本是管理者控制型和权势精英主导型。均由少数精英人士执掌村庄主要公共权力,属于精
This dissertation concerns with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the village governance by the private entrepreneurs as well as its deep social basis, during which region and village are used as analyzing units, administration by the private entrepreneurs are embedded in the village governance as an important variable, empirical and region-investigating approaches are used. At the basis of thi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innovative values are explored, the inner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of the village governance b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re included.
    With the example of Youngkang Municipal ( county-level municipal in Zhejiang Province), especially the village governance situations in Gu Cun, Hua Cun, Long Cun and zhi Cun as key samples,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both the processes and the outlines of the village governance by the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ifferentiation since 1980s. It points out the close ties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s' self-government system and the village governance by the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the early 1980s the ideal institutions constructed by our state provide the intuitional platforms for the private entrepreneurs to participate and dominate the village governa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ir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their dominating roles has a deep impact on the village governance.
    The village leaders play special roles in the village governance as well as have an important part. After the enforcement of the villagers' self-government, the creating-approach of the leaders has been changed greatly, among which the public identification becomes the highest standard.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ublic identification, the village leaders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homogeneous leaders and by-pass leaders. Identified or not, the village leaders are influenced by both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ones, among which internal individual factors have a crucial significance. As a whole, capability factors and virtues ones are included in the internal individual factors, which interact coherently. Therefore, at present the village governance by the private entrepreneurs is a kind of "capability-virtue village governance". Seen from its authority types and legitimacy basis, this governance belongs to "rational-legitimate-charismatic" authority.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he village public power is the main support of village governance. As a matter of fact, its practice has much difference with the ideal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he village public power. In the present practical operation of the village governance, the private entrepreneur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he village public power.
引文
① 刘亚伟编:《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②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僵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③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① 卢福营、刘成斌:《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十个村庄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227页。
    ② 农村社会分枝化是笔者在研究农村社会分化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同构性的农村社会逐渐分化,形成若干不同的农村社会结构的过程。参阅卢福营、刘成斌:《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十个村庄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228页。
    ① 卢福营、刘成斌:《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十个村序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① 阶层结构多维分析是笔者于19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阶层分析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依据社会成员的内在特性和利益关系,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多种坐标,把社会成员分成若干个阶层系列,并进一步对处于不同系列的各个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演变趋势等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揭示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把握阶层间的相互关系,以期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参阅卢福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阶层划分再探——现阶段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之多维分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金华,1991年第3期。
    ② 参阅卢福营:《转型时期的大陆农民分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年春季卷;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年,第20—29页。
    ③ 卢福营、孙琼欢:《论现阶段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天津社会科学》,天津,2005年第1期。
    ④ 阿尔蒙德等认为,从组织角度出发,利益集团可以分为非正规性利益集团、非社团性利益集团、机构性利益集团、社团性利益集团四类。非社团性利益集团是指建立在共同意识到的种族、语言、宗教、地区和职业利益的基础上的,或者是以家族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还没有按社团或机构的方式有效地组织起来的利益集团。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02页。
    ① Daniel Harrison Kulp,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25.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① Chan,A.,Madsen,R.& Unger,J.Chen Village:the Recent History of a Peasant Communist in Mao’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② 刘朝晖:《超载乡土社会:一个侨乡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③ 李景汉:《北京郊外之乡村家庭》,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年;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
    ④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项继权的《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 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中译本前言)。
    ② 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9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①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②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22-28页。
    ③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④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7页。
    ⑤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31页。
    ⑥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9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① 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项继权的《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村庄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②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白钢和赵寿星:《选举与治理——中国村民自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③ 刘亚伟编:《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赵秀玲:《村民自治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① 卢福营:《论能人治理型村庄的领导体制——以浙江省两个能人治理型村庄为例分析》,《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05年第1期。
    ② 徐勇:《由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转换——以若干个案为例兼析能人政治现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武汉,1996年第4期;吴素雄、陈洪江:《由精英治理到民主治理——村民自治制度演进分析》,《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04年第1期;仝志辉:《精英动员与竞争性选举》,《开放时代》,广州,2001年第9期;吴思红:《村庄精英利益博弈与权力结构稳定性》,《中共中央学校学报》,北京,2003年第2期;陈潭、刘祖华:《精英博弈、亚瘫痪状态与村序公共治理》,《管理世界》,北京,2004年第10期。
    ① 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年;《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十个村庄的实证研究》,北京,经济出版社,2005年;《乡村社会变迁与乡村治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村落中的非农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个私经济发达背景下的能人型村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武汉,1998年第2期:《转型时期的大陆农民分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年春季卷:《论能人治理型村庄的领导体制》,《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05年第1期;《论村民自治运作中的公共参与》,《政治学研究》,北京,2005年第1期。
    ② [德]阿特斯兰德:《经验性社会研究方法》,李路路、林克雷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② 参阅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时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③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82页。
    ① 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① 永康市统计局:《2005年永康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第10页。
    ① 永康市统计局:《2005年永康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第11—19页。
    ① 转引自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6页。
    ② 永康市风景旅游管理局等编:《永康石城山黄帝文化》序
    ③ 转引自永康市风景旅游管理局等编:《永康石城山黄帝文化》,第32-33页。
    ① 永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永康县忠》,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1页。
    ① 参阅卢福营:《有益的探索成功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北京,1995年第2期:《乡村社会变迁与乡村治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162-163页。
    ① 参阅卢福营:《有益的探索 成功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北京,1995年第2期:《乡村社会变迁与乡村治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164-165页。
    ①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6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资料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61页。
    ③ 永康县志编纂委员会:《永康县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页。
    ①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① 党国英:《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吗?》《战略与管理》,北京,1999年第1期。
    ② 参阅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4-65、31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资料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19页。
    ① 中共中央党研究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中央卷(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第620页。
    ① 参阅贾铤、秦少相:《社会新群体探秘——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第27页。
    ① 参阅:卢福营、刘成斌等:《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十个村庄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第4-38页。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485页。
    ② 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63页。
    ① 卢福营:《论村民自治运作中的公共参与》,北京,《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① 周炳泉:《“先富群体”竞选“村官”现象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2002年8月19日。
    ① 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年,第79-80页。
    ① 永康市委组织部:《永康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有“五痛”——关于永康市村级纽织换届选举从“乱”到“治”的调查》,内部资料,2005年2月24日。
    ① 党国英:《农村改革攻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① 参阅毛寿龙:《政治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② 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4页。
    ① 参阅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年,第2页。
    ① 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1-86页。
    ② 卢福营:《论村民自治运作中的公共参与》,北京,《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一期。
    ① 参阅周炳泉:《“先富群体”竞选“村官”现象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2002年8月19日:中共永康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农村先富有群体涉政行为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的影响研究》(内部资料),2005年。《富人当村官》(报道),北京,《中国青年报》,2004年8月19日。
    ① Max Web: Economy and Society, vol. 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p. 213, p. 80.
    ① 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① 参见E·奥多威尔编:《公共行政选读》英文版,胡顿·米夫林公司,1966年,第41页。
    ② 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北京,《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③ 参见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对黑龙江省昌五镇的个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①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9页。
    ①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9页。
    ②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1页。
    ③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3页。
    ① 参见梁开金、贺雪峰:《村级组织制度安排与创新》,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年,第88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30—31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① 杨心恒:《从乡土社会到工业文明:转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载于袁方等著:《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第127页。
    ② 孙琼欢、卢福营:《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竞争》,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3期。
    ① 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04页。
    ① 杨心恒:《从乡土社会到工业文明:转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载于袁方等著:《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第129页。
    ② 杨心恒:《从乡土社会到工业文明:转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载于袁方等著:《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第130页。
    ① 邢植朝:《论权力与人格》,海口,《海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① 卢福营:《派系竞争:村委会选举面临的新挑战》,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1期。
    ① 卢福营:《论村民自治运作中的公共参与》,北京,《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① 美国学者查尔斯·赖特·米尔斯在分析美国政治现象时提出了权力精英概念,用以表示处于权力中高层的圈子。参阅查尔斯·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本文借用这一概念,并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做了适当修正,提出“权势精英”概念,用以表示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占有较多权力资源的的权力上层。
    ① 周炳泉:《“先富群体”竞选“村官”现象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3年8月5日。
    ② 参阅卢福营:《说说村委会选举中的“承诺捐赠”》,北京,《乡镇论坛》,2002年第7期。
    ① 比如:浙江义乌市廿三里镇华溪村虞廷顺、城西镇上杨村杨保伟各捐赠10万元竞选“村官”,浙江浦江县郑家坞镇沈里村村委会主任候选人胡某,在投票前张贴承诺书,做出四项承诺,并当场拉米12吨水泥表示诚心。参阅卢福营:《说说村委会选举中的“承诺捐赠”》,北京,《乡镇论坛》,2002年第7期.
    ① “利群”和“大红鹰”是浙江生产的两个较著名的香烟品牌,有若干档次,当地售价大约10多到20多元一包不等。
    ① 胡荣:《理性行动者的行动抉择与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实施》,北京,《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①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467页。
    ① 赵丽江:《中国私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② 三项制度建设是2005年由永康市委、市府统一部署的一项农村制度建设工程,它要求在农村村一级建立和完善三项制度:村级创业承诺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度。
    ① 小冶炼是指1970年代在永康一些地方兴起的一种特殊冶炼行业。它利用企业生产形成的铝灰等生产废料为原料,运用简单的工艺,通过作坊式加工冶炼,提炼铝锭。它为永康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永康市政府按照省政府的要求,于2004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小冶炼整治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拆除了1361户小冶炼作坊,龙村全村有100多户小冶炼企业,是全市的小冶炼的大户之一。他们结合小冶炼整治工作,实施了新的项目开发,在小冶炼拆除地建设标准厂房。标准厂房属集体所有,以出租形式提供给企业经营,首先优惠提供给原来的小冶炼户,帮助其实行转产。
    ② 浙江省推出了一项新农村建设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永康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中要求农村消灭赤膊墙。即所有没有粉刷的外墙(赤膊墙)必须在限定时间内进行粉刷。
    ① 选择1999——2001年桥三村的会议记录进行分析,并非考虑其他因素,主要是该村这三年的会议记录较为完整,具有统计分析的意义。
    ①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2页。
    ①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2页。
    ① 参见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著,陶运华、苏世军译:《权力的分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页。
    ② 参阅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年,第156页。
    ① 参阅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年,第159-160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5页。
    ② 参阅卢祸营主编:《邓小平理论教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① 党国英:《农村改革攻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① 党国英:《农村改革攻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② 参阅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7—88页。
    ③ 参阅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3页。
    ① Peters, G. B. Institutional Theories of Political Science. London: New Printer. (1999). P. 44.
    ① 孙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② 孙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5—35页。
    ① 辜胜阻、简新华主编:《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7页。
    ① 潘强恩、俞家宝主编:《中国农村学》(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第200页。
    ① 徐夷:《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9页。
    ② 参阅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0——152页;赵秀玲;《村民自治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3—28页。
    ① 参见陈吉元、陈家骥、杨勋主编:《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542—548页。
    ② “浪潮经济”是当地形容永康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概念,即指随着一个行业的兴起,带动一批企业的兴盛。而由于同行业企业间的过度、无序竞争,造成行业的衰落。相应地,一批相关企业因此而倒闭。不久,在永康又会接着出现一个新兴的行业和一批新企业。如此周而复始,使永康的区域经济发展犹如浪湖,呈现为波浪式前进的态势。
    ① 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年,第20页。
    ① 毛丹、任强:《中国农村公共领域的生长——政治社会学视野里的村民自治诸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10页。
    ① 党国英:《农村改革攻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① 莫斯卡:《统治阶级》,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② 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③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149页。
    ①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9页。
    ②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78页。
    ①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5—6页。
    ② 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第198—238页。
    ① 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学》(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2页。
    ① 吴毅:《村治中的政治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① 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学》(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2页。
    ② 参阅莫斯卡:《统治阶级》,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
    ① 参阅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 参阅米尔斯:《权力精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55—356页。
    ④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37页。
    ① 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学》(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② A Preface to Democratic Theory. Chicage: University of Chicage Press, 1956, p.137.
    ③ 参测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① 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学》(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9页。
    ① 毛丹、任强:《中国农村公共领域的生长——政治社会学视野里的村民自治诸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92页。
    ① 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81页。
    ① 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① 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上、中、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
    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徐勇、吴毅主编:《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研究文集》,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何宝钢、郎友兴:《寻找民主与权威的平衡——浙江省村民选举经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李连江主编:《村委会选举观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张厚安、白益华主编:《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唐鸣等:《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南方出版社,2000年。
    卢福营、刘成斌等:《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十个村庄的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卢福营等:《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梁开金、贺雪峰:《村级组织制度安排与创新》,红旗出版社,1999年。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时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
    赵秀玲:《村民自治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白钢、赵寿星:《选举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刘亚伟主编:《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肖唐镖主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对江西十二个村委会选举的观察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范瑜、贺雪峰主编:《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村民自治调查报告》,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贺雪峰主笔:《遭遇选举的乡村社会——荆门第四届村委会选举观察》,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景跃进:《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与宏观透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型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王汉生、杨善华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萧唐镖等:《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许宗衡主编:《当代中国农村治理结构探究——以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为视角》,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
    辛秋水主编:《中国村民自治》,黄山书社,1999年。
    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
    毛丹、任强:《中国农村公共领域的生长——政治社会学视野里的村民自治诸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张厚安主编:《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袁方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刘朝晖:《超载乡土社会——一个侨乡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民族出版社,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陆学艺主编:《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曹锦清主编:《当代浙北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周罗庚主编:《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
    党国英:《农村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
    贾铤、秦少相:《社会新群体探秘——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
    曹锦清:《中国七问》,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年。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商务印书馆,2003年。
    徐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3年。
    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
    赵丽江:《中国私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三联书店,2005年。
    孙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李秀潭、胡修干主编:《中国私营经济研究报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自亮、钱雪亚:《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与动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折晓叶、陈婴婴:《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文物出版社,1999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陈吉元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段若鹏主编:《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年。
    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周晓虹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学林出版社,2000年。
    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年。
    陈映芳主编:《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文汇出版社,2003年。
    周罗庚主编:《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李国庆:《日本农村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阎志明主编:《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
    李学吕主编:《20世纪南汇农村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贾德兴土编:《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文物出版社,1999年。
    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淑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朱光磊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晓虹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魏津生主编:《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秦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刘亭主编:《城市化:一石激起千层浪》,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映芳主编:《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文汇出版社,2003年。
    永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永康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永康市统计局:(2005年永康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永康市风景旅游管理局等:《永康石城山黄帝文化》。
    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
    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格尔哈特·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92年。
    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查尔斯·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译林出版社,2002年。
    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商务印书馆,2003年。
    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试探我国历史发展周期》,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
    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学》(第六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帕特南:《让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Jean C. Oi and Scott Rozelle. Elections and Power: The Locus of Decision-Making in Chinese Villages. The China Quarterly, 2000.
    Joswph W. Esherick and Mary Backus Rankin.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Ossowski, Stanislaw, Class Structure in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3.
    Burrows, R. and C. marsh (eds), Consumption and Class: Division and Change. New York st. Martion Press, 1992.
    Warner, W. L., J.O.Low, P. S. Lunt and L. Srole, Yankee City.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3.
    
    White, M. K. and W. L. Parish,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 Universt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Daniel Harrison Kulp,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 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25.
    
    Chan, A., Madsen, R. & Unger, J. Chen Village: the Recent History of a Peasant Communist in Mao'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