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城”、“区”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寝所在地,由于多种原因,当前“城”与“区”之间在性质、职能及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大矛盾,已经成为阻碍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直接危害到黄帝陵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以及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的整体形象。
     论文从保护黄帝陵人类遗产的高度来看待“城”、“区”关系,通过对“城”、“区”关系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以及内在作用机理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探索建立合理“城”、“区”关系的对策与有效途径。
     论文核心部分为五章(第二、三、四、五、六章)。
     第二章:从黄帝陵的特殊性,景区和“城”、“区”关系的重要性为基础,阐述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城”、“区”关系的特点;并应用传统风水理论对核心区空间特征进行解析。研究表明核心区是传统文化保护中的一块特殊区域,其地位无可替代。
     第三章: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对当前依然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县城范围无序扩张打破原“区”内有山水格局;县城建设威胁“区”内整体环境面貌;县城管理不完善导致“区”内景观遭到破坏;县城生产、生活行为造成“区”内环境污染。
     第四章:以县城为研究对象,追溯其在城址、职能、角色、范围等方面的变迁,研究“城”、“区”关系演变的不同阶段,分析其问题的成因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文化认识三方面。
     第五章:通过对“城”、“区”关系内外作用要素的分析和研究,对“城”、“区”关系的合理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第六章:从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基于黄帝陵保护主题下的“城”“区”关系对策、管理对策三个方面来寻找“城”、“区”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Huangdi Ling national scenic spot is recognized as the tomb seat of the Yellow Emperor,human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However,for various reasons,the Huangdi Ling is in conflict with the Huangling County nearby,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conflict has become bottleneck of Huangdi Ling national scenic spo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arming to Huangdi Ling scenic spot human landscape and the integrity tourist image of the Yellow Emperor Tomb directly.
     From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heritage Huangdi Ling,this paper look at the relation of "City" and "District",through analysis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to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effective wa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reasonable "City" and "District" relation from macroscopic,middle and microcosmic view.
     The core part of paper includes five chapters(ChapterⅡ,Ⅲ,Ⅳ,ⅤandⅥ).
     Chapter 2:Special character of Huangdi Ling.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relations between scenic areas."City" and "Distri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ions and analysis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core area by traditional theory of Feng Shui.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ore area is a particular region i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rreplaceable status.
     Chapter 3: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study results,sums up the current problems.At present,the main problems are:disorder expansion of the county seat break the "District" within a landscape pattern;county construction threat the overall outlook in the "District";county management inadequacies lead to destruction of landscapes in the "zone";county production and life resul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hapter 4:Take the county seat for the study,trace back to the develop of its cities,function,role and scope,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Area" in different stages of evolution,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ir problems mainly in the economic,management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ree aspects.
     Chapter 5:Analysis and study internal and external effect facto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District",explore the reasonabl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for the "City" and "District".
     Chapter 6:Explore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the problems from three aspects:the ar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based on the Huangdi Ling protection under the theme of "City" and "District" countermeasures,management measures.
引文
[1]参见黄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陵县志.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7
    [2]参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帝陵风景名胜区规划大纲.2005年通过评审;
    [3]参见黄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陵县志.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7
    [1]周若祁主编 张同乐、张光副主编.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华文出版社 2002.3.P27
    [2]参见潘夏宁.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1]参见范玉仙.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管理模式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2]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1996.15(4):92-99
    [1]钟林生,肖笃宁.生态旅游及其规划与管理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0.20(5)p 247-254.
    [2]StephenLJsmith.吴必虎译.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WilliamE.Hammittand DavidN.Cole.Wiwd land recreation ecology and management John Wiley&Sons.1987.
    [3]李贞,保继刚,覃朝锋.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J].地理学报.1998.53(6)p 554-561.
    [4]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1996.15(4)p92-99
    [5]王宪礼,朴正吉,黄永炫,等.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旅游的社会影响分析[J].旅游学刊.1999.14(2)p65-70.
    [1]岳邦瑞.华山风景名胜区华麓区规划研究--特点·问题·对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3.6p2
    [1]黄陵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黄陵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1996.8.p28
    [1]参考.岳邦瑞.华山风景名胜区华麓区规划研究--特点·问题·对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3.6 p5
    [1]参见.张勇 何炳武 刘宝才.黄帝与中国文化.西部大开发.2005.04期
    [2]参见.张勇 何炳武 刘宝才.黄帝与中国文化.西部大开发.2005.04期
    [1]黄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陵县志.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10 P2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帝陵基金会编.《祖陵圣地--黄帝陵历史·现在·未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3p48-52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帝陵基金会编.《祖陵圣地--黄帝陵历史·现在-未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3p48-52
    [2]佟裕哲.《陕西古代景园建筑》.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0月.p126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帝陵基金会编.《祖陵圣地--黄帝陵历史·现在·未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3p48-52
    [1]参见 周若祁主编 张同乐、张光副主编.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华文出版社 2002.3.P26-30
    [1]黄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陵县志.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10 P374
    [1]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p554
    [1]参考.岳邦瑞.华山风景名胜区华麓区规划研究--特点·问题·对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3.6 p30
    [1]黄陵县政府.黄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3
    [1]参考.岳邦瑞.华山风景名胜区华麓区规划研究--特点·问题·对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3.6 p29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帝陵基金会编.祖陵圣地--黄帝陵历史·现在·未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3 p45-46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帝陵基金会编.祖陵圣地--黄帝陵历史·现在·未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3 p45-46
    [1]周若祁主编.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华文出版社.2002.3.P28
    [2]黄陵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黄陵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1996.5.p28
    [1]岳邦瑞.华山风景名胜区华麓区规划研究--特点·问题·对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3.6 p34
    [1]参考.余咪咪.基于生态理念的华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6.p43-44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60
    [2]参见.曹凑贵.生态学基础p18
    [1]周若祁主编.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华文出版社.2002.3.P28
    [2]周若祁主编.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华文出版社.2002.3.P42
    [1]参考.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85-2000)说明书.1986
    [1]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99.6.p91-92
    [1]Mzckintosh,Barry.The National parks.Shaping the System;
    [2]Rettie,Dwighe F.Our National Park System.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5;
    [3][美]J.O.西蒙兹著.程里尧译.地景观.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美]L.L.麦克哈格著.茵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美]J.O.西蒙兹著.余孔坚、王志芳、孙鹏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场地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丁文魁.主编.风景名胜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7]付军主编.风景区规划.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8]周若祁主编.张同乐、张光副主编.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3
    [9]王兰州、阮红著.人文生态学.北京:国防出版社.2006;
    [10]黄陵县志编撰委员会.黄陵县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7月;
    [11]郝寿义等著.区域经济学(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12]饶会林著.城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13]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
    [1]余咪咪.基于生态理念的华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6;
    [2]杨定海.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分析评价研究.中南林学院2004.4;
    [3]崔宝义.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规划研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4.6;
    [4]罗婷婷.黄山风景名胜区社区问题与社区规划研究.清华大学2004.6;
    [5]岳邦瑞.华山风景名胜区华麓区规划研究--特点·问题·对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3.6;
    [6]费玉芳.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西南交通大学 2005.5;
    [7]柳丹.九黄帝陵旅游环境容量若干问题讨论.安徽师范大学2004.5;
    [8]史阿秦.风景名胜区保护理论与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 2004.5;
    [9]王益谦.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空间格局及其现状研究.四川大学建筑与环 境学院2005;
    [10]董彩荣.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
    [11]唐永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12]蒋丽霞.风景名胜区立法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05.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风景园林。1994;
    [2]冯维波.对我国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的思考.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4;
    [3]杨锐.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中国园林.2001.1;
    [4]李景奇 秦小平.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与中国风景名胜区比较研究.园林风景园林.1993:15-63;
    [5]韦夏婵.美国国家公园制度现状研究与思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6]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5;
    [7]王宪礼 朴正吉 黄永炫.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旅游的社会影响分析.旅游学刊1999.14;
    [8]牛实为.中国古代人文生态观;
    [9]姜芃.美国城市史学中的人文生态学理论.史学理论研究;
    [10]杨锐.借鉴美国国家公园经验探索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之路.科学中国人.2003.6;
    [11]蒋高明.英国的国家公园.世界各地;
    [12]唐川.台湾地区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9;
    [13]周年兴 黄震方.国家公园运动的教训、趋势及其启示.山地学报.24卷;
    [14]周年兴 俞孔坚 风景区的城市化及其对策研究-以武陵源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1期总第149期;
    [15]杨锐.风景区环境容量初探--建立风景区环境容量概念体系.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第6期;
    [16]仇保兴.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风景名胜.2006年第4期;
    [17]赵燕著.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思考.规划师2001年第1期第17卷
    [18]匡吉.保护与发展-风景区永恒的主题.长江建设2003年第6期;
    [19]王钰林.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思考.长江建设2003年第6期;
    [20]王海平.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1]仇保兴.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若干问题.中国园林.2002年第6期;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帝陵基金会遍.《祖陵圣地黄帝陵历史·现在·未来》;
    [2]《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
    [3]《关于黄帝陵总体规划问题》(讨论提纲)1995.5;
    [4]《黄帝陵风景名胜区规划大纲》,2005;
    [5]陕西省人民政府.《黄陵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2003;
    [6]《黄帝陵古柏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7]《黄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8]西安建大科技大学.《黄帝陵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8-2020》(评审稿)。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