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法治化的进程,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程序保障对于实体权益实现的意义。目前有关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在改革深入的过程中,证人出庭作证成为一个迫切的要求。但在司法实践中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大量的证人不出庭,以及大量的伪证现象存在,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改革的进行,并使得现代司法的直接言词原则落空,并最终影响司法公正、效率价值的实现。
    国内目前尚无对于证人制度进行专题研究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因此本文的研究在很多方面还是探讨性的,并且还不是很成熟。本文最大的宗旨是提出问题,并对于国内现行法律规定中关于证人条款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证人拒证和证人伪证的原因,分析其对于司法实践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结合国外的一些规定,寻求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本文研究的重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证人概念的定义,以及证人资格的确定。
    第二:对于确定资格的证人,寻求强制其出庭作证的强制措施,并在同时赋予其相应的权益保障。
     第三:针对目前严重的伪证行为,从理论上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制裁措施,以消除伪证泛滥的情形。
    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以文献阅读、资料整理为基础,重点通过借鉴国外相应的立法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环境和法律规定,经比较、分析、归纳得出我国可行的立法建议。
    本文得出的结论有以下几点:
    第一:证人应该是指“了解案件事实,并出庭作证或向当事人及人民法院提供证词的第三人”,区别于鉴定人,但把单位、专家证人纳入我国证人的种类,对于诉讼中的双重身份不予承认,但对于传闻证据则予以采信。证人资格方面,以任何人拥有证人资格为一般原则,由法律明确规定例外情况。
    第二:立法中应当明确化关于证人不能出庭作证的特殊情况,并规定由法院来履行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职责,与此同时,在法律上细化法官可以动用的强制措施。当然证人在履行出庭作证义务的同时,法律应该赋予其相应的证言拒绝权、经济补偿权、司法保护权、证人免责权,并提供保障措施。
    第三:完善民事诉讼中伪证行为的刑事制裁措施,可以增设民事伪证罪或者藐视法庭罪,在诉讼程序上增加证人宣誓制度。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modernizing of law,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egislation of procedure law. They begin to know that procedure is so important in protecting the entity right. The revolution of the mode of civil trial has being on, in this process, there is urgent need for the attendance of the witness . But in the practice of judicature a great number of witnesses don't appeal in the court, and many of the witnesses who appeal in the court supply feigned testimony. All of these impact the process of revolution greatly and can't realize the principle of direct trial. Finally it will damage the justice of the trial.
    There is not any master or doctor paper on witness law in our country, so this
    paper is for discussion in many fields and won't be mature very much. This paper mainly is to put forward question and to analyze the clause about witness law of our country. Hope to get the answer of the question and recognize the bad influence of our judicature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the foreign law, to find the scheme of solution.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First:definition of witness and qualification of witness.
    Second:For the qualified witness, to find the solution to enforce them to attest in the court, at the same time supply safeguards for them.
     Third:Analyze the causative condition of feigned testimony, to find useful punishment to clear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Main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paper is to read materials and study the foreign
    law. According to the surrounding of our country, to compare, to analyze, to conclude the solution for our country.
    This paper gets following conclusion:
    First:Witness should be the people who know the fact and attest in the court or
    supply the evidence to the party or the court and the witness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rty and appraiser. Witness should include unit and expert witness. But this paper doesn't agree with the dual station in the litigation, but accept hearsay evidence.
    
    About the qualification of witness, the basic principle is every one has qualification except for some special status what is described clearly in the witness law.
    Second:In the legislation special status when witness doesn't need to appeal in
    the court will be clearly described, and court has the duty to enforce the qualified witness to attest in the court. At the same time,witness law should grant the court the definite kind of power to enforce the qualified witness to appeal. Of course when witness assume the duty to appeal in the court, they can take the right to deny supplying testimony, the right to get compensation of money , the right to get protection from judicature.
    Third:To perfect the criminal punishment of the action to give feigned testimony in the civil litigation. To add the crime of feigned testimony in the civil litigation or the crime of contempt of court. In the litigation add the legal system for witness to take an oath.
引文
一、中文著作
    1. 何家弘,张卫平.外国证据法选译(上、下卷).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2. 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 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 何家弘.新编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 江伟.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6. 谭兵.民事诉讼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7. 叶自强.民事证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9. 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上、下册).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
    10.沈达明.英美证据法.北京:中信出版社,1996
    11.刘金友.证据理论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12.王利民,江伟,黄松.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13.樊崇义,锁正杰,牛学理,等.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14.金俊银.中国民事证据规范适用手册.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15.梁书文.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16.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7.何家弘.证据学论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18.何家弘.证据学论坛(第二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19.何家弘.证据学论坛(第三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20.孙孝福.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运行机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1.朱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2.刘家兴.新中国民事程序理论与适用.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
    23.柴发邦.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4.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25.常怡.民事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6.田平安.中国民事诉讼.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7.常怡.民事诉讼法系(修订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8.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9.李浩.民事举证责任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30.茅于斌.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31.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二、中文译著
    
    
    1. 杰弗里·C·哈泽德,米歇尔·塔鲁伊.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张茂.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 日本新民事诉讼法,白绿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 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卞建林.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4. 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白绿铉,卞建林.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5. 德国民事诉讼法,谢怀栻.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
    6.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7. 英国民事诉讼规则,徐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8. Edmund M. Morgan .证据法之根本问题,李学灯.台湾:世界书局,1960
    9. [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宏. 北京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3
    10.[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白绿铉.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11.[美]理查德. A. 波斯纳. 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昕,徐均.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三、外文著作
    1.Mary Kay Kane. Civil Procedure. West Group &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Peter Murphy MA,LLB.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evidence(3rd Edition). Black Stone Press Limited,1988
    3.R.Lawrence Dessem. Pretrial Litigation(Second Edition).West Publishing ,1998
    4.Paul R.Rice:Evidence. Common Law and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3rd Edition).Matthew&Bender,1997
     5.Roger S. Haydock, F. Herr. Discovery Practice(second edition).Canada: Little, Brown&Company(Canada) Limited,1988
     6.Sir Rupert Cross, Colin Tapper. Cross on Evidence. London,Dublin,Edinburgh: Butterworths,1990
     7. William Bojczuk. Evidence Textbook(7th edition). HLT Publications,1995
    
    四、论文
    1. 宋纯新.辩论式民事审判方式的实践与探究.现代法学,1996,1
    2. 赵高岭,徐金荣,吕利民.对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现代法学,1995,5
    3. 景汉朝,卢子娟.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法学研究,1997,5
    4. 齐树杰,钟胜荣.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对我国证据制度的影响.法学评论,1998,5
    5. 吴小英,方英.论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社会科学家,1999,11
    6. 刘敏.论强制证人出庭作证.法学,2000,7
    
    
    7. 靳学仁.论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
    8. 涂文忠.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法商研究,1995,5
    9. 田平安.民事审判改革探略.现代法学,1996,4
    10.法学研究编辑部.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研讨会纪要.法学研究,1998,5
    11.江伟,傅郁林.民事审判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法学杂志,1999,6
    12.邱星美.民事诉讼鉴定证据质疑.法律科学,1998,4
    13.高洪彬,钱建军.民事诉讼质证及其效果保障.人民司法,1998,3
    14.林义全.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探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
    15.刑铭.人民法院应加强对当事人举证的法律保护.人民司法,1998,3
    16.牟军.中英两国刑事证人制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0,4
    17.高浩瀚,梁岩.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几个问题.法律适用,2000,2
    18.陈建军.中美刑事诉讼有关证人问题的比较研究.求索,1999,2
    19.张卫平. 民事证据法:必要性之考量
    20.陈桂明. 民事诉讼中法院职权的弱化及其效应. 法学研究,1992,6
    21.陈新民,曾芳文. 完善证人作证制度的构想——关于制定《证人条例》的建议. 政法论坛,1997,2
    22.唐风. 国外证人权利保障概况. 人民检查,1999,3
    23.张卫平.民事证据制度改革走向探知. 法商研究,1999,3
    24.武鼎之. 证人拒证,良策何在——完善中国证人权利保障制度构想. 人民检察,1999,3
    
    1 毕玉谦. 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修订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序言
    2 晏向华. 关于证据的思考-来自检察官的调查报告. 见:何家弘,编. 证据学论坛第一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413
    3 证人出庭,难在何处. 检查日报,1999-08-12
    4 有关上海、江苏、福建等地的证人出庭率的数据,见:武鼎之. 证人拒证,良策何在-完善中国证人权力保障制度构想. 人民检察,1999,3:6-10
    5 吴丹红. 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见:何家弘,编. 证据学论坛第三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 448。该文中,作者从心理学视角、经济学视角、社会学视角、法理学视角进行了较有新意的分析。
    6 张泽涛. 证人出庭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探讨. 见:何家弘,编. 证据学论坛第二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486
    7 陈前春. 略论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8 英国民事诉讼规则,徐昕.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9 李伟. 英国刑事证据法评介. 见:何家弘,编. 证据学论坛第二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522页。随着英国刑事证据法的发展,制定法逐渐增加,累计已有上百部法之多
    10 张卫平,陈刚. 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81-92
    11 仅有各级地方法院关于诉讼证据的规定,见:金俊银. 中国民事证据规范适用手册.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62-340。最高人民法院目前已经制订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但此项规定也只仅仅限于对各级法院的审判工作起一种指导的作用。并且此项规定着重于举证、证据收集、交换、审核、举证时限等方面,对于证人涉及的内容并不多。
    12 李伟. 英国刑事证据法评介. 见:何家弘,编. 证据学论坛第二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522页。随着英国刑事证据法的发展,制定法逐渐增加,累计已有上百部法之多。
    13 在英美国家,刑事诉讼中由于可能涉及到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甚至生命的剥夺,对于证据的证明标准是“排除一切合理怀疑”, 而民事诉讼多为财产纠纷,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发生,因此仅要求证据的确实充分,或者是如大陆法系国家所宣称的“高度概然性标准”
    14 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传统观念来看,无论是立法或学术界,历来均对此持否定的观点,不承认证据存在证明力大小的区别,而是强调证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方能认定。见:田平安. 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热点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285。但不可否认,在司法实践中,由于鉴定结论是由司法机关聘请的鉴定机构做出的,因而在效力上要比当事人提供的证人的证言高一等。
    15 英美国家中,目前对于非专家证人的“意见证言”已经并不采取绝对排除的态度,只要“意见证言”是有用的,即可以作为证人证言被采用,当然这种采用也是有条件的。见:Paul R.Rice. Evidence: Common Law and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3rd Edition). Matthew&Bender. 1997. 206
    16 李伟. 英国刑事证据法评介. 见:何家弘, 编. 证据学论坛第二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522页。随着英国刑事证据法的发展,制定法逐渐增加,累计有上百部法之多
    17 见上文,如《1995年民事证据法》已经取消传闻规则,而英国刑事证据法中虽有大量例外,对于传闻规则仍然认为有效。
    18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 民事诉讼法, 白绿铉.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118
    19 毕玉谦. 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修订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2
    20 江伟. 证据法学.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65
    21 常怡. 民事诉讼法系(修订本).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63
    22 张卫平. 民事诉讼法教程.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96
    23 田平安. 中国民事诉讼.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4 何家弘. 新编证据法学.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65
    25 Sir Rupert Cross, Colin Tapper. Cross on Evidence. London,Dublin,Edinburgh: Butterworths,1990. 201
    26 沈达明. 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上册). 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 278
    27Sir Rupert Cross, Colin Tapper. Cross on Evidence. London,Dublin,Edinburgh: Butterworths,1990.201-206
    
    28 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卞建林.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11
    29 何家弘,张卫平. 外国证据法选译(上卷).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416
    30 何家弘,张卫平. 外国证据法选译(上卷).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511
    31 一般来说,传来证据与原始证据相对应,后者是指直接产生于待证事实的证据,也就是从第一来源直接获得的证据,前者是指中间已经经过传抄、复制或者转述的证据,其中包括作为传来证据的证人证言,本文着重讨论的就是传来证据的证人证言,其是指证人本身并没有亲历,而只是听人转述。
    32 Sir Rupert Cross, Colin Tapper. Cross on Evidence. London,Dublin,Edinburgh: Butterworths,1990.508-509。但是西方对于传闻规则,在司法上也一直没有做出一个很精确的描述,因为对于传闻规则和传闻规则的例外都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目前多数权威共同归纳的结论是:如果证人所作证言的陈述得自一位非证人,则该证据或为传闻证据或不为。若该证言目的在于确立陈述中所包含事实的真实性,则该证言为传闻证据并被排除;若该证言的目的不在于确立陈述中所包含事实的真实性,而在于确立陈述中的事实的话,则该证言不是传闻证据,可以被采信。
    33 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上册). 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 290
    34 近代以来,英国传闻证据规则的适用范围已经日益缩小,如民事诉讼中第一手的传闻可以作为证据采用(1968年英国民事证据法),美国同样如是,越来越多的书面证据具有了可采性。见:樊崇义,锁正杰,牛学理,等. 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176-179
    35 [美]理查德. A. 波斯纳. 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昕,徐均.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38
    36 [美]理查德. A. 波斯纳. 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昕,徐均.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38
    37 有学者由我国民诉法“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的规定,得出结论认为民诉法是把传闻证据列在禁止采信之列的。见:张郑元,王福华.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背景下的证据认定规则. 见:田平安.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热点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297。但事实上,提供“传闻证据”的证人仍然需要出庭,并由当事人对其“听说的证言”进行质证,因此对于民诉法的上述规定并没有违反。
    38 当然作为当事人可以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或者申诉,但一方面上诉或者申述也不一定能得到支持,另一方面即使得到支持,这种正义也会来得太迟,可能已是“物非人非”了。
    39 Peter Murphy MA,LLB.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evidence(3rd Edition). Black Stone Press Limited, 1988.407
    40 Peter Murphy MA,LLB.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evidence(3rd Edition). Black Stone Press Limited, 1988.407
    41 毕玉谦. 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修订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06
    42 Peter Murphy MA,LLB.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evidence(3rd Edition). Black Stone Press Limited, 1988.404-406
    43 香港《诉讼证据条例》第4条:在控告他人犯罪的诉讼中,需要年龄幼小的儿童出庭作证,如果法院认为该儿童不懂得宣誓的性质,即使未经宣誓,只要法院认为该儿童头脑清醒,同时该儿童明白诚实供述的责任,则该儿童所作证供也可予以采纳。见:金俊银. 中国民事证据规范适用手册.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341
    44 Peter Murphy MA,LLB.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evidence(3rd Edition). Black Stone Press Limited, 1988.406
    45 毕玉谦. 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修订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06,如意大利规定基于特定环境以及尚不能被要求进行宣誓等原因所致,14岁以下未成年人只有在被认为必要时才受到法庭的调查。西班牙在立法上就对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做出了明确的限制
    46 毕玉谦. 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修订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97-200
    47 张卫平. 民事诉讼法教程.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86
    48 何家弘,张卫平. 外国证据法选译.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540
    49 梁书文.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50 樊崇义. 刑事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204
    51 田平安. 证人证言初论. 见:陈光中,江伟. 诉讼法论从(第2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562
    52 在审判实践中,尤其是对经济纠纷案件的审理,大量的案件事实是依靠有关单位证明的,如工商机关出具的有关企业已经歇业、撤销的证明;外汇管理机关提供的有关外汇汇率浮动的证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当事人资金流动的情况证明;以及所在单位证明所属职员的基本情况等等。见:唐德华. 新民事诉讼法条文释义.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135-136
    53 常怡. 民事诉讼法学.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98
    54 柴发邦. 民事诉讼法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84
    55 刘家兴. 新中国民事程序理论与适用.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 151
    56 宫万路. 鉴定人制度比较研究. 见:何家弘. 证据学论坛第一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71
    57 证人和鉴定人的区别,见:张卫平. 民事诉讼法教程.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02-203,用简单的话说,证人陈述的是事实,鉴定人出具的是意见。
    58 大陆法系的西班牙在立法上也把证人划分为普通证人和专家证人,见:毕玉谦. 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修订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5
    59 弗兰西斯·威尔曼. 交叉询问的艺术,周幸,陈意文. 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 79
    60 许永东. 建立“专家证人”制度的思考与实践. 见:王利民,江伟,黄松有.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266。该著作是中国证据立法研究中心民事组的研究成果之一,1999年7月20日,由王利民教授和江伟教授任组长,成立了“中国证据立法研究中心民事组”,于2000出版了证据法研究与适用丛书系列之《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和应用》、《中国民事证据规范适用手册》和《外国证据法选译》,后两本是作为参考资料性的研究成果,前一本收集有学者、法官关于证据的一些论文。
    61 有学者认为当事人自行委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当事人选取鉴定材料和鉴定结论的时候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其中有些品质不佳者甚至回故意提供虚假的鉴定结论。见:宫万路. 鉴定人制度比较. 见:何家弘. 证据学论坛第一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81。但是,如同当事人选择证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倾向性一样,当事人对于鉴定人的选取同样如是,关键是可以通过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并由法官对于其鉴定结论的采信行使最终的裁决权。
    62 新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中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经人民法院同意后,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由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员,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同时第三十条又规定“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上述规定是相矛盾的,对于第三十条,在此规定中,又没有明确赋予当事人可以自行鉴定的权利。在国外立法,鉴定的权利应该是由当事人自己把握,法官把握的是当事人自行鉴定结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63 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上册).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324
    64 毕玉谦. 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修订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2
    65 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上册).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312
    66 毕玉谦. 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修订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3
    67 陈桂明. 民事诉讼中法院职权的弱化及其效应. 法学研究,1992,6
    68 杨涛.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见:田平安. 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热点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333-344
    69 齐树洁. 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 见:田平安. 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热点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345-359
    70 何家弘,张卫平. 外国证据法选译(上卷).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162
    71 白绿铉. 美国民事诉讼法.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246-251。第37条的内容比较多,除去已废除的两款,还有五大款。
    72 白绿铉. 美国民事诉讼法.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256-260
    7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2条第2款规定“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如期必须出庭,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的,也可以适用拘传”,对于证人其实同样可以适用于这种情况。
    74 在我国刑法的立法过程中,对于“不作为”的不重视更可见一斑,如最常见的“不作为”杀人,见死不救的定罪问题讨论的是比较少的。
    75 张卫平. 民事诉讼法教程.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98-199
    76 证人所受的损害主要包括:一、人身权尤其是名誉权的损害;二、物理方面的损害。见:刘荣军. 论证人的证言拒绝权. 法学,1999,5
    77 张永泉.司法审判制度中的情和理-以证据制度研究为中心. 见:何家弘. 证据学论坛第三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337
    78 William Bojczuk. Evidence Textbook(7th edition).HLT Publications,1995. 217
    79 特权事项就是指涉及国家安全和军事机密的与公职有关的事项,政府有权拒绝提出或禁止他人提出该项证据,特权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具有某种特殊关系,因而免除作证义务,象夫妻之间的秘密特权,如同中国古代的容隐制度。
    80 Roger S. Haydock, F. Herr. Discovery Practice(second edition).Canada: Little, Brown&Company(Canada) Limited,1988. 173。当联邦法律没有相应规定时,可以参照各州法律的规定。
    81 张永泉. 司法审判制度中的情和理-以证据制度研究为中心. 见:何家弘.证据学论坛第三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344
    82 但并非基于婚姻关系的任何事项在民事诉讼中都享有特权,国外对于配偶拒绝权是有其限制的,美国法学会模范法典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配偶之任何一方,于下列情形下,不得享有证言拒绝权:一、一方所提之诉讼,系婚姻无效、离婚、别居、或因他方爱情转移所致损害者;二、一方伤害他方之身体,或损害其财产,并包括他方受侵害死亡而生之诉讼。见:Edmund M. Morgan .证据法之根本问题,李学灯.台湾:世界书局,1960. 126
    83 Edmund M. Morgan .证据法之根本问题,李学灯.台湾:世界书局,1960. 127
    84 何家弘,张卫平.外国证据法选译(上卷).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476
    85 同上
    86 一般而言,律师-当事人特权只保护律师和当事人之间直接交流的内容,但是并不保护从其他证人处获得的信息、调查报告和内部备忘录的内容,但相应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为此确立了Work-Product 规则,使得律师对于上述所获取的信息也可以行使证言拒绝权。In: Mary Kay Kane. Civil Procedure. West Group &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45-148
    87 包括委托人向律师的陈述、律师的建议、委托人和律师之间的书面往来函都可以享受免除开示的特权,In: R.Lawrence Dessem. Pretrial Litigation(Second Edition).West Publishing ,1998
    88 William Bojczuk. Evidence Textbook(7th edition).HLT Publications,1995. 221
    89 [美]理查德. A. 波斯纳. 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昕,徐均.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40-145
    90 吴丹红. 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 见:何家弘.证据学论坛第三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448
    91 唐风. 国外证人权利保障概况. 人民检查,1999,3
    92 李文健. 刑事诉讼费用制度刍议. 见:陈光中,江伟. 诉讼法论从(第2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11
    93 王亚新. 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70-291。在该文集中,王亚新教授对日本民事诉讼费用的制度和相关理论作了精辟的分析。
    94 张卫平.民事证据制度改革走向探知. 法商研究,1999,3
    95 吴丹红.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 见:何家弘.证据学论坛第三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448
    96 王进喜. 论证人保护制度. 见:陈光中,江伟. 诉讼法论丛第6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55-179。该文中,作者从证人恐吓的基本特点、证人保护制度的产生原因、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现状、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比较清晰地阐述了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保护的问题。但其相关的分析和推理过程同样可以适用于民事诉讼中关于证人保护制度的构建,因为其所论述的在刑事诉讼中迫切需要的证人保护的前提原因,在目前的民事诉讼中已经同样存在,如最典型的“证人的被害人化”问题。
    97 王进喜. 论证人保护制度. 见:陈光中,江伟. 诉讼法论丛第6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55-179
    98 武鼎之. 证人拒证,良策何在--完善中国证人权利保障制度构想. 人民检察,1999,3
    99 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00 茅于斌.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101 何家弘,张卫平. 外国证据法选译(上卷).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136。与我国对于刑事诉讼中伪证行为的处罚相比,英国的处罚是比较轻的,但是其适用的条件也低,只要证人在宣誓后再作虚假陈述就成立伪证,而不论所陈述情节的重要性如何。
    102 In:www.westlaw.com Ross v. Garner Printing Co. 2002 WL 554292 (C.A.8 (Iowa))
    103 何家弘,张卫平. 外国证据法选译(上卷).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417
    104 如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在法庭审理中对于接受询问时,还未年满十六周岁或者由于理解力欠成熟或者因患精神病或者因智能上或者心理上的障碍不能充分认识到宣誓的本质意义的人员,法庭不得要求其宣誓。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因心神耗虚、浪费、酗酒或吸毒而被宣告禁治产的成年人,以及暂时受监护的成年人,在法院依照具体情况认为适当时,就关于他本人的行为或他新身经过的事实,命其宣誓。对于哑人,应先由他们将誓词抄写后签名。不能写字的哑人,应在翻译人员的帮助下以手势宣誓。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谢怀栻.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 135
    105 龙宗智,何家弘. 走出证人作证的误区. 见:何家弘,编. 证据学论坛第一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171-174
    106 廖中洪. 国外诉讼中的证人宣誓程序--兼论我国正人作证程序的完善. 见:田平安. 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热点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360
    107 有学者建议在誓词中可以加上“我以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向法庭作出保证”,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至少可以增加证人宣誓的慎重性。见:龙宗智,何家弘. 走出证人作证的误区. 见:何家弘,编. 证据学论坛第一卷.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108 陈新民,曾芳文. 完善证人作证制度的构想--关于制定《证人条例》的建议. 政法论坛,1997,2
    109 张卫平. 民事证据法:必要性之考量. http://www.civillaw.com.cn/elisor/content.asp?type='立法聚焦'&programid=3&id=9
    110 [美]乔恩·R·华尔兹. 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宏. 北京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3.331
    111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 民事诉讼法,白绿铉.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