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贫困生素质拓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贫困生”问题是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民族院校贫困生人数还有上升的趋势。长期的贫困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靠单纯的经济援助不能根本解决。开展贫困生素质拓展,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提高他们获取资源的能力和可能性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
     论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对贫困生、素质、民族院校贫困生素质拓展等相关概念作出深入的阐释;第二部分是民族院校贫困生素质拓展的意义;第三部分是民族院校贫困生素质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归纳民族院校贫困生的素质特点,并从经济、科技及文化、信仰、传统习惯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民族院校贫困生素质拓展的目标、内容及原则;第五部分提出民族院校贫困生素质拓展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在结束语中还进一步指出:民族院校贫困生素质拓展不仅事关贫困生个人及家庭,还关系到校园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局,同时,它还是一个系统的、持久的工程,必须常抓不懈。
The problem of the poor students occur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the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will still increase in a long future time. Long-time poverty has a deep effect on the people who suffers from it. Being a structural problem, the problem of the poor students can not be solved only by economic support. A better countermeasure to this problem is to promote their qualities, advanc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to enhance their abilities and possibilities to get resources.
     The paper contain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gives the related definitions, mainly including the poor students, the qualities promotion of the poor student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tc..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ualities promotion of the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is problem and its reas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s, the paper sums up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and exposes the reasons for it from perspectives of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belief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The fourth part sets up goals, contents and principles for qualities promotion of the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The fifth part suggests methods and approaches to promote qualities of the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In the end,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is problem ties in closely with not only the suffering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but also the harmony of colleges, universities and the whole society. Meanwhile, it is a systematic and lasting project, so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it persistently.
引文
[1]《中国青年报》,2005 年 3 月 14 日,第一版。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教财 1993 年 51 号。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478 页。
    [2] 周峰:《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6 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 沈颖:《西部贫困大学生调查:透支 35 年收入上 4 年大学》,南方周末,2006-05-25。
    [2] 沈颖:《西部贫困大学生调查:透支 35 年收入上 4 年大学》,南方周末,2006-05-25。
    [3] 《中国青年报》,2005 年 3 月 14 日,第一版。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年 2 月 26 日。
     [1] 何江川、杨放:《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育态度、行为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体育科技,2004 年第 3 期。
     [1] 覃殿益:《民族院校贫困生问题解决途径新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6 期。
    [1]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110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649 页。
    [3]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 20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317 页。
    [1] 卫星:《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年第 11 期。
    [1] 黄兆信:《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问题》,求索,2004 年 7。
    [2] 宋廷敖 宋卫信:《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0 年第 4 期 。
     [1] 国际劳工局: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国际劳工大会第 92 届会议 2004 年报告,日内瓦。
    [2] 《马恩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 113 页。
     [1] 陈粟:《“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网, 2005 年 1 月。
    [1]《资本论》第一卷,1867 年 9 月 14 日,第 529—530 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
    4.《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 20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
    5.《马恩全集》.第一卷.
    6.《资本论》.第一卷.1867 年。
    7.中国城镇贫困研究课题.《城镇贫困:中国发展的新挑战》.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
    9.吴 庆.《公平诉求与贫困治理——中国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张孝宜.《新世纪高校政治理论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索》.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11.邹德秀.《地区贫困与贫困地区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2.赵世怀.《民族学院论》.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13.周 峰. 《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14.《中国青年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15.中国教育部财务司.国家财政部.《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问答》.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6.中国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2001.
    17.[美]加里·贝克.吉蒂.贝克编.《生活中的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8.[俄]康·德·乌申斯基编.《人是教育的对象(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9. 谢尔登·谢弗.《为教育变革而合作:教师、家长和社区在改进学校工作中的作用》.
    20. 贝克劳德·佩尔.《职业培训:昨天,今天和明天》.巴黎.教科文组织.1994.
    21. 乔治·帕帕袒普洛斯.《21 世纪的学习》. 巴黎.教科文组织.1994.
    22. 欧洲委员会.《教与学:面向认知社会》.欧洲共同体官方出版物办公室.1995.
    23. 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4.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年版
    1.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2006,3,2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
    3.教育部.贫困家庭负担大学学费偏高.中国网.2006,4.25
    4.姚润丰.让更多穷人分享发展成果.新华网.2006,3,28
    5. 世界银行.2004 年世界发展报告
    6.世界银行.2005 年世界发展报告
    7.温 军.入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及其对策.中国软科学.2002,6.
    8.覃殿益. 民族院校贫困生问题解决途径新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6.
    9.薛英汉.思想教育对弱势群体问题的介入.求实.2002,10.
    10.赵碧波.“弱势群体”心理与思想教育.探索.2002,3.
    11.刘永琴.高校贫困生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高教探索.2001,l.
    12.王幼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调查及改革的思考.青年研究.2002,2.
    13.赵国健.高校贫困生及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中国高等教育.2000.
    14.赵宇霞等.试析弱势群体研究的几个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2,2.
    15.李登伟等.物质资助加精神鼓励助贫困生渡难关快成才.石油高等教育 2002.
    16.李 红.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现状研究和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8.
    17. 180 个国家领导人.千年发展目标.2000.
    18. 林 宁.对穷人的赠款是害了穷人.人民网.2006.4.19
    19. 陈娟 周静.关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思考.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 期.
    20. 彭寿清.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对策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期.
    21. 程小勇.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阵地.中国科技信息.2005,15B 期.
    22. 罗 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中国科技信息.2005,15B 期.
    23. 安铁汉 黄洁.思想素质——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核心.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期.
    24. 程晓鹏.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调查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期.
    25. 吴起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融入职业设计指导初探.中国高教研究.2005,2 期.
    26. 赛娜娃尔·苏里坦.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和有形载体.新疆社会科学.2005,2 期.
    27 彭启扬 鲜国颖.探索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期.
    28. 杨海 符星.拓展学生素质 服务青年成才.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期.
    29. 费霞.有效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机制研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 期.
    30. 赵宝新 赵丽新.大学生素质拓展与高校素质教育.当代青年研究.2005,4 期.
    31. 冷婧如 夏泉.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保障性因素.经济师.2004,6 期.
    32. 嵇小怡 叶朝阳.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新途径. 航海教育研究.2004,2 期.
    33. 吴松 李金明...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煤炭高等教育.2003,5 期.
    34. 无.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中国青年研究.2003,9 期.
    35. 夏科家 陈郭华...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复旦.中国青年研究.2003,7 期.
    36. 甘 霖.论大学生素质拓展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国青年研究.2003,3 期.
    37. 章东辉.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高校一体化育人机制.中国青年研究.2003,12 期.
    38. 教科文组织.1995 年世界教育报告.1995.
    39.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5 年关于人的发展报告.巴黎.经济出版社.1995.
    40. 奥利维埃·贝特朗.教育与工作.
    41. 戴维·A·汉堡.关于冲突解决方法的教育.纽约卡内基公司 1994 年年度报告.
    42.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科文组织—法亚尔出版社.巴黎.1972.
    43. P.贝朗热.构思中的教育社会.巴黎.教科文组织.1994.
    44. 瑞典教育部.瑞典义务教育、初步培训和继续培训及成年教育之间的连贯性.斯德哥尔摩.1994.
    45.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 年 10 月.
    46.《中国青年报》.2005 年 3 月 14 日.第一版
    47.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教财 1993 年51 号
    48.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年 2 月 26 日.
    49.何江川 杨放.《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育态度、行为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体育科技.2004 年(第 25 卷)第 3 期
    50.卫 星.《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年第 11 期.
    51.黄兆信.《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问题》.《求索》. 2004.7.
    52.宋廷敖.宋卫信.《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0. 04 (总 106)
    53.国际劳工局.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国际劳工.大会第 92 届会议 2004 年报告四(2B).日内瓦
    54.陈 粟.《“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网. 2005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