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以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政策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两党社会动员理念、动员目标、动员方式、动员内容及动员效果特点等进行全方位审视,系统揭示国共两党抗战时期社会动员演变的历史轨迹,并对两党动员进行系统全面对比研究基础上,分析其政策与实施的成败经验及现实启示。
     论文具体内容如下:
     导论:通过对研究现状和文献资料的介绍,以及对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的比较研究的视角进行探讨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阐明确立本选题的原因,同时介绍本选题写作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社会动员,是指有目的的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抗战时期国共两党能否有效进行民众的社会动员,成为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而正确的理念是行动的起点和出发点,也是行动的准则,有正确的理念指导才能使行动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的第一章即着眼于此,旨在阐释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的指导思想并深刻剖析其异同,是研究国共两党社会动员产生最终效果的关键所在。
     对两党动员目标及动员方式及内容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行审视,是研究国共两党社会动员问题的重要内容,本文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的内容即侧重于此。一方面通过梳理两党对动员目标、方式及内容方面的具体政策与实施过程的考察,形成一个系统清晰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通过两党在动员目标、方式及内容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的比较研究,深刻解析形成巨大差异的历史成因。
     对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的效果及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两党在社会动员上的成败经验与教训,以为今天的借鉴,正文第五章的出发点即在于此。具体分析中共的成功经验和国民党的失败教训,以及由两党成败带来的深刻启示。
     结语:对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比较研究给予全面总结分析,并给出本文的结论。
On the basis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regarding the social mobilization between K.M.T and C.C.P as the subject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using the theories and researching methods of history, science policy and sociology in the paper, the subject surveyed the ideas, target, pattern, content and effect of K.M.T and C.C.P’s mobilization, and showed the developing track of two parties’social mobilization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The thesis simultaneously analyzed the attribution of success and failure of its policy and execution by comparing and studying systematically the mobilization of the two parties.
     The following is in detail:
     Introduction: with the help of introduction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original materials, and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K.M.T and C.C.P’s social mobilization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the author made clear the cause of setting this subject, and introduced the basic vision of writing and research method.
     Social mobil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social members being led to join actively social major activity with purpose. It became the key element for the victory of KangZhan whether K.M.T and C.C.P mobilized the public efficiently. The right way of mobilization w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ction which was the principle of the action. A right idea could lead to a good effect.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hesis was clarified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wo parties’social mobiliz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methods, which was the key of studying the final effect of the two parties’social mobilization.
     Chapter II, Chapter III and Chapter Four stated primarily the detailed practicing process of the mobilizing target, pattern and content, which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studying K.M.T and C.C.P’s social mobilization. On one hand, a systematical developing line can be sought out clearly by organizing the detailed policy and practicing process of the two parties’mobilization target, pattern and content.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of the two parties on the mobilization target, pattern and content, a deep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 causes can be drawn.
     Chapter Five presented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he effect and character of K.M.T and C.C.P’s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the conclus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its success and failure, which can be used for today’s reference. People may be enlightened by analyzing C.C.P’s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K.M.T’s failure.
     Conclusion: It made a thorough and general summary about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K.M.T and C.C.P’s social mobilization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in this part, made a conclusion to the whole thesis as well.
引文
[1]吴忠民.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M].东方出版社,1999,184.
    [2]周恩来选集.上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7.
    [3][9][13][34][45][47][53][57][59][62][68][70][93][95][96][99][104][110][118]
    [132][133][134][140][141][150][152][153][154][156][157][159][160][161][204]
    [219][221][241][248][256][258][264]毛泽东选集:第2卷[G].人民出版社,1991,677、374、369、355、511-512、525、648、732、676、346、356、492、538、525、538、392、709、358、526、565、511、481、751、692、474、480、481、480、481、512、422、481、703、511、692、355-356、327、623、319、481、709.
    [4][5][6][38][135][142][146][147][163][168][169][175][176][185][229][246][247]
    [254][257][263]毛泽东选集: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8、1061、1061、808、1101-1102、1079、932-933、1019、1026、931、930、1011-1012、1079、1048、798、1041、1091-1092、1048、1048、1037.
    [7][3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下册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704、704.
    [8][14][105][186][19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G].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74、603.368、328、14-15.
    [10][11][44][103][174][17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11-12、358、13-14、328-330、563-567.
    [12][3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7、77.
    [15][69][77][107][109][119][138]刘崇文,陈绍畴主编.刘少奇年谱:一八九八——一九六九[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00-201、336、247、198、243-244、336、459.
    [16][17]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民国二十七年四月一日,286、294.
    [18][72][73][74][78][79][80][86][87][90][25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G].江苏古籍出版社,1979,2、2、11、21、10、11、23-24、21-22、21、31、21.
    [19]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集序.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84,585.
    [20]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续编(三)[G].1981,53.
    [21][129][209][210]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国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编.抗敌宣传小册[M].68、70、60-61、60.
    [22]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330.
    [23]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二).319.
    [24]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宣言,311.312.315.
    [25]抗战文献.战时综合丛书[M].独立出版社出版,1938,58.
    [26]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4卷[G].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84,39.
    [27]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J].外交评论.第3卷.1934年12月,第11、12期合刊.
    [28]蒋介石.庐山训练集[G].爱民的精义与教民的宗旨.186.
    [29]饶荣春.鄂豫皖剿匪军事的胜利[J].欢迎蒋委员长剿赤凯旋特刊,9.
    [30] [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M].台北:中央日报社,1984.9.21.
    [31]朱国汉.南京国民政府纪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563.
    [32]董显光.蒋总统传[M].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67,149.
    [33]转引自陈新建.新桂系在抗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及表现[G].广西地方志,第6期.1996,52.
    [36]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300.
    [37]转引自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245.
    [40]公安部档案馆.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523.
    [41][42]宋进.挈其瑰宝——抗战时期中共与三民主义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7.
    [43] [日]池田诚著,杜世伟等译.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生主义.求实出版社,1989,142.
    [46]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9.
    [48]徐梁伯.中国爱国主义的巍巍丰碑[J].学海.1995,5.
    [49]毛泽东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2.
    [50][56][58][64][259][260]毛泽东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256.255、698、279、131.
    [51]解放.周刊[J].第101期.1940-3-8.7-8.
    [52]韩大梅.新民主主义宪政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3.
    [54]今年的选举运动.谢觉哉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9,220.
    [55]中央关于推进宪政运动的第二次指示.中共中央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G].档案出版社,1986,336.
    [60] [日]池田诚编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译校.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M].第一版.求实出版社,1989,6.
    [61][67]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39、377.
    [63][7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集[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699、371.
    [65][66]王谦.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上[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1、132.
    [75]中共中央关于慎重收编杂牌伪军的指示(一九四六年二月十四日).
    [7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2卷第36辑[G].163.
    [81]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一八九四—一九四九年[G].1985,293.
    [82][83][126][226][236]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79、564、780-781、916、12.
    [84]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5册上[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20.
    [85]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国国民党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三册[C].1987,58-59.
    [8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内政部档案[A].12-1406卷.
    [89]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C].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863.
    [91]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一八九四—一九四九年[G].1985,298.
    [92]国民党中央党部档案[A].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94][136]六大以来: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37、1037.
    [97]肖一平等编.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大事记[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9.
    [98]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96.
    [100][101]高平平.国民党一二期抗战比较研究[J].史学月刊,1995,2.
    [102]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G].学习出版社,1996,213.
    [106][122]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40-1941年[C].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甲2,内部馆存本,1994,8-10、72.
    [111][112][115][127][139][144][189][244][24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G].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98、126、130-138、97、91、281、63、64、65.
    [113]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3.[C].新华出版社,1985,417.
    [114]十一所院校合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上[C].1982,270.
    [116]刘少奇选集:上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8.
    [117][23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辑.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上[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522.
    [120]国家总动员法浅释[M].中国国民党中央教行委员会宣传部印行,1942,6-8.
    [121]罗敦伟.战时国家总动员[M].北京:青年出版社,1940,81.
    [123][124][125][12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G].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5、7-8、9、9.
    [130]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1938-1946)和中央训练团(1938-)[A].全宗号.223、723.
    [131]韦健夫.怎样动员千百万农民[M].自强出版社刊行,1938,23.
    [137] [瑞典]达芬格·嘉图著.走向革命[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2.
    [143][162][180]毛泽东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698、279.
    [145]宋平.开展对敌伪的宣传战[N].群众.第7卷第6期.1942.3.30.
    [148]韬奋,柳湜编辑,全民抗战[N].第四十九号.1939.1.30.
    [149]郑庆平,岳琛.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17.
    [151] [日]石岛纪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中国战线.转引自潘丽萍.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宣传思想工作[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42.
    [155]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卷[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566.
    [1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164]朱庆林主编.国民经济动员概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3.
    [165]李富春.对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政策的意见.共产党人.1941,18.
    [166][167]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74、73.
    [170]陕西省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C].档案出版社,1991,30.
    [171] [美]埃德加·斯诺.人民和我们在一起[M].纽约:伦敦浩斯出版社,1944,278.
    [17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编.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95.
    [173]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M].中原新华书店出版发行.1949.
    [177]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85.
    [178]完县妇女参加了村政权[N].抗敌报.1938.05.23.
    [18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399.
    [182][183]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南方局党史资料:六[C].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3.
    [184]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G].学习出版社,1937-1949.40-41.
    [187]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41.
    [188]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2辑[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550-553.
    [190]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7辑[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27-31.
    [192][193]张治中回忆录[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165-166.
    [194]张其昀.党史概要[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662.
    [195][196][197][198][199]蒋介石.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二卷[C].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856、632、3190、3195、3212-3213.
    [200]国民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档案[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201]恽逸群.组织农民的主要问题[J].抗战三日刊(第9号).1937.9.16.
    [202]战时土地政策草案.1938年3月31日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203]萧铮.土地改革五十年[M].中国地改研究所印行,1980,217.
    [205][206]谭丕模.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编.抗战文化动员[M].1938,25-26、27-28.
    [207]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31辑[G].北京:中华书局,1990,56、61.
    [208][253]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604、510.
    [211]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A].775宗426卷.
    [212]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四编.战时建设(一)[C].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8,591-592.
    [213]郝柏村.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上[C].963.
    [214]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五[M].台湾文海出版社.1337.
    [215][216]抗战时期之青年活动[J].杜元载.革命文献:第62、63合辑.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3,191、193.
    [217]包遵彭,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M].中国近代史论丛:第1辑第9册[C].台湾正中书局,1977,152.
    [218]抗战时期的兵役弊政[Z].档案史料与研究[J].重庆市档案馆,1994,4.
    [220]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G].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1985,266.
    [222][223]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73、74.
    [224] [美]易劳逸著,王建郎,王贤知译.蒋介石与蒋经国[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68.
    [225]郑庆平,岳琛.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17.
    [227]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六[C].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547.
    [228]毛泽东文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2.
    [230]毛泽东年谱:中卷[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103.
    [231]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39.
    [233]皇甫束玉等.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135.
    [23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G].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66.
    [235]民国时期四川地区的灾荒[Z].档案史料与研究[J]1996.4,36-37.重庆市档案馆.
    [237]延安:新中华报[N].1939.7.25.
    [238][240]陕甘宁边压妇女运动文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G].1984,28、6-7.
    [239]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集[G].档案出版社,1987,184
    [242]宋平.开展对敌伪的宣传战[J].群众.第7卷第6期.1942.3.30.
    [243]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C].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399—400.
    [249]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第五册(1937—1945)(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2-33.
    [25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二)[G].江苏古籍出版社,1979,23.
    [251]王维礼.中国现代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410.
    [252]王廷科.试析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性、整体性和复杂性[J].中共党史研究,1995,(6):14.
    [261][262]张伟等.中国国民党史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172、17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文集》(1—5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6年版。
    6.《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7.《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陈云文选》(1926—1949),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3.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1—6册及补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993年版。
    14.国民参政会秘书处:《国民参政会第一次大会纪录》,国民参政会秘书处1938年9月印行。
    15.国民参政会秘书处:《国民参政会第四次大会纪录》,国民参政会秘书处1939年11月印行。
    16.国民参政会秘书处:《国民参政会第五次大会纪录》,国民参政会秘书处1940年8月印行。
    17.曹鹄雏、胡光宇:《抗战文编(第一辑)》,战时读物出版社1937年11月印行。
    18.叶溯中等:《健党与建国》,独立出版社1938年4月初版。
    19.史枚等:《抗战建国纲领回答》,生活书店1938年9月初版。
    20.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抗战建国纲领宣传指导大纲》,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38年6月印行。
    21.陈绍禹:《目前国内外形势与参政会第四次大会的成绩》,先行出版社1938年11月初版。
    22.包清岑:《抗战文选》(1—4辑),拔提书店1938年5月初版。
    23.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中国国民党报社论集》(六)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39年12月印行。
    24.戴景素:《中国宣传文选》,商务印书馆1939年10月初版。
    25.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处:《领袖十年来抗战言论集》,商务印书馆1939年1月初版。
    26.凯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程》,中国文化社1939年3月再版。
    27.时事问题研究会:《抗战中的中国政治》,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1957翻印。
    28.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台湾综合月刊社1973年版。
    29.《革命文献》,台湾国史馆编。
    30.张其昀:《先总统蒋公文集》,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1.[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台北中央日报社1977年版。
    32.《战时总动员――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斗争史实》(上、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39年10月油印初版。
    33.田克勤:《国共两党与中国政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中央日报》。
    35.《解放日报》。
    36.《新华日报》。
    37.《民国日报》。
    38.殷锡琪:《战时粮食动员》,抗战丛刊第十三种,中山文化教育馆编印,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五月渝版。
    39.《国家总动员法浅释》,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五月。
    40.詹显哲:《实施国家总动员发与粮食动员》,国民图书出版社印行,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十
    一月。
    41.舒群编著:《西北特区抗战动员记》,民族解放丛书,解放出版社印行,1938年。
    42.磷石:《怎样才能彻底动员民众》,抗战丛书第二十五种,中山文化教育馆编印,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四月渝版。
    43.韦健夫:《怎样动员千百万农民》,自强出版社刊行,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四月。
    44.罗敦伟:《国家总动员》,青年书店印行,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八月初版。
    45.罗敦伟:《战时经济总动员论》,南方印书馆印行,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版。
    46.殷锡琪:《抗战粮食动员问题》,抗战丛刊第十三种,中山文化教育馆编印,民国二十七年五月渝版。
    47.高叔康:《战时农村经济动员》,艺文丛书,艺文研究会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六月初版。
    48.舒群、罗烽、荒煤、宋之的:《总动员》,上海杂志公司,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七日汉初版。
    49.《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50.张其昀:《党史概要》,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
    5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2.《蒋夫人言论集》(上、下集),台北:中华妇女反共联合会1977年版。
    53.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54.朱汉民:《忠孝道德与臣民精神》,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5.[日]池田诚:《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生主义》,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56.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编:《抗战中的中国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57.吴忠民:《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58.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9.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1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0.《巩固统一与服从领袖》,抗战小丛刊之十七,蒙藏委员会编译室印行,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初版。
    61.穆超:《非常时期的宣传政策》,国防知识丛书,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月初版。
    62.《国民精神总动员之理论与实施》,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印,中华民国三十年一月。
    63.谭丕模:《抗战文化动员》,中苏小丛书第二辑之二,中苏文化协会,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六月初版。
    64.张雪澄编:《抗战宣传实验记》,全国青年会国难工作委员会出版小丛书,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一日出版。
    65.《战时各国宣传方策》,1938年5月。
    66.徐怡:《宣传术与群众运动》,中华书局1932年版。
    67.陈颖光、林嵘:《战区合作动员》,合作运动丛刊,黎明书局发行,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六月出版。
    68.张羽:《战争动员发展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张羽:《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0.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1.范晓光主编:《中国古代战争动员》,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2.陈建民、李晓:《发达国家战争动员制定》,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73.韩永录主编:《毛泽东战争动员思想概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4.沈振新等编著:《战争动员·军事人物》,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版。
    75.[日]内田知行著,田酉如译:《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众动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76.许焕章:《战地文化动员论》,新中国文化社1944年版。
    77.邱文生主编:《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8.叶波澄编纂:《抗战言论集第一、二辑(第二版)》,汉口现代出版社1937年版。
    79.张申府:《我相信中国》,上海杂志公司1938年版。
    80.李公朴:《民众动员论》,生活书店1938年版。
    81.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潘汉年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2.樊吉厚、李茂盛、岳谦厚撰:《华北抗日战争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3.冯崇义、[澳]D.S.G.古德曼(David S.G.Goodman)编:《华北抗日根据地与社会生态》,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84.[美]克莱姆著,库桂生、张炳顺译:《经济动员准备》,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5.金功辉:《携手援义战抗战时期国统区民众经济动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86.刘大钧:《经济动员与统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87.徐培根编著:《美国经济动员及其经济战斗力》,陆军大学1945年版。
    88.罗敦伟:《经济动员与节约运动》,军事委员会政治部,1941年版。
    89.国民参政会经济建设策进会秘书处编:《国民参政会经济动员策进会工作报告》,国民参政会经济建设策进会秘书处,1943年版。
    90.韩亮仙编著:《中国经济动员论》,国际问题研究会,1939年版。
    91.乔希章:《谭政大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92.夏征难:《毛泽东兵法精要》,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93.何一成:《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程和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4.关海庭主编:《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5.[澳]大卫·古德曼著,田酉如等译:《中国革命中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6.孔见主编:《毛泽东兵法十三篇》,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
    97.黄彬、曹仁义主编:《美国二百年对外用兵实录》,兵器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98.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3》,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99.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0.孙大光:《孙大光文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1.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2.杨亲华、吴少京主编:《毛泽东大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3.廖盖隆等主编:《毛泽东百科全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104.《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编写:《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5.邓力群:《<论持久战>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6.[英]贝特兰著、方琼凤译:《北线巡回》,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107.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08.陶自成、王春芳主编:《毛泽东战役思想概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9.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110.蒋宋美龄:《战时妇女动员问题》,独立出版社1939年版。
    111.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编:《坚持团结抗战的号角1938-1947年代论集》,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112.茅盾:《茅盾全集第十六卷散文六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3.朱敏春:《国家总动员的实际问题》,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
    114.蒋鸣岐编著:《战地妇女工作》,正中书局1938年版。
    115.王维礼:《中国现代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6.阮毅成等著:《组织民众与训练民众》,战时出版社1938年版。
    117.龚古今:《中国抗日战争史稿:上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18.L.W.Pye and S.Veba,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
    119.T.Bottomore, Political Sociology, London,1979.
    120.Lawrence.K.Rosinger:China's.Wartime.Politics(1937-1944),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4.
    121.Sydey Bailey, Political and the Party system,New York.
    122.Karl W. Deutsch,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Lv, No3.
    123.Delos D.Hughes,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Idiom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Political Theory,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lifornia Press.
    124.Lucian W. Pye and Sidney Verb (eds.),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125.DEUTSCH, K. W., 1961.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5, pp. 493-514.
    126.Oberschall, Anthony 1973, Social Corflict and Social movements. 127.Englewood Cliffs, NJ.:Prcnlice-Hall. Brown, Roger 1965,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Free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