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基于权利本位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视野,提出了从公众参与到公众参与权的理论主张和命题,进而创新性地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对作为公众参与重要实践场域的城市规划展开了研究,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阐述了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权的具体内容及其实现机制,得出了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权的若干重要理论主张和实践结论。
     本文的主体结构及其思路逻辑如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得城市中出现了利益主体不断分化、多元化以及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在这些分化、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之间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呈现迅猛增长之势。这些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来的社会矛盾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由政府单一主导城市规划建设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问题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予以关注和规制的对象。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作为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诸多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通过相关的利益主体参与到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来,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在权利本位范式的指引下,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概念从公众参与这一民主原则当中呼之欲出。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何在?其具体包含那些权利内容?其权利的相应实现机制有哪些?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科学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结论?这些都成为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章: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的历史考察。本章给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界定,考察了中西方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以及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这一重要实践场域中的发展历程,包括其产生的实践背景、相关的法律历程以及已有理论研究。
     第二章: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的理论证成与实践基础。本章以权利本位范式为研究范式,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的概念,并且论证了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权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于: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风险社会科学决策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应然诉求。
     第三章: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的内容。本章着重对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的权利内容进行了研究。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具有私权利和公权利的双重属性;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的主体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公众、城市开发商等营利性机构以及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政府机构和组织在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的权利客体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社会资源和利益;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的权利内容包括城市规划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决策权、监督权等具体的权利内容。
     第四章: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的实现机制。本章对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的实现机制展开了论述,指出其具体包括城市规划中的信息公开制度(例如公告制度)、城市规划中的意见表达制度(例如听证会、论证会制度)、城市规划中的决策制度以及城市规划中的监督制度等。
     本文最后得出,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权利本位的时代精神下公众参与权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具体延伸和直接体现,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对于我们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社会矛盾、培养公众的公民意识(包括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等内容)进而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
This paper point out the idea and proposi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nstudied briefly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hat is based on theresearch paradigm of the rights-based. And then, the paper study on the course ofdevelop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area of urban planningbased on the legal theory. Also, 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mechanis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urban planning. Then the paper acquires lots ofconclusion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and the thinking logic is as follows: Recently,following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stakeholders who have been divided anddiversified and their subject consciousnes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strengtheningthe social conflicts and disputes of stakeholders who have been divided and diversifiedcontinue growing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process of China. The social conflicts which appear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need us change the model of the plan and construction of city and town dominated bygovernment in the past. The issue about the plan and construction of city and townshould be taking seriously in the legal construction in our socialistic society. Letstakeholders take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thatbecome an important approach which could solve the social conflicts. The time is therights time. Based on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e rights-based, the democraticprinciples of civic particip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hat are thetheoretical and particle basis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content and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nd can we acquire the conclusions both theatrical andpractical?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which the paper will study on.
     Chapter one: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urban planning. This chapter defined the concep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n studied briefly the courseof develop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 course ofdevelop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area of urban planning,including the practical background of its emergence and its legal course and theexisting studies on it.
     Chapter two: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ory and the foundation of practice of the rights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ted forward theconcept of the righ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based on the paradigmof “rights-based” theory in Chapter II.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jurisprudentialfoundation of the righ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is that: it is theinevitable results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it is the inherent require of theSocialist democracy, it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in the society of risk, and it is thefundamental facto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and it is the needs of the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Chapter three: the content of the righ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The part of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igh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article pointsout that the righ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has both the nature of private rights and publicrights. The subject of the righ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could be the public, developersof the cities who belong to 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also could be the specialists andscholars of the field of the plan of the city. And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also have theimportant function. The object of the righ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the socialinterests and resource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ontents of the rights of publicparticipation are the rights to know, the rights to express, the rights to decide and therights to supervise, etc.
     Chapter four: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the righ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in urban planning. It pointed out that it included specifically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system in the urban planning (such as the announcement system), the system toexpress their opinions in the urban planning (such as the system of Hearing anddemonstration), the decision-making system and the supervision system.
     Finally,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righ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planning in China is the specific and direct representation under the market economicsystem and paradigm of the rights-based. It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resolving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developing civic consciousness (it also containsconsciousness of democracy and rights, etc.) And therefore, it also has practical valuesand social meaning to push on the legal construction and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引文
1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1有关厦门PX项目事件的一个具体的分析,参见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六章。
    2张文显:《法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1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2例如,雪莉阿恩斯坦(Sherry R. Arnstein)在其《公民参与的阶梯》(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一文中就同时使用了Citizen Participation、Citizen Involvement两种表达方式。参见Sherry R.Arnstein,A Ladder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4, July1969, pp.216‐224.中译文参见[美]阿恩斯坦:《公民参与的阶梯》,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62页。
    3参见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1参见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代序,第1—4页。
    2参见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3参见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4王锡锌主编:《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5王绍光:《祛魅与超越》,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94页。
    6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1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2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138页。
    1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2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3《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第3.0.2条。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
    474页。
    1秦红岭著:《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批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1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德文第二版序。
    3张文显、于莹:《法学研究中的语义分析方法》,载《法学》1991年第10期。
    4张文显、姚建宗:《略论法学研究中的价值分析方法》,载《法学评论》1991年第5期。
    1蔡定剑:《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2[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推荐序言,第1页。
    3参见刘军宁等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三联书店1998年版;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参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页。
    3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5参见[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5—396、415页。
    7[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8参见[美]达尔:《民主理论的前沿》,顾昕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1[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2参见[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4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5[法]克罗齐、亨廷顿、锦贯让治:《民主的危机》,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70—71页。
    6参见[法]米歇尔克罗齐、[美]塞缪尔亨廷顿、[日]绵贯让治:《民主的危机》,马殿军等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1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2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3Arnold S Kaufman,“Human Nature and Participatory Politics”,in William E. Connolly(ed), The Bias of Pluralism,New York:Atherton Press,1969[1960],pp1178‐2001.转引自[加拿大]杰弗里希尔墨:《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现状(上)》,毛兴贵译,载《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3期。
    4Arnold S Kaufman,“Human Nature and Participatory Politics”,in William E. Connolly(ed), The Bias of Pluralism,New York:Atherton Press,1969[1960],pp1178‐2001.转引自[加拿大]杰弗里希尔墨:《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现状(上)》,毛兴贵译,载《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3期。
    5[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参见[加拿大]杰弗里希尔墨:《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现状(上)》,毛兴贵译,载《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
    3期;陈炳辉、王菁:《试析麦克弗森的参与式民主理论》,载《江淮论坛》2010年第2期。
    1参见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2参见刘军宁等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页。
    3参见王锡锌:《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及制度实践》,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推荐序言,第11页。
    4参见[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0页。
    5参见[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11页。
    1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慧斌、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四章。
    2参见[澳]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一章;
    3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页。
    1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2有关执政党视野中的公众参与的分析,可以参见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第二章,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1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王锡锌主编:《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4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与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我国学界现有关于公众参与的著作,另外还可以参见莫吉武、杨长明、蒋余浩:《协商民主与有序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王立京:《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参见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等。
    7参见袁曙宏:《公众参与行政立法——中国的实践与创新》,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等等;张晓杰:《中国公众参与政府环境决策的政治机会结构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版;等等。
    1孙施文、殷悦:《西方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载《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1期。
    2Tracy B. Augur,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City Planning[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Social Science, Vol.242, Building theFuture City (Nov.,1945), pp.101-103.
    3值得指出的是,整个二十世纪,除了上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在其他地区、国家也陆续出现,参见Eleanor Wong,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Local Plans[J]. Fourth Sabah-Sarawak Environmental Convention2006.http://www.sabah.gov.my/jpas/news/Conv06/Papers/Pap5_TRPD.pdf; Dianne Gee and Dr Elaine Stratford,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ntegrated Planning in the Tasmanian Private Timber Reserve Process[J]. Environmentaland Planning Law journal. Vol.18,no.1,February2001.pp.54—70;Hamid Mohammadi,Citizen Participationin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Kassel University Press,2010.
    4美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实践的调查研究,可以参见:
    Ladislav Honeiser, The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in the City Planning Process,https://jscholarship.library.jhu.edu/bitstream/handle/1774.2/32420/HonThe.pdf.
    5参见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0页;大卫·马门:《规划与公众参与》,载《国外城市规划》1995年第1期。
    1参见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第二——六篇,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Mark Tewdwr-Jones,Rural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planning role of community councils,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Volume14, Issue1, January1998, pp.51–62.
    3参见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第七—九篇,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参见吴志强:《德国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载《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2期;殷成志、杨东峰:《德国城市规划法定图则的历史溯源与发展形成》,载《城市问题》2007年第4期;殷成志:《德国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载《城市问题》2005年第4期。
    2Paul Davidoff, ThomasA.Reiner.,Achoice theory of planning,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2,28(2):103-115.
    3Davidof P,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5,31:331-338.
    4Sherry R.Arnstein,A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4, July1969, pp.216-224.中译文参见[美]阿恩斯坦:《公民参与的阶梯》,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62页。
    5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1冷静:《多元社会中的法治与民主》,载《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第一卷。
    2孙施文、殷悦:《西方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载《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1期。
    3林秋华:《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阶段》,载《国外城市规划》1987年第7期。
    1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李强译,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3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页。
    1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2温家宝:《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推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载《城市规划》200年第24卷第2期。
    3温家宝:《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日报》2001年7月25日第2版。
    1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1参见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编:《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一分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4—
    5页。
    1参见郭彦弘:《从花园城市到社区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的趋势》,载《城市规划》1981年第2期。
    2参见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与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4刘淑妍:《公众参与导向的城市治理——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关玲永:《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单春艳:《参与型城市交通规划》,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2孙施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载《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第2期。
    1Sherry R.Ar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
    4, July1969, pp.216‐224.中译文参见[美]阿恩斯坦:《公民参与的阶梯》,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62页。
    2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林龄译:《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建筑师华沙宣言》,载《世界建筑》1981年第5期。
    1参见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2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5期。
    3张文显:《法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1—82页。
    4张文显:《权利及权利本位论纲——现代法哲学基石范畴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5页。
    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6页。
    3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9‐390页。
    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1页。
    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5页。
    1[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中的政治参与》,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2参见王立京:《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175页。
    3任仲平:《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20周年之际》,载《人民日报》2012年7月10日第1版。
    4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序言,第2页。
    5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6参见王锡锌主编:《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208页;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与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三篇;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4—77页;刘淑妍:《公众参与导向的城市治理——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0、88页。
    1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与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写在前面”第2页。
    2[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9页。
    3张文显:《法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4[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2—53页。
    5参见张文显:《法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272页。
    1参见王锡锌、章永乐:《专家、大众与知识的运用——行政规则制定过程的一个分析框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张文显《〈张文显法学文选〉卷六法治与法治国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23—124页。
    2张文显《〈张文显法学文选〉卷六法治与法治国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24—125页。
    3李铁映:《关于民主理论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有关执政党视野中的公众参与的分析,可以参见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第二章,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1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
    2[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5页。
    3[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4[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1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求是》2007年第21期
    3刘作翔:《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载《求是》2003年第
    12期。
    4[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建构: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1邓聿文:《将公民参与权作为一项公共品向社会提供》,载《学习时报》2009年5月4日第5版。
    2[德]乌尔里希贝克、威廉姆斯:《关于风险社会的对话》,路国林编译,载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3[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4陈家刚:《风险社会与协商民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5[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王武龙编译,载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6[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2[荷]沃特阿赫特贝格:《民主、正义与风险社会:生态民主政治的形态与意义》,周战超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3参见[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236页。
    4[加]迈克尔梅赫塔:《风险与决策:科技冲突环境下的公共参与》,汤涛编译,载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5张庭伟:《中国规划走向世界——从物质建设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载《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第1期。
    6仇保兴:《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载《规划师》2003年第11期。
    1参见[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胡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148页。
    2参见《雅典宪章》,载《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第5期。
    3参见[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4参见[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1参见陈占祥译:《马丘比丘宪章》,载《城市规划研究》1979年第6期;仇保兴:《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载《规划师》2003年第11期。
    2张庭伟:《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进行放权规划管理的展望”国际讨论会回顾》,载《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3期。
    3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4Richard LeGates、张庭伟:《为中国规划师的西方城市规划文献导读》,载《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4期。
    5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1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2张文显:《法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9页。
    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第74—75页。
    4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1参见周江评、孙明洁:《城市规划和发展决策中的公众参与——西方有关文献及启示》,载《国外城市规划》2005年第4期。
    1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2邓聿文:《将公民参与权作为一项公共品向社会提供》,载《学习时报》2009年5月4日第5版。
    3何士青:《论协商民主:基于社会和谐的视角》,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1参见[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2[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5页。
    3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代序,第3页。
    4王锡锌主编:《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1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7‐68页。
    2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70页。
    1信息整理来源于“历史的鉴证——厦门PX事件始末”,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2月31日。
    2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3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1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1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2张文显:《张文显法学文选》卷三·权利与人权,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页。
    3张文显:《张文显法学文选》卷三·权利与人权,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页。
    1陈占祥译:《马丘比丘宪章》,载《城市规划研究》1979年第6期。
    2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林龄译:《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建筑师华沙宣言》,载《世界建筑》1981年第5期。
    1张文显:《法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2参见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1王绍光:《祛魅与超越》,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94页。
    2参见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与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2页;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3参见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页。
    4参加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462页。
    1孙施文、殷悦:《西方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载《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1期。
    2郭道辉:《政府治理与公民社会参与》,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期;郭道辉:《论公民权与公权利》,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6期。
    1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40页。
    2“现代化意味着所有集团——新的和旧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在它们与其他组织发生关系时都意识到自身是作为组织存在的,意识到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的确,现代化最惊人的现象之一,就是它能够在许多的社会势力中间引起日益增长的意识、内聚力、组织和行动,而这些社会势力在传统社会里只是些相当低级的意识原生体或组织。”转自(美)萨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9页。
    3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页。
    4中国学者认为,在中国现实中完全符合西方学界对NGO定义的非政府组织基本不存在,但中国社会中又确实存在一些从行为特征和运行机制上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社会组织,因此他们从自身的观察出发,对NGO进行了一些宽泛的定义。转自王锡锌著:《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
    1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页。
    2http://news.qq.com/a/20081219/002823.htm。
    3王锡锌主编:《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1王锡锌主编:《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87页。
    3陈振宇著:《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1蔡定剑:《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注释与配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6页。
    3张文显著:《法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1页。
    1笔者在本文中政府组织是指行政权力分支的担负行政权力与义务的国家机关。而非涵盖立法、行政、司法的“大政府”概念。所以在本章中,政府组织的具体作用对政府在城市规划中的立法作用不做阐述。
    2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3陈振宇著:《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2‐83页。
    4蔡定剑:《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1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2http:www.scotland.gsi.uk/tipics/planning/national-planning.转引自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3参见《保障公民参与权是一种价值的承诺——杜维明、罗卫东先生访谈录》,载《杭州》2010年11月18日。
    4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1纪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探索——以泉州市为例》,载《规划师》,2005年第11期。
    2纪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探索——以泉州市为例》,载《规划师》,2005年第11期。
    3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1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2参见付健:《新时期普法教育问题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期,第260‐262页。
    3邓佑文:《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必然、实然与应然》,载《理论探讨》2011年第2期。
    4参见付健:《新时期普法教育问题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期,第260‐262页。
    5政府对信息的宣传与政府对信息的公示是有本质区别的。政府对信息的公示目的是对把已确定的带有政策指向性的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以期使公众达到知晓的目的;政府对信息的宣传目的是把不确定的带有参
    1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109页。
    2方新军:《权利客体的概念及层次》,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
    3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与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写在前面”第2页。
    1参见姚建宗等:《新兴权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6—47页。
    2[美]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宋华琳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第3期。
    3[美]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宋华琳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第3期。
    4郭道晖:《知情权与信息公开》,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5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1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与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2Sherry R.Ar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
    4, July1969, pp.216-224.中译文参见[美]阿恩斯坦:《公民参与的阶梯》,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62页。
    3参见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
    113—117页。
    4参见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四章;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六章。
    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68页。
    2杜承铭:《论表达自由》,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3杜承铭:《论表达自由》,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1Sherry R.Arnstein,A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
    4, July1969, pp.216-224.中译文参见[美]阿恩斯坦:《公民参与的阶梯》,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62页。
    2Sherry R.Ar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
    4, July1969, pp.216-224.中译文参见[美]阿恩斯坦:《公民参与的阶梯》,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62页。
    1Sherry R.Ar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4, July1969, pp.216-224.中译文参见[美]阿恩斯坦:《公民参与的阶梯》,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62页。
    2参见Sherry R.Ar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4, July1969, pp.216-224.中译文参见[美]阿恩斯坦:《公民参与的阶梯》,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62页。
    3Sherry R.Ar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4, July1969, pp.216-224.中译文参见[美]阿恩斯坦:《公民参与的阶梯》,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62页。
    4Sherry R.Arnstein,A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4, July1969, pp.216-224.中译文参见[美]阿恩斯坦:《公民参与的阶梯》,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62页。
    1Sherry R.Arnstein,A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
    4, July1969, pp.216-224.中译文参见[美]阿恩斯坦:《公民参与的阶梯》,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62页。
    2Sherry R.Ar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
    4, July1969, pp.216-224.中译文参见[美]阿恩斯坦:《公民参与的阶梯》,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62页。
    3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8页。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4页。
    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8页。
    3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4参见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序言,第5页。
    1[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导论,第
    6页。
    2[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前沿第1页。
    1[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
    2汪太贤:《权利的代价——权利限制的根据、方式、宗旨和原则》,载《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4期。
    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68页。
    2参见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载《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第3卷,第2辑,第62—127页。
    1参见林来梵、翟国强:《论基本权利的竞合》,载《法学家》2006年第5期。
    2姚建宗等:《新兴权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7—48页。
    3参见宿一兵:《论公民的行政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载《行政与法》2003年第2期。
    4参见韩士彦:《论公民的行政知情权》,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
    1参见林来梵、翟国强:《论基本权利的竞合》,载《法学家》2006年第5期。
    1参见贺海仁:《自我救济的权利》,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参见冯健鹏:《有权利必有救济》,载《人民法院报》
    3参见黄文艺:《中国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就与不足》,载《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1期。
    1参见邓佑文:《论行政参与权保障与救济制度的完善》,载《理论学刊》2012年第三期。
    2邓佑文:《论行政参与权保障与救济制度的完善》,载《理论学刊》2012年第三期。
    3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1邓佑文:《论行政参与权保障与救济制度的完善》,载《理论学刊》2012年第三期。
    2邓佑文:《论行政参与权保障与救济制度的完善》,载《理论学刊》2012年第三期。
    3在上文中笔者已经就厦门、宁波PX项目为例子进行论述,在此不作累述。
    1邓佑文:《论行政参与权保障与救济制度的完善》,载《理论学刊》2012年第三期。
    2http://jl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5731。
    3邓佑文:《论行政参与权保障与救济制度的完善》,载《理论学刊》2012年第三期。
    4黄文艺:《中国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就与不足》,载《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1期。
    1于建嵘:《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关于信访制度改革的调查》,参见中国改革网http://www.chinareform.net/2010/0116/10272.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4月1日。
    2黄文艺:《中国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就与不足》,载《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1期;于建嵘:《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关于信访制度改革的调查》,参见中国改革网http://www.chinareform.net/2010/0116/10272.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4月1日。
    3黄文艺:《中国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就与不足》,载《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1期。
    1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1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1Daniel J. Fiorino,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 Survey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J]. Science,Technology,&Human Values, Vol.15, No.2(Spring,1990), pp.226-243.
    2Stuart A.Umpleby,Is Great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Possible and Desierable?[J]. Technological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4,61—76(1972). Judith E. Innes and David E. Booher,Public Participation inPlanning:New Strategies for the21st Century[J]. Paper prepared for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Collegiate Schools of Planning, November2–5,2000.
    1参见应松年、陈天本:《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郭道晖:《知情权与信息公开制度》,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章剑生:《知情权及其保障——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例》,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1参见应松年、陈天本:《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张龙:博士学位论文《行政知情权的法理学研究》。
    2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
    1张龙:博士学位论文《行政知情权的法理学研究》。
    2李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调查——“垂直”部门成死角》,载《法制日报》,2007‐05‐11。.
    3参见张龙的博士学位论文《行政知情权的法理学研究》。
    1参见张龙:《行政知情权的法理学研究》,吉林大学法学院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2引自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9/27/9495911_0.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5月6日。
    1参见苏岭等:《记者亲历“信息不公开”》,载《南方周末》,2008‐07‐10。
    2张龙的博士学位论文《行政知情权的法理学研究》。
    3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70—471页。
    1主要参见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与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7、55—57、112—115、
    165—174、199—221等页。
    2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1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96页。
    2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页。
    3http://www.jining.gov.cn/art/2011/1/21/art_183_65702.html。
    1参见《张家港市规划局规划技术论证会会议制度》,转引自http://www.docin.com/p‐261626934.html。
    2参见付健:《新时期普法教育问题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期。
    1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152页。
    2王锡锌:《公众参与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00页。
    3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页。
    4有关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听证会制度的研究,主要参见朱芒:《论我国目前公众参与的制度空间——以城市规划听证会为对象的粗略分析》,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朱芒:《论城市规划听证会中的市民参与基础》,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
    5贾西津:《听证制度的民主限度和正当程序》,载《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
    1参见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153页。
    1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3页。
    2参见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3页。
    3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页。
    1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153页。
    2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153页。
    3参见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与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4参见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与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197页。
    1邹兵、范军、张永宾、王桂林:《从咨询公众到公共决策——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启示》,载《城市规划》,2011年第8期。
    1参见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与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176、221—223页。
    2参见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与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144页。
    3Sherry R.Ar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
    4, July1969, pp.216‐224.中译文参见[美]阿恩斯坦:《公民参与的阶梯》,载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62页。
    1罗依平:《协商决策:我国政府决策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2期。
    2[澳]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3罗依平:《协商决策:我国政府决策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2期。
    4罗依平:《协商决策模式:理论视角、限制因素与实施策略》,载《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6期。
    1罗依平:《协商决策:我国政府决策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2期;戴宗:《将协商决策模式运用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适用性》,载《科学决策》2011年第12期。
    2邹兵、范军、张永宾、王桂林:《从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启示》,载《城市规划》2011年第8期。
    3邹兵、范军、张永宾、王桂林:《从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启示》,载《城市规划》2011年第8期。
    1戴宗:《将协商决策模式运用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适用性》,载《科学决策》2011年第12期。
    1宁立成:《论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载《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2李志明、潘如新:《论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10期。
    1李志明:《我国公民检举权的理论基础》,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参见宁立成:《论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载《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李志明、潘如新:《论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10期。
    3参见茅铭晨:《论宪法申诉权的落实和发展》,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6期。
    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张文显.法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4.张文显.张文显法学文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5.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6.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7.姚建宗.新兴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9.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0.韩大元.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1.张骐.法律推理与法律制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2.冯玉军.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13.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4.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5.王锡锌主编.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6.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7.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8.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与经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9.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0.莫吉武,杨长明,蒋余浩.协商民主与有序参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1.刘淑妍.公众参与导向的城市治理——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22.王周户主编.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3.王立京.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4.刘军宁等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5.[澳]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6.王绍光.民主四讲[M].上海:三联书店,2008.
    27.王绍光.祛魅与超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8.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9.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0.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1.秦红岭.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批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2.樊纲,武良成主编.城市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着眼于城市化的质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3.曾哲.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宪政之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董果良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张雁深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7.[法]米歇尔·克罗齐、[美]塞缪尔·亨廷顿、[日]绵贯让治.民主的危机,马殿124军等译[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8.[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中的政治参与,汪晓寿等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M].上海:三联书店,1989.
    10.[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法]雷蒙·阿隆、[美]丹尼尔·贝尔.托克维尔与民主精神,陆象淦等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美]达尔.民主理论的前沿,顾昕等译[M].上海:三联书店,1999.
    13.[美]罗伯特·A.达尔.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佟德志等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14.[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5.[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6.[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7.[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8.[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邓正来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9.[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0.[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1.[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慧斌、杨雪冬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2.[美]凯斯·R.孙斯坦.设计民主:论宪法的作用,金朝武、刘会春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3.[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4.[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5.[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胡晓毅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6.[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建构: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3‐1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3‐22.
    3.陈占祥.马丘比丘宪章[J].城市规划研究,1979(6):1-13.
    4.郭彦弘.从花园城市到社区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的趋势[J].城市规划,1981(2):93‐101.
    5.林龄译.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建筑师华沙宣言[J].世界建筑,1981(5):42‐43.
    6.林秋华.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阶段[J].国外城市规划,1987(7):50.
    7.大卫·马门.规划与公众参与[J].国外城市规划,1995(1):41‐50.
    8.张庭伟.中国规划走向世界——从物质建设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7(1):5‐9.
    9.张庭伟.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进行放权规划管理的展望”国际讨论会回顾[J].城市规划汇刊,1998(3):14‐18.
    10.吴良辘(执笔).北京宪章[J].时代建筑,1999(3):88‐91.
    11.吴志强.城市规划核心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0(1):1‐6.
    12.于泓. Davidoff的倡导性城市规划理论[J].国外城市规划,2000(1):30‐33.
    13.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J].城市规划会刊,2000(2):1269‐18.
    14.孙晖,梁江.美国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J].国外城市规划,2000(1):361‐365.
    15.罗小龙,张京祥.管治理念与中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汇刊,2001(2):59‐62.
    16.孙施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国外城市规划,2002(2):1,14.
    17.杨贵庆.试析当今美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J].国外城市规划,2002(2):2‐5.
    18.仇保兴.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J].规划师,2003(11):5‐10.
    19.邵任薇.国外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江海学刊,2003(2):100‐105.
    20.孙施文,殷悦.西方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J].国外城市规划,2004(1):15‐20.
    21.郭建,孙惠莲.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法学思考[J].城市规划,2004(1):65‐68.
    22.朱芒.论我国目前公众参与的制度空间——以城市规划听证会为对象的粗略分析[J].中国法学,2004(3):50‐56.
    23.朱芒.论城市规划听证会中的市民参与基础[J].法商研究,2004(3):13‐17.
    24.周江评,孙明洁.城市规划和发展决策中的公众参与——西方有关文献及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5(4):41‐48
    25.殷成志.德国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J].城市问题,2005(4):90‐94.
    26.雅典宪章[J].城市发展研究,2007(5):123‐126.
    27. Richard LeGates,张庭伟.为中国规划师的西方城市规划文献导读[J].城市规划学刊,2007(4):17‐38.
    28.孙雅楠,吴志强,史舸.《城乡规划法》框架下中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方式选择[J].规划师,2008(8):56‐59.
    29.张庭伟.梳理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J].城市规划,2012(4):9‐18.
    30.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J].中国法学,2000(1):62‐78.
    31.李铁映.关于民主理论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1(1):4‐13.
    32.[美]斯蒂格利茨,宋华琳译.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J].环球法律评论,2002(3):263‐273.
    33.茅铭晨.论宪法申诉权的落实和发展[J].现代法学,2002(6):80‐84.
    34.应松年,陈天本.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4):59‐64.
    35.郭道晖.知情权与信息公开制度[J].江海学刊,2003(1):127‐133.
    36.郭道辉.论公民权与公权利[J].政治与法律,2005(6):44‐47,28.
    37.郭道辉.政府治理与公民社会参与[J].河北法学,2006(1):12‐16。
    38.章剑生.知情权及其保障——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例[J].中国法学,2008(4):145‐156.
    39.刘作翔.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J].求是,2003(12):42‐44.
    40.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26‐34.
    41.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5):3‐15.
    42.贺海仁.自我救济的权利[J].法学研究,2005(4):63‐74.
    43.陈家刚.风险社会与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95‐105.
    44.邓佑文.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必然、实然与应然[J].理论探讨,2011(2):157‐160.
    45.吴光芸.协商民主:和谐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J].长白学刊,2007(1):42‐45.
    46.宁立成.论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07(4):147‐149.
    47.何士青.论协商民主:基于社会和谐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4):434‐437.
    48.郭道晖.公民的政治参与权与政治防卫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8.
    49.邹兵,范军,张永宾,王桂林.从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启示[J].城市规划,2011(8):91‐96.
    50.陈炳辉,王菁.试析麦克弗森的参与式民主理论[J].江淮论坛,2010(2):58‐62.
    51.[荷]沃特·阿赫特贝格,周战超编译.民主、正义与风险社会:生态民主政治128的形态与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46‐52.
    52.方新军.权利客体的概念及层次[J].法学研究,2010(2):36‐58.
    53.李志明.我国公民检举权的理论基础[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28.
    54.李志明,潘如新.论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J].政治与法律,2011(10):78‐87.
    55.[加拿大]杰弗里·希尔墨,毛兴贵译.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现状(上)[J].国外理论动态,2011(3):29‐37.
    56.[加拿大]杰弗里·希尔墨,毛兴贵译.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现状(下)[J].国外理论动态,2011(4):51‐56.
    57.邓佑文.论行政参与权保障与救济制度的完善[J].理论学刊,2012(3):88‐92.
    58.邓聿文.将公民参与权作为一项公共品向社会提供[N].学习时报,2009‐5‐4(5).
    5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1. Davidof P,REINER T A. A choice theory of planning [J]. Journal of the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2,28(2):103-115.
    2. Davidof P. 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Institute of Planners,1965,3(1),103-114.
    3. Sherry R. Ar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No.4, July1969, pp.216-224.
    4. Hamid Mohammadi,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andManagement[M]. Kassel: Kassel University Press,2010.
    5. Daniel J. Fiorino,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 Survey ofInstitutional Mechanisms[J]. Science, Technology,&Human Values, Vol.15, No.2(Spring,1990), pp.226-243.
    6. Judith E. Innes and David E. Booher,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NewStrategies for the21st Century[C]. Paper prepared for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Planning, November2–5,2000.
    7. Stuart A.Umpleby,Is Great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Possible andDesierable?[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72(4),61-76.
    8. Dianne Gee and Dr Elaine Stratford,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ntegrated Planningin the Tasmanian Private Timber Reserve Process[J]. Environmental and PlanningLaw journal. Vol.18,no.1,2001(2),54—70.
    9. Mark Tewdwr--Jones, Rural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planning role of community councils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Volume14, Issue1,1998(1),51–62.
    10. Eleanor Wong,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thePreparation Process of Local Plans[J]. Fourth Sabah-Sarawak EnvironmentalConvention2006.http://www.sabah.gov.my/jpas/news/Conv06/Papers/Pap5_TRPD.pdf
    11. Ladislav Honeiser,The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in the City Planning Process,https://jscholarship.library.jhu.edu/bitstream/handle/1774.2/32420/HonThe.pdf.
    12. Tracy B. Augur,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City Planning[J]. Annals of the American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242, Building theFuture City1945(11),101-1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