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然保护区的兴起,往往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而被迫采取的强制性措施。作为一个国家为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而划定的特殊保护区域,它既是构成整体环境的一种环境要素,又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严格和有效的形式。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与环境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
     作为拥有世界10%以上生物物种的国家,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总数已经达到1757个,面积达到1.33亿公顷,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长期以来实行的封闭式管理,忽视了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导致保护与发展产生了严重冲突,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了巨大威胁。
     面对此种困境,本文在我国社区共管活动的实践基础上,分析了社区共管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构建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制度的建议。具体来说,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然保护区概述,对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涵义、设立目的和意义以及我国自然保护区概况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社区共管的产生和发展,提出社区共管的由来、国外关于社区共管的法律调控及其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启示;第三部分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相关问题研究,阐述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涵义、特征、设立理念及政策法律规定;第四部分关于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考,总结了我国社区共管活动实践的成效和经验,并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制度的构建提出具体建议。
Nature reserves result from people's excessiv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As the special area for protecting and resuming natural environment in one country, nature reserve is one of environmental elements, which is the strict and effective form for protecting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levels of nature reserve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tandards of weighing a national civilization degree and 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level.
    There are more than 10% world animals and plants species in China. These days the total amount of nature reserves has already reached 1,757 and the whole area is up to 133 million hectares in our country. The nature reserves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But the unilateral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for a long time ignores the residents' interests demands in the protection zone and its peripheral community. As a result, there is serious conflict between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which is the enormous threat to our coun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Facing such problem,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s of our country's community co-management activitie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mmunity co-management,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legal system of community co-management of nature reserve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ltogether:
    Chapter lis the general ideas about nature reserves, including the concepts, the purposes and the functions of setting up nature reserves, and general situation of nature reserves in our country.
    Chapter 2 provid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o-management, explaining its origin, and the rules of law and policies about community co-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apter 3 analyzes community co-management of nature reserves in our country, including concepts , characters, three ideas of setting up it and the rules of law and polices.
    Chapter 4 is about several thoughts on structuring the legal system of community co-management of nature reserves in our country, inclu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our country's practic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legal system of community co-management of our country.
引文
[1]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编:《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
    [2]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编著:《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
    [3] 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蔡守秋主编:《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5] 杨朝飞、王德辉主编:《永恒的亚洲生命—首届亚洲全球生物多样性论坛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编:《自然保护区现代管理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
    [7] 许学工、Paul F.J.Eagles、张茵编著:《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 徐海根著:《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 张维平著:《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 王曦著:《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 郑少华著:《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2] 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资料选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版。
    [1] 崔国发、王献溥:《世界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任务》,来源:www. nrc21. com/thesis/。
    [2] 张更生:《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有效管理途径》,载于《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赖庆奎:《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实践的体会与思考》,来源:www. cango. org/cnindex/zhtibd/pahuivi/mulu. htm。
    [4] 任晓冬、黄明杰:《参与式自然保护区——草海簸箕湾水禽繁殖区的建立》,载于《贵州农业科学》2001年29卷。
    
    
    [5] 张金良、李焕芳、黄方国:《社区共管——一种全新的保护区管理模式》,载于《生物多样性》2000年第3期。
    [6] 赖庆奎、刘惠民等:《云南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冲突管理实例研究》,载于《西南林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7] 沈立新:《村社林业活动与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管理》,载于《林业资源管理》 2001年第4期。
    [8] 陈康贵、曹赐生等:《湖南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探讨》,载于《湘潭大学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1期。
    [9] 中国自然保护区投资机制以及课题组:《中国自然保护区投资机制研究》,载于《林业经济》2002年第3期。
    [10] 司开创:《社区共管的外部社会环境分析》,载于《林业与社会》2002年第3期。
    [11] 肖艳:《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与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载于《江西社会科学》 2002年第11期。
    [12] 余朝俊:《浅谈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对策》,载于《生态经济》2001年第12期。
    [13] 张志达、闫光锋:《加拿大林业可持续发展考察报告》,载于《林业经济》2001年第4期。
    [14] 《“社区共管”将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先进模式》,载于《林业与社会》2002年第5期。
    [15] 张小红:《开展社区共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载于《林业经济》2000年第4期。
    [16] 《台湾把社区林业作为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途径》,载于《林业与社会》2003年第4期。
    [17] Steve Rhee,郭广荣:《印尼社会自然资源的分权管理——东加里曼丹的一个案例研究》,载于《林业与社会》2003年第4期。
    [18] 王万英、吕星:《草海自然保护区社区保护与发展的经验及推广价值》,来源:www. green-web. org/infocenter/show. php?id=491。
    [19] 杨国斌等:《藏民族传统文化对白马山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载于《林业调查规划》2002年第4期。
    [20] 赵鸭桥:《自然保护区面临的挑战》,载于《林业与社会》2002年第4期。
    
    
    [21] 胡延杰、施昆山:《社区林业:林业发展与生态良好的完美结合》,载于《世界林业研究》2001年第6期。
    [22] 参见远海鹰:《蓬勃发展中的社会林业》,载于《世界林业研究》1996年第6期。
    [23] 王哲:《尼泊尔的社会林业》,载于《云南林业调查规划》1999年第1期。
    [24] 胡延杰、施昆山:《印度社会林业进展》,载于《世界林业研究》2001年第3期。
    [1] 《全球“最老”的自然保护区130岁了》,载于《千龙新闻网》(2002年2月5日)。
    [2] 《保护区对可持续发展和我们的未来至关重要,祝光耀在第五届世界保护区与公园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中国环境报》(2003年10月24日)。
    [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述评》,载于《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12月19日)。
    [4] 蔡如鹏:《自然保护区“旗舰”遭遇尴尬》,载于《科学时报》(2001年4月10日)。
    [5] 《草海对我说》,来源:gbj. grchina. net/txy/marcia/greentour/grassocean. htm。
    [6] 《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成效显著》,载于《中国环境报》(2003年4月22日)。
    [7] 《对人类的积极贡献(关注森林,走进中国自然保护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回眸》,载于《人民日报》(2003年4月22日)。
    [8] 赵永新:《自然保护区如何更上一层楼(关注森林,走进中国自然保护区)》,载于《人民日报》(2003年09月25日)。
    [9] 《热带雨林保护走上新路》,载于《中国环境报》(2003年9月18日)。
    [10] 《王朗:大熊猫的乐园(关注森林·走进中国自然保护区)》,载于《人民日报》(2003年4月24日)。
    [11] 赵永新:《走向和谐(关注森林,走进中国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见闻》,载于《人民日报》(2003年8月27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