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插花地是中国本土术语,清道光年间就己出现于有关历史文献中,但其科学内涵并不为人们所熟知。清代学者、官员胡林翼将插花地归纳为“华离之地”“犬牙之地”和“瓯脱之地”三种类型。本文认为,插花地是特定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区域内的各个政区(或行政区划)在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穿插交错或各种经界不正之地的总称,包括飞地和犬牙之地两种基本类型。
     无论历史时期还是当前,插花地都极为普遍。插花地的广泛存在,不仅不利于行政管理,对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活等都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故《周礼》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孟子亦言:“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因此,深入研究插花地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插花地研究可上溯至沿革地理学,因为历代正史地理志、全国地理总志及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中,一般都有各有关政区沿革及“四至八到”记载,可因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插花地研究至今仍然是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没有一本专著问世是最突出的表现,相关的专题研究论文也屈指可数。
     本文在详细占有档案与历史文献资料、并深入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明清以来川(含渝)交界地区的插花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解释本文的基本概念、对本文的学术研究前沿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交待本文的写作缘由、研究的时间与地域范围、价值意义、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等。
     第二部分为“川(含渝)交界线的形成与演变”。在较为全面地掌握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明清以来川(含渝)交界线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作了深入分析。
     第三部分为“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基本情况”。在较为详细地掌握档案与历史文献资料、并深入田野考察的基础上,采用点面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明清、民国及新中国建立以后三个时期,对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的插花地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四部分为“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之清理拨正”。在较为详细地掌握档案与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点面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明清、民国及新中国建立以后三个时期,对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的清理拨正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五部分为“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产生的原因”。利用档案、历史文献与田野考察资料,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犬牙交错的政区划分原则、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明代的卫所、元明之土司、土地私有制、“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贵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等。
     第六部分为“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的影响”。利用档案、历史文献与田野考察资料,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行政管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活等方面,对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赤水河流域为例,作了较为深入的个案研究。
Chahua area is a native Chinese term, which has appeared i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 since the Daoguang reign, Qing Dynasty. However, its science connotation was not known then. Hu Linyi, a scholar and official of Qing Dynasty assorted Chahua area into three categories:"Huali land"," zigzag interveined land" and" enclave (or exclave) land".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Chahua area is a general term for all kinds of lands which were interlocking and lack of clear borders among different districts. They were formed with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different districts with special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including two basic types——enclave (or exclave) land and zigzag interveined land.
     Chahua area exists widely in both history and now. The widely existence of Chahua area has negative influence on social stability,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r people's life. Therefore,"Zhouli" said:" When the emperor of Zhou founded a country, the first thing he did was to ascertain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the second step was to make the territory clear, and the last to do is establish the official system so as to accomplish the reign of his people." Mencius also said:" A good reign must begin with the clearance of boundary ". Therefore, in-depth study of flower arranging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 on Chahua are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history of geography, because the record of district location can be commonly found in the official history geography documents, National Geography documents and the multitude of local chronicles.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he study of Chahua area is still weak, which can be revealed obviously by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 books related published. Articles related to it are few as well.
     This paper holds the archives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deeply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comprehensive us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management science theory and method,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Sichuan (including Chongqing) junction region of the flower arranging problem had thorough research. The main conten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preface which includes the conceptions and methods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material review, academic meaning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explains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the border between Guizhou province and Sichuan (including Chongqing) province (including Chongqing). The author did a research about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the border between Guizhou province and Sichuan province (including Chongqing) after collecting lot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s.
     The third part make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Chahua areas between Guizhou province and Sichuan province (including Chongqing) from Ming Dynasty to now.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ahua area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Republican China and the birth of PRC to now. The author makes the introductions of the Chahua areas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respectively after collecting enough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doing fieldwork.
     The forth part is about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hahua areas from Ming dynasty to now on the border between Guizhou province and Sichuan province (including Chongqing).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hahua areas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Republican China and from the birth of PRC to now. The author researche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hahua areas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respectively after collecting enough archives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s.
     Fifth part explains the reason why the Chahua areas existed on the border between Guizhou province and Sichuan province (including Chongqing) from Ming dynasty to now.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archives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found that social elements and nature environment all promp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flower arranging areas.
     Sixth part suggests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hua areas from Ming dynasty to now on the border between Guizhou province and Sichuan province: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fieldwork,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negative effects which the flower arranging areas brought on the local society. Moreover, taking the flower arranging area around Chishui River as example, the author did a case study.
引文
①史念海《战国时期的“插花地”》,《河山集》第7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04-519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③傅辉《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①史念海《战国时期的“插花地”》,《河山集》第7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04-519页。
    ②傅辉《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③冯贤亮《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④郭舟飞《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第9期。
    ①杨斌《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西南师范五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②《地理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75页。
    ③《牛津地理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163页。
    ④郭声波《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江汉论坛》2006年1期。
    ①牛世居《我国行政区划中的“飞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5年第9期。
    ②鲁西奇、林昌丈《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地图》,2009年第4期。
    ③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编著《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王恩涌主编《中国政治地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②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③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④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编著《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6页。
    ⑤浦善新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页;于恩涌主编《中国政治地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1页。
    ⑥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1页;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②刘戎《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数据编辑方法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③冯贤亮《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④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多卷本。
    ⑤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编著《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⑥王恩涌主编《中国政治地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⑦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⑧浦善新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⑨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⑩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①史念海《战国时期的“捅花地”》, 《河山集》第7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04-519页。
    ②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99页。
    ③鲁西奇、林昌丈《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地图》,2009年第4期。
    ④蔡博峰《“飞地”图谱》,《地图》,2009年第4期。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89页。
    ②杨斌《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③郭声波、王开队《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政区格局的形成》,《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
    ④覃影《边缘地带的“双城记”——清代叙永厅治的双城形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1期。
    ⑤马琦、韩昭庆、孙涛《明清贵州捅花地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⑥冯贤亮《弱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⑦吴滔《“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
    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傅辉《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③杨朝伟《城区“插花地”问题及其处理对策》,《长江论坛》,2002年第2期。
    ④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89页。
    ⑤杨斌《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⑥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0-505页。
    ⑦覃影《边缘地带的“双城记”——清代叙永厅治的双城形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1期。
    ①马琦、韩昭庆、孙涛《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②冯贤亮《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③吴滔《“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
    ④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⑤史念海《战国时期的“插花地”》,《河山集》第7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04-519页。
    ⑥杨斌《历史时期西南“捅花”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傅辉《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③郭声波《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江汉论坛》2006年1期。
    ④郭声波、王开队《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政区格局的形成》,《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
    ⑤鲁西奇、林昌丈《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地图》,2009年第4期。
    ⑥郭舟飞《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第9期。
    ⑦吴滔《“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
    ①马琦、韩昭庆、孙涛《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②杨斌《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③冯贤亮《明代江南的争田问题——以嘉兴府嘉、秀、善三县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④杨朝伟《城区“插花地”问题及其处理对策》,《长江论坛》,2002年第2期。
    ⑤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傅辉《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①冯贤亮《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②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0-505页。
    ③袁萍、袁兆康、刘勇、候国女、胡朝城《城市周边捅花地带暗娟STD感染及就医行为调查分析》,《实用临床医学》,2008年第4期。
    ④鲁西奇、林昌丈《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地图》,2009年第4期。
    ⑤郭声波《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江汉论坛》2006年1期。
    ⑥蔡博峰《“飞地”图谱》,《地图》,2009年第4期。
    ⑦上饶市勘界办公室《巩固勘界成果的重要举措——对己勘定边界线两侧插花、飞地及争议地段进行详垒建档工作》,《中国地名》,2001年第1期。
    ①傅辉《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②杨朝伟《城区“插花地”问题及其处理对策》,《长江论坛》,2002年第2期。
    ③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郭舟飞《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第9期。
    ①吴滔《“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
    ②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89页。
    参见杨斌《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②参见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0-505页。
    ③参见郭声波、王开队《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政区格局的形成》,《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
    ④参见王开队《13~18世纪云贵川交界地区政区设置变化趋势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1期。
    ⑤参见覃影《边缘地带的“双城记”——清代叙永厅治的双城形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1期。
    ⑥参见马琦、韩昭庆、孙涛《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①杨光华主编《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②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页。
    ③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①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80-81页。
    ②李宝田《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成立》,《地理研究》,1990年第1期。
    ③(汉)郑玄注《周礼·天官》,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岳氏本。
    ④《盂子》卷五,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
    ⑤参见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编著《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167页。
    ①参见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编著《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5页。
    ②王颖、陆玉麒《中国省界线形成的地理背景》,《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③李宝田《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成立》,《地理研究》,1990年第1期。
    ①吴滔《“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
    ①参见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121页。
    参见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121页。
    ①《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年第19期;《四川政报》,2002年第28期。
    ②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①《明太祖文集》卷4《承宣布政使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③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4页。
    ④王恩涌主编《中国政治地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⑤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⑥《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2卷《明代的贵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⑦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34页。《贵州通史》第2卷《明代的贵州》记为“九十余长官司、蛮夷长官司”。
    ①《明实录·太宗永乐实录》卷87,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0-141页。
    ①此为学界之通行做法,包括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②《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354,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1-1012页。
    ③《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2卷《明代的贵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④《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354,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1-1012页。
    ①犹海龙、侯树涛、赵元隽纂辑(民国)《桐梓县志》,张瑞琪、龙砺孚、李明方、夏永忠校点,1987年(内部发行),第32-33页。
    ②《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358,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8页。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26页。
    ②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48页。
    ③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47页。
    ①参见田秋(嘉靖)《思南府志》,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嘉靖、道光、民国)《思南府、县志》(点校本),1991年(内部发行),第5-7页。
    ②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45页。
    ③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51页。
    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37页。
    ②郭声波、王开队《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政区格局的形成》,《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
    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
    源于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第50-51页。
    ②《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3卷《清代的贵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0页。
    ①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48、73-74页。
    ②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47、75-76页。
    ③夏修恕等(道光)《思南府续志》,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嘉靖、道光、民国)《思南府、县志》(点校本),1991年(内部发行),第96页。
    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56、63页。
    ②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63-65页。
    ①参见沿河士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3页。
    ②参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8-40页。
    ③参见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2-79页。
    参见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62页。
    ①参见贵州省正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正安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60页。
    ①参见贵州省桐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桐梓县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48-59页。
    ①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9页。
    ②参见贵州省习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习水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60页。
    ①参见贵州省赤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赤水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8-69、104页。
    ②参见贵州省赤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赤水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466页。
    ①参见贵州省仁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仁怀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①参见贵州省金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金沙县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136页;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①参见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毕节地区志·地理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②参见贵州省毕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毕节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9-80页。
    ①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80-81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9页。
    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3页。
    ④参见(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26-527页。
    ⑤参见(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4页。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
    ②《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15,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③参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④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⑤《明实录·宪宗成化实录》卷162,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9页。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8-519页。
    ②《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358,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8页。
    ③《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130,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页。
    ④《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205,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5页。
    ⑤(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⑥关于都匀卫改隶贵州都司的时间,郭红、靳润成认为是洪武二十三年,而(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贵州省志·地理志》均认为是永乐十七年。本文采信后者。参见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6-517页;(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覃影《边缘地带的“双城记”——清代叙永厅治的双城形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1期。
    ②《贵州省志·地理志》作“四川都司”,有误。因洪武八年(1375年)始改成都都卫为四川都司。参见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6-417页。
    ③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119页。
    ④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⑤覃影《边缘地带的“双城记”——清代叙永厅治的双城形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1期。
    详见《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358,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7-1018页;(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24-525页。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8页。
    ②雍正五年(1727年)改为昭通府。
    ③嘉靖五年(1526年)改称镇雄军民府,万历三十六年(1609年)改称镇雄府,雍正六年(1728年)降府为州,隶昭通府。
    ④《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151,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38页。
    ⑤王开队《13-18世纪云贵川交界地区政区设置变化趋势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9年第1期。
    ⑥《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192,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
    ①《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557,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1页。
    ②《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556,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0页。
    ③《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557,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1页。
    ④郭声波、王开队《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政区格局的形成》,《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
    ①(清)张澍《续黔书》卷一,罗书勤、贾肇华、翁仲康、杨汉辉点校,黄永堂审校《黔书·续黔书·黔记·黔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2-143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1页。
    ④(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11页。
    ⑤(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8页。
    ①犹海龙、侯树涛、赵元隽纂辑,张瑞琪、龙砺孚、李明方、夏永忠校点(民国)《桐梓县志》(内部发行),1987年版,第38页。
    ②犹海龙、侯树涛、赵元隽纂辑,张瑞琪、龙砺孚、李明方、夏永忠校点(民国)《桐梓县志》(内部发行),1987年版,第39页。
    ①犹海龙、侯树涛、赵元隽纂辑,张瑞琪、龙砺孚、李明方、夏永忠校点(民国)《桐梓县志》(内部发行),1987年版,第42页。
    ②《勘川黔两省瓯插地区当经派本府民政科长刘家杰羊磴区长何绍尧等前往会勘在案》,《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8页。
    ①贵州省仁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仁怀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①贵州省仁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仁怀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②参见(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493页。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901页。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8-779页。
    ④(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1页。
    ⑤(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11-612页。
    犹海龙、侯树涛、赵元隽纂辑,张瑞琪、龙砺孚、李明方、夏永忠校点(民国)《桐梓县志》(内部发行),1987年,第44页。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8-779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1页。
    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④(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8页。
    ⑤(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1页。
    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2页。
    ④(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1-902页。
    ⑤(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2页。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0-903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8-919页。
    犹海龙、侯树涛、赵元隽纂辑,张瑞琪、龙砺孚、李明方、夏永忠校点(民国)《桐梓县志》(内部发行),1987年,第42页。
    ①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3-85页。
    ②《各县划拨插花案纪要》,《贵州公报》(民国四年十月十一日至二十九日),转引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③《省市县勘界条例》,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2875。
    ④《县行政区域整理办法大纲》,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2875。
    ⑤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8-89页。
    《会勘四川綦江县贵州习水县插花飞地会议纪录》,《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页。
    ②母光信《川盐入黔与仁怀的经济和文化》,《贵州文史从刊》,1996年第6期。
    ③谢尊修、谭智勇《赤水河航道开发史略》,《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第4期。
    ④志永《赤水河上话今昔》,《中国地名》,2005年第1期。
    ⑤谢尊修、谭智勇《赤水河航道开发史略》,《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第4期。
    ⑥母光信《川盐入黔与仁怀的经济和文化》,《贵州文史丛刊》,1996年第6期。
    ⑦田永国、罗中玺《乌江盐殇》,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⑧母光信《川盐入黔与仁怀的经济和文化》,《贵州文史丛刊》,1996年第6期。
    ⑨郑珍《吴公岭》,杨元帧《郑珍巢经巢诗集校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239页。
    ⑩郑珍《茅台村》,杨元桢《郑珍巢经巢诗集校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页。
    ①《对龚滩设治意见》,《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①民政部等《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年第32期。
    ②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勘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6年25期。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9页。
    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④马琦、韩昭庆、孙涛《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⑤杨斌《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①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②吴宏岐《西汉行政区划中的“犬牙相制”现象》,《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
    ③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93页。
    ④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⑤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⑥(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⑦(清)田雯《黔书》序,罗书勤、贾肇华、翁仲康、杨汉辉点校,黄永堂审校《黔书·续黔书·黔记·黔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1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7页。
    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
    ④(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3页。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2页。
    ②《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557,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1页。
    ③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3页。
    ④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87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87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24-525页。
    ③《专员清源案奉》,《内政部、四川、贵州省府关于黔川两省瓯脱插花报告和批复》(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十]起、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止),贵州省档案馆M8-1-3030。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②参见杨斌《红灯·警钟——贵州人口增长的错位》,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0-61页;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58页。
    《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146,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页。
    ④《明实录·太宗永乐实录》卷100,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2页。
    ⑤《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卷75,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8页。
    ⑥《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编辑委员会《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⑦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①《明实录·太宗永乐实录》卷114,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页。
    ②《明实录·宣宗宣德实录》卷99,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页。
    ③《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卷1,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5页。
    ④《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卷80,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3页。
    ⑤《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编辑委员会《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⑥(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⑦《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卷7,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7页。
    ⑧(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参见《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1卷《远古至元代的贵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453-454页。
    ②参见《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2卷《明代的贵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50-54页。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②田秋(嘉靖)《思南府志》,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嘉靖、道光、民国)《思南府、县志》(点校本),1991年(内部发行),第6页。
    ③《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358,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8页。
    ④(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8-519页。
    ①陈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与田赋征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李埏《三论中国封建土地国有制》,《思想战线》,1996年第1期。
    ③魏天安《从模糊到明晰:中国古代土地产权制度之变迁》,《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④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中国古代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4页。
    ⑤史继忠、侯绍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
    ⑥陈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与田赋征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⑦史继忠、侯绍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①杨宗亮《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问题散论》,《西昌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③(唐)杜佑撰《通典·食货·田制》,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④(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五○《石守信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⑤史继忠、侯绍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
    ①参见史继忠、侯绍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43-459页。
    ②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历史地理》第十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③鲁西奇、林昌丈《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地图》,2009年第4期。
    ①参见杨斌《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研究——以贵州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159页。
    ②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经济蓝皮书·2007·贵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页。
    ③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贵州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贵州省地表自然形态信息数据量测研究》,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清)田雯《黔书》序,罗书勤、贾肇华、翁仲康、杨汉辉点校,黄永堂审校《黔书·续黔书·黔记·黔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1页。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0页。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我国当前的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本文的行政主体主要指的是地方政府。在某一特定地域内,互不从属的行政主体有且应当只有一个,否则便会带来管理上的极度混乱。
    ④(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1页。
    ⑤《据习水县政府呈该县第四区与四川插飞边界略图转祈鉴核施行示遵由》,《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⑥(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9页。
    ⑦(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90页。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299页。
    ②(嘉靖)《贵州通志》卷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
    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8页。
    ④《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卷185,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3页。
    ⑤(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2页。
    ⑥《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卷181,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1页。
    ⑦(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十二《四川土司传二·播州宣慰司》,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明实录·世宗嘉靖实录》卷9,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93页。
    ⑨《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474,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4页。
    ①《据习水县政府呈该县第四区与四川插飞边界略图转祈鉴核施行示遵由》,《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9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90页。
    ③《沿彭酉三县边区公民代表冉友兰等建议书》,《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④《四川省政府咨》(民国三十一年八月),《内政部、四川、贵州省府关于黔川两省瓯脱插花报告和批复》(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日起、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止),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0;《内政部公函》(民国三十一年九月),《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⑤(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1页。
    ⑥(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1页。
    ⑦(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90页。
    ⑧(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0页。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9页。
    ②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9页。
    (清)张澍《续黔书》卷一,罗书勤、贾肇华、翁仲康、杨汉辉点校,黄永堂审校《黔书·续黔书·黔记·黔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页。
    ③(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90页。
    ④(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9页。
    ⑤(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⑥(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11-612页。
    ①《据习水县政府呈该县第四区与四川插飞边界略图转祈鉴核施行示遵由》,《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②乔运亨《签呈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于镇远旅次》,《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③《陈述于四川酉阳所属之龚滩镇设成县治与本县及酉阳彭水两县互拨地域俾彼此便于治理以奠边区治安大计意见案》,《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④田永国、罗中玺《乌江盐殇》,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4-66页。
    ⑤《沿彭酉三县边区公民代表冉友兰等建议书》,《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⑥《沿彭酉三县边区公民代表冉友兰等建议书》,《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⑦犹海龙、侯树涛、赵元隽纂辑,张瑞琪、龙砺孚、李明方、夏永忠校点(民国)《桐梓县志》(内部发行),1987年版,第39页。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0页。
    ①(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490页。
    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0页。
    ①《据习水县政府呈该县第四区与四川插飞边界略图转祈鉴核施行示遵由》,《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②《内政部公函》(民国三十一年九月),《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③志永《赤水河上话今昔》,《中国地名》2005年第1期;王¥勺《赤水:名源赤水河》,《当代贵州》2004年第14期。
    ④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20页:任晓冬、黄明杰《赤水河流域产业状况与综合流域管理策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2期。
    ⑤任晓冬、黄明杰《赤水河流域产业状况与综合流域管理策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2期。
    ⑥《本报记者魏荣钊从赤水河源头出发孤身走我路》,《贵州都市报》2004年6月28日。
    ⑦王忠锁、姜鲁光、黄明杰、张琛、于秀波《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
    ⑧志永《赤水河上话今昔》,《中国地名》2005年第1期;赤水县志编纂委员会《赤水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0页。
    ①黄真理《论赤水河流域资源环境的开发与保护》,《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4期;王忠锁、姜鲁光、黄明杰、张琛、于秀波《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任晓冬、黄明杰《赤水河流域产业状况与综合流域管理策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2期。
    ②王忠锁、姜鲁光、黄明杰、张琛、于秀波《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
    任晓冬、黄明杰《赤水河流域产业状况与综合流域管理策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2期;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20页。
    ②源于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23页。
    ①黄真理《论赤水河流域资源环境的开发与保护》,《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4期;杨茜《赤水河——茅台酒的母亲河》,《珠江水运》2005年第11期。
    ②杨茜《赤水河——茅台酒的母亲河》,《珠江水运》2005年第11期。
    ③杨茜《赤水河——茅台酒的母亲河》,《珠江水运》2005年第11期。
    ①陈兴晞、季克良《茅台酒的独特性概述》,《酿酒科技》2006年第2期。
    ②黄永光、黄旭、黄平《茅台酒酿酒极端环境与极端酿酒微生物》,《酿酒科技》2006年第12期。
    ③卢静《国酒文化及其原产地的保护》,《酿酒科技》2002年第5期。
    ④范光先、吕云怀《赤水河中上游地区生态与环境评价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性》,《酿酒》2005年第4期。
    ⑤范光先、吕云怀《赤水河中上游地区生态与环境评价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性》,《酿酒》2005年第4期。
    ⑥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63页。
    ①黄咏梅《赤水河中下游旅游“金三角”景区景点评价》,《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②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61-64页。
    ①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28页。
    ②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28页。
    ③王忠锁、姜鲁光、黄明杰、张琛、于秀波《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57页。
    ④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57页。
    ⑤王忠锁、姜鲁光、黄明杰、张琛、于秀波《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57页。
    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58-60页。
    任晓冬、黄明杰《赤水河流域产业状况与综合流域管理策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2期。
    ①杨茜《赤水河——茅台酒的母亲河》,《珠江水运》2005年第11期。
    ②黄真理《论赤水河流域资源环境的开发与保护》,《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4期。
    ③任晓冬、黄明杰《赤水河流域产业状况与综合流域管理策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2期;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76-84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年第19期;《四川政报》,2002年第28期。
    ①《省市县勘界条例》,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2875。
    《县行政区域整理办法大纲》,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2875。
    《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5年第3期。
    《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9年第2期。
    《国务院关于开展勘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6年第25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紧做好勘界工作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9年第19期。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年第19期;《四川政报》,2002年第28期。
    民政部等《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年第32期。
    《四川省人民政府与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1999年6月)。
    《重庆市人民政府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1999年12月)。
    赤水市勘界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勘定省级行政区域界线的工作总结》(赤勘办[1999]04号)。
    四川省古蔺县民政局、贵州省习水县民政局《关于2010年川黔线古蔺习水段联合检查实施方案》(古民政[2010]53号)。
    四川省古蔺县民政局、贵州省仁怀市民政局《关于古蔺县与仁怀市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情况的报告》(古民政[2010]58号)。
    《地理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牛津地理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汉)郑玄注《周礼》,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岳氏本。
    《孟子》,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版。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谢圣纶辑、古永继点校《滇黔志略点校》,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明太祖文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嘉靖)田秋《思南府志》,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嘉靖、道光、民国)《思南府、县志》(点校本),1991年(内部发行)。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
    (嘉靖)《贵州通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
    (万历)郭子章《黔记》,《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
    (康熙)《贵州通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
    (乾隆)《贵州通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杜文铎等点校《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清)徐鋐主修、萧琯纂修、龙云清校注《松桃厅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清)张澍《续黔书》,罗书勤、贾肇华、翁仲康、杨汉辉点校,黄永堂审校《黔书·续黔书·黔记·黔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清)郑珍《吴公岭》,杨元桢《郑珍巢经巢诗集校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清)郑珍《茅台村》,杨元桢《郑珍巢经巢诗集校注》,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清)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点校,1986年(内部发行)。
    (道光)《仁怀直隶厅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
    (清)田雯《黔书》,罗书勤、贾肇华、翁仲康、杨汉辉点校,黄永堂审校《黔书·续黔书·黔记·黔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道光)夏修恕等《思南府续志》,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嘉靖、道光、民国)《思南府、县志》(点校本),1991年(内部发行)。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民国)马震崐等《思南县志稿》,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嘉靖、道光、民国)《思南府、县志》(点校本),1991年(内部发行)。
    犹海龙、侯树涛、赵元隽纂辑,张瑞琪、龙砺孚、李明方、夏永忠校点(民国)《桐梓县志》,1987年(内部发行)。
    《省市县勘界条例》,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2875。
    《县行政区域整理办法大纲》,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2875。
    《四川省政府咨》(民国三十一年八月),《内政部、四川、贵州省府关于黔川丽省瓯脱插花报告和批复》(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日起、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止),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0。
    《四川省政府咨》(民国三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内政部、四川、贵州省府关于黔川两省瓯脱插花报告和批复》(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日起、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止),贵州省档案馆M8-1-3030。
    《咨为关于秀山麻阳街拨划归松桃管辖一案情查照办理见复由》,《内政部、四川、贵州省府关于黔川两省瓯脱插花报告和批复》(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日起、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止),贵州省档案馆M8-1-3030。
    《准咨以四川省政府咨拟将秀山县麻阳街划隶本省松桃县一案咨复查照由》,《内政部、四川、贵州省府关于黔川两省瓯脱插花报告和批复》(中华民国二十九 年十二月十日起、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止),贵州省档案馆M8-1-3030。
    《四川省政府咨:准咨为会勘本省古蔺县境内滇黔两省飞地嘱查照办理一案咨复查照见复由》(民国三十年六月),《内政部、四川、贵州省府关于黔川两省瓯脱插花报告和批复》(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日起、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止),贵州省档案馆M8-1-3030。
    《四川省政府咨:准咨为本省古蔺县境滇黔两省飞地一案咨请查照由》(民国三十年九月),《内政部、四川、贵州省府关于黔川两省瓯脱插花报告和批复》(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日起、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止),贵州省档案馆M8-1-3030。
    《贵州省政府公函》(咨民施字第167号),《内政部、四川、贵州省府关于黔川两省瓯脱插花报告和批复》(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日起、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止),贵州省档案馆M8-1-3030。
    《为呈报继续调整綦桐南桐边县经界情形祈鉴核示遵由》,《内政部、四川、贵州省府关于黔川两省瓯脱插花报告和批复》(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日起、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止),贵州省档案馆M8-1-3030。
    《仁怀县政府呈:为遵令呈报属县长坝槽地方并非飞嵌古蔺暨调查情形》(民国三十年八月三日),《内政部、四川、贵州省府关于黔川两省瓯脱插花报告和批复》(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日起、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止),贵州省档案馆M8-1-3030。
    《专员清源案奉》,《内政部、四川、贵州省府关于黔川两省瓯脱插花报告和批复》(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日起、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止),贵州省档案馆M8-1-3030。
    《训令》(民施字第1011号),《内政部、四川、贵州省府关于黔川两省瓯脱插花报告和批复》(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日起、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止),贵州省档案馆M8-1-3030。
    《内政部公函》(民国三十一年九月),《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内政部公函》(民国三十五年三月),《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内政部公函:关于勘划川黔省界经呈奉国府令准备案函请查照办理见复由》(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三月二十日),《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贵州省政府《训令》,《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乔运亨《签呈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于镇远旅次》,《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乔运亨《签呈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于镇远旅次》,《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乔视察员电陈会勘川黔省界情形》,《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行政会议提案书(松桃县政府提)》,《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会勘四川省秀山县与贵州省松桃县经界会议纪录》,《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会勘贵州省沿河县与四川省彭水、酉阳两县插花飞地会议纪录》,《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陈述于四川酉阳所属之龚滩镇设成县治与本县及酉阳彭水两县互拨地域俾彼此便于治理以奠边区治安大计意见案》,《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沿彭酉三县边区公民代表冉友兰等建议书》,《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为拟具调查川黔省界酉沿部分意见书函请查照由》(民国三十四年八月),《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对龚滩设治意见》,《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据习水县政府呈该县第四区与四川插飞边界略图转祈鉴核施行示遵由》,《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桐梓县政府呈》(民国三十一年十月二日),《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桐梓县政府呈》(民国三十四年七月),《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勘川黔两省瓯插地区当经派本府民政科长刘家杰羊磴区长何绍尧等前往会勘在案》, 《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为准綦江县政府函请派员查勘川黔两省边县经界瓯脱插花经过情形祈鉴核备查由》,《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 案馆档案全宗M8-1-3032。
    《会勘四川綦江县南川县贵州桐梓县插花飞地会议纪录》,《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会勘四川綦江县贵州习水县插花飞地会议纪录》,《黔川两省关于省界问题的调整等报告》(1942-1949年),贵州省档案馆M8-1-3032。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编著《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恩涌主编《中国政治地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浦善新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孙关龙《分分合合三千年》,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1卷《远古至元代的贵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2卷《明代的贵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3卷《清代的贵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贵州省正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正安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贵州省习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习水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贵州省赤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赤水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贵州省仁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仁怀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贵州省金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金沙县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
    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毕节地区志·地理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贵州省毕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毕节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贵州省桐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桐梓县志》(上),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
    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杨光华主编《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汪育江《乌江流域考察记》,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编辑委员会《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中国古代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史继忠、侯绍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杨斌《红灯·警钟——贵州人口增长的错位》,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杨斌《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研究——以贵州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经济蓝皮书·2007·贵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贵州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贵州省地表自然形态信息数据量测研究》,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贵州历代自然灾害年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田永国、罗中玺《乌江盐殇》,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傅辉《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郭声波《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江汉论坛》2006年1期。
    郭声波、王开队《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政区格局的形成》,《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
    马琦、韩昭庆、孙涛《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冯贤亮《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冯贤亮《明代江南的争田问题——以嘉兴府嘉、秀、善三县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杨斌《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吴滔《“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
    鲁西奇、林昌丈《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地图》,2009年第4期。
    蔡博峰《“飞地”图谱》,《地图》,2009年第4期。
    杨朝伟《城区“插花地”问题及其处理对策》,《长江论坛》,2002年第2期。
    郭舟飞《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第9期。
    王开队《13~18世纪云贵川交界地区政区设置变化趋势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1期。
    覃影《边缘地带的“双城记”——清代叙永厅治的双城形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1期。
    牛世居《我国行政区划中的“飞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5年第9期。
    上饶市勘界办公室《巩固勘界成果的重要举措——对已勘定边界线两侧插花、飞地及争议地段进行详查建档工作》,《中国地名》,2001年第1期。
    袁萍、袁兆康、刘勇、候国女、胡朝城《城市周边插花地带暗娼STD感染及就医行为调查分析》,《实用临床医学》,2008年第4期。
    李智君《分野的虚实之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期。
    浦善新《行政区划起源探索》,《中国地名》,1998年第5期。
    浦善新《行政区划起源初探(续)》,《中国地名》,1999年第1期。
    浦善新《先秦行政区划起源初探(续)》,《中国地名》,2001年第2期。
    满志敏《行政区划:范围和界线》,《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
    侯甬坚《从习惯线到法定线:我国政区界线性质的变迁》,《江汉论坛》2006年1期。
    许鹏《清代政区治所迁徙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2期。
    郑宝恒《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略(1912—1949)》,《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孙学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划沿革》,《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屈桂春、柴海英《近二十年我国行政区划变更分析研究》,《阴山学刊》,2009年第1期。
    陈钊《行政边界区域刍论》,《人文地理》,1996年第4期。
    王颖、陆玉麒《中国省界线形成的地理背景》,《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期。
    王勇、李国武《论产业集群的地理边界与行政边界》,《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阳宁东、周幼平《“边界共有资源”开发的初步探讨——由杭州“曲线东扩”想到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何向阳《谈勘界资料的形成及归档》,《中国地名》,2001年第1期。
    李晓杰《从历史的角度看当代行政区划层级与幅员改革之必行》,《江汉论坛》2006年1期。
    柳成焱《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演变特点及其改革路径》,《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王文光、段红云《元代云南行省的政区设置及“乌蛮”的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龙德象《永乐十二年贵州建省说辩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
    陈国生《重庆地名的由来和建置沿革》,《上海档案》,1997年第6期。
    陈国生《重庆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写在中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之际》《重庆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李宝田《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成立》,《地理研究》,1990年第1期。
    聂树平、赵心宪《唐以前巴渝行政区划沿革考释》,《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赵伟《贵州撤地设市分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
    陈钊《地级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四川省为例》,《经济地理》,2006年第3期。
    张绪清《喀斯特生态环境与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以川滇黔为例》,《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
    吴学刚《浅谈四川区域划分》,《四川省情》,2007年第6期。
    勾靖宇《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形成的原因、特征及其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2期。
    何伟《重庆行政区划应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型发展》,《重庆行政》,2003年第2期。
    谢尊修、谭智勇《赤水河航道开发史略》,《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第4期。
    母光信《川盐入黔与仁怀的经济和文化》,《贵州文史丛刊》,1996年第6期。
    志永《赤水河上话今昔》,《中国地名》,2005年第1期。
    杨斌《《立项研究“乌江号子”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土家族研究》第6集,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陈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与田赋征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李埏《三论中国封建土地国有制》,《思想战线》,1996年第1期。
    魏天安《从模糊到明晰:中国古代土地产权制度之变迁》,《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杨宗亮《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问题散论》,《西昌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王¥勺《赤水:名源赤水河》,《当代贵州》2004年第14期。
    任晓冬、黄明杰《赤水河流域产业状况与综合流域管理策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2期。
    王忠锁、姜鲁光、黄明杰、张琛、于秀波《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
    黄真理《论赤水河流域资源环境的开发与保护》,《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4期。
    杨茜《赤水河——茅台酒的母亲河》,《珠江水运》2005年第11期。
    陈兴唏、季克良《茅台酒的独特性概述》,《酿酒科技》2006年第2期。
    黄永光、黄旭、黄平《茅台酒酿酒极端环境与极端酿酒微生物》,《酿酒科技》2006年第12期。
    卢静《国酒文化及其原产地的保护》,《酿酒科技》2002年第5期。
    范光先、吕云怀《赤水河中上游地区生态与环境评价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性》,《酿酒》2005年第4期。
    黄咏梅《赤水河中下游旅游“金三角”景区景点评价》,《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何星亮《匈奴语试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刘文性《“瓯脱”释》,《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
    张云《“瓯脱”考述》,《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
    何星亮《匈奴语“瓯脱再释》,《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
    刘文性《“瓯脱”再认识——与张云、何星亮同志商榷》,《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陈宗振《古突厥语的otar与“瓯脱”》,《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
    胡·阿拉腾乌拉著、高玉虎译《简论“瓯脱”的起源与发展》,《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0年第3期。
    胡和温都尔《瓯脱义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杨茂盛、郭卫红《中国近年“瓯脱”研究综述》,《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2期。
    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
    史卫东《省制以来统县政区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刘戎《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数据编辑方法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陈漫《清初(1644-1684)省级行政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刘戎《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数据编辑方法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5年。
    罗辉《重庆市县级行政区划及其基于区域经济学评价标准的改革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杜蓓蕾《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研究(1980-2005)》,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潘路明《清代江苏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陈树荣《珠江三角洲地区跨界冲突与协调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邹容《湘黔交界处:一片“飞地”》,《潇湘晨报》,2006年6月9日。
    《广元有块“飞地”在陕西,14户人手机天天在漫游》,《华西都市报》2011年10月16日。
    韩毅《川渝“飞地”之谜》,《重庆晚报》,2007年6月16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