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对东北亚新秩序形成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美朝关系是东北亚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美朝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不仅直接影响朝鲜半岛的局势,而且对21世纪东北亚新秩序有着深刻的影响。本论文以冷战及冷战后的美朝关系为中心,以四章的内容较为全面地论述美朝关系及对东北亚新秩序的影响。
     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阐述论文的目的及意义、研究动态、方法及内容等。
     第二章论述冷战时期的美朝关系。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20世纪50、60年代的美朝关系。50年代美朝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朝鲜战争。进入60年代美朝关系主要是围绕几起突发事件展开的,如美国侦察船被俘事件、美军飞机被击落事件等。美国对朝实行政治对立、外交孤立、军事威慑和经济制裁的政策。总体上美朝两国关系处于充满敌意、紧张和对立的状态。第二部分论述20世纪70、80年代的美朝关系。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两国关系有所改善,双方开始了一些接触。双方关系是在对立中的缓和。
     第三章论述冷战后的美朝关系。本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20世纪90年代的美朝关系。这一时期的美朝关系主要围绕朝核问题展开的。由于克林顿政府对朝以武力打压为主,朝鲜也针锋相对,酿成了第一次朝核危机,最后双方签署了《美朝核框架协议》。此后美国对朝核政策不断调整,尽管美国对朝鲜仍然不信任,对朝核政策反反复复,但美朝关系还是不断走向缓和。第二部分论述2000年以来美朝关系的新变化及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美朝关系实现了重大突破,双方进行了一些高层互访,但美朝还未实现关系正常化。布什政府上台后,反对美朝关系的改善,从而导致美朝关系的严重倒退,布什政府的强硬姿态预示着第二次核危机的产生,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国际社会的推动,美朝最终选择了对话解决的方式。六方会谈架构的建立使人们看到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希望。尽管六方会谈进程曲折艰难,但这一进程是难以逆转的。从目前的形势看六方会谈符合各方利益,经过各方持久不懈的努力,六方会谈是可能取得成功的。第三部分对美朝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美朝关系发展的原因从政治因素来看是地区大环境的缓和。从经济因素来看,双方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政治关系的发展。只有政治关系的不断发展才能实现政经关系的良性互动。美朝关系的制约因素有双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日本和韩国的利益和六方会谈的进展。
     第四章论述美朝关系对东北亚新秩序的影响。本章首先分别分析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美朝关系对东北亚新秩序的影响;其次对影响东北亚新秩序建立的因素进行分析,影响东北亚新秩序建立的因素有美国因素、日本因素和朝鲜半岛问题的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S.A and D.P.R.K plays a major part in Northeastern Asia, Its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affect not only the situation of Korean Peninsula directly, but also the whole 21 century Northeastern Asia New Order. This paper takes 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 S. A and D. P. R. K since the Cold War as research target, expounding the course of it and which influences in Northeastern Asia New Order in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focuses on essay' s purpose , research situation, methods, content and so on.
    The second chapter, narrating the relationship during the Cold War ,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in 1950s and 1960s. The important event of is the Korean War in 1950s. In 1960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 S. A and D. P. R. K primarily focused on several important events such as American Reconnaissance Boat Captivity, American Army Airplane Brought Down ect. The American policies towards North Korea are Politics Against, Diplomacy Isolation, Military Deterrence and Economics Sanction. And the main relationship were in the situation of hostility, strain and against. The second part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in 1970s and 1980s. This period with the relax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relationship was improved. Both of them began to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The relationship of two sides is the relaxation of against. The third chapter narrating the relationship after the Cold Wa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First part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in 1990s, expanding around the North Korea nuclear issue.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s nuclear policy towards North Korea resorted to force, which brought about a tit-for-tat struggle of North Korea and led to the first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 Finally, the two countries suppress their dissension and signed the US-DPRK Agreed Framework. After that, America' s nuclear policy towards North Korea changed continually. Although the White House put no trust to North Kore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nited States and North Korea went to detente as a whole. The second part expounds the new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引文
[1] 金熙德.中国的东北亚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8
    [2] 季志业.关于东北亚的区域合作问题.现代国际关系,1997,(11):23
    [3] 朴泰衡,金东勋.朝鲜、韩国概况.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1
    [4] 高崇云.中共与南北韩关系的研究.台北:台北正中书局,1989:16
    [5] 王东福.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3
    [6] 李福兴.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国际展望,1996,(18):4
    [7] 李研.试论中韩建交的原因和意义.中国外交,1998,(7):34.
    [8] 金汉吉.朝鲜现代史.平壤:朝鲜外国文出版社,1980:305—306
    [9] 姜万吉.韩国现代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201
    [10] 同上:202
    [1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18
    [12] 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5
    [13] 金汉吉.朝鲜现代史.平壤:朝鲜外国文出版社,1980:376
    [14] 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91
    [15] (朝)劳动新闻.1954—8—17
    [16] 金日成.金日成著作选集(第四卷)中文版.平壤:朝鲜外国文出版社,1976:300—301
    [17] 颜平.朝鲜曾扣留美国侦察船.中华网,2003—6—17
    [18] (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405
    [19] (美)纽约时报.1969—5—6
    [20] 金明哲.金正日和朝鲜统一之日.平壤:朝鲜外国文出版社,2001转引自http//www.ybcbsf.com/history/war-peace/2—17.htm
    [21] 朝美关系(1866-1997).纽约: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9:110转引自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6
    [22] 国际条约集(1953—195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632—633
    [23] 顾铭学,贲贵春,宋祯焕.朝鲜知识手册.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1985:221
    [24] 刘金质.中国对朝鲜和韩国政策文件汇编(第3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4:1279—1280
    [25] 朝鲜是一个整体.平壤:朝鲜外国文出版社,1979:7
    [26] 金日成.关于朝鲜劳动党和共和国政府对内对外政策的若干问题.金日成著作选集(第6卷).平壤:朝鲜外国文出版社,1976:65—96
    [27] (韩)东亚日报.1972—7—1
    [28] (美)纽约时报.1972—5—26
    [29] 据朝中社1973年4月6日电
    [30] (朝)劳动新闻.1974—3—26
    [31] 张慧智.大国关系中的朝鲜半岛,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189
    [32] (美)纽约时报.1976—8—23
    [33] 参考消息.1977—7—16
    [34] 詹德斌.对峙中的缓和:70年代的美国对朝政策.安徽史学,2004(3):76
    [35] 时殷弘.尼克松主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342
    [36] 詹德斌.对峙中的缓和:70年代的美国对朝政策.安徽史学,2004(3):78
    [37] 参考消息.1975—7—11
    [38] (美)纽约时报.1983—7—19
    [39] 1983年10月9日在仰光烈士陵墓,正当韩国代表团准备举行献花圈仪式时,这个陵墓发生了爆炸,炸死21人,包括韩国外交部长等内阁阁员。引自新快报.2004—10—9.http://www.ycwb.com.
    [40] 当时该机从巴格达飞往曼谷,在公海上空爆炸,共有115人死亡。据称是朝鲜女特工金娴姬所为,她说是由金正日直接负责的,目的是阻止汉城奥运会的如期举行。引自中华网.2002—8—28.现在想成为女人—朝鲜女特工自传.http://military.china.com
    [41] (美)纽约时报.1988—9—24
    [42] 朝鲜中央年鉴.朝鲜中央通讯社,1981:65—66
    [43] 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0
    [44] 崔志鹰.大国与朝鲜半岛.香港:卓越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39
    [45] 据路透社华盛顿1994年10月18日电
    [46] 崔志鹰.大国与朝鲜半岛.香港:卓越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41
    [47] 张慧智.大国关系中的朝鲜半岛.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191
    [48] 张玉山.朝美关系的现实与未来.东北亚研究,2000,(3):29
    [49] 朝鲜中央通讯.1998—11—24.http://www.kcna.co.jp.
    [50] (韩)中央日报.1999—5—25
    [51] 朝鲜中央通讯.1999—9—21.http://www.kcna.co.jp.
    [52] 高连福.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当代亚太,2000,(3):19—24
    [53] 美朝双方之前进行了四轮“导弹问题”的谈判。1996年4月在柏林举行首轮双边导弹谈判;1997年6月在纽约举行第二轮会谈;1998年10月举行第三轮导弹会谈;1999年3月举行第四轮导弹会谈.
    [54] 朝鲜停战协定及其附件.朝鲜问题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475
    [55] (新)联合早报.1999—8—11
    [56] 新华社电讯稿.2000年8月10、15,9月2、15、18、25、26日
    [57] 同上:2000年11月11、16、28、29、30日
    [58] (朝)劳动新闻.1999—7—27
    [59] 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407
    [60] 据新华社华盛顿2000年10月13日电.
    [61] (韩)东亚日报.2000—10—13
    [62] 人民日报.2000—10—27
    [63] 北京青年报.2000—10—24
    [64] (美)华盛顿邮报.2000—10—25
    [65] (美)洛杉矶时报.2000—10—31
    [66] 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18
    [67] 程玉洁.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亚太战略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391
    [68] 美国总统2002年国情咨文.法新社.2002—1—29
    [69] 姜龙范.中国对朝鲜核问题的政策.见中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与朝鲜半岛问题学术会议论文集.延吉:延边大学东北亚国际政治研究所,2004:30
    [70] 韩国广播公司.2002—11—14
    [71] 朝鲜中央通讯社.2002—12—12
    [72] 同上:2002—12—22
    [73] 韩国广播公司.2002—12—31
    [74] 人民日报.2003—8—27
    [75] 同上:2004—2—29
    [76] 同上:2004—6—27
    [77] 同上:2005—8—8
    [78] 同上:2005—9—20
    [79] 同上:2005—11—12
    [80] 潘亚玲.现实主义理论与美国对朝接触政策的可能.面向太平洋,2005,(15):91
    [81] 张慧智.大国关系中的朝鲜半岛.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196
    [82] 同上:196
    [83] 同上:197
    [84] 沈骥如.经济利益是改善朝美关系的有利因素.新华网.2003—8—26
    [85] (韩)郑东泳.和平繁荣的东北亚时代与韩半岛.国际政治研究,2005,(1):6
    [86] 周辉湘,刘福江.多元利益格局与朝鲜半岛局势.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2,17(4):26
    [87] 石源华.冷战以来的朝鲜半岛问题.首尔:图书出版高句丽,2001:16
    [88] 袁明.国际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7
    [89] 李怀义.亚太安全:概念与模式.国际政治研究,2001,(1):93
    [90] 夏金梅.冷战以来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84
    [91] 潘锐.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从老布什到小布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97
    [92] (美)迈克尔·格林,帕特里克·克罗宁.美日同盟: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365
    [93] 为和平而战—韩国总统金大中访谈录.参考消息.2001—4—25
    [94] (美)陶慕廉.朝鲜半岛危机的最终解决与美国在北朝鲜的利益.战略与管理,1994,(4):30
    [95] 李成亚.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半岛安全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5):68或祁怀高,全教生.冷战后美国两任政府对朝政策比较.湖南科技 大学学报,2005,8(1):61
    [96] 韩国总统卢武铉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新华网.2003—7—12
    [97] 徐进,李鲲.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8):45
    [98] 罗炯旭.21世纪东北亚新秩序与韩半岛—以多边安全协作体制为讨论中心.载韩国学论文集(第8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205
    [99] 关于“东北亚合作组织”的设想参见黄凤志.21世纪初东北亚地区安全与合作机制探析.载于刘清才,高科.21世纪初东北亚地缘政治—区域政治与国家关系.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75
    [100] 有的学者将其归纳为二方会谈(朝韩会谈)、三方会谈、四方会谈、五方会谈(NEASD)、六方会谈。参见巴殿君.论朝鲜半岛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东北亚论坛.2004,13(1):44
    [101] 任晓.六方会谈与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可能性.国际问题研究,2005,(1):41
    [102] 闫卫民.朝鲜半岛形势与东北亚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1):56
    [1]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卷)上、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辽宁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三).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3] 宋成有,姜忻,王蕾等.中韩关系史(现代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4] 张蕴岭.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 金承哲,金强一,许明哲.东北亚政治与文化论丛(第三辑).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
    [6] 张蕴岭.合作还是对抗?冷战后的中国美国和日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 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六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8] 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9] 刘金质,张敏秋,张小明.当代中韩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 陈龙山.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二).长春:吉林省朝鲜韩国研究会,1998
    [11] 朴文一,朴真奭等.朝鲜简史.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
    [12] 姜孟山,高敬洙.朝鲜学·韩国学论丛(6).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
    [13] 陈峰君.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4] 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5] 宫少朋.冷战后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6] 姜龙范,孟庆义,方民镐.中朝日关系史(下).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
    [17] 张蕴岭.21世纪: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8] 吴木生.东亚国际关系格局.天津: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9] 张蕴岭.伙伴还是对手—调整中的中美日俄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0] 米庆余.国际关系与东亚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1] 刘宏煊.中国睦邻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22] 赵学功.当代美国外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3] 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4] 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5] 孟庆义.朝鲜半岛和平统一问题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26] 吕有生.称霸亚太—新世纪美国亚太战略大调整.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
    [27] 高连福.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8] 刘建飞,林晓光.21世纪初期的中美日战略关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29] 石源华,方秀玉.“缓和与合作:东北亚国际关系三十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首尔:大旺社,2002
    [30] 孙叔林.当代亚太政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31] 朱听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32] 张毓诗.世纪之交的国际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33] 肖月,朱立群.简明国际关系史(1945-200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4] 李春虎.战后朝鲜的抉择.首尔:大旺社,2003
    [35] 唐希中,刘少华,陈本红.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1949-200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6] 张小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37] 董宝训,张立华.从停战到和平?—危机笼罩下的“板门店”报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38] 沈定昌.韩国对外关系.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2003
    [39] 王传剑.双重规制—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0] 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十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1] 张蕴岭.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2] 陶文钊,杜瑞清,王旭.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3] 李慎明,王逸舟.2004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3
    [44] 崔佳灵,唐贤兴.大国外交(上下册).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45] 王逸舟.全秋政治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6]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1945—2003).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47] 倪世雄,王义桅.中美国家利益比较.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48] 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编.中国朝鲜史研究(第一辑).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49] 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美国)
    [1]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 (美)威廉·汉得森.国际关系.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98
    [3] (美)埃兹拉·沃格尔(傅高义)田斌译.与中国共处:21世纪的美中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 (美)丁·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7]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8] (美)马克·吉纳斯特.冲突与合作:演进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 (美)尤金·维特克科普夫,克里斯托夫·琼斯.美国对外政策的未来走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 (日)入山映.朝鲜半岛的将来与国际合作.东京:日本世川和平财团,2002
    [1] (韩)李基白.韩国史新论.首尔:国防文化出版公司,1994
    [1] 王德华,马维先.外国学者纵论东北亚安全与发展及朝鲜半岛问题.东北亚研究,1994,(1):66-71
    [2] 李英武.核问题与朝鲜半岛形势.东北亚研究,1994,(2):62-64
    [3] 唱新.东北亚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及美国的东北亚政策.东北亚论坛,1994,(3):6-12
    [4] 杨刚.朝美核会谈:进程、内容及展望.东北亚研究,1995,(1):49-53
    [5] 李昶,安军.朝鲜核问题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东北亚研究,1995,(3):36-40
    [6] 韩镇涉,徐葵.关于东北亚未来安全问题的几点看法.当代亚太,1995,(5):49-54
    [7] 高恒.东北亚的安全格局及未来走势.21世纪,1995,(6):34-36
    [8] 田培良.东北亚安全态势及走向.东北亚研究,1996,(1):19-22
    [9] 朴成昊.东北亚新秩序与朝鲜半岛.社会科学辑刊,1996,(1):78-81
    [10] 高科.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区域内的国际政治框架及走势.东北亚论坛,1996,(2):11-14
    [11] 韩忠富.美国对朝政策浅析.东北亚论坛,1996,(2):21-25
    [12] 涂象钧.朝鲜半岛局势与大国关系.国际展望,1996,(2):13-14
    [13] 陶炳蔚.东北亚局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问题研究,1996,(2):13-16
    [14] 任晓,沈丁立.东北亚地区安全的现在与未来.国际展望,1996,(7):10-12
    [15] 夏立平.对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的一些看法.现代国际关系,1996,(12):12-15
    [16] 徐萍.冷战后东北亚的两种战略态势及冲突.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7,(1):67-72
    [17] 陈龙山.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浅议.当代亚太,1997,(2),24-28
    [18] 谭再文.东北亚安全问题.国际观察,1997,(3):28-31
    [19] 孟庆义.从“国家利益”看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延边大学学报,1997,(3):50-51
    [20] 张锦芳.面向21世纪的东北亚安全合作.当代韩国,1997,(4):15-17
    [21] 李大光,尤东晓.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及其走向.国防,1997,(6):20-21
    [22] 张英.论冷战后的朝鲜半岛形势.东北亚研究,1998,(1):34-39
    [23] 李靖宇,曾祥正.美国与东北亚关系:利益、政策与影响.长白学刊,1998,(3):73-78
    [24] 李大光,李莉.东北亚安全形势特点及走向.现代国际关系,1998,(6):19-22
    [25] 宋德星.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形势的变化.现代国际关系,1998(9):34-38
    [26] 陆忠伟.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局势.当代亚太,1999,(1):14-15
    [27] 程广中,赵海军.积极推进东北亚安全合作.东北亚论坛,1999(2):1-6
    [28] 石冬明.试论东北亚地区安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9,(6):22-25
    [29] 安洪泉.调整中的美国对朝鲜政策.现代国际关系,1999,(7):23-24
    [30] 金勋.试论东北亚和平体制的建立.东北亚论坛,2000,(1):89-92
    [31] 张琏瑰.美国对朝政策的调整及其对我周边环境的影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1):42-44
    [32] 高连福.国家关系的新发展—浅论东北亚国家构筑伙伴关系.太平洋学报,2000,(1):23—30
    [33] 刘昌明.世纪之交的美国对朝政策及美朝关系走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4):89-95
    [34] 吕有生.大国关系与东北亚安全.国际政治,2000,(8):74-76
    [35] 陈池.试谈朝鲜半岛建立新和平机制问题。当代韩国,2000,(冬):3-7
    [36] 巴殿君.朝美和谈对东北亚格局的影响.东北亚论坛,2001,(1):12-14
    [37] 刘中树.21世纪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展望.东北亚论坛,2001,(1):3-4
    [38] 王少普.朝鲜半岛缓和进程与东北亚局势.国际观察,2001,(2):45-48
    [39] 李华峰,黄润浩.集体安全的实践及对东北亚安全模式的启示.延边大学学报,2001,34(2):41—44
    [40] 路宝春,邱亚威.朝鲜半岛局势的新变化对东北亚格局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3):110-114
    [41] 李华锋,王晓波.军事同盟、合作安全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东疆学刊,2001,18(3):1-4
    [42] 王晓波.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机遇与原则.东疆学刊,2001,18(4):33-36
    [43] 赵银亮.嬗变中的东北亚国际权力结构及其影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6):100-102
    [44] 任晓.变化中的美国对朝政策.探索与争鸣,2001,(8):27-28
    [45] 朴键一.布什政府的对朝政策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1,(10):40-45
    [46] 郑信哲.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对东北亚地区的多种影响.当代韩国,2001,(秋):12-15
    [47] 沈海涛.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及其不稳定因素分析.东北亚研究, 2002,(1):33-36
    [48] 王传剑.论东北亚战略格局与朝鲜半岛问题.东北亚研究,2002,(2):5-10
    [49] 林晓光.朝鲜半岛:东北亚国际战略格局的“百慕大三角”.东北亚研究,2002,(2):16-21
    [50] 赵月峰,李华锋.论影响东北亚多边安全体制建立的因素.延边大学学报,2002,35(2):24-26
    [51] 陈贺.朝鲜半岛和平统一对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影响.东北亚研究,2002,(3):13-17
    [52] 邵秀英,王国梁.大国力量均势与东北亚格局.世界地理研究,2002,11(3):79-85
    [53] 虞满华,黄润浩.试析21世纪初的东北亚政治格局.延边大学学报,2002,35(3):31-35
    [54] 朱金南,胡强.布什政府的东亚政策展望.国际观察,2002,(4):61-62
    [55] 刘洁.美国是影响东北亚区域安全的关键性因素.长白学刊,2002,(6):30-32
    [56] 刘建飞.意识形态对冷战后美国对朝政策的影响.当代亚太,2002,(9):42-47
    [57] 李泰桓.21世纪东北亚秩序和韩中协作.当代韩国,2002,(夏):32-34
    [58] 姜秀敏,陈先才.试论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安全.行政与法,2002,(11):80-81
    [59] 王志伟.浅析美国对朝鲜半岛核问题的政策选择.延边大学学报,2003,36(1):30-33
    [60] 徐漪.朝鲜半岛的格局与未来.东北亚论坛,2003,(2):57-61
    [61] 黄亮新.朝鲜核问题:难以逃避的零和游戏.东北亚研究,2003,(2):32-35
    [62] 朱锋.布什政府的半岛政策与朝鲜核危机.现代国际关系,2003,(2):1-7
    [63] 朴键一.朝鲜核问题及其未来走向.当代亚太,2003,(3):23-26
    [64] 林晓光.朝鲜核危机与东北亚的和平与安全.和平与发展,2003,(3):5-9
    [65] 崔志鹰.“核危机”与朝美关系前景.东北亚论坛,2003,(4):12-15
    [66] 杨伯江.东北亚安全形势的变化与态势.现代国际关系,2003,(4): 12—14
    [67] 宋成有.析朝鲜半岛的两次核危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4):49—51
    [68] 杨红梅.朝鲜核危机的症结及走向.现代国际关系,2003,(5):21—26
    [69] 江西元.试析东北亚安全合作框架变化趋势与特点.国际观察 2003,(5):1-7
    [70] 时永明.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国际问题研究,2003,(5):52-54
    [71] 周敏凯.朝鲜核危机与美国及东亚主要国家的立场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35(5):35-41
    [72] 蒋立峰.东北亚安全与发展的保证.日本学刊,2003,(6):1-4
    [73] 郭延军,李明,王志涛.霸权稳定模式与东北亚合作安全机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19(6):68—71
    [74] 沈骥如.维护东北亚安全的当务之急—制止朝核问题上的危险博弈.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9):53—58
    [75] 许爱平.国际新形势下的朝美核争端及其走向.东南亚纵横 2003,(10):61-65
    [76] 金美花.核危机以来布什政府对朝政策的演变.东北亚研究,2004,(1):64-67
    [77] 朱锋.“六方会谈”后的朝核危机:问题与前景.国际政治,2004,(1):88—94
    [78] 朱辽野.促进合作维护和平 实现共赢—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走势分析.东北亚论坛,2004,13(2):35-38
    [79] 王传剑.从历史角度看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实质.文史哲,2004,(2):76-85
    [80] 江西元.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框架前景.东北亚论坛,2004,13(3):44-48
    [81] 贺曙敏,庞东梅.试析冷战后美朝的安全困境.工会论坛,2004,10(3):102-103
    [82] 蒲国良.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的历史由来及其实质.国际政治,2004,(3):142-146
    [83] 张广秦.朝鲜核危机与东北亚安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6(3):7-12
    [84] 宋伟.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黑河学刊,2004,(3): 22-24
    [85] 王军.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对朝政策的演变.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8(4):28-30
    [86] 黄庆华 李希若 李学刚.影响美国对朝政策的因素分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4):11-15
    [87] 杨伯江 季志业 傅梦孜 林利民等.东北亚安全机制:现实与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04,(4):43-53
    [88] 胡黎霞.东北亚国际关系新视角.北华大学学报,2004,5(5):31-35
    [89] 韩彩珍.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一种制度分析.国际政治,2004(5):153-157
    [90] 于迎丽.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国际观察,2004,(6):34-39
    [91] 马为民.布什连任与朝核问题.东北亚研究,2005,(1):19-23
    [1] (美)利纳·荣格.孙树青 译 美国对朝鲜政策的变化及未来朝美关系.西伯利亚研究,1996,23(6):44-48
    [2] (美)傅高义(Ezra Vogel)李江涛 译 三个王国—朝鲜:东北亚势力的集中地.开放时代,1997,(5):71-73
    [3] (美)罗伯特·S·罗斯.二十一世纪东亚的力量均衡:两极结构的稳定性.见:张蕴岭.21世纪: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9-109
    [1] (韩)赵永植.21世纪之展望与韩、中、日三国的作用和使命.见:辽宁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三).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41—47
    [2] (韩)李炳镇.冷战后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化与韩半岛问题研究(摘要).国际政治研究,1997,(3):97-100
    [3] (韩)金龙浩,徐东万,李勤.最近韩美日三国学者对朝鲜未来的展望与分析.见:陈龙山.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长春:吉林省朝鲜韩国研究会.1998:44—72
    [4] (韩)李炳镇.美国的东北亚政策.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23(1):7-11
    [5] (韩)李炳镇.冷战后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化与特点.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23(5):51-55
    [6] (韩)全家霖.新世纪东北亚区域合作探讨.东北亚论坛,2001(4):77-79
    [7] (韩)李奎泰.浅论21世纪东北亚和韩中关系的新典范问题.见:交流·沟通·全球化时代的中韩关系—纪念中韩建交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青岛:青岛大学法学院韩国研究中心,2002:180—191
    [8] (韩)金昌焕.试论朝鲜核危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8):69—74
    [9] (韩)李南周 肖伟山 译 朝核问题的发展与东北亚的和平.读书,2003,(11):88-94
    [10] (韩)张诚珉.9·11以后东北亚战略关系的重组与韩国的选择.见:石源华,方秀玉.缓和与合作:东北亚国际关系三十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首尔:大旺社,2003:315—342
    [11] (韩)崔春钦.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见:朝鲜半岛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朝鲜史研究会.2004:94—106
    [1] (日)宇野重昭,21世纪东亚形势与日中关系.见:李玉,汤重南.21世纪中国与日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00—312
    [2] (日)泽井安勇.“东北亚大设想”研究的新进展.当代亚太,2004,(12):34—36
    [3] (日)高村忠成.东北亚多国间安全保障对话框架形成的可能性.见:米庆余.国际关系与东亚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82—188
    [4] (日)小岛朋之.东北亚形势与日本外交-以多国间的协调机制为目标.同上:191—208
    [5] (日)小岛朋之.亚太地区的中美日俄关系及日本在东北亚的外交.见:张蕴岭.21世纪: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78—183
    [6] (日)近藤昭一.冷战时代后冷战时代以及9·11事件后的日中韩关系.见:石源华,方秀玉.缓和与合作:东北亚国际关系三十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首尔:大旺社,2003:16—22
    [1] (俄)季达连科.朝韩对话和东北亚安全的前景.见: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九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5—26
    [2] (俄)特卡钦科.朝韩之间接近的内部因素.同上:27—28
    [1] (澳)斯图尔特·哈里斯 姜良根,陈国强 译 东北亚冷战结束:全球性的含义.东北亚研究,1994,(4):19-25
    [1] (朝)劳动新闻 http://www.kcna.co.jp/today-rodong/rodong.htm
    [2] (美)白宫.http://www.whitehouse.gov
    [3] (美)国会.http://www.house.gov
    [4] (美)国务院.http://www.state.gov
    [5] (美)国防部.http://www.defenselink.mil
    [6] (美)中央情报局..http://www.cia.gov
    [7] (美)国际战略问题中心.http://www.csis.org
    [8] (韩)青瓦台.http://www.bluehouse.go.kr
    [9] (韩)国务院.http://www.mofat.go.kr
    [10] (韩)国防部.http://www.mnd.go.kr
    [11] (韩)统一部.http://www.unikorea.go.kr
    [12] (韩)国家情报院.http://www.nis.go.kr
    [13] (韩)国防研究院.http://www.kida.re.kr
    [14] (韩)外交安保研究院.http://www.ifans.go.kr/ko
    [15] (韩)统一研究院.http://www.kinu.or.kr
    [16] (韩)远东问题研究所.http://ifes.kyungnam.ac.kr
    [17] (韩)和平问题研究所.http://www.ipa.re.kr
    [18] (韩)北韩问题研究所.http://www.koreascope.org
    [19] (韩)朝鲜日报.http://www.chosun.com
    [20] (韩)东亚日报.http://www.donga.com
    [21] (韩)联合新闻.http://for.yna.co.kr
    [22] (韩)我们国家.http://www.kcckp.net/ko
    [23] (日)首相官邸.http://www.kantei.go.jp
    [24] (日)共同通信社.http://www.kyodo.co.jp
    [25] (日)朝鲜新报 http://www.korea-np.co.jp
    [26] (日)朝鲜中央通信http://www.kcna.co.jp
    [27] (日)朝日新闻 http://www.asahi.com
    [28] (日)读卖新闻 http://www.yomiuri.co.jp
    [29] (日)东京新闻.http://www.tokyo-np.co.jp
    [30] (新)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