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论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以来,对唐代大历至贞元之际著名诗人顾况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些较为可疑的轶事传闻被直接当作“信史”来引用、论证论点;对其文章的研究也明显不足等。因而,本文拟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对顾况的生平进行考订,并对其思想、诗文创作、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系统地研究与论述。
     对顾况的生平,本文以王启兴、张虹所著《顾况诗注·前言》为基础,参考前贤论述,以“补正”的形式叙一己之心得;并对顾况具有“怪异绘画方式”之事提出质疑。
     而顾况的思想是以道教思想为基调的。在此基础上,他吸收了佛教中的部分思想来为己所用,与道教思想一起为自己构建一片精神上的家园;而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则是环境因素与个人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必然,给诗人的思想留下了儒家的烙印。儒释道三教对诗人思想都有影响。
     顾况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了“奇俗”而又关注现实的特色,其文章成就不高,但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
     儒家的文学观在顾况的文学思想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但他的文学观也并非只单纯体现了儒家文学观点,而是显得驳而不纯,并且在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上还有着一定距离。
In the 20th century , the study of the famous poet Gukuang whose major creation period was between Dali and Zhenyuan of Tang Dynasty have got greater development. But in the study proc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for example, some suspicious anecdotes is directly regarded as "true historical record"; the study of his articles is also obvious insufficiency. So this paper on the study foundation of former acting researcher will examine the life stories of Gukuang, and is going to study his thoughts, works creation and literature thoughts systematicly .
     For the life stories of Gukuang, this paper takes Preface of the Note for Gukuang poem written by Wangqixing and Zhanghong as foundation with the form of "the supplement of textual" to express the viewpoints, and to put forward query to Gukuang's "weird painting method".
     The thoughts of Gukuang take religion of the Taoism as keynote. On this foundation, he absorb the partial thoughts in the Buddhism, with Taoism, to found home of spirit for himself. But the absorption of the Confucianist is the necessity that environmental and personal factors taking affect together, having left the brand of the Confucianist to the thoughts of the poet. The Confusianism, the Buddhist and the Taoism all have the influence to the thoughts of Gukuang.
     The poem creation of Gukuang have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oddness with common" and social-minded. His articles' achievement is not high, but the value of historical data are very important.
     The literature criticism theory of the Confuciani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terature thought of Gukuang, but his literature thoughts is not embodied the literature viewpoint of the Confucianist merely. They are very heterogeneous, and his theory is not unified with his practice.
引文
[1]《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1月,页379-408。
    [1]《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页77-81。
    [2]《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页158-160.
    [3]《台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页70-74。
    [4]《文献》,1996年第2期,页28-35。
    [5]胡正武先生的系列论文观点大致相同,故仅以其《顾况任新亭监之“新亭”考》文为代表进行介绍,余不赘述。
    [6]《唐代文学研究》第10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页342-347。
    [7]《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页20-24。
    [8]《唐代文学研究》第6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页441-448。此篇与上述胡正武先生的《顾况任新亭监之“新事”考》实为一文。
    [1]此处主要指单篇论文中的顾况研究情况。对顾况诗文及思想的研究,多见于各文学史、诗史、美学史等类著作,但叙述大多较为简略,在此不--赘述。
    [2]《复旦学报》,1960年第1期,页28-34。
    [3]《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页16-25。
    [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8期,页57-61。
    [5]《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页107-113。
    [1]《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页13-18。
    [2]《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页67-72。
    [3]《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页67-70。
    [4]《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页53-55。
    [5]《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页65-66,74。
    [6]《嘉兴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页57-62。
    [7]《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页24-26。
    [1]就某一作者的某一题材作品进行研究,在文学研究领域并不少见。但对顾况来说,郑文却是首次。
    [2]《顾易生文史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页187-198.原载于《中国学研究》第1辑,中国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3]《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夏之卷,页46-53。
    [1]《赵昌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页131-159。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2]《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页410-432.原载于《文学史》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
    [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5]王集在整理中亦有一些失误。其所收《石伞峰铭》诗,实为顾况《玉笥山书台石伞峰铭》文,《全唐文》卷五二九收录此篇;残句“崦合桃花水,窗鸣柳谷泉”实为顾况《山居即事》诗“崦合桃花水,窗分柳谷烟”之异文;当删汰。故王集实收顾况诗二百一十九题二百四十二首,联句一,残句九则。
    [6]《顾易生文史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页199-210。原载于《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7]中华书局,1980年11月,页148-149。
    [1]本文不取“四唐”之说,用“中唐”来限定顾况的文学活动时期,而代之以“大历至贞元”这一时间段。因为顾况虽历经玄、肃、代、德、顺、宪六朝,但他的文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历至贞元时期。用“中唐”,则时间上太过宽泛。
    [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本文所引顾况诗歌,除特别标示外,均出自此《顾况诗注》。
    [2]生年727之说,可见于闻一多《唐诗大系》、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赵昌平《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与傅璇琮先生商榷》等,其中以赵昌平先生所述理由最为详备,亦为学界所接受。赵文详见《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页77-81。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八六,中华书局,1983年11月,页7026。
    [4]赵昌平先生说详见《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与傅璇琮先生商榷》。陶敏先生说详见《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顾况”条补正,中华书局,1995年11月,页141-143。
    [5]顾易生先生说详见《顾况与顾况集》,《顾易生文史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页199-210。此前,顾先生曾认为顾况大约生于玄宗开元中,卒于宪宗元和中,见《顾况和他的诗》,《复旦学报》,1960年第1期,页28-34。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二九,中华书局,1983年11月,页5370-5371。本文所引顾况文,除特别标示外,均出自《全唐文》卷五二八至卷五三○,页5362-5385。
    [2]详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卷三,中华书局,1987年5月,页633-654。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二九,中华书局,1983年11月,页5372。
    [4]见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顾况”,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修订本,页330。
    [5]分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一二五、二六八、三二二,中华书局,1960年4月,页948、1240、2989、3626。
    [1][明]胡正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六“谈丛二”云:“杜甫诗中每自称潛夫,顾况诗中每自称悲翁,可作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页274。杜诗中自称“潜夫”者,有“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等,分见《全唐诗》卷二二八、二三四,中华书局,1960年4月,页2477、2588。
    [2]范祥雍 启功 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十:“王默,师项容,……顾著作知新亭监时,默请为海中都巡。问其意,云:要见海中山水耳”。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5月,页204-205。
    [3]《尚书故实》载:“顾况,字逋翁,文词之暇,兼攻小笔。尝求知新亭监,人或诘之,谓曰:‘余要写貌海中山耳'。仍辟善画者王默为副知也。”与《历代名画记》所记有所出入。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页7。
    [4]胡正武先生认为顾况登第时已33岁,并云:“按赵昌平的考证,顾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中进士时年已33岁”。见《顾况任新亭监时地新考》诸文。然遍检赵昌平先生《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与傅璇琮先生商榷》、《顾况诗集·前言》、《唐才子传校笺》“顾况”条诸文字,均主其约生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未见赵先生有“开元十三年”说。此处或为胡先生误记。
    [1]详赵昌平先生《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与傅璇琮先生商榷》文。
    [2]胡正武《唐朝文学作品中的袁晁起义》,台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页8-12。
    [1][清]徐松著 孟二冬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7月,页394-395。
    [2][五代]刘昀等著《旧唐书》,卷一九九,中华书局,1975年5月,页5337。
    [3][宋]欧阳修 宋祁等著《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2月,页5205。
    [4][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九五,中华书局,1955年6月,页1713。
    [1]中华书局,1992年9月,页625。
    [2]杨天宇著《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页207。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九五,中华书局,1983年11月,页4017。
    [4][清]徐松著 张穆校补 方严点校《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8月,页78。
    [5]辽海出版社,1998年12月。
    [1]非熊登第约在武宗会昌五年(845),详见《唐才子传校笺》“顾况”条及“顾非熊”条。
    [2]关于“红叶题诗”故事的承传流变,可参见李光生《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研究》(《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页44-47)、鲁茜《论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的悲剧品格》(《唐都学刊》,2003年第2期,页8-11)、陈庆纪(论“红叶题诗”的宫怨主题》(《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页6-8)等。
    [3][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11月,页48。
    [1][唐]张彦远撰 范祥雍 启功 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5月,页199,页204-205。
    [2][唐]李绰撰《尚书故实》,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页7。
    [3]见《封氏闻见记校注》页48。
    [4]见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第三章第三节之“隋唐五代笔记要籍简介”,中华书局,2001年11月,页188: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序》则谓此书选定在贞元十六年(800)后。
    [5]参见洪惠镇《唐代泼墨泼色山水画先驱“顾生”考》,《美术观察》1998年第11期,页57-60。
    [1]《历代名画记》约成于大中元年(847),参见宗白华遗著《张彦远及其<历代名画记>》,《学术月刊》1994年第1期,页3-11、48;《尚书故实》约成书于广明中(880-881),参见周祖譔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页320“李绰”条。
    [2]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页393。
    [3]以上诸条,分见于范祥雍启功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页172、 177、199、200、204。
    [1][宋]黄休復撰 秦岭云点校 《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5月,页24。
    [2][宋]黄休復撰 秦岭云点校《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5月,页57。
    [3][宋]邓椿撰 黄苗子点校《画继》,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5月,页7。
    [4]同上,页43。
    [5]同上,页49。
    [6][宋]欧阳修著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3月,卷一三○,页1982。
    [1][明]张丑著 《清河书画舫》,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3月,第817册,页139。
    [2][清]卞永誉编著《式古堂书画汇考》,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3月,第828册,页650。
    [1]详见[五代]刘昀等著《旧唐书》,卷五《高宗下》,中华书局,1975年5月。
    [1]详见[五代]刘昀等著《旧唐书》,卷九《玄宗下》,中华书局,1975年5月。
    [2][五代]刘昀等著《旧唐书》,卷一三○,中华书局,1975年5月,页3622-3623。
    [3][五代]刘昀等著《旧唐书》,卷一二五.中华书局,1975年5月,页3553、3555。
    [4]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卷四.中华书局,1989年3月,页169。
    [5]同上,卷五,页343-3440
    [6]同上,卷四,页188。
    [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页3。
    [2][五代]刘昀等著《旧唐书》,卷一三○,中华书局1975年5月,页3623。
    [3]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页7。
    [4][五代]孙光宪撰 贾二强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6月,页164。
    [1]赵昌平校编《顾况诗集·前言》,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页6。
    [2][明]唐汝询编释[明]蒋汉纪增释《汇编唐诗十集》,转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页1405。
    [3][清]贺裳撰《载酒园诗话又编》“顾况”条,郭绍虞编选 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页340。
    [4]同上。
    [1][五代]刘昀等著《旧唐书》,卷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5月,页604。
    [2][唐]杜光庭撰《历代崇道记》,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道藏》版,第11册,页7。
    [3]魏承思著《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页13。
    [4]张中行著《禅外说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页101。
    [5]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页181-182。
    [6]关于天台宗对道教理论的吸取,可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第三册第四章第二节相关论述。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
    [1]王启兴 张虹校注《顾况诗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页2。
    [1][五代]刘昀等著《旧唐书》,卷一三○,中华书局1975年5月,页3623。
    [2][唐]李绰撰《尚书故实》,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页7。
    [3][清]翁方纲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月,页58。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八六.中华书局,1983年11月,页7026。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八六,中华书局,1983年11月,页7026。
    [1]陈尚君辑校 中华书局,2005年9月。
    [1]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3月。第211册,页664。以下所引之《四库全书》,均为此版。
    [2]分见于《四库全书》第852册页388、第872册页478、第844册页705。
    [3]分见于《四库全书》第847册页695、705。
    [1]分见[宋]曾慥编《乐府雅词》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唐宋人选唐宋词》本,上册,页351;[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中华书局,1960年11月,页473;[清]陈廷敬、王奕清等编《钦定词谱》卷一,中国书店,1983年3月,第一册,页10。
    [2]见[宋]曾季狸撰《艇斋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历代诗话续编》本,上册,页322。
    [3]《乐府雅词》约成书于绍兴十六年(1146),参见《唐宋人选唐宋词》本《乐府雅词》前言;《能改斋漫录》成书约在绍兴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154-1157),参见中华书局版此书出版说明。《漫录》较《雅词》晚出,且文字上无太大差异,当为转述之作。
    [4]《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页135-140。
    1.[唐]崔令钦撰 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1962年版。
    2.[唐]张彦远著 范祥雍 启功 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3.[唐]顾况著 赵昌平编注《顾况诗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唐]顾况著 王启兴 张虹编注《顾况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五代]刘昫等著《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6.[宋]欧阳修 宋祁等著《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7.[宋]计有功编著《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宋]曾慥撰 曹元忠 葛渭君校《乐府雅词》,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编《唐宋人选唐宋词》本2004年版。
    9.[元]方回选评 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0.[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2.[清]沈德潜编著《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3.[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1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16.[清]陈廷敬 王奕清等编《钦定词谱》(第一册),中国书店1983年版。
    17.[清]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注疏》,安徽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8.[清]纪昀等编《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整理本1997年版。
    19.[清]徐松著 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
    20.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1.王德毅编著《历代名人年谱总录》,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年版。
    22.万曼编著《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23.刘开扬著《唐诗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4.任半塘著《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5.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82年版。
    26.孙琴安选注《唐人七绝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7.马茂元 赵昌平编注《唐诗三百首新编》,岳麓书社1985年版。
    28.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1995年版。
    29.吴汝煜 胡可先著《全唐诗人名考》,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0.罗宗强 郝世峰主编《隋唐五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1.张步云著《唐代诗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2.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33.周祖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34.蒋寅著《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5.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6.闻一多著《唐诗大系》,孙党伯 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本,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7.许总著《唐诗史》(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8.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9.蒋寅著《大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
    40.张少康 刘三富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1.傅璇琮主编《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2.佟培基编撰《全唐诗重出误收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3.杨世明著《唐诗史》,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44.傅璇琮著《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96年版。
    45.李维著《诗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46.王运熙 杨明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7.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8.赵昌平著《赵昌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9.余恕诚师著《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0.苏雪林著《唐诗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本1997年版。
    51.朱光潜著《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2.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3.陈国灿 刘健明著《<全唐文>职官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54.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5.陈文忠著《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6.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7.孟二冬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8.陶敏 李一飞 傅璇琮编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59.吴功正著《唐代美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60.郭绍虞编著《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1.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6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3.蹇长春主编《中华大典·文学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4.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5.查屏球著《唐学与唐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6.杜晓勤著《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67.陈贻焮编注《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68.顾易生著《顾易生文史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69.肖占鹏主编《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0.马焯荣著《马焯荣文选二·中国宗教文学史》,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年版。
    71.胡适著《白话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2.冯沅君 陆侃如著《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3.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
    74.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修订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5.孙琴安著《唐诗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6.傅绍良著《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7.岑仲勉著《唐人行第录》(外三种),中华书局2004年版。
    78.刘航著《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79.(美)宇文所安著《盛唐诗》,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80.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中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
    81.马自力著《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查屏球著《从游士到儒士》,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顾易生《顾况和他的诗》,《复旦学报》1960年第1期。
    84.赵昌平《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与傅璇琮先生商榷》,《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85.赵昌平《“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86.王启兴《顾况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87.邓红梅《顾况诗歌新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8期。
    88.孟二冬《论中唐时期文化特质的转移》,震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89.李昕 李光复《中国画泼墨泼彩溯源》,《美术观察》1996年第3期。
    90.胡正武《顾况任新亭监时地新考》,《台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91.胡正武《顾况任新亭监之“新亭”考》,《文献》1996年2月。
    92.胡正武《顾况任新亭监的“新亭”究在何处》,《唐代文学研究》第6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93.顾易生《顾况<游仙记>与<莽虚赋>考释》,《中国学研究》第1辑,中国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94.洪惠镇《唐代泼墨泼色山水画先驱“顾生”考》,《美术观察》1998年11期。
    95.顾易生《顾况与顾况集》,《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96.周桂峰《白居易事迹辨说三则》,《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97.李乃龙《论唐代诗人与道士交游的范型及其诗学意义》,《唐都学刊》2000年第3期。
    98.李乃龙《道士与唐诗》,《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99.雷恩海《天心月胁,骏发踔厉--顾况诗歌新论》,《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100.周明秀《顾况:在李白与李贺之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01.周明秀《逸歌长句 骏发踔厉--对顾况诗风的再评价》,《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
    102.沈文凡《儒禅互融与大历诗风》,《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3期。
    103.梅红 周啸天《宫词和宫怨之辨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04.姜剑云《论中唐通俗诗派》,《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05.查屏球《由皎然与高仲武对江南诗人的评论看大历贞元诗风之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06.戴伟华 柏秀娟《超越与回归--从<桃花源记>、<游仙窟>到<仙游记>》,《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夏之卷。
    107.柏秀娟 林衍《“独倚长剑凌清秋”--论顾况诗歌的盛唐艺术精神兼及绘画创作》,《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08.柏秀娟《谈顾况与佛教的因缘及其诗歌创作》,《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109.刘亮《论唐五代题画诗与同期山水画审美精神的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第5期。
    110.金程宇《<全唐诗>补编订补》,《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
    111.郑瑛中《顾况与临海新亭监》,《唐代文学研究》第10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112.胡正武《顾况浙东行踪考略》,《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13.张学敏《竹枝词四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14.郜林涛《大历江南诗人的佛学情缘》,《唐都学刊》2005年第3期。
    115.景遐东《东晋至唐朝江南文化特征新论》,《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116.景遐东《论中唐时期江南地区的诗酒文会》,《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17.廖文华 陈小芒《唐宋贬谪江西地域的文士考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18.邓国军《浑然一体 尺幅千里--“诗中有画”内蕴辨正》,《学术界》2005年第5期。
    119.陈耀东 陈思群《承先启后 探新求奇--顾况诗文纵横谈》,《嘉兴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20.郑顺婷《论顾况的题画诗》,《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21.柏秀娟《顾况思想与创作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122.卫亚浩《栖居在盛中唐之间--顾况诗歌略论》,湘潭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