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问题社会建构中传媒场域介入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人类文明的几千年发展中,诚信是社会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道德、文化基础之一,但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诚信的缺失却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正视这一问题,借助社会问题建构论这一新的理论,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是怎么看待、解决这一问题的全过程,研究了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它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本文应用的社会问题建构论是社会问题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这种理论认为很多现象是客观地存在着的,但什么是社会问题以及问题的性质是什么却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社会现象的问题性质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建构中有很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大众传媒、政府、专家学者,他们分别代表社会和各利益方来建构社会问题。建构主义注重研究各利益方代表谁的利益,用什么样的事实去建构,以及如何建构这个复杂的过程。
     本文由此来考察30多年来我国社会对待诚信问题的过程,借鉴其他领域社会问题建构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将诚信问题的社会建构活动分为公共关注、议题聚合、舆论动员和对策行动四个阶段,详细考察了传媒、政策和学术这三个场域在诚信问题社会建构中的互动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在公共关注阶段,最为活跃的是传媒场域,它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报道开启了诚信问题的公共关注,让更多的人逐渐感知到问题的存在,进而引起全社会的注意。此阶段,政策场域处于前决策过程,是整个政策过程的开始期,政府部门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也开始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学术场域是研究上的跟进,开启诚信问题的理论化研究进程。
     在议题聚合阶段,是以学术场域为主进行问题的类型化和问题定性,形成了以前没有的诚信问题的概念或概念系统。政策场域察觉到了问题的性质,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并与其他社会管理相关联,一步步推进诚信问题的政策议程;传媒场域则是以自己独特的阵地传播概念、性质,也以报道辅助诚信问题的议题聚合。
     在舆论动员阶段,又是传媒场域发挥主导作用,它采用各种报道框架来影响人们的认知,制造舆论,从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诚信问题的解决中来。政策场域中的局部政策开始试行,并借助传媒做社会动员,既为全面政策出台制造舆论,也通过这种动员达到人们对政策出台的心理预期及认同;学术场域则是对已经定义的问题进行传播,将学术问题尽可能地转化为现实问题,并进行政策建议,甚至为政策的出台做学理性的准备。
     在对策行动阶段,政策场域最为活跃,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政策大量出现并呈现体系化特征。传媒场域在政策出台中营造舆论环境,为公众提供一个意见反馈和建议提出的平台,不仅对政策进行宣传,也和相关人士一起对政策进行评估与监督;学术场域以政策目标为指引,持续理论研究,并通过期刊乃至大众传媒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还进行政策评估和对策性研究,影响政策的过程,在学术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验证自己理论的有效性。
     本文从社会问题建构理论出发,研究诚信问题社会建构的实质、要素、过程,为诚信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本文在诚信问题社会建构的四个阶段中,考察了传媒、政策和学术三个不同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制,进一步从这个角度考察了传媒场域的角色、功能与地位。本研究不仅使用了文献法、深度访谈法、个案研究法,也对传媒、政策和学术三类样本进行了抽样分析,做到了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During thousands years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civilization, integrity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in moral and culture field that runs the society. Meanwhile lacking of integrity now is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n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 is facing the problem, digging the whole process systematicall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studying how mass media works and what it make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 Theory is the new angle of view. Phenomenon exists objectively while what is the social problem and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are constructed. The scholars found out that the nature of phenomenon is re-construction continuously. Although many social powers involved, mass media, government and professionals make it different. They represent variety people to construct the society problem. Constructionist theory emphasis that who they represent, how to construct and by what to construct.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process how china dealing with integrity problem and re-construct integrity problem into four parts those are public focus, topic summarize, public opinion motiv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ction. The article inspects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fields, the media field, the policy field and the academic field, as well as the working rules.
     During Public Focus period, media is the most active field. It starts the Public Focus on integrity by series of reports, reminding more people realize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At that time, policy positions in pre-decision, the beginning of the policy process and government tries to find out the solution. Academic follows with the theory study.
     During topic summarize period, stylization and definition in academic field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concept system of integrity. Policy noticed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explored the path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push the policy to solve the problem together with the other society managements. Media expresses concept by its own tools.
     During public opinion motivation period, media takes the main role. It influences people's idea by reports, and motivates people to take part in the solution process. Parts of policy work, accompany with media. It prepares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coming of the policy and adjusts people's psychology prospect and commitment. Academic field communicates the defined problem, transfers the academic problem to reality and conduct policy discussion, even the science preparation for coming of the policy.
     During countermeasure action period, policy is the most active field. The policies appoin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emerge mas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Media makes the environment, provides the platform of feedback and suggestion and remotes the policy, evaluates and supervises the policy along with others. Academic field proceeds theory study which is directed by policy and communicate the research reports by magazine and mass media. Evaluating policy, studying countermeasure action and influencing the process of the policy, academic field solves the academic problem and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heory.
     With the view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 theor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essence, the elements and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ng integrity problems.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integrity problems and opens a new research way. This article re-construct integrity problem into four parts those are public focus, topic summarize, public opinion motiv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ction. The article inspects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fields, the media field, the policy field and the academic field, as well as the working rules and more studies the role, the function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mass media field from this angle. This article not only uses documentary method, unstructured interview, case study, but also sampling analyses the three samples of the mass media, the policy and the academic,comprehensive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引文
1 朱虹:《转型时期社会信任的状况与特征——一项实证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1(10)。
    2 王景萍:《诚信的伦理学分析》,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1 朱力:《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
    2 闫志刚:《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社会》,2006(1)。
    1 Spector Malcolm.Kitsuse John I.. Constructing Social Problems.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c1987.
    2 Loseke,D.,&Cahill,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eviance:Experts on battered women.Social Problems,31>1984:297-310.
    3Best,J.,"Rhetoric in claims-making:Constructing the Missing Children Problem. Social Problems, Vol.34,No.2. April 1987:pp.101-121."
    4 Holste James A.Miller Gale(ed.) Constructionist Controversies:Issues in Social Problems Theory.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1993.
    5 Loseke D onileen.R.Thinking About Social Problems:An Introduction to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s.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1999.
    6 Hannigan,JA Environmental Sociology: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7 Rubington Earl&Weinberg Martin.The Study of Social Problems:Seven Perspectives.(6th).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 [加]约翰·汉尼根著:《环境社会学》(第二版),洪大用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9 彭元春:《社会问题之建构过程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5(7)。
    1 李晓凤:《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2 陈雅雪:《中国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 闫志刚:《试论社会问题的主观性和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1997.4。
    4 闫志刚:《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社会》,2006(1)。
    5 闫志刚:《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
    6 潘绥铭、黄盈盈、李楯:《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1)。
    1 卜文虎:《社会建构论视角研究社会问题的意义——以“黑砖窑事件”为例》,《黑龙江史志》,2009(15)。
    2 洪长安:《社会建构论视野下的传统社会问题研究》,《学术论坛》,2011(6)。
    3 洪长安:《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4 许琼来:《不对称信息下网络交易信任缺失的博弈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5 王文锦:《礼记译解》(下册),中华书局,2001:546。
    1 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371。
    1 参见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2001。
    2 参见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书店,2003。
    3 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
    4 王彬:《和谐社会目标下的诚信体系建设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曹新军:《传统诚信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信体系构建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 葛寰中:《我国诚信指标体系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张意:《拆解新闻场的七宝楼台:布尔迪厄的媒体批评》,《文艺研究》,2008/04。
    3 丁莉:《媒介场域:从概念到理论的建构》,《社科纵横》,2009/08。
    4 周宪:《文化工业/公共领域/收视率——从阿多诺到布尔迪厄的媒体批判理论》,《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04。
    5 孙玮:《新闻场解密——读布尔迪厄<关于电视>》,《新闻记者》,2006/05。
    6 李兴亮:《布尔迪厄的媒介哲学理论及借鉴价值》,《求索》,2011(1)。
    7 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国际新闻界》,2005(2)。
    8 罗德尼·本森:《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
    1 Yehezkel Dror.Public policymaking Reexamined. San Francisco, CA:Chandler Publishing Co.,1968.
    2 C W. Anderson.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Praeger,1975.
    3 Hogwood B.W,L.Gunn.Policy Analysis for the Real World.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4.
    4 JW. Kingdon.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84:3-5.
    1 C E. Cochran et al. American Public Policy:An Introduction.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3:4-7.
    1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
    2 转引自[德]阿特斯兰德:《经验性社会研究方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86。
    3 刘燕南:《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太学出版社,2003:169—171。
    1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31。
    1 Blumer Herbert, Social Problems as Collective Behavior, Social Problems,18(1971),pp.289-306.
    1 Spector&Kitsuse,Constructing Social Problems,1987,pp.75-76.
    2 苏国勋:《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社会学》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9。
    1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5。
    2 苏国勋:《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中国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3-26。
    1 黄顺铭:《“镜子”与“探照灯”辨析——对新闻传播学中反映论和建构论的认识思考》,《现代传播》,2003(1),董理峰:《理解媒介现实的两种方式》,《现代传播》,2008(3)。
    2 Best Joel, Constructing the Sociology of Social Problems:Spector and Kitsuse Twenty-Five Years Later Sociological Forum,Vol.17,No.4(Dec.,2002),pp.699-706.
    1 Spector Malcolm, Kitsuse John I.. Constructing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cl 987:83.
    1 Best Joel(ed), Image of Issues:Typifying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l 989.p.249.
    1 [美]莫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仁等译,三联书店,1982:53。
    1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3。
    1 [英]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
    2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译,邓正来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
    3 闫志刚:《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2。
    1 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2 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9(1):46
    1 Fuller, C. and Myers, "The Nature History of a social Problem", American sociological, Vol.6,(June),1941.
    2 谢明译:《一个社会问题的自然发展史》,《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6)。
    1 谢明译:《一个社会问题的自然发展史》,《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6)。
    2 Blumer, H." Social Problems as Collective Behavior ".Social Problems 18(Wiriter),19-71.
    3 Quoted from Hartjen clayton A.,Possible Trouble:An Analysis of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p.30.
    1 Hannigan,JA Environmental Sociology: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PP.40-51.
    2 闫志刚:《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3。
    3 [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65。
    1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
    2 [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5。
    1 闫志刚:《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28。
    2 Strauss,A.& Corbin,J.(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Newbury Park:Sage
    1 [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重庆出版社,2001:23。
    2 [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丁煌、方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3—129。
    1 [美]威廉-N·邓恩(William N.Dunn):《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四版),谢明、伏燕、朱雪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8。
    2 [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丁煌、方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3—129。
    3 [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十版),彭勃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32。
    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32。
    1 林阳:《期刊编辑工作漫议》,《中国编辑》,2003(6):36—40。
    2 金兼斌:《学术编辑的职能及其回归》,《中国编辑》,2004(2):9—12。
    3 [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57。
    4 [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60。
    1 曲芳兰:《信任危机:一种无所不在的社会病》,《市场与价格》,1994(12):15。
    1 顾伟:《关于构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议》,《财经研究》,2000(7)。
    2 艾洪德、蔡志刚:《个人信用制度:借鉴与完善》,《金融研究》,2001(3)。
    3 杜金岷、林永亮、朱小明:《社会信用的经济学分析》,《学术研究》,2001(9)。
    4 张国炎、林喆:《诚实信用原则和现代社会法治目标》,《政治与法律》,2000(5)。
    1 《总理支持“总理被骗”节目播出》,《文萃》,2004—8—2(13)。
    2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88。
    1 http://hunan.voc.com.cn/gb/content/2004-08/02/content_2541580.htm.
    2 钱广荣:《“数字”中的道德问题——由<粮食“满仓”的真相>引发的思考》,《道德与文明》,1999(1)。
    1 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肖(Donald L. Shaw)、戴维韦弗(David H. Weaver)、布拉德利哈姆(Bradley J. Hamm):《个人、社群和议程融合:社会分歧论》(Individuals, groups, and Agenda Melding:A Theory of Social Dissonance),《国际舆论研究杂志》,1999(1):2-24。
    1 [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丁煌、方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4。
    2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
    1 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1。
    2 李嘉诚:《全国政协委员李嘉诚指出新经济竞赛制胜关键是吸引人才》,《领导决策信息》,2000(41)。
    3 司徒基曼(Stuart C.Gilman),王诞庆:《公共机构伦理与政府重塑——重组制度以适应组织变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3)。
    4 顾世伟:《大连水表VS.柏林地铁——茅于轼教授谈信用》,《中国质量万里行》,2001(7)。
    1 张宗培:《舍真 取荣价几何》,《中国质量万里行》,2001(6)。
    2 姜正冬:《政治诚信涵义与内容刍议》,《理论月刊》,2003(5)。
    1 傅春风:《市场经济诚信缺失因素分析与建设途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产业经济学硕士论文,2003。
    2 李玉琴:《经济诚信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2004。
    3 刘道蓉:《研究生的科研诚信问题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05(S1)。
    1 韩凤荣、薛薇、郭亚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诚信与青年诚信的构建》,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2。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教育报》,2006-10-19(1)。
    1 Bailey D.Kenneth.Typologies and taxonomies: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4),6.
    2 姜正冬:《论社会诚信》,《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1 姜正冬:《论社会诚信》,《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1 姜正冬:《论社会诚信》,《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2 李玉琴:《经济诚信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2004)。
    3 赵丽:《政治诚信探析》,陕西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硕士论文,2005年。
    1 姜正冬:《论社会诚信》,《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1 《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40。
    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教育报》,2006-10-19(1)。
    3 王良:《社会诚信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3。
    1 杨秋菊:《政府诚信建设研究——基于政府与社会互动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3。
    2 邹建平:《诚信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7。
    1 De Vreese, C.H.(2002). Framing Europe. Television news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Amsterdam:Aksant Academic Publishers.
    1 McComas,K. and J.Shanahan(1999).Telling stories about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6(1).
    1 Wiuuner,Roger D:《大众传播研究》,李天任、蓝萃译,亚太图书,1999。
    1 赵德余:《公共政策:共同体、工具与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55。
    1 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第九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2。
    1 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第九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
    1 杜庆华:《多学科视角的诚信研究综述——基于中国学术期刊2000—2011年的文献检索》,《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2(3)。
    1 来自对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谢双林的访谈,访谈时间:2012年2月24日,访谈方式:’面对面访谈。
    2 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第九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2。
    1 郭飞:《大众媒体对学术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比较两种文化与科学大战》,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2008.9。
    1 李岭:《对我国学术研究的若干思考》,《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
    2 李岭:《对我国学术研究的若干思考》,《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
    3 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第九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2。
    4 朱旭峰:《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
    1 朱旭峰:《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社会学研究》,2011(2)。
    2 正初:《上海召开“入世与诚信”理论研讨会》,《政工研究动态》,2002(20)。
    3 《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中国基础科学》,2007(4)。
    4 Michael Howlett and M.Ramesh, Studying Public Policy: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 John Kingdon,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es (New York, NY:Harper Collins,1995).
    1 Snow,D.A.,&Benford,R.D.(1988).Ideology, Frame Resonance,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Mobil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1,197-219.
    2Benford,R.D.& Snow,D.A. (2000).Frame Process and Social Movement: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6,611-639.
    1 Neuman,W.R.,Just,M.R.,&Crigler,A.N(1992).Common knowledge. New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mean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 Semetko,H.A.& Valkenburg,P.M.,2000,"Framing European politics:A content analysis of Press and television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2(2).p93-109.
    2 de Vreese, C.H.(2005).News framing:Theory and typology. Information Design Journal+Document Design,13(1).p48-59.
    3 de Vreese, C.H.,Peter,J.,& Semetko, H.A.(2001).Framing politics at the launch of the euro: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frames in the new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18(2).p107-122.
    4 Zillmann,D.,Chen,L.,Knobloch,s.,&Callison,C.(2004).Effects of lead framing on selective exposure to internet news repor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30(1).p66. Zhou,X(2008)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Framing the Internet in China: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Newspapers'Coverage in Hong Kong, Singapore, the US and the UK,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70(2).
    1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2。
    1 Honneth,A.(1995).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The Moral Grammar of Social Conflicts(J.Anderson,Trans.)-Cambridge,MA:MIT Press.
    1 闫志刚:《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9。
    2 闫志刚:《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9。
    3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02。
    4 Spector Malcolm,Kitsuse John I., " Constructing Social Problem",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1987, p.85.
    1 《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40。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教育报》,2006—10-19(1)。
    2 王良:《社会诚信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3。
    3 杨秋菊:《政府诚信建设研究——基于政府与社会互动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3。
    1 邹建平:《诚信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7。
    2 邹建平:《诚信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7。
    3 来自深度访谈材料。访谈对象:湖北省工商局宣传处徐汉楚处长,访谈方式:面对面,访谈时间:2012年2月28日。
    1 容志:《政策变迁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复旦大学行政管理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 来自深度访谈材料,访谈对象: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谢双林,访谈方式:面对面,访谈时间:2012年2月24日。
    1 赵利华:《准政府组织的行政法定位及其权力规制》,吉林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 参见沈岿:《扩张中的行政法适用空间及其界限》,载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0:419。
    3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61。
    4 黎军:《行业组织的行政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
    1 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
    1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工浦幼译,华夏出版社,1999:25-38。
    2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工浦幼译,华夏出版社,1999:37。
    3 Howlett Miehael,Ramesh M.Studying Public Policy: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1.
    1 赵德余:《公共政策共同体、工具与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2。
    2 赵德余:《公共政策共同体、工具与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3。
    3 李金珊、叶托:《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视角与途径》,科学出版社,2010:148。
    1 赵德余:《公共政策共同体、工具与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55。
    2 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6。
    1 David Nachmias.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Approaches and methods.NY:St Martin's Press,1979.
    2 S.X. Hanekom. Public Policy.Johannesburg.South Africa:Macmillan South African,1987.
    1 来自对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谢双林的访谈,访谈时间:2012年2月24日,访谈方式:面对面访谈。
    2 来自对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合同处处长、湖北省企业信用促进会副秘书长瞿常琦的访谈,2012年2月24日,面对面访谈。
    3 来自深度访谈材料。访谈对象: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宣传处徐汉楚处长,方式:面对面,时间:2012年2月28日。
    1 David Dolowitz and David Marsh, "Who Learns What from Whom:A Review of the Policy Transfer Literature,"Political Studies 44,no.2(1996),pp.343-357;Diane Stone, "Non-Governmental Policy Transfer:The Strategies of Independent Policy Institutes, Governance 13,no.1(2000),pp.45-69."
    1 Peter Evans, 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2 Everett M.Roger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NY:Free Press,1995)
    3 Peter F. Drucker,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3,no.3(1985),pp.67-72.
    4 John Kingdon, Agendas,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es,2nd ed (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5)
    5 王锡锌、章永乐:《专家、大众与知识的运用——行政规则制定过程中的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3(2)。
    1 石志勇、李恒:《专家称入刑难阻恶意欠薪立案少因司法程序繁琐.》Http://news21.cn.com/caiji/rolll/2013/01/07/14293306.shtml
    1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建立完善电子商务诚信制度》, 《金融时报》,2012年03月14日。
    1 呼军艳:《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探析》,西北大学形成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 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6。
    2 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2。
    3 何志武:《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 [美]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孙兰芝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转引自李金珊、叶托:《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视角与途径》,科学出版社,2010:222。
    5 [美]威廉·N.邓恩(William N.Dunn):《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四版),谢明、伏燕、朱雪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48。
    1 何勇:《规定比较原则条款难以落实“恶意欠薪”入罪威力打了折》,《人民日报》,2013-1-16。
    1 李金珊、叶托:《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视角与途径》,科学出版社,2010:225。
    2 [美]威廉.N.邓恩(William N.Dunn):《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四版),谢明、伏燕、朱雪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49。
    3 何勇:《规定比较原则条款难以落实“恶意欠薪”入罪威力打了折》,《人民日报》,2013-1-16。
    4 李金珊、叶托:《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视角与途径》,科学出版社,2010:225。
    5 来自深度访谈材料。访谈对象:湖北省工商局宣传处徐汉楚处长,方式:面对面,时间:2012年2月28日。
    1 Peter Evans, 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1 项德生:《舆论与信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6。
    [1]陈平:《新中国诚信变迁:现象与思辨》,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2]骆汉城等著:《中国诚信报告》,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
    [3]喻国明主编,靳一著:《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喻国明主编,张洪忠著:《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
    [5]彭柏林著:《道德需要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6]雷洪主编:《社会理想与精神追求——民族精神的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7]杜灵来著:《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效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8]廖进,赵东荣主编:《诚信与社会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9]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吴潜涛等著:《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人民出版社,2010年
    [1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三联书店,1998年
    [12][英]安东尼·吉登斯,[英]西蒙·格里菲斯协助,李康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3]郑保卫:《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美]埃默里著;苏金琥译:《美国新闻史:报业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潮流的关系》,新华出版社,1982年
    [16]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韦伯著,康乐, 简惠美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8]宋希仁主编:《社会伦理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19]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0]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21]郑也夫:《中国社会的信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22][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年
    [23][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刘榜离等译:《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4]魏昕,博阳著:《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5]白春阳著:《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26]林钧跃著:《社会信用体系原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
    [27][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著,蔡文美等译:《媒介公正:德伦理问题真的不证自明吗?》,华夏出版社,2000年
    [28]初广志,郎劲松,张殿元著:《转型期大众传播媒介的伦理道德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9][法]爱弥尔·涂尔干著, 渠东,付德根译:《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0]克劳斯·奥弗:《我们怎样才能信任我们的同胞》,华夏出版社,2004年
    [31][英]尼克·史蒂文森著,顾宜凡等译:《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2]张维迎著:《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2001年
    [33]张维迎著:《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书店,2003年
    [34]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5]杨保军:《新闻道德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6]刘晓红,卜卫著:《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37]黄旦著:《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8]申凡等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媒介功能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39]张昆著:《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40]刘继南,张树庭,何辉:《传媒与教育:对话与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41]童兵主编:《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构建:新闻传播学视角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42]强月新,赵双阁著:《法治视阈下大众传媒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43]罗以澄,吕尚彬著:《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44]蒋晓丽主编:《传媒文化与媒介影响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
    [45][英]尼克·史蒂文森(Nick Stevenson)著,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01年
    [46]张宁著:《媒介社会学:信息化时代媒介现象的社会学解读》,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47][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编,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6年
    [48]潘知常:《新意识形态与中国传媒》,银河出版社,2010年
    [49]陈晓明,周宏,孙强著:《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50]杨河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51]农华西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2]邵培仁等著:《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53]王良主编:《社会诚信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54]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55][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56][美]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7][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展江译:《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58][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7年
    [59]苏盾著:《中国传统诚信观与当代市场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60]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1][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丁煌、方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2]赵德余:《公共政策共同体、工具与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63]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4]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工浦幼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65]李金珊、叶托:《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视角与途径》,科学出版社,2010年
    [66]黎军:《行业组织的行政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67]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68]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9]朱旭峰:《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70]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第九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71][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丁煌、方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2]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73][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重庆出版社,2001年
    [74][英]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7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6]朱力:《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巫需理论澄清的领域》,《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
    [2]王玲宁:《国内新闻框架研究现状述评》,《中州学刊》,2009,(06)
    [3]杜庆化:《多学科视角下的诚信研究综述——基于中国学术期刊2000—2011 年的文献检索》,《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6月
    [4]朱虹:《转型时期社会信任的状况与特征——一项实证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1,(10)
    [5]廖益新:《构建福建信用文化的法律思考》,《东南学术》,2003,(2)
    [6]宫菊花:《诚信的多维解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7]杨秀香:《从传统社会到市场社会》,《道德与文明》,2002,(4)
    [8]崔宜明:《契约关系与诚信》,《学术月刊》,2004,(2)
    [9]李高君,龚茂华:《论诚信的内涵》,《经济师》,2008,(7)
    [10]唐国战:《诚信内涵研究综述》,《社科纵横》,2005,(4)
    [11]姜正冬:《论社会诚信》,《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12]庞跃辉:《关于社会诚信的哲学认知分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13]若地:《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研讨会综述》,《社会科学研究》,2004,(1)
    [14]于春梅,王永明,石冬明:《人本视阈下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6)
    [15]蔡旭:《网络时代社会诚信体系构建》,《理论建设》,2012,(1)
    [16]李兴浩:《关于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建议》,《中国建设信息》,2012,(7)
    [17]马尽举:《诚信系列概念研究》,《高校理论战线》,2002,(4)
    [18]廖益新:《构建福建信用文化的法律思考》,《东南学术》,2003,(2)
    [19]刘松山:《论政府诚信》,《中国法学》,2003,(3)
    [20]黄顺铭:《“镜子”与“探照灯”辨析——对新闻传播学中反映论和建构论的认识思考》,《现代传播》,2003,(1),董理峰:《理解媒介现实的两种范式》,《现代传播》,2008,(3)
    [21]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澄清的领域》,《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
    [22]王丽华:《诚信,新世纪媒体竞争的利器》,《新闻与写作》,2003,(3)
    [23]唐星宇:《独家新闻及媒体诚信——由BBC引发的凯利事件说起》,《当代传播》,2003,(6)
    [24]马尽举:《诚信系列概念研究》,《高校理论战线》,2002,(4)
    [25]王慧:《媒介诚信与社会发展》,《青年记者》,2007年9月
    [26]王建珂:《媒体在道德建设中可以发挥的作用》,《青年记者》,2011年11月
    [27]茅丽华:《全社会诚信体系的科学内涵与现代价值研究》,《学理论》,2011年11月
    [28]蔡旭:《网络时代社会诚信体系构建》,《理论建设》,2012,(1)
    [29]张爱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对建立诚信社会的影响》,《中国地市报人》,2012,(1)
    [30]范以锦:《用诚信维护新闻真实》,《传媒》,2011,(9)
    [31]吴廷俊:《理念·制度·传统——论美国“揭黑运动”的历史经验》,《新闻大学》,2010,(4)
    [32]夏小童:《浅析中国新闻舆论监督——对美国“扒粪运动”中表现的舆论监督的反思》,《新闻传媒》,2011.10
    [33]雷颐:《拯救美国的“扒粪运动”》,《经济观察报》,2011.8.22
    [34]孙玮:《新闻场解密——读布尔迪厄<关于电视>》,《新闻记者》,2006/05
    [35]罗德尼.本森:《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新闻与传播
    研究》,2003(1)
    [36]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国际新闻界》,2005(2)
    [37]李兴亮:《布尔迪厄的媒介哲学理论及借鉴价值》,《求索》,2011(1)
    [38]周宪:《文化工业/公共领域/收视率——从阿多诺到布尔迪厄的媒体批判理论》,《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04
    [39]丁莉:《媒介场域:从概念到理论的建构》,《社科纵横》,2009/08
    [40]张意:《拆解新闻场的七宝楼台:布尔迪厄的媒体批评》,《文艺研究》,2008/04
    [41]黄顺铭:《“镜子”与“探照灯”辨析——对新闻传播学中反映论和建构论的认识思考》,《现代传播》,2003(1)
    [42]董理峰:《理解媒介现实的两种方式》,《现代传播》,2008(3)
    [43]谢明译:《一个社会问题的自然发展史.》,《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6)
    [44]杜金岷、林永亮、朱小明:《社会信用的经济学分析》,《学术研究》,2001(9)
    [45]艾洪德、蔡志刚:《个人信用制度:借鉴与完善》,《金融研究》,2001(3)
    [46]顾伟:《关于构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议》,《财经研究》,2000(7)
    [47]杜庆华:《多学科视角的诚信研究综述——基于中国学术期刊2000—2011年的文献检索》,《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2(3)
    [48]郭飞:《大众媒体对学术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比较两种文化与科学大战》,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2008.9
    [49]李岭:《对我国学术研究的若干思考》,《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
    [50]朱旭峰:《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社会学研究》,2011(2)
    [51]王锡锌、章永乐:《专家、大众与知识的运用——行政规则制定过程中的一个
    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3(2)
    [52]闫志刚:《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社会》,2006(1)
    [53]姜正冬:《政治诚信涵义与内容刍议》,《理论月刊》,2003(5)
    [54]司徒基曼(Stuart C.Gilman),王诞庆:《公共机构伦理与政府重塑——重组制度以适应组织变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3)
    [55]张国炎、林喆:《诚实信用原则和现代社会法治目标》,《政治与法律》,2000(5)
    [56]杜金岷、林永亮、朱小明:《社会信用的经济学分析》,《学术研究》,2001(9)
    [57]金兼斌:《学术编辑的职能及其回归》,《中国编辑》,2004(2):9—12
    [58]林阳:《期刊编辑工作漫议》,《中国编辑》,2003(6):36—40
    [59]彭元春:《社会问题之建构过程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5(7)
    [60]罗德尼.本森:《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
    [61]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国际新闻界》,2005(2)
    [62]李兴亮:《布尔迪厄的媒介哲学理论及借鉴价值》,《求索》,2011(1)
    [63]孙玮:《新闻场解密——读布尔迪厄<关于电视>》,《新闻记者》,2006/05
    [64]周宪:《文化工业/公共领域/收视率——从阿多诺到布尔迪厄的媒体批判理论》,《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04
    [65]张意:《拆解新闻场的七宝楼台:布尔迪厄的媒体批评》,《文艺研究》,2008/04
    [66]李晓凤:《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67]孙萍、许阳:《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现状梳理与评价》,《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6月,第24卷第3期
    [68]喻涛、厉亚:《科技期刊的议程设置作用初探》,《编辑实务》,2010年第12期
    [69]罗迪英:《议程设置理论在欠薪报道中的运用》,《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7月,第7期
    [70]刘小年:《“孙志刚事件”背后的公共过程分析》,《理论探讨》,2004(3)
    [71]姜新起:《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东南传播》,2006(6)
    [72]王利:《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公共管理》,2009.6
    [73]汪崎:《(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自利性扩张与消解》,《宁夏社会科学》,2003.3
    [74]夏洁秋:《相互承认的表达_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大众传媒功能》,《行政学研究》,2007(9)
    [75]殷世花:《需要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真正起点》,《经济师》,2009(11)
    [1]李东晓:《中国贪腐丑闻的媒介呈现与新闻生产研究——媒介社会学的视角》,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论文,2010年
    [2]张宁:《中国转型时期政府形象的媒介再现》,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论文,2007年
    [3]郭赫男:《我国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四川大学文艺与传媒博士论文,2006年
    [4]何立华:《中国的信任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5]陈劲:《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其特征》,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博士论文,2007年
    [6]丁建凤:《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7]董才生:《社会信任的基础:一种制度的解释》,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8]王东:《论诚信观的培养》,辽宁失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博士论文,2008年
    [9]田义双:《诚信场域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论文,2006年
    [10]许琼来:《不对称信息下网络交易信任缺失的博弈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博士 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
    [11]倪霞:《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2]张海辉:《现代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职业道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3]李玉琴:《经济诚信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4]谢萌:《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媒体诚信建设研究》,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5]张鹏:《记者诚信环境建设研究——以重庆报媒环境分析为例》,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6]王彬:《和谐社会目标下的诚信体系建设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7]曹新军:《传统诚信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信体系构建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8]葛寰中:《我国诚信指标体系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9]容志:《政策变迁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复旦大学行政管理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0]赵利华:《准政府组织的行政法定位及其权力规制》,吉林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1]呼军艳:《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探析》,西北大学形成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2]何志武:《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3]隋明晓:《<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报道议程设置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4]李静:《从问题解决看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25]项冰:《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价值取向分析》,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6]陈水生:《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7]王希忠:《媒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与局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8]李兴波:《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大众传媒作用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9]姜伟伟:《政府利益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Gitlin, T.(1980).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Goffman, E.,1974, Framing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Boston, MA: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3]de Vreese, C.H.(2005).News framing:Theory and typology.Information Design Journal+ Document Design,13(1).
    [4]Entman, R.M.(1993), "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3.
    [5]Scheufele, D.A.(1999).Framing as a theory of media effeet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149
    [6]Semetko, H.A.,&Valkenburg, P.M.(2000), Framing European politics:A content analysis of Press and television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0(2).
    [7]Spector, M. and kitsuse, J.I.(1973).'Social Problems:a reformulation, Social Problems,20.
    [8]Gamson W.,&Modigliani, A.(1989).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5(3).
    [9]Bateson, G(1956) "The message'This is play'".In B.Schaffner (Ed.), Group processes:Transactions of the second conference.New York:Josiah Macy Jr.Foundation.
    [10]De Vreese, C.H.(2002).Framing Europe.Television news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Amsterdam:Aksant Academic Publishers
    [11]Neuman, W.R, Just, M.R.,&Crigler, A.N.(1992).Common knowledge.New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meaning.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Spector, M.and Kitsuse, J.L.(1977)Constructing Social Problems.Menlo Park, CA:Cummings, p134.
    [13]De Vreese, C.H.(2002).Framing Europe. Television news and Europe integration. Amsterdam:Aksant Academic Publishers.
    [14]Neuman, W.R, Just, M.R.,&Crigler, A.N.(1992).Common knowledge.New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meaning.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Fermers S, Klewes J, L in tm eier K, The " Life of Issue" and approaches to its contro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4(3),2000.
    [16]McComas, K. and J.Shanahan(1999).Telling stories about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6(1).
    [17]Goffman, Erving.Framing analysi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4.
    [18]Nye, Joseph S., Philip D Zelikow ed, Why People Don't Trust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9]Cappella, Joseph N.& Jamieson H. Kathleen, Spiral of Cynicism-The Press and the Public Go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0]Hannigan,JA Environmental Sociologyr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21]Blumer, H." Social Problems as Collective Behavior ",Social Problems 18(Winter),1971.
    [22]Hartjen clayton A.,Possible Trouble:An Analysis of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23]Fuller, C. and Myers, "The Nature History of a social Problem", American sociological, Vol.6,(June),1941.
    [24]Best Joel(ed.), Image of Issues:Typifying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1989.
    [25]Best Joel, Constructing the Sociology of Social Problems:Spector and Kitsuse Twenty-Five Years Later Sociological Forum,Vol.17,No.4(Dec.,2002).
    [26]Spector&Kitsuse,Constructing Social Problems,1987.
    [27]David Nachmias.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Approaches and methods.NY:St Martin's Press,1979.
    [28]S.X. Hanekom. Public Policy.Johannesburg.South Africa:Macmillan South African,1987.
    [29]Yehezkel Dror.Public policymaking Reexamined. San Francisco, CA.Chandler Publishing Co.,1968.
    [30]C W. Anderson.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Praeger,1975.
    [31]JW. Kingdon.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84.
    [32]C E. Cochran et al. American Public Policy:An Introduction.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3.
    [33]Hogwood B.W, L.Gunn.Policy Analysis for the Real World.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34]Howlett Miehael,Ramesh M.Studying Public Policy: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5]Neuman,W.R.,Just,M.R.,&Crigler,A.N(1992).Common knowledge. New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meaning.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6]Michael Howlett and M.Ramesh, Studying Public Policy: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7]Zillmann,D.,Chen,L.,Knobloch,s.,&Callison,C.(2004).Effects of lead framing on selective exposure to internet news repor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30(l).
    [38]Zhou,X(2008)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Framing the Internet in China: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Newspapers'Coverage in Hong Kong,Singapore,the US and the UK,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70(2).
    [1]http://www.abbao.cn/
    [2]http://ctdsb.cnhubei.com/list.asp?Page=1&paperType=ctdsb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