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妇女运动与吕秀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与这种变迁相互作用的,是各种社会运动的兴起。在所有的社会运动中,以台湾民间妇女组织的活动为代表的妇女运动颇具代表性。
     本文拟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研究方法,探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妇女运动产生的背景、活动情况及成果等,并以吕秀莲为例,探讨个人与社会运动的关系。本文认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转型是社会运动兴起的根源;个人在社会运动中起一定的领导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个人(如吕秀莲)利用妇女运动作为个人政治资源的一面。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说明本研究的缘起、界定有关概念、介绍研究方法和综述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描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社会概况,尤其介绍当时女性所处的地位。探讨台湾社会转型和女性状况的互动情况,展现台湾妇女运动产生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条件。
     第三部分,介绍当时台湾社会运动的概况,分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妇女运动组织与活动。重点突出妇女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各类社会运动的兴起。在体现台湾妇女运动概况的同时,归结出当时台湾妇女运动的特征、成果以及未来走向。
     第四部分,探讨吕秀莲个人与台湾妇女运动之间的关系。首先肯定了吕秀莲在七十年代妇女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和作用;其次,认为妇女参政议题在80年代末期妇运中得到凸显后,吕秀莲充分利用其女性角色攫取了相当的政治资源。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The Taiwan society has had huge vicissitude in the 70's, 80's of 20th century and what affected mutually with this kind of vicissitude is rising of all kinds of social movements. Among them, the women movements by Taiwan folk organization for women is quite representative.
     This article takes advantage of history, sociology and politics research methods synthetically to discuss the background, the active situation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aiwan women movements in the 70's, 80's of 20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al movements, taking Lu Hsiu-lien as the example. I draw the conclusions that: 1.social reforming on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is the root of the rising of social movements. 2. On the one hand, individual can play the leader’s role in social movements; on the other hand, individual (such as Lu Hsiu-lien) will take women movements as personal political resources.
     The whole text divides into five parts as following.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the origin of the research, the related concept,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summary of research results. Chapter Two describes the survey of entire society in the 70's, 80's of 20th century , especially the feminine status situation and discuss the interaction situation between Taiwan society reforming and the feminine condition to unfold social basis and social condition which the Taiwan women movements produces.
     Chapter Three introduces the overall survey of Taiwan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organizations, activities of women movements in the 70's, 80's of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outstanding that the social background , in which women movements occurred, is the rising of all kinds of social movements. And it finally concludes the characters, achievements and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aiwan women movements at that time.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u Hsiu-lien and the women movements, which firstly affirms Lu Hsiu-lien’s leader status and function in the 1970’s women movements, secondly shows that Lu Hsiu-lien took advantage of the female character fully to obtain political resources because the subject of women’s participating in government obtained highlights after women movements.
     Chapter Five is the reference, which concludes the text and proposes the direction of thorough research.
引文
① 王振寰、瞿海源:《社会学与台湾社会》,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 年 9 月增订版,第 505 页。
    ② 刘宁元:《北京女性史研究二十年》,北京:《北京党史》,1999 年第 5 期。
    ③ 顾燕翎:《女性意识与妇女运动的发展》,台北:《中国论坛》,1987 年,总第 275 期。
    ④ 王雅各:《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台北:巨流出版公司,1999 年,第 42 页。
    ⑤ 顾燕翎:《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台北: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年 8 月版,导言第一页。
    ① 邰宝林:《台湾妇女问题综述》,厦门:《台湾研究集刊》,1986 年第 3 期。
    ② 仪缨:《台湾妇女研究论点简述(上、下)》,北京:《妇女研究论丛》,1996 年第 1 期、第 3 期。
    ③ 何笑梅:《台湾妇女运动初探》③,北京:《台湾研究》,1999 年第 1 期)。
    ④ 承上:《台湾新女性主义的特征及其影响》,厦门:《台湾研究集刊》,1988 年第 2 期。
    ⑤ 张文彦:《瞩目台湾妇女婚姻状况》,北京:《台声》,2003 年第 4 期。
    ⑥ 承上:《台湾妇女教育与就业》,厦门:《台湾研究集刊》,1994 年第 3 期;姜 虹(台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 ):《台湾妇女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北京:《中国科技论坛》,1995 第 5 期;勃海高:《试析台湾妇女就业问题》,北京:《台声》,1995 年第 12 期;纤纤:《台湾妇女的二度就业》,北京:《两岸关系》,2002 年第 2 期。
    ⑦ 吴军民:《台湾妇女参政问题探析》,北京:《台湾研究》,2002 年第 4 期;周群英 , 杨金刚:《台湾妇女参政的现状及原因剖析》,福州:《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 年第 3 期 。
    ⑧ Lung—LiLiao , Wei—YuanCheng 译:《变化中的台湾妇女之展望(节译)》,北京:《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4 年第 2 期;颜士梅:《台湾妇女社会地位的现状及其成因》,杭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2 期;常俊成:《台湾妇女何时拥有“半边天”?》,北京:《两岸关系》,2002 年第 6 期。
    ①顾燕翎:《从周期理论与阶段理论看我国妇女运动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中山社会科学译粹季刊》,1987年,第 2 卷,第 3 期。高雄:台湾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1987 年,第 37-59 页。
    ②陈惠莲:《“我国”现代妇女运动之研究》,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 年。
    ③范碧玲:《解析台湾妇女体制:现阶段妇女运动的性格之研究》,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 年。
    ①张辉潭:《台湾当代妇女运动与女性主义实践初探—— 一个历史的观点》,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年。
    ②顾燕翎:《社会资源与意识型态的两难选择——七十年代妇运与媒体的互动关系》,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妇女研究室编印:《“妇女研究十年——妇女人权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1996 年。
    ③王雅各:《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史》,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1 年。
     ①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6 年 3 月,第 460 页。
    ①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一九八八年台湾社会评估报告》,台北:二十一世纪基金会,1990 年 5 月,第 10 页
    ②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一九八八年台湾社会评估报告》,台北:二十一世纪基金会,1990 年 5 月,第 12-14 页。
    ③文崇一:《台湾的工业化与社会变迁》,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89 年,第 41 页。
    ④丁庭宇,马康庄主编:《台湾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活——二十年的发展与变迁》,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6年,第 304 页。
    ① 丁庭宇,马康庄主编:《台湾农业的社会经济生活——二十年的发展与变迁》,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6年,第 304 页。
    ② 陈星:《高雄事件:国民党威权体制发展得转折点》,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 5 月。
    ③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6 年 3 月,第 482—483 页。
    ④ 《台湾—分裂国家与民主化》,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许佩贤译,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 年,第 154页。
    
    ①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6 年 3 月,第 486 页。
    ② 陈星:《高雄事件:国民党威权体制发展得转折点》,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 5 月。
    ③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一九八八年台湾社会评估报告》,台北:二十一世纪基金会,1990 年 5 月,前言。
    ① 萧新煌:《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台北:巨流图书出版公司,1983 年,第 6 页。
    ② 萧新煌:《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台北:巨流图书出版公司,1983 年,第 6 页。
    ③ 屈武:《中国国民党史》,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第 507 页。
    ④ 金耀基:《台湾的个案研究—后儒学文化》,台北:《二十一世纪》,1993 年 6 月号,总第 17 期。
     ① 李文:《纵横五十年—吕秀莲前传》,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6 年初版,第 69 页。
    ①赵文艺:《“我国”近二十年来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4 年版。
    ②承上:《从劳动市场变化看台湾职业训练的发展趋势》,厦门:《台湾研究集刊》,1996 年第 1 期。
    ③ 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一九八八年台湾社会评估报告》,台北:二十一世纪基金会,1990 年 5 月,第 53页。
     ①承上:《从劳动市场变化看台湾职业训练的发展趋势》,厦门:《台湾研究集刊》,1996 年第 1 期。
    ② 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一九八八年台湾社会评估报告》,台北:二十一世纪基金会,1990 年 5 月,第 46-47页。
    ①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一九八八年台湾社会评估报告》,台北:二十一世纪基金会,1990 年 5 月。
    ② 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一九八八年台湾社会评估报告》,台北:二十一世纪基金会,1990 年 5 月。
    ③ 从临一届至第八届省议会中,女性当选省议员分别为:临一届 5 人、临二届 6 人、第一届 9 人、第二届10 人、第三届 10 人、第四届 11 人、第五届 12 人,第六届 13 人、第七届 10 人、第八届 13 人。参见梁双莲,《从温室到自立--台湾女性省议员当选因素初探》,台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 1 期,1993 年 6月。
    ①据“中选会”数据,1994 至 1998 年的八次选举中,候选人的性别比例,以 1994 年省议员和 1996 年的国大代表选举,女性所占的比例近 20﹪为最高,以 1998 年的乡镇长选举,女性仅不及 10﹪为最低。从这些历次选举中的性别比例来看,更可以清楚的看出女性政治参与的演变情形。
    ②陈佳慧:《战后台湾女性人权的发展—以参政权为探讨核心》,http://www.law.ntu.edu.tw/TaiwanLawSociety/paper/2.DOC。
    
    ① Goodmanm, Norman 著,卢岚兰译:《社会学导论》,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第 319 页。
    ② 张茂桂:《社会运动与政治转化》,台北:“国家”政策研究资料中心,1990 版,第 49—59 页。
    ③ 叶至诚:《社会科学概论》,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第 252 页。
     ① 张茂桂:《社会运动与政治转化》,台北:“国家”政策研究资料中心,1990 年版,第 33-36 页。
     ①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6 年 3 月,第 477 页。
    
    ①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6 年 3 月第一版,第 480-481 页。
    ② 彭怀恩:《台湾发展的政治经济分析》,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0 年版,第 325 页。
    
    ①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主编:《妇女研究论丛》,1993 年第 1 期。
    ②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主编:《妇女研究论丛》,1994 年第 3 期。
    ①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144 页。
    ②李文:《纵横五十年—吕秀莲前传》,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6 年,第 78 页。
    
    ① 王雅各:《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史》,台北市:巨流图书公司,1999 年 10 月,第 62-63 页。
    ② 李元贞:《台湾妇运一百草千花的跃动》,台北:《主计》,2003 年第 7 期。
    ③ 王雅各:《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史》,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 年 10 月,第 65-67 页
    
    ① 王雅各:《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史》,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 年 10 月,第 72、117-120 页。
    ② 据台湾“内政部”统计,台离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88 年至 1990 年分别为 1.26、1.27、1.35 个千分点,以后一路攀升,至 1997 年创下 1.8 个千分点的新记录。 转引自台湾《联合晚报》1998 年 2 月 27 日。
    ① 王雅各:《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史》,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 年 10 月,第 35 页。
    ② 王雅各:《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史》,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 年 10 月,第 100、109 页;顾燕翎,《从移植到生根:妇女研究在台湾(1985——1995)》,台湾:《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 4 期,1996 年 8 月,第 253 页。
     ① 李元贞:《序——妇女该如何参与政治》,见《妇女与政治参与》,台湾妇女新知基金会出版部,1989 年11 月版。
    
    ①李元贞:《台湾妇运——百草千花的跃动》,台北:《主计》,2003 年第 7 期。
    ② 王雅各:《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1 年版,第 37-38 页。
    ③ 周碧娥),《妇女\性别,台湾\1995(一)》,台北:《妇女与两性研究通讯》,1996 年第 37 期,第 13 页。
    
    ① 吕秀莲:《新女性何去何从》,台北:拓荒者出版社,1977 年第二版,第 14-15 页。
    ② 吕秀莲:《新女性何去何从》,台北:拓荒者出版社,1977 年第二版,第 29 页。
    ① 符芝瑛:《现代妇女的新道路新期许》,台湾:《中国论坛》,1985 年,第 27 页。
    ② 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22 页。
    ③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23 页。
    ④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23—225 页。
    ⑤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28—229 页。
    ⑥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33 页。
    ⑦蔡娟娟:《台湾妇女运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台湾《中国论坛》,1986 年,第 255 期。
    ⑧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26 页。
    ⑨李文:《纵横五十年—吕秀莲前传》,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6 年,第 88 页。
    ①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39 页。
    ②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43 页
    ③李文:《纵横五十年—吕秀莲前传》,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6 年,第 95 页。
    ④李文:《纵横五十年—吕秀莲前传》,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6 年,第 96 页。
    ⑤ 这份愿望经过新知时期李元贞继续不断游说亚协,终於 1985 年 5 月同意拨款,并由当时仍是“妇女新知”社社委的姜兰虹以台大人口研究中心的名义申请。9 月,“妇女研究室”问世。妇女研究资料的集中,将有助於女性意识的发展与研究。
    ⑥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31-233 页。
    ⑦高雄方面的成功使得吕秀莲有意在台北提供类似服务,并且协助中南部北上谋生妇女。吕秀莲:《新女性何去何从》,台北:拓荒出版社,1977 年,第 193、194 页。
    ①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147、148、156 页。
    ②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25 页。
    ③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39 页。
    ④吕秀莲:《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192—208 页。
    ① 李元贞:《妇女运动的回顾与展望》,《妇女新知》1986 年,第 5 期
    ②吕秀莲:《新女性何去何从》,台北:拓荒出版社,1977 年,第 203 页。
    ③周碧娥、姜兰虹:《现阶段台湾妇女运动得经验》,徐正光、宋文里:《台湾新兴社会运动》,台北:巨流出版社,1989 年。
    ④ 李元贞:《女性开步走》,台北:《妇女新知基金会》,1990 年。
    ⑤张毓芬,《女人与国家——台湾妇女运动史的再思考》,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 年。
    ⑥胡蔼若:《从资源动员理论的观点论台湾妇女体制外的政治参与》,台北:《复兴岗学报》,2005 年第 83 期。
    
    ①胡蔼若:《从资源动员理论的观点论台湾妇女体制外的政治参与》,台北:《复兴岗学报》,2005 年第 83 期。
    ② 王雅各:《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 年 10 月版,第 292 页。
    ③ 王雅各:《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 年 10 月版,第 258 页
    ① 梁双莲、顾燕翎:《台湾妇女的政治参与: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观察》,刘毓敏编:《台湾妇女处境白皮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1995 年, 第 134 页。
    ② 薄庆容:《特刊词—回顾与前瞻》,台北:《妇女新知》,1983 年,第 13 期, 第 5 页。
    ③ 李元贞:《从妇女组织的功能论妇女的社会参与》,马以工编:《当今妇女角色与定位》,台北:国际崇他社台北三社,1989 年, 第 125-135 页。
    ④ 李元贞、徐慎恕:《“妇女运动蓄势待发”座谈会》,台北:《中国论坛》,1988年,第299期。
    ⑤张辉潭:《台湾当代妇女运动与女性主义实践初探——一个历史的观点》,新竹: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年。
    ⑥梁双莲、顾燕翎:《台湾妇女的政治参与: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观察》,刘毓敏编:《台湾妇女处境白皮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1995 年,第 134 页。
     ①谢叆伦:《谁的妇女政策?“我国”妇女政策中的“妇女”论述分析(1949-2000)》,台北: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年。
    ①李元贞:《从妇女组织的功能论妇女的社会参与》,马以工编:《当今妇女角色与定位》,台北:国际崇他社台北三社,1989 年,第 125-135 页。
    ②王雅各:《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 年 10 月版,第 263 页
    ③ 黄競涓:《女性主义在台湾政治学研究的困境——漠视与矛盾》,朱云汉、王绍光、赵全胜编著:《华人社会政治学本土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台北县: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2 年 8 月第一版,第 277页。
    ④刘毓秀:《台湾妇女处境白皮书》,台北: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5 年。
     ①王雅各:《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 年 10 月版,第 291 页。
    
    ①王孝勇:《吕秀莲副总统言论中的自我》,台北县:辅仁大学,硕士论文,2002 年。
    ②王孝勇:《吕秀莲副总统言论中的自我》,台北县:辅仁大学,硕士论文,2002 年。
    [1] 王雅各.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史[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
    [2] 刘良纯.妇女法律地位之研究[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3] 林世超.现代妇女的法律地位问题.[M]台北:书泉出版社 ,1989.
    [4] 梁双莲.妇女与政治参与[M].台北: 妇女新知基金会出版部, 1989.
    [5] 曹爱兰.新时代台湾妇女观点[M].台北: 前卫出版社 ,1989.
    [6] 马心韵.三民主义妇女政策与我国妇女政治地位之研究[M]. 台北: 正中书局,1992.
    [7] 郑为之.蜕变中的台湾妇女[M].台湾: 大洋出版社,1985.
    [8]吕秀莲.新女性主义[M].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
    [9]台湾“行政院”主计.台湾地区妇女结婚生育与就业调查报告[R],1984、1986.
    [10]女性学学会.台湾妇女处境白皮书[C].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5.
    [11]刘毓秀:台湾妇女处境白皮书[C].台北: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6.
    [12]刘毓秀:女性、国家、照顾工作[C].台北:女书店,1997.
    [13]蔡文辉、萧新煌.台湾与美国的社会问题[C].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
    [14]蔡文辉.社会变迁[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
    [15]蔡文辉.陈博中.社会科学的应用[C].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16]蔡文辉.台湾与美国社会问题[M].台湾: 东大图书公司,1985.
    [17]蔡文辉.社会学与中国研究[M].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 1981.
    [18]蔡文辉.不悔集[M].简吉陈何文教基金会,1996.
    [19]诺曼·古德曼.社会学导论[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00.
    [20]陈秉璋.政治社会学[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4.
    [21]王振寰、瞿海源.社会学与台湾社会[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99.
    [22]顾燕翎.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M].台北: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23]文崇一.台湾的工业化与社会变迁[M].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89.
    [24]徐正光、宋文里.台湾新兴社会运动[M].台北:巨流出版社,1989.
    [25]丁庭宇,马康庄.台湾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活——二十年的发展与变迁[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6.
    [26]若林正丈.台湾—分裂国家与民主化[M].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
    [27]萧新煌.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M].台北:巨流图书出版公司,1983.
    [28]张茂桂.社会运动与政治转化[M].台北:“国家”政策研究资料中心,1990.
    [29]叶至诚.社会科学概论[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30]李文.纵横五十年—吕秀莲前传[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6.
    [31]赵文艺. “我国”近二十年来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之研究[M].台北:正中书局,1974 年.
    [32]彭怀恩.台湾发展的政治经济分析[M].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0.
    [33]吕秀莲.新女性何去何从[M].台北:拓荒者出版社,1977.
    [34]朱云汉、王绍光、赵全胜.华人社会政治学本土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县: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2.
    [35]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一九八八年台湾社会评估报告[R],台北:二十一世纪基金会,1990.
    [36]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6.
    [37]屈武.中国国民党史[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38]姜兰虹.妇女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台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妇女研究室,1985.
    [39]张秀卿.妇女地位之社会报告——生活素质之评估[C].台北:明德基金会生活素质研究中心,1982.
    [40]张辉潭.台湾当代妇女运动与女性主义实践初探——一个历史观点[D].新竹: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硕士论文,1995[C].
    [41]许芳庭.战后台湾妇女运动与女性论述之研究(1945-1972)[D].台中: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
    [42]张毓芬.女人与国家——台湾妇女运动史的再思考[D].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
    [43]范碧玲.解析台湾妇女体制:现阶段妇女运动的性格之研究[D].新竹: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
    [44] 陈 姿 羽 . 女 性 政 治 人 物 的 报 纸 新 闻 再 现 — — 以 吕 秀 莲 副 总 统 为 例(2000/3/18-2001/3/18)[D].台北: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
    [45]黄美惠.媒介建构之女性参政框架─以副总统吕秀莲的新闻报导为例[D].淡江大学大众传播学系硕士论文,1990.
    [46]王孝勇.吕秀莲副总统言论中的“自我”:女性主义观点的叙事批评[D].台北县: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47]陈微君.台湾两性平等教育政策性别意涵之变迁——从同志平权运动谈起[D].南投:暨南国际大学教育政策与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48]胡蔼若.台湾妇女人权运动之研究--以参政权为例(1949-2000)[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
    [49]王孟宁.妇女运动与政府体制的结合——以台北市妇女权益促进委员会为例[D].台北:政治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1998.
    [50]叶盈兰.妇运团体挑战国家机器与市场的例证:以妇女新知推动“两性工作平法”为例[D]. 台北:政治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2001.
    [51]谢叆伦.谁的妇女政策?我国妇女政策中的“妇女”论述分析(1949-2000)[D].台北: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52]陈星.高雄事件:国民党威权体制发展得转折点[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4.
    [53]孙瑞穗.妇女研究及其反抗[J].台北:中国论坛,1992(379).
    [54]李祖琛.世界变局下的台湾妇女运动[J]. 台北: 中国论坛,1990(347).
    [55]顾燕翎.女性意识与妇女运动的发展[J]. 台北:中国论坛,1987(275).
    [56]梁双莲.台湾妇女的政治参与现状与发展[J]. 台北:中国论坛,1987(275).
    [57]马以工.妇女与环境保护运动[J]. 台北:中国论坛,1987(275).
    [58]中国论坛编辑部.当前社会中妇女问题之探讨[J]. 台北:中国论坛,1982(155).
    [59]中国论坛编辑部.吕秀莲谈天安门事件的冲击——人权运动与妇女运动[J]. 台北:中国论坛,1989(334).
    [60]范毅芬.我国妇女参政之研究——女议员政治社会化之分析[J]. 台北:中国论坛,1982(168).
    [61]中国论坛编辑部.妇女运动蓄势待发[J]. 台北:中国论坛,1988(299).
    [62]蔡娟娟.台湾妇女运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 台北:中国论坛,1986(255).
    [62]张怀文.妇女运动与女性主义批评[J]. 台北:中国论坛,1988(299).
    [63] 梁双莲.谁重视妇女权益?——四党的妇女政策评估[J]. 台北:中国论坛,1989(339).
    [64]吕秀莲.踏荒而出[J]. 台北:幼狮月刊,35 (4 )
    [65]黄秀端.台湾妇女近十年来政治态度的变迁(1983—1992)[J].台北:问题与研究,1996(9)
    [66]杨婉莹.选举制度对妇女参政影响之评估[J]. 台北:理论与政策. 2000,(56).
    [67]纪欣.对妇女保障名额的看法[J]. 台北:新党,1997,(4).
    [68]王雅各. 妇女研究对社会学的影响[J]. 台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6(4).
    [69]徐良熙、张英阵.台湾的单亲家庭:问题与展望[J]. 台北:中国社会学刊,1987(11).
    [70]吕玉瑕.现代妇女之角色态度的价值延伸现象[J]. 台北:思与言,1982(7).
    [71]周碧娥.性别体制、政经结构与妇女运动的多元化[J]. 台北:思与言, 1990,(3).
    [72]赵弘静、谢振环.台湾妇女家务生产活动之初探[J]. 台北:台湾银行季刊,2002(4).
    [73]林松龄.家庭经济资源的多寡与稳定对妇女婚姻品质的影响——以台中地区为例[J]. 台北: 台湾银行季刊,1997,(2).
    [74]胡蔼若.从资源动员理论的观点论台湾妇女体制外的政治参与[J].台北:复兴岗学报,2005(83).
    [75]高长.台湾地区妇女就业与性别歧视之实证研究[J]. 台北:台湾银行季刊,1993(4).
    [76]“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台湾地区妇女创业动机与需求[J]. 台北:“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2003,(10)
    [77]徐育珠.台湾地区妇女劳动参与综合分析:理论成因与对策[J]. 台北:台湾银行季刊,1994(1).
    [78]吴家声.台湾地区已婚妇女再就业之研究[J]. 台北:台湾银行季刊,1995(3).
    [79]李东杰.台湾地区有偶妇女劳动再参与之变迁分析与比较研究[J]. 台北:台湾经济,1993,(8).
    [80]刘清榕、李青松、张明瑜.农家妇女农业劳动参与之研究[J]. 台北:台湾经济,1998(3).
    [81]张圣英.台湾地区妇女劳动力参与率变迁之研析[J]. 台北:台湾经济金融月刊,2003(10).
    [82]朱筱钰.从妇女工作的发展看台湾妇女的进步[J]. 台北:台湾文献,1968(2).
    [83]齐力.台湾地区已婚妇女就业情况与其居住安排关系之研究[J]. 台北: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91(72).
    [84]吕玉瑕.社会变迁中台湾妇女之事业观——妇女角色意识与就业态度的探讨[J]. 台北: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0(50).
    [85]吕玉瑕.妇女就业与家庭角色、权力结构之关系[J]. 台北: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3(56).
    [86]孙性初.从法律与伦理谈妇女工作权[J]. 台北:政治评论,1987(10).
    [87]邱汝娜.推动妇女事务,落实两性平权——谈我国妇女权益工作之推动[J]. 台北:主计,2003(7).
    [88]黄长玲.从妇女保障名额到性别比例原则:两性共治的理论与实践[J]. 台北:问题与研究,2001(3).
    [89]黄美幸.台湾妇女对于生育的信仰与规范[J]. 台北:台湾风物,1967,(6).
    [90]成露茜、熊秉纯.妇女、外销导向成长和国家:台湾个案[J]. 台北:台湾社会研究,1993(14).
    [91]王丽容.台湾妇女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 台北:理论与政策,1997(43).
    [92]廖福特.理想的建立、失落及重建(消除妇女歧视公约及其议定书)[J]. 台北:政大法学评论,2004(82).
    [93]胡蔼若.论我国妇女保障名额制度——1949 年来的变迁[J]. 台北:复兴岗学报,2004,(82).
    [94]高凤仙.论我国妇女人身安全与两性平权之立法运动[J]. 台北:台湾教育,1999(583).
    [95]黄淑玲.台湾特种行业妇女:受害者?行动者?偏差者?[J]. 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6(22).
    [96]林秀英.妇女团体做了些什么[J]. 台北:妇女杂志, 1984.10(6).
    [97]姜兰虹、周碧娥.现阶段台湾妇女运动的经验[A]. 徐正光、宋文里.台湾新兴社会运动[M].台北:巨流出版社,1989.
    [98]李元贞.妇女运动的回顾与展望[J]. 台北:妇女新知,1986(53).
    [99]李元贞.一个愤怒与忧伤的心路历程——台湾妇运与妇女研究[J]. 台北:妇女新知,1991(111).
    [100]周碧娥、姜兰虹.现阶段妇女运动的经验[A].徐正光,宋文里.台湾新兴社会运动.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
    [101]李元贞.台湾妇运一百草千花的跃动[J].台北:主计,2003(7).
    [102]林芳玫.由新社会运动的观点看媒体与台湾妇运[J]. 台北:中外文学,1997(2).
    [103]翁秀琪.我国妇女运动的媒介真实和“社会真实” [J]. 台北:新闻学研究,1994(48).
    [104]顾燕翎.从周期理论与阶段理论看我国妇女运动与女性意识的发展[J]. 台北:中山科学释粹,1987,(3).
    [105]符芝瑛.现代妇女的新道路新期许[J]. 台北:中国论坛,1985.
    [106]于葳.七嘴八舌谈台湾妇女运动[J]. 台北:台湾与世界,1986(29).
    [107] 柴松林.台湾社会运动的经验与展望[J].台北:台湾与世界,1984(10).
    [108]陈幸枝.美女致力修法提升妇女地位[J]. 台北:卓越世界,2002(1).
    [109]黄金玲.妇女代言人黄昭顺[J]. 台北:卓越,2002(2).
    [110]陈洁.妇女解放运动的省思[J]. 台北:海峡评论,1992(8).
    [111]陈韵如.台湾妇女运动与媒介——台大“A 片影展”的媒介论述[J]. 台北:民意,1997(199).
    [112]许慧琦.美国史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新趋势[J]. 台北:史萃,2000(6).
    [113]李玉瑛.妇女史、性别与消费文化研究[J]. 台北:近代中国,2001(4).
    [114]许慧琦.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与方法的讨论[J]. 台北:近代中国,2001.(4).
    [115]顾燕翎.从移植到生根:妇女研究在台湾,1985-1995[J]. 台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6(4)
    [116]周群英、杨金刚.台湾妇女参政的现状及原因剖析[J].福州: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3).
    [117]张文彦.瞩目台湾妇女婚姻状况[J].北京:台声,2003(4).
    [118]吴军民.台湾妇女参政问题探析[J].北京:台湾研究, 2002(4)
    [119]常俊成.台湾妇女何时拥有“半边天”? [J].北京:两岸关系, 2002(6).
    [120]纤纤.台湾妇女的二度就业[J].北京:两岸关系,2002(2).
    [121]葛凤章 、 王跃.“说说心里话”——“台湾妇女菁英友好访问团”在沪参访见闻[J]. 北京:台声, 2000(7).
    [122]葛凤章.台湾妇女菁英访问上海[J].北京:两岸关系,2000(7 ).
    [123]何笑梅.台湾妇女运动初探[J]. 北京:台湾研究,1999(1).
    [124]颜士梅.台湾妇女社会地位的现状及其成因[J].杭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2).
    [125]游欣蓓.两岸姐妹探讨两岸妇女问题——台湾妇女人士访问团在北京[J].北京:台声, 1996(9).
    [126]仪缨.台湾妇女研究论点简述(下)[J].北京:妇女研究论丛, 1996(3).
    [127]仪缨.台湾妇女研究论点简述(上)[J].北京:妇女研究论丛, 1996(1).
    [128]勃海高.试析台湾妇女就业问题[J]. 北京:台声, 1995(12).
    [129]姜 虹.台湾妇女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J]. 北京:中国科技论坛,1995(5).
    [130]Lung—LiLiao , Wei—YuanCheng.变化中的台湾妇女之展望(节译) [J].北京: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4(2).
    [131]陶立.变化中的台湾妇女之展望(摘译) [J].北京: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4(1).
    [132]承上.台湾妇女教育与就业[J].厦门:台湾研究集刊,1994(3).
    [133]崔凤垣、程深.妇女地位研究方法新探———性别平等发展指数[J].北京:妇女研究论丛, 1997(1).
    [134]刘宁元.北京女性史研究二十年[J].北京:北京党史,1999(5).
    [135]邰宝林.台湾妇女问题综述[J].厦门:台湾研究集刊,1986(3).
    [136]承上.从劳动力市场变化看台湾职业训练的发展趋势[J].厦门:台湾研究集刊, 1996(1).
    [137] 男人·女人·结----柴松林、龙应台对谈妇女问题[N].自立晚报,1986.3.8.
    [138] 姜兰虹、顾燕翎.八段论女人-台湾妇女地位的回顾与现状[N].中国时报,1986.3.7.
    [138]从厨房到街头[N].中国时报,1987.3.8.
    [139] 吕秀莲.突破妇女参政的瓶颈[N].自立晚报,1985.11.9.
    [140] 吕秀莲.十年来两性关系蜕变了多少[N].台湾时报,1986.3.8.
    [141]社论.迈向尊重妇女的现代化社会[N].自立晚报,1984.3.8.
    [142]陈佳慧.战后台湾女性人权的发展——以参政权为探讨核心,http://www.law.ntu.edu.tw/TaiwanLawSociety/paper/2.DOC.
    [143]台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妇女研究室历年成果报告,1985.9-1997.8.
    [144]《妇女新知》,158-162 期.
    [145]《中国时报》,1970 年-1989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