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国法制史学的发展与反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法制史学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一门学科,探索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如何传承,实际运行的效果如何,其在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等等问题。在中国古代,法制史学是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清代则出现了专门有意识从事法制史研究的学者,如薛允升、沈家本。他们对历代法制的考证研究,使得传统法制史学向现代法制史学的转变迈进了一步。20世纪上半叶,五四新文化运动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一大批有着开阔视野和多元化研究方法的中国法制史学者。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按照前苏联的法制发展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后因为受到法律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加上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彻底推翻了刚刚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尤其是文革的十年,对法制的摧残更是到了无以加复的地步,致使法制史学也处于停滞阶段。
     文革结束后,1979年在长春召开了中国法律史学会成立大会,会上集中讨论了学科重建问题,使得法制史学在停滞了数十年之后,得以接续学术传统,开始恢复和发展。本文通过梳理这一时期中国法制史学科发展的过程,分析具有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探究学科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总结学科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揭示中国法制史学发展的规律。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介绍中国法制史学的相关背景和概念,并作简单的学术回顾。
     第一章从社会环境、中国法制史学的学科建设及其他学科对其影响、国内外学术会议与交流等若干方面描述中国法制史学的外部发展环境,彰显本学科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通过考察学者们于此时期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与不足,探索中国法制史学内在发展理路。
     第三章通过与同时期台湾地区法制史学发展状况的横向比较以及与建国后至80年代、90年代的纵向比较,阐明80年代中国法制史学的发展特点,并就方法论问题、物与词的矛盾以及传统法的借鉴问题提出几点反思。
     事实上,历史研究都有其先验性和主观性,毕竟过去的一切已经死了,不再有纯粹的客观可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读历史,如何用现代人的心智去碰撞和激活埋葬在尘土下的记忆,而本文正是从收集这些“碰撞”出的火花开始……
The legal history of China is a subject of studying Chinese legal history, which explores the inherita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gal systems in Chinese history. In ancient China, legal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raditional history. In Qing Dynasty, there appeared some scholars who specialized in legal history research, which promoted traditional legal history to transform into modern legal history. In 20th century, New Culture Movement introduced western Capitalism history theory, and then quite a lot of scholars with broad views and rich knowledge researched on Chinese legal history. After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established, we founded socialism legal systems in term of Soviet Union's. Later, continuous political movements broke the legal system, especially during the time of Culture Revolution.
     The period of 1980s is a special historical sign to the Chinese legal history academic circle: A great conference was held in Changchun in 1979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ere the Chinese Legal History Society was set up. Meanwhil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including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was discussed so as to continue the academic tradition.
     This thesis is expected to disclose the regular patter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throughout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exploring the condi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subject’s growth and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and makes a simple academic review.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extern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ther subjec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The third part aims at the inner developmental way by investigating the progress and shortcomings our scholars have made from the study perspective, methods, results and other aspects.
     The last part clarif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1980s Chinese legal history’s stud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1970s and 1990s. In addition, the comparison with Taiwan will be tried. And introspection such as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words and things and the references to the traditional law should be noticed.
     In fact, history study is transcendental and subjective, as all the past is gone and no pure objective fact exists. Accordingly, the key point is how to interpret the history and how to activate the memory buried under the earth in today’s modern society.
引文
1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6期。
    2何炳松:《何炳松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1页。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3页。
    4刘海年、马小红:《五十年来的中国法制史研究》,载《法律史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5曾宪义主编:《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第四卷:目录索引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刘广安:《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3期。
    7陈晓枫、柳正权:《中国法制史研究世纪回眸》,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8韩秀桃:《中国法律史学史——一个学科史问题的透视》,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6期。
    9张中秋:《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史学(1978-2008)》,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0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学的十年回顾与前瞻》,载《法学家》1990年第6期。
    11黄震:《中国法律史的学科史反思》,载张中秋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2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1978年以前颁布的法律的清理,134件法律和有关法律的决定中,已经失效的有111件,也就是说,81%已经失效。参见信春鹰:《中国法律制度及其改革》,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13张友渔:《关于法制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法学研究》1981年第5期。
    24参见朱勇:《清代江南宗族法的社会作用》,载《学术界》1988年第4期。
    25众言:《我国法律史学界的空前盛会》,载《法律史论丛》(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80页。
    26参见《中国法律史学会召开首届年会》,载《法学杂志》,1983年第5期。
    27参见王申:《中国法律史学会第二届年会在合肥举行》,载《政治与法律》,1986年第6期。
    28郭成伟:《中国法制史学界重视古代改革得失研究》,载《比较法研究》,1988年第1期。
    29冈野诚:《中国对唐代法制史研究的现状》,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11期。
    30俞荣根:《大陆中国古代法律史研究概述》,载《现代法学》1995年第4期。
    32参见韩延龙、刘海年:《关于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载《法律史论丛》(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33张友渔主编:《中国法学四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34根据何勤华、王立民主编:《法律史研究(第一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262页统计。
    35陈光中:《我国古代刑事立法简述》,载《政治研究》1963年第4期。
    36陈抗生:《从商周奴隶制法看法的阶级性问题》,载《法学杂志》1984年第4期。
    37廖炳扬:《我国奴隶制刑法是对着奴隶吗?》,载《法学杂志》1986年第6期。
    38刘林希、尹天佑:《商朝法律制度辨析》,载《政治学习》1985年第1期。
    39栗劲、王占通:《略论奴隶社会的礼与法》,载《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40李启谦:《“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吗?》,载《齐鲁学刊》1980年第2期。
    41谢维杨:《“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载《学术月刊》1980年第8期。
    42徐静村:《<吕刑>初探》,载《现代法学》1980年第4期。
    43阎青义:《<吕刑>——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刑法文献》,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44李弋飞:《<吕刑>试议》,载《中国法学》1989年第2期。
    45马小红:《试论<吕刑>的制定年代》,载《晋阳学刊》1989年第6期。
    46蔡燕荞:《我国成文法制源远流长——对<尚书·吕刑>的反思》,载《中国法学》1989年第2期。
    47庆明:《“铸刑鼎”辨证》,载《法学研究》1985年第3期。
    48俞荣根:《晋刑鼎再议:兼向庆明同志请教》,载《道统与法统》,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113页。
    49参见林剑鸣、钱大群:《“隶臣妾”辨》,载《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谈“隶臣妾”与秦代的刑罚制度》,载《法学研究》1983年第5期。
    50林剑鸣:《三辨“隶臣妾”——兼谈历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月刊》1985年第9期。
    51张传汉:《略论秦代隶臣妾的身份问题》,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52参见高敏、刘汉东:《秦简“隶臣妾”确为奴隶说——兼与林剑鸣先生商榷》,载《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苏诚鉴:《秦“隶臣妾”为官奴说——兼论我国历史上“岁刑”制的起源》,载《江淮论坛》1982年第1期。
    53刘汉东:《再说秦简“隶臣妾”确为奴隶》,载《中州学刊》1987年第2期。
    54栗劲、王占通:《“隶臣妾”是带有奴隶残余属性的刑徒》,载《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2期。
    55刘海年:《秦代刑罚考析》,载《中国法学文集》,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330页。
    56施伟青:《“隶臣妾”的身份复议》,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1期。
    57高恒:《汉律篇名新笺》,载《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1980年第2期。
    58胡银康:《萧何做律九章的质疑》,载《学术月刊》1984年第7期。
    59张建国:《“科”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载《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60马小红:《格的演变及其意义》,载《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61高恒:《论“引经决狱”》,载《法律史论丛》(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2-68页。
    62萧伯符:《<春秋>决狱初探——兼与两本统编教材中某些观点商榷》,载《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63宋昌斌:《试论“春秋决狱》,载《政治与法律》1984年第5期。
    64参见杨廷福:《唐律疏议制作年代考》,载《文史》1979年第5期、蒲坚:《试论〈唐律疏议〉的制作年代问题》,载《法律史论丛》(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41页。
    65阎青义:《<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的典型之一》,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第1期。
    66张中秋:《中国法文化的考察》,载《比较法研究》1988年第3期。
    67王立民:《论律令格式都是刑法》,载《法学研究》1989年第4期。
    68姜永琳:《<唐律>“诸法合体”说质疑》,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69刘逖:《试说<唐六典>的施行问题》,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70韩长耕:《关于<大唐六典>行用问题》,载《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
    71王超:《我国古代的行政法典<大唐六典>》,载《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72邹身城:《宋朝的“以敕代律”和岳飞冤案》,载《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1期。
    73郭成伟、沈国峰:《神宗变法与北宋编敕的发展》,载《法律史论丛》(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111页。
    74江必新、莫家齐:《“以敕代律”说质疑》,载《法学研究》1985年第3期。
    75潘德深:《宋律的编纂及其特点和作用》,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76莫家齐:《具有特色的宋代监司巡检制度》,载《政法论坛》1989年第3期。
    77戴建国:《宋代的提点刑狱司》,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78李淑娥:《成吉思汁时期蒙古法律初探》,载《史学月刊》1985年第3期。
    79阎青义:《元代五刑体制及特点》,载《现代法学》1987年第4期。
    80陈景良、张中秋:《英宗新政与大元通则》,载《江海学刊》1988年第4期。
    81杨一凡:《明初重典治民考实》,载《法律史论丛》(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2-129页。
    82怀效锋:《明初重惩官吏赃罪浅论》,载《中国法学》1984年第2期。
    83陈国平:《论明初的重典治吏》,载《青年法学》1985年第1期。
    84程无权:《从唐六赃到明六赃》,载《复旦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85曹三明:《明清法制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86怀效锋:《明代首辅与司法》,载《中国法学》1987年第6期。
    87吴观文:《论明代监察制度及其作用》,载《管理世界》1987年第3期。
    88瞿同祖:《清律的继承与变化》,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
    89苏亦工:《论清代律例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5、6期。
    90朱勇:《论清代江南宗族法的经济职能》,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清代江南宗族法的社会作用》,载《学术界》1988年第4期。
    91刘广安:《论明清的家法族规》,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1期。
    92江兴国:《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的产生及其性质》,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93邱远猷:《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改革》,载《法学杂志》1983年第3期。
    94杨永华、方克勤:《论陕甘宁边区法制建设的原则》,载《法学研究》1984年第5期。
    95张希坡:《革命根据地的科技政策与法规》,载《法学杂志》1988年第2期。
    96张传汉:《“窥宫者殡”释》,载《辽宁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97高潮:《铜器铭文中的法律史料——兼论周代的财产所有权》,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6期。
    98参见高潮:《刖刑名实考》,载《现代法学》1985年第2期。
    99陈抗生:《从商周奴隶制法看法的阶级性问题》,载《法学杂志》1984年第4期。
    100林剑鸣:《秦代法律制度初探》,载《法律史论丛》(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2-135页。
    101杨廷福:《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几个问题》,载《学术月刊》1983年第1期。
    102例如杨廷福的《<唐律>关于社会预防犯罪和社会治安的规定》,载《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2期。
    10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104如同样是研究契约,历史学家从中考察地租、赋税、阶级关系等问题的历史演变和影第期响,法学家则侧重于法律分析。参见苏亦工:《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12期。
    106刘海年、马小红:《五十年来的中国法制史研究》,载《法律史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107戴炎辉(1908-1992),台湾屏东人。1930年3月,台北高等学校文科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赞修法学。1933年3月毕业后,再入大学院,师从法制史学泰斗中田熏先生,致力于法制史研究。参见陈俊、范忠信:《中国法律史研究在台湾:一个学术史的述评》,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编:《中西法律传统》(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16参见沈国峰:《略论隋王朝的封建法制和它的兴亡史》,载《政法论坛》1979年第1期。
    117卜安淳:《法史研究的学术功能》,载张中秋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118黄贤俊:《从云梦秦简看秦代刑律及其阶级本质》,载《现代法学》1979年第2期。
    119胡旭晟:《描述性的法史学与解释性的法史学》,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6期。
    120赵震江主编:《中国法制四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121杨志刚:《“礼下庶人”的历史考察》,载《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
    122张全民:《“礼不下庶人”发覆》,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23李力:《“隶臣妾”身份再研究》,载《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24参见马作武、蒋鸿雁:《汉“科”为法律形式说质疑》,载《法学评论》1990年第4期。
    
    132刘广安:《中国法史学基础问题反思》,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1期。
    133徐忠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可能前景:超越西方,回归本土?》,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1期。
    1、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
    2、俞荣根、龙大轩、吕志兴:《中国传统法学述论——基于国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陈寅恪:《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5、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
    1、汪汉卿、王源扩、王继忠主编:《继承与创新——中国法律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张中秋主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曾宪义主编:《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曾宪义、郑定编著:《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李贵连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法学》,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7、张晋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法治回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8、张友渔主编:《中国法学四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赵震江主编:《中国法制四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汤能松等编著:《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1、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载《比较法杂志》17卷4号,1983年12月。
    2、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学四十年》,载《政法论坛》1989年第4、5期。
    3、刘广安:《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中外法学》1997年第3期。
    4、李振宏:《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论研究》,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5、许章润:《多向度的现代汉语文明法律智慧——台湾的法学研究对于祖国大陆同行的影响》,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6期。
    6、张中秋:《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史学(1978-2008)》,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7、顾元:《法律史学的开拓发展与中华法系的复兴——张晋藩先生学术访谈录》,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8、曾宪义、郑定、赵晓耕:《法律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4年第1期。
    9、苏亦工:《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12期。
    10、林乾:《辉煌与隐忧:法律史学六十年评述》,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11、雷戈:《关于史学史的理论思考》,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2、曾宪义:《法律史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载《法学家》1995年第6期。
    13、苏亦工:《当代美国的中国法研究》,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5期。
    14、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载《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15、陈磊:《白寿彝先生谈治学》,载《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6、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学的十年回顾和前瞻》,载《法律学习和研究》1990年第6期。
    17、陈晓枫、柳正权:《中国法制史研究世纪回眸》,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18、俞荣根:《大陆古代法律史研究概述》,载《现代法学》1995年第4期。
    1、《法律史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法律史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法制史研究》第三辑,台北:中国法制史学会2002年版。
    4、《法律史论丛》(一),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
    5、蒋大椿、李林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史学方法研究概述》,载《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庞卓恒、李学智:《历史学方法论》,载肖黎主编:《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7、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法律史学30年发展研究报告》,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法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法学30年发展研究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万亿:《法律史的思维世界——以黄宗智先生的法律史研究理路为范例》,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韩秀桃:《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回顾》,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2月16日。
    2、何勤华:《三十年见证法律史研究与“世”俱进》,载《法制日报》2008年12月17日。
    张生:《对中国台湾法制史学的检讨以及我们的借鉴》, http://fzs.cupl.edu.cn/information/news/news051215_1.htm,(访问日期: 2010年8月5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