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组先秦同义词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古代汉语断代同义词的研究,可以通过先秦时期反映当时语言状况的15部典型语料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选取十六组同义词进行辨析对比。对于词语“门、户”、“犬、狗”、“声、音”、“豕、彘、猪”、“地、田、土、壤”、“早(蚤)、朝、晨”、“宫、室”、“疾、病”、“年、岁、载”、“少、寡”、“少、鲜”、“小、微”、“卑、贱”、“急、速”、“诚、信”、“走、趋”的考察,笔者坚持用词汇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语料,从断代入手的同时,又注意到同一时期同义词发生的变化和产生的替代关系。具体研究的内容包括:⑴考察各组同义词在文献中使用的情况,梳理所研究各词所包含的意义,筛选出意义相关的词语所处的例证。⑵分析每组同义词在先秦的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的变化和产生的替代关系。⑶描写这十六组词表达意义变化的情况。⑷总结对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的几种可行方法。
     首先,通过考察,我们对先秦时期同义词辨析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⑴通过对字形和辞书所做的释义对其进行辨析,一方面可以明确词义与字形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窥见词义的发展轨迹,为具体的考证提供一个预设的方向。
     ⑵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窥见每一组同义词的在先秦这个时代词义演变、词语更替的过程。
     ⑶从词的组合关系,也就是词的搭配关系方面对同义词由外部原因引起的内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
     ⑷引申意义研究方面。先秦时期的同义词随着时代的发展意义也有所增加,虽然每组同义词都有共同的义位,但是由此引申出的意义并不全然相同。如“疾”引申后常用来指疼痛之意,而“病”则指因忧思、饥饿或疲劳而产生的困苦之意。
     ⑸现代汉语在分析同义词时常常从感情色彩的角度进行,这对于正确理解并使用同义词表达说话者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这一点其实对于古代汉语也是适用的,古代汉语在语用方面更加讲究,如为避讳而使用同义词替代,或者在褒贬方面,尊敬与否方面使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本文在对同义词考察过程中亦采用了此种方法对同义词分析研究。
     ⑹义素分析法在对现代汉语同义词进行辨析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考虑到古代汉语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我们并未普遍使用此法,而是对个别组同义词使用了这种方法进行辨析。如我们在考察“门”、“户”的时候通过归纳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讨论出这组同义词义域的宽窄。
     其次,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汉语词汇学的有关认识,具体表现在:
     ⑴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同义词研究,我们认为同义关系也是在历史发展之中的,笼统地讲同义词也是不够的,即使是文言也是变化的,这不但是先秦以及后期词汇发展所具有的特点,即使先秦的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也是这样。
     ⑵对同义词进行研究,尤其是进行断代研究,首先应该确定所研究的时代,而且这个时代应该是能够反映词汇发展特点的时代。
     ⑶同义词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差异的辨析,还要从同义词之间的互动、演变,以及同义组合的方面进行探讨。
     ⑷对断代研究来说语言材料的选取很重要,一般说来有两个方面需要重视,一是应该选取有代表性且争议不大的语言材料,二是应该选取有一定篇幅的语言材料。
     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尽可能引用现有的先秦出土文献,一般说来,出土文献未经后人修改,保留了历史原貌,有宝贵的学术价值,只是数量不多,无法成为研究的重要依据,所以用它们与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进行对照可使结论更加可靠。
     总之,鉴于断代同义词研究的特殊性,进行古汉语词汇的研究第一步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文献的梳理工作,尊重语言事实,这不仅对于同义词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史的基础工作。
The scope of enquiry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focused on Chinese words of the fifteen classic pre-QIN books, which concern sixteen homonym patterns specified as“门mén、户hù”“犬quǎn、狗gǒu”“声shēng、音yīn”“豕shǐ、彘zhì、猪zhū”“地dì、田tián、土tǔ、壤rǎng”“早(蚤)zǎo、朝zhǎo、晨chén”“宫gōng、室sh씓疾jí、病bìng”“年nián、岁suì、载zǎi”“少shǎo、寡guǎ”“少shǎo、鲜xiǎn”“小xiǎo、微wēi”“卑bēi、贱jiàn”“急jí、速sù”“诚chéng、信xìn”“走zǒu、趋qū”. And this dissertation persists on analyzing the material according to the words’development and evolvement, and cares about the age and the change and replacing relationship of Synonym. Specifically,⑴What I first have done is to know the meaning of every homonym pattern in the classic pre-QIN books, and choose the material concerned.⑵Analyzing the change and replacement of every homonym pattern in the two periods of pre-QIN dynasty- CHUNQIU and ZHANGUO.⑶Describing the details of the meaning of every homonym pattern.⑷Concluding the effective means making a comparison to the homonym.
     Firstly, after the sixteen homonym pattern being investigated, some preliminary viewpoints have been reached:
     ⑴with the comparison to the homonym’s characteristics shape and its meaning of lexicon, on one h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pe and the meaning has been known, on the other hand, every homonym pattern development is clear, which offer the dissertation a assumed direction.
     ⑵In study, the way to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akes the dissertation show the evolution and replacement of pre-QIN.
     ⑶The combination and get-together of words, that is, the arrangement in pairs or groups, which means the change of the words which have the synonymy relation can be brought about from the exterior.
     ⑷The extension of meaning. With the time going, the homonym of pre-QIN is increasing. Although every homonym pattern has the common meaning, their extensions are not the same. For example, the extension of“疾jí”means pain, while the extension of “病bìng”means hardship from worry, hungry or tired.
     ⑸The modern Chinese usually analyzes the homonym by expression,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speaker to show his meaning. Actually, it can be used for ancient Chinese, because the ancient Chinese has more emphasis on the expression. For instance, a word or phrase to be avoided as taboo, or the expression to show whether the speaker like something or somebody or not.
     ⑹The Semantic Field Theory. Given to the ancient Chinese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Chinese, the means is not used commonly, only few homonym patterns is analyzed by this way. For example,“门mén、户hù”is investigated by sum up the same sememes and different sememes.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is dissertation, we have further recognized the Chinese lexis, as follows:
     ⑴The study of the homonym should be seen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history development. We may recognize the synonymy relationship exists in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it’s not enough to study the homonym generally, even though the classical Chinese is changing constantly. This is not only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e-QIN and after the pre-QIN, but also the two period of the pre-QIN-CHUNQIU and ZHANGUO.
     ⑵The study of the homonym, especially in the some age, firstly, we should make sure the age can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xis.
     ⑶The study of the homonym should be explored from the influence, evolution, and constitution besides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⑷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elect the material. As usually,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facts. One is to select the self-identity material. The other is to select the material with the some length. In addition,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think about the literature excavated, since the literature excavated has not been modify, and keep the original situation. They have the important value so that we can make the conclusion more trustiness.
     Finally, whereas the special situation of the homonym in some age, we should hold that the first step on the study words is to explore the general language facts practically,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tudy of the homonym, and is basic works.
引文
①张志毅《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65年第1期
    ②周祖谟《语言学常识》,《语文学习》,1958年第9期,第25页
    ①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北京出版社,1980年,第68页
    ②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105页
    ③陆善采《实用汉语语义学》,学林出版社,1993年,第85页
    ④王了一《语文知识》,《语文学习》,1953年第8期,第3页
    ⑤孙常叙《汉语词汇》,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20页
    ⑥孙良明《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语文学习》,1958年,第4页
    ⑦王力《同源字论》,《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4页
    ⑧高名凯《普通语言学(下)》,东方书店,1955年,第59页
    ⑨张世禄《词义和词性的关系》,《语文学习》,1956年第7期
    ⑩石安石《关于词性和概念》,《中国语文》,1961年第8期,第38页
    ①陈满华《词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的构成》,《汉语学习》,1994年第2期,第34页
    ②崔復爰《现代汉语词义讲话》,转引自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1995年,第70页。
    ③陆善采《实用汉语语义学》,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④辛菊《同义词和同一关系的概念》,转引自池昌海《对汉语同义词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认识》,《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77页
    ⑤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第23页
    ⑥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1页
    ⑦刘叔新《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页
    ⑧武谦光《汉语描写词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79页
    ①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4页
    ②钱乃荣《汉语语言学》,北京语言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③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7页
    ④黄金贵《论同义词之“同”》,《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⑤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83页
    ⑥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①王理嘉、侯学超《怎样确定同义词》,《语言学论丛》(第5辑),商务印书馆,1963
    ②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45页
    ③王理嘉、侯学超《怎样确定同义词》,《语言学论丛》(第5辑),商务印书馆,1963,第242-249页
    ④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6-101页
    ①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第84页
    ②转引自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6页
    ③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6-101页
    ④刘叔新、周荐《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3页
    ⑤见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105-107页
    ⑥刘叔新《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划分》,见《语言研究论丛》,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2页
    ⑦同上
    ⑧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45页
    
    
    ①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5页
    ②刘叔新《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划分》,《语言研究论丛》,1980年第2期
    ③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9页
    ④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⑤刘叔新《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划分》,《语言研究论丛》,1980年第2期
    ⑥见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84页
    ⑦池昌海《对汉语同义词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认识》,《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①洪成玉《古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
    ②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第83-84页
    
    
    ①徐正考《论衡“征兆”类同义词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
    ②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第35页
    ③同上
    ④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①洪成玉《古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
    ②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③韩陈其《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源类辨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④人大复印资料,1980年,第9期
    
    
    ①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1995年,第101-102页
    ②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62页
    ③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68页
    ④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第84-85页
    ⑤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第1版,第137页
    
    ①蒋绍愚《关于“义域”》,《蒋绍愚自选集》,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92页
    ②蒋绍愚《关于“义域”》,《蒋绍愚自选集》,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94-95页
    ③蒋绍愚《关于“义域”》,《蒋绍愚自选集》,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96-97页
    ④蒋绍愚《关于“义域”》,《蒋绍愚自选集》,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97页
    ①周祖谟先生在《汉语词汇讲话》中说:“不同词类的词虽然意义近似,可是未必就属于同义词。”详见《语文学习》,1956年,第2期
    ②高庆赐《同义词和反义词》,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11页
    ③刘冠群《关于同义词的两个问题》,《语文学习》,1957年,第7期
    ④洪梦湘《同义词的差别》,《语文学习》,1957年,第7期
    ⑤常敬宇《浅谈现代汉语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试刊4集
    ⑥孙汝健《同义词说略》,《语言文学》,1982年,第2期
    ⑦邢向东《关于确定同义词范围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学》,1985年,第2期
    ①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34页
    ②刘叔新《沦同义词词典的编纂原则》,《辞书研究》,1982年,第1期
    ③刘叔新《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辞书研究》,1983年,第3期
    ④张世禄《词义和词性的关系》,《语文学习》,1956年,第7期
    ⑤陈炳超《汉语的同义词是不是一定要词性相同》,《语文知识讲话》,1958年,第6期
    ⑥梅立崇《试论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
    ⑦梅立崇《同义词词典编纂散论》,《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2期
    ⑧梅立崇《词性不同的词能否构成同义词》,《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1期
    ①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㈧,《语文学习》,1956年,第2期,第39页。后来,周祖谟放弃了这种看法,而支持“不一致”说,他在1959年8月出版的《汉语词汇讲话》单行本中认为“不一致”说的“看法是对的”,并承认他本人原先的“说明和例子都不很妥当,应该修改”。
    ②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107页
    ③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第222-232页
    ④池昌海《对汉语同义词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认识》,《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①见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4页。
    
    
    ①见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99页
    ②见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01页
    ①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第70页
    
    
    ①《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50页
    ②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
    
    
    ①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导言》,中华书局,1980年
    ②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导言》,中华书局,1980年
    
    
    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前言》,中华书局,1990年
    ②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前言》,中华书局,1990年
    
    
    ①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序》,中华书局,1996年5月
    ②孙以楷、甄长松著《庄子通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10月,第40页
     ①荀況著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荀子注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前言》,中华书局,1990年,第41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718页
    ②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15页
    ③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48页
    
    ①此句在《战国策》中出现了2次。
    ②参考《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①《孟子》有1例引自《诗》,《韩非子》有2例引自《老子》。
     ①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00页
    ①此注出自《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1976年
    ②此两例来自《说卦传》。
     ①据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5月
    ①据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5月
    ②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98页
     ①赵学清《<韩非子>同义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309页
    ②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第125-128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99页
    
    
    ①黄晓冬《<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引用此句为例。
    ②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152-153页
    ③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963页
    
    
    ①黄晓冬《<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2003年6月版第214页
    ②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389页
    ③其中一例出自《周易》,一例出自《系辞下传》,一例出自《说卦传》,两例出自《杂卦传》。
    
    
    ①赵学清《<韩非子>同义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53页
    ②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967页
    ③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第1086页
     ①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
    
    ①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64、81页
    ②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第273-276
    ③赵学清《<韩非子>同义研究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8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946页
    ②黄晓冬《<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第205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页
     ①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第874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84、187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②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第148页
    ③参见王彤伟《“疾”轻“病”重质疑》,《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3)
     ①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893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962页
    ③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8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875页
    ②赵学清《<韩非子>同义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28页
     ①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页
    
    ①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65页
    ②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2-13页
    ③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第69-70页
    ④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①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第72页
    ①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第1版,第137页
    ②《学术论文集刊》,1987年第二集,转引自周荐《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著指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5页
     ①刘叔新《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划分》,《语言研究论丛》,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 (宋)陈彭年、邱雍等撰周祖谟校本广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年影印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
    5.陈奇猷校译吕氏春秋校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
    6. (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7.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8.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9. (清)郭庆藩注释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0月
    10.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1.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2. (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3. (清)郝懿行撰尔雅义疏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
    14. (清)郝懿行撰尔雅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5.洪业、聂崇歧、李书春、马锡用编纂春秋经传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6.焦循沈文倬点校/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
    17. (唐)李鼎祚集解周易集解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
    18.李镜池周易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9.李镜池周易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20.李梦生撰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1.刘向编纂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
    22.李正光编马王堆汉墓竹简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2月
    23.李均明译注孙膑兵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
    24.骈宇骞等译注孙子兵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5.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7.睡虎地秦墓释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28.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29. (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30. (清)王念孙著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1. (清)王念孙著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32.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清)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33.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7月
    34.徐志钧校注老子帛书校注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5月
    35.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36.小学名著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37.云梦秦简释文(一)载《文物》1976(5)
    38.云梦秦简释文(二)载《文物》1976(6)
    39.云梦秦简释文(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40.云梦睡虎地秦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41.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
    42.杨伯峻译著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44.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45. (汉)扬雄撰(清)钱绎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46.战国纵横家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
    47.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吕氏春秋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48.张双棣殷国光陈涛吕氏春秋词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49.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
    50.张震点校老子·庄子·列子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
    51.周秉钧注译尚书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
    1.崔述著洙泗考信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2.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冯蒸《说文》同义词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4.高敏云梦秦简初探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8、1981年增订本
    5.高名凯普通语言学(下)北京:东方书店,1955年
    6.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7.高庆赐同义词和反义词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
    8.胡和平同义词说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9.洪成玉张桂珍古汉语同义辨析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2月
    10.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11.黄晓东《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6月
    12.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13.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
    14.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
    16.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
    17.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
    18.刘叔新、周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
    19.刘叔新、周荐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20.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9年5月
    21.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
    22.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23.陆善采实用汉语语义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
    24.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25.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6.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7.钱乃荣汉语语言学北京:北京语言出版社,1995年
    28.孙常叙汉语词汇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年
    29.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年5月
    30.王凤阳主编古辞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31.魏德胜《韩非子》语言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32.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词汇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0月
    33.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法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34.王正白古汉语同义词辨析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12月
    35.王宁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
    36.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7.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8.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9.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40.武谦光汉语描写词汇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41.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42.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年
    43.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4.徐通锵语言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45.许威汉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0
    46.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7.向熹简明汉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48.中华书局编辑部云梦秦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9.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50.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8月
    51.周荐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著指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52.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53.周文德杨晓莲《孟子》数据库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9月
    54.赵学清《韩非子》同义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55.张永言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56.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
    57.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曹延尊、徐元邦:《简牍资料论著目录》,载《考古学集刊》,1982(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
    3.程湘清:《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方法论》,载《汉字文化》,1991(2)
    4.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1999
    5.池昌海:《对汉语同义词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认识》,在《浙江大学学报》,1999(1)
    6.常敬宇:《浅谈现代汉语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试刊4集
    7.陈炳超:《汉语的同义词是不是一定要词性相同》,载《语文知识讲话》,1958 (6)
    8.陈满华:《词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的构成》,载《汉语学习》,1994(2)
    9.汉简研究室:《简牍论著目录》,载《秦汉简牍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10.何双全:《甘肃简牍的发掘与整理》,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3)
    11.黄金贵:《论同义词之“同”》,载《浙江大学学报》,2000(4)
    12.黄金贵:《论古汉语同义词的识同》,载《浙江大学学报》,2002(1)
    13.洪成玉:《古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载《中国语文》,1983(6)
    14.韩陈其:《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源类辨证》,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1)
    15.洪梦湘:《同义词的差别》,载《语文学习》,1957(7)
    16.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7.蒋绍愚关于“义域”蒋绍愚自选集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18.吉仕梅:《<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料的利用与汉语词汇语法之研究》,载《汉语史研究集刊》,成都:巴蜀书社,1998(1)
    19.李冬鸽:《<庄子>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0.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的内容、性质及相关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1)。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1993(5)
    21.雷莉:《<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3
    22.刘叔新:《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划分》,载《语言研究论丛》,1980(2)
    23.刘叔新:《沦同义词词典的编纂原则》,载《辞书研究》,1982(1)
    24.刘叔新:《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载《辞书研究》,1983 (3)
    25.刘冠群:《关于同义词的两个问题》,载《语文学习》,1957(7)
    26.梅立崇:《试论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2)
    27.梅立崇:《同义词词典编纂散论》,载《世界汉语教学》,1988(2)
    28.梅立崇:《词性不同的词能否构成同义词》,载《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1)
    29.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载《中国语文》,1979(6)《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校读古籍的重要性》,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5)
    30.舒学:《我国古代竹木简发现、出土情况》,载《文物》,1981(1)
    31.孙良明:《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载《语文学习》,1958
    32.石安石:《关于词性和概念》,载《中国语文》,1961(8)
    33.孙汝健:《同义词说略》,载《语言文学》,1982(2)
    34.沈林:《<左传>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群研究》,载《古汉语研究》,2001(4)
    35.王美宜:《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研究》,载《宁波师专学报》,1982(1)
    36.王了一:《语文知识》,载《语文学习》,1953(8)
    37.王理嘉、侯学超:《怎样确定同义词》,载《语言学论丛》(第5辑),商务印书馆,1963
    38.王理嘉、侯学超:《怎样确定同义词》,载《语言学论丛》(第5辑),商务印书馆,1963
    39.徐正考:《论衡“征兆”类同义词研究》,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4)
    40.辛菊:《同义词和同一关系的概念》,转引自池昌海《对汉语同义词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认识》,载《浙江大学学报》,1999(1)
    41.邢向东:《关于确定同义词范围的几个问题》,载《语言文学》,1985(2)
    42.周娟:《<荀子>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4
    43.张世禄:《词义和词性的关系》,载《语文学习》,1956(7)
    44.朱德熙、裘锡圭:《七十年来出土的秦汉简册和帛书》,载《语文研究》,1982(1)
    45.张志毅:《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载《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65(1)
    46.周祖谟:《语言学常识》,载《语文学习》,1958年(9)
    47.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㈧,载《语文学习》,1956年(2)
    48.钟明立:《<段注>同义词研究》,载《华南师大学报》,20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