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類書引《國語》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语》的研究历来薄弱,近年来研究者较多,但许多问题仍需要深入探讨,《国语》文本也需要进一步整理。《玉烛宝典》、《北堂书钞》、《艺文类聚》、《韦书治要》、《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八部类书的编纂时间为隋唐以及北宋早期,且多部类书如《白氏六帖事类集》、《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皆有宋刻本传世。其编纂时间早於明道本、公序本的刊刻时间,多部类书的刊刻时间也早於今传《国语》的多个版本。类书中徵引《国语》较多,可斗与今传《国语》比较。又类书引及《国语》多家注,凡此为进一步整理、研究《国语》以及韦注提供了资料和视角。
     本文分为引言、《玉烛宝典》引《国语》校证、《北堂书钞》引《国语》校证、《艺文类聚》引《国语》校证、《基书治要》引《国语》校证、《初学记》引《国语》校证、《白氏六帖事类集》引《国语》校证、《太平御览》引《国语》校证、《册府元龟》引《国语》校证、结语等十个部分。引言分为《国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唐宋类书引《国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国内外关於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等。其他八个部分以编纂时间为顺序,顺次考察八部类书徵引《国语》的基本情况。每部类书可分为类书本体分析、类书徵引《国语》简说、类书徵引《国语》本文与今传《国语》本文比勘、类书徵引《国语》旧注与今传《国语》韦注比勘、类书徵引‘《国语》语段与相同内容秦汉传世文献比勘等几个部分。其中涉及到古籍写刻字形以及相关文字问题、类书驮及《国语》各本的校勘、《国语》各本的关系、《国语》及相关典籍语义训诂等问题。希望对各类书和《国语》的进一步整理与研究有所帮助。
GuoYu's research has always been weak. Although there were many reachers in recent years,many problems still need further discussion and GuoYu's text needs to be further consolidation.The eight Leibooks were Yuzhubaodian,Beitangshuchao,Yiwenleiju,QunshuZhiyao, Chuxueji,Baishiliutieshileiji,Taipingyulan,and Cefuyuangui,these books were compilated in the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several of these books such as Baishiliutieshileiji, Yiwenleiju, Taipingyulan, Cefuyuangui have handed down the song edition.The compilation time is earlier than Mingdaoben and Gongxuben's publication of GuoYu. These books cited more texts of GuoYu and those cited texts of books could compared with the text of GuoYu.It provides data for further study of GuoYu.
     The artical is divided into introduction, cited texts of reasearch and the conclusion.The introduction is divided into GuoYu's research review and outlook, the value of Tang and song books cited GuoYu, present research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 other eight parts reasearch the basic situation about the texts these book cited GuoYu. Each category can be divided into books ontology analysis, comparison of cited text from GuoYu's text, comparison of notes in cited texts from GuoYu's notes, comparison of cited texts from the same content of books in Qin Dynasty or Han Dynasty. Which relates to the ancient written form and related problems, collation of these eight books and GuoYu, relationship of GuoYu's edition, interpretation of GuoYu and related books. We hope the artical helps further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of Leishu and GuoYu.
引文
① (宋)宋庠:《国语补音原序》,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6册,页191上。
    ① (宋)王应麟撰,(清)翁广圻等注,乐保群等点校:《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878。
    ② 吴泳生卒年根据王兆鹏、王可喜、方星移《两宋词人丛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页227。
    ①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排印本,页433-444。
    ② (日)石川三佐男撰,郑爱华译:《日中“书籍之路”与<玉烛宝典>》,见载於王勇等著《日中“书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页36。
    ③ 崔富章、朱新林:《<古逸丛书>本<玉烛宝典>底本辨析》,《文献》2009年第3期,页144-150。
    ④ (日)石川三佐男:《古逸丛书の白眉『玉烛宝典』について》,日本秋田中国学会2005年3月刊行《秋田中国学会50周年纪念论集》,页1-15。
    ① 秦公辑:《碑别字新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页6。
    ② 审《宝典》多处“天”字写作“而",又作“(?)”,则“(?)”或“(?)”之俗书,而“(?)”则为“(?)”之省写。又《敦煌俗字典》收“(?)”字与“(?)”近似,梁晓虹《<新华严经音义>(大治本·金刚寺本)与汉字研究》收“天”字形“(?)”、“(?)”、“(?)”、“(?)”,以为是则天文字(《古文献研究集刊》第7辑,页255-281),皆可为佐证。
    ①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国语》後附,页248。(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孜异》,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国语》後附,页289。
    ②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玫异》,同上,页289。
    ① (清)汪速孙:《国语明道本孜异》,同上,页289。
    ② (清)董增龄:《国语正义》卷一,清章寿康式训堂刊本,本卷页22。
    ③ 郑慧生:《古代天文历法初步》,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页80。
    ①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页248。(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289。
    ②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80上。
    ③ (宋)张有:《复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5册,页696上。(宋)司马光等:《类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汲古阁影宋钞本,页489上。(汉)许慎:《说文解字》,页313下。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页1749中。
    ⑤ 施安昌编:《颜师古书干禄字书》,页48。
    ①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页595下。
    ② (清)陈缘:《国语翼解》卷二,清光绪问广雅书局刊本,本卷页9。
    ③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页664上
    ④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致异》,页319。
    ⑤ 周祖谟:《尔雅校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页146。
    ⑥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经韵楼本,页155上。
    ⑦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81下。
    ⑧ (宋)陈彭年等:《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影张氏泽存堂本,页446。
    ① (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续修四库全书》第198册影海山仙馆丛书本,页212下。
    ② (清)多隆阿:《毛诗多识》,《续修四库全书》第72册影辽海丛书本,页633上。
    ③ 施安昌编:《颜师古书干禄字书》,页46。
    ④ (清)洪亮吉:《晓读书斋杂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55册影道光二十二年刻本,页618上。
    ⑤ (清)钱大听:《潜研堂文集》,陈文和主纶《嘉定钱大昕全集》第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页604。
    ① (清)王绍兰:《汉书地理志校注》,《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第11册影清光绪二十二年遗经楼刻本,页269。
    ② (清)胡克家:《文选玫异》,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影胡克家刻本《文选》第3册後附,页848下。
    ③ (唐)李荃:《太白阴经》,《守山阁丛书》本,本卷页7。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百纳本二十五史》第2册影宋本,页19上。
    ④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国省店1989年影未刊大徐本,本卷页3。中华书局1963年影陈昌治覆刻平津馆本“为”作“从”,或为误书。段玉裁、王筠“为辰”之“辰”亦易作“脣”,钱玄同云:“星辰=星医。”(章太炎讲授,朱希祖、钱玄同等记录《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页221)则“医”为会意合成。
    ⑤ (清)王筠:《说文句读》卷一○.北京:中国昼店1983年影1882年尊经书局本,本卷页12。
    ⑦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世界书局本,页119下。
    ⑧ (清)阮元:《畴人传》,《文选楼丛书》本,本卷页8。
    ① 张以仁:《国语集证》,《张以仁先秦史论集》,页455。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2094中。
    ③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300下。
    ④ (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影张氏泽存堂本,页494。
    ⑤ (宋)罗愿:《尔雅翼》,《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2册,页471上,
    ①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木放异》,页327。
    ② (元)杨值:《六书统》,《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7册,页73上。
    ③ 黄侃:《说文同文》,见载於黄悼编次《说文笺识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页31。
    ④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影临啸阁本,页181下。
    ⑤ (清)宋翔凤撰,梁运华点校:《过庭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39。
    ⑥ (宋)王观国:《学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1册,页82下。
    ⑦ (清)王筠:《说文句读》卷九,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影尊经书局本,本卷页12。
    ① (清)阮元校:《十三经注疏》,页496下。
    ②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79。
    ③ (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影泽存堂本,页930《钜宋广韵》“壁”作“辟”,古今字.日本国会图书馆藏宋本“壁”误作“锌”。
    ③ 陈瑑:《国语翼解》,广雅书局本,本卷页17。
    ⑤ (清)董增龄:《国语正义》卷一六,本卷页21。
    ⑥ 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虚受堂本,页637下。
    ①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玫异》,页304。
    ② (清)沈鎔:《国语详注》,本卷页6。
    ① (清)陈瑑:《国语翼解》卷五,本卷页22。
    ②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木卷页12。
    ③ 冷玉龙编:《中华字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页614a。
    ④ 审振绮堂本、崇文本、《四部备要》本《攷异》本文“《旧音》作‘习”,之“普’,误作“替”,《国学基本丛书》本己正之。
    ⑤ 拙稿《论<国语>版本暨<古今韵会举要>引<国语>例辨正》,《人文中国学报》第16期,页479-519。
    ⑥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页308上。
    ⑦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孜异》,页330。
    ①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放异》,页268。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35下、页305下。
    ② (清)黄不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页242。
    ③ (日)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木》卷一,本卷页6。
    ④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孜异》,页268。
    ⑤ (清)王煦:《国语释文》,观海楼刻本,本卷页3。
    ⑥ (清)黄模:《国语补韦》卷一,1935年淳安邵氏刻本,本卷页2。
    ① (清)刘台拱:《国语补校》,《皇清经解续编》卷二○八,上海书店1988年影本,页984中。
    ② (清)杭世骏撰,陈抗点校:《订讹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页114。
    ③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页100。
    ④ (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页9。
    ⑤ (清)姚鼎:《惜抱轩笔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152册,页171下。
    ⑥ (清)王懋汰:《读书记疑》,《续修四库全书》第1146册,页341下。
    ⑦ (清)许宗彦:《鉴止水斋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92册,页413下。
    ⑧ 张以仁:《国语斛设》,页25。
    ⑨ 张以仁:《国语集证》,氏著《张以仁先秦史论集》,页425。
    ① 俞志慧:《国语韦昭注辨正》,页6。
    ② (宋)末庠:《国语补音》卷一,宋刻宋元递修本,本卷页8;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6册,页193上。
    ③ 曹要本《国语》有8处校勘记,一共43条,多谓刊本误、脱、衍等,又谓“据宋本”改、增、删等。则其所谓“宋本”实即明道本,《四库总目提要》中称之为“天圣本”。至於《四库苍要》以及文渊阁本、文津阁本等所据以改易诗礼堂本的明道本《国语》究竟是钞本、刊本还是校本,尚需进一步考证。
    ④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99下。
    ⑤ (南唐)徐错:《说文解字系传通释》,上海:商务印书馆辑《四部丛刊》影残宋本,页89下。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1783中。
    ②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後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页1781。
    ① 卢元驶:《说苑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页630。
    ② 李维琦等:《古汉语同义修辞》,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页77。
    ③ 此据《国学基本丛书》排印本《国语》後附。审《札记》之黄刊明道本、崇文本、辈英馆本、博古斋本、锦章书局本、《四部备要》本以及《放异》之振绮堂本、崇文本、《四部备要》本作“耻”字,宝善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国语基木丛书》本等则误作“聆”字。
    ④ (清)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续修四库全书》第335册影嘉庆十八年裒露轩刻本,页101上。
    ⑤ (明)焦站撰,李剑雄点校:《焦氏笔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页127。
    ⑥ 施安昌编:《颜真卿书干禄字书》,页17。
    ① (清)陈缘:《国语翼解》卷一,本卷页10。
    ② (清)厉荃辑、(清)关槐增辑:《事物异名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252册影乾隆刻本,页494下。
    ③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宋刻宋元递修本,页177。
    ④ (宋)宋庠:《国语补音》卷一,本卷页12。
    ⑤ (清)陈缘:《国语翼解》卷一,本卷页10。
    ⑥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页30。
    ⑦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页704。
    ⑧ 张懋熔:《镐京新考》,见载於氏著《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午版,页162-164.
    ⑨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313-314。
    ⑩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808中。
    ①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影胡克家本,页562下。
    ② 俞志慧:《国语韦昭注辨正》,页167。
    ③ (唐)杜佑撰:《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3册,页287下-288上。
    ④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驯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页136。
    ⑤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页1466。
    ① (宋)王观国:《学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1册,页161下-162上。
    ② (清)问若璩:《四书释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0册,页367下。
    ③ 张以仁:《国语集证》(《周语》上、中二卷),见载於氏著《张以仁先秦史论集》,页393。
    ④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页52上。
    ⑤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玫异》,页267。
    ⑥ 王亭:《<国语>否定词研究》,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论文,2007年,页4,页13。
    ⑦ 刘云峰:《<国语>副词语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⑧ 周广干:《《国语》<左传>副词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⑨ (清)佚名:《史记疏证》,《续修四库全书》第264册,页65上。
    ① 张以仁:《国语集证》(《周语》上、中二卷),见载於氏著《张以仁先秦史论集》,页394。
    ②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267。
    ③ (宋)宋庠:《国语补音》卷一,本卷页1。
    ④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页242。
    ⑤ 张以仁:《国语斛证》,页5-6。
    ⑥ 王叔岷:《史记斛证》,页137。
    ①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放异》,页267。
    ② (日)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卷一,本卷页2。
    ③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孜异》,页267。
    ④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驷等注:《史记》,同前注,页137。
    ① 卢元骏:《说苑今注今译》,页484。
    ① (清)黄以周:《礼书通故》,《续修四库全书》第112册,页143。
    ② 李孟存、常金仓:《晋国史纲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页231。
    ③ (明)穆文熙:《国语评苑》卷四,本卷页31。
    ④ 向宗鲁:《说苑校证》,页356。
    ⑤ 王瑛:《说苑全译》,页612。
    ⑥ 卢元驶:《说苑今注今译》,页484。
    ⑦ 殷国光:《从<国语>的疑问句看语言形式对语气表达的影响》,氏著《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页106。
    ⑧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2529上。
    ① 王叔岷:《史记斛证》,页147。
    ② 施之勉:《读史记会注考证札记(殷本纪、周本纪)》,《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三辑第一册《史学·先秦史研究论集》,页189-204。
    ③ (清)臧琳:《经义杂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72册影拜经堂本,页98上。
    ④ (清)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续修四库全书》第335册,页439下。
    ⑤ 王晖《论周代褒姒母感生神话与原始巫术》有详说,见载於陈学超主编《国际汉学论坛》第二卷,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114。复见载於氏著《古史传说时代新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⑥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关中丛书》本,本卷页6。
    ①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同前,页1421、页1444,页1985。
    ② (宋)真德秀:《大学衍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4册,页853下。
    ③ (日)拢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页90上。
    ④ (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页90上。
    ⑤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56下。
    ⑥ (晋)郭璞:《山海经》,《四部丛刊初编》影双鉴楼藏明成化本。
    ⑦ 张敬:《列女传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丑 994年版,页269。
    ⑧ (汉)班固撰,(唐)颔师古注:《汉书》,页1465。
    ① (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页90下。
    ② (宋)丁度等:《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迷古堂影宋钞本,页328。
    ③ (清)臧琳:《经义杂记》,页98下。
    ④ 张以仁:《读史记会注考证札记》,《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三辑第一册《史学.先秦史研究论集》,页207-211。
    ⑤ 韩兆琦:《史记笺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页245。
    ⑥ (清)臧琳:《经义杂记》,页98下。
    ⑦ 张敬:《列女传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页270。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页262。
    ⑧ (明)李元吉:《读书呓语》,《绩修四库全书》第1143册,页510下。
    ① (清)王照圆:《列女传补注》,《续修四库全书》第515册,页731下。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496下。
    ③ (清)陈瑑 :《国语翼解》卷五,木卷页17。
    ④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页1465。
    ⑤ 同上。
    ⑥ (清)徐瀚:《通介堂经说》,《续修四库全书》第177册,页289。
    ① 张涛:《列女传译注》,页261。张敬:《列女传今注今译》,页269。
    ②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页591上。
    ① 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页3。
    ①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排印本,页702。
    ②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孜异》卷四,道光丙午振绮堂本,本卷页4。
    ③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90上。
    ① (日)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卷一一,本卷页1。
    ② 张以仁:《国语斛证》,页242。
    ③ (清)黄丕烈:《国语明道本札记》,页256。
    ④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放异》,页312。
    ⑤ 张以仁:《国语斛证》,页239。
    ⑥ (汉)高诱注:《吕氏春秋》,页334。
    ⑦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页663上。
    ⑧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续修四库全书》第198册,页364下。
    ⑨ (汉)刘安等编著,(汉)高诱注:《淮南子》,同前,页136上。
    ⑩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7下。
    11 (宋)宋庠:《国语补音》卷二,本卷页24。
    12 (清)阮元:《一卜三经注疏》,页473中。
    13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玫异》,页312。
    ① 张以仁:《国语斛证》,页241。
    ② 张以仁:《国语斛证》,页2390
    ③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玫异》,页312。
    ④ 张晓仁:《国语斛证》,页240。按:张氏原书“楷、隶”之“隶”作“棣”,误。
    ⑤ 张以仁云:,“《御览》五七引‘唐叔’作‘康叔’,三五五、四五六、八九○、九二一皆作‘唐叔’。又《类聚》二四引无‘吾’字。《御览》九二一‘于’作‘於’。”(氏著《国语斛证》页278)今检宋本、文渊阁四库本《御览》卷五七字作“唐叔”不作“康叔”,是张氏所据本之误,非《御览》皆误。
    ⑥ 张以仁云:“《类聚》二四引无‘吾先君’三字。‘死’作‘得’。””(氏著《国语斛证》页279)此说亦可。然就《类聚》所引来看,“死”字未出现,故用“得”字亦当,可理解为“射鸽不死搏之不得”之节略。又《晋语八)本处之“搏之不得”,张氏云《御览》九二一引“之”作“而”,宋本、文渊阁四库本《御览》引亦作“而”。“搏之不得”为“动宾十补语”结构,“搏而不得”则“而”字表转折,“搏”、“不得”为并列结构矣。就文气上言,作“而”字似更有助於辞气。然《国语》皆作“之”字,且其他类书资料引亦多作“之”字,当从“之”字。
    ⑦ 拙稿《<艺文类聚>引<国语>斛正四则》,《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页97-101。
    ① 张以仁:《国语谢证》,页288。
    ②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页259。
    ③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攷异》,页320。
    ④ 张以仁:《国语辞证》,页288。
    ⑤ 拙稿《<国语>中的名量词》,《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页4-6。
    ⑥ 郑良树:《国语校证》(中),《幼狮学志》第8卷第1期,页28。
    ⑦ 萧旭云:《左传》、《韩非子》之“能”为亲善之义,即《诗·民劳》“柔远能迩”之“能”,郑玄曰:“能犹伽也,顺伽其近者,”能、如一声之转,从“如”之字有柔顺之义。《广雅》:“茹,柔也。”此亦能字可为一般动词之一例。
    ① 萧旭:《国语校补》,见载於氏著《群书校补》.页172。
    ① (宋)陈彭年等:《宋本玉篇》,同前,页407。
    ②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2下。
    ③ 许锬辉:“(?)”字研订说明,《异体字字典》网路版,http://140.111.1.40/yitia/fra/fra03552.htm.
    ④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续修四库全书》第187册,页458下。
    ⑤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1下、页193上。
    ⑥ (宋)丁度等:《集韵》,页482。
    ⑦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古籍书店1983年影临啸阁本,页584下。
    ⑧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38下。
    ⑨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页91。
    ⑩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69下。
    ① 张以仁:《国语斛证》,页294。
    ② 所参蜚英馆石印本《国语》本卷页I1为《仪礼》卷五竄入者,非《国语》本文。《仪礼》卷五页11仍为《仪礼)本文。故本章内容无可据蜚英馆本。
    ③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288。
    ④ (日)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卷四,本卷页8。
    ⑤ 张以仁:《国语斛证》,页135。
    ⑥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页1504。
    ① (明)郑若庸:《类隽》,《续修四库全书》第1236册,页388上。
    ② 递修本韦注“激”作“格”,汪远孙云:“‘激’,公序本作‘格’,无‘也’字。《补音》云:‘格’,俗本作‘激’,非是。此九字,公序本在‘谷洛二水名也’句下,《水经注·谷水篇》引注‘格,_上有‘相’字,而又在‘合於洛水’句下,云:‘洛水在王城南,穀水在王城北,东入於瀍。至灵王时,谷水盛,出於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两水相格,有似于阙,而毁王城西南也。’与今本俱异。”(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280)
    ③ (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续:《正字通》,《绩修四库全书》第235册,页1下。
    ④ 郑良树:《国语校证》(上),《幼狮学志》第7卷第4期,页21。
    ⑤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页246。
    ⑥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288。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66上。
    ②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页45、页18。
    ③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页170。
    ④ 萧旭:《国语校补》,氏著《群书校补》,页93。
    ① (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续修四库全书》第927册,页392下-393上。
    ② (清)陆心源:《皕宋楼藏書志》,《续修四库全书》第928册,页644上。
    ③ 吴金华:《略论日本古写本<羣书治要>的文献学价值》,《文献》2003年第3期,页118-127。
    ④ 严绍璗:《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 严绍璗海外访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页176-178。
    ① (清)高嵣:《国语钞》卷上,黄香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第十七册影乾隆五十三年培元堂本,页356。
    ②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06册,页。明本误“绝”为“给”,误“铸”为“锺”。
    ③ (宋)司马光等:《类篇》,同前,页306上
    ④ (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续修四库全书》第198册,页72下。
    ⑤ (金)韩孝彦、韩道昭撰,(明)释文儒等刪补:《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续修四库全书》第229册,页323下。
    ⑥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0册,页392下。
    ⑦ (漢)许慎:《说文解字》,页22下、页148上。(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页333上。
    ①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页1152。
    ② (清)王玉树:《经史杂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156册,页431上。
    ③ (明)湛若水:《格物通》,《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6册,页25下。
    ① (清)洪亮吉:《晓读书斋初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55册,页596下。
    ②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页213,页996.页1117。
    ① (明)湛若水:《格物通》,同前,页524上。
    ②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15册,页159上。
    ③ (明)陈士元:《名疑》,《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2册,页624下-页625上。
    ④ (明)周圣楷:《楚宝》,《续修四库全书》第549册,页36下。
    ⑤ (清)陈树华:《春秋经传集解考正》,《续修四库全书》第143册,页302-303。
    ① (清)李富孙:《春秋三传异文释》,《续修四库全书》第144册,页435下。
    ②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页1200。
    ③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282。
    ④ (明)湛若水:《格物通》,页893上。
    ⑤ (清)董增龄:《国语正义》卷三,本卷页29。
    ⑥ (清)臧琳:《经义杂记》,页88下。
    ⑦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07册,页569下。
    ⑧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页674下。
    ⑨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79上。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68下。
    ② (南朝梁)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续修四库全书》第228册,页341。
    ③ (元)李文仲:《字鉴》,《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8册,页52上。(明)焦竑:《俗书刊误》,《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8册,页556上。
    ④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页11520
    ⑤ (宋)王应麟:《玉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页353上。
    ⑥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4册,页272下.
    ⑦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1下.
    ⑧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续修四库全书》第197册,页598下。
    ⑨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9册,页261下。《四部丛刊》影宋本注则作“珩,佩上之黄者”,皆与《国语》注不同。
    ① 施安昌编:《颜真卿书干禄字书》,页64。
    ① 林信敬:《革书治要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丛书集成初编》,页1。
    ② 吴金华:《略论日本古写本〈革书治要》的文献学价值》,同前注。
    ③ 审宋黄震《黄氏日钞》即在“读杂史”中对《国语》进行讨论,则《四库全书》归《国语》入“杂史’,,或即昉自黄氏。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41上。(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页572上。
    ②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页269。
    ① 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518注①。
    ② 周自强:《论西周主要农业生产者的阶级地位》,见载於《华夏文明》第2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③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四篇《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认为:“庶人就是奴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页227)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页75-78.徐复观:《西周政治社会的结构性格问题》,见载於氏著《两汉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2-6.晁福林说见《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同上。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页68.刘宝才、韩养民《试论庶人的身份》(《先秦史论文集》,《人文杂志》1982增刊,页134-140)认为庶人是井田制上劳动的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庶人有一定的人身自由。顾德融、朱舜龙《春秋史》根据文献记载概括“庶人”的特徵为:“庶人是介於贵族士之下、高於奴隶皂隶之上的一个阶层。在庶人之中不再分尊卑,而以亲疏关系加以分别,并互相帮助,这应是内部较平等的阶层。”“庶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应是一般的农民。”“庶人在政治上尚有一定地位,他们不同於奴隶,可以在一定场合对统治者的统治状况发表意见。”(见氏著《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页339, 340),与刘、韩之说类似。
    ④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页269。
    ⑤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页72。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06下。
    ② 周小萍:“卽”字研订说明,《异体字字典》网络版,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0452.htm。
    ③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续修四库全书》第197册,页470下。
    ④ 汪济民等:《国语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页10。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页21、23。董立章:《国语译注辨析》,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页19、20邬国义等:《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页13。李维琦:《白话国语》,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页8、10。黄永堂:《国语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页19, 22。赵望秦等:《白话国语》,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页14、16。来可泓:《国语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25, 26。曹建国、张玖青注说《国语》,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页105。刘倩、鲁竹:《国语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页8。
    ⑤ 《汉语大词典》第6卷,页1247。
    ⑥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332。
    ⑦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44下。
    ① (宋)丁度等:《集韵》,页42。
    ②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页269。
    ② 郑良树:《国语校证》(上),《幼狮学志》第7卷第4期,页8。
    ④ 曾荣汾:“王”字研订说明,《异体字字典》网络版,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2553.htm。
    ⑤ 施安昌编:《颜真卿书干禄字书》,页61。
    ⑥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3卷,页217.
    ①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页2430(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页2700
    ② (日)秦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卷一,本卷页13。
    ③ 张以仁:《国语斛证》,页45。
    ① 张以仁:《国语斛证》,页46。
    ②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页439-447。
    ③ 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卷一,本卷页14。
    ① 张以仁:《国语斛证》,页46-47。
    ②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页1451。
    ① 郑良树:《国语校证》(上),《幼狮学志》第7卷第4期,页11。
    ②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页270。
    ③ 张以仁:《国语斠证》,页48。
    ④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页270。
    ⑤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道光七年寿藤书屋本,本卷页6。
    ⑥ (清)刘台拱:《国语补校》,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第1册,上海书店1988年影南菁书院本,页984中。
    ⑦ 张以仁:《国语斠证》,页48。
    ⑧ 施安昌编:《颜真卿书干禄字书》,页37。
    ⑨ (汉)司为迁撰,(南朝宋)裴驷等注:《史记》,页146。
    ① (宋)宋庠:《国语补音》卷一,本卷页7。
    ② (清)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页46。王叔岷:《史记斠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页144。
    ③ 转引自施之勉:《汉书集释》,台北市:三民书局2003年版,页2376。
    ④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页243。
    ⑤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页1451。
    ⑥ 洪诚:《训诂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页32。
    ⑦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页1451。
    ⑧ 张以仁:《国语斠证》,页47。
    ⑨ (日)瀧川资言撰,(日)水利泽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页90上。
    ⑩ (清)俞樾;《羣经平议》,《续修四库全书》第178册,页456下。
    ①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页246。
    ② 卢元骏:《说苑今注今译》,页614。
    ③ 张以仁:《国语斠证》,页50。
    ④ 王叔岷:《史记斠证》,页145。
    ⑤ (清)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隱正义札记》,页46。
    ⑥ 吴庆峰主编:《史记虚词通释》,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页10-11。
    ①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页848。
    ② 徐仁甫:《广释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页517。
    ③ 王叔岷:《古书虚字广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页518-519。
    ① 卢元骏:《新序今注今译》,页274。
    ② 陈茂仁:《新序校证》,台北:花木兰出版社2007年版,页549。
    ③ 叶玉麟:《白话译解荀子》,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年版,页102。
    ④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页,120。邓汉卿:《荀子绎评》,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页142。
    ① 蒋南华:《荀子全译》,贵州:贵阳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页113。
    ② 李杰羣:《商君书虚词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页132-134、页189-192。
    ① 张以仁:《国语虚词集释·序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专刊1968。
    ②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页243。
    ① (清)汪远孙:《国语发正》卷三,本卷页3。
    ②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280。
    ③ (宋)宋庠:《国语补音》卷一,本卷页21-22。
    ④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页246。
    ⑤ (清)刘淇著、章锡琛校注:《助字辨略》,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页240。
    ⑥ 刘利《先秦汉语助动词研究》有助动词的判定标准和与副词的区分标准,可从。见氏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4-6。
    ⑦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页1437。
    ① 吴曾祺:《国语韦解补正》卷三,本卷页3。沈镕:《国语详注·三·周语下》,本卷页5。
    ② (清)汪远孙:《国语发正》卷三,本卷页7。
    ③ (清)陈瑑:《国语翼解》卷二,本卷页13。
    ④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页1438。
    ⑤ 同上。
    ⑥ 郑良树:《国语校证》(上),《幼狮学志》第7卷第4期,页22。
    ①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续修四库全书》第197册,页91下。
    ②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10上。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08上、页209下。
    ①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修订本),页96。
    ② 俞志慧:《国语韦昭注辨正》,页42。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1910下。
    ④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99下、页298上。
    ⑤ (宋)陈彭年等:《宋本玉篇》,页315。(宋)丁度等:《集韵》,页334。
    ⑥ (元)陈师凯:《书蔡氏传旁通》,《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册,页253下。
    ① 黄刊明道本及其覆刻本字作“獘”,“弊”、“獘”之辨,详见拙稿《<国语·吴语》韦昭、真德秀注比较》,《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23期(2011年12月),页1-27。
    ② (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四部丛刊》影宋刊本,页687上。清梁章钜《文选旁证》卷三○云:“‘兵甲己足,当奖帅三军’,六臣本‘兵甲’作‘甲兵’、‘奖帅’作‘帅将’。”言作“帅将”者是,言作“甲兵”者恐误。
    ③ (清)陈树华:《春秋经传集解考正》,《续修四库全书》第143册,页59。
    ④ (清)沈廷芳:《十三经注疏正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2册,页133上、页1017上。
    ⑤ (清)孙诒让撰,王文锦等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2476。
    ⑥ 根据锺海军:《《国语》复音词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页16-17。
    ① (清)段玉栽:《说文解字注》,页105上。
    ② 元至正二十六年本、元延佑二年圆沙书院本、早稻田大学藏和刻《玉篇》字误作“竊”注仍从“米”。审敦煌俗字中即有“米”写作“耒”者。
    ③ (明)宋濂等:《洪武正韵》,《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9册,页218上。審崇祯四年刻本并无“作竊误”三字。
    ④ (明)焦竑:《俗书刊误》,页558上。
    ⑤ 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异体字字典》网路版,http://140.111.1.40/yitia/fra/fra03909.htm.
    ⑥ (元)盛熙明:《法书考》卷四,《四部丛刊》续编子部影钞本,本卷页2a《後村先生大全集》卷四二《立春》,本卷页5。
    ⑦ 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编:《古籍汉宇字频统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页117。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1817上。
    ② (清)雷学淇:《介庵经说》,《续修四库全书》第176册,页181上。
    ③ (清)李富孙:《春秋三传异文释》,页525下。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页344。
    ⑤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第五,本卷页65。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页344。
    ② 黄怀信《小尔雅汇校集释》云:“淳熙本‘之’下多‘也’字,未可从。”(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页305)迟铎则於“之”下断开为句(迟铎:《小尔雅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页206)。若从各家虚字研究之说,则以不断开、“之”下无“也’‘字为当。
    ③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黄侃、杨树达批校本,页197。
    杨树达:《词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页2030胡适亦主张“诸”为“之于”之合声,当释作“之于”且为鲁语之特点。详见胡适《致陈铁凡》(《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页203)。
    ⑤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玫异》,页304。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页345。
    ⑦ 萧旭:《草书校补》,页191。
    ① 施安昌编:《颜真卿书干禄字书》,页31。
    ②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放异》,页305。
    ③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07下、页108下。
    ④ (清)段玉栽:《说文解字注》,页222下。
    ⑤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页1738。
    ① 张猛:《<左传>所用字符、字频表》,见载於氏著《左传谓语动词研究》,页197。
    ② 王力:《同源字典》,《王力文集》卷八,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页328-329。
    ③ 王政白:《古汉语同义词辨析》,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版,页381-383。
    ④ 张猛以《左传》行为动词“置”训作“设置”,而“真”则可训作“安置”、“放置”。同上,页167。
    ⑤ 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古籍汉字字频统计》,页31、页58。
    ⑥ 罗福颐:《汉印文字徵》第七,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页17,页21。
    ⑦ (宋)宋庠:《国语补音》卷二,本卷页15。
    ① (宋)陈彭年等:《宋本玉篇》,页505。
    ②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页253。
    ③ (清)惠棟:《春秋左传补注》卷一,《守山阁丛书》本,本卷页20。
    ④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放异》,页301。
    ⑤ 李素:《敦煌残卷<春秋经传集解>校证》,页12。
    ⑥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页912。
    ⑦ (清)董增龄:《国语正义》卷八,本卷页11。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53上、页256上。(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页600下、页607下。
    ② (唐)张参:《五经文字》,页256上。
    ③ (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续:《正字通》,《绩修四库全书》第234册,页442下。
    ④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61下、页58下。
    ⑤ 施安昌编:《颜真卿书干禄字书》,页14。
    ① (清)俞槌:《拿经平议》,页467上。
    ②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致异》,页291。
    ③ 徐元诘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修订本),页190-191。
    ④ 张以仁:《国语虚词集释》,页680
    ⑤ 尚振乾:《<国语·季桓子穿井>辨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页60-64。本条凡引尚说者俱出本篇。
    ⑥ 裴传永:《论语外编》,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页390。
    ⑦ 刘伟:《<国语>“季桓子穿井获羊”索隐》,《齐鲁学刊》2011年第4期,页32-35。本条引刘说俱出该篇。
    ① 袁朝、李儒胜《“坟羊”详考》,见载於张锦高、袁朝主纶《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2005年版,页45-52。图见该书页45。
    ② 宋常荣、胡东高:《费国考证》,见载於费县志编纂委员会:《费县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页593-596。临折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蒙山志》,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版,页152。
    ③ 如陈金文《孔子传说的审美文化研究》即认为季桓子穿井、吴使问骨之类情节即在於塑造孔子博物学者的形象,见陈著,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页33。
    ① 刘伟则认为季桓子问孔子是以请教为名探孔子虚实,看看其是否有政治野心。这是把这则故事放在整个鲁国政治史的角度去考虑。就《鲁语下》所记而言,很难做出如此推断。
    ② 汪远孙云:“时人不识获羊,晓获狗为问,韦解非。”吴曾棋亦云:“不识羊,故言狗,非试孔子也。”徐元诰则谓:“时人岂有羊狗不辨者?特相惊为怪事,故混乱吉之耳。”皆非。
    ③ 见拙著《国语动词管窥》,页244.
    ④ 向熹:《简明汉语史》(修订本),页75。
    ⑤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82下。
    ⑥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291。
    ⑦ 张以仁:《国语斠证》,页159。
    ⑧ 宗福邦等主编:《故训汇纂》,页1809c栏。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30上、页294下,页289下、页167上、页232上、页303上、页90上、页24上。(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页805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页380下。(宋)陈彭年等:《宋本玉篇》,页2520(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页91。(宋)丁度等:《集韵》,页590(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1275上。
    ② 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纶:《异体字字典》网络版,http://140.111.1.40/yitia/fra/fra01312.htm。
    ③ 施安昌编:《颜真卿书干禄字书》,页59。
    。① (宋)娄机:《汉隶字源》,《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5册,页966上。
    ② 秦公辑《碑别字新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页228
    ③ 按:《方言》郭注引《外传》曰:余病库矣。(卷一二)汪远孙云:“各本‘喙’下脱‘矣’字,《方言》‘赚,待也,郭注引《外传》曰:‘余病碌矣。’‘喙’与‘殊’同,《太平御览·兵部八十七》作‘余病矣’,脱‘喙’字,亦有‘矣’字,可证。”则如《方言》郭注“今江束呼极为(?)”之义,则“喙”即“极”义,甚词。而韦注云:“喙,短气儿。”则为状貌词。章太炎《新方言》卷二云:“凡叔尽颓丧通谓之喙。《晋语》‘余病喙’韦解:‘喙,短叔貌。’《方言》作‘(?)’,云:‘库,倦也。’”,以章说为允。
    ④ (唐)张参:《五经文字》,页268下、页268上。
    ⑤ 俞志慧:《国语韦昭注辨正》,页163。另俞以《晋语五》“军事集焉”之“集”韦注为“成”不当,当为“旗表与鼓声皆聚合於此车”,谓:“韦注训集为‘成’本於《左传》之文,但‘可以集事’与‘车无退表……军事集焉,二‘集’字没有可比性,且此时尚在激战之中,胜负尚难逆料,故仍以作信号集於此车为优。”首先张侯所论非仅此一战,实论一般规则,且《晋语五》上文明言“车无兴表,鼓无达声”,旗一直向前,鼓一直呜进攻之声,则战必成,故“军事集”为必然结果。此不必参《左传》即可知者,韦注仅据《晋语五》本文即可训“集”为“成久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云:“中军之旗无退去之表,中军之鼓无退去之卢,则军胜矣.盖进时退时鼓户异故也。”(卷一五,本卷页5)秦鼎氏所释甚明。
    ① 《汉语大词典》第5卷,页440。
    ② 《大汉和辞典》(修订版)第5卷,页499中。《中文大辞典》)(普及木),页6105下。
    ③ (日)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卷一五,本卷页6。
    ④ 徐仁甫:《广释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页325-326。
    ⑤ 萧旭:《古书虚词旁释》,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版,页257。
    ⑥ 赵大明《<左传>介词研究》,页309。
    ⑦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4下。
    ⑧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64下。
    ① 张以仁:《国语虚词集释》,页1440
    ② 杨树达《词诠·序例》,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③ 陆宗达、俞敏《现代汉语语法》(上册)即认为《经传释词》“把古汉语的虚词讲的很好。直到现在还有人学他.这种功夫当然不能说就是全部语法学,可是是汉语学家成绩最好的那部分。”(东方书店1954年版,页37)
    ④ 如周大璞《训诂学要略》把“犹”的功能分为四种:(一)意义相近的字来解释;(二)引申义释本字;(三)本字释借字;(四)今语释古语。(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页129)
    ① 张以仁:《国语旧注辑校》,见载於氏著《张以仁先秦史论集》,页360。
    ② 曹建国、张玖清注说:《国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页262。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1769下。
    ④ (清)黄模:《国语补韦》卷二。
    ⑤ (清)董增龄:《国语正义》卷一一,本卷页9。
    ⑥ 沈熔:《国语详注》,本卷页3。
    ⑦ 崔枢华:《“三周华不注”解》,见载於王问渔主编《训诂学的研究与应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页345-356。
    ⑧ 关涛、赵延君编撰《华不注史珍文萃》云华不注“一峰独立,平地拔起,旁无连属,直入云霄”(济南历城区文联2001年版,页5),是其山体特徵。
    ⑨ (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续修四库全书》第733册,页285下。
    ⑩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8册,页273上。
    11 庄春波:《<华不注考>辩》,《中华文史论丛》第46辑,页65-72。
    ① 孟昭水:《岱览校点集注》,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年版,页753。
    ② 王恩田:《济南建城史刍议》,徐北文、李永祥主编《济南文史论丛初编》,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页30-54。
    ① 周生杰:《<太平御览>宋代刻本考述》,《开封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页13-页16。
    ① (唐)张参:《五经文字》,页268下。
    ②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71下。(清)段玉哉:《说文解字注》,页393下。
    ③ 吴曾棋:《国语韦解补正》,本卷页6。
    ④ 徐元诰著,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页266。
    ⑤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驷等注:《史记》,页1644。
    ⑥ (清)王煦:《国语释文》卷三,本卷页6。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1923上。
    ②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驷等注:《史记》,页1681。
    ③ 李孟村、常金仓:《晋国史要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页94。
    ④ 李玉洁:《楚史稿》,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页142。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页131。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年谱》,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页387。刘泽民主编《山西通史·先秦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页209。
    ⑤ 张勤主编:《山西史》,页40。
    ⑥ 张习孔、林岷主编:《先秦大事本末》,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版,页237。
    ⑦ 魏昌:《楚国史》,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页132。
    ① 郑良树:《国语校证》(上),《幼狮学志》第7卷第4期,页30。
    ②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驷等注:《史记》,页2363。
    ① (明)梅膺祚:《字汇·寅集》,《续修四库全书》第232册,页518下。
    ② (明)末濂撰、(明)屠龙订正、(明)张嘉和辑:《篇海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230册,页172下。
    ③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70上。
    ④ (清)段玉栽:《说文解字注》,页128下。
    ⑤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页716。
    ⑥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5下。
    ⑦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07下。
    ⑧ 见载於徐复主编《广雅诂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页54上。
    ⑨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70上。
    ⑩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页128上。
    11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卷三,清光绪二十二年王氏刊木,页13。
    1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点校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51。
    13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页558。
    14 (宋)丁度等:《集韵》,页334。
    ① (宋)丁度等:《集韵》,页557。
    ②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83下。
    ③ (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绩增:《正字通》,《续修四库全书》第234册,页363下。
    ④ 易孟醇:《先秦语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页139。
    ⑤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页110。
    ⑥ 郑益兵:《<国语>代词语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届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页241。
    ②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玫异》,页267。(日)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卷一,本卷页1。
    ③ (宋)陈彭年等:《钜未广韵》,页352。
    ④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页261上。
    ⑤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玫异》,页268。
    ⑥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05下、页75上。
    ⑦ (晋)郭璞注:《山海经》卷二,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胡文焕校本,本卷页7。
    ⑧ 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8。
    ⑨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93上。
    ①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修订本),页93。
    ②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页142上。
    ③ 徐复主编:《广雅诂林》,页536。
    ④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87上。
    ⑤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39下。
    ⑥ (汉)高诱注:《淮南子》,页5上。
    ⑦ 朱祖延主编:《尔雅诂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页2618,页2610下。
    ⑧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294。
    ⑨ 徐云震、徐梅编著:《错别字考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页76。
    ⑩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60上。(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页779上。(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811上、页804下、页816下。孙诒让撰,王文锦等点校:《周礼正义》,页2076。
    11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294。
    ① (清)姚鼎:《国语补注》,见载於省心阁本《惜抱轩全集》,本书页2。
    ② 孙饴让撰,王文锦等点校:《周礼正义》,页2077。
    ③ 张以仁:《<国语>旧注辑校》,页246。
    ④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5上、页16上、页26上、页287上、页290上。(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页694上。(宋)陈彭年等:《宋本玉篇》,页33。(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页376。
    ⑤ 黄征:《敦煌俗字典》,页4690
    ⑥ 孙请让:《周礼正义》,页2077。
    ⑦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致异》,页294。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59上。(清)王筠:《说文句读》卷二四,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影尊经书局本,本卷页4。
    ② (宋)司马光等:《类篇》,页451下。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1712中、页269下。
    ④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续修四库全书》第197册,页461上、页363上。
    ⑤ 本师方向东先生:《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页881。
    ① (宋)陈振孙撰,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页425。
    ① 段玉裁谓:“旗者,旌旗之总名。”“旅,画交龙於正幅,一升一降,象诸侯升朝下复也。”然陆德明《经典释文》多处亦云:“旅,本又作旗。”审《古文字诂林》所收字形,“旅”字甲骨文中己有之,而“旗”则秦简、玺印文中多见。马叙伦、杨树达皆谓“旗”之得义与“期”有关联,《释名·释兵》云:“旗,期也。言与众期於下。”刘心源、戴家徉等谓“旅”多借为“祈”,或其义之本原。则天子赏服之物,当与“祈”相关涉,字当以作“旅,为最合语境,公序本是.然审公序本、明道本注文亦皆“旗”、“旅”并出,是相混为用。
    ② 张以仁:《国语旧注辑校》,氏著《张以仁先秦史论集》,页192。
    ③ (日)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卷二,本卷页11-12。
    ④ (清)王煦:《国语补补音》卷上,咸丰戊午观海楼重刻本,本卷页5。
    ⑤ (清)王煦:《国语释文》卷一,咸丰戊午观海楼重刻本,本卷页19。
    ⑥ (宋)宋庠:《国语补音》卷一,本卷页31.
    ⑦ (清)王铎:《王觉斯批校国语读本》卷二,辽海书社1934年影印本,页13。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2下。
    ② (宋)陈彭年等:《宋本玉篇》,页258。
    ③ (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页512。
    ④ (清)段玉栽:《说文解字注》,页38下。
    ⑤ (清)钱坫:《说文解字斠诠》,《续修四库全书》第211册影嘉庆十二年钱氏吉金乐石斋刻本,页465下。
    ⑥ (清)张文虎:《舒艺室随笔》,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页33。
    ⑦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续修四库全书》第209册影清道光三十年至咸丰二年杨氏连筠籍丛书本,页87上,(清)主筠:《说文句读》,《续修四库全书》第216册影清刻本,页471。
    ⑧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卷二,郑州:中州古籍书画社1983年版,本卷页54。
    ⑨ 马敘伦:《说文解宇六书疏证》卷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本卷页96。
    ⑩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页113上。
    1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页2724。
    12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页257。
    13 (宋)丁度等:《集韵》,页516。
    14 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页202、页203。
    ① (清)顾蔼吉:《隶辨》,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影康熙五十七年玉渊堂刻本,页537。
    ② 施安昌编:《颜真卿书干禄字书》,页49。
    ③ (清)汪远孙:《国语发正》卷一○,振绮堂本,本卷页14e
    ④ (清)钱绮:《左传札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28册,页333上。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1816上。
    ② (宋)魏了翁:《春秋左传要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53册,页431下-页432上。
    ③ (清)惠栋:《左传补注》,《守山阁丛省》本,本卷页2。
    ④ (清)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页313。
    ⑤ (清)姚范:《援鹑堂笔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148册,页507。
    ①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页869、页1626。
    ① (明)闵齐及栽注:《国语》卷四,木卷页49。
    ② (清)汪中:《国语校文》,《丛书集成新编》第6册,页73中。
    ③ (唐)张参:《五经文字》,页277上。施安昌纶:《颜真卿书干禄字书》,页49。
    ④ (辽)释行均:《龙龙手鉴》卷一,《续古逸丛书》本,本卷页36。
    ① 刘台拱:《国语补校》,《清经解续编》卷二○九,页986上。
    ② (清)陈缘:《国语翼解》卷四,本卷页27。
    ③ 沈熔:《国语详注》卷一○,本卷页6。
    ④ (清)王懋汰:《读书记疑》,《续修四库全书》第1146册,页344上。
    ①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307。
    ②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修订本),页337。
    ③ 王树民:《释“志”》,《文史》第32辑,页313-317。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1816上。
    ② (清)袁翼:《邃怀堂全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15册,页39下。
    ① 吴曾棋:《国语韦解补正》卷二,本眷页6。
    ② (日)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卷二,本卷页130秦鼎所引“淇云’,当为日本江户时代汉学家皆川淇园(1734-1807),因秦鼎《定本》多引其前学者之说,如“太室云”、“藤子训云”、“增注云”、“略说云”、“蒙庵云”等等,引“淇云”者亦较多见,其卷一即引有“淇园云”。审皆川洪园著有《实字解》、《虚宇解》、《太史公助字法》、《助字详解》、《汉字训释》、《大学绎解》、《欧苏文谈》等著,皆为日文著作,其中引《国语》为例者多有。
    ③ (明)李元吉:《读书呓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143册,页506下。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87下。
    ② 审《说文》之《续古逸丛书》本、《四部丛刊》本、汲古阁本、文渊阁四库本、平津馆本、陈昌治覆刻本、藤花榭本字则作“扫”,而日本早稻田大学藏《说文解字真本》则作“妇”。“彗”字注文各本情形与“妇”字注同。
    ③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64下。
    ④ (唐)张参:《五经文字》,页274下。施安昌编:《颜真卿书干禄字书》,页41。
    ① (清)俞樾:《羣经平议》,《续修四库全书》第178册,页458下。
    ① (清)董增龄:《国语止义》卷一○,本卷页12-13。
    ②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44下。
    ③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页621上。
    ④ (清)郝懿行撰,李念孔等点校:《证俗文》,《郝懿行集》,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页2171。
    ⑤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47上。
    ① (宋)丁度等:《集韵》,页410,页236。
    ② 拙著《<国语>动词管窥》,页124-126。
    ③ (清)董增龄:《国语正义》卷三,本卷页14。
    ④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黄刊明道本。(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页267。审《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札记》“惠云《史记》‘惧’”,之“惧”误作“耀”,黄刊明道本及其菱 刻本、宝善堂本、《四部备要》本等俱不误。
    ① 施安昌编:《颜真卿书干禄字书》,页53。
    ② (宋)张有:《复古缩》,《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5册,页709上。
    ③ 彭益林:《<国语·周语>校读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页97-102。
    ④ 拙稿《张以仁<国语集证>(<周语>上、中二卷)补笺》,《彰化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6期(2012年9月),页95-118。
    ⑤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页241。
    ⑥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22下。
    ⑦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26下。
    ⑧ 张以仁:《国语集证》(《周语》上、中二卷),氏著《张以仁先秦史论集》,页379。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页130。
    ② (宋)陈彭年等:《宋本玉篇》,页472,页473。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页1832中。
    ④ (清)王懋站:《读昼记疑》卷一一,《绩修四库全书》第1146册,页344上。
    ⑤ (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致异》,页305。
    ⑥ 张以仁:《国语斛证》,页230。
    ① (日)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卷一,本卷页2。
    ② 张以仁:《国语斛证》,页230。
    ③ (日)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卷一○,本卷页2。
    ④ (日)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卷一○,本卷页2。
    ① 张以仁:《<国语旧注辑校>序言》,氏著《张以仁先秦史论集》,页154。
    ① 朱承平:《异文类语料的鉴别与应用》,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版。
    (吴)韦昭注:《国语》,北京:国家图书馆2006年影宋刻宋元递修本。
    ——,和刻道春点本。
    ——,《四部丛刊》影金李本。
    ——,《四库苍要》木。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苏州绿荫堂本。
    ——,黄丕烈读未见书斋嘉庆庚申刊本。
    ——,湖北崇文书局同治己巳本。
    ——,上海辈英馆光绪三年本。
    ——,宝善堂光绪乙未刻本。
    ——,上海博古斋1913年石印本。
    ——,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上海扫叶山房1924年石印本。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
    (明)沈津:《百家类纂》,《续修四库全书》影含山儒学本。
    (明)穆文熙:《国语评苑》,万历十二年光裕堂本。
    (明)闵齐及裁注:《国语》,万历四十七年闵氏刻本。
    (明)李元吉:《读书呓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143册。
    (清)王铎:《王觉斯批校国语读本》,辽海书社1934年影本。
    (清)姚真:《国语补注》,见载於省心阁本.《惜抱轩全集》。
    (清)汪中:《国语校文》,《丛书集成新编》第6册。
    (清)董增龄:《国语正义》,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影式训堂本。
    (清)王懋站:《读书记疑》,《续修四库全书》第1146册。
    (清)高塘:《国语钞》,黄香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第十七册影乾隆五十三年培元堂本。
    (清)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国语》後附。
    (清)王煦:《国语释文》,观海楼刻本。
    (清)黄模:《国语补韦》,1935年淳安邵氏刻本。
    (清)刘台拱:《国语补校》,《皇清经解续编》卷二○八,上海书店1988年影本。
    (清)王引之:《经义迷闻》,道光七年寿藤书屋刊本。
    (清)汪远孙:《国语发正》,道光丙午振绮堂本。
    ——《国语三君注辑存》,道光丙午振绮堂本。
    ——《国语明道本孜异》,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国语》後附。
    (日)秦鼎:《春秋外传国语定本》,日本文化六年浪华书肆刊本。
    (清)陈缘:《国语翼解》,清光绪间广雅书局刊本。
    吴曾棋:《国语韦解补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沈熔:《国语详注》,上海:文明书局1926年版。
    张以仁:《国语虚词集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专刊1968。
    张以仁:《国语斛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张以仁:《国语集证》,《张以仁先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俞志慧:《国语韦昭注辨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萧旭:《国语校补》,见载於氏著《群书校补》,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版。
    郑良树:《国语校证》(上),《幼狮学志》第7卷第4期。
    郑良树:《国语校证》(中),《幼狮学志》第8卷第1期。
    郑良树:《国语校证》(下),《幼狮学志》第8卷第2期。
    彭益林:《<国语·周语>校读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殷国光:《从<国语>的疑问句看语言形式对语气表达的影响》,氏著《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尚振乾:《<国语·季桓子穿井>辨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
    刘伟:《<国语>“季桓子穿井获羊”索隐》,《齐鲁学刊》2011年第4期。
    锺海军:《<国语>复音词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王亭:《(国语>否定词研究》,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论文,2007年。
    郑益兵:《<国语>代词语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届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云峰:《<国语>副词语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论文,2007年。
    周广干:《<国语><左传>副词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宋)宋庠:《国语补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湖北先正遗书本。
    ——,尊经书院本。
    ——,北京:国家图书馆2006年影宋刻宋元递修本。
    (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丛书》本。
    (日)石川三佐男撰,郑爱华译:《日中“书籍之路”与<玉烛宝典>》,见载於王勇等著《日中“书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崔富章、朱新林:《<古逸丛书>本<玉烛宝典>底本辨析》,《文献》2009年第3期。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续修四库全书》第1212-1213册。
    ——,日本京都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万历二十八年序刊本。
    (唐)欧阳询主持编纂,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北京:中华书局影未绍兴本。
    ——,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嘉靖中天水胡瓒宗刊本。
    (唐)魏徵等:《摹书治要》,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元和二年骏河版。
    ——,《四部丛刊》影天明七年本。
    吴金华:《略论日本古写本<韦书治要>的文献学价值》,《文献》2003年第3期。
    (唐)徐坚:《初学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宋刻配补本。
    ——,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影傅增湘藏南宋绍兴本。
    (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四部丛刊三缩》影宋配补本。
    周生杰:《<太平御览>宋代刻本考述》,《开封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明崇祯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宋本。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驷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点校本。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影陈昌治覆刻平津馆本。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影宋刊大徐本。
    (晋)郭璞:《山海经》,《四部丛刊初编》影双鉴楼藏明成化本。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後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影胡克家本。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四部丛刊》影宋刊本上。
    (南朝梁)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续修四库全书》第228册。
    (唐)释玄膺:《一切经音义》,《续修四库全书》第198册影海山仙馆丛书本。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续修四库全书》第197册。
    (唐)李荃:《太白阴经》,《守山阁丛书》本。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关中丛书》本。
    (唐)杜佑撰:《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3册。
    (唐)唐玄度:《九经字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4册。
    (唐)房玄龄等:《晋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百衲本二十五史》第2册影宋本。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8册。
    (南唐)徐谐:《说文解字系传通释》,上海:商务印书馆辑《四部丛刊》影残宋本。
    (辽)释行均:《龙宠手鉴》,《续古逸丛书》本。
    (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影张氏泽存堂本。
    (宋)陈彭年等:《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影张氏泽存堂本。
    (宋)丁度等:《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述古堂影宋钞本。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06册。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0册。
    (宋)魏了翁:《春秋左传要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53册。
    (宋)王观国:《学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1册。
    (宋)真德秀:《大学衍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4册。
    (宋)张有:《复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5册。
    (宋)罗愿:《尔雅翼》,《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2册。
    (宋)娄机:《汉隶字源》,《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5册。
    (宋)王应麟:《玉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4册。
    (宋)李防等:《太平御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9册。
    (宋)陈振孙撰,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司马光等:《类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汲古阁影未钞本。
    (金)韩孝彦、韩道昭撰,(明)释文儒等删补:《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续修四库全书》第229册。
    (元)盛熙明:《法书考》,《四部丛刊》续编子部影钞本。
    (元)陈师凯:《书蔡氏传旁通》,《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册。
    (元)杨恒:《六书统》,《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7册。
    (元)李文仲:《字鉴》,《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8册。
    (明)湛若水:《格物通》,《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6册。
    (明)陈士元:《名疑》,《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2册。
    (明)焦站:《俗书刊误》,《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8册。
    (明)焦竑撰,李剑雄点校:《焦氏笔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明)宋濂等:《洪武正韵》,《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9册。
    (明)郑若庸:《类隽》,《续修四库全书》第1236册。
    (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绩:《正字通》,《续修四库全书》第235册。
    (明)周圣楷:《楚宝》,《续修四库全书》第549册。
    (明)梅膺祚:《字汇》,《续修四库全书》第232册。
    (明)宋濂撰、(明)屠龙订正、(明)张嘉和辑:《篇海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230册。
    (清)惠楝:《春秋左传补注》,《守山阁丛书》本。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排印本。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阮元:《畴人传》,《文选楼丛书》本。
    (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清)胡克家:《文选攷异》,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影胡克家刻本《文选》第3册後附。
    (清)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清)刘淇著、章锡琛校注:《助字辨略》,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经韵楼本。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黄侃、杨树达批校本。
    (清)顾蔼吉:《隶辨》,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影康熙五十七年玉渊堂刻本。
    (清)王筠:《说文句读》,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影1882年尊经书局本。
    (清)王绍兰:《汉书地理志校注》,《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第11册影清光绪二十二年遗经楼刻本。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影临啸阁本。
    (清)钱大听:《潜研堂文集》,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听全集》第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清)阁若璩:《四书释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0册。
    (清)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清)洪亮吉:《晓读书斋初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55册。
    (清)沈廷芳:《十三经注疏正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2册。
    (清)宋翔凤撰,梁运华点校:《过庭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多隆阿:《毛诗多识》,《续修四库全书》第72册影辽海丛书本。
    (清)盛百二:《柚堂笔谈》,《续修四库全书》第1154册。
    (清)姚凤:《惜抱轩笔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152册。
    (清)许宗彦:《鉴止水斋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92册。
    (清)厉荃辑、(清)关槐增辑:《事物异名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252册影乾隆刻本。
    (清)佚名:《史记疏证》,《续修四库全书》第264册。
    (清)臧琳:《经义杂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72册影拜经堂本。
    (清)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续修四库全书》第335册。
    (清)王照圆:《列女传补注》,《续修四库全书》第515册。
    (清)徐瀚:《通介堂经说》,《续修四库全书》第177册。
    峭)郝懿行:《尔雅义疏》,《绩修四库全书》第187册。
    (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续修四库全书》第927册。
    (清)陆心源:《百百宋楼藏书志》,《续修四库全书》第928册。
    (清)王玉树:《经史杂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156册。
    (清)陈树华:《春秋经传集解考正》,《续修四库全书》第143册。
    (清)李富孙:《春秋三传异文释》,《续修四库全书》第144册。
    (清)雷学淇:《介庵经说》,《续修四库全书》第176册。
    (清)杭世骏撰,陈抗点校:《订讹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续修四库全书》第733册。
    (清)钱玷:《说文解字斛诠》,《续修四库全书》第211册影嘉庆十二年钱氏吉金乐石斋刻本。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续修四库全书》第209册影清道光三十年至咸丰二年杨氏连筠雾丛书本。
    (清)姚范:《援鹑堂笔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148册。
    (清)袁翼:《邃怀堂全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15册。
    (清)郝懿行撰,李念孔等点校:《证俗文》,《郝懿行集》,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
    (清)张文虎:《舒艺室随笔》,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清光绪二十二年王氏刊本。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虚受堂本。
    (清)孙谙让撰,王文锦等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叶玉麟:《白话译解荀子》,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年版。
    陆宗达、俞敏《现代汉语语法》(上册),东方书店1954年版,
    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杨树达:《词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日)新美宽编,铃木隆一补:《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网络版,http://www.zinbun.kyoto-u.ac.jp/-takeda/edo_min/edo_bunka/syuitu.html。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罗福颐:《汉印文字徵》第七,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卢元骏:《说苑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徐仁甫:《广释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黄侃:《说文同文》,见载於黄悼编次《说文笺识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郑州:中州古籍书画社1983年版。
    周祖谟:《尔雅校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洪诚:《训诂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周大璞《训诂学要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秦公辑:《碑别字新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日)瀧川资言撰,(日)水利泽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李孟存、常金仓:《晋国史纲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李玉洁:《楚史稿》,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易孟醇:《先秦语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李维琦等:《古汉语同义修辞》,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施安昌编:《颜师古书干禄字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
    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徐复主编《广雅诂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蒋南华:《荀子全译》,贵州:贵阳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王力:《同源字典》,《王力文集》卷八,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王政白:《古汉语同义词辨析》,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版。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张敬:《列女传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邓汉卿:《荀子绎评》,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朱祖延主编:《尔雅诂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冷玉龙编:《中华字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徐云震、徐梅编著:《错别字考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临沂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蒙山志》,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版。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点校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杰基:《商君书虚词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刘利《先秦汉语助动词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关涛、赵延君:《华不注史珍文萃》,济南历城区文联2001年版。
    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年谱》,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
    刘泽民主纶:《山西通史·先秦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魏昌:《楚国史》,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
    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施之勉:《汉书集释》,台北市:三民书局2003年版。
    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年版。
    黄怀信《小尔雅汇校集释》,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张猛:《左传谓语动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
    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异体字字典》网络第五版,http://140.111.1.40.
    韩兆琦:《史记笺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顾德融、朱舜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金文《孔子传说的审美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严绍烫:《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严绍涂海外访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吴庆峰主编:《史记虚词通释》,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王叔岷:《古书虚字广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裴传永:《论语外褊》,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
    陈茂仁:《新序校证》,台北:花木兰出版社2007年版。
    王叔岷:《史记斛证》,北京:中华书局 2007年版。
    王兆鹏、王可喜、方星移《两宋词人丛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张习孔、林岷主褊:《先秦大事本末》,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版。
    盂昭水:《岱览校点集注》,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年版。
    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萧旭:《古书虚词旁释》,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版。
    郑慧生:《古代天文历法初步》,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迟铎:《小尔雅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缩:《古籍汉字字频统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王晖:《古史传说时代新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章太炎讲授,朱希祖、钱玄同等记录《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刘宝才、韩养民《试论庶人的身份》(《先秦史论文集》,《人文杂志》1982增刊。
    崔枢华:《“三周华不注”解》,见载於王问渔主编《训诂学的研究与应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自强:《论西周主要农业生产者的阶级地位》,见载於《华夏文明》第2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宋常荣、胡东高:《费国考证》,见载於费县志编纂委员会:《费县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张懋熔:《镐京新考》,见载於氏著《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恩田:《济南建城史刍议》,徐北文、李永祥主编《济南文史论丛初编》,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
    袁朝、李儒胜《“坟羊”详考》,见载於张锦高、袁朝主编《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