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湛銓及其“修竹園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重點在研究“修竹園主人”陳湛銓(1916-1986)這位“香港學者熟知的不寻常人物”,並就傳統知人論世的觀點探討其詩作;而切入角度是以陳湛銓作為香港當代古典文學中,在學術造詣與振興文教之心志上,繼承了晚清翰苑名流的指標性人物,為第二代文化移民代表,由此以見證傳統文學如何在香港得到延續與發展;同時並由此探討在新文學運動下白話風行,世風丕變;舊體文學面對存亡絕續,在香港這邊陲之地,一個傳統文化人如何逆潮流地以“霸儒”疾惡形象,在艱苦的環境中奮勇掙扎,傳揚舊學。
     本文結合陳湛銓其人和其詩兩部份作雙線研究:首四章研究其生平、時代及其作品等背景资料;第一章為導論,交代研究動因和學術價值;第二章從時代背景方面考其師承與交遊,探討時代、個人際遇,以至師友間交往,如何轉化為詩歌創作之動力,並以此見其性情;第三章則嘗試整理其浩如煙海的學術專著類目,以了解何以其詩被認為是“學人之詩”;第四章則探討其詩之存佚情況及分期,作為下文研究基準;由此更發現其人去古未遠,而作品卻散佚殆半之現象,既是性格使然,亦關涉到其看待作品之態度,以見為何其門人之多而研究卻極少。
     第二部份則從第五到第八章,共分四個專章直接對“修竹園詩”作探討;分別對詩歌之藝術淵源、創作理念、思想内涵與文化品格,以及其藝術特色等項進行深入研究。在詩歌之藝術淵源方面,以其生逢亂世,又心懷天下,故其詩除步武唐宋諸賢外,受元好問詩歌影響最大;在創作理念上,則特別強調“積學”才能成就好詩,異常重視以詩歌作為“戡姦除惡”的社會功能,所以亦從而提出詩歌應該少寫風景,而多用來敘事;此外,其詩另一特色是好以詩歌發議論,包括極多政論、史論、詩論,其中最出色的是“詠史詩”,以表現其獨特之“霸儒”形象,及其感情豐富和愛憎分明的個性;至於以《易》入詩和“以文為詩”,則為其詩常見之藝術特色。
     第九章則綜論其人其詩之影響,最後得出結論,從而確立其在當代香港古典文學上之地位;至於在研究過程中曾經著力之资料,則入於附錄。
The focal point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Xiu Zhu Yuan's master', Chen Zhan Quan (1916-1986), who has been well known as an unusual and uncommon poet by the scholars in Hong Kong. This research uses the angle of tradition, that is reading people and discussing life, to probe into Chen's poetry. It looks into Chen's poetry, first by his literature; second by his academic attainments and cultural education; third by his succession to the guide of the rich in late Zing; and by his invention of new cultural generation. From these points, it proves the continu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Hong Kong. Furthermore, it investigates how did Chen acted as "Confucian overlord" and straggled to propagate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time of New Cultural Revolution.
     This research combines Chen's personality and his poems as its main theme. Generally,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explain the Chen's biography, the period in his life and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his poetry.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hich tells the reason of researching Chen and learning value of Chen's poetry. In the second chapter, it explains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en and his ideas of writing a poem by looking at: background of his time,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and teachers. In chapter 3, it tries to arrange tons of monographs about Chen's in order, so to find out why were his poems named as 'poems from the scholar'. In chapter four, it talks about the storage status and writing period of Chen's poems, as for analyze standard for the following chapters. Besides, it figure out if the personality of Chen's causes the lost of his poems, and this may further explains why Chen's had numerous students but so few written poems.
     For the next four chapters, from chapter five to chapter eight, it is directly researching 'Xiu Zhu Yuan's poetry'. It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Chen's poetry, creation ideas,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 respectively. On the aspect of poetry's origin, as Chen was born in the time of disorder, this driven him ever more cherish the nation, and that was why his poems were under a great influence of Yuan Haowen's poetry. For creation ideas, Chen's especially emphasis on 'learning accumulation', as he believed, by this could have created good poems. And he highly valued the purpose of poetry is to maintain nation's security, so it was why Chen always pointed out that the theme of poetry should be to narrate instead of writing mountain scene. Besides, an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oems was to give vent to his comments, which included political, historical and poetical, amount these, the most famous is Chants the epic poem. These poems enable Chen to show his image of 'Confucian overlord', and his personality of emotional and clear demarcation between hate and love. A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i" and 'prose-style poetry', they are also commonly found in Chen's poetry.
     Chapter nine is overall comments on Chen's personality and his poetry that caused influences to Chinese literature. Through these comments, they help to firmly establish Chen's status on Chinese literature.
     As for the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that I have read in researching, please refer to appendix.
引文
[1]胡適:《胡適文存》第一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61年,第57頁。
    [2]陳獨秀:《獨秀文存》,香港遠東圖書公司,1965年,第136頁。
    [3]胡適:《胡適文存》第一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61年,第33-34頁。
    [4]王晉光:《王韜·香港作家鼻祖論》,見黄維樑主编:《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59-73頁。
    [1]羅香林:《中國文學在香港之演進及其影響》,見《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第六章,香港中國學社,1961年,第197頁。
    [2]蘇澤東曾编有《宋臺秋唱》,於1916年陳步墀並與《宋臺集》合刊,在香港出版,已佚;今據潘小磐重印本,香港,1979年,頁碼缺。
    [3]入選的同光派重要人物有陳三立、陳衍、沈曾植、鄭孝胥等,南社社員則有黄節、黄侃、諸宗元等。1925年7月,章士釗主编的《甲寅》在北京復刊,連載汪文,引起詩壇極大興趣,汪氏並於1945年再作修訂;見許 樹棣主编:《三百年來詩壇人物評點匯錄》,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2-126頁。
    [4]出席國際筆會一事,唯最後陳衍因年紀老邁,未有成行;見毛大風:《百年詩壇紀事》,杭州:錢塘詩社,1997年,第100頁。
    [5]潘兆賢:《東莞熊魯柯先生詩文集序》,見熊潤桐:《東莞熊魯柯先生詩文集》,臺北:出版者不詳,1975年,頁首。
    [1]劉漢初:《“修竹園”詩管窥》講評,見《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二)》,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第530-532頁。
    [2]鄭樹森、黄繼持、盧璋鑾编:《香港新文學年表--1950-1969·文人南來》,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0年,第10頁。
    [1]《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70-71頁。
    [2]《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2頁。
    [3]鄭樹森、黄繼持、盧瑋鑾编:《香港新文學年表--1950-1969·文人南來》,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0年,第10頁;鄭樹森語。
    [4]洪肇平:《陳湛銓教授之詩歌》,原載《大公報·藝林》,2003年2月21日;後以《陳湛銓先生與修竹園詩》為题,載《大學時代》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2002年,第84-86頁。
    [5]《八月三十夜,憶想馮康侯……》一詩有“國學少林寺,傾侧垂涕收”句,句下自注謂:“謂經緯書院是‘國學少林寺',曾希穎是第一人,當年諸生,今看紛紛有所成就,尚覺無愧此鍚號也。”《修竹園近詩》,第29頁。
    [6]鄧又同:《陳湛銓教授事略》,《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1989年,第1頁。
    [7]同上。
    [1]鄭樹森、黄繼持、盧璋鑾编:《香港新文學年表--1950-1969·文人南來》,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0年,第11-12頁;黄繼持語。
    [2]鄧國光:《文原:中國古代文學與文論研究》,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7年,第345頁。
    [3]陳耀南:《香港文學的雅與俗》《第二届香港文學節研討會講稿彙编》,香港臨時市政局公共圖書館出版,1998年,第130頁。
    [4]《詩誡》,見《修竹園近詩》,第55-56頁。
    [5]此數語分別見陳耀南:《鸿爪雪泥袋鼠邦》,香港天地圖書出版,2001年,第44頁;陳耀南:《香海(?)宮懷國步,漢唐舊體繪新情》等文,黄維樑主编:《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38-153頁;而陳湛銓對錢、饒、熊諸先生“鳴鼓猛攻”之文,則散見氏著《周易乾坤文言講疏》、“修竹園詩”、《華僑日報》及香港學海書樓國學講座等,此乃香港文壇熟知逸事。
    [6]李立明:《清介詩人熊潤桐》,見《香港作家懷舊》第一集,香港科華圖書,2000年,第231頁。
    [7]鄭樹森謂:“部份五、六十年代的歷史材料因為缺乏系統性收藏,加上當年難民社會的心態,雖去今不远,不免已被遗忘,事實上所有的歷史永遠在不斷被遗忘當中。”鄭樹森、黄维持、盧璋鑾编:《香港新文學年表--1950-1969·文人南來》,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0年,第7頁。
    [1]據鄧同:《陳湛銓教授事略》謂:“修竹園詩三萬六千餘首”(《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书樓,1989年,第1頁);而台北《传記文學》雜誌第51卷第5期的《民國人物小傳·陳湛铨》亦謂:“病中以述易賦詩自遣,存詩三萬六千餘首”,至於先生門生鄧昭祺則在《“修竹園”詩管窥》一文中謂:“先生一生所作詩篇,大部份仍未結集,據非正式统計,全部詩篇總數當超過一萬首”,見《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二)》,台灣學生畜局,2000年,第480頁;關於此問题,本論文第四章詳考。
    [2]洪肇平:《陳湛銓教授之詩歌》,原戴《大公報·藝林》,2003年2月21日;後以《陳湛銓先生與修竹園詩》為题,载《大學時代》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2002年,第84-86頁。
    [3]同上
    [4]同上
    [5]劉士瑩語:《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9頁。
    [6]林真:《陳湛銓的“霸儒”詩》,謂“霸儒思想在那一年形成,暫時無法考究,……他對一班以偽學亂世的文人,表示了極深的憤恨,……相信他這種霸儒思想,該在這時期萌芽了。”見《開卷月刊》第六期,1979年4月,第139-149頁。後收入《林真說書》,林真書畫屋印,1984年,第123-141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43頁。
    [8]王世懋:《藝圃擷餘》,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774頁。
    [9]王世貞:《藝苑卮言》,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第961頁。
    [10]李攀龍:《滄溟先生集》卷十八,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年,第1頁。
    11 吳可:《藏海詩話》,見丁福保编:《歷代詩話續编》,台北蕃文印書館,1980年,第335頁。
    12 范晞文:《對床夜語》見丁福保编:《歷代詩話續编》,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第422頁。
    13 類似論調尚見於元楊載、明胡應麟等人。
    [1]檀萃提到粤人好為七律,見檀萃著、楊偉群校點:《楚庭稗珠錄·粤排》卷四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9-140頁。
    [2]《修竹園近詩》,第90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8頁。
    [4]《修竹園近詩》,第92頁。
    [5]《修竹園近詩》,第8頁。
    [6]《修竹園近詩》,第11頁。
    [7]《修竹園近詩》,第66頁。
    [8]《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9頁。
    [9]《修竹園近詩》,第2頁。
    [10]洪肇平:《陳湛銓教授之詩歌》,原载《大公報·藝林》,2003年2月21口;後以《陳湛銓先生與修竹園詩》為题,載《大學時代》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2002年,第84-86頁。
    [1]據SHELDON NORMAN GREBSTEIN 著,李宗懂譯:“Perspectives in Contemporay Criticism”,《現代文學 批評面面觀》一書,指出外缘方法之研究有四:歷史的批評法(The Historical Criticism)、社會文化的批評法(The Sociocultural Criticism)、心理學的批評法(The Psychological Criticism),與神話基型的批評法(The Mythopoeic Criticism).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2]黄維樑:《詩話詞話和印象式批評》一文有深入的討論,見《中國詩學縱横論》,台北洪範書局,1977年,第36頁。
    [3]臺靜農:《百種詩話類编》,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書前序文。
    [4]黄慶萱:《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幾個層面》,見《古典文學》第一期,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第397頁。
    [5]劉漢初:《“修竹園”詩管窥》講評,見《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二)》,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第530-532頁。
    [6]黄耀坤:《心事違的劉向--評“‘修竹園'詩管窥”》,見《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二)》,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第519頁。
    [1]《歲闌雜興》八首之五,“師雲醇老斂奇横,十八年前得定評”句,《修竹園近詩》,第89頁。
    [2]《歲闌雜興》八首之六,“吳傅曾王拜賜多,心齋‘精悍'又無譌,如斯九命成方伯,高壓征南老伏波。”詩後自注云:“曾希穎首錫余詩以‘豪雄奇横'四字,王季友加‘大'字,吳天任謂應再加‘重'字及‘深'字,黎心齋昨夜又再增‘精悍'二字,傅靜庵鍚序文,總拜嘉賜,要與諸賢為此偉大時代爭氣,非一人之榮 也。”又見《丁巳除夕書懷,……》八首之四,“‘豪雄奇横'謝希穎,季友加‘大'吳‘深重',分承七命已多慙,心齋靜庵又增封”,《修竹園近詩),第89及第104頁。
    [3]此劳天庇評先生詩之語,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4頁。
    [4]王晉光:《王韜·香港作家鼻祖論》,見黄維樑主编:《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59-73頁。
    [5]張大年:《香港詩歌選》,出版社缺,1997年,第42頁。
    [6]“碩果詩社”據云是陳湛銓到港後最先接觸之詩社,於此初見其學術交遊。
    [7]張文粲語:見《嶺雅》第三十四期,吞港《嶺雅》詩畢刊,2004年,第133頁。
    [1]何乃文:《璧照樓詩鈔序》,見《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4頁。
    [1]鄧又同编:《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1989年,第1頁。
    [2]李立明:《香港作家懷舊》第一集,香港科華圖畫,2000年,第145頁。
    [3]《文學研究》第二期,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3-42頁。
    [4]《大學時代》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2002年,第87-89頁。
    [5]東瑞主编:《良師·益友》,香港穫益出版社,1991年,第100-102頁。
    [6]《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香港學海書樓出版,1998年,第68頁。
    [7]林真:《陳湛銓的“霸儒”詩》,謂:“霸儒思想在那一年形成,暫時無法考究,……他對一班以偽學亂世的文人,表示了極深的憤恨,……相信他這種霸儒思想,該在這時期萌芽了。”見《開卷月刊》第六期,1979年4月,第139-149頁;後收入《林真說书》,林真書畫屋印,1984年,第123-141頁。
    [8]原戴《學海书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书樓出版,1998年,第59-65;後收入黄坤堯:《香港詩詞論稿》,香港當代文藝出版,2004年,第85-91頁。
    [9]劉漢初:《“修竹園”詩管窥》講評,見《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二)》,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第477-532頁。
    [10]《文學論衡)第五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4年,第31-41頁。
    11 《文學論衡》第五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4年,第42-57頁。
    12 第二届“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8月30至31日。
    13 洪肇平:《陳湛銓教授之詩歌》,原載《大公報·藝林),2003年2月21日;後以《陳湛銓先生與修竹園詩》為题,载《大學時代》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2002年,第84-86頁。
    14 第二届“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8月30至31日
    15 同上
    16 陳希亮:《古詩精選集注》,香港正學出版社,1983年,第133-190頁。
    17 劉殿爵、杜祖貽主编: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2001年,第17-29及267-277頁。
    [1]黄耀坤:《心事違的劉向--評“‘修竹園'詩管窥”》,見《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二)》,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第516頁。
    [2]程中山、王晉光:《第一届香港舊體文學研討會概述》,《文學論衡》第五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4年,第63頁。
    [3]第二届“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8月30至31日。
    [1]鄧又同编:《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1989年,第1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1頁。
    [3]第二届“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8月30至31日。
    [1]李鴻烈:《風速樓詩稿續编》,自印本,2002年,第10頁。
    [2]手稿,未入集。
    [3]《修竹園近詩》,第28頁。
    [4]同上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5頁。
    [1]見陳希亮《古詩精選集注》,香港仁學出版社,1983年,第133頁。惟此名字他本所無,未知何據,待攷。
    [2]見《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出版,1978年,第51頁,有“此老夫三十四年前之別號也”句,而據其高弟李鴻烈謂先生二十四歲時初印詩集,就是题為《陳青萍詩》。
    [3]《修竹園近詩》,第48頁。
    [1]《修竹園近詩》,第5頁。
    [2]《修竹園近詩》,第57頁。
    [3]鄧又同:《陳湛銓教授事略》,見《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1989年,第1頁。
    [4]同上
    [1]見《武當太虛拳網》,http://www.taixuquan.com.cn
    [2]《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4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10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4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10頁。
    [6]黄坤堯:《碩果社簡述》,見《文學論衡》,第五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4年,第57-64頁。
    [7]鄧昭祺:《陳湛銓教授傳略》,見《文學研究·夏之卷》第二期,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3-42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0頁。
    [2]《修竹園近詩》,第100頁。
    [3]《修竹園近詩》,第102頁。
    [4]鄧又同:《陳湛銓教授事略》,見《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1989年,第1頁。
    [5]《修竹園詩近稿》卷一,線裝陳湛焱腊鈔本,1941年,第2頁。
    [1]鄧又同:《陳湛銓教授事略》,見《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1989年,第1頁。
    [2]《修竹園近詩》,第100頁。
    [3]同上
    [4]此詞據云是劉伯端之子劉殿爵教授赠予黄坤堯之家藏手稿,收錄在黄坤堯编:《劉伯端滄海樓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年,頁343;而2002年由香港翰墨軒出版《詹安泰詩詞集》則未收此詞。
    [5]《國立中山大學成立五十周年特刊》,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校友會,1974年,第383-386頁。
    [6]詹安泰:《詹安泰詩詞集》,香港翰墨軒,2002年,頁202-203頁。
    [7]《修竹園近詩》,第51頁。
    [1]此引自《修竹園詩前集摘句圖》,全詩未見;《修竹園近詩》,第152頁。
    [2]黄福慶:《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國立中山大學,1924-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第195頁。
    [3]《修竹園近詩》,第100頁。
    [4]《修竹園近詩》,第100頁。
    [5]鄧又同:《陳湛銓教授事略》,見《香港晕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1989年,第1頁。
    [6]陳潔淮訪問稿,鄭艷筆錄:《陳湛銓先生的易學》,《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書樓,1998年,第68頁。
    [7]同是
    [1]《修竹園近詩》,第71頁。
    [2]《修竹園近詩》,第115頁。
    [3]《修竹園近詩》,第38頁。
    [4]《修竹園近詩》,第37頁。
    [5]黄坤堯:《讀“修竹園詩”》,原載《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書樓,1998年,第59-65頁;後收入黄坤堯:《香港詩詞論稿》,香港當代文藝出版,2004年,第85-91頁。
    [1]《修竹圓近詩》,第53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頁。
    [3]《修竹園近詩》,第72頁。
    [4]此篇题為《陳湛銓先生的霸儒詩》,見《開卷月刊》,第六期,1979年4月,第139-149頁。後收入《林真說 書》,林真書畫屋印,1984年,第123-141頁。
    [5]見《玄空斗数學會網》:http://www.zewei.com
    [1]《華僑日報》,1992年12月17-25日。
    [2]《修竹園近詩》,第37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0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64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3頁。
    [1]《修竹園近詩》,第9頁第及第13頁。
    [2]《修竹園近詩》,第29頁。
    [3]《修竹園近詩》,第70-71頁。
    [1]《修竹園近詩》,第11-12頁。
    [2]《修竹園近詩》,第60-61頁。
    [3]《修竹園近詩》,第2頁。
    [4]《修竹園詩近稿》卷一,第12頁。
    [5]《修竹園詩近稿》卷一,第34-35頁。
    [1]《修竹園近詩》,第65-66頁。
    [2]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1-3頁。
    [3]《修竹園近詩》,第11頁。
    [4]《修竹園近詩》,第15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8頁。
    [2]手稿,未入集。
    [3]《修竹園近詩》,第18頁。
    [4]《修竹園近詩》,第25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1頁。
    [2]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1-3頁。
    [3]劉士瑩:《璧照樓詩鈔》,第6頁。
    [4]同上
    [5]《修竹園近詩》,第93頁。
    [6]《修竹園近詩》,第96頁。
    [7]《修竹園近詩》,第103頁。
    [1]《修竹園近詩》,第5頁。
    [2]《修竹園近詩》,第1頁。
    [3]《修竹園近詩》,第5頁。
    [4]《修竹園近詩》,第60頁。
    [1]《修竹園近詩》,第77-78頁。
    [2]《修竹園近詩》,分見第35頁、第44頁、第58頁及第75頁。
    [1]《修竹園近詩》,第58頁。
    [2]《修竹園近詩》,第24頁。
    [3]王淑陶:《觀海樓詩》,自印本,缺年份及頁碼。
    [4]梁簡能:《簡齋詩草》,自印本,1983年,第60頁。
    [5]《修竹園近詩》,第17頁。
    [1]《修竹園近詩》,第39頁。
    [1]鄧又同:《陳湛銓教授事略》,見《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1989年,第1頁。
    [2]《寓樓感興二十首》之一“時流不我以,賡續成詩笺”句下自注,見《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30頁。
    [3]《赠梁醫生建基等院中群醫》,見拙著《病房心事,蒼涼小詩--論陳湛銓乙丑崴末(1985)院中詩》,第二届“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8月30-31日。
    [4]同上
    [5]鄧又同:《陳湛銓教授事略》,見《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1989年,第1頁。
    [6]《傳記文學》第51卷第5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1年,又國史館據之寫成《陳湛銓先生事略》,見《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编》第二十五輯,2002年,第312-314頁。
    [7]李立明:《香港作家懷舊》第一集,香港科華圖書公司,2000年,第145-148頁。
    [8]鄧昭祺:《陳湛銓教授傳略》,見《文學研究》第二期,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3-42頁。
    [1]《丁巳中秋》 “丁巳中秋至,當年兩歲輕,古今差可品,風月不關情”句下自注,《修竹園近詩》,第16頁。
    [2]《與潘新安共宴三次後甚相思想復此赠之》“海國應推風雅主,寓樓容拜古今官”句下自注,《修竹園近詩》,第19頁。
    [3]見《經緯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經緯书院,1963年,第109頁。
    [4]同上
    [1]見《經緯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經緯書院,1963年,第1頁。
    [2]同上
    [3]見《經緯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經緯書院,1963年,第2頁。
    [4]同上
    [5]見《經緯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經緯書院,1963年,第4頁。
    [1]見《經緯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經緯畜院,1963年,第2頁。
    [2]見《經緯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經緯書院,1963年,第4頁。
    [3]見《經緯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經緯書院,1963年,第5頁。
    [4]見《经緯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經緯書院,1963年,第6頁。
    [1]見《經緯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經緯書院,1963年,第6頁。
    [2]見《經緯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經緯書院,1963年,第10頁。
    [3]《群經通義講義》,第1頁。
    [1]《群經通義講義》,第2-3頁。
    [2]《群經通義講義》,第4頁。
    [3]《群经通義講義》,第4-7頁。
    [1]《群經通義講義》,第8-9頁。
    [2]《群經通義講義》,第12頁。
    [3]《群經通義講義》,第14-15頁。
    [4]羅宗强:《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7頁。
    [1]《修竹園近詩》,第57頁;又如《率题》中有“四十疏乾坤,群籍堆胸抱”句,《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2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2頁。
    [3]凌實善謄本:《周易繫辭傳講義》下册,香港惟善齋,2006年,封底。
    [4]凌實善謄本:《周易繫辭傳講義》下册,香港惟善齋,2006年,第1頁
    [1]《香港學海書樓前期講學錄彙輯》,香港學海书樓,1990年,第221-244頁。
    [2]《十一月十一日經緯書院校慶……》 “道途少行客,井渙空推爻”句下自注,見《修竹園近詩》,第50頁。
    [3]《諸聖學術講座文萃》,香港諸聖中學,1980年,第288-291頁。
    [4]鄧昭祺:《陳湛銓教授傳略》謂:“書院於1961年9月18日正式開學……先生所講授的科目最為繁重,包括《訓詁學》、《文心雕龍》、《昭明文選》、《莊子選讀》、《經學通論》、《詩經還讀》、《周易選讀》等。”鄧昭祺:《陳湛銓教授傳略》,見《文學研究》第二期,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9頁。
    [5]《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第89-145頁。
    [1]《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第129頁。
    [2]《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第131頁。
    [3]鄧昭祺:《陳湛銓教授傳略》謂“從1960年開始,先生在香港商業電台主持每次半小時的中國文選節目,極受聽眾歡迎,所以一直講了十五六年。”見《文學研究》第二期,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9頁。
    [4]鄧昭祺:《陳湛銓教授傳略》,見《文學研究》第二期,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6-37頁。
    [1]《說文解字選講》,第1頁。
    [2]《諸聖學術講座文萃》,香港諸聖中學,1980年,第321-323頁。
    [3]《香港學海書樓前期講學錄彙輯》,香港學海書樓,1990年,第144-147頁。
    [1]《諸子學講義》,第1頁。
    [2]同上
    [3]《諸子學講義》,第1頁。
    [4]《諸子學講義》,第2頁。
    [1]《諸子學講義》,第3頁。
    [2]《諸子學講義》,第4頁。
    [1]《荀子勸學篇講疏》,第9頁。
    [2]《荀子勸學篇講疏》,第10頁。
    [3]《荀子勸學篇講疏》,第21頁。
    [4]《荀子勸學篇講疏》,第25頁。
    [1]《荀子勸學篇講疏》,第44-45頁。
    [2]《香港學海書樓前期講學錄彙輯》,香港學海書樓,1990年,第273-312頁。
    [3]《香港學海書樓前期講學錄彙輯》,香港學海書樓,1990年,第273-276頁。
    [1]《香港學海書樓前期講學錄彙輯》,香港學海书樓,1990年,第276頁。
    [2]《華僑日報·文化版》,1965年2月8-9日。
    [1]《管子講義》,第2頁。
    [2]《寓樓感興二十首》之一“時流不我以,廣續成詩笺”句下自注,見《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杜,1978年,第65頁。
    [3]《聯大文學》創刊號,香港聯合書院中國文學會,1958年,第87頁。
    [1]《修竹園近詩》,第30-34頁。
    [1]見《經緯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經緯書院,1963年,第109頁。
    [2]《學海書樓歷年講學提要暨歷史文獻書籍目錄》,香港學海書樓,1995年,第97-115頁
    [3]《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第147-374頁。
    [4]《文心雕龍·情采注》,第4頁。
    [5]《文評名著選注2》,第1頁。
    [6]見《經緯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經緯書院,1963年,第109頁。
    [1]《歷代文選注1》,第28頁。
    [2]《歷代文選注1》,第39-40頁。
    [3]《歷代文選注4》,第2頁。
    [4]《歷代文選注5》,第25頁。
    [1]《韓愈·送孟東野序注》,第27頁。
    [2]《韓愈·送孟柬野序注》,第30-38頁。
    [3]《漢魏六朝詩注》,第2頁。
    [4]《漢魏六朝詩注》,第24頁。
    [1]《漢魏六朝詩注》,第40頁。
    [2]《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第1-88頁。
    [3]《古詩十九首注》,第1頁。
    [4]《古詩十九首注》,第4頁。
    [1]《陶淵明詩文述》,第5頁。
    [2]《陶淵明詩文述》,第6頁。
    [3]《陶淵明詩文述》,第13頁。
    [1]《歸園田居注》,第1頁。
    [2]《漢魏六朝詩注》,第6頁。
    [3]《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第25-31頁。
    [4]《杜詩编年選注》,第85頁。
    [5]《聯大文學》創刊號,香港聯合书院中國文學會,1958年,第24-35頁。
    [6]《陶淵明詩文述》,第5頁。
    [1]《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第79頁。
    [2]《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第23頁。
    [3]《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第10-15頁。
    [1]《蘇詩编年選注》,第4頁。
    [2]《蘇詩编年選注》,第6頁。
    [3]《蘇詩编年選注》,第229頁。
    [4]《蘇詩编年選注》,第238頁。
    [5]《東坡编年學述》,第204-217頁。
    [1]<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铨先生講學集》,第35-41頁。
    [2]《黄山谷詩编年選注》,第1頁。
    [3]《黄山谷詩编年還注》,第1頁。
    [4]《黄山谷詩编年遇注》,第4頁。
    [5]《黄山谷詩编年還注》,第5頁。
    [1]《黄山谷詩编年選注》,第61頁。
    [2]《黄山谷詩编年選注》,第64頁。
    [3]《黄山谷詩编年選注》,第66-72頁。
    [4]《萧山谷詩编年選注》,第79-80頁。
    [1]《黄山谷詩编年選注》,第89頁。
    [2]《廣州大學學報--陳博士炳權環歷紀念專號》,廣州大學出版,第85-96頁。
    [3]《廣州大學學報--陳博士炳權環歷紀念專號》,廣州大學出版,第96頁。
    [4]《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香港浸會學院出版,1968年,第1-47頁。
    [1]《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铨先生講學集》,第67-92頁。
    [2]《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上)》,見《廣州大學學報-陳博士炳權環歷紀念專號》,廣州大學出版,第1-2頁。
    [3]《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上)》,見《廣州大學學報-陳博士炳權環歷紀念專號》,廣州大學出版,第24-28頁。
    [4]《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第41-67頁。
    [1]《元遗山詩编年選注》,第1頁。
    [2]《元遗山詩编年選注》,第3頁。
    [3]《元遗山詩编年選注》,第212頁。
    [4]《管子講義》,第94-95頁。
    [1]鄧昭祺:《陳湛銓教授傳略》,見《文學研究》第二期,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3-42頁。
    [2]《詞學講義》,第11-13頁。
    [3]《唐宋詞選注--後主詞》,第1-2頁。
    [1]《唐宋詞選注--清真詞》,第1-2頁。
    [2]《管子講義》,第92-93頁。
    [3]《管子講義》,第92-93頁。
    [4]《德明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出版,第9-15頁。
    [1]《德明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出版,第9頁。
    [2]《德明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出版,第11頁。
    [3]《德明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出版.第11頁。
    [4]《德明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出版,第13頁。
    [5]《德明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出版,第15頁。
    [6]《管子講義》,第88-89頁。
    [1]《修竹園近詩》,第91-94頁;而《寄答何曼叔重慶》,則以“遙呼曼叔嘉陵濱,知我果是何如人”作結,見《修竹園近年詩》,載《珠海學報》第一期,廣州珠海大學出版,1948年,第179頁。
    [2]同上
    [3]《元遗山詩编年選注》,第212頁。
    [4]《元遺山詩编年選注》,第212頁。
    [1]《德明書院校刊》,香港德明書院出版,校慶特刊,第16-17頁。
    [2]《陳子昂感遇詩箋》香港學津出版社,1978年,第139-159頁。
    [3]《陳子昂感遇詩笺》香港學津出版社,1978年,第148-152頁。
    [1]陸游,字務觀,號放翁(1125-1209),積壽八十五,存詩九千多首。
    [2]《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62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67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72頁。
    [2]黄坤堯:《讀“修竹園詩”》,原載《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書樓,1998年,第59-65頁;後收入黄坤堯:《香港詩詞論稿》,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85-91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3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7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5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6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7頁。
    [8]《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0頁。
    [9]《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1頁。
    [10]《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0頁。
    11 《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6頁。
    12 《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61頁。
    [1]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5-60頁。
    [2]洪詩輯錄自1986年12月27日起一星期的華僑日報,分日刊載的《輓陳湛銓教授聯》;並見洪肇平:《陳湛铨先生與修竹園詩》,香港理工大學《大學時代·第四期》,2002年。
    [3]原文最先載於華僑日報,1987年5月19日;後收入《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楼,1990年;而至於台北《傳紀文學》雜誌,“民國人物小傳”及國史館之檔案亦據此资料寫成。
    [4]《修竹園近詩》,成於丁已(1977年),存詩250首,香港問學社出版,1978年。
    [5]《修竹園近詩二集》,成於戊午(1978年),存詩1589首,書前题有“癸亥端午修竹園門人印行於香江”,1983年。
    [1]《《修竹園近詩三集·詠史詩》,成於戊午(1978年),存詩957首,由兒女印行,1985年。
    [2]分見,《珠海學報》,第一集,存詩72首,廣州珠海大學,1948年,第177-186頁;《聯大文學》創刊號,存詩64首,香港聯合書院中文系,1958年,第101-105頁;而當中兩者重出共22首,即僅存詩114首
    [3]此書题為辛巳年(1941),並有“水雲樓主人”(陳君葆)藏書印,存詩153首。
    [4]《修竹園近詩》,第3頁。
    [5]《龍鳳茶樓夜坐,憶亡友黎傑子俊大兄……》“世壽其書殊未盡,天於吾道一何窮”句下自注,而於同詩“萬 籟無聲夢不通”句下更注“兄下世忽忽兩載矣……時欲夢見容辉”語,由此可見黎氏在先生心中地位,見《修竹園近詩》,第2頁。
    [6]《修竹園近詩》,第3頁。
    [1]《修竹園近詩》,第47-48頁。
    [2]《海涯二十九年長歌·庚寅第二年》,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頁。
    [3]《修竹園近詩》,第113頁。
    [4]《修竹園近詩》,第113頁。
    [5]《修竹園近詩》,第74頁。
    [6]《修竹園詩前集摘句圖》中《檢閱近詩感賦二章》一詩“十年歌詠過千章”句下自注,此為甲申詩(1944年),見《修竹園近詩》第123頁,而第47則謂“以前千首……抗戰勝利初,年方三十,嘗稍刪定”。
    [7]《不作除夕詩已三十八年……》六首之二“研經餘力成新集,厚重横深第二程”句下自注,《修竹園近詩》,第107頁。
    [1]黄坤堯:《讀“修竹園詩”》。原載《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書樓,1998年,第59-65頁;後收入黄坤堯:《香港詩詞論稿》,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85-91頁。
    [2]《修竹園近詩》,第12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1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0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64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1頁。
    [7]黄坤堯:《香港詩詞論稿》,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146頁。
    [8]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5-60頁。
    [9]故先生《歲闌》四首之三,有“畫詩空古昔,三萬不能無”之語,手稿,未入集,1983年
    [10]此段筆者據2007年9月19日對李氏進行電話訪問整理,謹此致謝。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3頁。
    [2]《修竹園近詩》,第4頁。
    [1]《不作除夕詩已三十八年……》六首之二“研經餘力成新集,厚重横深第二程”句下自注,《修竹園近詩》,第107頁。
    [2]《修竹圓近詩》,第6頁。
    [3]《修竹園近詩》,第47頁及第113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3頁。
    [5]《修竹園近詩》,第4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頁。
    [7]《修竹園近詩》,第24頁。
    [1]《修竹園近詩》,第8頁。
    [2]《修竹園近詩》,第24頁及第57頁。
    [3]《修竹園近詩》,第4頁。
    [4]《修竹園詩近稿·卷一》,線裝陳湛榮謄鈔本,1941年,第12頁。
    [5]《修竹園近詩》,第115頁。
    [6]《修竹園近詩》,第114頁。
    [7]《修竹園近詩》,第63頁。
    [8]見《聯大文學》創刊號,香港聯合書院中文系,1958年,第101頁。
    [1]《修竹園近詩》,第89頁。
    [2]《修竹園近詩》,第44頁。
    [3]《修竹園近詩》,第140頁。
    [4]《修竹圓近年詩》,《珠海學報》第一集,廣州珠海大學,1948年,第185頁。
    [5]《修竹園近詩》,第143頁。
    [6]《修竹園近詩》,第143頁。
    [7]手稿搜佚,未入集。
    [1]此引自《修竹園詩前集摘句圖》,全詩未見;《修竹園近詩》,第152頁。
    [2]《修竹園近詩》,第3頁。
    [3]分見《修竹園詩近稿》,第23頁及《修竹園近詩》,第114頁。
    [1]《修竹園近詩》,第113頁。
    [1]《修竹園近詩》,第9頁。
    [2]《丁巳除夕書懷》八首之七,結句云“聖賢事業仗發揮,莫云平仄而已矣”,見《修竹園近詩》,第106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2頁。
    [4]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5-60頁。
    [5]《修竹園近詩》,第9頁。
    [6]《修竹園近詩》,第6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81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86頁。
    [3]《修竹園近詩》,第11頁。
    [4]《修竹園近詩》,第12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8-17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37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分見第163頁及第124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7頁及161頁。
    [3]《修竹園近詩三集》,第1頁。
    [4]《修竹園近詩三集》,第5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34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6頁。
    [7]《修竹園近詩》,第9頁。
    [1]《修竹園近詩》,第21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1頁。
    [3]何乃文引先生語,《修竹園近詩》,第11頁。
    [4]鄧昭祺:《陳湛銓教授事略》,見《文學研究》,第二期,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3-42頁。
    [5]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5-60頁。
    [1]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5-60頁。
    [1]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5-60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0頁。
    [3]筆者該文题為:《病房心事,蒼涼小詩--論陳湛銓乙丑歲末(1985)院中詩),於2007年8月29-31日,於香港中文大學主辦之“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上發表,並已授權编入《香港舊體文學論集》,香港中
    [1]李鸿烈訪問稿,鄭艷筆80:《堆胸王略作師儒--訪李鸿烈先生談陳湛銓先生的詩學》,《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晕海膏樓,1998年,第66頁。
    [2]黄坤堯:《讀“修竹園詩”》,原載《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書樓,1998年,第59-65頁;後收入黄坤堯:《香港詩詞論稿》,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85-91頁。
    [3]《修竹園近詩》,第101頁。
    [4]《珠海詩壇》,見v珠海校刊》第一卷第六期,香港珠海書院,1956年,第15頁。
    [5]見《近現代廣東書法》,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32頁。
    [1]原文最先載於華僑日报,1987年5月19日;後收入《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楼,1990年;而至於台北《傳紀文學》雜誌,“民國人物小傳”及國史館之檔案亦據此资料寫成。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1頁。
    [1]《香港明報月刊》,總第143期,1977年11月。
    [1]《賦事八首》之七,見《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86頁。
    [2]《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书樓出版,1998年,第66頁。
    [3]《賦事八首》之七,見《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158頁。
    [1]《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出版,1978年,第88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37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0頁。
    [4]鄧昭祺:《陳湛銓教授傳略》,見《文學研究》第二期,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3-42頁。
    [5]而《冬至後三日作示鸿烈》一詩,則有“憶在滇南初受詩,祝師棒喝神魂震,豈如我今惟軟語,不用金聲用玉振”語,《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出版,1978年,第68頁。
    [1]《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書樓出版,1998年,第66頁。
    [2]見《詹安泰詩詞集》,香港翰墨軒,2002年,第102-104頁;後收入《中山大學傑出人文學者文庫·詹安泰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54-355頁。
    [3]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詩話叢刊》卷四,台灣弘道文化事業,1972年,第1643頁。
    [4]詹安泰:《无盒說詩》,見《詹安泰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51頁。
    [5]見《詹安泰詩詞集》,香港翰墨軒,2002年,第102-104頁;後收入《中山大學傑出人文學者文庫·詹安泰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54-355頁。
    [6]《修竹園詩近稿》卷一,線裝陳湛榮謄鈔本,1941年,第20頁。
    [1]《元遗山論詩絕句講疏(上)》,《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三卷第一期,1968年,第6頁。
    [2]《元遗山論詩絕句講疏(下)》,香港學海書樓國學講座講義,1979-1981年,第20頁。
    [3]查慎行:《查初白十二種詩評》卷中,民國中上海六藝書局石印本,第75頁。
    [4]據吳景旭:《歷代詩話》卷五十二轉引,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745頁。
    [5]《元遗山論詩絕句講疏(上)》,《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三卷第一期,1968年,第17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0頁。
    [2]《修竹園近詩》,第115頁。
    [3]《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書樓出版,1998年,第66頁。
    [4]《修竹園近詩》,第6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7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39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8頁。
    [3]《修竹園近詩》,第74頁。
    [4]《修竹園近詩》,第10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9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0頁。
    [7]《漫成》二首之二,謂“少日詩篇愛玉溪,祝師棒喝拆危隄。長懷澒洞波瀾闊,傳粉施朱格易低”,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37頁。
    [8]《修竹園近詩》,第56頁。
    [9]《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0頁。
    [10]詩中有“不是(?)兒那有此,文房何處築長城”句,並注謂“權德舆推文房為五言長城,觀其五字律,亦不過爾爾耳”,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2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0頁。
    [2]《賦事八首》之七,見《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158頁;而《修竹園近詩三集》,亦有“詩篇盛傑概,并州元裕之……自余三十歲,敬服到今玆”之語,香港自印本,1985年,第18頁。
    [3]《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書樓出版,1998年,第66頁。
    [4]《修竹園近詩》,第109頁及130頁轉引;詩成於1944年,題為《赤水除夕書懷八十韻》及《比來翻改舊詩甚力,食寐俱忘,鏡裡清霜,大變故時面目,夜寒心速,漫成一律》
    [5]《修竹園近詩》,第115頁。
    [6]《修竹園近詩》,第63頁。
    [7]《修竹園近詩》,第117頁。
    [8]鄧又同:《陳湛銓教授事略》,《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出版,1989年,第1頁。
    [9]《修竹園詩近稿》卷一,線裝陳湛燊謄钞本,1941年,第15頁。
    [10]詹安泰:《无盒說詩》,見《詹安泰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52頁。
    [1]香港學海書樓國學講座講義,1977-1978年。
    [2]香港學海書樓國學講座講義,下册第19頁。
    [3]鄭滋斌:《陳湛銓修竹園近詩論杜芻說》,第二届“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中文大学,2007年8月30至31日。
    [4]《修竹園近詩》,第62頁。
    [5]《歲闌雜興》八首之六,自注云“曾希穎首鍚余詩以‘豪雄奇横'四字,王季友加‘大'字,吳天任謂應再加‘重'字及‘深'字,黎心齋昨夜又再增‘精悍'二字……”,後四字為先生自評,前四字是先生詩友評 其晚年成熟詩風之語,見《修竹園近詩》,第89頁。
    [6]香港學海書樓國學講座講義,下册第2-5頁。
    [1]《修竹園近詩》,第129頁。
    [2]《修竹園近詩》,第109頁;及《修竹園近年詩》,見《珠海學報》第一期,此詩题為《伊人》,廣州珠海大學,1948年,第22頁。
    [3]施蜇存:《唐詩百話》,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第308頁。
    [4]香港學海書樓國學講座講義,1977-1978年。
    [5]《修竹園近詩》,第19頁。
    [6]《修竹園近詩》,第19頁。
    [1]《修竹園近詩),第92頁。
    [2]《修竹園近詩》,第121頁。
    [3]《修竹園近詩》,第131頁。
    [4]《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書樓出版,1998年,第66頁。
    [5]《丁巳除夕書怀……》八首之七,有句謂“聖賢事業仗發揮,莫云平仄而已矣”,《修竹園近詩》第106頁。
    [6]《戊午生朝》二首之二謂“世已殘棋成定局,天教神筆寫真文”;而《賦事六首》之三則有“老夫饒日力,來日整乾坤,坡谷遣山後,將傳修竹園”,《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0頁及第91頁。
    [7]《修竹園近詩》,第44頁。
    [1]《修竹園近詩》,第62頁。
    [2]《修竹園近詩》,第62頁。
    [3]《修竹園近詩》,第88頁。
    [4]《賦事八首》之七,見《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158頁;而《修竹園近詩三集》,亦有“詩篇盛傑概,并州元裕之……自余三十歲,敬服到今玆”之語,香港自印本,1985年,第18頁。
    [5]《絕句九首》之四謂“行事略同韓退之,紫桑性業子瞻詩;生民不幸吾之幸,事簡身閒自作為”,《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2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64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8頁。
    [8]《修竹園近詩》,第11頁。
    [1]趙翼:《甌北詩話·元遗山詩》卷八,見《清詩話續编》,台灣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1267頁。
    [2]此為先生在上海寫《書感》時之自注語,詩成於1947年,《修竹園近詩》,第140頁。
    [3]《追紀聯合書院故校長蔣法賢先生》,見《香港明報月刊》,第143期,1977年11月。
    [4]《海涯二十九年長歌·戊申第二十年》,起句云“經緯停辦於戊申,移居寓樓氣不伸,斯文豈應喪今日,世有我辈前難倫”,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頁。
    [5]《修竹園近詩》,第130-141頁。
    [6]李鴻烈:《風速樓詩稿續编》,自印本,2002年,第10頁。
    [7]洪肇平:《陳湛銓先生與修竹園詩》,《大學時代·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2002年
    [8]《修竹園近詩》,第88頁。
    [9]《修竹園近詩》,第8頁。
    [1]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9頁。
    [2]《遗山詩编年選注》,香港學海書樓國學講座講義,1978-79年,第215頁。
    [3]《修竹園近詩》,第22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9頁。
    [5]《修竹園近詩》,第8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6頁。
    [7]《修竹園近詩》,第90頁。
    [8]《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5頁。
    [9]《修竹園近詩》,第64頁。
    [1]《修竹園近詩》,詩题為《規學杜者》,第37頁。
    [2]《修竹園近詩》,第5頁。
    [3]劉士瑩引述先生語,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7頁。
    [4]《遗山詩编年選注》,香港學海書樓國學講座講義,1978-79年,第215頁。
    [5]劉士瑩引述先生語,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8頁。
    [1]《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書樓出版,1998年,第66頁。
    [2]《修竹園近詩》,第83頁。
    [3]據先生自注謂本句原作“鬥”字,但詩成後劳天庇及梁簡能兩詩友強改為“想”,無奈從之,《修竹園近詩》,第94頁及第108頁。
    [4]《修竹園近詩》,第45頁。
    [5]《修竹園近詩》,第92頁
    [6]《修竹園近詩》,第98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6頁。
    [8]《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0頁。
    [1]《修竹園近詩》,第17頁及第18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7頁。
    [3]《修竹園近詩》,第40頁。
    [4]《修竹園近詩》,第41-42頁。
    [1]趙翼:《甌北詩話·元遗山詩》卷五,見《清詩話續编》,台灣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1195頁。
    [2]《修竹園近詩》,第94頁及第108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3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17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62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2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6頁。
    [8]《修竹園近詩》,第3頁。
    [9]《修竹園近詩》,第6頁,第8頁,第148頁,第152頁。
    [1]《修竹園近詩》,第64頁。
    [2]陸游:《劍南詩稿》卷四《瑞草橋道中作》有“祖師補處浣花村”句;而卷六《伏日獨遊城西》則謂“論詩敢補先師處”,見《陸放翁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第74頁及第103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5頁。
    [4]《修竹園近詩》,第63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0頁。
    [6]陸游:《劍南詩稿》卷二,見《陸放翁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第46頁。
    [7]陸游:《渭南文集·東屯高齋記》卷十七,見《陸放翁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第100頁。
    [1]黃耀坤:《心事違的劉向--評“‘修竹園'詩管窥”》,見《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二)》,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第519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7頁。
    [3]《修竹園近詩》,第79頁。
    [4]鄭滋斌:《陳湛銓詠史詩六十首初探》,見《文學論衡》第五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4年,第42-56頁。
    [5]《修竹園近詩》,第83頁,第61頁,第62頁及第91頁。
    [6]《修竹園近詩》,第15頁,以《縛雞行》《八陣圖》兩首為例。
    [7]《修竹園近詩》,第37頁,以《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陪鄭廣文进何將軍山林十首》,《曲江對酒》,《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等為例。
    [8]《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頁,以《北征》《詠懷》為例。
    [9]《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5頁。
    [1]先生有《詠史六十首》之二十二,以“下元二千崴,離位生奇男”自詠,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5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84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4頁。
    [4]謂“杜子美……尚無得而踰,蓋抱一之功深也……豈敢比肩哉”,《修竹園近詩》,第35頁及第63頁。
    [5]《新唐書》卷二百二,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5757頁。
    [6]明代周寅:《八哀詩》(見吳寬:《跋周寅之八哀詩後》),楊慎;《補杜子美哀張九龄詩》、胡應麟:《八哀詩》、清代張英《八哀詩》等
    [7]前者如宋代趙明誠、清代郝敬、邵子湘等,後者則以宋代葉夢得、劉克莊和清代王士禎作代表,至於清代盧 德水則有調和二說之意
    [1]《修竹園近詩》,第1頁。
    [2]《修竹園近詩》,第14頁。
    [3]《修竹園近詩》,第6頁。
    [4]《修竹園近詩》,第61頁及第62頁。
    [5]《修竹園近詩》,第94頁及第108頁。
    [1]《修竹園近詩》,第92頁
    [2]《修竹園近詩》,第88頁
    [3]《修竹園近詩》,第61頁及第62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5頁。
    [5]《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上)》,《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三卷第一期,1968年,第24-28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6頁。
    [7]《絕句九首》之四謂“行事略同韓退之,紫桑性業子瞻詩:生民不幸吾之幸,事簡身閒自作為”,《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2頁。
    [8]大顛(731-824),廣東潮陽人,是禪宗慧能三傳弟子,元和十四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與之常有往來。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7頁。
    [9]《修竹園近詩》,第62頁。
    [1]《修竹園近詩》,第41頁及第42頁。
    [2]《修竹園近詩》,第40頁。
    [3]《修竹園近詩》,第54頁。
    [4]宋代蔡啟:《蔡寬夫詩話》,評韓愈語;見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93頁。
    [5]《修竹園近詩》,第3頁。
    [6]《修竹園近詩》,第64頁。
    [7]《元遗山論詩絕句講疏(上)》,《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三卷第一期,1968年,第2頁。
    [1]錢仲聯校:《沈曾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2頁。
    [2]《修竹園近詩》,第17頁。
    [3]《修竹園近詩》,第104頁。
    [4]陳散原:《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5頁。
    [5]陳散原:《散原精舍詩文集》,第1219頁。
    [1]《嶺南近三家詩》,見《德明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1951年,第39-49頁。
    [2]據先生高弟洪肇平:《侵雲樓詩話》,寅先生意也,自印本,1976年,缺頁碼。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1頁。
    [4]陳散原:《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2頁。
    [5]郭延禮:《陳三立的詩文淺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6頁。
    [7]鄭孝胥:《海藏樓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53頁。
    [8]《修竹園近詩》,第60頁。
    [9]《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上)》,《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三卷第一期,1968年,第1-2頁。
    [10]《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2頁。
    [1]手稿。未入集
    [2]《修竹園近詩》,第106頁。
    [3]《修竹園近詩》,第83頁。
    [4]《修竹園近詩》,第64頁。
    [5]鄭孝胥:《海藏樓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頁。
    [6]郭延禮:《陳三立的詩文淺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頁。
    [7]手稿,未入集
    [1]《嶺南近三家詩》,見《德明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1951年,第39-49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6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1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2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7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6頁。
    [7]《嶺南近三家詩》,見《德明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1951年,第39-49頁。
    [8]《修竹園近詩》,第97頁。
    [1]《嶺南近三家詩》,見《德明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1951年,第39-49頁。
    [2]《修竹園詩近稿》卷一,線裝陳湛燊謄鈔本,1941年,第15頁。
    [3]《修竹園近詩》,第114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4頁。
    [5]嚴一萍:《嶺南近代四家詩》,台灣藝文印書館,1982年,第429頁。
    [6]《嶺南近三家詩》,見《德明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1951年,第39-49頁。
    [7]《嶺南近三家詩》,見《德明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1951年,第39-49頁。
    [8]《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10頁。
    [1]《嶺南近三家詩》,見《德明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1951年,第39-49頁。
    [2]《修竹園近詩》,第98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9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5頁。
    [1]《嶺南近三家詩》,見《德明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1951年,第39-49頁。
    [2]《嶺南近三家詩》,見《德明校刊》第二期,香港德明書院,1951年,第39-49頁。
    [3]《修竹園近詩》,第97-98頁。
    [4]嚴一萍:《嶺南近代四家詩》,台灣藝文印書館,1982年,第597頁。
    [5]分別题為《刈葭》六首,《刈葭》八首,《刈葭》二首,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18頁,第120頁,第146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4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3頁。
    [8]《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2頁。
    [9]《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2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18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19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19頁。
    [4]《寓樓晚秋,儘想故人……》起句,句下注云:“吾國地運發祥於昆侖,逶迆而東之。爾後則自北而南,由山而海,數千年來,可想而見者也”,見《修竹園近詩》,第46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7頁。
    [2]《賦事八首》之七,見《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158頁。
    [3]見《八月初作,示乃文鴻烈》三首之三,“老儒仍願是詩人”句下自注,見《修竹園近詩》,第6頁;另《紀 事》一詩亦有“後來穗垣進南學,朋儕往來頌聲起,相逢呼我是詩人,聖戰開端筆驅駛”句,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0頁。
    [4]《修竹園近詩》,第24頁。
    [5]《修竹園詩近稿》卷一,線裝陳湛燊謄鈔本,1941年,第15頁。
    [6]《修竹園近詩》,第48頁。
    [7]《修竹園近詩》,第83頁。
    [1]《修竹園近詩》,第10頁。
    [2]《修竹園近詩》,第8頁。
    [3]《述事書懔五十二韻》有“平生足宗尊,陳李詹而已”句,陳是陳景度,字郁裴,授經學、古文辭及許君書;李是李笠,字雁晴,長於攷據學,《修竹園近詩》,第100頁。
    [4]《修竹園近詩》,第1頁。
    [5]《修竹園近詩》,第10頁及18頁。
    [1]《修竹園近詩》,第115頁。
    [2]《修竹園近詩》,第63頁。
    [3]《修竹園近詩》,第19頁。
    [4]前者見《修竹園近詩》,第83頁;後者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頁。
    [5]《修竹園近詩》,第38頁。
    [6]《修竹園近詩》,第38頁。
    [1]香港學海書樓國學講座講義,下冊,第21頁。
    [2]《修竹園近詩》,第38頁
    [3]《修竹園近詩》,第105頁。
    [4]《修竹園近詩》,第80頁。
    [1]《修竹園近詩》,第10頁。
    [2]《修竹園近詩》,第89頁。
    [3]《修竹園近詩》,第66頁。
    [1]《修竹園近詩》,第59頁。
    [2]《修竹園近詩》,第88頁。
    [3]《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書樓出版,1998年,第117頁。
    [4]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9頁。
    [1]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9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86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9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2頁。
    [5]老莊均源出於易,莊子為倜儻之儒,與老子同源異流,是先生莊學中一個重要觀念,見《莊學述要》,手稿印本,第2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9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6頁。
    [8]《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1頁。
    [1]《莊學述要》卷一,《香港學海書樓前期講學錄彙輯》,香港學海書樓,1989年,第274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4頁。
    [3]《修竹園近詩》,第4頁,曾希穎語。
    [1]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第493頁。
    [2]《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66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香港修竹園門人印,1983年,第128頁。
    [4]《與環中太極拳社掌門人梁勁予君共宴席……》“俗偽難指數”句下自注,《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53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5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63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8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63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4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6頁。
    [8]《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3頁。
    [9]郭绍虞:《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1962年,第26頁。
    [10]《修竹園近詩》,第83頁。
    [1]《修竹園近詩》,第23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3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9頁。
    [4]馮班:《鈍吟雜錄》卷三,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頁缺。
    [5]《修竹園近詩》,第62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7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0頁。
    [3]《修竹園近詩》,第15頁。
    [4]仇兆鱉:《杜詩詳註》卷十八,台灣文史哲,1985年,第911頁。
    [1]據先生課堂講解謂:杜甫未熟讀《蜀書·諸葛亮傳》和《法正傳》
    [2]《修竹園近詩》,第97頁。
    [3]黃宗羲:《詩歷题辭》,見《黃宗羲全集》第七冊,浙江古籍,1993年,第96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0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2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分見第86頁及第136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4頁。
    [8]錢謙益:《顧麟士詩集序》,《有學集》卷十九,見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22頁。
    [1]黃宗羲:《後葦碧軒詩序》,見《黃宗羲全集》第十冊,浙江古籍,1993年,第7頁。
    [2]《修竹園近詩》,第6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5-56頁。
    [1]黃徹:《跫溪詩話》,見《宋詩話全编》第三冊,江蘇古籍,1999年,第2366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2頁。
    [3]張戒:《歲寒堂詩話》,見《宋詩話全编》第三冊,江蘇古籍,1999年,第3235頁。
    [4]黃徹:《跫溪詩話》,見《宋詩話全编》第三冊,江蘇古籍,1999年,第2366頁。
    [5]《修竹園近詩》,第17頁。
    [1]《修竹園近詩三集》,香港修竹園門人印,1985年,第43頁。
    [2]《修竹園近詩三集》,香港修竹園門人印,1985年,第65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4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6頁。
    [5]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1987年,第104頁。
    [6]《修竹園近年詩》,載《珠海學報》,廣州珠海大學,1948年,第180及第177-186頁。
    [1]《修竹園近詩》,第17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8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44頁。
    [4]《修竹園近詩》,第23頁。
    [1]《修竹園近詩》,第140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1頁,有“老夫饒氣力,來日整乾坤”句。
    [3]《修竹園近年詩》,載《珠海學報》,廣州珠海大學,1948年,第182頁。
    [4]《修竹園近年詩》,載《珠海學報》,廣州珠海大學,1948年,第185頁。
    [5]《修竹園近詩》,第149頁。
    [6]《修竹園近詩》,第140頁。
    [7]《修竹園近詩》,第142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2頁。
    [2]手稿,未入集。
    [3]《修竹園近詩》,第2頁。
    [4]《周易乾坤文言講疏》,香港文化事業,1956年,第8頁。
    [5]《周易乾坤文言講疏》,香港文化事業,1956年,第12頁。
    [6]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第186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7頁。
    [2]手稿,未入集。
    [3]俱見《追紀聯合書院故校長蔣法賢先生》一文,載香港《明報月刊》,1977年11月號。
    [4]《修竹園近詩二集》,有“刑戮施小人”句,第58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9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3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83頁。
    [8]《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16頁,有“凝嚴換溫厚,工尺不夠輈”句,第63頁,則有句謂:“方以凝嚴換溫厚,再揮金劍警冥頑”。
    [9]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426頁。
    [10]有“明須神劍誅國賊,永謝寒蝸逃石縫”句,《修竹園近詩》,第105頁。
    [1]《修竹園近詩》,第143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7頁。
    [3]《修竹園近詩》,第79頁。
    [4]《修竹園近詩》,第141頁及第143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香港修竹園門人印,1983年,第128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8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61頁。
    [2]《修竹園近詩》,第77-78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9頁。
    [4]《修竹園近詩》,第107頁。
    [1]《修竹園近詩》,第96頁。
    [2]《修竹園近詩》,第96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4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5頁。
    [5]《修竹園近詩三集》,第33頁。
    [6]《修竹園近詩》,第24頁。
    [7]《修竹園近詩》,第58頁。
    [8]《修竹園近詩》,第5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頁。
    [2]《修竹園近詩》,第104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0頁。
    [4]《修竹園近詩》,第99-100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16頁。
    [6]《修竹園近詩》,第56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1頁。
    [1]《修竹園近詩》,第9-10頁。
    [2]《修竹園近詩》,第74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8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37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39頁。
    [6]《八月初作示乃文鴻烈……》三首之三,“久將經艷銷殘劫”句下自注,見《修竹園近詩》,第6頁。
    [7]《率题》,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7頁。
    [8]《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0頁。
    [9]陳子昂:《修竹篇序》,見《陳子昂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5頁。
    [10]《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7頁。
    [1]《修竹園近詩》,第37頁。
    [2]《修竹園近詩》,第62頁。
    [3]關於此二聯之諸家評論可見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清代仇兆鱉:《杜詩詳註》等書所徵引。
    [4]《修竹園近詩》,第61頁。
    [1]《修竹園近詩》,第37頁。
    [2]《修竹園近詩》,第53-54頁。
    [1]《修竹園近詩》,第64頁。
    [2]《修竹園近詩》,第45頁。
    [3]《修竹園近詩》,第52頁。
    [4]《修竹園近詩》,第89頁。
    [1]《修竹園近詩》,第16頁。
    [2]《修竹園近詩》,第89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1頁。
    [4]《修竹園近詩》,第23頁。
    [5]《修竹園近詩》,第62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0頁。
    [2]蘇軾:《評韓柳詩为,見《蘇軾文集》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110頁。
    [3]蘇軾:《與子由》六首之五,見《蘇軾文集》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515頁。
    [4]《修竹園近詩》,第63頁。
    [1]《修竹園近詩》,第106頁。
    [2]《修竹園近詩》,第64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頁。
    [4]《修竹園近詩》,第83-84頁。
    [1]黃徹:《跫溪詩話》,見《宋詩話全编》第三冊,江蘇古籍,1999年,第2895頁。
    [1]丁福保编:《清詩話》,上海古籍,1999年,第325頁。
    [1]此處採用何文匯的說法,見何氏《近體詩孤平雜說》,《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七期,香港中文大學,1998年。
    [2]杜松柏:《清詩話訪佚初编》第十冊,台北新文豐,1987年,第281-282頁。
    [3]丁福保编:《清詩話》引全文,第345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8頁。
    [1]杜松柏:《清詩話訪佚初编》第十冊,台北新文豐,1987年,第272頁。
    [2]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教育,1979年,第100頁。
    [1]《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57-58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門人印,1983年,第144頁。
    [3]《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78頁。
    [4]《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94頁。
    [5]《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54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門人印,1983年,第128頁。
    [7]陳耀南:《鴻爪雪泥袋鼠邦》,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1年,第44頁。
    [8]鄧昭祺:《修竹園詩論》,見《文學論衡》第五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4年,第31-41頁。
    [1]見《開卷月刊》第六期,1979年4月,第139-149,後收入《林真說書》,林真書畫屋印,1984年,第123-141頁。
    [2]《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65頁。
    [3]《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78頁。
    [4]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魏文帝集》,台灣文津出版社,1982年,第69頁。
    [5]嚴羽:《詩評》,見郭绍虞《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1962年,第26頁。
    [6]《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吳天任語,第7頁。
    [7]《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傳子餘語,第5頁。
    [1]《修竹園近詩》,第5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7頁。
    [3]《伊人》詩“舉足馬絆索,礪角牛服福”句下箋注,見陳希亮笺:《古詩精還集注》,香港正學出版社,1983年,第139頁。
    [4]《修竹園近詩》,第10頁。
    [5]《修竹園近詩》,第79頁。
    [6]《修竹園近詩》,第79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0頁。
    [8]《修竹園近詩》,第100頁。
    [1]《修竹園近詩》,第100-101頁。
    [2]《將驅車趨屏山……》“世路風埃容我入”句下自注,《修竹園近詩》,第1頁。
    [3]《修竹園近詩》,第106-107頁。
    [4]《修竹園近年詩》,見《珠海學報》第一集,廣州珠海大學,1948年,第177-186頁。
    [5]事見《成公九年》和《定公四年》,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0年,第324頁及485頁。
    [1]游國恩等:《楚辭集釋》,香港文苑書局,1974年,第134頁。
    [2]《修竹園近詩》,第10頁。
    [3]《修竹園近詩》,第40頁。
    [4]《修竹園近詩》,第131-139頁。
    [5]《修竹園近詩》,第71-73頁。
    [6]《修竹園近詩》,第140頁。
    [7]《禪關》,見《珠海學報》第一集,《修竹園近年詩》,廣州珠海大學,1948年,第177-186頁。
    [8]《修竹園近詩》,第20頁。
    [9]《修竹園近詩》,第71-73頁。
    [1]見《文學研究》第二期,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2-42頁。
    [2]《修竹園近詩》,第20頁。
    [3]陳希亮語:陳希亮箋:《古詩精選集注》,香港正學出版社,1983年,第153頁。
    [4]陳希亮語:陳希亮箋:《古詩精選集注》,香港正學出版社,1983年,第153頁。
    [5]見《文學研究》第二期,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2-42頁。
    [1]黃耀坤:《心事違的劉向--評“‘修竹園'詩管窥”》,見《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二)》,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第516-519頁。
    [1]手稿,未入集。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頁。
    [3]《修竹園近詩》,曾希穎語,第2頁。
    [4]在《八月三十夜,憶想馮康侯……》一詩,亦有“國學少林寺,傾側垂涕收”句,先生於句下自注云:“謂經緯書院是‘國學少林寺',曾希穎是第一人,當年諸生,今看紛紛有所成就,尚覺無愧此鍚號也。” 《修竹園近詩》,第29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49頁。
    [1]《修竹園近詩》,第8頁。
    [2]毛谷風编:《二十世紀名家詩詞鈔》,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477頁。
    [3]《三喜樓與鴻烈午飯……》,有“詩首真儒初鍚號,任他流俗恣彈評”句,並自注謂“鴻烈為晚輩詩首,乃文行儒者之行,余昨今分別錫以嘉名,自審尚非過愛也……蔽賢且不祥,而忍加謗語耶……為後俊延譽,吾等寅有責也。”《丁巳除夕書懷……》八首之七起句謂“真儒詩首封何李,所褒限我門下爾,從來美士不終顛,況有本師時律己”,分見《修竹園近詩》第7頁及第106頁。
    [4]《修竹園近詩》,第2頁。
    [5]《修竹園近詩》,第7頁。
    [1]《修竹園近詩》,第11頁。
    [2]《修竹園近詩》,第77-78頁。
    [1]《初夏賦事》六首之五,有“凝嚴換溫厚,工尺不鉤輈”句;另《絕句》五首之四,則謂“方以凝嚴換溫厚,再押金劍警冥頑”,分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63頁及第116頁。
    [2]《丁巳除夕書懷……》八首之四,有“明須神劍誅國賊,永謝寒蝸逃石縫”句,《修竹園近詩》,第105頁。
    [1]《長至吟三十八韻,寄饒伯子》,《修竹園近詩》,第66頁。
    [2]《修竹園近詩》,第67頁。
    [3]《修竹園近詩》,第67頁。
    [4]《八月初作,示乃文鴻烈……》,《修竹園近詩》,第6頁。
    [5]《與環中太極拳社掌門人梁勁予君共宴席……》“俗偽難指數”句下自注,《修竹園近詩》,第53頁。
    [6]《絕句》四首之一,《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8頁。
    [7]《我詩》,《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3頁。
    [8]此處用黃耀坤之說法,見《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二)》,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第516-519頁。
    [9]《修竹園近詩》,第1頁。
    [1]《修竹園近詩》,第18頁。
    [2]《感賦》,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7頁。
    [3]《八月二十晨起讀某報……》六首之三,見《修竹園近詩》,第21頁。
    [4]《修竹園近詩》,第29-34頁。
    [1]《長至吟三十八韻,寄饒伯子》,《修竹園近詩》,第66頁。
    [2]此說法乃據先生本人課堂解說及先慈所鈔筆記。
    [1]據先生本人課堂解說及先慈所鈔筆記。
    [2]《長至吟三十八韻,寄饒伯子》,《修竹園近詩》,第66頁。
    [3]《修竹園近詩》,第2頁。
    [4]《修竹園近詩》,第128頁。
    [5]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6頁。
    [6]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6頁。
    [1]《長至吟三十八韻,寄饒伯子》,《修竹園近詩》,第66頁。
    [2]此處用《易·旅卦》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與常宗豪弟夜話感賦二十韻》,見《修竹園近詩》,第86頁。
    [3]《修竹園近詩》,第63頁。
    [4]《修竹園近詩》,第14頁。
    [5]《余少颿屬作……》,見《修竹園近詩》,第28頁。
    [6]手稿,未入集;詩成於1984年。
    [1]《修竹園近詩》,第58頁。
    [2]手稿,未入集;詩成於1984年。
    [3]《再寄黃文寬佗城》,見《修竹園近詩》,第13頁。
    [1]《再寄黃文寬佗城》,見《修竹園近詩》,第87-88頁。
    [2]《修竹園近詩》,第50頁。
    [3]《修竹園近詩》,第79-80頁。
    [4]《自生朝前數日……》五首,見《修竹園近詩》,第48頁。
    [5]《自生朝前數日……》五首,見《修竹園近詩》,第48頁。
    [1]《自生朝前數日……》五首,見《修竹園近詩》,第48頁。
    [2]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弘道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第12頁。
    [3]《修竹園近詩》,第40-42頁。
    [1]《自生朝前數日……》五首,見《修竹園近詩》,第48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7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0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35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67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89-90頁。
    [3]分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6頁及第125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66頁。
    [5]第二爻者,先生謂己所處為乾之九二,有德而無位,《錦衣》,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8頁。
    [6]《寓樓感興二十首》之十八,見《修竹園近詩》,第34頁。
    [1]《修竹園近詩》,第17頁。
    [2]《八月二十晨起讀某報……》六首之五,見《修竹園近詩》,第21頁。
    [3]《冬夜岑寂典感無端分賦小詩》十二首之五,見《修竹園近詩》,第63頁。
    [4]《十一月二十九夜,與傅靜庵通話後,點檢平生,徹夜難寐,賦此簡之》“三反待攻瑕”句下自注,見《修竹園近詩》,第60頁。
    [5]《修竹園近詩》,第106-107頁。
    [6]《修竹園近詩》,第18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63頁。
    [8]《修竹園近詩》,第40-42頁。
    [9]《修竹園近詩》,第96頁。
    [1]《修竹園近詩》,第49-50頁。
    [2]當中《詠史詩》六十首、《續詠史詩》六十首亦分別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3-28頁和第29-34頁;《修竹園近詩三集》,自印本,1985年。
    [3]《修竹園近詩》,第14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3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13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31頁。
    [1]《修竹園近詩三集》,第24-25頁。
    [2]《修竹園近詩三集》,第65頁。
    [3]《修竹園近詩三集》,第43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4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4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4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4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4頁。
    [1]《修竹園近詩》,第1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4頁。
    [3]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隅軍序》,見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香港中華書局,1972年,第164頁。
    [4]司馬遷:《魏公子列傳》,見《史記》卷77,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2384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4頁。
    [6]古直:《汪容甫文箋》,北京人民文學,1958年,第54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7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5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5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5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35頁。
    [1]《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106頁。
    [2]陳衍:《石遺室詩話》卷二十一,見錢仲聯编校:《陳衍詩論合集》上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3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158頁。
    [4]《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3頁。
    [5]《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8頁。
    [6]己未(1979)年詩,手稿,未入集。
    [7]《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104頁。
    [1]龔顯宗:《詩話續探》,台灣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年,第7頁。
    [2]《修竹園近詩》,第92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2頁。
    [4]《修竹園近詩》,第88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44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4頁。
    [1]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引。
    [2]如杜詩:《絕句漫興》九首之二,“野老牆低還是家”句中的“還是”,又或《絕句》四首之一,“熟許 同朱老喫”句中的“喫”等。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7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6頁。
    [5]《修竹園近詩》,第97頁。
    [6]晚年佹詩手稿,未入集。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3頁。
    [1]白居易:《長慶集》卷四,句謂“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白居易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第46頁。
    [2]《修竹園近詩》,第25頁。
    [3]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1998年,第2頁。
    [4]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1998年,第49頁。
    [5]《修竹園近詩》,第92頁。
    [6]此文题為乙酉,即成於1945年,時先生在重慶與何氏論交,由文中“陪都薄遊,得親大雅”句可知,而此文後載《聯大文學》創刊號,香港聯合書院中國文學會,1958年,第88-89頁。
    [1]《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104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8-17頁及第37頁。
    [1]《修竹園近詩》,第61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45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3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4頁。
    [5]辛酉年(1981)手稿,未入集。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9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4頁。
    [8]《修竹園近詩》,第28頁。
    [9]手稿,未入集。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2頁。
    [2]《修竹園近詩》,第102頁。
    [3]《修竹園近詩》,第7頁。
    [4]《修竹園近詩》,第16頁。
    [5]《修竹園近詩》,第91頁。
    [6]《修竹園近詩》,第2頁。
    [1]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4年,第288-293頁。
    [2]《修竹園近詩》,第11頁。
    [1]《修竹園近詩》,第24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48頁。
    [3]《修竹園近詩》,第6頁。
    [4]《修竹園近詩》,第44-53頁。
    [5]此說法除王力所引述錢大昕之言外,尚見汪師韓:《詩學纂聞》、謝榛:《四溟詩話》、沈德潛:《說詩晬語》等。
    [6]《修竹園近詩》,第89頁。
    [1]《修竹園近詩》,第144頁。
    [2]《修竹園近詩》,第83頁。
    [3]《修竹園近詩》,第107頁。
    [4]《修竹園近詩》,第1-2頁。
    [1]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4年,第12頁。
    [2]《修竹園近詩》,第83頁。
    [3]《修竹園近詩》,第6頁。
    [4]何敬群:《益智仁室論詩随筆》,遯翁門人印,缺出版日期,第86頁。
    [1]《修竹園近詩》,第107頁。
    [2]《修竹園近詩》,第108頁。
    [3]《修竹園近詩》,第62頁。
    [4]《修竹園近詩》,第104頁。
    [5]《修竹園近詩》,第25頁。
    [1]《修竹園近詩》,第71-73頁。
    [1]《修竹園近詩》,第148頁。
    [2]《修竹園近詩》,第152頁。
    [3]《修竹園近詩》,第6頁。
    [4]《賦事》四首之一,有“人師歸道側,詩霸起天南”句;《賦事》六首之四,更謂“南學出儲君,凡夫異所聞”,分別《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1頁及第76頁。
    [5]《修竹園近詩》,第46頁。
    [6]見陳希亮箋注引,陳希亮:《古詩精選集注》,香港正學出版社,1983年,第149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2頁。
    [8]《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5頁。
    [1]《修竹園近詩》,第9頁。
    [1]《周易乾坤文言講疏》,第12頁及第16頁。
    [2]《修竹園近詩》,第45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9頁。
    [4]《修竹園近詩》,第101頁。
    [1]《修竹園近詩》,第107頁。
    [2]《修竹園近詩》,第85-86頁。
    [3]《修竹園近詩》,第104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4頁。
    [1]《修竹園近詩》,第495-497頁。
    [2]林正三輯:《歷代詩話精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第20頁。
    [3]《修竹園近詩》,第92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2頁。
    [5]《修竹園近詩》,第62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8頁。
    [1]《修竹園近詩》,第90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0頁。
    [3]所引詩句分別題為:《續詠史六十首》之馮延巳、《廣詠史》八三七首之三十、五零五、七七一和七八七,見《修竹園近詩三集》,自印本,出版社缺,1985年,第17頁、第25頁、第99頁、第140頁及第142頁。
    [4]《修竹園近詩》,第106頁。
    [5]分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85頁、第152頁、第94頁,及《修竹園近詩三集》,第62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7-18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18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6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7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7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5-56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5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18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27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5頁。
    [4]《修竹園近詩》,第53-54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35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6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3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分見第21頁、第35頁、第66頁、第156頁。
    [3]《修竹園近詩》,第36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分別見第113頁、第119頁、第128頁。
    [5]《修竹園近詩》,第29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1頁。
    [2]《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上,《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香港浸會學院出版,1968年,第2頁。
    [3]元遺山:《與聰上人書》,《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香港浸會學院出版,1968年,第2頁。
    [4]《修竹園近詩》,第113-152頁。
    [5]鄧昭祺:《修竹園詩論》,見《文學論衡》第五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4年,第31-41頁。
    [6]《修竹園近詩》,第9頁。
    [1]鄧昭祺:《“修竹園”詩管窥》,見《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二)》,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第477-532頁。
    [2]《修竹園近詩》,第4頁。
    [3]《修竹園近詩》,第3頁。
    [4]《修竹園近詩》,第3頁。
    [5]《修竹園近詩》,第47-48頁。
    [1]《修竹園近詩》,第113頁。
    [2]《修竹園近詩》,第74頁。
    [3]《修竹園近詩》,第24頁。
    [4]《修竹園近詩》,第129頁。
    [1]《修竹園近詩》,第151頁。
    [2]《修竹園近詩》,第152頁。
    [3]《修竹園近詩》,第148頁。
    [4]《修竹園近詩》,第3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7頁。
    [2]《修竹園近詩》,第10頁。
    [3]同上
    [4]李鴻烈:《劉紹進抱撲樓詩集序》,見《嶺雅》第三十一期,香港《嶺雅》詩學刊,2002年,第4頁。
    [5]《修竹園近詩》,第10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5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8頁。
    [8]《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4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4頁。
    [2]《與環中太極拳社掌門人梁勁予君共宴席……》“俗偽摊指数”句下自注,見《修竹園近詩》,第53頁。
    [3]《修竹園近詩》,第100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1頁。
    [5]見第三章著述考。
    [6]《韓愈·送孟東野序注》,第27頁。
    [1]《修竹園近詩》,第11頁。
    [2]《修竹園近詩》,第106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頁。
    [4]《修竹園近詩》,第12頁。
    [1]《修竹園近詩》,第7頁。
    [2]《嶺雅》第二十八期,香港《嶺雅》詩學刊,1999年,第93-97頁。
    [3]《書感》,見《修竹園詩近稿·卷一》,線裝陳湛燊謄鈔本,1941年,第24頁。
    [4]何氏予筆者手稿。
    [1]《修竹園近年詩》,見《珠海學報》,廣州珠海大學,1948年,第177-186及第184頁。
    [2]《嶺雅》第二十七期,香港《嶺雅》詩學刊,1999年,第31頁。
    [3]《修竹園近詩》,第67頁。
    [4]《嶺雅》第二十七期,香港《嶺雅》詩學刊,1999年,第35頁。
    [5]《嶺雅》第六期,1984年,第64頁。
    [6]《修竹園近詩》,第92頁。
    [7]洪肇平:《陳湛銓先生與修竹園詩》,見《大學時代》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2002年,第84-86頁。
    [8]《修竹園近詩》,第4頁。
    [1]洪肇平:《陳湛銓先生與修竹園詩》,見《大學時代》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2002年,第84-86頁。
    [2]李鴻烈:《風遠樓詩稿續篇》,自印本,2002年,第10頁。
    [3]《嶺雅》第二十三期,香港《嶺雅》詩學刊,1996年,第61頁。
    [4]《嶺雅》第十四期,1991年,第42頁。
    [5]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30頁。
    [1]《嶺雅》第二十七期,香港《嶺雅》詩學刊,1999年,第37-38頁。
    [2]《嶺雅》第二十七期,香港《嶺雅》詩學刊,1999年,第36頁。
    [3]《嶺雅》第二十七期,香港《嶺雅》詩學刊,1999年,第48頁。
    [4]《嶺雅》第三十五期,香港《嶺雅》詩學刊,2006年,第31-32頁。
    [5]鄭滋斌:《高山流水》,《星島日報》,F07語文版,2005年8月9日。
    [6]張敏儀:《榮譽院士張敏儀女士致謝辭》,見《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刊》,2003年。
    [7]《嶺雅》第三十四期,香港《嶺雅》詩學刊,2005年,第35頁。
    [8]洪肇平:《香港詩情跋》,見《嶺雅》第二十五期,香港《嶺雅》詩晕刊,1997年,第6頁。
    [1]己未(1979年)手稿,未入集。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9頁。
    [3]《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8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3頁。
    [5]李鴻烈:《風遠樓詩稿》,台灣新生報出版部,1984年,第94頁。
    [6]何文匯語,見何文匯、洪肇平、何乃文合著:《香港詩情》,香港博益出版社,1997年,第21頁。
    [1]《嶺雅》第二十五期,香港《嶺雅》詩學刊,1997年,第31頁。
    [2]洪肇平:《侵雲樓詩》,自印本,1977年,第1頁。
    [3]《嶺雅》第三十五期,香港《嶺雅》詩學刊,2006年,第32頁。
    [4]《初夏賦事》六首之五有“凝嚴換溫厚,工尺不夠輈”句;而《絕句》五首之四則謂“方以凝嚴換溫厚,再揮金劍警冥頑”,分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63頁及第116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7-18頁。
    [1]另有《作移民歎後……》一詩,有“子孫成狄種”句,《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9頁。
    [2]陳耀南:《香海(?)宮懷國步,漢唐舊體繪新情》,見黃維樑主编:《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38-153頁。
    [3]《修竹園近詩》,第89頁。
    [4]《修竹園近詩》,第104頁。
    [5]《修竹園近詩》,第83頁。
    [1]李觏:《上宋舍人書》,見《直講李先生文集》卷二七(《四部叢刊》影明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
    [2]程廷祚:《詩論十三》,見《青溪集》卷二,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3]《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第10頁。
    [4]《伊人》“舉足馬絆索,礪角牛服福”句下箋注,見陳希亮:《古詩精選集注》,香港正學出版社,1983年,第139頁。
    [5]黃偉豪:《陳湛銓舊體詩的現代意義》,第二屆“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8月30至31日。
    [6]《修竹園近詩》,第39頁。
    [1]鄧又同:《陳湛銓教授事略》,見《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1990年,第1頁。
    [2]《鳴冬篇》 “霪雨扇陰風,英材成散木,舍旃舍旃行,人棄天與福”句下箋注,黃偉豪:《陳湛銓舊體詩的現 代意義》,第二届“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8月30至31日,第153頁。
    [3]手稿,未入集。
    [4]手稿,未入集。
    [5]鄧又同:《陳湛銓教授事略》,見《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1990年,第60頁。
    [6]鄧又同:《陳湛銓教授事略》,見《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1990年,第1頁。
    [7]《修竹園詩近稿》,卷一,線裝陳湛燊謄鈔本,1941年,第29頁。
    [8]黃偉豪:《陳湛銓舊體詩的現代意義》,第二届“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8月30至31日,第153頁。
    [9]何文匯:《陳子昂感遇詩箋》,香港學津出版社,1978年,第4頁。
    [1]《修竹園近詩》,第107頁。
    [2]《修竹園詩二集》,修竹園門人印,出版社缺,1983年,第91頁。
    [3]《修竹園近詩》,第24頁。
    [4]《修竹園近詩》,第44頁。
    [5]《修竹園近詩》,第45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3頁。
    [7]《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3頁。
    [8]《丁巳除夕書懷》八首之七,結句云:“聖賢事業仗發揮,莫云平仄而已矣”,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06頁。
    [1]《元遗山論詩絕句講疏(上)》,《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三卷第一期,1968年,第1-2頁。
    [2]《修竹園近詩》,第41頁。
    [3]《修竹園近詩》,第62頁。
    [4]《修竹園近詩》,第104頁。
    [5]《賦事六首》之六,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3頁。
    [1]此說見Rollo May著"The Courage to Create",傅佩榮譚《創造的勇氧》中“甚麽是創造力”一節,台北立緒出版,2001年,第41-42頁。
    [2]此稱號出自“南園今五子”中曾希穎語,並曾邀先生為“五子一真”詩紀之,詳見《修竹園近詩》,第75頁。
    [3]黄坤堯語:見《讀“修竹園詩”》,原载《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书樓,1998年,第59-65頁;後收入黄坤堯:《香港詩詞論稿》,香港當代文藝出版,2004年,第85-91頁.
    [4]《寓樓感興二十首》之二十,見《修竹園近詩》,第34頁。
    [1]《修竹園近詩》,第5頁。
    [1]洪肇平:《陳湛銓教授之詩歌》,原載《大公報·藝林》,2003年2月21日;後以《陳湛銓先生與修竹園詩》為题,载《大學時代》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2002年,第84-86頁。
    [2]《修竹園近詩》,第8頁.
    [3]劉士瑩:《璧照樓詩鈔》,自印本.2001年,第59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43頁。
    [5]《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5頁。
    [6]《修竹園近詩二集》,第56頁。
    [7]《修竹園近詩》,第113-152頁.
    [8]《修竹園近詩》,第90頁。
    [1]《修竹園近詩》,第8頁.
    [2]《修竹園近詩二集》,第64頁。
    [3]上引語均見《修竹園近詩》,詩题,第22頁。
    [4]《修竹園近詩二集》,第93頁。
    [5]《修竹園近詩》,詩题,第47頁。
    [6]《寓樓感興二十首》之一,句下自注“時流不我以,賡續成詩笺”,見《修竹園近詩》,第30頁。
    [1]何文匯:《陳子昂感遇詩笺》,香港學津出版社,1978年,第4頁。
    [2]手稿,未入集。
    [3]手稿,未入集。
    [4]手稿,未入集。
    [5]手稿,未入集。
    [6]手稿,未入集。
    [1]《逋客》一詩题及林和靖詩云:“西湖逋客想紫桑,烈士忠臣具典常,鹤子妻宗祀絕,伊人不在水中央”,此可見先生對鶴子妻之評價並不完全正面,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62頁。
    [2]黄坤堯:《讀“修竹園詩”》,原載《學海书楼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学海书樓出版,1998年,第59-65頁;後收入黄坤堯:《香港詩詞論稿》,香港當代文藝出版,2004年,第85-91頁。
    [1]唐貞觀時詩僧。本孤兒,天台國清寺僧人豐干拾而养之,故名拾得;與寒山子友善,其詩附在《寒山子詩集》後,事蹟見《景德传燈錄》卷二七《天台拾得》。
    [2]梁朝釋慧皎:《高僧传》初集卷二,義解《晉廬山釋慧远传》内《沙門不敬王者論》。
    [3]上述引詩均見未入集手稿,詩题依次為《冬日闲居感赋》三首之一(辛酉1981)、《癸亥人日》三首之二、《癸亥人日》三首之三(1983)、《初春雜感》三首之二(1983)。
    [4]見《壬戌臘未尽三日作,寄朱瑞芳梁邦基廣州》二首之二,手稿,未入集。
    [5]手稿,未入集,书於癸亥。
    [1]《小寒日作》二首之一,見《修竹園近詩》,第79頁。
    [2]語出先生院中詩《院中雜賦》四首前之短文,書於9月22日。
    [1]見先生辛酉(1981)年詩《冬月闲居感賦》三首之二,手稿,未入集。
    [2]孤往齋主人為先生及門高弟陳潔淮女士(1937-2004),被譽為“許书周易最傳薪”(何乃文語,見《嶺雅》詩学刊第34期,2004年;先生另有《永夜》云:“永夜不能寐,長怀孤往齋,紅羊歸劫末,丹風起天涯,太易除生覺,周詩首克諧,靈蓍应熟玩,知否晚來佳”,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64頁。
    [3]《院中詩·赠李姑娘》二首之二,有“我性堅剛豈易調”句。
    [4]《十五日得天庇寄視吴萬谷君害感賦二章}之二云:“命達三生未,情狂四月中,宦途深阻險,文苑老英雄,尹葉容追憶,山王豈足风,台灣吴萬谷,美意此欽崇”,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71頁。
    [5]此观念屢見於《修竹園近詩》及《修竹園近詩二集》,亦可參考鄧昭祺:《“修竹園”詩論》,見《文學論衡》第五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4年,第33-35頁。
    [1]《絕句》四首之四有“風雨聲中窝小詩,戡姦除惡賣難辭”句;《絕句》五首之四則謂“方以凝嚴换溫厚,再揮金劍警冥頑”句,分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29頁及第116頁。
    [1]《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5頁。
    [2]《海涯二十九年长歌》己丑第一年,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8頁。
    [3]鄧又同語:《陳湛銓教授事略》,見《香港學海书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书樓,1990年,第1頁。
    [4]鄂昭祺:《陳湛銓教授传略》,見《文學研究》第二期,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5年,第33-42頁。
    [5]見先生辛酉(1981)年詩《冬月闲居感賦》三首之二,手稿,未入集。
    [6]黄坤堯:《讀“修竹園詩”》,原载《學海书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书樓出版,1998年,第59-65頁;後收入黄坤堯:《香港詩詞論稿》,香港當代文藝出版,2004年,第85-91頁。
    [7]梁实秋给兒子之遗書語,見梁文骐:《讀父親的文章》,台灣中國時報,1987年11月18日
    [1]《八月三十夜,憶想馮康侯……》,“國學少林寺,傾侧垂涕收”句下先生自注云:“謂经緯書院是国学少林寺,曾希穎是第一人,當年諸生,今看紛紛有所成就,覺尚無愧此鍚號也。”見《修竹園近詩》,第29頁。
    [2]《海涯二十九年長歌·戊申第二十年》,起句云:“經緯停辦於戊申,移居寓樓氣不伸,斯文豈應喪今日,世有我輩前難倫。”見《修竹園近詩二集》,第14頁。
    [3]此為先生詩友評其晚年成熟詩風之語,見《歲闌雜興》八首之六詩,自注云“曾希穎首錫余詩以‘豪雄奇横'四字,王季友:加‘大'字,吳天任謂:應再加‘重'字及‘深'字,黎心齋:昨夜又再增‘精悍'二字……”,《修竹園近詩》,第89頁。
    陳湛銓著,陳湛燊鈔:《修竹園詩近稿(卷一)》,香港,1941年。
    陳湛銓著:《修竹園近年詩》,廣州:珠海大學學報第一集抽印本,1948年。
    陳湛銓著:《修竹園近詩》,香港:問學社,1978年.
    陳湛銓著:《修竹園詩二集》,香港:修竹國門人印,1983年。
    陳湛銓著:《修竹園近詩三集》,香港:修竹園門人印,1985年。
    陳湛銓著:《陶淵明詩文述》,香港:自印本,年份缺。
    陳湛銓著:《杜詩编年選注》,香港:學海書樓油印講義,年份缺。
    陳湛銓著:《蘇詩编年選注》,香港:學海書樓油印講義,年份缺。
    陳湛銓著:《黄山谷詩编年選注》,香港:學海書樓油印講義,年份缺。
    陳湛銓著:《元遗山詩编年选注》,香港:學海書樓油印講義,年份缺。
    陳湛銓著:《遗山先生述傳》,廣州:廣州大學學報-陳博士炳權環歷紀念專號,1948年,第85-96頁。
    陳湛銓著:《元遗山論詩絕句講疏(上)》,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三卷第一期,1968年,第1-47頁。
    陳湛銓著:《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下)》,香港:學海書樓油印講義,年份缺。
    陳湛銓著:《嶺南近三家詩》,香港:德明書院校刊第二期,1952年,第9-15頁。
    陳湛銓著:《周易乾坤文言講疏》,香港:中華文化事業,1956年。
    陳湛銓著,凌宝善鈔:《周易繫辭傳講疏》,香港:惟善齋,2006年。
    陳湛銓著,凌宝善鈔:《周易六子講義》,香港:惟善齋,2006年。
    陳湛銓著,陳潔淮鈔:《餘卦議義》,香港,年份缺。
    陳湛銓著,陳潔淮鈔:《荀子勸學篇講疏》,香港,1961年。
    陳湛銓著:《莊學述要(又名:莊子學說講義)》,香港:手稿印本,年份缺。
    陳湛銓著,冼憲璋鈔:《韓愈送孟東野序注》,香港,2002年。
    陳湛銓著,鄧又同编:《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香港:學海書樓,1989年。
    陳湛銓著:《追紀聯合书院故校長蔣法賢先生》,《明報月刊》第143期,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1977年11月。
    陳洵著:《海绡詞》,台北:國立编譯館中華叢書,1961年。
    陳洵著,《劉斯翰箋注:海绡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古直著:《層冰堂五種、層冰文略續编合集》,台北:國立编譯館中華叢書,1964年。
    詹安泰著:《鹪鷯巢詩、无庵詞合集》,香港:何氏至樂樓叢書,1983年。
    詹安泰著:《詹安泰詩詞集》,香港:翰墨軒,2002年。
    詹安泰著,吳承學、彭玉平编:《詹安泰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景棠著,黄坤堯编:《劉伯端滄海樓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年。
    羅慷烈著:《兩小山齋樂府》,香港:現代教育圖書公司,2001年.
    饒宗頤著:《選堂詩詞集》,台北,新文豐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潘新安著:《小山草堂詩稿》,香港:自印本,1972年。
    羅尚著,孫吉志编校:《戎庵詩存》,高雄:宏文館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吳萬谷著:《超象樓詩》,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李漁叔著:《花延年室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
    陳融著:《黃花屋詩稿》,香港:至樂樓叢書,1989年。
    王淑陶著:《滄海樓詩》,香港:自印本,1975年。
    熊潤桐著,潘兆賢编:《東莞熊魯柯先生詩文集》,臺北:出版者缺,1975年。
    梁簡能著:《簡齋詩草》,香港:自印本,1983年。
    曾希穎著:《朝青閣詩詞》,香港:自印本,2001年。
    吳天任著:《荔莊詩稿初續集合编》,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劉士瑩著:《璧照樓詩鈔》,香港:自印本,2001年。
    李鴻烈著:《風速樓詩稿》,台北:台灣新生報出版部,1983年。
    李鴻烈著:《風速樓詩稿續编》,香港:自印本,2002年。
    洪肇平著:《侵雲樓詩、侵雲樓詩話合集》,香港:自印本,年份缺。
    劉紹進著,黎曉明鈔:《抱樸樓詩集》,澳門:自印本,1998年。
    何乃文等著:《香港詩情-何乃文、何文匯、洪肇平香江酬唱集》,香港:博益出版社,1997年。
    曹旭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何文煥编:《歷代詩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编》,台北:木鐸出版社,1990年。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台北:華正书局,1975年.
    吳文治等编:《宋詩話全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文治等编:《明詩話全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丁福保编:《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杜松柏輯:《清詩話訪佚初编》,台北:新文豐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張寅彭等编:《民國詩話叢编》,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
    臺靜农编:《百種詩話類编》,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龔顯宗著:《歷朝詩話探析》,高雄:復文圖書公司,1989年。
    龔顯宗著:《詩話續探》,高雄:復文圖書公司,1990年。
    郭紹虞等輯:《萬首論詩絕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郭紹虞著:《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梁飲超著:《飲冰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錢仲聯编:《陳衍詩論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錢仲聯著:《夢苕盦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李猷著:《龍澗詩話》,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李猷著:《紅並樓詩話》,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李致洙著:《陸游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鄧昭祺著:《元遗山論詩絕句箋證》,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1990年。
    方滿錦著:《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研究》,台北:萬卷樓,2003年。
    范月嬌著:《陳師道及其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鄭定國著:《邵雍及其詩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林丽娟著:《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陽明詩探究》,高雄:復文圖書公司,1998年。
    黄桂蘭著:《白沙學說及其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張堂錡著:《黄遵憲及其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陳慶煌著:《蒹葭樓詩論》,台北:里仁出版社,2000年。
    周鍚著:《陳恭尹及嶺南詩風研究》,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燕著:《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李漁叔著:《魚千里齋随筆》,台北:中華詩苑,1958年。
    吳天任著:《牧課山房随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張夢機著:《思齋說詩》,台北:華正書局,1977年。
    龔鹏程著:《讀詩隅記》,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黃坤堯著:《香港詩詞論稿》,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2004年。
    蕭統编,六臣注:《昭明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陳希亮注:《古詩精選集注》,香港:正學出版社,1983年。
    龔斌著:《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楊勇著:《陶淵明集校箋》,香港:吳興記書局,1974年。
    何文匯箋:《陳子昂感遇詩箋》,香港:學津出版社,1978年。
    王琦注,楊國成點校:《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安旗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釋》.四川:巴蜀出版社,1988年。
    仇兆鱉注:《杜詩詳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楊倫注:《杜詩鏡銓》,台北:中華書局,1991年。
    浦起龍著:《讀杜心解》,台北:古新書局,1964年。
    馬通伯著:《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劉學鐺等著:《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任淵等:《黃山谷詩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67年。
    施國祁箋,麥朝樞校:《元遣山詩集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錢謙益著,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黃宗羲著:《黄宗羲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陳散原著:《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鄭孝胥著:《海藏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潘兆賢著:《近代十家詩舉要》,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嚴一萍编:《嶺南近代四家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余少颿编:《廣東歷代詩鈔》,香港:能仁書院叢書,1980年。
    毛谷風编:《二十世紀名家詩詞鈔,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嚴文郁輯:《清儒傳略》,台北:商務印書館,1990年。
    劉世南著:《清詩流派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毛慶耆等编:《嶺南學術百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權時等编:《嶺南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錦全等编:《嶺南思想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德超著:《嶺南詩史稿》,台北:法嚴寺出版社,2001年。
    王力著:《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4年。
    何文匯著:《詩詞曲格律淺說》,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
    何文匯著:《詩詞四論》,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年。
    張夢機著:《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台北:駝峰叢書,1999年。
    鄧又同编:《香港學海書樓前期講學錄彙輯》,香港:學海書樓,1990年。
    鄧又同编:《香港學海書樓講學錄选集》,香港:學海書樓,1990年。
    鄧又同编:《學海書樓主講翰林文鈔》,香港:學海書樓,1991年。
    鄧又同编:《學海書樓歷年講學提要暨歷史文獻書籍目錄》,香港:學海書樓,1995年。
    鄧又同等编:《學海書樓七十五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書樓,1998年。
    許慎著:《說文解字》,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
    丁福保輯:《說文解字詁林》,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2年。
    陳潔淮著:《說文解字入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陳潔淮著:《說文解字導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李道平著:《周易集解纂疏》,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
    孫希旦著:《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台北:汉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郭慶藩著:《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1990年。
    司馬迁等著:《二十四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2年。
    趙爾巽等著:《清史稿》,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林真著:《陳湛銓的霸儒詩,《開卷月刊》第六期,香港:開卷月刊出版社,1979年,第139-149頁。
    鄧昭祺著:《修竹園詩管窥》,《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二)》,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第477-532頁。,
    鄧昭祺著:《修竹園詩論》,《文學論衡》第五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4年,第31-41頁。
    鄧昭祺著:《陳湛銓教授傳略》,《文學研究》第二期,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33-42頁。
    鄭滋斌著:《陳湛銓《詠史詩》六十首初探》,《文學論衡》第五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4年,第42-56頁。
    鄭滋斌著:《陳湛銓修竹園近詩論杜芻說》,第二屆“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8月30至31日。
    楊崑岡著:《懷念陳湛銓先生》,《大學時代》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第87-89頁。
    洪肇平著:《陳湛銓教授之詩歌》,香港:《大公報·藝林》,2003年2月21日。
    洪肇平著:《陳湛銓先生與修竹園詩》,《大學時代》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第84-86頁。
    李立明著:《學者、詩人陳湛銓》,《香港作家懷舊》第一集,香港:科華圖書公司,第145-148頁。
    黄偉豪著:《陳湛銓舊體詩的現代意義》,第二届“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8月30至31日。
    陳乾網著:《病房心事,蒼涼小詩-論陳湛銓乙丑(1985)歲末院中詩》,第二届“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8月30至31日。
    吳珊珊著:《陳衍詩學研究-兼論晚清同光體》,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李國明、潘思敏等编:《嶺雅》第一至三十五期,香港:《嶺雅》詩學刊编輯委員會,1982-2006年。
    張清華等主编:《韓愈研究第五輯-韓愈與嶺南文化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沈松勤主编:《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輔仁大學中文系编:《紀念元好問八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员會”,1991年。
    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编:《清代學術論叢第六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彭海鈴主编:《中國近代文學與海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澳門:近代文學學會,1999年。
    黃維樑主编:《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社,2000年。
    香港聯合書院中文系主编:《聯大文學》創刊號,香港:聯合書院,1958年。
    香港經緯書院中國文學會编:《經緯文藝》創刊號及二、三期,香港:經緯書院,1963-1965年。
    何得雲主编:《經緯書院校刊》第二期,香港:經緯書院,196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