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棚民”到“归德”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清初战乱与人口大量增长的历史大背景下,闽、粤、赣南移民陆续迁入江西省奉新县,主要分布于奉新的山区和丘陵地带,集中于现今的澡溪、石溪、柳溪、西塔、甘坊、上富、澡下、仰山等乡镇,从事着耕种、造纸等生产活动。随着移民实力的增强,为获得国家的认同和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移民联合起来向清地方政府呈请设立了一个独立的户籍系统——“归德”。本研究对所搜集到地方志、家谱、碑刻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展现奉新县清代移民从“棚民”到“归德”的转变过程。在移民势力较为弱小的奉新县,“归德乡”的设立,使移民获得了国家认同,也造成了土著与移民两大族群的形成,但由于人数的悬殊,并未引发二者间的大规模冲突。移民入籍后一方面积极参与地方事务,融入地方社会,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在逐渐建构和强化自身的族群认同,提高族群的自信心,道光之后这种认同逐步确立起来。本文以期通过奉新县这一个案,在丰富江西移民史和区域史研究的同时,也能对清代历史的整体把握提供新的学术思想和材料佐证。
Under the hisrorical background of warfare and population explosion during early Qing dynasty, immigrants from Fujian,Guangdong, Ganzhou moved into Fengxin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in succession. They distributed maily in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and centralize in hodiernal Zaoxi,Shixi,Liuxi,Xita,Ganfang,Shangfu,Zaoxia,Yangshan towns and so on. And they engaged in farming ,papermaking,ect. With the power of immigrants, they united and sent an application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Qing dynast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which called Guide. Their aim was to gain national identity and strive for more social resources.This study collates relevant literature such as genealogy and inscriptions and tries to show the process of“shed people”changing to“Guide”. The establishment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Guide”makes immigrants obtain national identity in Fengxin which immigrants power is relatively weak. At the same time, two groups come into being .One is immigrants group, the other is natives group. But no large-scale conflicts happened due to the great disparity between native population and immigrants. After the immigrants obtaine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they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local affairs and blended in the local society to try their best to improve their own social status on one hand, and they also gradually constructed and strengthened their ethnic identity to improve their self-confidence. Until Daoguang era, this identity became to form.The study is going to enrich immigrant history and local history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provide new academic thoughts and evidence mater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whole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引文
①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段从光:《赣西棚民的抗清斗争》,《历史教学》,1955年第1期。
    ③郑喜夫:《雍正元年江西万载县“棚民”抗清事件初探》,《台湾文献》第29卷第4期,1978年。
    ④薛瑞录:《清初赣西棚民起义领袖朱益吾的籍贯和反清活动》,《清史论丛》第六辑,1985年。
    ⑤张桂林:《赣西棚民与福建佃农》,《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⑥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⑦刘秀生:《清代闽浙赣皖的棚民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⑧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与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5年第4期。
    ⑨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与赣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
    ⑩万芳珍:《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及土客籍的融合和矛盾》,《江西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①郑锐达:《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香港科技大学未刊硕士论文,1997年。此文已于2009年三联书店出版。
    ②赵冈:《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
    ③张芳:《清代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
    ④陈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徽学研究》,2003年第6期。
    ⑤谢宏维:《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徽州的棚民活动为中心》,《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⑥赵赟 :《强势与话语:清代棚民历史地位之反思》,《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
    ①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②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③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地域社会与文化的建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④梁洪生:《从“异民”到“怀远”——以“怀远文献”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宁州移民要求入籍和土著罢考事件》,《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1期,2003年4月。
    ⑤黄志繁:《“贼”“民”之间:12至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三联书店,2006年。
    ⑥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至239页。
    ⑦梁洪生:《从“异民”到“怀远”——以“怀远文献”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宁州移民要求入籍和土著罢考事件》,《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1期,2003年4月。
    ①梁洪生、李平亮:《江西通史·清前期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82页。
    ②刘纶鑫:《江西客家方言概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③谢宏维:《和而不同:清代及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的移民、土著与国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62页。
    ④章开沅:《商会档案的原生态与商会史研究的发展》,《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①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页。
    ②见笔者所做的《江西省奉新县地名志》中闽、粤、赣南移民统计。
    ①《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53,《清实录》第4册第693页。
    ②《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53,《清实录》第4册第700页。
    ③《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64,《清实录》第4册第824页。
    ①《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79,《清实录》第4册第1009页。
    ②黄虞再:《奉新县志·序》,清康熙元年建昌县胡时雨精刻影印本。
    ③黄虞再:《奉新县志》,卷一,坊里,清康熙元年建昌县胡时雨精刻影印本。
    ④奉新县澡下乡清潭村《王氏宗谱》,清嘉庆四年(1799年)三槐堂活字本。
    ①奉新县澡溪乡坑头村《曾氏族谱》,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②奉新县石溪乡桃源村严湖塅松围《吴氏宗谱》,1994年。
    ③奉新县石溪乡桃源村周家门《黄氏族谱》,1993年。
    ④奉新县澡溪乡杨坪村《黎氏族谱》,民国十七年(1928年)。
    ⑤(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中华古典精华文库本,第89页。
    ①同治《瑞金县志》卷十六,兵寇,引杨兆年“上督府四赋始末”。
    ②奉新县澡溪乡株梓冈村《刘氏族谱》,1993年。
    ③奉新县石溪乡桃源村《蓝氏族谱》,民国31年(1942年)。
    ①吴宗慈:《江西棚民始末记》,国史馆馆刊,1948年第4期,第57页。
    ②奉新县澡溪乡株梓冈村《刘氏族谱》,1993年。
    ③奉新县澡溪乡坑头村《曾氏族谱》,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④奉新县澡溪乡坑头村《曾氏族谱》,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①奉新县澡溪乡严湖塅松围《吴氏族谱》,1993年。
    ②黄虞再:《奉新县志·物产》,清康熙元年建昌县胡时雨精刻影印本。
    ③奉新县地名办公室:《江西省奉新县地名志》,1983年。
    ①奉新县石溪乡桃源村周家门《黄氏族谱》,1993年。
    ②奉新县澡溪乡坑头村《曾氏族谱》,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①吕懋先、帅方蔚:《奉新县志》,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②柯劭忞等:《清史稿》卷120,志九十五,《食货一》。
    ①曾广福:《竹林书韵》第二部, 2008年5月,未出版,第105页。也可参见《宜春日报》,2004年9月12日第3版的文章《走进归德乡》;《宜春晚报》2005年12月5日第16版的文章《奉新有个归德乡》。
    ①王斐文:《王氏宗谱》,清嘉庆四年(1799年)三槐堂活字本。
    ②余潮、甘志道:《奉新县志》,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①《清史列传》,卷七十五,《循吏传》二,中华书局,1987年。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一册,雍正元年四月二十一日,江西巡抚裴率度奏拿获万载县纠众放抢首犯折,第280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二册,雍正元年十月十三日,江西巡抚裴率度奏铜鼓民人谍叛现获究审折,第107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一册,雍正元年七月十八日,陕西道监察御史何世璂奏陈筹画江西寄籍棚民事宜折。第679至681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二册,雍正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张廷玉奏,第523—524页。
    ①《清世宗实录》卷三四,雍正三年七月辛丑。
    ②《皇朝政典类纂》卷31,《户役二》。
    ③梁洪生、李平亮:《江西通史》(清前期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76页。
    ④刘敏:《论清代棚民的户籍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1期。
    ⑤奉新县澡溪乡株梓冈村《刘氏族谱》,1993年。
    ⑥奉新县石溪乡桃源村严湖塅松围《吴氏宗谱》,1994年。
    ①余潮、甘志道:《奉新县志》,卷十一,艺文,公移,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②余潮、甘志道:《奉新县志》,卷十一,艺文,公移,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①余潮、甘志道:《奉新县志》,卷十一,艺文,公移,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②余潮、甘志道:《奉新县志》,卷十一,艺文,公移,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①甘艾:《国讯旬刊》,第238期,1940年,第5页。
    ②甘艾:《国讯旬刊》,第238期,1940年,第5页。
    ③余潮、甘志道:《奉新县志》,卷七,食货,户口,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④该故事来自胡氏的口述。
    ①奉新县石溪乡严湖塅松围《吴氏宗谱》,1994年。
    ②余潮、甘志道:《奉新县志》,卷十一,艺文,公移,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③余潮、甘志道:《奉新县志》,卷十一,艺文,公移,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①余潮、甘志道:《奉新县志》,卷十一,艺文,公移,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①同治十年《奉新县志》卷四,建置·寺观,“各乡万寿宫附:一在奉化乡株梓冈,进城乡彭祖楠捐租二十一石。”而碑刻中称为“株梓岗万寿宫”,当地人又称株梓万寿宫。故笔者称其为株梓万寿宫。
    ②奉新县地名办公室:《江西省奉新县地名志》,1983年,第51页。
    ①乾隆丙戌年,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②蔡承畹:由监生遵川运例捐从九品。参见同治十年《奉新县志》卷十一,人物四,应例。
    ③乾隆丁酉年,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①乾隆戊戌年,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①该碑刻原题名为奉□□□□禁碑。
    ①吕懋先、帅方蔚等:《奉新县志·学校志》,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P301—302。
    ①吕懋先、帅方蔚等:《奉新县志·学校志》,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301—302页。
    ②江西省奉新县地名办公室编印:《江西省奉新县地名志》,1983年11月,第147页。
    ③刘纶鑫:《江西客家方言概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④奉新县西塔乡《中华邱氏大宗谱江西奉新宜丰分谱》,2007年,第381页。
    [1]范涞、章潢.新修南昌府志[Z].明万历(1573—1620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1992.
    [2]黄虞再.奉新县志[Z].清康熙元年建昌县胡时雨精刻影印本.
    [3]白潢、查慎行.西江志[Z].据清康熙五十九年刊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4]余潮、甘志道等.奉新县志[Z].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5]邹山立、赵敬襄等.奉新县志[Z].清道光四年刊本影印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89.
    [6]吕懋先、帅方蔚等.奉新县志[Z].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89.
    [7]奉新县志编辑委员会.奉新县志[Z].江西印刷公司承印,1960.
    [8]奉新县地名办公室.江西省奉新县地名志[Z].1983.
    [9]魏在宽.奉新风物[Z].奉新县印刷厂印刷,1990.
    [10]徐冰云、魏在宽.奉新县志[Z].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
    [11]曾广福.桃源志[Z].南昌东方印刷厂,2009.
    [1]奉新县澡下乡清潭村.王氏宗谱[Z],清嘉庆四年三怀堂活字本(1799).
    [2]奉新县石溪乡桃源村.曾氏四修族谱[Z],清嘉庆十年(1805).
    [3]奉新县澡溪乡坑头村.武城曾氏族谱[Z],道光二十三年(1843).
    [4]奉新县澡溪乡坑头村.曾氏族谱[Z],光绪三十年(1904).
    [5]奉新县.蔡氏族谱[Z],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具体时间不详.
    [6]奉新县.彭蔡十三修族谱[Z],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具体时间不详.
    [7]奉新县澡溪乡杨坪村.黎氏族谱[Z],民国十七年(1928).
    [8]奉新县石溪乡桃源村.蓝氏族谱[Z],民国三十一年(1942).
    [9]奉新县澡溪乡九仙村.蓝氏族谱[Z],1993.
    [10]奉新县澡溪乡株梓冈村.刘氏族谱[Z],1993.
    [11]奉新县石溪乡桃源村周家门.黄氏族谱[Z],1993.
    [12]奉新县石溪乡桃源村严湖塅遐阳.安定胡氏族谱[Z],1994.
    [13]奉新县石溪乡桃源村严湖塅松围.吴氏宗谱[Z],1994.
    [14]奉新县西塔乡董西岭.温氏宗谱[Z],1994.
    [15]奉新县西塔乡.中华邱氏大宗谱江西奉新宜丰分谱[Z],2007.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摺汇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2]邵鸿.清实录江西资料汇编[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3]清实录[Z].北京:中华书局,1985.
    [4]赵尔巽.清史稿[Z].北京:中华书局,1985.
    [5]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编年[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吴禄亿.风雨潇潇[Z],2007.
    [2]曾广福.竹林书韵[Z],2008年5月.
    [3]《五山采风》编辑室.五山采风[Z],2008年8月.
    [1]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许怀林.江西史稿[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
    [3]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4]曹树基.中国移民史[M].第六卷(清、民国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5]曹树基.中国人口史[M].清时期第五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方志远.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梁洪生.江西共藏谱牒目录提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8]刘纶鑫.江西客家方言概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9]陈荣华、余伯流.江西经济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10]施由明.明清江西社会经济[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11]黄志繁.“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6.
    [12]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中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3]郑锐达.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9.
    [14]梁洪生.江西通史(清前期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15]谢宏维.和而不同——清代及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的移民、土著与国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
    [1]甘艾.赣北奉新的“客族”[J].国讯旬刊,1940,总第238期.
    [2]吴宗慈.江西棚民始末记[J].国史馆馆刊,1948,第4期.
    [3]段从光.赣西棚民的抗清斗争[J].历史教学,1955,第1期.
    [4]郑喜夫.雍正元年江西万载县“棚民”抗清事件初探[J].台湾文献,1978,第29卷第4期.
    [5]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C].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
    [6]刘敏.论清代棚民的户籍问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第1期.
    [7]张桂林.赣西棚民与福建佃农[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3,第3期.
    [8]万芳珍.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及土客籍的融合和矛盾[J].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第2期.
    [9]薛瑞录.清初赣西棚民起义领袖朱益吾的籍贯和反清活动[J].清史论丛,1985,第6期.
    [10]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J].中国农史,1985,第4期.
    [11]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北山区的开发[J].中国农史,1986,第2期.
    [12]张桂林.赣西棚民与福建佃农[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第3期.
    [13]谭作刚.清代陕南地区的移民、农业垦殖与环境的恶化[J].中国农史,1986,第4期.
    [14]冯尔康.试论清中叶皖南富裕棚民的生活方式[J].南开大学学报.1987,第2期.
    [15]刘秀生.清代闽浙赣皖的棚民经济[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第1期.
    [16]赵冈.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第3期.
    [17]刘美崧.宁化石壁与萍乡一带客家文化的亲缘关系[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第2期.
    [18]宋德剑、游海华.略论江西棚民与客家的关系问题[J].宜春师专学报,1998,第3期.
    [19]张芳.清代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农史,1998,第2期.
    [20]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J].历史研究,2000,第3期。
    [21]许怀林.棚民、客籍、客家意识——义宁州客家的历史实际[J].嘉应大学学报,2000,第2期.
    [22]黄志繁.国家认同与土客冲突——明清时期赣南的族群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4期.
    [23]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J].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
    [24]梁洪生.从“异民”到“怀远”——以“怀远文献”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宁州移民要求入籍和土著罢考事件[J].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第一卷第1期.
    [25]陈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J].徽学研究,2003,第6期.
    [26]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建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J].历史研究,2003,第1期.
    [27]谢宏维.清代徽州棚民问题及应对机制[J].清史研究,2003,第2期.
    [28]谢宏维.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徽州的棚民活动为中心[J].中国农史,2003,第2期.
    [29]谢宏维.棚民、土著与国家——以清中期江西省万载县土棚学额纷争案为例[J].中国史研究,2004,第2期.
    [30]谢宏维.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江西万载的土客冲突与国家应对[J].江西社会科学,2004,第2期.
    [31]谢宏维.清代棚民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历史教学,2004,第3期.
    [32]谢宏维.化干戈为玉帛:清代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的移民、土著与国家[J].历史人类学学刊,2005年,第三卷第一期.
    [33]张萍.清代徽州民间社会对棚民的应对[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第4期.
    [34]李木子.明末清初赣西北“棚民”问题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5,第27卷第5期.
    [35]章开沅.商会档案的原生态与商会史研究的发展[J].学术月刊,2006,第6期.
    [36]刘白杨.棚民的土地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明清江西为考察中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第1期.
    [37]赵赟.强势与话语:清代棚民历史地位之反思[J].中国农史,2007,第3期.
    [38]罗艳春.宗族、祠堂与地域社会:以十六世纪以来的江西万载为中心[D].南开大学未刊博士学位论文,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