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K形近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近30年来形近字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考察和评价,探究了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中形近偏误的原因,整理了现代关于形近字的确定标准、特征、分类、产生的原因、致误的原因等等,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形近字的研究。整理后发现,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形近字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分类的研究较少。本文运用现代汉字字形分析方法,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汉字等级大纲》中2905个汉字进行分析,并根据本文对形近字的判定标准,归纳出381组形近字。根据形近字的不同特点,分其为独体形近字、合体形近字、形声字与其音符字组成的形近字等类。根据汉字形、音、义统一的特点,对每类形近字进行分析与统计。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教学建议——抓住不同类型形近字的不同特点灵活进行教学:区分形近字时注意把握此类形近字形、音、义上的区别特征;重视形音、形义的联系;加强学生对形声字意符、音符功能的认识,加强高频率表意部件的学习。
The paper survey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imilar Chinese characters of recent 30 years。It explores the reason why the foreign learners write the wrong Chinese characters,arranges the settling standards、characteristic、classification of similar Chinese characters in modern Chinese,as well as the research of similar Chinese character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The paper makes a complete statistics of 2905 current Chinese characters 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concludes 381 groups of similar Chines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haracters,it classifies them into several types。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acquainte the students with ideograph and note and strength the ideographic components.
引文
杜智群(1984):形近易误字八百组[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汉语水平考试部(1992):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苏培成(2001):现代汉字学纲要(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宁(2000):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静贤主编(2004):汉字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期刊文章:
    安雄(2003):谈对外“理性识字法”的构造[J].世界汉语教学(2).
    白剑波(2007):从非汉字文化圈学习汉字的规律谈对外汉字教学[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4).卞觉非(1999):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 [J].语言文字应用(1).
    曹璐(2006):现代汉字的构形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J].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陈绂(2001):日本学生书写汉语汉字的讹误及其产生原因[J].世界汉语教学(4).
    陈阿宝(1999):从对外汉语教学看汉字字形规范[J].语文建设(2).
    陈建萍(2008):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支点”——以汉语水平等级大纲甲级字解析谈“支点字”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3).
    陈五云(1989):现代汉字形似字初探[J].语文建设(4).
    陈译文(2009):初级阶段美国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崔益勇(1980):浅谈识字教学[J].汉语学习(6).
    崔永华(1998):关于汉字教学的一种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
    崔永华(1997):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3).
    戴媛媛(2007):“欧美学生错字别字数据库”的建立和基于数据库的错字别字初步考察[J].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
    董性茂(2001):形近易错字形成的原因初探[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4).
    杜朝科(2008):2500常用汉字的尝试性拆分[J].科教文汇(上旬刊)(7).
    杜丽荣(2004):“系联法”对外汉字教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7).
    杜同惠(1993):留学生汉字书写差错规律试析[J].世界汉语教学(1).
    范祖奎、彭国庆(2008):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汉字研究[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3).
    费锦昌(1997):现代汉字笔画规范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2).
    费锦昌(1998):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冯丽萍(1998):汉字认知规律研究综述[J].世界汉语教学(3).
    冯丽萍(1998):对外汉语教学用2905汉字的语音状况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
    冯丽萍(2003):非汉字背景留学生汉字形音识别的影响因素[J].汉字文化(3).
    高立群(2001):外国留学生规则字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5).
    高垚(2008):汉字部件格式塔教学理论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桂亮(2008):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形声字研究[J].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郭小朝(2000):汉字识别早期知觉过程中的整体优先效应[J].心理科学(5).
    韩秀娟(2005):现代汉字部件规范和HSK汉字等级大纲部件的属性调查[J].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论文.
    何洪峰(200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笔画组合方式辨字”问题[J].汉语学习.
    江新(2007):“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汉字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
    江新、赵果(2001):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4).
    姜丽萍(1998):基础阶段留学生识记汉字的过程[J].汉语学习(2).
    匡祖山(1997):关于现代汉字的构字法[J].玉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4).
    黎氏泉(2008):越南学生汉字学习中的错别字现象及纠正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李大遂(2008):关系对外汉字教学全局的几个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6).
    李明(2006):常用汉字部件分析与对外汉字教学研究[J].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6).
    李倩(2002):字族式探究性识字教学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8).
    李蕊(2008):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9).
    李妍(2007):论根据汉字的特点指导对外汉字教学[J].延边大学硕士论文.
    梁彦民(2004):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4).
    刘威(2003):“系联法”对外汉字教学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6).
    刘兆吉(1980):在识字教学中关于同音归类与形近字归类的生理机制和心理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
    柳燕、江新(2003):欧美学生汉字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回忆默写法与重复抄写法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1).
    罗艳琳、陈墨、彭聃龄(2008):整字、部件与笔画对笔画构成汉字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1).
    罗春荣、纪桂萍、房路江(1987):从汉字识别看视觉信息检测的整体优先性[J].心理学报(2).
    马静(2007):现代汉语通用字形近字研究[J].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
    马明艳(2007):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
    潘景景(2007):韩国和欧美学习者汉字识别中的加工策略研究[J].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
    潘先军(2005):论对外汉字教学的层次性[J].汉字文化(5).
    潘先军(2003):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J].汉字文化(8).
    谭力海、彭聃龄(1991):汉字的视觉识别过程:对形码和音码作用的考察[J].心理学报(3).
    施光亨(1987):对外汉字教学要从形体入手[J].世界汉语教学(2).
    施正宇(2000):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4).
    施正宇(1999):外国学生形符书写偏误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施正宇(1998):现代汉字的几何性质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意义[J].语言文字应用(4).
    石定果、万业馨(1998):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1).
    苏培成(1994):现代汉字的构字法[J].语言文字应用(3).
    万业馨(2003):从汉字识别谈汉字与汉字认知的综合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
    万业馨(2000):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
    万业馨(1999):汉字字符分工与部件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4).
    王碧霞、李宁、种国胜、徐叶(1994):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3).
    王火(1994)略谈形近字[J].辽宁大学学报(6).
    王建勤(2005):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模拟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4).
    王淑华、资中勇(2007):重视意义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
    尉万传(2004):东南亚华裔留学生汉字偏误综合考察[J].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吴俊英(2006):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汉字教学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肖奚强(2002):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
    杨夷平、易洪川(1998):浅析识字教学的对内、对外差别[J].世界汉语教学(2).
    易洪川(1999):笔顺规范化问题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3).
    尹秀娟(2008):近十年来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11).
    尤浩杰(2003):笔画数、部件数和拓扑结构类型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汉字掌握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2).
    张厚粲、舒华(2005):汉字读音中的音似与形似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6).
    张武田、冯玲(1992):关于汉字识别加工单位的研究[J].心理学报(4).
    张武田、冯玲(1998):汉字属性匹配与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J].心理学报(4).
    张晓涛(2005):非汉字文化圈学生汉字认读偏误及对策研究[J].汉字文化(1).
    赵果、江新(2002):什么样的汉字学习策略最有效-对基础阶段留学生的一次调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5).
    赵妍(2006):现代汉字的理据性与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
    郑继娥(2001):形近字简化分化过程的探讨[J].涪陵师专学报(6).
    郑继娥(2000):20年来现代汉字形近字研究的考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
    周健、尉万传(2004):研究学习策略改进汉字教学[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l).
    周文德(1998):现行汉字形近字成因简论[J].语文建设(11).
    周文德(2000):现行汉字形近字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朱志平(2002):汉字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