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要素和社会要素的再平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财产权的正当性总是和法律范式的转换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并且法律范式的转换往往通过财产权的变化体现出来。财产权的特殊性就在于个体既要和身外之物发生联系,又要顾及到其他个体及社会的存续。在多元主义背景下,如何把握个体与外在物和个体之间及个体与社会间的关系就成为财产权正当性的主题。一方面,在与外在物的关系中,需要发挥个体的特性使其尽可能多的创造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社会机制以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有体面且全面的社会生活。所以,尽管不同的财产权承担不同的社会任务,但是通过综合性判断的模式给不同类型的财产权提供统一的正当性基础却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通过对个体要素、社会要素及效率、功利、公平、正义等价值的解析,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视角,可以更好反思和批判财产权及其制度。
The legitimacy of property rights always has relation to the conversion of legalparadigm, and this conversion often manifests itself through changes in property rights.The particularity of property rights is that not only individual should connect withexternal objects, but also takes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ther individuals andsociety as a whole into account. According to pluralism, grasping the relationships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external objects, individuals, and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sthe subject of legitimacy of property rights. On the one hand, the point of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external objects is that we need to create material wealth asmuch as possible through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ther hand, we needconstruct social mechanism to ensure every member of society with a decent andcomprehensive social life. So, although the different property rights assume differentsocial missions, it is possible, and also necessary, that the comprehensive judgmentmodel provides a unified legitimate fundation for different types of property rights.The analyses of individual factor, social factor and efficiency, utility, fairness, justicein property rights provide a more reasonable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andgrasp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hands, and we can reflect andcriticize the property rights and its institutions well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引文
[1]【美】斯蒂芬·芒泽著:《财产理论》,彭诚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2]魏千峰著:《财产权之基本理论研究——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为限》,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博士1999年论文,第6页。
    [3]【德】哈贝马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86页以下。
    [4]【英】彼得·甘西著:《反思财产——从古代到革命时代》,陈高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5]同注[4],第155页以下。
    [6]王铁雄著:《财产权利平衡论——美国财产法理念之变迁路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76
    [7]同注[3],第492页。
    [8]Willian Blackstone,“Commentaries On the Law of England(1765-1769)”,Vol,pp.122-24.
    [9]Miller,“The Life of The Mind in America”,From the Revolution to The Civil War,Hacourt Brace JovanovichPublishers,1965,p.139.
    [10]同注[3],第494页。
    [11]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23页以下。
    [12]同注[3],第499页以下。
    [13]梅夏英著:《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14]T. H. Marshall,“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in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eds.),Citizenship: criticalconcepts,Routledge, Vol.2,1994, pp.5-44。
    [15]【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以下。
    [16]同注[3],第488页以下。
    [17]同注[13],第72页。
    [18]同注[13],第141页以下。
    [19]同注[3],第506页以下。
    [20]同注[3],第529页以下。
    [21]同注[3],第507页以下。
    [22]同注[1],第260页。
    [23]Lawrence C.Becher,Property Rights:Philosophic Foundations,London,Henley and Boston,Routledge&KeganPaul,1977,p.104.
    [24]同注[1],第265页以下。
    [25]【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著:《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26]同注[1],第7页。
    [27]同注[1],第127页以下。
    [28]同注[1],第217页。
    [29]同注[4],第1页。
    [30]【美】Stephen R. Munzer,“Property as Social Relations”,载《财产的法律和政治理论新作集》(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8页。
    [31]【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8页以下。
    [32]【美】罗伯特·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页以下。
    [33]【英】G..A.柯亨著:《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李朝晖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以下。
    [34]同注[32],第186页以下。
    [35]【美】 Jeremy Waldron:“康德的法律实证主义”,朱振译,(未刊稿),原文载Harvard Law Review (109Harv. L. Rev.1995-1996)。
    [36]【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7页以下。
    [37]同注[4],第176页。
    [38]石元康著:《罗尔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39]【美】同注[15],第57页以下。
    [40]【英】休谟著:《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25页以下。
    [41]【英】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页。
    [42]同注[1],第250页以下。
    [43]同注[1],第126页以下。
    [44]同注[1],第165页以下。
    [45]同注[31],第28页以下。
    [46]同注[1],第53页以下。
    [47]【印】Amartya Sen,“Development as Freedom”p.75,转引自徐向东著:《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48]【印】Amartya Sen and John Meullbauer,“The Standard of Living”,第40页图表,转引自徐向东著:《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49]同注[33],第81页以下。
    [50]同注[33],第326页。
    [51]同注[1],第128页以下。
    [52]同注[6],第226页以下。
    [53]同注[39],第228页以下。
    [54]【美】Dworkin, R.1981b.“What is equality? Part2: Equality of resources.”,Philosophy&PublicAffairs10,pp283-345.
    [55]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city Press,1996),p.298.
    [56]【美】查尔斯赖希:“新财产权”,翟小波译,载中国理论法学网,“www.legaltheory.com.cn”。
    [57]同注[1],第251页。
    [58]【英】Morris R.Cohen,“Property and Sovereignty”,Cornell Law Quarterly,13(1927),pp.8-30
    [59]同注[1],第175页。
    [60]同注[1],第207页以下
    [61]同注[1],第211页以下。
    [62]【美】伯纳德·施瓦茨著:《美国法律史》,王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3页。
    [63]同注[56],第275页。
    [64]同注[13],第66页。
    [65]【英】John Finnis,Natural Law and Nature Rights,Oxford Press,1980.p.205
    [66]同注[1],第217页。
    [67]同注[1],第398页。
    [68]童世骏:“多元主义文化条件下的普遍主义政治何以可能?——尤根·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载《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东方学术文库·第二卷)
    [69]同注[1],第251页。
    [70]徐友渔:“关于自由和平等的当代思考”,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卷第三期。
    [1]魏千峰著:《财产权之基本理论研究——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为限》,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1999年博士论文,第19页。2002年版,第260页。
    [2]梅夏英著:《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
    [3]赵廉慧著:《财产权的概念——从契约的视角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4]【英】F.H.劳森、B.拉登著:《财产法》,施天涛、梅慎实、孔祥俊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5]【美】斯蒂芬芒泽著:《财产理论》,彭诚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6]梅夏英著:《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以下。魏千峰著:《财产权之基本理论研究——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为限》,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博士论文,第6页。
    [7]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以下
    [8]【美】Robert.H.Nelson,“Private Rights To GovernmentActions:How Modern Property Rights Evolve,Universityof Illinois Law Review361(1986)。
    [9]同注[1],第6页。
    [10]同注[5],第20页。
    [11]同注[2],第73页以下。
    [12]同注[4],第35页。
    [13]同注[2],第48页以下。
    [14]同注[5],第20页
    [15]冉昊:“财产含义辨析:从英美私法的角度”,载《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春季卷。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1页。
    [17]【美】查尔斯赖希:“新财产权”,翟小波译,载中国理论法学网,“www.legaltheory.com.cn”
    [18]【美】托马斯C格雷:“论财产权的解体”,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年第5期。
    [19]同注[5],第29页以下。
    [20]【美】罗斯科·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5页以下。
    [21]同注[5],第61页以下。
    [22]王铁雄:“财产法:走向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平衡——审视美国财产法理念的变迁路径”,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23]【英】彼得·甘西著:《反思财产——从古代到革命时代》,陈高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页。
    [24]【英】休谟著:《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06页以下。
    [1]【美】斯蒂芬·芒泽著:《财产理论》,彭诚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英】彼得·甘西著:《反思财产——从古代到革命时代》,陈高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3]同注[1],第3页。
    [4]【英】G..A.柯亨著:《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李朝晖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59页。
    [5]【美】罗伯特·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6]梅夏英著:《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7]同注[6],第71页。
    [8]同注[2],第172页。
    [9]【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2页以下。
    [10]【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8页以下。
    [11【]美】Jeremy Waldron:“康德的法律实证主义”,朱振译,(未刊稿),原文载Harvard Law Review (109Harv.L. Rev.1995-1996)。
    [12]【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13]同注[5],第279页以下。
    [14]同注[5],第192页以下。
    [15]【英】G..A.柯亨著:《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李朝晖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
    [16]同注[15],第326页。
    [17]【德】哈贝马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86页以下。
    [18]同注[6],第65页。
    [1]【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8-19页。
    [2]同注[1],第25页以下。
    [3]同注[1],第22页。
    [4]【美】康芒斯著:《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1页。
    [5]【美】罗伯特·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页。
    [6]同注[5],第210页以下。
    [7]同注[5],第186页以下。
    [8]同注[5],第188页以下。
    [9]同注[5],第213页以下。
    [10]【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9页以下。
    [11]同注[10],第68页。
    [12]“Fairness to Goodness”,Philosophical Review,84(1975),p.540.转引自石元康著:《罗尔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13]石元康著:《罗尔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以下。
    [14]【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15]John·Rawls:“A Kantian Conception of Equality”,in Virginia Held,ed.,Propety,Profits,and Economic Justice
    (Belmont,Calif:Wadsworth,1980),pp.198-208,atp.203
    [16]同注[14],第67页。
    [17]同注[14],第100页。
    [18]【英】休谟著:《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25页以下。
    [19]魏千峰著:《财产权之基本理论研究——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为限》,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1999年博士论文,第105页。
    [20]【美】斯蒂芬芒泽著:《财产理论》,彭诚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以下。
    [21]同注[20],第42页。
    [22]同注[20],第53页。
    [23]同注[20],第126页。
    [24]同注[20],第169页以下。
    [25]同注[20],第207页以下。
    [26]同注[20],第211页以下。
    [27]同注[20],第220页以下。
    [28]同注[20],第228页以下。
    [29]同注[20],第250页以下。
    [30]同注[18],第510页。
    [31]徐向东著:《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32]【美】 Jeremy Waldron:“康德的法律实证主义”,朱振译,(未刊稿),原文载Harvard Law Review (109Harv. L. Rev.1995-1996)。“立法者不会被限制在根据人们在自然状态中通过运用他们自己的道德资源所已经做的来转让和分配个人的财产权利。如果他受到了如此限制,那么他的法律将会再现一个私人判断体制的冲突与不确定,而不是取代那一体制。”
    [1]【美】斯蒂芬芒泽著:《财产理论》,彭诚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以下。
    [2]【英】G..A.柯亨著:《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李朝晖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59页。
    [3]同注[2],第258页以下。
    [4]同注[2],第324页。
    [5]同注[2],第326页。
    [6]同注[2],第350页。
    [7]同注[1],第48页。
    [8]葛四友:“自我所有:自由与平等的核心?——浅论柯亨的《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载《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读》,应奇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张企台、范杨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4页以下。
    [10]【德】Pufendorf,ON the Laws of Nature and of Nations,1672,转引自【英】彼得·甘西著:《反思财产——从古代到革命时代》,陈高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页。
    [11]【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0页以下。
    [12]【英】John E. Roemer,“Property Relations vs Surplus Value in Marxian Exploitation,”Philosophy&PublicAffais,11(1982):pp.281-313.
    [13]同注[1],第148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8页。
    [15]同注[14],第168页。
    [16]王申义:“论物权的社会化”,《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1期;余能斌,范中超:“所有权社会化的考察与反思”,载《法学》,2001年第1期;马俊驹,江海波:“论私人所有权自由与所有权社会化”,载中国民商法律网,www.civillaw.com.cn
    [17]【美】查尔斯赖希:“新财产权”,翟小波译,载中国理论法学网,“www.legaltheory.com.cn”
    [18]【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以下。【美】Dworkin, R.1981b.“What is equality? Part2: Equality of resources.”,Philosophy&PublicAffairs10,pp.283-345.
    [19]【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2页以下。
    [20]【英】休谟著:《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25页以下。
    [21]同注[20],第531页以下。
    [22]【法】狄骥著:《拿破仑法典以来整个司法的变迁》,会文堂新记书局1935年版,第15—16页。
    [23]卞耀武、余敏生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青岛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24]【英】彼得·甘西著:《反思财产——从古代到革命时代》,陈高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1页。
    [25]王铁雄:《财产权利平衡论——美国财产法理念之变迁路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28页以下。
    [26]同注[25],第333页。
    [27]吴汉东、胡开忠著:《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28]同注[1],第265页以下。
    [29]同注[1],第156页以下。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80页。
    [1]【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8页以下。【美】罗伯特·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页。
    [2]张恒山:“财产所有权的正当性依据”,载《现代法学》2001年12月。
    [3]吴汉东:“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与革命的非物质财产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4]吴汉东、胡开忠著:《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5]同注[4],第33页。
    [6]Brazel Y.,1997,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转引自叶艾青:《以财产权观点探讨美国成长管理运动与私有财产权运动》,台湾政治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美】查尔斯赖希:“新财产权”,翟小波译,载中国理论法学网,“www.legaltheory.com.cn”
    [8]Jeremy Waldron,“Nozick and Locke: Filling the Space of Rights”,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Oxford: Winter2005, Vo.l22, Iss.1.
    [9]福利是社会经济权利的观念,参见T.H.Marshall:The rights to welfare,in talking about welfare:Readings inPhilosophy and Social Policy,edited by Noel Timms and David Watson, Routledge&Kegan Paul,London,1976,p.52.关于福利是制度产品的观念,参见【英】保罗·皮尔逊编:《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汪淳波、苗正民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7页。
    [10]【英】保罗·皮尔逊编:《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汪淳波、苗正民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6页以下。
    [11]【美】斯蒂芬芒泽著:《财产理论》,彭诚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12]同注[11],第165页以下。
    [13]同注[11],第195页以下。
    [14]同注[11],第173页。
    [15]同注[11],第174页。
    [16]同注[11],第196页。
    [17]同注[11],第260页以下。
    [18]【美】罗纳德·德沃金著:《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页以下。
    [19]同注[11],第170页。
    [20]同注[11],第175页。
    [21]同注[11],第197页以下。
    [22]D.D.Raphael,Justice and Liberty,Athloner Press,1980.p.95。转引自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04页。
    [23]【美】伯纳德·施瓦茨著:《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144页。
    [24]同注[11],第209页以下。
    [25]【美】迈克尔·沃尔泽著:《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以下。
    [26]同注[11],第209页。
    [27]【英】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9页。
    [28]T. H. Marshall,“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in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eds.),Citizenship: criticalconcepts,Routledge, Vol.2,1994, pp.5-44。参见刘继同译:“.公民权与社会阶级”,载《国外社会学》2003年第1期。
    [29]同注[11],第217页。
    [30]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05页。
    [1]【美】查尔斯赖希:“新财产权”,翟小波译,载中国理论法学网,“www.legaltheory.com.cn”
    [2]参见世界银行报告(2006),【pension-evaluation World Bank Report2006】:Pensions are a mechanism toreduce the risks of old-age poverty and a means to smooth lifetime income to maintain living standards inretirement.并且养老金是一种均衡分配终生收入以便在退休后维持生活水准的一种手段。
    [3]庄汉:“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宪法分析——以《社会保险法(草案)》为主要分析样本”,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5期。
    [4]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96页。
    [5]钟秉正著:《社会福利法制与基本人权保障》,神州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85页。
    [6]杨燕绥主编:《社会保险法精释》,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7]郑云瑞著:《社会保险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8]【英】彼得·甘西著:《反思财产——从古代到革命时代》,陈高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以下。
    [9]陈云生著:《权利相对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10]【英】迈克尔·希尔著:《理解社会政策》,刘升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页,第17-18页。
    [11]【美】G.S.亚历山大著:“财产权是基础性权利吗?——以德国为比较项”,郑磊译,中国宪政网。转引自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6761。
    [12]T. H. Marshall,“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in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eds.),Citizenship: criticalconcepts,Routledge, Vol.2,1994, pp.5-44。参见刘继同译:“.公民权与社会阶级”,载《国外社会学》2003年第1期。
    [13]陈治著:《论福利供给变迁中的经济法功能》,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4]【美】威廉姆·H·怀特科罗纳德、C·费德理科著:《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解俊杰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15]倪洪涛、刘丽:“走出福利法治国的困境”,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4期。
    [16]周永新著:《社会福利的观念与制度》(增订版),香港,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页。
    [17]尚晓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8]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
    [19]【英】Adrian Bardon,“From NOZICK to Welfare rights: self-ownership,property and moral desert”,CriticalReview;2000;14,4;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p.481
    [20]]【英】保罗·皮尔逊编:《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汪淳波、苗正民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60页。
    [21]石元康著:《罗尔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以下。
    [22]同注[20],第461页。
    [23]按照我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现行的养老金体系包括四套体系:职工养老金体系、城镇居民养老金体系、公务员养老金体系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金体系。参见《社会保险法》第十条、第二十条。
    [24]张新民著:《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以下。
    [25]同注[24],第97页。
    [26]Bargo, E. M.,/Averting Old Age Crisis,0A World Bank Research Report,1994.1
    [27]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28]【德】哈贝马斯著:《合法化危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78页。
    [29]肖巍:“‘第三条道路’政治哲学的一个标本——从福利国家转变到‘社会投资国家’”,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
    [30]【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5页以下。
    [31]【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1页以下。
    [32]【美】John Rawls,“AKantian Conception of Equality”,转引自斯蒂芬·芒泽著:《财产理论》,彭诚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33]【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认真的对待权利》,信春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34]【美】斯蒂芬·芒泽著:《财产理论》,彭诚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35]同注[34],第20页。
    [36]同注[34],第175页以下。
    [37]黄必红著:《养老金制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38]【英】Jeremy Benthan,The Theory of Legislation,ed.C.K.Ogden(London:Routeledge&KeganPaul,1931),pp111-112.
    [39]【美】弗朗哥·莫迪利亚尼、阿伦·莫拉利达尔著:《养老金改革反思》,孙亚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以下。
    [40]同注[6],第92页。
    [41]2011年5月14日,《扬子晚报》,“养老账户可‘全部继承’情理法都进步了”。
    [42]王铁雄著:《财产权利平衡论——美国财产法理念之变迁路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页以下。
    [43]同注[24],第110页。
    [44]钱宁著:《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论社会福利的政治与道德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以下。
    [45]徐延辉:“福利国家的风险及其产生的根源”,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46]同注[34],第208页。
    [47]徐向东著:《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48]Charls E. Lindbuom:Politics and Markets(New York:Basic Books.1977)
    [49]杨海坤、金亮新:“公私法视野中的财产权分析”,载《法制研究》2007年第4期。
    [50]同注[8],第1页。
    [51]钟良:“‘养老金双轨制’深圳破冰公务员也缴养老保险”,参见《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7月6日。
    [52]潘国建:“神木另类‘公益财政’”,参见《财经》2011年第12期。
    [1]【美】斯蒂芬·芒泽著:《财产理论》,彭诚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1]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3.
    [2]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学思潮[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邓正来.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7]邓正来.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邓正来.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9]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邓正来.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1]黄文艺.全球结构与法律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2]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3]刘星.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的批判阅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4]吕世伦.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15]沈宗灵.现代西方法律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16]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7]朱苏力.法治、变法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8]朱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朱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0]周濂.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1]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郑戈.法律与现代人的命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3]徐向东.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5]余涌.道德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1.
    [1]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本杰明·内森·卡多佐.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M].董炯,彭冰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戴维·鲁本.法律现代主义[M].苏亦工.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三卷本)[M].邓正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5]罗纳德·德沃金.法律帝国[M].李常青.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6]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一卷)[M].邓正来.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7]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M].邓正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8]艾伦·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北京:译林出版社,2007.
    [9]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哈特H.L.A..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1]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2]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M].舒国滢.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3]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姚大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4]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
    [15]布莱恩·巴利.社会正义论[M].曹海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6]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M].王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7]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M].郭忠华,潘华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8]菲利普·布朗,休·劳德.资本主义与社会进步[M].刘榜离,张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9]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王献平.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20]路易·若斯兰.权利相对论[M].王伯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1]斯蒂芬·M·菲尔德曼.从前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国法律思想——一次思想航行[M].李国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2]保罗·利科.哲学主要趋向[M].李幼燕,徐奕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3]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4]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6]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瞿菊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7]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8]米尔恩A.J.M..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夏勇.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29]柯亨G..A..我所有、自由和平等[M].李朝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0]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1]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曹卫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2]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2]王铁雄.财产权利平衡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3]蒋永甫.西方宪政视野中的财产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赵廉慧.财产权的概念——从契约的视角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5]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唐贤兴.产权、国家与民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邓建鹏.财产权利的贫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陈泰和.和谐社会的财产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10]钱宁.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论社会福利的政治与道德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黄建文.国有企业改革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郑成思.郑成思文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3]杨宇立.政府太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14]许国贤.财产与政治:政治理论论文集[M].台湾:台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
    [15]李进之,王久华,李克宁,等.美国财产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6]马新彦.美国财产法与判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7]钟秉正.社会福利法制与基本人权保障[M].北京:神州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4.
    [18]周永新.社会福利的观念与制度[M].增订版.香港:中华书局,1998.
    [19]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0]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1]黄必红.养老金制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1]斯蒂芬芒泽.财产理论[M].彭诚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克里斯特曼.财产的神话——走向平等主义的所有权理论[M].张绍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M].秋风.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4]浦鲁东.什么是所有权[M].孙署冰.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路易斯卡普洛,斯蒂芬沙维尔.公平与福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劳森F.H.,拉登B..财产法[M].施天涛,梅慎实,孔祥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8]弗兰茨克萨韦尔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M].王学东.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理查德派普斯.财产论[M].蒋琳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0]约翰E.克里贝特,科温W.约翰逊,罗杰W.芬德利,等.财产法:案例与材料[M].齐东祥,陈刚.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1]彼得·甘西.反思财产——从古代到革命时代[M].陈高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2]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迈克尔·希尔.理解社会政策[M].刘升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保罗·皮尔逊.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M].汪淳波,苗正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威廉姆·H·怀特科罗纳德,C·费德理科.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M].解俊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6]弗朗哥·莫迪利亚尼,阿伦·莫拉利达尔.养老金改革反思[M].孙亚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张恒山.财产所有权的正当性依据[J].现代法学,2001.
    [2]温世扬.财产支配权论要[J].中国法学,2005,(5).
    [3]刘坤,赵万一.财产权制度存在的基础[J].现代法学,2004.
    [4]唐贤兴.财产权与民主的演进——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权力权利观[J].理论学习月刊,1998,(10).
    [5]吴汉东.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与革命的非物质财产[J].中国社科科学,2003,(4).
    [6]欧爱民.财产权的入宪路径与民主检验[J].河北法学,2008.
    [7]林来梵.论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J].法学,1999,(3).
    [8]范亚峰.财产权入宪和宪政正义[J].公法研究》
    [9]胡锦光,王楷.财产权与生命权关系之嬗变[J].法学家,2004,(4).
    [10]马俊驹,梅夏英.财产权制度的历史评析和现实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9,(1).
    [11]冉昊.论‘中间型权利’与财产法二元架构——兼论分类的方法论意义[J].中国法学,2005,(6).
    [12]托马斯C格雷.论财产权的解体[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5).
    [13]张恒山.论财产权的社会意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4).
    [14]刘军.西方财产观念的发展[J].文史哲,2007,(6).
    [15]王锴.中国宪法中财产权的理论基础[J].当代法学,2005.
    [16]彭诚信.财产理论的多元主义视角[J].法律书评,(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石少侠.对财产权概念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5).
    [18]詹姆斯哈里斯.论西方的财产观念[J].彭诚信.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6).
    [19]肯尼斯万德威尔德.十九世纪的新财产:现代财产概念的发展[J].社会经济体制比较,1995,(3).
    [20]易继明,李辉凤.财产权及其哲学基础[J].政法论坛,2000,(3).
    [21]林旭霞.财产、财产观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
    [22]冉昊.比较法视野下的英美财产法基本构造[J].法学,2005,(11).
    [23]冉昊.财产含义辨析:从英美私法的角度[J].金陵法律评论,2005.
    [24]李爱年,胡春冬.财产法与环境保护——普通法的一个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5]徐祖林.财产及财产权的概念与分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26]王乐理.财产权、共和政体与国家——西塞罗政治哲学剖析[J].浙江学刊,2005,(4).
    [27]张湖东.财产权:排他性的确立和不平等的起源——洛克、卢梭的观点[J].兰州学刊,2004,(5).
    [28]吕炳斌.财产权的一种新解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9]唐贤兴.财产权与民主政治:西方社会尚未结束的争论[J].东方论坛,1999,(1).
    [30]李滨.财产权在法国法上的效力及其地位演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31]周保巍.从‘自然状态’到‘文明状态’——解读休谟的‘财产权’理论[J].历史教学问题,2006,(1).
    [32]邓振军.从个人权利到社会权利——格林论财产权[J].浙江学刊,2007,(3).
    [33]周安平.公民财产权与国家行政权之法治关系——以房屋拆迁为分析背景[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1).
    [34]钱明星,李富成.公有制财产的物权法改造[J].法商研究,2002,(5).
    [35]李非.关于休谟的财产权理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6]工藤达朗,童牧之.经济自由的违宪审查标准——关于财产权和职业自由[J].中外法学,1999,(3).
    [37]张廷国.康德对财产权和国家的证明[J].南京社会科学,2002,(10).
    [38]张镭.论拉法格的财产权理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6.
    [39]冉昊.论两大法系财产法结构的共通性——英美法系双重所有权与大陆法学物权债权二元划分的功能类比[J].环球法律评论,2006,(1).
    [40]易继明.论日耳曼财产法的团体主义特征[J].比较法研究,2001,(3).
    [41]石佑启.论私有财产权的人权属性及在人权体系中的地位[J].河北法学,2007.
    [42]汤伟.洛克财产权的起源、意义及批判[J].兰州学刊,2006,(10).
    [43]李风华.洛克但书及其解释:一种当代财产正义观[J].哲学动态,2008,(6).
    [44]罗纳德波斯顿,张礼洪.美国财产法的当前发展趋势[J].外国法译评,1994,(3).
    [45]易继明.评财产权劳动学说[J].法学研究,2000,(3).
    [46]冯涛,鲁政委.社会治理、社会发展与财产权制度安排[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47]刘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财产权制度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
    [48]田宝会,刘静仑.私有财产权与法律改革——1978-2003中国法律改革史考察[J].河北法学,2006.
    [49]陈霞明.宪法财产权与国家义务[J].云梦学刊,2006.
    [50]李龙,刘连泰.宪法财产权与民法财产权的分工与协同[J].法商研究,2003,(6).
    [51]郑成良.一个关于财产所有权的神话[J].天津社会科学,1994,(2).
    [52]李淑珍.如何理解《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私有财产决定国家的论述》[J].江淮论坛,1990,(2).
    [53]金可可.康德视野中对人权与对物权的区分[J].云南社会科学,2005,(4).
    [54]陈义平.康德法哲学的权利伦理视域与法治理想[J].现代法学,2005.
    [55]范进.公民状态与永久和平——康德社会政治思想述评[J].政治学研究,1989,(4).
    [56]盛晓明.从多元到一体——由哈贝马斯与罗尔斯的分歧谈起[J].浙江学刊,2000,(6).
    [57]万俊人.从政治正义到社会和谐——以罗尔斯为中心的当代政治哲学反思[J].哲学动态,2005,(6).
    [58]栾亚丽.当代两种不同的正义模式论析——罗尔斯与诺奇克的正义思想评述[J].学术探索,2009,(1).
    [59]胡万钟.个人权利之上的‘平等’与‘自由’——罗尔斯、德沃金与诺齐可、哈耶克分配正义思想比较述评[J].哲学研究,2009,(5).
    [60]高景柱.价值多元论、社会整合与重叠共识——兼论格雷对罗尔斯的批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1]杨立雄,杨月洁.生活世界殖民化、话语商谈和福利国家的未来——兼论哈贝马斯与马歇尔、罗尔斯的区别[J].人文杂志,2007,(1).
    [62]郭中华.公民身份的研究范式——理论把握与本土化解释[J].学海,2009.
    [63]郭中华.当代公民身份的理论轮廓——新范式的探索[J].公共行政评论,2008,(6).
    [64]王元华.公民资格理论的历史演进及运用前景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
    [65]吴玉鑫.马歇尔公民资格概念及其批评者[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66]赵世义.平等、自由和公民权利的经济观[J].法律科学,1995,(5).
    [67]黄继峰、傅强.应得与正义——激进平等主义应得观发微[J].理论学刊,2009.
    [68]刘美玲.平等与责任的三种范式及其理论困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69]周仲秋.现代平等观念和平等理论发展的几个特征[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70]李炜光.论当代中国的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J].中州学刊,2003,(3).
    [71]李拥军.论市民社会的权利——对个人、社会、国家权利关系的一种解析[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4).
    [72]郑秉文.社会权利:现代福利国家模式的起源与诠释[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73]龚向和.社会权与自由权区别主流理论之批判[J].法律科学,2005,(2).
    [74]张翠梅.诺齐克之获得财产权利的‘限制性条款’[J].学术交流,2009.
    [75]张翠梅,邱子建.对‘财产权利之道德正当性’的论证——从洛克与诺齐克的权利理论谈起[J].黑龙江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4).
    [76]葛四友.自我所有:自由与平等的核心?——浅论柯亨的《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J].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读,,应奇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7]庄汉.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宪法分析——以《社会保险法(草案)》为主要分析样本[J].法学评论,2009,(5).
    [78]倪洪涛,刘丽.走出福利法治国的困境[J].法律科学,2006,(4).
    [79]尚晓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80]徐延辉.福利国家的风险及其产生的根源[J].政治学研究,2004,(1).
    [1]魏千峰.财产权之基本理论研究——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为限[D].台北:台湾政治大学,1999.
    [2]彭诚信.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以财产、契约的历史考察为基础[D].长春:吉林大学,2003.
    [3]王铁雄.美国财产法理念的变迁——走向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平衡[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6.
    [4]姜江.财产权的法理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
    [5]刘荣军.财富、人与历史——马克思财富理论的哲学意蕴及其现实意义[D].上海:复旦大学,2007.
    [6]张蕾.论一种作为人权的财产权[D].长春:吉林大学,2006.
    [7]涂上飙.论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D].武汉:武汉大学,2003.
    [8]姚德利.当代中国财产权利研究——以人的发展为视角[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9]孙祥和.美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及其路径依赖——建国后至新政[D].沈阳:辽宁大学,2007.
    [10]罗能生.财产权利与伦理选择——产权伦理学导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
    [11]梅雪芹.财产与政权——论约翰洛克的财产观[D].南京:南京大学,2007.
    [12]叶艾青.以财产权观点探讨美国成长管理运动与私有财产权运动[D].台湾:台湾政治大学,2006.
    [1]斯蒂芬芒泽.财产的法律和政治理论新作集(影印本)[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亚当弗格森.市民社会史(影印本)[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 Lawrence C. Becker.Property Rights:Philosophic Foundation[M].London, Henleyand Boston:Routledge&Kegan,1977.
    [4] Cottfried Dietze.In Defense of Property[M].Chicago:Henry Regnery Company,1963
    [5] J.Waldron.The Right to Private Property[M].Oxford:Claredon Press,1988.
    [6] Jonathan Wolff,Robert Nozick.Property,Justice and the Minimal State[M].PolityPress,1991.
    [7] John Finnis.Natural Law and Nature Rights[M].Oxford Press,1980.
    [8] H.L.A.Hart:“Are there any natural rights?”,in Theories of rights,edited by Jeremy156Waldr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9] Alan Gewirth:“Are there any absolute rights?”, in Theories of rights,edited byJeremy Waldr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0] Joseph Raz:“Right-based Moralities”, in Theories of rights,edited by JeremyWaldr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1] Gregory Vlastos:“Justice and equality”, in Theories of rights,edited by JeremyWaldr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2]T.H.Marshall.The Rights to Welfare,in Talking about Welfare: Readings inPhilosophu and Social Policy,edited by Noel Timms and DavidWatson,Routledge&Kegan Paul,London,1976.
    [13]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city Press,1996)
    [14] John·Rawls:“A Kantian Conception of Equality”,in Virginia Held,ed., Propety,Profits,and Economic Justice(Belmont,Calif:Wadsworth,1980)
    [15] Jeremy Benthan:“The Theory of Legislation”,ed.C.K.Ogden(London:Routeledge&Kegan Paul,1931)
    [16] Charls E. Lindbuom:Politics and Markets(New York:Basic Books.1977
    [1] R.S.T.C.Amenities and property rights[J].the Monden Law Review,1940,4(2).
    [2] Adam Mossof.What is Property?Putting the pieces back together[J].Arizona LawReview,2003.
    [3] Karl Olivecrona.Appropriation in the State of Natuer:Locke on the Origin ofProperty[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1974.
    [4] Jeremy Waldron,朱振译:“康德的法律实证主义”, Harvard Law Review (109Harv. L. Rev.1995-1996)。
    [5]Dworkin, R.1981b.“What is equality? Part2: Equality of resources.”Philosophy&Public Affairs10.
    [6]Morris R.Cohen.Property and Sovereignty[J].Cornell Law Quarterly,1927,(13).
    [7]Robert.H.Nelson.Private Rights To Government Actions:How Modern PropertyRights Evolve[J].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1986,(361)。
    [8] John E. Roemer.Property Relations vs Surplus Value in Marxian Exploitation[J].Philosophy&Public Affais,1982,(11).
    [9] Adrian Bardon.From NOZICK to Welfare rights: self-ownership,property andmoral desert[J].Critical Review,2000,14(4).
    [10] Bargo, E. M.,/Averting Old Age Crisis,0A World Bank Research Report,1994.1
    [1]Timothy Dittmer.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 to antitrust analysis[D].Washingtong:University of Washingtong,1999.
    [2]Fujia Lu,B.A.M.S.Bureaucratic corrup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China:aproperty rights view[D]. Austin:The university of Texas,2000.
    [3]Ivan Velev.Property rights and market institutions:the case of Russian propertyreform[D].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2002.
    [1]布坎南,翟小波.财产权是自由的守护者[EB/OL].www.legaltheory.com.cn.
    [2]查尔斯赖希.新财产权[EB/OL].www.legaltheory.com.cn.
    [3]崔之元.财产权与宪法之关系的比较研究[EB/OL].www.law-thinker.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