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副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断代的专书语言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韩非子》作为先秦诸子一部有代表性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作,从语言研究的角度看,具有语料时代明确、语言容量大、语言接近或反映战国末期汉语面貌的基本特点,适于用作断代专书语言研究的对象。
     上古汉语副词研究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是把《韩非子》中的副词看作是一个相对自足的封闭系统,根据意义和用法,把其中全部111个副词划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状、否定、语气、谦敬等七类,每类副词根据需要再区别为若干小类。在尝试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进入各类副词的所有成员的全部用例逐一进行考察,详细分析其出现环境、语义特征和对谓语的修饰,然后加以描写,并列表统计每类副词的词量、词频、环境分布和兼类情况。最后,通过量化的分析,对《韩非子》副词的构成、意义类别、语法特点及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勾画出《韩非子》副词系统的主要架构,以此来窥探战国末期汉语副词的基本面貌。
Language study on a special book in particular times is the bas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and influential writings in the Pre-Qin Dynasty,Hanfeizi has the basic features that it is definitely written in that times and has capacity of the language which can mirror the aspect of Chines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o it is the suitable object for us to study.
    The study on the adverbs in Archaic Chinese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Chinese grammar history. Regarding the adverbs in Hanfeizi as a self-sustaining and sealing system,the paper divides them into seven sub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adverbs of degree adverbs of scope time adverbs modal adverbs negative adverbs adverbs of mood and modest adverbs. Then each kind of adverbs will be classified further into several sorts in the light of need.Owing to the careful classification,the paper investigates and describes all the adverbs thoroughly:the environment of appearance the traits of meaning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predicates in the sentences.Then,the paper sums up the quantity the frequency the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 and adverbs holding the meaning concurrently.At last,we summarize the constitutes function grammar characteristics and relevant problem of adverbs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so as to draw the outline of the main frame of adverbs system in Hanfeizi.Thus we can discover the primary countenance of adverbs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on the whole.
引文
1、陈奇猷 2000 《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周钟灵等 1982 《韩非子索引》,中华书局
    3、杨伯峻、何乐士 1992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
    4、向熹 1993 《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5、陆俭明、马真 1985 《现代汉语虚词散沦》,北京大学出版社
    6、王力 1980 《汉语业稿》,中华书局
    7、吕叔湘 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8、吕叔湘 1984 《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9、易孟醇 1989 《先秦语法》,湖南教育出版社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 1999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11、何乐士 2000《左传》否定副词“不”与“弗”的比较,《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12、王宁1994功在于“备”力存于“悉”——读何乐士《左传范围副词》,《古汉语研究》第2期
    13、何乐士1994《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
    14、赵振兴 2003 《周易》副词研究,《语言研究》6月
    15、殷国光 1997 《吕氏春秋词类研究》,华夏出版社
    16、程湘清 1992 《先秦双音词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7、李杰群 1998 《孟子》的副词,《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
    18、黄珊 1996 古汉语副词的来源,《中国语文》3月
    19、张建贵 1987 “弗”字先秦用法刍议,《河北师院学报》第2期
    20、吕雅贤 1992 从先秦到西汉程度副词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第5期
    21、徐朝华 1993 上古汉语的程度词,《河北师院学报》第3期
    22、汤建军 1991 古汉语的“皆”类词,《古汉语研究》第2期
    23、陈克炯 1998 先秦程度副词补论,《古汉语研究》第3期
    24、陈宝勤 1997 古汉语副词生源探微,《沈阳大学学报》第2期
    
    
    25、谢质彬 1982 论古代汉语否定性的范围副词,《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
    26、齐瑞霞 2002 《淮南子》副词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27、肖兴 2000 《韩非子》的“皆”考察,《古汉语研究》第4期
    28、高福生 1987 古代汉语“俱/具+V”语义指向的区别,《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29、杨晓敏 1980 古代汉语中的副词,《新疆教育》第3期
    30、黄景欣 1958 秦汉以前古汉语中的否定词“弗”、“不”研究,《语言研究》第3期
    31、邵敬敏 1987 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上、下),《语文导报》第2期、第3期
    32、李露蕾 1986 甚词演变的一种趋势,《中国语文》第6期
    33、管燮初 1962 甲骨文中“唯”字用法的分析,《中国语文》第6期
    34、古建军 1983 从副词的归属淡词类划分问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第6期
    35、陈恩渠 1984 关于古代汉语副词的探讨,《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第8期
    36、张粤闽 1984 浅议副词归类的分歧,《湖南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37、刘牧 1984 关于副词能否修饰副词的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38、林海权 1983 否定词“莫”字的词性研究,《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第11期
    39、李杰群 1992 上古汉语程度副词考辨,《纪念王力先生九十诞辰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
    40、吕叔湘 1985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41、仲叔 1983 “弗”字的先秦川法,《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第6期
    42、柳士镇 1984 《世说新语》小的动词时态表示法,《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第12期
    43、李佐丰 1998 先秦汉语副词分类,《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
    44、洪成玉 1998 程度副词“颇”的语义特点,《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
    45、李杰群 1986 “甚”的词性演变,《语文研究》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